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铭记历史,迎接挑战名言金句01.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02.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刘禹锡《...
01
铭记历史,迎接挑战
名言金句
01.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
02.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刘禹锡《蜀先主庙》
03.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毛泽东《七律·到韶山》
04. 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毛泽东
05. 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毛泽东
06. 美国人钢多气少,而我们钢少气多。这种“气”,就是战斗精神。——毛泽东
07. 现在中国人民已经组织起来了,是惹不得的。如果惹翻了,是不好办的。——毛泽东
08.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营养剂。
09.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唐太宗
10. 一个人要有精气神,一个国家亦是如此。——光明网
人物事例
01. 祖国不曾遗忘
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以来,历经两年零九个月舍生忘死的浴血奋战,共有十九万七千多名英雄儿女献出了宝贵生命。七十年来,祖国和人民始终没有忘记他们,烈士们的功绩彪炳千秋,烈士们的英名万古流芳!
02. 何须马革裹尸还
毛岸英同志在朝鲜牺牲后,中央提议要把烈士的遗体运回国内安葬,身为父亲的毛泽东强忍悲痛,用一句诗作出批示——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儿子临行前因工作繁忙未见最后一面,未曾想竟是永别。主席最后的选择是,让自己的儿子同千千万的战士一样长眠他乡。
03. 上甘岭战役
在持续43天的上甘岭战役中,志愿军共击退敌军900多次冲锋,最终守住了阵地,取得了胜利。此次战役的火力密度超过了二战以来的最高水平,平均每秒钟就达6发,每平方米的土地上就有76枚炮弹爆炸。上甘岭战役不仅从军事上打垮了敌人的攻势,也打出了国威军威。有人说,美国人真正认识中国人,是从上甘岭开始的。
04. 冰雕连
在长津湖战役中,我志愿军战士在零下40度的雪地中阻击敌人,一百多人全部冻死在阵地上。他们牺牲之后,依然个个手握钢枪,注视前方,仿佛随时准备跃然而起的冰雕……从此,“冰雕连”成为一座精神丰碑、一种文化符号,被载入军史。
05. “常香玉号”战斗机
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全国人民团结一心,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掀起了一场规模巨大的捐献浪潮。豫剧表演艺术家常香玉,带领剧团全国巡回演出,将筹集的钱购买了一架战斗机捐献给了志愿军,这架飞机被命名为“常香玉号”。
范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950年,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朝鲜战争的战火烧到鸭绿江边,国家安全面临严重威胁,危急关头,在极不对称、极为艰难的条件下,中国人民奋起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先后有290余万志愿军将士赴朝参战,19万7千多名英雄儿女献出宝贵生命,涌现出杨根思、黄继光、邱少云等30多万名英雄功臣,中华大地,万众一心,支援前线,历时一年的捐献武器运动,募得的捐款可购买3700多架战斗机,两年零9个月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拼来了山河无恙、家国安宁,稳定了朝鲜半岛局势,维护了亚洲与世界和平,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一直激励着中国人民。
校团委举行“铭记历史,迎接挑战”的主题征文活动,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说说你的感受与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铭记历史,迎接挑战》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70年前,为了保卫和平、反抗侵略,英雄的中国人民志愿军高举正义旗帜,舍生忘死、浴血奋战,赢得了抗美援朝战争伟大胜利,为世界和平和人类进步事业作出巨大贡献。现如今,我们英雄的祖国和人民,站在新世界的关键节点上,面对国内国际局势的大变动,必将铭记历史,迎接挑战。铭记历史,就要铭记抗美援朝精神。历时两年零九个月的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共毙、伤、俘敌数十万人。战争以美国侵略者被从鸭绿江边打回到三八线而告结束。