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之美(作文)诗词之美,宛如星空一般,璀璨夺目。然而,它的美丽是在不能缺少任何一个部分的前提下,不然它还叫星空吗?词宛如一颗颗...
诗词之美(作文)
诗词之美,宛如星空一般,璀璨夺目。然而,它的美丽是在不能缺少任何一个部分的前提下,不然它还叫星空吗?
词宛如一颗颗光芒四射的星星,虽然它们次于月亮之下,但它们一直一直都在努力着,拼搏着,奋斗着!它们竭尽全力散发着星光,总是试着把一颗颗早已暗淡了心照亮,为世界多添一份温暖,一份光明。那份浓烈而又陌生的温暖。跟着柳七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跟着易安笑看那海棠花“绿肥红瘦”,跟着辛师忧国忧民,去“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在一股股暖流涌上心头,多情的诗人一个个映入眼帘,带着我穿过一块又一块的芳香地,仿佛这份温暖渐渐地,在我不经意间悄悄照进了我的心里,顿时把我那小小的心窝哄的暖暖的。
正是因为一个个诗人的奋起,拼搏,直至死去。。。。。。或许,他们的灵魂真的在守护着他们的词,但你可曾想过,星星,它目睹了一切的一切,但它们的忧伤,谁来分担!那一个个微笑,确是在掩饰内心的孤单又害怕。
于是,它们的母亲出现了,那就是月亮,它代表着诗,千百年来,它一直听着星星们的苦衷,而星星也开始渐渐开朗起来,甚至有时不忍哈哈大笑,身为母亲的它,爱戴着世间每一个人,让他们不怕黑夜,因为有月亮。
当然,诗也是十分难理解的,在这里,你能看到李白落寞的才能,杜甫沉郁的容貌;你能看到沙场的冷酷,怨妇的悲鸣;你能看到诸目思入的游子,折柳相送的离人。。。。。。
灵动的诗与词,它用黑夜的寂静给了我一颗多愁善感的心,那一丝丝温暖,教会了我什么是爱,什么是恨,什么是快乐,什么是忧伤。。。
清风吹拂大地,月光轻轻的颤抖着,迎着前方,默默的。。等待新一天的开始。
最后,请让我淋浴在这星光中,慢慢睡去,接着,思绪开始飞翔,飞到那无边无尽的星空,永远,永远。。。。。。
词宛如一颗颗光芒四射的星星,虽然它们次于月亮之下,但它们一直一直都在努力着,拼搏着,奋斗着!它们竭尽全力散发着星光,总是试着把一颗颗早已暗淡了心照亮,为世界多添一份温暖,一份光明。那份浓烈而又陌生的温暖。跟着柳七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跟着易安笑看那海棠花“绿肥红瘦”,跟着辛师忧国忧民,去“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在一股股暖流涌上心头,多情的诗人一个个映入眼帘,带着我穿过一块又一块的芳香地,仿佛这份温暖渐渐地,在我不经意间悄悄照进了我的心里,顿时把我那小小的心窝哄的暖暖的。
正是因为一个个诗人的奋起,拼搏,直至死去。。。。。。或许,他们的灵魂真的在守护着他们的词,但你可曾想过,星星,它目睹了一切的一切,但它们的忧伤,谁来分担!那一个个微笑,确是在掩饰内心的孤单又害怕。
于是,它们的母亲出现了,那就是月亮,它代表着诗,千百年来,它一直听着星星们的苦衷,而星星也开始渐渐开朗起来,甚至有时不忍哈哈大笑,身为母亲的它,爱戴着世间每一个人,让他们不怕黑夜,因为有月亮。
当然,诗也是十分难理解的,在这里,你能看到李白落寞的才能,杜甫沉郁的容貌;你能看到沙场的冷酷,怨妇的悲鸣;你能看到诸目思入的游子,折柳相送的离人。。。。。。
灵动的诗与词,它用黑夜的寂静给了我一颗多愁善感的心,那一丝丝温暖,教会了我什么是爱,什么是恨,什么是快乐,什么是忧伤。。。
清风吹拂大地,月光轻轻的颤抖着,迎着前方,默默的。。等待新一天的开始。
最后,请让我淋浴在这星光中,慢慢睡去,接着,思绪开始飞翔,飞到那无边无尽的星空,永远,永远。。。。。。
