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人类到2050年可能要有新的突破发展。” “是的,曾仕强(台湾的教授,以前看过他《大道易行》的视频)就说过,那时中国的科技将领先世界。” “我说的是思想上的突破,到那时,人类的思想可能会给世界带来一次新的变革。” “怎么变革?” “哲学思想的统一。”
“爸,人类到2050年可能要有新的突破发展。”
“是的,曾仕强(台湾的教授,以前看过他《大道易行》的视频)就说过,那时中国的科技将领先世界。”
“我说的是思想上的突破,到那时,人类的思想可能会给世界带来一次新的变革。”
“怎么变革?”
“哲学思想的统一。”
“怎么统一?”
“不是的,是哲学的两大体系‘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要统一。”
“两者不就是对立统一的?两大体系对立统一到哲学中了嘛。”
“不是的,是‘唯心’和‘唯物’其实是一回事。”
“哦——我也有这样的问题,总觉得‘唯心’和‘唯物’争来争去没意思。”
“到时候‘唯心’和‘唯物’的思想能够打通,和谐到一种论述中去,这对于人类未来的思想将是一次大的提升,也可以是人类智慧有更高的发展,并且到那时人类有望思想和科技并规。”
“怎么并规?”
“就是技术与思想和谐发展。”
“噢,‘以道御术’——孔子的。我看现在的人不行,许多人自认为是唯物主义,老喜欢攻击别人是唯心主义,反之,唯心主义攻击唯物主义的不多呀!”
“所以唯心主义要走得更远些。”
“为什么?”
“《道德经》里说无声的东西往往胜过有声的东西,柔软的东西胜过刚强的东西。唯物主义总是喜欢划道道,界定范围,而唯心主义者从来没有吭声过,没有人说我是唯心主义,也没有唯心主义起来和唯物主义相争的,所以我觉得唯心主义能走得更长远……”
“所以,还有30多年的时间,希望到那时你能把它们统一。”
“到时候人们自然会认识到的。”
“应该吧。人类意识的发展是个过程,是过程就需要有时间……不过唯心主义怎么就更高远些了呢?”
“‘唯物’是基础,它是低层次的,‘唯心’是发展,所以层次就自然高远了。”
“我也看好‘唯心’的。‘唯物’是单纯的物性,‘唯心’虽然依于‘唯物’,但超越了‘唯物’。”
“嗯……”
这是孩子早上拿着《高中政治·必修四》看了一会儿后,跑到我身边的一段对话。孩子已经决定上理科(理科可以不学政治的)了,但他很喜欢这本书,放假时,便用四元钱从师哥那里买来了。今天是第一次拿起来看。他的话对我触动很大,虽然关于“唯心”和“唯物”有些内容我们以前偶尔也讨论过,但那时都不明了,孩子所说的更高远些,让我“天门”洞开……
看着孩子拿着高中政治本走了,我想到了他在选择分科时的情景。孩子高一刚上完,在一个月前学校为分科的事,让他回来征求家长的意见。当时我说:“你们班八十多个学生,选择文科的也就二三十人吧,我建议你上文科,竞争压力小。”
“其实只有七八个人举手报文科的。”
我说那更好啊,你更应当报文科,竞争几乎没有压力嘛。
“理科招收量大,好就业。”
“这是常规的认识,不能作为依据。”
“文科难。”我顿了一下,真的第一次听说。他说道:“理科有固定的答案,只要你去想,总能一步一步找到;文科没有,文科好多都是思想的东西,一旦你的理解出现了偏差,就会答错,可以说‘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那你还是上理科吧。”其实我的意识里也是理科好,刚才只是试探他一下。接着孩子又说:“不过大学里理科的也有哲学系,到时候想上可以选择。”他看似在安慰自己,但说话说得平静而淡然。的确,思想是最难改变的,而人们总是站在自己的认知里来界定别人,庄子说“言辞起于成见”。所以真正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应该是人类迄今为止还在追求的目标,当然这也是未来人类追求的目的。
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对立吗?曾被加冠“历史唯心主义”的王阳明,他在少年时何尝不是唯物主义者,他追求“格物致知”,“格竹”七日不止,以求认识竹子的一切。而无奈人的精力有限,大病一场。当时微观科学还没有建立,他不能认识竹子的细胞结构,也不能更近一些走近竹子,自然不是他的错,但古人唯物的志向和意念,可谓是至深至美。一个人能七天七夜对竹而坐来求“唯物”的人,他又怎能“唯心”呢?是唯物无奈才走向偏激去唯心吗?绝对不是的。
所谓唯心其实是唯物的发展,庄子有言:“吾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人求知的过程就是一个“唯物”的过程,可是人类迄今、甚至千万年以后也不敢说已经认识了这个世界呀。所以人要凭自己的有限时间和精力,使内心与外界要有一个平衡,这种认知上的平衡是人的意识与处界相关联后建立起来的,相对适用并诠释外在的一种理论。比如说老子的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子思的诚,“诚者,天之道。”朱熹的理,“理生万物。”王阳明却把认知放在了“心”上,因为“此心安处是吾乡”,外界对于认知就成了自身的事了,这不是“唯物”无奈而“唯心”,而是将“唯物”提高到了另一重境界——“唯心”。
