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治国的境界

发布时间: 2019-10-31 09:39:08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散文 点击: 114

一、引言 先秦道家,创始于老子,成于庄子,我们习惯把老庄作为道家的代名词,然而就先秦道家来说,老庄而外,在当时还有一些其它著名的代表人物,他们以其不同的思想特征,形成道家中颇具个性的道家流派。总的来说,大致可以把先秦道家分为三个派别,即老庄一派,列子

道家治国的境界

  一、引言

  先秦道家,创始于老子,成于庄子,我们习惯把老庄作为道家的代名词,然而就先秦道家来说,老庄而外,在当时还有一些其它著名的代表人物,他们以其不同的思想特征,形成道家中颇具个性的道家流派。总的来说,大致可以把先秦道家分为三个派别,即老庄一派,列子一派和稷下黄老一派。

  其中列子一派与老庄并称,成为先秦道家的三大派别之一,列子的思想主要集中于《列子》,但就列子的思想而论,依然是承传老学而来。到战国末年,先秦道家的发展形成了一个新的流派,即是稷下黄老之学。所谓黄老之学实际上是借黄帝之名,宗老子之学,先秦稷下黄老之学代表性的著作是《管子》一书。由于《列子》一书中对治国思想较少论述,而先秦道家这三大派别的治国思想主要集中于《老子》、《庄子》和《管子》这三部经典文献,因此这里探索先秦道家治国思想的文本就以《老子》、《庄子》和《管子》为中心展开论述。

  二、先秦道家治国思想的第一重理论境界:从身出发,身国同治

  先秦道家所谓的从身出发,就是先秦道家总是把重视和珍惜生命的思想作为治国思想的出发点。众所周知,老子治国主张“无为而治”(《老子》第三十七章)。而且,老子不仅提出了“无为而治”,而且他把“治国”与“贵身”思想初步联系起来,奠定了道家“身国同治”治国思想的理论基础。老子说:“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老子》第十三章)老子认为一个理想的治者,首要在于“贵身”,不胡作妄为,这样,大家才放心把天下的重责委任给他。老子认为“贵身”既是重视、珍惜自己的生命,在此基础上,才可以进一步“治国”。所谓“以贵身的态度去为天下”就是指对待天下要像对待“身”一样珍重、爱护。

  庄子则进一步认为身体与治国两者中应该是身重国轻。《庄子·让王》讲述了很多贵身轻国的故事,如“尧以天下让许由,许由不受。又让于子州之父,子州之父曰:以我为天子,犹之可也。虽然,我适有幽忧之病,方且治之,未暇治天下也。”庄子在故事后评论说:“夫天下至重也,而不以害其生,又况他物乎?唯无以天下为者,可以拖天下也。”“天下大器也,而不以易其生,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者也。”《庄子·让王》总结说:“道之真以治身,其绪余以为国家,其土苴以治天下。由此观之,帝王之功,圣人之余事也,非所以完身养生也。”

  怎样才能从身出发去治理国家呢?先秦道家把身国同治和身国同构作为治理国家的手段。老子“身国同治”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身国同构。《老子》第五十四章云:“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馀;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河上公注曰:“修道于身,爱气养神,益寿延年。其德如是,乃为真人也。修道于家,父慈子孝,兄友弟顺,夫信妻贞。其德如是,乃有余庆及于来世子孙。修道于乡,尊敬长老,爱养幼少,教诲愚鄙。其德如是,乃无不覆及也。修道于国,则君信臣忠,仁义自生,礼乐自兴,政平无私。其德如是,乃为丰厚也。人主修道于天下,不言而化,不教而治,下之应上,信如影响。其德如是,乃为普博。”显然“修道于家,父慈子孝,兄友弟顺,夫信妻贞。”河上公在此已涂抹上浓郁的儒家色彩。不过,作为对老子“身国同治”的一个阐释,他揭示了以“道”修身、修家、修乡、修国、修天下的过程。此处的身、家、乡、邦与天下的并举,意在表明治身与治国是一个同质化的过程。而这一点,又是基于身与国的同构。

  老子“身国同构”的表述方式是通过治身来隐喻或类比治国。《老子》第七十八章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这是用治身来隐喻治国,把“身”与“天下”本质性地关联了起来,使身与国在“道”的透视下有了存在论意义上的同一性。只要追问一下:谁“受国之垢”?谁“受国不祥”?一己之“身”也。“身”何以能为社稷主、天下王?身能“体道”也。治身以“道”,故而柔弱谦下;柔弱谦下,故“受国之垢”、“受国不祥”,既而是社稷主,为天下王。故此治身亦治国也。到此,老子明确提出了“从身出发,身国同治”的治国思想。

  总之,道家“身国同治”具有四方面的基本哲学含义:一是在本体论意义上,为治的依据相同,都本源于“道”;二是在存在论意义上,身与国同,身乃国人之身,国乃国人之国,即二者同质同构;三是在方法论意义上,治身与治国无异,都归于“无为”;四是在价值目标的意义上,身治为“内圣”,国治为“外王”,虽谓身重于国,但二者连属一体。

  三、先秦道家治国思想的第二重理论境界:从心出发,以心印心

  先秦道家所谓的从心出发,就是把治心作为治国思想的出发点。老子说:“绝智弃辩,民利百倍;绝伪弃诈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老子》第十九章)在这里老子提出“见素抱朴”的“治心”主张,他认为上层统治者若能在素朴、少私寡欲的政风下,进一步弃绝智辩、伪诈、巧利,则可使人民得以享受安定、孝慈,并生活在安宁的社会环境中。可见,要想把国家治理好,“治心”同样非常重要。