最近一段时间,我在菊斋连续发了一些学术讨论性质的帖子,引起了不小的反响。这些争论,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促进交流,促进诗歌研究的作用,但更大程度上成为唇枪舌剑的战斗,这不是我所希望的。此外,从很多人对碰虚等人的卫道般的热诚来看,我也修正了以前认为喜欢虚碰诗的人全是诗盲或跟风打手的想法,认为他们确实是在维护自己心目中的诗歌形象。这种现象引起我深深的思考,碰嘘等人的诗明明很差,在我来看简直是不言而喻的,为什么很多“诗人”、“学者”都赞誉有加呢?因此,在此间,我有意识地和一些对方战壕里的诗友在网上作了较深入的交流,目前对此问题有了比较清晰的看法。特不揣浅薄,发表出来以供众诗友参考。
诗无定法,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这给诗歌鉴赏带来很大的困难。一些诗友经常说:评诗是很感性的事,没道理可讲。这种说法既有一定道理,也不是完全合理。这种观点的致命错误在于,过分夸大了不同主体对诗歌的审美差异,而抹杀了诗歌客体本身之美的相对独立性。这种观点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迷信“权威”,迷信“多数”,其危害是不言而喻的。以我看来,好诗总是可以说出个一二三四。本文力图从理论层面,对诗歌的评价标准给出我的粗浅想法。因为我对新诗了解很少,所以这里所提到的诗歌均指旧诗。
什么是好诗,什么是坏诗?这是个很复杂的问题。我个人认为,区分好诗与坏诗的标准在于美不美。这里的美是指广义的美,雄浑是美,沉郁也是美,豪放是美,忧郁也是美,明朗开阔是美,凄楚也是美。本文不打算从哲学上分析美的本质,仅打算在对一些诗歌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一些关于诗歌审美的可操作性的观点。
一、 诗歌之美的来源:
诗歌的美,是整体的美,很难把各种来源割裂开来。但具体分析,诗歌之美绝大多数缘于以下几个部分:
1、 意象之美。以意象达情、表义是诗歌的常用手法。古往今来,众多的优秀诗篇在我们眼前展现了纷繁复杂、无穷远尽的意象。有雄壮的,“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有深沉开阔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有以动感取胜的,“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有以静取胜的,“明月松间照,青泉石上流”,有意象纷呈的,如:“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有朦胧深致的,“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有阴涩晦暗的,“一春梦雨常飘瓦,尽日灵风不满旗”,有凄惨激越的,“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有以怪为美的,“科斗拳身薤倒披,鸾飘凤泊拿虎螭”;有主体鲜明的,“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有幽怨悲苦的,“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有纤细柔弱的“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意象多种多样,很难作出无所不包的统计。塑造意象第一贵鲜明,即写物能抓住其关键特点,作到传神而生动,写人物能抓住其最典型的神态,直入其精神世界,使人物形象如在目前。如写猪“明日钢刀犹未扰,今朝锦梦莫相违”,写猴“褐尾方藏双股下,红臀已跃从人前”,写女孩的娇嗔“巧嗔忽来风打水,雷霆乍去鸟依人”,写自己“仰天大笑出门去”;第二贵深遂,即深沉博大,或意境开阔,或引人深思,或体现作者深层情感,古人这方面的句子很多,不举例了;第三贵自然,即使意象繁复,也应举重若轻。