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有源头活水来,(报告文学),为有源头活水来,(报告文学),万俊华,梦想,是照耀指引我们前进的灯塔;梦想,是鼓励...
为有源头活水来 (报告文学)
为有源头活水来 (报告文学)
万俊华
梦想,是照耀指引我们前进的灯塔;梦想,是鼓励鞭策我们前行的动力。有梦,就有希望,就有前进的方向,就有奋斗的动力。每一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梦想。今生能圆自己的一个梦想,这就意味着,你的人生,活的充实有价值,活的精彩有意义。说到底,一句话,人生这一辈子,你没有白活。
——题记
读书为我播下梦想的“种子”
儿时的我,喜好读书。随着认识的字越来越多,课本已经不能满足我阅读的欲望。于是,我会经常跑到老师那儿借书和报纸阅读,往往是一看就到深夜。
在货场小学读书时,班主任陈荣根老师总是鼓励我们多看课外书,这对我影响很大。在南钢中学读高一时,读完《鲁迅的故事》,我写了一篇题为《不朽的英雄——鲁迅先生》读后感,没想到裘有岳老师竟将全文抄在黑板上,当成范文向同学们讲解。鲁迅的故事,裘老师此举,让年少的我有了个大胆梦想,那就是,将来也要成为一名作家,让自己的文字变成铅字,变成好多好多书籍,让别人阅读欣赏。
高中毕业后,回到家乡务农。田间地头,我手边总会带着一本书,一有闲暇,就会掏出身上的书来阅读。那个年代,农村要想看到书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为了能看到更多更好的书籍,那就是我常常会和好朋友万小明、万建新、龙浪顺等人采取相互交换书籍这样一种方式看书。这种互换书籍的方式,让我们相互获得了很多书籍传阅。我还有一个长期以来养成的习惯,那就是坚持一边看书一边摘抄精彩段落。每当看到长点的好文章,能剪就剪,不能剪就抄或复印下来。至今,在我家中已经发了黄的剪报至少也有10来册。
尽管在家务农,我依然没有放弃自己成为作家的梦想。而且,随着学到知识越来越多,我的作家梦也越来越强烈。不久,我参加了南昌县党的基本路线教育团,成为了其中一名队员,分在富山乡东亘刘村帮助村里工作。这时的我,学习的机会就更多了。教育别人,自己肚里首先要有“货”,不学习。“货”从何来?这就要逼着自己学习。后来由村里派去参加全省大型工程——拓林水库溢洪道工程建设,在南昌县大队部编《工地战报》。不用想,当了小报主编,不学习哪成?
一年后,我回村在村砖瓦厂工作,为了躲避寒风,更为了清静,我常常会躲进厂东一座破窑洞中看书。小小的破窑洞呀,那就是我学习的“清华园”。是的,我就是从这座破窑洞中,走进南昌师范校园的。1977年打倒“四人帮”后高考改革,当年我考取了第一志愿——南昌师范学校。毕业后分回家乡——罗家镇中学教初中物理学,并兼任班主任。当老师,那就更要看书学习了。可以说,读书学习,这已经成为了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习惯“动作”。
写作给我的梦想积蓄“养分”
人生中有些事儿,看起来似乎是件小事,但她往往会对你的一生产生深远影响。就因为有过这么一件小事,从而改变了我的人生之路。
1986年,我调到区工商局办公室工作。在那儿我只外出过一次,那就是顶替一位同志参加全区摄影培训并去了一趟婺源采风。
那是1990年10月20日的下午,工商局办公室毛昌言主任告诉我:你的文章在《江西日报》见报了。
我听后急忙找来那天的报纸。展开一看,果然在第四版上,有我的那篇《肖师傅》。
这是我去婺源采风时写的一篇随笔,没想到投到《江西日报》居然给发表了。看着这篇变成铅字的小文,当时,我激动的心“砰砰”直跳,简直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这是真的吗?
