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里的金陵意象

发布时间: 2023-11-17 17:01:36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散文 点击: 93

[浅析李白诗歌中的金玉意象],李白诗歌五大意象,【摘,要】“李白在万象中选择、抛弃、提炼与自己情感和个性相吻合的意象”。这其中...

唐诗里的金陵意象

[浅析李白诗歌中的金玉意象] 李白诗歌五大意象

  【摘 要】“李白在万象中选择、抛弃、提炼与自己情感和个性相吻合的意象”。这其中金和玉以其独特的含义进入了诗人的视野,并不断在诗歌中完成作者赋予它们的思想内涵,彰显了诗人热烈的情感、高洁的品质和洒脱的个性,以及仙风道骨的追求和解脱。
  【关键词】李白;金玉;意象;个性
  “李白在万象中选择、抛弃、提炼与自己情感和个性相吻合的意象”。这其中金和玉以其独特的含义进入了诗人的视野,并不断在诗歌中完成作者赋予它们的思想内涵。
  李白今存诗900余首,“金”“玉”二字分别出现了300余次,“金屋、金丹、、金棺、金门、玉几、玉箫、玉琴、玉璧”等在李白诗歌中构成了一组既耀眼夺目又高洁不羁的画卷。金玉意象无疑是理解李白情感、个性、和艺术世界的重要突破口。
  一、赤金白玉足显热烈的情感和高洁的品质
  颜色出现在作品中,不仅是色彩进入了作者的创作历程中,读者的视觉体验中,更是反映了作者的心理状态和情绪,是一种心情的告白与说明。李白诗歌中赤金白玉的自觉或不自觉运用,恰恰体现了诗人热烈的情感和高洁的品质。
  “金”,《说文解字》上说:“金,五色金也。黄为之长……”而李白诗歌中凡是用金表示颜色处无一不是光彩夺目的赤黄色。如“紫燕黄金瞳,啾啾摇绿騣。”(全唐诗·李白卷《结客少年场行》)此句说的是坐骑华美,“紫燕”是马的称谓,“黄金瞳”是说马的眼睛,用黄金的颜色形容马眼睛的颜色,由此可见马的不凡。“黄金瞳”一说更是显露了李白对金色的热爱。又如“柳色黄金嫩,梨花白雪香。”(全唐诗·李白卷《宫中行乐词八首·其二》)和“轻如松花落金粉,浓似苔锦含碧滋。”(全唐诗·李白卷《酬殷明佐见赠五云裘歌》)诗歌中的柳色和花色诗人以金色来喻之,给人以明丽的色彩冲击。以金色喻花色、柳色,这样的比喻似乎只能出自李白的手笔,更凸显了诗人对金色的钟爱和运用金色的自然。金色是暖色调,它的运用彰显的就是诗人李白热烈喷涌的诗歌创作风格和情感的炙热。
  玉,虽颜色不一,但作者诗歌中以晶莹温润的白色为主,为多。白色是诗人钟爱的颜色,据统计在李白诗歌中出现最多的颜色就是白色,而玉以其自身洁白的颜色特点更是在李白诗歌中频频出现。白色寓意高洁是中国文化所认同的,对白色的偏爱普遍根植在文人的思想意识里。诗人李白更是如此。如“秋露白如玉,团团下庭绿。”(全唐诗·李白卷《古风·秋露白如玉》)秋天的露水洁白如玉。“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全唐诗·李白卷《古朗月行》)“融融白玉辉,映我青蛾眉。”“高楼入青天,下有白玉堂。”(全唐诗·李白卷《拟古一三首》)以上几句用玉的颜色来形容和指代月亮,以白玉来指称厅堂。类似诗句还有很多,这也足以说明玉在李白诗歌中和心中的分量。
  同时玉还用以比喻美德、贤才。《礼记》中有“君子比德如玉。”《说文》中有“玉,石之美者,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礼记·曲礼》中有“君无故,玉不去身。”疏:“玉谓佩也。”凡此种种都说明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玉都是有德、高洁之人的象征。李白诗歌中有关玉的诗句如“见君乘骢马,知上太行道。此地果摧轮,全身以为宝。我如丰年玉,弃置秋田草。但勖冰壶心,无为叹衰老。”(全唐诗?李白卷《赠韦侍御黄裳二首》)诗歌中诗人不仅以“丰年玉”自比,而且勉励朋友我们要“但勖冰壶心,无为叹衰老。”,要做冰清玉洁的人,不要因为衰老而叹息。“抱石耻献玉,沉泉笑探珠。”(全唐诗?李白卷《赠丹阳横山周处士惟长》)本句的意思是“你身怀美玉而不露,心有高才而不显。”也是以玉比喻美德、贤才。不仅如此,诗人在诗歌中常用的如“玉杯、玉璧、玉琴、白玉、玉匣”等等纯出于自然的运用都可以看出作者其品格之高洁,“比德如玉”。