  怎样才能从心出发去治理国家呢?先秦道家把以心印心作为治理国家的原则和手段。先秦道家尤其重视“治心”,认为:心治则身治,身治则国治。老子云: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这就是要求治理国家者要想百姓之所想,谋百姓之所谋,以心印心。大道体虚不实,圣人虚己无心。圣人爱人,非为偏爱,其爱乃不爱之爱;圣人养民,非为私惠,其养乃不养之养;圣人积德,非为仁义,其德乃不德之德。一句话,圣人没有自己的私心和意志,所以“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又因其无私意私心,故善与不善,信与不信,美丑尊卑,高低贵贱,亲疏远近,所有的区隔和差别在圣人这里都不复存在:“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第四十九章)所以,“人之不善,何弃之有?”(第六十二章)犹如大道周流,水泽万物,圣人慈爱天下,普惠万民。何以慈爱天下?那就是使百姓复返淳朴本真的心性,故“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管子》的作者说:“心无他图,正心在中,万物得度……何谓解之?在于心安。我心治,官乃治;我心安,官乃安。治之者心也,安之者心也。心以藏心,心之中又有心焉。彼心之心,音以先言。音然后形,形然后言。言然后使,使然后治。”“心安,是国安也。心治,是国治也。治也者,心也。安也者,心也。”如果说老子的哲学初步形成了治国治身治心思想的体系的话,那么到了战国稷下道家这里,治国治身治心思想的体系正式形成。

  四、先秦道家治国思想的第三重理论境界:从道出发,顺任自然

  先秦道家所谓的的从道出发,就是坚持“道”是贯穿于道家治国治身治心思想的主线,坚持用“守道、顺道、行道、信道”作为治理国家思想的主张。其中,“道法自然”是道家形而上学的总纲。“道”以自然为“法”则不干预、宰制万物,斯乃“无为”;而万物与人的“自然而然”,则表征着世间一切皆自生,自化,自富,自朴,此乃“无不为”。

  道家从道出发指的就是这样一种“无为而无不为”的治理理念和治理模式,故从道出发的道治,即“无为而治”。《庄子》中说道:“是故古之明大道者,先明天而道德次之,道德已明而仁义次之,仁义已明而分守次之,分守已明而形名次之,形名已明而因印次之,因印已明而原省次之,原省已明而赏罚次之,赏罚已明而愚知处宜,贵贱履位,仁贤不肖袭情。必分其能,必由其名。以此事上,以此畜下,以此治物,以此修身,知谋不用,必归其天。此之谓大平,治之至也。”这是庄子对以道治国的理解和把握。其中,“天”为治道的最高层次,人世间所有有为之道都应遵循自然之天道,用庄子的话来说,就是“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而天下治矣”。

  可以说道家治国治身治心思想的指导思想和哲学依据都是“道”。那么,“道”又是如何统摄治国治身治心的呢?道家治国主张“无为而治”,治身主张“长生久视”,治心主张“抱朴守一”。而这三者的本质可以说都是“道治”。那么怎样从道出发去治理国家呢?就是坚持治理国家时始终坚持“道治”。而先秦道家的“道治”主要包含了这样几种治国思想:无为而治,长生久视,抱朴守一。

  首先来看一下道家“无为而治”的治国思想。“无为而治”就其基本精神而言贯穿的是“无为之道”。“无为”如同“道”之虚无,有“道”之君亦必虚其位、虚其势、虚其权、虚其心,做到“无己”、“无功”、“无名”,甚至完全可以抛却君位,游于“建德之世”。以“无为”治天下,核心是“治于不治”,即以“不治”来实现大治。老子所谓“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老子》第五十七章)是这一精神的最佳注脚。道家“无为而治”追求的是“无不为”的治理至境。因为“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老子》第三十七章),常守此“道”,的圣人、侯王也可以做到“无为而无不为”

  再来看一下道家“长生久视”的治身思想。道家“长生久视”的治身思想在本质上也是一种“道治”。老子云:“致虚极,守静笃……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老子》第十六章)可见要想长生久视必须符合于自然之“道”。老子还云:“治人事天,莫若啬……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老子》第五十九章)啬,即是收藏其神形而不用,以归无为。可见长生久视也要遵循无为之道。

  最后我们来看一下道家“抱朴守一”的治心思想。道家“抱朴守一”的治心思想更是一种“道治”。实质上,“一”乃道之浑沌态,守一即“守道”。老子关于“一”之精论,见于《老子》第三十九章:“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王侯得一为天下正。”因此,抱朴守一,就是人类回归到与“道”一体的状态,这才是理想的认识和存在境界。

  五、结论

  总之,先秦道家治国思想理论极为丰富,其内容按照理论境界的层次划分可以分为三重理论境界。第一重理论境界是:从身出发,身国同治;第二重理论境界是:从心出发,以心印心;第三重理论境界是:从道出发,顺任自然。先秦道家治国思想的这三重理论境界层层深入,相互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今天,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治国理政方面,先秦道家为我们的治国理政提供了极为厚重的文化遗产和思想素养。这些理论素养,对于中国当代社会的治国理政具有重大意义,我们应该对此努力地进行深入挖掘,进一步继承和发扬先秦道家治国思想的理论境界和理论精华。

本文标题: 道家治国的境界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sanwen/98421.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老歪带着老伴游黄山家乡早茶“皮包水”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