然而,最让我感动的还是,不久后的一天,在《江西日报》上又出现了我的名字。那是一份因地址不详、稿费无法寄出,请作者见报后与编辑部联系的“启事”。看到这行小字,回想起当时寄这篇文章时,我完全只是出于好玩,心血来潮地寄给了我当时正巧接触到的《江西日报》,落款竟连通讯地址也没有写上,就丢进了邮筒。没想到《江西日报》的编辑接到我这篇稿子,不但精心编发了,而且还这么负责地特意为发稿费又在报上刊登“启事”。
《江西日报》这种办报精神,真是让人又感动又敬佩。《江西日报》对我一见钟“情”,如此厚爱,也使我对她“情”有独钟起来。
从此,我生活中就多了《江西日报》这位新“朋友”相伴。每天,我都要和“她”见上一面。在她身上,我不仅学到了丰富的知识,还拓宽了视野。尤其是在新闻写作上更是受益匪浅,在《江西日报》引导下,我开始学写新闻报道。
小万,你的文章见报了。一天,主任又拿着《南昌日报》来找我。在报纸的右下角,有三行不到50字的《一句话新闻》,还真有我的名字在上面。
三天前,我写了三张纸的新闻稿,投给报社了,想不到还真的用上了。至此,我爱好写新闻的兴趣被点燃了。只要单位发生了什么有新闻价值的事,我都会写成新闻稿投出去。一年下来,我至少有100多篇新闻稿见报了。
不久,区委宣传部江铁部长找到我:你舍得脱下这身虎皮到我们宣传部来工作吗?我连连点头说愿意。
真是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至此,我写新闻的劲头一发不可收手。正是《江西日报》这位老师,引导着我走上了新闻写作这条道路。我也因积极写新闻稿而成了《江西日报》的一名特约通讯员,其她报刊的特约记者。
此后,一年下来,我在全国各种报刊上发表的新闻稿至少有1000篇。其中,每年还在《江西日报》上5个头版头条,在《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全国级报刊发稿件至少有50篇。尤其有一年,我的《南昌郊区无白条》新闻稿还上了《人民日报》头版头条。
记得1998那一年,我随区招商团在深圳特区负责新闻发布会宣传有关工作,因事特多累病了。在打了一个星期吊针病情稍好后,领导让我回家休息。不想一回到家,区里和全国大多数地区一样,遇上了百年未遇的大洪灾。
在这抗洪抢险期间,我只好带病出征。我有守护南隔堤其中一段的任务,还负责全区干群抗洪抢险宣传报道的任务。于是,白天,我巡回在全区抗洪抢险险情最重的堤段采访。到了晚上,我就要来到南隔堤上巡堤。同时,在堤上挑灯写稿。待到第二天一早,将写好的稿件投到报社后,我又马不停蹄地赶往全区险情最重的地方前去采访。
那些日子,几乎天天都可以在《江西日报》上看到我写的新闻特写稿件。由于不分日夜的工作,那至今还在折磨着我的严重的失眠症病根,就是这时落下的。
有天早上,当得知我区扬子洲乡莘洲大堤出现了多处泡泉险情后,我和江岸峰副区长冒着大雨赶到堤上。现场采访完抢险情况,已到下午2点半了。
这时,只见村书记送来一个盛满水和西红柿的木桶:江区长,万部长,没时间煮午饭,请吃几个西红柿权当午餐吧。
这下出怪事了,江区长一连吃了3个西红柿,一点事也没有。可是我只是吃了一个西红柿,结果出现了42度高烧,且一周来一直不退。那当时,用冷毛巾敷,用冰块降温,什么方法都用了,还是无济于事,高烧仍然未退。最后,通过穿骨髓才找到病症:副伤寒。在医生对症下药后,高烧才慢慢退了下来。在医院吃了2个半月的流质饮食,我总算捡回了一条小命。
事后,据医生解释:木桶中的水质不洁。自然,西红柿也就受到了感染。江区长身体好,抵抗力强,吃了没事。而你因病身体还没有恢复,抵抗力自然差,病菌当然会趁虚而入。
我在新闻写作的道路上,一路风尘地走了过来。多年来,在《人民日报》、《新华每日电讯》等报刊发表新闻稿件万余篇。由于写新闻报道成绩突出,我由副部长又兼职区文明办主任,并获得许多荣誉证书。最让我感到自豪的是《江西日报》一年一度表彰会上,由吴官正省委书记等领导亲自给我们发的模范(优秀)通讯员荣誉证书。在这10多本荣誉证书上,不仅凝结了《江西日报》编辑的心血,也真实地记录了我在新闻报道这条路上前行所付出的艰辛。