  二、金玉满目不动容,彰显个性的洒脱
  诗人李白早年是意气风发的,有着“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气概,所以从来李白都是挥金如土。这种不重钱财的秉性使得诗人金玉满目而不动容。有着“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将进酒》)的洒脱快意壮举。“人生贵相知,何必金与钱?”(《赠友人三首·其二》)以及“莫惜连船沽美酒,千金一掷买春芳。”(《自汉阳病酒归寄王明府》)又有“千金骏马换小妾,醉坐雕鞍歌《落梅》。”(《襄阳歌》)这些有如大话般的词章却都是作者内心快意洒脱的酣畅体现。
  不仅如此,李白的洒脱个性还体现在自己的不以金俗,不以玉贵上面。金,作为货币,作为富贵之气的意义,是很多自诩清高的诗人要刻意回避的。而玉又是美德、高洁的象征与代表,自然备受尊崇,人人以玉自比。而李白正是因为其洒脱的个性特点,对于这种矫揉造作之举,诗人不屑一顾。于金于玉,在作者手中只是万象中自己选择、抛弃、提炼后自己情感和个性相吻合的意象。所以作者诗歌中金玉可以说是等量齐观的。诗人不为凸显自己的品格而回避写金碧辉煌的事物,而是纵横想象,写出了如“斗鸡金宫里,蹴鞠瑶台边”(《古风·一百四十年》)和“小小生金屋,盈盈在紫微。”“玉楼巢翡翠,金殿锁鸳鸯”(《宫中行乐词八首》)等着力描写了宫中富贵的景象的诗歌。也写出了“天兵照雪下玉关,虏箭如沙射金甲。”(《胡无人》)“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塞下曲》)“一扫清大漠,包虎戢金戈。”(《发白马》)等壮阔无边的战争边塞之景。还有关于自己以及长安等各地富贵景象诗人也没有回避。而是喷薄吟咏出来。其中有关金玉的意象如“金樽、玉盘、金壶、玉几、金缸、玉楼、金鞍、玉杯、金绳。”等等。这种不以金俗,不以玉贵,正是李白洒脱个性的写照。
  三、金丹白玉京,诗人仙风道骨的追求和解脱
  李白在诗歌中更有道家随心所欲,仙风道骨的追求和解脱。唐代大多诗人入于儒,出于道,游乎阐。李白曾有过入世追求,但李白却也一直是在感受和领悟道家思想,特别是在见弃于庙堂,李白的游仙访道更加见于他的诗歌,而金玉意象更是在诗歌中见证了李白的道教思想。所以李白的求仙访道是将自我完全融入道教的精神内质之中,以至于李白的举手投足,一呼一吸之间都仿佛是羽化登仙的境界。如“黄帝铸鼎于荆山,炼丹砂。丹砂成黄金,骑龙飞上太清家,云愁海思令人嗟。宫中彩女颜如花,飘然挥手凌紫霞,从风纵体登鸾车。登鸾车,侍轩辕,遨游青天中,其乐不可言。”(《飞龙引·其一》)皇帝炼丹成功,进入了仙境,诗人也生出了“真想乘风飞身而上,登上黄帝乘坐的鸾车,陪在黄帝旁边,一起遨游在青天之上。”可见诗人对道教成仙的思慕。“来日一身,携粮负薪。道长食尽,苦口焦唇。今日醉饱,乐过千春。仙人相存,诱我远学。海凌三山,陆憩五岳。乘龙天飞,目瞻两角。授以仙药,金丹满握。”(《来日大难》)诗文中更是一个求仙问道的地道人士。以及诗句“始闻炼气餐金液,复道朝天赴玉京。玉京迢迢几千里,凤笙去去无穷已。”(《凤吹笙曲》)“丹田了玉阙,白日思云空。”(《访道安陵遇盖还为余造真箓临别留赠》)等多处谈及道家有关人与事。道教思想都已经深深根植于诗人的作者的思想里。对道教的追求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也是诗人找寻自我的解脱。不能与管仲、范蠡、张良一样完成一番“安社稷”、“济苍生”的大业,诗人就必须找到解脱的方式,而道教就是诗人选择的最后归宿。
  总之,金玉意象在诗人李白的笔下是核心意象之一,通过金玉意象的留意与分析我们可以更加理解诗人的情感、个性,更加深刻理解李白的艺术审美世界。
  【参考文献】
  [1]张瑞军. 李白诗歌的意象特征[J].晋阳学报,1993(1).
  [2]《全唐诗·李白卷》,中华书局,2008.

