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的一首七律,含蓄中显露深沉,他的哪一首诗最让人难忘呢?刘禹锡,字梦德。人如其名,他的作品读起来确实能让人如痴如醉,如梦似幻...
刘禹锡的一首七律,含蓄中显露深沉,他的哪一首诗最让人难忘呢?
刘禹锡,字梦德。人如其名,他的作品读起来确实能让人如痴如醉,如梦似幻。他擅长的体裁很多,涉猎的领域也很广泛,因为他饱经宦海沉浮,感受过人世间的沧桑,所以他的诗作感情深重而浓郁。相比绮丽浪漫的李白,沉郁心酸的杜甫,刘禹锡的风格就显得刚毅豪阔,他写下如《陋室铭》《竹枝词》《乌衣巷》等名篇佳作,而他最让人爱不释口的一首作品,是他的七律诗——《西塞山怀古》。
全诗如下: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一、以实写虚,说不尽世事的苍凉。安史之乱后,唐朝的政局越发动荡,国家岌岌可危。朝廷仅存的忠贞臣子开始谋划改革,刘禹锡自然参加。然而正如历史上大多数的变革派一样,他们的变革也失败了,刘禹锡的政治生涯也走向贬谪。他没有消沉,依然积极面对,奈何奸人挑拨,原本重回京城的他,又被贬谪。政治生涯的失意,母亲和好友柳宗元的接连逝世,都让刘禹锡愁思满怀。他在远赴安徽就职的途中路过西塞山,遥想当年发生在这里的战争,触景生情,写下这首被誉为“唐人怀古之绝唱 ”的《西塞山怀古》。
二、时移世易,写不完光阴的飞逝。颈联两句带给人的震撼是无法简单言明的。刘禹锡看惯了世态的变迁,他是清晰的感悟到,面对着历史的长河,面对着来来往往的人群,面对着朝代的更迭,人对往事的追忆伤怀即便反复,但时间流逝并不会因此而停止,山川大江也依旧存在。在浩瀚的历史长河里,我们不过是小小的一粒尘埃。
三、家国不安,道不清内心的纷繁。刘禹锡其实是想告诫当下的掌权者们,即便是争夺再多的权利,最终都只会如历史上那些称王称帝的霸主们一样烟消云散,不可能如西塞山一般留存至今。面对家国的衰败,他想要通过这首诗来告诫,但是碍于时下的局面,却又不能说破,属实心酸。
这就是刘禹锡,心怀国家胸怀大志,却一生动荡不安的刘禹锡。
但真正展现其不凡实力的是《金陵怀古》
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你第一反应想到的古诗词是什么?
描写春天的诗词,哪首令你最动容难忘?
我选唐人刘方平的绝句:《月夜》。
如果给你一个命题作文《月夜》,你会怎么写,诗歌题材不限哦。
我以为一千多年前的盛唐诗人刘方平给出了令人欣喜的答案。在他著名的七绝诗里,那个农耕时代的月夜很美。
月夜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这是对初春的描写中,我极喜爱的一篇。那种触觉的刹那感知,作者写来迷人,读者读来新颖有趣。一年四季年年轮回,细微的变化每天产生,我们的感知系统还没有敏感到处处都有反应,但天气的冷暖寒热冰凉,我们还是有明显的体感。
只是绝大多数人处于长期循环往复的麻木状态,体感变粗糙了,外加生计奔波,注意力全在他处,而到了现代,连整个环境都难觅春天的气息,自然之声也都换成了工地上的轰鸣,诗中那种“偏知春气暖”的细腻美好,简直绝迹了。这也是我觉得这首诗格外可贵的地方。
一般写初春,着笔花草树木的很多,观察上也偏向于视觉,韩愈的《春雪》,杨巨源的《城东早春》,志南的《绝句》,都是,以听觉、触觉为体物点,并联类浑融如此之妙的,这是第一篇。
诗写对“春乍暖”的瞬间感知。通篇都在围绕突出这个感受来写。
为此诗人把时间推到“更深月色”,“更深”世界才是安静的,平时感受不到的万物的微动才会声息入耳,有“月色”说明天晴,同时也营造出朦胧恬静的气氛,而北斗、南斗的移动照应了诗的第一句,好星好月好人家,诗人的浓情雅兴不言自明。有了这些铺垫,虫声才呼之欲出。
第三句一个“偏”字,诗人那份欣喜和自得宛然可见。最后一句可谓神来之笔。虫声明明是发散的,向四方传播的,诗人偏偏强调他与它之间隔着窗纱,而虫声却清晰可闻,是虫声穿透了障碍的原因,给人一种虫声无可阻挡的错觉,在这种错觉中春天的生机无限盎然起来了。而沉醉其中的诗人,是一夜没睡而有体察呢?还是诗人就是被虫声唤醒的呢?
全诗语言凝练优美,清新活泼,半明半暗的光影中是宁谧的乡村夜色,虫声的打破唤醒了整个世界的活力,诗人特有的敏感和热情洋溢的表达,给我们呈现了一个生动有趣的春天。
这样的景,这样的趣,这样的乡村,于古人写的可能只是日常,而于工业化的我们常常感到的是奢侈。时移世往,很多美好不在了。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