我非常庆幸,多年前的那篇小文,使我与《江西日报》结下了不解之缘。这段“恋情”不仅改变了我的人生之路,更为我实现儿时作家梦打下了一个坚实的阅历和文字功底。
缘份让我的梦想“开花结果”
我在报刊发表的大多都是新闻稿件,不是文学作品。所以,儿时作家梦,直到我50岁之前,都没能实现。
人生什么事情都要讲究缘份。那是2007年3月的一天,我一不小心摔了一跤,正是这次突发的大病,引领我走上了文学之路,让我“意外”地圆了儿时作家梦。
那天,人在家中坐得好好的,我的右脚突然发麻且一时走不了路。这真是:人在家中坐,祸从天上来呀。
按照医生吩咐:这种腰椎间盘脱出,坚持倒走有好处。于是,我坚持倒走了一个星期,感觉是要好些了。那曾想祸不单行。也怪自已走得急了些,双脚拌到一块大石头,腰杆就这样直不起来了。拍片结论:腰椎压缩性骨折。
在江西中医学院骨科当主任的万小明同学说:还算你命大,要是再多折一点点,就要在床上度过你那下半辈子了。
听他这么一说,我一下子就吓出一身冷汗:还好差了那么一点点,否则,后果真是不堪设想呀。
我还能站立起来吗?我不无担忧地问。
真是不幸中的万幸呀。万小明同学告知:再躺上三个月,那时也许可以起床了。真烦呀,生活一切全乱套了。我在感叹:度日如年的100天呀,我该将如何去度过?
由于从小爱好看书,加上受儿时父辈们讲述《封神演义》、《聊斋志异》等古代故事的熏陶,我爱上了小说,尤其是小小说。我觉得小小说虽然讲述的是一个短小的故事,却能让人回味无穷且发人深省。那种令人反思且能照出社会现实的意境,是其她文体难以媲美的。
由于喜欢看小小说,所以自2002年我调来区司法局当局长以来,就长年订了一份《微型小说选刊》。那天,办公室文员小章给我提来了一大包《微型小说选刊》:万局长,我知道你最爱看这本杂志了。平时又没空看,这时是最好的机会了吧?怕你寂寞,我特意给你找到这些杂志来,让你一次看个够。
想不到小章这么细心,我来兴趣了:知我者,小章也。
刘国芳的《空房间》,滕刚的异乡人系列……我的心随小小说大师们的心海而起伏荡漾着。是的,我终于可以放下手头一切工作,一边躺在床上疗伤,一边逐篇欣赏着小小说。阅读成了我的疗伤药。在阅读中,我忘记了疼痛和烦恼。真想不到,我的疗养生活竟然会是这样乐趣无穷。
每当看到一篇令我心动的小小说,我总是会情不自禁地用红笔在杂志上做个记号。但等杂志上的小小说全部都看完后,我就又对用红笔划好的那些小小说,再次重新仔细看了一遍。两个半月后,我选编了一份《我最喜欢的小小说500篇》目录。半月后,躺在床上的我,有了写小小说的冲动,一口气写出了《池鱼》、《暗斗》和《重返芭堤雅》三篇小小说。
岁月如流。成天被事务缠身的我,早已把病中之事忘得一干二净。忽一日,翻阅2007年第9期《微型小说选刊》杂志,无意中竟然发现了我写的《池鱼》。我写的东西也能上刊?这简直叫人太不可思议了。当看到我写的小小说真的上了杂志时,我似乎感到,从小埋藏在我心底的那根“琴弦”,开始被轻轻拨动了起来。是的,正是这篇小小说的刊用,给了我自信,给了我鼓舞,让我开始思考起我人生的路,也许还可以有新的走法。不久后,当《暗斗》也在2007年第14期《微型小说选刊》杂志上变成了铅字时,我的人生之路,从此,拐了个弯……
至此,我与小小说结下了不解之缘。无论是白天还是深夜,也无论是平时工作或交朋接友,只要一有空闲,我就会想到小小说。一旦灵感来了我会马上动手写。2007年秋天,我组织、策划了一次由我省刘国芳、雪弟等40多位小小说作家及外省聂兰峰等小小说作家参加的江西首届小小说作家联谊会第3站•罗家笔会。正是这一年,我并被评为“2007年度江西小小说十大热点人物”。
真想不到,一次摔跤,竟让我实现了儿时的梦想……
观书有感读后感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领悟呢?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观书有感读后感范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观书有感读后感 篇1在一个天高云淡、万里无云的晴天里,原来在屋内读书的朱熹也禁不住走出屋门。