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雄辩地证明:“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是一去不复返了”。抗美援朝战争不仅奏响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凯歌,而且锻造出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祖国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为了祖国和民族的尊严而奋不顾身的爱国主义精神;英勇顽强、舍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不畏艰难困苦、始终保持高昂士气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为完成祖国和人民赋予的使命、慷慨奉献自己一切的革命忠诚精神;以及为了人类和平与正义事业而奋斗的国际主义精神。铭记历史,就要知道和平来之不易。松骨峰每一寸都必争的惨烈阻击,长津湖冰雪中被冻僵的年轻战士保持冲锋的姿态、上甘岭被炸弹翻过无数次的焦土……革命先辈们的付出与奉献,打破了美帝国主义不可战胜的神话,创造了以弱胜强的范例。战争不仅仅是一城一地的得失,放在历史的时光轴去定论,这一场伟大战争的胜利,使得中国的国际地位空前提高,更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铭记历史,更要认清现实,迎接当下最大的挑战。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肆意蔓延,保护主义、单边主义等逆全球化浪潮不时涌动,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强。面对未来,我们该往何处去?伟人指出,要深入学习宣传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英雄事迹和革命精神,学好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既是中华民族自己走过的路,也是世界历史发展的一部分,更是世界正义进步事业的一部分。唯有认真学习,才能把未来的路看得深,把得准。“不畏浮云遮望眼,乱云飞渡仍从容。”没有一蹴而就的伟业,更没有一马平川的坦途。就这个宏观语境而言,从战斗到奋斗是伟大抗美援朝精神的最好传承。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涉险滩、夺隘口、闯出一条条新路已是常态。从伟大抗美援朝精神寻找给养,砥砺骨子里的战斗勇气和奋斗激情,我们必能走好走稳民族复兴这关键一程。
02
节约粮食
名言警句
01. 君子以俭德辟难。——《周易》(君子用俭朴的德行来避免灾难。)
02. 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尚书》(在国家事业上要勤勉,在家庭生活上要节俭。)
03. 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荀子》(在加强生产的同时节约用度,老天也无法让你贫穷。)
04.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诸葛亮(靠宁静来修养身心,靠节俭来培养品德。)
05. 俭开福源,奢起贫兆。——《魏书》(节俭是福气的源头,奢侈是贫穷的先兆。
)06. 一饱之需,何必八珍九鼎?七尺之躯,安用千门万户?——《史记》(饭菜能吃饱就行,没必要太过丰盛;屋子能住下人就行,没必要豪宅大院。)
07.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唐·李商隐《咏史》
08. 奢者狼藉俭者安,一凶一吉在眼前。——唐·白居易《草茫茫》(狼藉,形容困厄、窘迫。奢侈的人容易陷入困厄,节俭的人可以长保平安,二者吉凶的对比就在眼前。)
09.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宋·司马光《训俭示康》
10. 有德者皆由俭来也。——宋·司马光《训俭示康》
人物素材
01. 苏东坡:口腹之欲,何穷之有?
大家都知道苏东坡是美食家,著名的“东坡肉”就是由他发明的。
但是喜欢美食不一定要铺张浪费,东坡先生好吃,但吃得很节制。
他曾在给友人的信中写道:“口腹之欲,何穷之有?每加节俭,亦是惜福延寿之道。”(口腹之欲没有穷尽,懂得节制才能惜福延寿。)
当他因“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时,生活十分窘迫。他绞尽脑汁,精打细算:每月初一,取出这个月的生活费,把它们分为30串,挂在屋梁上。每天早上挑下一串来使用,如果有剩余就放进一个大竹筒里,用来招待客人。就是这样节俭度日,苏轼依然把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正是因为习惯了俭朴的生活,苏轼才能坦然面对人生的起落,才能拥有“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旷达胸怀。
02. 范仲淹:惟能忍穷,故得免祸。
范仲淹从小家境贫寒,他在应天书院读书时,一位同窗好友见他的伙食太差,便让家人送饭时多捎上一份,准备赠与范仲淹。
范仲淹再三婉拒:“我多年吃粥已经习惯了,如果骤然吃上你送来的美味佳肴,以后就再也吃不下粥了,那怎么能行呢?”
