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七日南充:川军忠魂

发布时间: 2019-09-22 09:38:19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散文 点击: 136

初入蜀 取道重庆,满载山城的收获,马不停蹄,开赴南充。路上抗战研究会的程会长打来电话:“几点到?派一位美女——研究会的小陈去接你”。这待遇,可不低,心中窃喜。一见面,不愧是川妹子,言谈举止间带着热烈的辣椒味儿。略作寒暄便挥着粉拳,谈起这些年关爱老兵的

巴蜀七日南充:川军忠魂

  初入蜀

  取道重庆,满载山城的收获,马不停蹄,开赴南充。路上抗战研究会的程会长打来电话:“几点到?派一位美女——研究会的小陈去接你”。这待遇,可不低,心中窃喜。一见面,不愧是川妹子,言谈举止间带着热烈的辣椒味儿。略作寒暄便挥着粉拳,谈起这些年关爱老兵的感想。说话间,还要等另一位贵客:抗战时期四川省主席、第二十九集团军总司令王缵绪上将的孙女——王微女士。不仅有美女接待,还能与抗战将领的后人同车,自然受宠若惊。

  刚刚上车,寒暄不多,王女士便谈起祖父的历史:王将军早年考取秀才,恰逢清末科举废止,举业中断。天下风云的变幻,扭曲着一代人的命运。南充下辖的西充是个穷困小县,当兵吃粮成为一条主要出路。王将军不得已考入免费吃住的军校,开始了军旅生涯。在那个军阀割据、纵横捭阖的时代,带领西充子弟脱颖而出,成为川军主要将领。大清崩溃之后,蜀中内战尤剧。“全国多一军人,即全国添一乱机。川军多一退伍,即川境增一良民。缵绪不幸,误入军籍。”内战之中,像很多军人一样,位高权重的王将军,却对军旅生涯痛恨不已。直到抗战军兴,王将军对蒋委员长表明心迹:“此次倭寇侵我,我发动神圣抗战,实属军人不可多得之报国机会。”王将军率领他的子弟兵,不惜拼上“老本”,走向了凶险莫测的抗日战场。“洗刷内战的耻辱”,成为很多中国军人以“向死而死”的精神踏上战场的信念。“见利不先,赴义恐后,既能流汗,又能流血,忠愤耿耿,精诚团结。民族独立的金字塔,决心拿我们的血肉去砌成。要达到这个目的,非一洗过去的苟且偷生,争夺攘窃,分歧错杂,自私自利,虚伪奸巧,因循腐化种种恶习不能成功”。他们是内战中的军阀,也是抗战的中流砥柱。王将军的这席训话中,两种截然相反的军人精神,展现于同一支军队。民族大义,成为许多中国军人灵魂救赎的分界点。没有谁能超越时代的局限性,没有谁能碧玉无瑕。但关键时刻,我们所以能踏平凶险,因为中国人的血,总是热的。

  从1938年抗战伊始,到1943年常德会战,王将军率领的第二十九集团军,参加了从武汉保卫战到长衡会战等十余次大规模战役,大小战斗两千三百余次,打死打伤倭寇四万余众。出师时,全军六万六千将士,加上陆续补充的四万五千余人,常德会战后,只剩下二万余人!而他们中相当大的比例,来自人口只有三十二万的西充小县。全师伤亡超过十分之八,这是什么样的数字?这就是真实的抗战。这只军队的可敬可畏之处,在于当成片的战友倒下,在身边被炸成碎片,依然拿着窳劣的武器“做尽量牺牲”。然而,他们只是众多川军的一支,更是抗战大军的缩影。来自大后方的川军,源源不断的开赴各大战场,从而成为抗战历史的一条主线。他们是人不是神,也许我们继承甚至放大了他们的缺点,尽可坐在电脑旁指手画脚。然而,是他们诠释了抗战精神,成就了不朽。

  王将军的另一项丰功伟绩,在于国难之际,担任四川大后方的省主席。这项使命,或许比躬亲戎行更重要:在内外形势极其复杂、严峻的情况下,为全国战场足信足食足兵。这一年半的重任,足以让王将军在中华民族的救亡史上名垂竹帛。而他留给今人最直接的遗产,便是巴蜀学校,迄今的蜀中名校——不遗余力为国家保留元气,岂非豪杰胸怀?然而,近代以来横绝的历史洪流,让一代人付出牺牲,也终于牺牲了一代人。在后来的国共内战中,王将军率部和平解决,但依然逃不出时代的宿命,与许多国共名将一道,怆然谢幕。

  “从八十年代我就开始研究王将军,现在终于坚信,不再因祖父是王缵绪而耻辱!”历史终将进步,相信我们将见证这一点。听着王女士侃侃而谈,我也口无遮拦,高谈阔论了起来:“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恢复抗战历史的真实面貌,公正评价正面战场的历史功勋,赋予幸存国军抗战老兵一视同仁的国家待遇,相信时机已至。因为,正是抗战保全了国脉,奠定了今日复兴之基。抗战精神,乃中国精神的制高点;民族大义,乃凝聚人心的制高点。道义即人心,人心即力量。历史的曲折,终将过去;历史的功勋,久而弥彰。”听到这番陈词,旁边的美女撇撇嘴:“你就这么乐观?”一时语塞:“不乐观也得乐观啊!”