写意象有几戒,一戒为写意象而写意象,如李贺,以《箜篌引》为例,同是写音乐,与乐天的《琵琶行》题裁相同,也多用意象,而李贺的全是纯空乱想,故与乐天相差甚远。前人讥之为诗鬼,盖其多说鬼话之故。与其相仿的是韩愈。因此,诗至韩愈李贺,诗格已近卑下。二戒敷衍,才力不济,一句诗容不下好多意象,可以少写一些,而不要勉强对付,如“鱼跃练波抛玉尺,莺穿细柳织金梭”之类。第三戒意象为于单薄,如“月渡露中,照见小瓶色淡红”之类,有些妖气,除了这点妖气就什么也没有了,有人论之为有灵气,推为上作,此不知诗者也。第四戒为意象不自然,如嘘堂的几首咏雨诗,人再无聊也不会用镜子照雨。再如碰壁的“偶然忆及中肠事,正握杯时手一斜”也是如此,不典型。
2、 字面之美。诗歌是语言艺术,文字美形式美也是一个主要的美感来源。字面之美主要包括:
(1) 文字的雅致。言而无文,行之不远,对于诗歌尤其如此。打油诗也有意义深遂,内容充实的,但终不入大雅之堂者,文字太不雅致了。需要着重指出的,有几种文字是应避免的:第一是文白混杂,如碰壁的“倩谁来收拾汝冰凉骨”,虚堂的“遥远欧伦巴,善护尔之首”,不伦不类,不象个样子;第二是生造词汇,胡乱搭配,如碰壁的“古蟋”“纤鲤”;第三是晦涩不通,如虚堂的“夜灯白欲腐”;第四是故作恶心语,如虚堂的“如肮脏内衣”;第五类是粗豪,如“大将出征胆气豪,腰横秋水雁翎刀”“地动三山铁臂摇”“乌蒙磅礴走泥丸”“野夫路见不平事,磨损胸中万古刀”之类;第六类是为用典而用典,这类太多了,不举例了;第七类是炼字太过或才力不够,使个别字与前后文极不协调,如碰壁的“一朝莲落霜来飞”的来字显得象儿歌了,“饱有红情谁问者”的饱字显得怪怪的,“白莲花胜撮云轻”的撮字。。。太多了。碰壁的语言功底确实太差,对诗而言,婴儿初学语而矣。这里说一下炼字的原则,炼字绝不是找到一个出众的字,使得其在全诗或全句中鹤立鸡群,抢人眼球,而是要找到一个恰当的字,能完成其在全诗或全句中的使命,又与前后文协调一致。如果炼到了让人一眼就看到这个字的与众不同,那就是失败了。这与炼句不同。
文字是诗歌的基础,其他的所有美感,内容之美,形式之美,意义之美等都是首先用文字来体现的,如果文字不通或有严重缺陷,那么其他的都无从谈起。以上几种应尽力避免的情况,以晦涩不通及生造为首恶,因为文白混杂可笑,作怪语恶心,粗豪不美,但不失为人言,而不通及生造,则不符合人的基本语言规则了。
(2) 文字的形式之美。旧体诗本身就有形式美,尤其是格律诗,严整本身就是一种美。这里着重提出的就是诗歌的“巧”。第一,于难工处工,“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第二,工而不觉其工,细品方知其工,如“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第三,字面工而奇,但奇得有理,“竹叶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第四,特殊句式,包括故意颠倒一般的语法顺序,故意打破一般的节奏,重字等等,“塞上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香谷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在此,也提出几戒。一戒易工宜工处不工,如落花风雨的“知君厌看跳梁丑,愧我难留草木稀”光顾骂人了,对仗不工了。二戒为求工而害意,如落草堂主的“花递余香秋色淡,月移竹影夜声哀”为了和秋相对,用了夜字,夜声所指不明了(顺便说一句,堂主的七律不错,但颈联每每酸气太重)三戒用了特殊句式而气势及深意不相符,如孟依依的“病未向人难处减,诗缘何故感时稀”(请比较与“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红颜心共老,白发酒同多”的差别)。