范仲淹从小就明白一个道理,“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到他儿子范纯仁结婚时,范仲淹已经身居高位,经济相当宽裕了,但是当他听说儿子想用锦罗绸缎作为婚房的装饰,立即把他喊来训话:“吾家素清俭,安能以罗绮帷幔坏吾家法,若将帷幔带入家门,吾将当众焚之于庭。”其节俭的家风可见一斑。
范仲淹在晚年回顾自己的一生时,曾经留下一句话:“老夫平生屡经风波,惟能忍穷,故得免祸。”这句话值得我们每个人仔细品味。
03. “一品宰相”曾国藩
曾国藩是晚清重臣,一度功高震主,权倾天下,但他的起居生活却非常俭朴。
老外戈登描述他与曾国藩会面的情景:“穿着陈旧,衣服打皱,上面油渍斑斑。”
名震天下的总督却活得如此清苦,恐怕大清天下找不到第二个了。
吃饭上,曾国藩亦不讲究,简单至极。通常他每顿饭只有一个菜,“决不多设,虽身为将相,而自奉之啬,无殊寒素。”
因为每餐只享用饭一碗、菜一品,当时人们戏称他为“一品宰相”。为提倡节俭,教育家人,曾国藩于大堂上亲书一联:“惜食惜衣,不惟惜时兼惜福;求名求利,但知求己不求人。”
04. “抠门”的盖茨
比尔·盖茨31岁便成为世界首富,我们都知道他富可敌国,却不知道他过日子有多抠门。
一次,盖茨和一位朋友同车前往希尔顿饭店开会,由于去迟了,以至于找不到车位。朋友建议他把车停在贵宾车位,“噢,这可要花12美元,可不是个好价钱。”盖茨不同意。朋友要替他出这个钱,盖茨依然不同意,他觉得饭店这是“超值收费”。
最后,他们费了好大劲终于把车停到了普通停车区。但就是如此“抠门”的盖茨,在慈善事业上却非常慷慨。
他和妻子梅琳达捐赠了超过 240亿美元,用来支持全球医疗和教育事业。每个人都有“抠门”的时候,也都有“慷慨”的一面。什么时候“抠门”,什么时候“慷慨”,取决于一个人的价值观,反映了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和思想境界。
05. 华人首富和两片西红柿
李嘉诚是华人首富,但他在生活中却非常节俭,能省则省。有钱人的手表是一种身份的象征,动辄几万几十万。有谁能想到李嘉诚的手表只值3000港币,是一款西铁城的太阳能手表。他觉得这款表走时很准,很好用,很爱惜。
一次,李嘉诚在澳门参加一个招待会,当宴会快结束的时候,有人看到这么一个细节:李嘉诚面前的盘子里还剩下两片西红柿,他笑着招呼身边的助手,助手轻步上前,两个人一人一片把西红柿分着吃了。这小小的两片西红柿,折射出李嘉诚勤俭节约的品格。在他看来,即使是不起眼的小物件,也不能因浪费而抹杀了它存在的意义。“不能浪费”,这简单的四个字,是李嘉诚先生一生坚持的财富观。
事例素材
01. 舌尖上的浪费
据统计,中国人每年在餐桌上浪费的粮食价值2000亿元,被倒掉的食物相当于2亿多人一年的口粮。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还有一亿多农村扶贫对象、几千万城市贫困人口以及其他为数众多的困难群众。这种“舌尖上的浪费”触目惊心,令人痛心。
02. 吃完一道再上一道
在澳大利亚,小型公务聚餐基本都是“份饭”,而大型聚餐靠服务生“适时”地提供每道餐品,上一道没吃完就不会上下一道,因此很少有食物浪费。
03. 浪费食物要罚款
德国被认为是处罚餐厅浪费最严厉的国家。无论自助餐还是点餐,都不能浪费,一旦发现有人浪费,任何人都可向相关机构举报,工作人员会立即赶到,按规定罚款。人民日报曾经报道:一行中国人在德国一家餐厅用餐后,由于桌上剩了1/3的饭菜,被罚款50马克。餐厅工作人员解释道,虽然吃饭花的是你自己的钱,但资源是社会的,谁都没有理由浪费。
04. “最大份炒饭”挑战吉尼斯纪录失败
2021年10月23日,在江苏扬州,一份总重量4000多公斤的扬州炒饭成功打破吉尼斯世界纪录。然而,三天之后,吉尼斯世界纪录官方机构却宣布该纪录无效。原来,挑战成功后,一部分炒饭被送到养殖场做了饲料。而吉尼斯世界纪录对此有严格规定:用于挑战的食品最终必须为民众食用,不得有任何浪费。
