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秀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诗名是什么?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译文:原本就没有菩提树,也没有明镜台。心里...
神秀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诗名是什么?
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
译文:原本就没有菩提树,也没有明镜台。心里本来就空无一物,哪里会染上什么尘埃?
出处:唐代惠能的《菩提偈》
赏析
这是惠能针对神秀的《无相偈》所作的。旨在说明“明镜”的清净,也即“自性”的清净,这是佛教徒坚信能到达理想境界人人所共有的主观条件。该偈亦见于敦煌写本《坛经》,但据郭朋《坛经校释》考证,这一首当属衍文。特别是前两句,虽调换了“身”、“心”二字的位置,实际也是重复神秀的话,不应视为惠能的思想。
“明镜菩提”这句诗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说人的身心就像菩提树,明净台那样圣洁干净,一定要从自身做起,时时反省自我,不要让自己的身心被世俗污染。
“菩提本无树”的全文是什么?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
心是菩提树,身为明镜台。
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
听说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
菩提的诗句
菩提的诗句如下:
1、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唐·惠能《菩提偈》
2、菩提本愿虽深,切莫相中有取——宋·张伯端《禅定指迷歌》
3、实见菩提说甚禅,大家打开过残年——宋·释印肃《学无学颂一十五首其一》
4、六桥烟桥相逢处,半是菩提拭泪来——宋·罗公升《菩提寺》
5、心是菩提树,身为明镜台——唐·惠能《菩提偈》
6、菩提即烦恼,尽令无有馀——唐·寒山《诗三百三首》
7、便向东林傍尊宿,菩提从此发心初——宋·宋无《寄山中僧》
8、明镜非台火里沤,菩提有树空中橛——明·空室禅师《示秀禅人》
9、勿自生烦恼,菩提道不遥——宋·宋太宗《缘识》
10、不论烦恼先须去,直到菩提亦拟忘——唐·白居易《道场独坐》
12、菩提本自非言说,默默知师得更深——宋·张耒《赠圆明老》
13、聚沙为佛塔,犹尚获菩提——宋·释印肃《李总干遗诗十四句师於一句之下加颂七句》
14、佛说菩提泉,其性本澄澈——宋·王柏《赠仙山刚公新创香林》
扩展资料:
“菩提”一词是梵文Bodhi的音译,意思是觉悟、智慧,用以指人忽如睡醒,豁然开悟,突入彻悟途径,顿悟真理,达到超凡脱俗的境界等。
菩提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证得了最后的光明的自性,也就是达到了涅槃的程度。涅槃对凡夫来讲是人死了,实际上就是达到了无上菩提。
梵语bodhi,巴利语同。意译觉、智、知、道。广义而言,乃断绝世间烦恼而成就涅槃之智慧。即佛、缘觉、声闻各于其果所得之觉智。此三种菩提中,以佛之菩提为无上究竟,故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译作无上正等正觉、无上正遍智、无上正真道、无上菩提。
神秀身是菩提树 心如明镜台诗名是什么?
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
出自唐代惠能的《菩提偈》。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
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
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
听说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
译文:
原本就没有菩提树,也没有明镜台。佛性就是一直清澈干净,哪里会有什么尘埃?
众生的身体就是一棵觉悟的智慧树,众生的心灵就像一座明亮的台镜。明亮的镜子本来就很干净,哪里会染上什么尘埃?
原本就没有菩提树,也没有明镜台。心里本来就空无一物,哪里会染上什么尘埃?
菩提只是向着内心寻找,何必劳累向外界求取玄妙的佛家思想?以此进行修行自身,极乐世界也就在眼前!
鉴赏:
第一首偈,见于敦煌写本《坛经》。关于这首诗的来历,《坛经》第四节至第八节,有明白的记载:五祖弘忍“一日唤门人尽来”,要大家“各作一偈”。并说“若悟大意者”,即“付汝衣法,禀为六代”。
弘忍的上首弟子神秀在门前写了一偈道:“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弘忍知道后,“遂唤神秀上座于堂内”,说是“汝作此偈,见即未到”,“若觅无上菩提,即未可得”,因而要他“更作一偈”。
而“秀上座去数日,作不得”。惠能的偈语,即针对神秀的《无相偈》而发。据《坛经》所载,惠能本不识字,他先“请人一读”神秀的偈语,然后作此歌偈,“请得一解书人于西间壁上题着”。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