  研讨会

  第二天一早,南充民革主办、南充抗战历史文化研究会承办的“纪念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八十周年座谈会——西充抗日将士事实研讨会”,正式开幕。四五名亲历长沙会战、常德会战等残酷洗礼的老战士,穿着当年打鬼子的军装,在人们的簇拥下出现在会场。这些年近百岁的老人,也曾在抗日战场上生龙活虎。他们是那段历史的亲历者,是抗战历史的活化石,也是抗战精神最直观的教材。这批战争的幸存者,在建国后那段特殊时期,曾纷纷被打成“历史反革命”,成为内乱的牺牲品,此后大半生在贫困中挣扎。随着时代的前行,国家重回正轨,这些老战士正在获得社会的关爱。陈女士在一旁介绍道:“我们南充民革连续多年提案,现在地方政府每月给老兵千元左右的补助。结果社会上就传开了,说老兵们太享福了,一个月一万多!”假设真的一万,也不多,比起这代人的牺牲。但我想并不在多少,哪怕一块钱,关键在于国家对民族功勋的确认。评价抗战历史,兑现国家待遇,属于国家的德政和灵魂工程。老兵已老,怕的是被遗忘。

  忠义巴蜀。参加过很多四平八稳的会议,然而大会一发言,场上的气氛却骤然高亢了起来。不少人慷慨激昂,感激泣下,说到激动处,有的高唱当年的战歌,使人身临其境,感受抗战精神。听惯了官话连篇,反倒有些不适应。到场发言的,多数是当年抗战的国军将领后代,不乏张自忠、赵壁光等名将后人。他们正是川军的后代,是抗战历史文化的直接继承者、传播者,与抗战历史血脉相连!比起来,抗战时我们山东沦陷太早,保存至今可以利用的抗战历史文化遗产,远不如四川丰富。可惜满屋子的四川话,我很难听懂,好在程会长准备了书面材料,可以参阅。其中一位普通士兵的后人——舍身炸碉堡的张汉良勇士的遗腹子张德林先生,给我深深的震撼。八百壮士一人归,“西充八百勇士”,通过一线士兵的战斗经历,刻画了抗战精神的群雕,让后人铭记真实的抗日战场。

  人体炸弹,同归于尽,这些后人看来不可思议的壮举,原来就一次次发生在抗日战场上。全面抗战伊始,八百余名西充青年放下锄头、拿起刀枪,汇聚在“为民先锋,抗战到底”的大旗下。川中父老,父子相送,夫妻诀别。在贫困中挣扎的人们,纷纷送来鸡蛋、糖果这些奢侈品,为他们壮行。军情紧急,他们迅速投入了一场场战役,仅在攻打南昌的战斗中,八百勇士就牺牲了三百多人,到抗战胜利的最后一场战斗中,只有一人重伤幸免。当军长在南昌之役中殉国,将士们不惜代价,也要抢回长官的遗体。于是,董存瑞舍身炸碉堡的一幕出现了:张汉良抱起炸药包扑向倭寇的碉堡,被敌人推了出来,随后一声惊天动地的巨响,勇士与倭寇同归于尽!然而,他只是其中的一个代表。面对敌人的坦克,我们的战士甚至没有见过这种钢铁堡垒,更没有反坦克武器。当血与火在祖国大地焚烧,勇士们最后的办法,便是用成捆的手榴弹,同敌人化为灰烬。

  我们还是他们的后人吗?当回到山东,讲起这段历史,有朋友疑惑的问道:不是可以训练军犬吗?炸坦克岂不更好。一时语塞。的确,昨天已经遗忘殆尽,仅仅半年前,我心中的抗战何尝不是手撕鬼子?面对自己的历史,我们有多少敬畏和感恩?是的,我不相信除了武器差,我军战士的素质比倭寇高。到会的老战士,比起我们这些子孙辈,足足矮了一头;与我合影的曹子安老人,上战场时只有十六岁,他们靠什么打鬼子?西充八百勇士,张口闭口带着口头语——“锤子”,用四川土话表示果决,被称为“锤子兵”。他们没练过武,甚至没读过书,比起训练有素、世代接受军国主义教育的倭寇,面对白晃晃的刺刀,靠什么打仗?就在十几年前,孙中山先生警告:如果不抓紧统一、建设,一旦开战我们便会迅速灭亡!抗战之初,日本也威胁中国:你们凭什么抵抗?我们靠的是这些勇士。靠的是一大批血在烧的中国人,靠的是祖宗留下的广阔江山,用持久战拖住这头猛兽,用公理战胜残暴。