此举随即引发网友吐槽,主办方的行为遭到了大家的一致谴责。在我们这样一个经历过三年自然灾害的国度,粮食被赋予了特殊的感情色彩,“浪费粮食可耻”的观念早已深入人心。“炒饭喂猪”活动挑战的不是吉尼斯世界纪录,而是公众情感和公序良俗,它被官方机构否认,受到公众谴责,都是咎由自取。
范文
天地“粮”心,杜绝“剩”宴
改革开放40年,中国人民在“站起来”的基础上实现了“富起来”。可是就在全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同时,奢侈浪费的现象也随之产生。君不见,大江南北的各种酒楼食肆、餐厅厨房,每天都有大量的剩饭剩菜被随意丢弃,白白糟蹋。据统计,在中国每年被倒掉的食物相当于2亿人一年的口粮,这个数字真是让人触目惊心。
(交待背景,相当于材料作文中的引述材料。)
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国家发出了“节约粮食”的号召。但是有人对此心存疑问:既然我们已经“富起来”了,还有节约粮食的必要吗?笔者认为:不仅有必要,而且非常必要。
(亮出总论点:节约粮食非常必要。)
首先,节约粮食是国情的需要。事实上,虽然现在多数国人不再为吃饭而发愁,但我们的富裕还只是“相对”的,并不是“绝对”的,我们还有近一亿的人口是扶贫对象。有句话说得好,“在当前需要我们正视的有‘两个中国’:一个是跨越发展、越来越富足的中国,一个是依然有大量困难群众的中国。”如果能同时看到这“两个中国”,你就明白了大力倡导节俭之风的时代意义。
(分论点1:节约粮食是国情需要。)
其次,即使哪天我们实现了“绝对”的全民富裕,粮食也不可随意浪费,因为节约粮食不仅是对社会资源的珍视,也是对他人劳动成果的尊重。“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句诗我们从小就会背,但你未必还记得它的名字——《悯农》,如果你对风吹日晒之下辛勤劳作的农民有所悲悯,就不应该把好端端的饭菜遗弃到垃圾桶。
(分论点2:节约粮食是对劳动者的尊重。)
最后,从我们自身来说,珍惜粮食,养成节俭的生活习惯,也是一种重要的品德修养。白居易有诗云“奢者狼藉俭者安,一凶一吉在眼前。”生活奢靡的人,为了满足贪欲,很容易误入歧途;而习惯了节俭的人,方方面面有节制,自然能规避人生道路上的许多风险。此外,习惯了节俭生活的人,一旦遭遇逆境,更容易适应和面对。苏东坡是有名的美食家,但他从不奢侈浪费,他说“口腹之欲,何穷之有?每加节俭,亦是惜福延寿之道。”正是因为养成了节俭的生活习惯,当他遭遇贬谪,生活陷于困顿的时候,依然能够开荒于东坡,保持乐观,从容应对。我们都知道苏东坡有“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豪气,可你是否知道,这种豪气是以勤俭节约、习劳习苦为底气的。(分论点3:节约粮食是一种重要的品德修养。)
总之,无论从国家、他人还是从自己的角度考虑,珍惜粮食都是我们的不二选择。
(总结观点)
我们要从自己做起,从一粥一饭省起,坚决杜绝“舌尖上的浪费”,坚决不让盛宴变成“剩”宴,因为粮食来之不易,源自天地“粮”心。
(发出呼吁)
03
体育、美育
精彩语段
01. 体育不仅是健儿们在赛场上为国争光,也是平常日子的一份“标配”。让运动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改变从每个人做起,受益的将是中华民族的未来。
02. 许多人对体育的理解还停留在“强身健体少生病”的阶段,仅把体育当作智育的辅助,这样的看法无疑落了下乘。在真正的教育者眼里,体育不仅能壮筋骨,还能调感情、强意志,是人格教育的最好方式。
03. 伦敦奥运会的一个主题叫“激励一代人”,其奥组委这样阐述这一主题:首先,体育教会孩子们如何在规则的约束下去赢;然后,体育教会孩子们如何体面并且有尊严地输。
04. 美育是审美教育,也是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不仅能提升人的审美素养,还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情感、趣味、气质、胸襟,激励人的精神,温润人的心灵。