屋外有一个将近半米高的池塘,很是秀丽。岸边的怪石和花草更是令人心旷神怡、宛如仙境。阳光洒入池塘。照得水面泛着金光,看起来十分安详。天边飘来几朵细云,忽忽过场,但还是把自己的影子映入了池塘,朱熹放下书,抬头深凝这池塘陷入了沉思。这池塘之水怎么会如此清澈?自己也算见过世面,看到的水塘不计其数,但从未有一个池塘能够如此明净,以至震撼人心。
这池塘的确清的奇特。现在,朱熹全无读书之心,注视着池塘。突然,池面上冒出一个水泡,如同镀了金一样,很快又破裂开来。这声响在安静的池塘上显得格外嘹亮,引起朱熹的注意。朱熹收好书,绕了过去,往池下一看,原来有一个不起眼的空洞在源源不断地向池内输送活水。
朱熹又一次席地而坐,饶有兴趣的看着不时涌出的水泡,竟不由地感慨。这世上,他也见过许多老顽固或书呆子,死守旧观念,久而久之,心智就像死水塘一样变臭了。而更多的人,努力接受新知识,创造新事物,与时俱进,心智变得明亮而清澈。朱熹不知这方水塘是不是或如何领悟了其中的道理,将源源不断的活水输送全身,只觉得对它有无限赞叹。
朱熹在那个儒道盛行,思想观念陈旧的时代说出这样的话实属不易。在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更要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汲取新知识,使心智更加开阔,更加敏锐。
观书有感读后感 篇2今天,我又一次细细的品读了观书有感这首诗,这首诗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真正体会到了怎样去学习。
这首诗实写的是明丽清新的一派田园风光,反复读上几遍,会觉得愈读愈爱读!你看,半亩的一块小水塘,在朱熹笔下是展开的'一面镜子(一鉴开),起笔就恬静而幽雅得让人立时展开了想像的翅膀。第二句更引起读者遐想,这面“镜子”中映照着天上徘徊的云影,可想那清澈的水面那么静谧可爱了!作者在第三句提了个问题,这水为什么如此清澈呢?他高兴地自问答道,因为源头总有活水补充,一直不停地流下来。
这幅美丽的自然风光图卷,已经令人读后清新明快了,更让人拍案叫绝的是一看题目,是观书的感想,顿时这美的意境升华,与读书融合了。
原来,大学者朱熹在赞美读书有所领悟,心灵中感知的畅快、清澈、活泼,以水塘和云影的映照畅叙出来了。他的心灵为何这样澄明呢?因为总有像活水一样的书中新知,在源源不断地给他补充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们都是普通的人,并不是什么神童,要想有所建树,就必须跟着时代的脚步走,过去的总会过去,把握现在,放眼未来,只有不断地吸收新事物,不断地充实自己,我们心中才会有永不枯竭的方塘。
观书有感读后感 篇3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就是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的一首充满哲理、流传千古的诗——《观书有感》。
这首诗,乍一看是从景到景引发的问题,实则是给人诸多启示的诗篇,寓意深远,引人深思。
朱熹在此诗中用了暗喻的手法,把人的心灵比作那清澈见底的方形水塘,把人们从书中源源不断得到的新知识比作活水,如此绝妙的比喻令人不禁拍案叫绝!
读书,尤其是读好书,对人有益无害,这一点人尽皆知,可是,为什么没有人敢自称是“读尽天下好书”,原因是世界上的各类大大小小书籍难以计数,即使是那些为后人所敬仰的一代名家们,他们所读的书也只不过是沧海一粟罢了。
古人云:“流水不腐,户枢不蝼”。只有源源不断地获取新的知识,才能使自己的新思想跟上时代的脚步,否则思想就会变得腐朽,就像一潭死水一样。
那么,我就听取朱熹给我们的启示,多读一些好书,让自己的思想永远活泼,才思不绝,情操高雅吧!
