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西涧这首诗描写了哪些景物突出怎样的特点滁州西涧这首诗描写了哪些景物突出怎样的特点这首诗描绘雨前和雨中的景物,是一首写景诗.前...
滁州西涧这首诗描写了哪些景物突出怎样的特点
滁州西涧这首诗描写了哪些景物突出怎样的特点写景诗句(7首描写景色的古诗)
7首描写景色的古诗,风景美如画,美得让人心醉。
《富春至严陵山水甚佳》
纪昀
浓似春云淡似烟,参差绿到大江边。
斜阳流水推篷坐,翠色随人欲上船。
《浓似春云淡似烟》是一首写景诗,夕阳和流水仿佛要推开那船篷,进入船舱之中,与人共同坐下,翠绿的山色,紧紧的跟随着船,仿佛要上穿上一样。
《踏莎行·情似游丝》
周紫芝
情似游丝,人如飞絮。
泪珠阁定空相觑。一溪烟柳万丝垂,无因系得兰舟住。
雁过斜阳,草迷烟渚。
如今已是愁无数。明朝且做莫思量,如何过得今宵去。
这首诗借我书写男女离别的依依不舍之情。“烟柳万丝”,明里是写景,实是暗寓主人公情丝如柳、惆怅如烟之意。“兰舟”,表面写舟,实是写舟中之人,即将要离去的情人。由此,以景寓情,将一对有情男女依依惜别的深情形象地表现出来。
《早行》
方夔
早起理归装,残灯耿曙光。
开门半山月,立马一庭霜。
钟响知云寺,波声认石梁。
修途留不住,去去出山庄。
这首诗写旅途早行的辛苦之状:出发时月在半山、住宿时霜降庭中。“半山月”与“一庭霜”,虽皆是写景叙事,但所寓“辛苦”之意尽在其中矣。
《约客》
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这首诗此写夏日梅雨之夜约友不来,自在灯下下棋的生活情趣。与此前两句“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的写景相配合,更显情趣盎然。
《东湖新竹》
陆游
插棘编篱谨护持,养成寒碧映涟漪。
清风掠地秋先到,赤日行天午不知。
解箨时闻声簌簌,放梢初见影离离。
归闲我欲频来此,枕簟仍教到处随。
这是一首写景状物诗,诗人用独特的视角观察了新竹成长的全过程,读来妙趣横生。全诗无一“竹”字,但又字字关情。首句写种竹时的情景;第二句用水来烘托竹的清影,第三句用风来突出竹的清凉,第四句用光来反衬竹的清阴。颈联采用动静结合的手法,形象生动地描绘出竹子的成长特征。尾联抒发了诗人对竹林的爱慕和神往,表明了诗人对恬淡生活的渴求。
《夏日三首·其一》
张耒
长夏村墟风日清,檐牙燕雀已生成。
蝶衣晒粉花枝舞,蛛网添丝屋角晴。
落落疏帘邀月影,嘈嘈虚枕纳溪声。
久斑两鬓如霜雪,直欲渔樵过此生。
这首诗写夏日的江村风情。前四句写白天的景象:风和日丽,燕雀筑巢,蝴蝶翩翩起舞,蜘蛛静静吐丝,这些景物都有声有色,动静结合,呈现出一派自然气息。颈联写晚景,月影和溪声越发衬托出夏日之清凉、幽静。如此怡人的夏日村庄使得诗人不禁触景生情,生出归隐田园的渴望来。全诗写景自然天成,抒情收放自如,情景交融,妙合无垠。
《奉和中书舍人贾至早朝大明宫》
岑参
鸡鸣紫陌曙光寒,莺啭皇州春色阑。
金阙晓钟开万户,玉阶仙仗拥千官。
花迎剑佩星初落,柳拂旌旗露未干。
独有凤凰池上客,阳春一曲和皆难。
这首唱和诗以写景为主,寓情于景,用景物之灿烂来衬托早朝之隆盛。全诗不仅动感十足,极具活力,而且对仗工整,“鸡鸣”对“莺啭”,“开万户”对“拥千官”,把早朝这件庄严的事情置放在一个令人惬意的环境中,十分自然、巧妙。全诗辞藻丰富,用字天成,在艺术手法上别出一格。
《朱熹春日》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万紫千红总是春”一句,准确地反映出了春天的特征,成为千古名句,常常被人用来形容一派生气勃勃的新气象。
赏析:
《春日》是宋代思想家、教育家朱熹创作的一首诗。此诗表面上看似一首写景诗,描绘了春日美好的景致;实际上是一首哲理诗,表达了诗人于乱世中追求圣人之道的美好愿望。全诗寓理趣于形象之中,构思运笔堪称奇妙。
这首诗从字面意思看来,是作者春天郊游时所写的游春观感,王相注《千家诗》,就认为这是游春踏青之作。而根据作者生活年代可知这首诗所写的泗水游春不是实事,而是一种虚拟
溪桥晚兴这首诗写景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郑协
寂寞亭基野渡边,春流平岸草芊芊 .
一川晚照人闲立,满袖杨花听杜鹃 .
亭基、渡口、春草、晚照、杨花、杜鹃啼鸣;运用了动静结合,反衬(以声衬静,以乐景写哀情)等.
这首诗虽然写的是春日景色,但却流露出寂寞的情怀.“寂寞亭基野渡边”,亭基以寂寞相饰,无疑是诗人内心寂寞的直接外现.“渡”以“野”饰,令人想起“野渡无人舟自横”的诗句,因无人才具“野”意,从而回应了“寂寞”二字.“春流平岸草芊芊”,春风送暖,本来是春潮涌动“江平两岸阔”的景象,而诗人却用“春流平岸”,来写春潮,从而使之显得板滞,了无生机.“草芊芊”本是春草茂盛,此时在“寂寞”与“野”的氛围里,也显得落落寡欢,无人欣赏.春日景色是如此萧衰,人究竟是怎样的呢?“一川晚照人闲立”,原来人在行将归去的夕阳里久久伫立着,“晚照”暗含了诗人“宋末遗民”的朝代末日,“闲”字早已失去了悠闲、闲适之趣,我们看到的是“闲立之人”对时局无可挽回、万般无奈的焦灼.一声杜鹃的悲啼,叫破了诗人复国之愿,也许那满袖的“杨花”正是斑斑的“离人泪”.这首诗以含蓄见长.通篇写景因选材得当,描写有术,所以能既婉曲又真切地表露作者心迹.诗中流露了诗人作为亡国孤臣难耐的悲凉.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