05. 没有美的教育,就不是完整的教育。从细处说,美育是帮助孩子发现美、理解美、追求美,让美的精神融入日常生活;从大处说,美育是以美育人、以文化人。
人物事例
01. 毛泽东: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
1917年,毛泽东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文章,提出“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这振聋发聩的呼喊,是对民族的警醒,是对每一个同胞的激励。不仅是写文章呼吁,毛泽东本人也身体力行,坚持锻炼。他一生酷爱运动,尤其是游泳,主席一生17次畅游长江,81岁时还在长沙游泳,以实际行动践行了“终身体育”的理念。
02. 爱因斯坦:运动给了我无穷的乐趣
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一生热爱体育锻炼,爬山、骑车、赛艇、散步都是他喜欢的项目。有一次,他去比利时访问,当火车进站后,迎接他的人却看不到爱因斯坦的影子。原来,爱因斯坦避开了那些列队欢迎的人,一路步行来到王宫。他笑着对王后解释:“我平生喜欢步行,运动带给了我无穷的乐趣。”
03. 钱学森:艺术修养很重要
钱学森5岁时就开始学习绘画和音乐,在上海交大读书时,他是校乐队的主力圆号手。新中国成立之初,钱学森急于回国效力,因而被美国政府软禁五年,这期间,是贝多芬、莫扎特的交响乐,激励着他进行积极的抗争。音乐不仅支撑了钱学森的精神,还给他带来了创新的灵感。钱学森后来说过,“艺术修养对我的科研工作很重要,它开拓了科学的创新思维,我们当时搞火箭的一些想法,就是在和艺术家们交流中产生的。”
04. 蔡元培:完全人格,首在体育
蔡元培当北大校长的第一年,就发起成立了“北京大学体育会”,在办学经费极其紧张的情况下,学校仍然想方设法购置了许多体育器材和设备,甚至还新建了游泳池和溜冰场。蔡元培始终相信一个道理,“完全人格,首在体育。”体育不仅是为了锻炼身体,它还是健全人格的基础所在。
05. 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
蔡元培是中国提出美育的第一人,“以美育代宗教说”闻名于世。蔡元培在北京大学亲自开设、讲授的一门课程就是“美育”。他曾大声疾呼:“美育是最重要、最基础的人生观教育。”他把美育的意义总结得简单明了:“纯粹之美育,所以陶养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纯洁之习惯。”
范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防控疫情期间,强华中学校园网络平台的“体育锻炼大家谈”论坛上,推送了三则与之相关的材料,鼓励全校师生参与讨论。
钟南山从小就喜欢运动,足球、篮球、跑步都有涉猎。他的百米速度最快是11秒2,年轻时举重的最高重量是100公斤,卧推可以达到70公斤。在北京大学医学部读书期间,他参加学校运动会曾创下几项纪录,至今无人能破。
最近一次的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查报告显示:学生身体素质继续呈现缓慢下降趋势,爆发力、耐力等身体素质水平进一步下降,视力下降率、肥胖检出率继续攀升……
有同学说,学业压力这么大,哪有闲心体育锻炼?有老师说,课时这么紧,还要让学生打球跑步吗?有家长则认为,花时间运动不如参加数理化培训性价比高。请结合材料内容,从学生、教师中任选一种身份,写一篇发言稿,在论坛直播中发言,向在线师生阐述你的观点,并提出具体的建议。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不要脱离材料的内容和含意作文;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题目分析:
其实,关于“体育锻炼”这个话题,作文立意并不难,一般不会出现大的失误。正确的立意无非就是:要注重体育锻炼,以保证身心健康,这样才能更好地投入到学习、生活当中。既然立意不存在问题,写好这篇作文的关键就在于,能否找到几个合适的分论点,多角度、多方面地论证体育锻炼的重要性。最基本的分论点有两个:
1.体育锻炼有利于身体健康;
2.体育锻炼有利于心理健康。
这两个观点大家都能想到,但是有一点大家可能没有意识到,那就是,这个话题非常适合使用“驳论法”来论述。在所给材料中,同学、老师、家长都存在抵触“体育煅炼”的情绪,把他们的观点一一驳倒,就是最有力的论证。于是,我们又找到两个分论点:
1.不能因为学习压力大而放弃体育锻炼,体育锻炼能缓解压力;
2.不能因为怕浪费时间而放弃体育锻炼,体育锻炼能提高学习效率。
四个分论点,两正两反,足以支撑总论点。还有一点需要注意,任务驱动型作文都有具体的写作任务,下笔之前必须把这个“任务”搞清楚,否则可能南辕北辙。本题要求是写一篇论坛的发言稿,而且是从学生、老师中任选一种身份。因此,我们必须把自己代入到学生或老师的身份中来写,不能骑墙,不能含糊。下面是一篇下水文,大家可以参考一下,权当抛砖引玉。
写作示范:
没有好身体,哪来好分数?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大家好!下面我来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在紧张忙碌的高中生活中,到底还要不要坚持体育锻炼?这个问题让许多同学很纠结。于我而言,答案却很明确,那就是: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能放弃体育锻炼,有了好身体,才能有好分数。
生命在于运动,运动是促进身体健康的不二法门。也许有人觉得,高中生都是生命力旺盛的年轻人,暂时不锻炼也没啥大问题。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据调查显示,我国学生的身体素质整体呈现下降趋势,视力普遍下降,肥胖率不断攀升……生活水平日渐提高,身体素质为何反而普遍下降?原因只有一个——学业过重,无睱锻炼。可见,不论是年轻人还是老年人,要想健康地生活,都离不开体育锻炼。运动应当成为一种终生保有的生活习惯。
体育锻炼不仅有益于身体健康,它对心理健康也同样重要。古罗马有句格言,“健全的精神寓于健全的身体”。科学早已证明,运动能振奋精神、磨练意志,还能给人带来愉悦感。不知大家有没有这样的体会:当我们碰到不顺心的事情时,与其躺在床上感伤、落泪,还不如打起精神去操场跑几圈。一场大汗淋漓过后,你会觉得那些烦恼其实也没什么大不了,生活依然值得我们为之努力奋斗。
有的同学认为,高中的学习压力这么大,哪还有闲心去锻炼。其实恰恰相反,越是压力山大的时候,越不能放弃运动的习惯,因为运动是释放压力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在学习的间隙,抽空打一场球,跑几圈步,甚至哪怕是跳一阵绳,都能让心情得到舒缓。我们经常能听到因为学习压力太大而心理崩溃的事例,设想一下,如果当事人能保持一两项运动爱好,事情的结果多半就会不同。
有压力的不仅是我们学生党,许多老师和家长甚至比我们还焦虑。在他们看来,除了吃饭、睡觉之外,其它所有的时间都应当花在学习上,与其出去运动,哪如多背几页书,多刷几张题。但是他们恐怕忘了一句老话——“磨刀不误砍柴功”。对于整天高强度运转的大脑来说,睡眠和运动都是有效的休息方式。保持适量运动,以充沛的精力和清醒的大脑投入学习,远胜于在疲惫迟钝的状态中熬时间。
钟南山现在是家喻户晓的抗疫英雄。他从小就是一名运动达人,足球、篮球、举重无所不能,他在校运会上创下的纪录至今无人能破。热爱运动的他,并没有因此而耽误学习。他上名校、当院士,年逾八十依然奋战在抗疫一线。可见,体育运动虽然会占用一定的时间,但它不仅不会影响学业,反而能让你有一个更好的状态去拼搏,从而能走得更远、更长久。
一百年前,青年毛泽东在《体育之研究》中写道:“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一百年后的我们更应当明白:没有一个好的身体,怎能有一个好的分数?
别再纠结了,动起来吧,同学们!