金陵怀古

南朝终结之后,不久就在文学史上出现了新的一种文学题材,即真正揭开中国文学史上的金陵怀古题材。

第一,要提到盛唐时期的大诗人李白。他留下的诸多诗篇之中,我们发现了这样一个特征、现象,就是他对金陵特有的钟情情结。李白《金陵三首》其二。

李白在这里通过对金陵这个城市的描写,将六朝的回忆纳入诗中。六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时代,将时间置换为空间,六朝置换为金陵。表达了自己对六朝精神风流的一种追忆。这种程序似乎成了李白诗歌创作的一个重要的旋律。

在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诗歌中,同时也表达了这种对六朝风流的一种追忆。

李白这首诗歌在中国文学史上引发一段公案。他的诗歌与前代的诗人崔颢的《黄鹤楼》相抗衡。李白到黄鹤楼看到黄鹤楼所在的位置,内心诗性大发,已准备好好为黄鹤楼写一首诗歌。但是,当他登上黄鹤楼的时候,看到崔颢的那首《黄鹤楼》之后,于是不能下笔再写黄鹤楼,只能感叹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崔颢的《黄鹤楼》在后代成为七言诗的压轴之作。但是李白不甘心,顺江东下来到了南京(金陵)。他仍然不能忘怀这件事情,于是就写下了《登金陵凤凰台》诗歌。在这首诗歌中,通过对金陵山水的描写,又一次表达了对东吴、东晋也就是南朝的一种追忆。说"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又一次表达了对六朝逝去的一种感叹之情。

李白的另外一首诗歌叫《金陵城西楼月下吟》。

这首诗让我们会进一步的了解到,为什么李白在自己的诗歌中歌咏金陵?歌咏金陵的意义是什么?诗中,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他在这里提到南朝时期著名的诗人谢眺(字玄晖),谢眺在中国的文学史上推动了山水诗的创作走向进一步的成熟。它的代表。南北朝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中,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去矣方滞淫,怀哉罢欢宴。佳期怅何许,泪下如流霰。这是他最有名的诗。李白说,如果你能够理解这两句诗的妙处的话。李白的歌颂实际上就是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个文化创作而歌颂。

李白特别推崇山水诗歌,他自己也留下了许多山水诗篇。从源头来说就要追溯到东晋乌衣巷中那个谢家。无论是谢灵运,还是谢朓的"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都是谢家创造了中国的山水诗,又将山水画推向了成熟。李白一生,沉浸在美好的山川自然的游历之中。在自己的诗中写到,等到"五月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李白对金陵的歌咏主要就是对六朝时候山水诗的推崇。