观书有感其二读后感
南宋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编辑本段]注释
这首诗富于启发而有历久常新。半亩大的池塘像明镜一样,映照着来回闪动的天光云影。要问这池塘怎么这样清澈?原来有活水不断从源头流来啊!诗的寓意很深,以源头活水比喻学习,要不断吸取新知识,才能有日新月异的进步。
[编辑本段]赏析
(其一) 这是一首有哲理性的小诗。人们在读书后,时常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诗中就是以象征的手法,将这种内心感觉化作可以感触的具体行象加以描绘,让读者自己去领略其中的奥妙。所谓"源头活水",当指从书中不断汲取新的知识。 《观书有感》是南宋大学问家朱熹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抄录下来,与大家共同分析欣赏。希望对无心向学,不读书看报,只知玩玩乐乐的青年朋友,有所启迪勉励。 原诗四句:“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它事实上写的是明丽清新的一派田园风光,反复读上几遍,会觉得愈读愈爱读!你看,一块半亩的方型小水塘,在朱熹笔下是展开的一面镜子(一鉴开),起笔就恬静而幽雅得让人立时展开了想象的翅膀。
第二句更引起读者遐想,这面“镜子”中映照着天上徘徊的云影,可想那清澈的水面那么静谧可爱了!作者在第三句提了个问题,这水为什么如此清澈呢?他高兴地自问答道,因为源头总有活水补充,一直不停地流下来。 这幅美丽的自然风光图卷,已经令人读后清新明快了,更让人拍案叫绝的是一看题目,是观书的感想,顿时这美的意境升华,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把活水与读书融合了。 原来,大学者朱熹在赞美读书有所领悟,心灵中感知的畅快、清澈、活泼,以水塘和云影的映照畅叙出来了。他的心灵为何这样澄明呢?因为总有像活水一样的书中新知,在源源不断地给他补充啊! 大才子朱熹的一首小诗,给我们诸多启示,多读一点好书,会让自己思想永远活泼,才思不绝,情操高雅啊!
(其二)这也是一首借助形象说理的诗。它以泛舟为例,让读者去体会与学习有关的道理。诗中说往日舟大水浅,众人使劲推船,也是白费力气,而当春水猛涨,即使艨艟巨舰也如羽毛般轻,自由自在地飘行在水流中。诗中突出春水的重要,意在强调做学问要功夫到家,才能有所突破。这首诗很可能是作者苦思某个问题,经过学习忽然有了心得后写下来的。
[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朱熹(xī )(1130-1200年)中国南宋理学家。字元晦,号晦庵。别号紫阳,祖籍徽州婺源(今属江西)。其父朱松,宋宣和年间为福建政和县尉,后寓居福建。朱熹出生于福建尤溪,14岁丧父,随母定居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五里夫。绍兴十八年(1148)中进士,历仕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曾任知南康,提典江西刑狱公事、秘阁修撰等职。后由赵汝愚推荐升任焕章阁侍制、侍讲。庆历三年(1197),韩侂胄擅权,排斥赵汝愚,朱熹也被革职回家,庆元六年病逝。嘉定二年(1209)诏赐遗表恩泽,谥曰文,寻赠中大夫,特赠宝谟阁直学士。理宗宝庆三年(1227年),赠太师,追封信国公,改徽国公。
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继承了北宋程颢、程颐的理学,完成了客观唯心主义的体系。认为理是世界的本质,“理在先,气在后”,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学识渊博,对经学 、史学、文学、乐律乃至自然科学都有研究。其词作语言秀正,风格俊朗,无浓艳或典故堆砌之病。不少作品的用语看得出都经过斟酌推敲,比较讲究。但其词意境稍觉理性有余,感性不足,盖因其注重理学的哲学思想故也。代表作有《菩萨蛮》(一)、《水调歌头》(一)、《南乡子》、《忆秦娥》(二)等。其中以《菩萨蛮》(一)最有特色,该词运用回文,每两句互为颠倒,八句共四对,十分自然和谐,毫不牵强,而且颇有意境,构思之精巧极矣,足见晦庵对语言的驾驭能力。除词外,还善作诗,《春日》和《观书有感》是他最脍炙人口的诗作。其词结有《晦庵词》。
[编辑本段]介绍
【注释】 1.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朱熹 父松与郑交好,故尝有《蝶恋花·醉宿郑氏别墅》词云:“清晓方塘开一境。 落絮如飞,肯向春风定。”鉴:镜。古人以铜为境,包以镜袱,用时打开。 2.这句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变动,犹如人在徘徊。 ③渠:他,指方塘。4.哪得:怎么会。如许:这样。 5.蒙冲:战船。一毛轻: 轻如一根羽毛。