04
拒绝抄袭
原题回放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2021年底,一百多名影视从业者发表“抄袭剽窃者不应成为榜样”的联合抵制声明。随后,郭敬明、于正在2021年的最后一天相继发表公开信,正式道歉。据悉,早在2006年与2021年,法院就分别判定他们的相关作品抄袭和侵权行为属实。面对法院判决,郭敬明认为时间会帮他肃清一切,虽作出赔偿,但拒绝道歉;于正认为只是一次巧合与误伤,也只作出赔偿,同样拒绝道歉。之后,二人作为流量经济时代的“吸睛体”,不仅未淡出公众视野,还推出了一些受到追捧的作品,并在一些综艺节目中担任评委或导师……对此,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阐明你的观点。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审题立意
先来梳理材料,材料中的两段文本可以简单浓缩为两句话:
1.两个抄袭者在拖延数年以后,迫于社会压力才作出道歉;
2. 两个拒不道歉的抄袭者,依然作为流量“吸睛体”活跃在公众舞台。然后来挖掘事件背后的道理。
首先,抄袭剽窃是违法行为,从道德角度来看,意味着做人、做事不诚实;
其次,面对法院判决,拒不道歉,这是对法律缺少敬畏;
第三,职业道德有瑕疵的人,依然能成为流量“吸睛体”,受人追捧。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反常的现象,是因为有关媒体、平台唯利是图,为了流量不择手段,放弃了社会责任。
事件背后的道理主要就是上面这三条,相应的作文立意也就有三种:
1.做人要诚实,做事要拼实力,抄袭剽窃、投机取巧终究会自食恶果;
2. 对法律要心存敬畏,藐视法律者必将为之付出代价;
3. 在流量经济时代,炒作要有底线,商家在逐利的同时还需兼顾社会责任,要引导社会风气向好、向善。
范文
流量已然称王 吸睛当有底线
2021岁末,人们终于等来了郭敬明、于正的道歉。“正义也许会迟到,但从来不会缺席。”两位当红作家的行为再次证实了这句话所言非虚。
虽然是份迟来的歉意,而且还是出于被迫和无奈,但总归聊胜于无。“真善美”最终战胜“假恶丑”,我们在保护知识产权的道路上又向前迈进了一小步。
我想谈的其实是另外一个话题。郭、于二人在法院作出判决后一直拒绝道歉,即便如此依然还能受人热捧,甚至以“导师”的身份在综艺节目上品评他人。他们无视法律的底气从何而来?是谁助长了抄袭剽窃者嚣张的气焰?在我看来,那些给他们提供舞台的媒体、平台难辞其咎。
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各类媒体、平台都迎来了“流量为王”的时代。流量意味着收益,流量越大意味着赚得越多。于是,有些媒体为了流量不择手段,为了吸引眼球无所不用其极。有人在短视频中挑战极限运动,直至坠楼身亡。有人靠直播胡吃海塞吸引眼球,最终导致猝死。“窃•格瓦拉”因盗窃电瓶车入狱,一句“这辈子不可能打工”让他在网上窜红,出狱后竟然有数十家平台邀请他去做网红,有的甚至开出百万年薪。这种种怪现状背后有着一个共同的逻辑——吸引流量赚大钱,至于传递的是真善美还是假恶丑,随便!
郭敬明、于正在抄袭被罚后热度不减,还能频频出镜收割流量,背后何尝不是靠这个逻辑支撑?不排除他二人有一定的才气,但是抄袭事件更让他们成为了话题人物,成为了流量经济时代的“吸睛体”,名气和收入不降反升。这种违反常理的结果助长了他们的傲慢,给了他们无视法律的底气。
孟子有句名言,“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意思是说,在接受高官厚禄之前,应当先辨别一下它是不是符合礼和义。所谓“流量为王”,说白了不过是一个“利”字,可是我们不应忘记,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还有一个字排在“利”的前面,那就是“义”。
无论从事什么行业,在追求收益的同时,也应兼顾价值担当,这是一种不可推却的社会责任。对于各类媒体来说,输出正确的价值观,引导社会风气向好、向善,就是它们的社会责任。同样是自媒体“网红”,李子柒借美食给传统文化打call,“没有一个字夸中国好,但却讲好了中国文化,讲好了中国故事。”可谓是兼顾经济收益和价值担当的典范。
希望我们的媒体从业者都能向李子柒一样,少一些浮躁,多一份担当,凭优质的内容打动粉丝,而不是靠“猎奇”和“审丑”吸引大众。纵使弘扬真善美的能力有限,至少不要炒作恶趣味。
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可无论世界怎么变化,抄袭剽窃者都不应成为榜样。流量可以为王,但吸睛当有底线。
