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儿时乡村这三声吆喝

发布时间: 2018-05-10 23:47:13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散文 点击: 110

货郎是广阔乡村一道夺目的风景。这风景在七、八十年代是极易常见的。货郎大都是外乡人,一个个淳厚朴实操外地口音的中年汉子,宽厚有力的肩膀挑着一根竹扁担,两只特制的大竹筐里盛满各式各样的小百货,扁担两头用红绳线吊着妇女用的鲜艳夺目的发夹、上学孩子们用的本

难忘儿时乡村这三声吆喝

  货郎是广阔乡村一道夺目的风景。这风景在七、八十年代是极易常见的。货郎大都是外乡人,一个个淳厚朴实操外地口音的中年汉子,宽厚有力的肩膀挑着一根竹扁担,两只特制的大竹筐里盛满各式各样的小百货,扁担两头用红绳线吊着妇女用的鲜艳夺目的发夹、上学孩子们用的本子、铅笔等。货郎是用脚板丈量道路的人,货郎是用肩膀挑着日月的人。他们从南方挑到北方,他们又从东边走到西边。对于乡里人来说,货郎的双担里挑着世外五彩缤纷的世界。

  如果有一个人,在大路上行走如飞,一根扁担颤悠悠挑动云飞霞落,一把拨郎鼓梆啷啷摇醒乡村的寂寥,一声“猪毛猪鬃,塑料纸、甲鱼壳、长辫子换针线索罗——”悠长的颤音酥溜溜钻进婆娘媳妇们的心中、那他就一定是货郎了。货郎一般很少做现金交易,多时是用针头线脑之类小商品换取乡里人聚集的猪毛猪鬃、骨头、废塑料纸等物,甚至连穿废的塑料鞋底,坏胶鞋之类一文不值的东西也可从货郎那里换来可心的小玩意儿。他的两只“百宝箱”里,盛放着那五颜六色的丝线,小巧精致的小圆镜儿、阳光下闪着魔幻般色彩的各色洋糖以及别致洋气的发卡、耳环、手镯之类。

  货郎也是有区分的,一般说来有细作货郎与水作货郎。细作货郎又叫杂货郎或百货郎,他们以卖日用小百货为主,捎带卖些糖果、薄荷糖之类等玩艺;水作货郎是专指卖麦芽糖的,他们将麦芽糖稀制造出各种饴糖食品:如芝麻糖、花生糖、酥果酥糖、最典型也是最普通的就是“作糖”或叫“糖饼”。

  我国自宋朝之后,据说就有了货郎游走他乡,挑担走四方的历史了。

  也说糖船糖担

  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有一群卖糖人靠一条水泥船或木船,一副糖担子行走江湖。他们摇着一支橹江南江北的行走,糖船行到哪儿,糖担子挑到哪儿。卖糖人的行头有多种多样:有吹笛子吆喝生意的,有敲锣吆喝的;最热闹的要数擂鼓吆喝卖糖了。“咚咚、咚咚锵”的擂鼓声由远及近地传来,孩子们早已拿着坏塑胶、废纸旧鞋、破铜烂铁、牙膏壳、鸡毛鸭毛等飞奔而来。接着是“麦芽糖啰,麦芽糖啰……”的吆喝声渐渐逼近耳膜,孩子们兴奋地边跑边喊“换糖啰,换糖啰……”

  原来是糖伯伯挑着家什来了,那副担子前后各挂一只筐,筐上盖着两块长方形的木板,四周钉了浅浅的框边。一只筐里放着一块铁皮刀和一把敲糖刀,另一只筐里放着盖得相当严实的圆铁盒,盘踞于此的便是麦芽糖,通体呈奶黄色,上面撒满滑石粉。

  那个年代,麦芽糖是孩子们最喜欢的零食,又甜又软,入口即化,满嘴香甜,顺着喉咙一点点滑入心田。尝过后,一群孩子央求换糖人“饶一饶”。于是,换糖人敲下小小一角糖,但孩子们不满足地央求:“再饶一饶。”卖糖人又敲下更小一角糖,如是三次就把盒子一关不肯再饶了。之后,孩子们也就一哄而散。

  每回手捧麦芽糖时,孩子们特舍不得吃完,先放嘴边闻闻,再轻咬一小口拉出长长的丝。小伙伴们将嘴巴咂得噗滋滋响,还吃得嘴上沾满白色的滑石粉。当然换糖人也会配些杂糖兜揽生意,如芝麻糖、花生糖、薄荷糖。有的头脑活泛的换糖人还会置些针头线脑,发夹皮筋之类的玩艺,吸引婆娘媳妇们......

  糖船糖担犹如一幅独特优美的风景画,已永远定格在那个过去的年代里。

  再说吹糖人

  吹糖人行话叫“吹空”,是旧时京城盛行的一个行业,北京话为“吹糖人儿”,汉族民间手工艺品之一。吹糖人肩挑担子走街串巷,集市庙会更是少不了他们的身影。担子一头是一个带架的长方柜,柜子下面有一个半圆形开口木圆笼,里面有一个小炭炉子,炉上的一个大勺里放满了糖稀(即麦芽糖稀)。

  担子的一头是一个小柜子,床头柜子般大小,两边钉有一个长方形的木框,框中间的铜环上拴着根短绳头,用来穿扁担。柜面上放一个圆木盘,上面画着宽窄不等的由圆心向外呈辐射形的格子,里边写着“葫芦”、“大公鸡”、“关公”和“猴子”等等。木盘中心有一个固定在线轴里的转杆,长度比木盘的直径要短一点,转杆的顶头垂着一根小针,转杆停止转动时,小针指着哪个格子,就得哪个奖,奖品越大格子就越窄,命中的几率就越低,最大的格子就四个字:糖豆两颗,那糖豆比围棋子儿还要小。圆木盘底下有个抽屉,拉出来是一块大理石板,用来画糖人的。柜子右上角有个洞用来插草把子,不管吹还是画的糖人都插在上边。另一头担子的样子差不多,但没有面板,只是一个小炭火炉子支着一口铜锅,里边熬着糖稀,再下面有几个抽屉用来放原料、工具、竹签和木炭。

  很多手艺人都是既吹糖人又画糖人的。与吹糖人相比,画糖人要简单一些,先用油毡子在大理石板上轻轻蹭一下,一把很精致的小铜勺舀上少许糖稀,微微倾斜着糖稀就缓缓流出,紧接着手往上一提就成了一条糖线,随着手腕的上下左右地翻飞,一个个或人物或动物或花卉就出现在大理石板上,待得凉了定型,用糖稀在糖人身上点两个点,把竹签朝上一贴就拿起来了,再往草把子上一插大功告成。

  “拨浪鼓儿风车转,琉璃咯嘣吹糖人”。据传,吹糖人儿祖师爷是刘伯温。朱元璋为了自己的皇位能一代代传下去,就造“功臣阁”火烧功臣。刘伯温侥幸逃脱,被一个挑糖儿担子的老人救下,两人调换服装,从此刘伯温隐姓埋名,天天挑糖人担换破烂。在卖糖的过程中,刘伯温创造性地把糖加热变软后制作各种糖人儿,有小鸡小狗什么的,煞是可爱,小孩子争先购买。在路上,许多人向刘伯温请教学吹糖人儿,刘伯温一一教会了他们,于是,这门手艺就一传十、十传百的,传到现在据说有600多年的历史了......

本文标题: 难忘儿时乡村这三声吆喝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sanwen/9424.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从此茫茫人海中天涯陌路无言的结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