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很少有电视剧让我紧紧跟下来。我时间的金贵,决定了我没法把太多时间放在追剧上。这是一。其二,有看电视剧的工夫,莫如看几部电影,更来得过瘾。《人民的名义》这个剧我也跟下来了,感触良多,却总不能言说一二。一直想写点什么,一直没法动笔。心里总是说,待机会
1.
很少有电视剧让我紧紧跟下来。我时间的金贵,决定了我没法把太多时间放在追剧上。这是一。其二,有看电视剧的工夫,莫如看几部电影,更来得过瘾。《人民的名义》这个剧我也跟下来了,感触良多,却总不能言说一二。一直想写点什么,一直没法动笔。心里总是说,待机会吧。结果就等到现在。
几天来,其他人针对此剧的文字,也多少看了一些,总觉得不是自己心里所想的那样。也是,不可能一样的。那句“有一百个读者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的话,并非空穴来风。
我一直在想,这个剧,因为什么,能够吸引我从头至尾看下来?
这是一个问题。这肯定是一个问题。
多少天过去了,我没法想明白。
难道说,这就是我迟迟无法动笔,为这部追下来的电视剧写下只言片语的缘故?
2.
看的过程中,基本上是一集不落。哪怕是偶尔误掉一集两集,也要在第二天或者第三天,通过手机观看补回来。那份痴迷抑或执着,就连家人也纳罕。
整个剧给人的印象,首先是冲击力。这冲击力源自剧作甫一开始就呈现出来的反腐大戏。一个并不是怎么大官职的处长,居然给搜出来几个亿,然后那个副市长贪官在紧密的布控下居然外逃,再然后,发现了端倪的反贪局长居然遭遇车祸……一连串的事件,紧紧地拉紧了这部戏的弦,给观众的感觉就是,这水,够深;这事,够大。
其次,是几个中心人物的“闪亮”登场,让剧作逐渐构成了吸睛的效应。像李达康,高育良,祁同伟,陈岩石,侯亮平,高小琴……蛮见性格,挺有味道,成为支撑剧作的核心力量。
可是,看过几集之后,就被扑面而来的“泡沫”弄傻眼了。这都什么呀?人们常常说,这电视剧吧,你就是误上几集,也不影响,仍然能够从那些冗长拖沓的对白剧情里脑补回来。这也确是实情。就连《人民的名义》这部聒噪一时的剧作,也没有脱俗。电视剧固有的拖沓、累赘、套路,搞得人尴尬,难受,时有不堪之感。有心舍弃不看吧,又好像有什么难舍的东西。是什么呢?
总觉得,前戏是大张旗鼓的,是足够隆重的,后面应该有更精彩的呈现。或许就是因为这个,让我无法停下追剧的脚步?
对于事物的追根究底,我总是有热情的。这是我打小就有的“毛病”。想改也不好改。好像我也不想改。
3.
还有一点,不说不舒服。那些中心人物,都有背景。各自源自家庭的就学的种种背景,构成一张网,虽然已经是让人习以为常的网,但如此密集,就失真。在这张网中,他们自说自话,自言自语。与老百姓,就有了一定的距离。无论是不是巧合,我都对此不屑一顾。因为,现实生活,是现实生活。太多的高蹈背离,很显然不属于现实生活。空中楼阁不是人间烟火。那么,这样的习以为常,有什么代表性?有什么意图?
这成为一个梗,在我心里。直至看完该剧后的这许多天。
4.
我不知道该相信什么。我所看到的,是不是我看到的?什么是我应该相信的?究竟,我们需要什么呢?
我们很容易就忽略了事物是发展变化的这一颠扑不破的真理。种种迹象表明,刻舟求剑肯定是个错误。问题是,你明明知道这是一个错误,可还是要屡屡犯下这个错误。一不小心,就犯了。
我坚决排斥任何落套。包括文学作品,包括现实生活。按部就班、四平八稳对我而言,是一种惩罚。尤其是影视作品,更容易落套。一不小心,就会进入那些俗不可耐的泥潭,叫人郁闷的是,还常常被人津津乐道。
对此,我只能闭嘴。
比如说祁同伟。这是一个有性格的人,但同时也是一个套中人。我在看剧的起始,就意识到了这一点。这个人物的所作所为,让人一下子就给他戴上了固定的道具,是一个板上钉钉的反角。虽然,有人说这个人物有血有肉,有棱有角,但并不能排除我已经先入为主的这种失望情绪。我为这一点感到不可思议。我还巴望后面有所改变,尽量有新的突破。但是,实话说,有些失望。要不是祁同伟饮弹自尽的暴力镜头抢眼——我起先是认为这个人会毫不新颖地走向毁灭——我可以毫不怀疑地为自己的先见之明而庆幸。庆幸之后,便是难过。事情怎么会是这样?!
再比如说高育良。这个人物说实话,要比祁同伟形象好。起码开始部分好。不过呢,随着剧情演变——其实也不叫什么演变,一切尽在预料中——这个人物一下子就掉进了套子,比起开始的形象塑造,显得弱了许多。这也是让我颇有微词的。
说道这些不为什么,就是想一吐为快。
5.
套路是个什么玩意儿?
在套路中前行,会出现什么结果?
不言而喻。
事无巨细,大小是一样的。道理是一样的。事实摆在那里。发生的就发生了。你不知道是你不知道。国家的,社会的,群体的,个体的,一样,都有异同寻常的相似性。你要是装模作样地不予置信,我也没有办法。
真的,不可能空穴来风。而且种种迹象表明,确凿无疑。
所以,我们真的该相信什么,我确乎是没有言说的必要了。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