【品评】 有人以为诗是形象思维的产物,所以只宜于写景抒情而不宜于说理。这有 几分道理,但不能绝对化。因为理可以用形象化的手段表现出来,从而使得它 与景和情同样富于吸引力。同时,理本身所具有的思辨性往往就是非常引人入 胜的。(枚乘《七发》正证明了这一点。)因此,古今诗作中并不缺乏成功的 哲理诗。 朱熹是刘子翚学生,他父亲朱松文才也很好。也许由于父、师的影响,他 在道学中对文学的评价是比较公正的,也写出过一些富于生活气息的好诗。如 这两首当然是说理之作,前一首以池塘要不断地有活水注入才能清澈,比喻思 想要不断有所发展提高才能活跃,免得停滞和僵化。后一首写人的修养往往有 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阶段。一旦水到渠成,自然表里澄澈,无句无束,自由自 在。这两首诗以鲜明的形象表达自己在学习中悟出的道理,即具有启发性,也 并不缺乏诗味,所以陈衍评为“寓物说理而不腐”。
[编辑本段]词、句解释
词语解释
方塘:方形的水塘 一鉴开:像一面镜子被打开(鉴,镜子,古时候,镜子用镜袱盖上,用时打开)。徘徊:来回移动
渠:它,诗中指水塘 那:(同“哪”),怎么。 如许:如此,这样。 为:因为。
诗句解释
半亩方塘像一面镜子被打开。
(将书比作半亩方塘。书是长方形的,所以说“半亩方塘”。“一鉴开”,以镜子作比,形容方塘极其清澈。)
天光和云影一齐映入水塘,不停地晃动。
(写清澈方塘中倒映的美好景致。“天光”“云影”,比喻书中的内容。)
那方塘的水怎么会这样清澈?
因为有活水从源头不断流来。
前两句写景,后两句议论。一问一答,形象地表达了诗人深切而独特的读书感受,暗含哲理。
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全诗以方塘作比,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形颇为相似。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诗中所表达的这种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可以做广泛的理解。特别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借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识。因此人们常常用来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人们也用这两句诗来赞美一个人的学问或艺术的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渊源。我们也可以从这首诗中得到启发,只有思想永远活跃,以开明宽阔的胸襟,接受种种不同的思想、鲜活的知识,广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断,新水长流。这两句诗已凝缩为常用成语“源头活水”,用以比喻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编辑本段]读《观书有感》的感受
这是一首有哲理性的小诗。人们在读书后,时常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诗中就是以象征的手法,将这种内心感觉化作可以感触的具体行象加以描绘,让读者自己去领略其中的奥妙。所谓"源头活水",当指从书中不断汲取新的知识。
《观书有感》是南宋大学问家朱熹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抄录下来,与大家共同分析欣赏。希望对无心向学,不读书看报,只知玩玩乐乐的青年朋友,有所启迪勉励。
原诗四句:“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它实写的是明丽清新的一派田园风光,反复读上几遍,会觉得愈读愈爱读!你看,半亩的一块小水塘,在朱熹笔下是展开的一面镜子(一鉴开),起笔就恬静而幽雅得让人立时展开了想像的翅膀。第二句更引起读者遐想,这面“镜子”中映照着天上徘徊的云影,可想那清澈的水面那么静谧可爱了!作者在第三句提了个问题,这水为什么如此清澈呢?他高兴地自问答道,因为源头总有活水补充,一直不停地流下来。
这幅美丽的自然风光图卷,已经令人读后清新明快了,更让人拍案叫绝的是一看题目,是观书的感想,顿时这美的意境升华,与读书融合了。
原来,大学者朱熹在赞美读书有所领悟,心灵中感知的畅快、清澈、活泼,以水塘和云影的映照畅叙出来了。他的心灵为何这样澄明呢?因为总有像活水一样的书中新知,在源源不断地给他补充啊!
大才子朱熹的一首小诗,给我们诸多启示,多读一点好书,会让自己思想永远活泼,才思不绝,情操高雅啊!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