李白的另外一首《金陵酒肆留别》中,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这首诗歌表达了李白对钟情金陵的另外一种内涵。吴姬压酒唤客尝,看到金陵中普通百姓的普通市民的一种纯朴的人情。尤其是下面可以看出李白对南京的朋友纯厚的友情。所以当李白来到南京,准备离开南京的时候,金陵年轻的朋友在一个小酒店中准备为李白送行。酒酣三巡以后,毕竟还要分离。对金陵的咏叹,主要是对六朝风流的一种追忆。"金陵怀古"这个题材是后代诸多的怀古体裁中一个令人瞩目的现象。它的基本情感就有李白的一系列的《金陵怀古诗歌》奠定下来了。后代的诗人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的演绎,表达了自己对魏晋风流的一种追忆之情。

*第二,李白同时代的另外一位大诗人杜甫。他的诗歌中也表达了对金陵的向往和留恋之情。比如说,流传极广的杜甫的代表作品《绝句》,文人们耳熟能详。

这首诗通篇对仗超出了一般绝句诗的一个要求。再这样一首微小的小诗里面,它包含了宏大的空间和悠远的时间。可谓是咫尺之千里之事。"东吴万里船",为什么写到东吴这个地方?实际上,在杜甫的心中,早就埋下了对东吴以及对南朝的那种深远的记忆,追忆。

*杜甫在《解闷十二首》这首诗中,商胡离别下扬州,忆上西陵故驿楼。为问淮南米贵贱,老夫盛兴欲东游。

诗中的扬州、淮南。扬州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和今天所说的扬州不完全是一回事。在南北朝时期,扬州指的是南京。老夫乘兴欲东游,指的是杜甫想在有一天,乘兴要到他年轻的时候曾经去过的金陵进行游历,重温他曾经年轻的时候在金陵留下的美好时光。

杜甫年轻的时候曾经到江陵进行游历,在江陵给他留下了难忘的印象。最后是说在送别江陵的一个姓许的朋友后来到长安去做官,有了一点成就,后来回到江陵。

杜甫不仅对诗歌情有独钟,同时对绘画也非常感兴趣。想到绘画,他不由得想到东晋的顾恺之的绘画作品……东晋时期哦,顾恺之曾经在秦淮河边的瓦棺寺里,画过一个维摩诘的肖像。这个画像在中国的文化史上留下了一段佳话。

据说顾恺之画了这幅画之后,最后点上了维摩诘的眼睛。维摩诘的眼睛里放出了光芒。使得整个瓦棺寺一下子通明了起来。杜甫作为一个绘画的爱好者,他特别想到金陵的瓦罐市去看看顾恺之曾经留下来的维摩诘的遗迹。所以在诗中写道,看画曾饥渴,追踪恨淼茫。虎头金粟影,神妙独难忘。但是,当杜甫来到金陵瓦棺寺的时候,可惜经过几百年的历史时间的洗礼,顾恺之曾经画过的维摩诘的肖像已经渺无踪迹了。所以杜甫非常失望。他到金陵城里去寻访,好在金陵城里有一些人家曾经留下过维摩诘的一些摹本。其中书生许某就留下了维摩诘的模板。但是许家看到了这个模板,虽然不是顾恺之的真迹,也给杜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虎头"指的是顾恺之的名字,"金粟"指的是维摩诘影,指的是他的肖像。就是这个维摩诘的肖像画,杜甫看了以后也终身难忘。

门泊东吴万里船,也暗含着杜甫要重新游历金陵这样的意愿。

*<三>中唐时期,刘禹锡

刘禹锡在自己的作品中也多次表达了对金陵特有的兴趣。最有代表性的是《金陵五题》中的《乌衣巷》、《石头城》。

《石头城》中,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石头城的地理位置和中山市齐名的。南京的地理位置和地理形式有这样的说法。石头城像一只老虎,蹲坐在这座城市的西边。但是这个城市在过去的几百年间所创造的文化成就,已经变成了历史的陈迹。所以刘禹锡在此,非常含蓄地透露出了六朝成为历史陈迹的感叹。

