惟仁者能好人,能恶人,什么意思“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说明了仁者的品性。原文是:,子曰:“惟仁者,能好人,能恶人。”,孔子说:“只...
惟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什么意思
原文是:
子曰:“惟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孔子说:“只有仁人,才能够公正地喜爱应当喜爱的人,才能够公正地厌恶应当厌恶的人。”
原文是:
子曰:“惟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孔子说:“只有仁人,才能够公正地喜爱应当喜爱的人,才能够公正地厌恶应当厌恶的人。”
唯仁者能好人 能恶人。的意思
“唯仁者能好人 能恶人”的意思是:孔子说:“只有那些有仁德的人,才能爱人和恨人。”
【出处】
《论语·里仁篇第四》
【原文】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译文】
孔子说:“只有那些有仁德的人,才能爱人和恨人。”
【评析】
儒家在讲“仁”的时候,不仅是说要“爱人”,而且还有“恨人”一方面。
当然,孔子在这里没有说到要爱什么人,恨什么人,但有爱则必然有恨,二者是相对立而存在的。只要做到了“仁”,就必然会有正确的爱和恨。
扩展资料:
《论语·里仁篇》本篇是《论语》的第四篇,这一篇包括了儒家的若干重要范畴、原则和理论,对后世都产生过较大影响。又名《论》。
本篇是《论语》的第四篇,包括26章,主要内容涉及到义与利的关系问题、个人的道德修养问题、孝敬父母的问题以及君子与小人的区别。这一篇包括了儒家的若干重要范畴、原则和理论,对后世都产生过较大影响。
论语介绍
《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是孔子的学生及其再传学生所记录整理。到汉代时,有《鲁论语》(20篇)、《齐论语》(22篇)、《古文论语》(21篇)三种《论语》版本流传。东汉末年,郑玄以《鲁论语》为底本,参考《齐论语》和《古文论语》编校成一个新的本子,并加以注释。
郑玄的注本流传后,《齐论语》和《古文论语》便逐渐亡佚了。以后各代注释《论语》的版本主要有:三国时魏国何晏《论语集解》,南北朝梁代皇侃《论语义疏》,宋代邢晏《论语注疏》、朱熹《论语集注》,清代刘宝楠《论语正义》等。
《论语》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内容非常丰富,是儒学最主要的经典。在表达上,《论语》语言精炼而形象生动,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
在编排上,《论语》没有严格的编纂体例,每一条就是一章,集章为篇,篇、章之间并无紧密联系,只是大致归类,并有重复章节出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论语·里仁篇
4•4 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通译】
孔子说:只有仁德的人能够真正懂得喜爱什么人,厌恶什么人。
孔子说:假如能够立志于仁德建设,就不会为恶弃人了。
【解义】
其一,修仁目的。里仁篇第一则讲修仁需要氛围;第二则讲修仁需要把持。这里接着讲修仁的目的:明善恶,定心性。仁,并非是一个需要探究的理论概念,而更多的是一个现实的践行尺度:衡量善恶美丑、决定爱憎好恶的是非标准。
其二,人事准则。人的举止作为,取决于人的想法和看法,用今天的话来说,即由得失观、荣辱观、美丑观、善恶观、爱憎观、是非观等组成的价值取向。价值取向的立足点,归结到一点,就是仁。凡事以仁为怀,判断善恶美丑,就有清晰的标准和清醒的取舍。
其三,营建仁风。仁,是孔子的政治理想,所谓“克己复礼为仁”;也是孔子教徒为君子的要义和要务。做仁心君子,理国牧民施以仁政。在孔子看来,君子需要有这种文化自觉与历史担当。
其四,志仁无恶。恶,这里既为善恶,又为厌恶。律己无丑恶,待人无厌弃。君子致力营建仁义之风,必须有鲜明的善恶之则,还必须有深厚的普济之德,才能做到救人无弃人、救物无弃物。正如老子所说:“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27章)
【启示】
仁,是孔子的政治理想。孔子在这里提出了一个重要的理念,用仁营建社会风气。
仁,对个人而言在于笃行,对社会而言在于倡建。孔子阐明了立仁的大义:仁,在于明辨善恶,安定心性,普济众生。人世有纷争,人事有是非,如何分辨善恶美丑?仁,是最简明最基本的标尺。修仁安仁,建仁利仁,于己要守住底线,于世要分清善恶,于人要没有弃恶。
社会营造仁善之风,更为艰难,孔子因而提出,需要君子有“志于仁”的思想准备和事业准备。唯此,才能心存是非善恶之则,胸容非善有恶之人,情衷改过迁善之举。
以仁德来修心,以仁德兴民风,以仁德为立国。这就是孔子的仁政思想。推动这个梦想的实现,寄望于君子虽然显得幼稚,但这种理念无疑是正确的,只要成为君主的国家意志,并且一以贯之,也就可以形成一种民众观念和文化积淀。汉武帝独尊儒术,经过两千多年封建帝王的坚持,儒家正统文化理念也就融入了民族血脉。今天来审视,仁善为本、宽容为怀始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开心私塾论语篇:“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