05
打工人
原题再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半个多世纪以前,我们以“资产阶级”“无产阶级”等都带有“阶级”的词语评价人的身份;十几年前,我们又以“白领”“蓝领”“金领”等带有“领”的词语区分人的身份;今年,央视新闻的一篇《早安啊,打工人》公众号文章让越来越多的人以“打工人”自标身份……
而“打工人”这一称呼也引发了人们的热议。有赞同“打工人”这种提法的,说“打工人”是对所有从事体力和技术劳动者的统称,这三个字代表着勤奋、热情、坚韧和上进,是当代社会正能量的重要载体;也有人表示反对,认为这一称呼本身带有嘲讽和调侃的嫌疑,是新时代下人为的强行阶层划分,意在弱化当代青年对现实的不满情绪,企图通过这种幽默式的调侃缓解当前年轻群体的高压生活环境。
要求:围绕上面的材料,写一篇对“打工人”的思考和感悟。要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立意
题目所给材料大致可以划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讲述了身份热词的变迁,从“阶级”到“X领”再到“打工人”。热词的变迁背后是时代的变迁,具体来说,是这半个多世纪以来,国人在思想观念、生活状态上的变迁。
第二部分讲述了人们对“打工人”一词的两种态度。持肯定态度的人,认为这个词代表了勤奋、热情、坚韧和上进,是正能量的载体。持否定态度的人,有两个理由。
其一,认为这个词语有嘲讽和调侃的嫌疑,嘲讽和调侃的对象当然是“打工者”这一相对弱势的社会群体。
其二,认为这个词语是媒体在故意弱化青年人对现实的不满,想以幽默式的调侃来淡化真实的生活压力。
你对“打工人”一词如何认识?是持肯定还是否定态度?这是作文立意的关键。
从题目所给材料来看,对于两种相反的态度并没有倾向性。也就是说,肯定也行,否定也行,这个无所谓对错,我们完全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关键是要做到自圆其说,不管持哪种态度,只要把道理讲清楚了,就是好作文。不过到类似的作文题目,我们最好还是选择一种相对保险的立意方向。什么方向相对保险?当然就是“正能量”的方向。在高考作文中加入太多“批判”性的东西,总是不如“正能量”来得稳妥。
范文
每个打工人,都是追梦人
似乎在一夜之间,“打工人”这个词火了,网上人人都以“打工人”自居。然而随着时间的发酵,大家对这个新鲜的称呼又有了许多不同的解读。有人认为它是年轻人的一种自嘲,里边包含着积极、乐观的情绪。也有人认为它带有嘲讽的意味,甚至是在故意弱化年轻人的不满情绪。
在我看来,对这个年度热词大可不必过度解读,更不必扣上“帽子”进行抵制。无论如何,大家自称“打工人”主要还是一种自我调侃,所传递的情绪也是以积极、乐观为主。
“打工人”一词和过去的“打工仔”、“打工妺”有几分相似。后面这两个,除了是对职业身份的客观描述之外,还暗含着一种俯视感,多少有点歧视的意味。而“打工人”一词不一样,它多数时候用于自称。广大体力劳动者、技术人员甚至影视明星们都乐于以“打工人”自居。从使用主体的多样性来看,“打工人”这个称呼无疑已成为一个中性词汇。是啊,社会地位和薪水收入或许有区别,然而说到底谁又不是“打工人”?明星们也是在为演艺公司打工,那些背负风险、殚精竭虑的老板们,何尝不是在为家人、为梦想打工?
在“打工人”火爆之前,佛系文化、丧文化也曾在年轻人中间大为流行。和它们比起来,“打工人”传递的价值观更为积极向上。以“打工人”自居,虽然是在调侃自己的身份平凡、工作辛劳,然而在平凡中却透露着追求,在辛劳中却暗含着坚强。踏踏实实工作,兢兢业业上班,每个打工人的心底,都富足而充实。虽然人在打工,但却不卑不亢,尽管起早摸黑,依然斗志昂扬。
毋庸讳言,许多人在自称“打工人”的时候,带有情绪渲泄的意味。现代社会竞争激烈、节奏飞快,尤其是大城市中的打工一族,肩负着职场和生活的双重压力,日子过得更加不易。而“打工人”这个自嘲式的称谓,正好给他们提供了一个情绪出口。通过这种人畜无害的自我调侃,博得周遭善意的笑声,自身压力也得到暂时缓解,然后就能以更加饱满的精神继续打拼。这样的情绪渲泄是适度的,也是有益而无害的,我们没必要指责,更不应该板起面孔来抵制和批判。
总而言之,在“打工人”这个热词中,还是正能量的成分居多。所谓“打工人”,打的是自我价值的工,打的是安居乐业的工,打的更是美好未来的工。每一个“打工人”,不仅是自食其力的劳动者,也是努力奔跑的追梦人。
让我们一起喊一句:加油,打工人!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