在《乌衣巷》这首诗中,情感表达比较明显。王谢桓庾,魏晋南北朝,尤其是东晋时代的政治上的代表,同时也是文学艺术上的代表。

*王家也以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的书法;谢家以谢灵运、谢朓为代表,尤其是在山水画的创作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是刘禹锡在这首《乌衣巷》之中也透露出来了感伤之情。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通过燕子的变迁,他实际上写到的是过去那种以王谢为代表的魏晋风流,也归入了历史的沉寂。"王谢堂前燕"构成了后代金陵怀古诗的典型的意象。尤其是在宋代以后的金陵怀古体裁诗歌的留下了深刻的影响。

晚唐时期的杜牧。

杜牧在自己的诗篇之中多次写道,金陵周围的山川之美。同时也表达了金陵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所创作的文化观归于历史陈迹的一种感伤之情。《江南春》、《泊秦淮》这两首绝句。《江南春》为代表表现了杜牧以金陵为山水的那种赞美之情。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主要凸显了以金陵为中心的江南的山川自然之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写出了在南朝的时候,金陵的佛教佛学的辉煌成就。

在《泊秦淮》这首诗中,他留下的是南朝消逝的一种感伤之情。"隔江犹唱后庭花"是对自己生活时代的一种反思。说自己生活的时代跟陈后主所生活的南朝似乎很相似。说自己的朝代,那些统治者不理朝政,沉湎于歌舞声色之中。沉湎于声色犬马之中,而不去治理天下,不管天下百姓的黎民疾苦。烟笼寒水月笼沙,是对秦淮河畔的典型环境的描述。

杜牧最有名的《润州》这首诗歌。

大抵南朝皆旷达,可怜东晋最风流。月明更想桓尹在,一笛闻吹出塞愁。

李白对金陵诗的推崇主要是推崇南北时期朝代对山水诗的推崇;杜甫对金陵诗的留恋主要是他少年时代对顾恺之维摩诘肖像的模本,给他留下终身难忘的印象;在杜牧的《润州诗》中,杜牧推崇的是魏晋风流的典型代表,就是诗的最后一联中所写到的。月明更想桓伊在。桓伊做过很高的官职。他特别喜欢音乐,在中国音乐史上,有一种说法,他给我们留下来一首名曲《梅花三弄》。淮阴的音乐创作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晚唐时期还有一位诗人韦庄。他的《台城》、《菩萨蛮》两首诗中也有对金陵的怀念之情。

"江雨霏霏"好像最能表达后人对魏晋风流的一种消逝的一种感伤之情。主要是对六朝的一种追忆。

唐代以后到了宋代、元代、明代、清代,乃至一直到现当代。在中国的文学创作中,还不断有金陵怀古体裁的作品的出现。

宋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可以说是宋代词作之中的金陵怀古诗的压轴之作。王安石的的《桂枝香》中说,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分为上下两片,上阕主要是对金陵的地理形式和山水自然的一种描绘,下却又回到了金陵怀古这样一个老的题材。

宋著名词人姜夔,他的《杏花天影》。写姜夔在大年初二,乘着小船从汉口顺江东下,来到金陵附近,没有到金陵城中,只是停在金陵城边的江边之上,在这儿就想到了金陵城中六朝时期的风流故事。

想桃叶,当时唤渡。这是东晋时期王献之的爱情故事,在郭茂倩的《乐府诗集》中,记录了王献之的爱情故事。记录了王献之和当时秦淮河边的桃叶、桃根姊妹二人的爱情故事。这个爱情故事特别引起了姜夔的关注,姜夔写《杏花天影》这首词的时候,与这样一种爱情也是息息相关的。实际上他还是运用这样一个爱情典故写东晋那些士大夫的故事。