《易经》里有:“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为之器。”上者诠释的是理论,一种是从其具体的经验领域出来的最高的理论。外界事物被感知多少就了解多少,了解多少就是多少。所以王阳明说:“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这是人认知万物、事理的经典总结。我想他绝不会愚蠢到——自己活着,这个世界就存在;自己死了,这个世界就消亡了的地步。他所谓的“致良知”,就是求内心的澄明后,来善待外界的完美的境界。王阳明肯定知道:他死了,这个世界是存在的;而他死了,只是他的世界不存在了。所谓的心外之事,心外之理,是自己世界里的认知。古圣先贤都知道人无奈外界的变化,但却有能力让自己的内心世界澄明。这是圣贤由“唯物主义”到“唯心主义”的必经之路。如果所谓的“唯物”者拿来当作攻击人家“唯心”的例证,真的是后人对前人的无知和不恭。
人总会有路可以走。王阳明的一生经历坎坷不平,但他有一种信仰成为圣人。“龙场悟道”就是他超越了一切现实的悲惨后,自我精神境界的升华。难道这种是升华“唯物”走向“唯心”吗?决不是。恰恰相反,也恰恰说明,“唯心”就是“唯物”的高层次发展。“唯物”是事物不变,是我们要围绕“物”进行探索,科学认识,定义事物的过程,而“唯心”是物由心变,万物由我心“主宰”、感应,在这种感应下,“物”可以是原貌,感应、认知正确地反映了事物,也可以是错误地反映了事物,甚至可以是寄于情感的,喜怒哀乐皆可以生成。其实也就是情感与思想的力量,才推动了人类进步和发展。
在我们的生活中,每一种有价值的器物被造出来,都是为了满足人们的需要的,这种需要产生后便有了一种要求创造的心念,然后才会去一步步实现。比如爱迪生发明灯泡,灯泡这种含有社会需求的物品,在爱迪生的心中产生后,他一边思维与实验,灯泡就这样在思考与实验中一步步产生了。意识的本源建立在物质的基础上,但它高于物质,它可以利用物质和改造物质,而唯物就是停留在物质方面,肯定物性;而唯心却走出了物性,在利用其能动性创造着新的事物,所以我们不难思考,境由心造,也不是唯心的,也是建立在唯物的基础上的,是含纳了“物”后放飞心灵的表现。
在《中庸》中,子思已经赋予了万物的物性——诚。并且要求人们诚化万物,只是千百年来没有人读懂,后来我们的科学形成了规模(知识体系),从而把物性定义为——存在,然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便产生了,“唯物”抢尽风头,“唯心”只能沉默。其实科学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阶段,它又何尝不是建立在宗教的基础上,科学界推出的“能量守恒”、“物质不灭”,不都是两千多年前,《心经》里就有的“不增不减”吗?
当我们认为朱熹的“理”是唯心的,不存在的;当我们认为老子的“道”是唯心的,不存在的,那么我们又将用什么来形容支配万物宇宙的万物规律呢?我们可以用自然界,但自然界之上又是什么呢?唯物主义者肯定无法定义这种看也看不见,摸也摸不到,但又能被人的意识所感触到的东西(别的没有词能形容),但唯心者早已命名。还是老子的“道”,朱熹想改名叫“理”,王阳明又换个说法称“心”;大道至简,仅此而已。这个世界上也许会真有唯心主义者,他们可以单纯地闭上眼睛,胡乱地臆测。但决不能成为“集大成者”而影响后世,相反只增笑耳。而那些能够建立起来圣贤名望的人,其思想无不是在唯物之上的飞跃,他们的经历是被“千刀万剐”的,简单的几刀只能做石阶任人踩踏,怎么能成为众生顶礼膜拜的佛像。他们的意志与学说都是千锤百炼磨练出来的,没有这样千磨万击经历的人,捡到一面破烂不堪的“唯物”旗帜,就说哪个哪个圣贤人是“唯心”的,以此来满足自己“回字有四种写法”的荣耀,不知其可。
“唯心”是“唯物”的发展,是物质向意识发展的更高层次。老子《道德经》第三十五章有“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我们可以说“大象”是唯心的,但对“大象”的认识不都是从物质上来的吗?认识了物质的本源以后才有了“大象”的形成,所以圣人的学说都是从“唯物”上建立的,不能“唯物”,怎能“唯心”?孔圣人所言“以道御术”,从大的方面来讲,就是人类的理念要驾驭技术的发展;从小的方面来说,是一个人的思想要驾驭自己的行动。这就是“唯心”驾驭“唯物”的最好体现,人类也只有走思想驾驭技术的圣人点化之路才有未来。
有人说二十一世纪是心灵的世纪。不错,当我们在如今繁荣的物质中困顿迷失无法自拔,甚至于用物欲和技术过度释放并摧毁着自身和自己生存的外部环境,造成人类整体“灾难”时,恐怕唯有心灵的回归才可以自救。所谓心灵的世纪,也必将是心灵拯救自我,心灵被空前重视,用心灵中善的意念驭驾外在,从而实现人类行为上的优良发展。人类现在太需要心灵了,来自人类自身的所有危机无不是心灵的危机。所以未来,我们要从“物”的层面上向“心”发展,从而建立建全美好的意识思想,以此来化育万物,就像用美好的、积极的态度来关注水,从而可以使水结晶和谐一样(日本江本胜博士的水实验)。子思言:“唯天下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诚者,天之道;诚之者,人之道。”人类危机的产生不都是不能“诚之者”的结果吗?“唯心”求诚,“唯心”“致良知”,“唯心”求“天理”,“唯心”求“道”……这种美好的意识能够充实到每一个人的心灵之中,人类何尝还会存在这样那样的危机。
育化万物,化育万世而久远。唯有意识的力量,“唯心”超越“唯物”是对“唯物”的化育,是发展之计,是和谐之计,是长远之计。人类的心灵已经被灰尘蒙蔽太久了,人类需要开发心灵,其实就是要彰显善良美好的一面。人的思想长河中,“唯物”如果能被“唯心”含纳,人类将寻找到思想意识的突破瓶颈,从而会有一个新的思想时代的来临。
我想这就是儿子刚才所要“预言”的2050年时的思想变革吧。也许孩子说的并不只是这些,但我只能想到仅此而已。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