  抗战精神在哪儿?不是来自于文学家的杜撰,政治家的捏造,而是来自于真实的抗日战场。一首《义勇军进行曲》,我们今日的国歌,便是抗战精神最凝练的写照!我们不鼓动仇恨,但绝不能背叛历史;我们珍视和平,但绝不能忘记创痛。抗战历史和抗战精神,只能永远载入民族记忆,融入民族魂魄!

  川军史

  大会发言之后,还有重头戏:赠书。这不是一般的书,不是吟风啸月,眼球经济,而是一部珍贵的抗战史。以生动的纪实文学,全景式刻画了全面抗战爆发后川军的征程。让历史的现场,如电影胶片般在后人眼前呈现。这部书前后耗时十余年,篇幅百余万字,以川军的线索,贯穿整个抗战历程: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抗日战争中的川军》上下册。它的作者,同样是川军将领的后人:滕县保卫战中何煋荣团长的儿子、抗战史研究专家何允中老先生。老先生原本是地质专家,父亲受王铭章将军指派,护送受伤的长官在滕县突围。当何老发现这段光辉的历史,在川军的家乡被遗忘殆尽,奋然停薪留职,自费从事抗战研究,终于写下了这本书。川军有后,不愧是抗战将领的后人。恢复民族记忆,是对抗战的另一种贡献。

  此时我对抗战的认识,已经不是手撕鬼子,也不仅是敌后游击战。但当直击历史现场,仍然阵阵的震撼。抗战军兴,我军将士匆匆赶赴前线,不少看似万把人的师,实际上配不了几门迫击炮,有几辆车便算高配,更不要说坦克大炮。战士们的主要武器,是简陋的步枪、原始的大刀,以及近战时才能发挥作用的手榴弹。有的部队长途行军,甚至没有兵站和野战医院,这意味着军队缺乏起码的补给,负伤的战士只能在痛苦中死生由命。当时的交通,无法满足现代化战争的需要,战士们往往要徒步跋涉,或者像罐头一样挤在车厢里。这就是抗战时中国真实的状况,倭寇胆敢以蛇吞象,便在于利用中国的落后,不可能给我们和平建设的时间。

  大军所到之处,民众爆发出火山般的抗战热情,整个国家动员起来,支持、慰问自己的子弟兵。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书中对一些战地妇女的刻画:女学生们用娇弱的身体,背着我军伤员撤离战场,充当战地小护士;一位五十多岁的妇女,背着烈士的遗体,在逃难的人群中艰难撤离。国难当头,她们哪里来的力量?然而她们力量的强大,在于鼓舞着我军士气。因为在他们背后,是我们的人民,是我们的父母和女人!

  这是一场实力悬殊的战争。在抗战初期的战场上,战斗总是以这样的模式反复展开:倭寇的飞机大炮,对我军阵地展开长时间的饱和轰炸,我军只能躲在简陋的战壕里等待敌人冲锋。当倭寇在坦克的掩护下冲向我军阵地,还没有炸死的战士们,用手里的轻武器顽强阻击。时机一到,便跃出战壕与敌人肉搏,向敌人发起反冲锋。有的战士在战位上得不到后方补给,竟活活饿死在前线。当一支支部队,在几天的时间里伤亡殆尽,丧失战斗能力,后面的部队再补充上来,继续牺牲。我们已经没有退路,只有以死相拼,这就是真实的血肉长城!的确,我们的指挥不尽如意,我们屡战屡败,但是,决不允许侮辱中国军人的名誉!“强秦易为计,弱燕难为功。”战场的背后,是国家的综合实力,战场的态势,取决于国势与国运。

  书中的笔调,洋溢着忠义巴蜀的豪情,却掩不住一股深深的怨气:作为地方军遭受排挤,国难之际不同地方和派系的隔阂,中央政府对四川实力派的倾轧。毕竟是川军后人,痛还在身上。可是,这是民族的创痛,是时代的伤痕。没有国家的统一,便没有和平的环境,也便没有建设的机会:无论经济的、政治的还是军事的,更不要说文化的。抗战已经胜利,人类战胜了强暴,中华民族赢得了复兴的机会。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只有维护安定统一、致力发展建设、恢弘民族精神,才是我们对抗战与建国大业,最好的继承与担当!

本文标题: 巴蜀七日南充:川军忠魂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sanwen/84593.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让人体摄影艺术展登上大雅之堂的人故乡的杨梅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