到了元代少数民族作家萨都刺,也写过一首词牌叫《满江红.金陵怀古》的词作。

这首词是也同样化用了刘禹锡的《乌衣巷》中的诗句,王谢堂前双燕子,乌衣巷口曾相识。同样表达了对六朝的一种追忆,这种追忆之情不断地生发影响。影响后代人的创作。

王士禛的《秦淮杂诗.其一》,十里雨丝风片里,浓春烟景似残秋。本来春天是非常美好的,但是在王士禛的眼眶中,美好的春光怎么那么像凋零的秋天呢?表达了诗人王士禛来到金陵城的感伤之情。秦淮河畔,令人感伤的一种风情。水木清华,这是南朝诗人谢家的笔下的名句。用水木清华来形容金陵的自然山水,比较恰当的。以王谢为代表的魏晋的名士,都归为了历史的陈迹,更不要说南朝时候的江总,他是当时的一个文人。更不要说去寻访宋朝时候段月芝的家了,段叶芝与王安石当时是宋代的名人。宋代段月芝的宅子也归为历史的陈迹。所以这首诗中透露出来的是无奈和感伤之情。

最后可以用清代朱彝尊的《卖花声》这首词来做一个小结。

以《雨花台》为代表来写金陵。它有两层意思。一个是指诗中的歌板酒旗零落尽,剩有渔竿。首先是大明王朝的消亡,再一次给南京的文化带来了重创,但是想到南京的文化,它的底色仍然是六朝。一凭栏,然后又一次看到了刘禹锡笔下的那个情景,旧时王谢堂前燕……

历代文人感伤的主要的痕迹就是历代的魏晋风流。历代文人对金陵的歌咏,不知不觉绘成了这样一个主要的意象,六朝烟雨(六朝烟水气)来概括。在前面的这些诗中,还有晚唐的李商隐、徐珲、萨都刺、吴伟业、朱彝尊,郑板桥。人人汇成了一条若隐若现的文脉。我们把它称作为六朝烟雨(六朝烟水气)。用六朝烟水气可能更恰当一些,这是中国的著名的数学家吴京芝在《儒林外史》中笔下的一个名士的形象说出来。

杜慎卿他有一次跟朋友聊到金陵的城外雨花台来游玩,看到这样一副情景,让他感慨万千。他看到了两个小贩子到金陵去,在街上卖菜。卖完的菜卖货,货卖完了,非常辛苦。卖完了货又要准备第二天的活计。

吴敬梓借《儒林外史》中杜慎卿之口来倒出六朝烟水气。这也是对六朝魏晋风风流的一种追忆。所以烟水气就是这个时代的精神意象。

《金陵夜泊》罗隐的唐诗鉴赏

  金陵夜泊

  罗 隐

  冷烟轻霭傍衰丛,

  此夕秦淮驻断蓬。

  栖雁远惊沽酒火,

  乱鸦高避落帆风。

  地销王气波声急,

  山带秋阴树影空。

  六代精灵人不见,

  思量应在月明中。

  罗隐诗鉴赏

  金陵,是六朝帝王之都,这里曾演出过一幕幕历史的悲喜剧,穿城流过的秦淮河是目睹这些历史变迁的见证者。历史迈入晚唐,天荒地老,昔日擅六代豪华的秦淮河,在兵火余劫之后,呈现出寒水烟笼,萧瑟冷落的衰败景象。在一个秋色迷离的傍晚,十上不第、传食诸侯、因人成事的诗人罗隐,泊舟秦淮,目击眼前衰景,白云苍狗的尘寰之感涌上心头,他写下这首吊古悲今的伤心之诗。

  冷烟、薄霭、衰丛,诗一开始就以愁惨之墨,描绘出一幅惨淡的秦淮秋暝图。在这令人惆怅的伤心之夜,一只旅船缓缓地向河岸靠去。首联在写景叙事中点出“夜泊金陵”诗题。其中“断蓬”二字用得极巧妙,秋蓬根断,随风飘荡,来去无所,正喻诗人身不由己的飘泊生涯 ,而“蓬”音与船篷之“篷”相同, 驻蓬,犹言驻篷,即泊船,故“蓬”字用,在一石二鸟,既叙事,又写情,富于形象。

