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麦子泛黄的时候,端午节就到了。端午节南方要比北方热闹,赛龙舟,吃粽子,有个过节的气氛。而北方则简略的多,炸点油条、菜角、糖糕,出嫁的闺女带着炸好的油条糖糕要回娘家去看望老妈,在娘家吃个团圆饭。闺女的孩子长大了,也要继承妈妈走亲戚的习俗,去老姥姥
每当麦子泛黄的时候,端午节就到了。端午节南方要比北方热闹,赛龙舟,吃粽子,有个过节的气氛。而北方则简略的多,炸点油条、菜角、糖糕,出嫁的闺女带着炸好的油条糖糕要回娘家去看望老妈,在娘家吃个团圆饭。闺女的孩子长大了,也要继承妈妈走亲戚的习俗,去老姥姥家看望姥爷姥姥,没了姥爷姥姥也得去看望舅舅舅妈。至今,谁家新添了新丁,街坊四邻见了,问:“添了个啥?”答:“女孩。”一听说是女孩,便会回一句:“你这回有麻烫吃了!”本地人都把油条叫麻烫。
小时候,走亲戚时,还有个习俗,就是上树折一些楝叶,把篮子里的油条盖住。楝叶是本地一种叫作苦楝树的叶子,像榆叶一样大小,对叶生长,味苦不能吃。小时候常想,人们怎么会把这种很苦的叶子和美味的油条放到一起呢?过端午,除了楝叶盖油条的习俗,还有一种耳熟能详的植物——艾叶,人们通常趁着端午节的早露到地里去薅一些,拿回来插在门框上,据说可以驱灾辟邪。艾有一种野蒿味,刺鼻难闻,但人们还是很乐意地把它们挂在门前。屈原已经离我们远去几千年了,他的爱国情怀感动了百姓,百姓才在他死的这一天做些好吃的五谷美食来纪念他。似乎艾叶和楝叶,早已远离了纪念屈大夫的原本涵义,但是岁月又是怎么让这两种叶子走上历史的习俗呢?
《离骚》中有“户服艾以盈要兮,谓幽兰其不可佩。”之句,说是人人都把艾这种野草挂在腰间,认为幽兰香草是不可佩的东西,?真是不分好坏啊!在屈原眼里,野艾代表了世俗浊流,是不能挂在门上显摆的呀?那为什么后人还要在这一天和他屈大人唱反调呢?
究其源,我想是跟它的药理分不开的,艾只所以挂在门上,是用来驱蚊去灾的。春夏之交,天气日益炎热,各种蚊蝇滋生,不免会带来各种疾病,而艾是一种很好的中药,可以有效预防瘟疫,其味还可以驱蚊蝇虫蚁。《本草纲目》载:“艾叶取太阳真火,可以回垂绝元阳。服之则走三阴,而逐一切寒湿,转肃杀之气为融和。灸之则透诸经,而治百种病邪,起沉疴之人为康泰,其功亦大矣。”看来艾能治百病,让久治不愈的病转为康泰,在端午这一天挂在门上,驱赶蚊蝇,祈福家人健康平安,是最好不过的了。
而楝叶也是中药吗?据查,其也有疏肝理气,杀虫疗癣之功效。我想,用楝叶来盖油条,也是为了吃油条时不让粘染疾病吧。这种解释似乎很难自圆其说,不过,还有一个版本是说,蛟龙害怕楝,人们用楝叶包裹粽子投入江中,来祭祀屈原的。是不是楝叶包粽子的习俗,随着岁月的流逝,从南方传到了北方,便用来盖油条了?不管怎样,楝叶和端午成了我儿时的记忆。
儿时,老家的院里出了一棵小楝树。全家人悉心呵护,待五六年后,长成了碗口粗细,盛春之时,开出一束束嫩紫色的小花,非常好看,再过些时日,花落蒂出,结出一串串的小楝豆豆,更是一番景色。每到端午走亲戚时,我便爬上房顶,折些楝叶,认真地盖在装着一篮子的油条身上,期待到亲戚家吃一顿丰盛的大餐。
现在,走亲戚拿油条的少了,即使拿了油条也不再用楝叶来覆盖了。而且我发现,楝树越来越少了。近年来,走过很多农村,也上过不少山,竟没有一次看见过苦楝树。端午节来了,不仅让我更加怀念当年的楝叶给我带来的美好回忆了。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