  中间两联写夜泊秦淮所见所闻。夜色初临,河岸上刚点燃的几处酒店夜火,惊起了水边草丛中栖息的征雁,传来阵阵凄唳的鸣叫和鸟翅扑打声。旅船靠岸,风帆下落,盘旋在桅杆四周的昏鸦纷纷惊叫着高飞躲避。啊,昔日歌吹动地,灯火彻夜的秦淮河,如今竟成了征雁寒鸦的世界!在这阒寂的秋夜中,远处大江的涛声显得格外清楚、格外急促。秋阴遮盖下的山上,那摇落的树干一枝枝孤零零地伸向朦胧的夜空,仿佛正在倾听那急促的涛声挟带着三百年金陵王气,消逝在远方的夜空。

  秦淮河啊!秦淮河,自古以来,你伴着这虎踞龙蹯的金陵,审视着人间的沧桑变化,那些曾经在你身边风流一世的六代人物,如今都在哪里?在白日喧嚣的阳光下,人们难以寻找他们的踪迹,想来在这清冷的月光下,他们的精灵正和你一起,静听着寂寞的潮水拍打眼前这座空城,凝视着月色朦朦的大地吧。

  在金陵这块土地上,产生过许多杰出的怀古之作,刘禹锡的《 金陵怀古 》、杜牧的《夜泊秦淮》等诗,千古为人咏唱不衰,这些作品将诗人心中那一股故国萧条悲叹之感融入金陵山水,它们与金陵同在。罗隐这首《金陵夜泊》,显然受前辈诗人风格熏染 ,但它 能够在被白居易称为“后之诗人无复措词”的刘禹锡《石头城》之后,跻身金陵怀古诗精英之列,这不仅得力于为人激赏的“六代精灵人不见,思量应在月明中”的名句,更在“ 罗隐一生身 ”的个性特色,即“篇篇皆有喜怒哀乐心志去就之语,而终不离乎一身”(《桐江诗话》)。正因为罗隐身当末世 ,所以他有深 沉的盛衰兴亡的历史意识 ;正因为他处于军阀混战, 兵火遍地的乱世,所以他的.生命价值感更加激烈;又因为他一生坎坷、感遇辄发,为人忌恨,所以他对人生的凄凉体会更深。这些充满人世忧愁的情感熔铸在诗歌意象中,使全诗意境悲凉凄清。

  诗人选择了若干与自己悲凉身世可能建立同构关系的意象,来表现其潦倒落魄之情,在这样一种创作思想支配下,昔日繁华富贵的金陵,在诗中就以冷月寒烟、空山急浪围绕笼盖的面目出现,充斥其中的是枯树衰草,征雁暮鸦,升腾在夜空中的是那些为悲剧命运哀泣的六朝亡灵。自然意象、人事意象和幻想意象交织反射出诗人凄苦的心态。

  罗隐诗固多讥刺,但在辛辣尖刻的讽刺和强烈的抨击中,也处处流露出乱世中不得志的伤感和种种忧患,说他是讽刺诗人固然可以,也可以说他是感伤诗人,此诗即可证明。

登金陵凤凰台的意象是什么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诗文解释】
凤凰台上曾有凤凰翔游,凤凰飞去了,而今凤凰台空,长江水依然不停地流着。吴国昔日繁华的宫廷已经荒芜。东晋贵族早已进入坟墓。三山矗立在天边,若隐若现。白鹭把江水分为两道。浮云总是遮蔽日月,不能回到长安,内心沉痛忧郁。

【词语解释】
凤凰台:故址在南京凤台山。相传刘宋元嘉年间因异鸟集于山而建。
吴宫:三国时孙吴建都金陵(今江苏南京)。
衣冠:指王公贵族。
三山:山名,在南京西南长江边上。
二水:秦淮河流经南京西入长江,因白鹭洲横其间而分为二支。

【诗文赏析】
李白年轻时第一次来到黄鹤楼,站在楼上看长江远景,心潮澎湃,即刻诗性大发。怎奈“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心头”。尽管如此,李白始终没有忘记这件事,也没有忘记《黄鹤楼》这首诗。后来,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时,用崔颢这首诗的韵律写下了《登金陵凤凰台》。
金陵为六朝古都。诗人登上凤凰台,观赏壮美的长江,凭吊历史、感慨当今,所有的人都会成为匆匆的历史过客,惟有眼前的自然美景是永恒不变的。全诗将历史与现实、自然的景与个人的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一气呵成,抒发了有志难酬的感慨。其颈联气势磅礴、构思巧妙、对仗精工,佳句天成。

登金陵凤凰台的意象是什么?

很急啊...谢谢拉...
  《登金陵凤凰台》的意象是凤凰台,长江,白鹭洲,青天,白云。
    诗的前四句写人寿之短促。诗人登上凤凰山,传说中的凤凰已无影无踪,空留一座凤凰台。六朝的繁华一去不复返,唯有那长江之水默默地向东流去。历史上那些皇宫佳丽、朝廷权贵哪里去了呢?只见那一条条荒凉的古道和一座座寂寞的坟堆,仿佛诉说着人生的秘密。历史的陈迹徒然勾起诗人无限的愁思。唉,原来那历代王朝的兴亡更替、人生在世的荣辱寿夭,都不过是历史长河泛起的转瞬即逝的浪花。历史不曾停步,人事变动不居,只有那大自然才是永恒的。
  诗的后四句写事业之艰难。诗人以山水为起点,把视线向高处和远处伸展。山势与天相接,江水浩淼无垠,映衬着仕途失意的诗人的孤独。是啊,个人的存在,在悠远广袤的时空中本是多么短暂、多么渺小。在有抱负有理想的人们看来,珍惜生命的最好方式不是抓紧挥霍,及时行乐,而是建万世之功业,扬千秋之美名,这才是对时空的超越,对生命的延续。“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的魏晋时代过去了,代之而起的是“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廷”的盛唐时尚。现实又是多么黑暗、多么无情!朝廷奸臣当道,多少德才兼备的志士被排斥在外,远离政治中心,偏居一隅。此时的李白被奸相李林甫排挤出京满腔悲愤便化为一声长叹:“总为浮云能敝日,长安不见使人愁”。仿佛诗人仰面苍天,悲愤陈词。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凤凰台上曾有凤凰翔游,凤凰飞去了,而今凤凰台空,长江水依然不停地流着。吴国昔日繁华的宫廷已经荒芜。东晋贵族早已进入坟墓。三山矗立在天边,若隐若现。白鹭把江水分为两道。浮云总是遮蔽日月,不能回到长安,内心沉痛忧郁。
  凤凰台:故址在南京凤台山。相传刘宋元嘉年间因异鸟集于山而建。
  吴宫:三国时孙吴建都金陵(今江苏南京)。
  衣冠:指王公贵族。
  三山:山名,在南京西南长江边上。
  二水:秦淮河流经南京西入长江,因白鹭洲横其间而分为二支。
  李白年轻时第一次来到黄鹤楼,站在楼上看长江远景,心潮澎湃,即刻诗性大发。怎奈“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心头”。尽管如此,李白始终没有忘记这件事,也没有忘记《黄鹤楼》这首诗。后来,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时,用崔颢这首诗的韵律写下了《登金陵凤凰台》。
  金陵为六朝古都。诗人登上凤凰台,观赏壮美的长江,凭吊历史、感慨当今,所有的人都会成为匆匆的历史过客,惟有眼前的自然美景是永恒不变的。全诗将历史与现实、自然的景与个人的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一气呵成,抒发了有志难酬的感慨。其颈联气势磅礴、构思巧妙、对仗精工,佳句天成。
本文标题: 唐诗里的金陵意象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sanwen/344792.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有哪些写猫的名家散文值得学习把李白的静夜思改为现代诗歌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