3、 内含之美。这里指字面含义的美感。不同内容的诗所要求的内含美有不同偏重。大体而言,从诗歌的功能上看,无外乎抒情,写景,议论,叙事而已,当然这几方面往往是结合在一起,不可分割,但从单独句子上看,基本上可划为以上的几类之一。下面就不同类别说一下各自的偏重点:
(1) 情贵在真挚,可以含蓄,也可以直抒胸臆。比如“不知心恨谁”“见落花时知此日,有明月处是吾乡”等等,含蓄隽永,意味无穷。“我辈岂是蓬蒿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等直抒胸臆,畅快淋漓。抒情的两种风格各自的要求是不同的。含蓄的风格要求必须有深意,能引人联想,及要求较高的外含之美,而真率的风格要求声韵必须与之相配,有气势在。写情一戒假,也许作者的情是真的,但才力达不到,声韵意象都没组织好,显得情感来得很突然了,如天吴的很多诗。二忌啰嗦,生怕意思没表达清,卿卿我我个没完。如坛子里大多数古诗。三忌太狭,只顾表白自己的感情,不注意章法及意象声韵的配合,因而显得过于单薄,诗格也上不去,如孟依依的大部分闺情诗。四忌太酸,自高而无势谓之酸,诗、书、块垒、老、鬓成丝之类的话,如果没有文字的气势就显得酸。这样的太多了,几乎凡是出了点名的网络“诗人”都是这样。为什么会这样呢,是因为故作老成,而才力又不够。五忌太过,不该用力的时候偏要用大力,显得莫名其妙的傻气和倔气,如“妾心古井水,波澜誓不起”之类(比较一下“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春风不相识,何故入罗帷”就知道了),面目可憎,前人之轻郊岛,盖缘于此。顺便说一句,我认为诗整体水平不如郊岛者,就不足言诗了。而当代胜过郊岛者,数人而已。
(2) 写景基本就是前面所说的塑造意象,就不再重复了。
(3) 议论贵在精警,出奇,准确,辛辣,风趣,如“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满屏哪见兴观怨,唯有骚人聚一群”“骈胁重瞳终一梦,由来无赖是君王”“黎民频战死,犹曰吊黎民”“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等等。议论一戒平庸,既无观点也无情调也无感情,如《三国演义》《东周列国志》里的大多数议论诗。二戒过分求新而精炼不够,如荆公的“当时枉杀毛延寿”等等。就议论而言,书生霸王可算出类拔萃。
(4) 叙事。叙事无出白居易之右者,琵琶长恨二篇,真可傲视千古矣。屈原的离骚当然也可算叙事诗,但用语习惯已与现在大不相同。李杜诸公也有极佳的叙事诗,但深意、通俗、风韵相比白的两篇均感尚有不及。圆圆曲也是著句叙事诗,但不如白诗的从容自如,收发有致。叙事贵在从容不迫,夹叙夹义,有情有景,有张有弛,时有警句。书生霸王的暗娼行等数篇已得叙事之旨,而风致未至。殊同的也不错,但过粗。对当代网络“诗人”而言,叙事应首戒章法过平,平铺直叙,了无起伏,如陈尸死水,如苏无名的寓言诗。二戒语法过平,了无文采,自以为古拙,实则无趣,如碰壁的叙事古诗。三戒总是放不下自己,尔尔汝汝妾妾吾吾太多,有损诗格,令人生厌,如碰壁的叙事古诗。
4、 外含之美。指在诗的文字之外,靠联想和体会而引发的美感。这种美感对诗来说太重要了。遗憾的是,大部分当代的“诗人”都对此没什么体会。古人这方面的例子太多了,我就举我自己的诗句为例。“月近中秋圆似泪,路经桑梓乱如纹”。字面已经很好了,而字面外的意思还有多少?为何圆月似泪,实际上是在说心中垂泪。为什么路近桑梓如纹,一是说自己衰老了,二是说心乱。仔细体会,辛酸沧桑之感无穷无尽。这就是字外之义。再如“见落花时知此日,有明月处是吾乡”,后一句一般人都知道好了,而前一句见到落花才知道到了今天,字面意思已经很好了,为什么见到落花才知道今天呢?知道今天什么了?细细品味,余味远穷,尽在言外。认为此句不如对句者,真不知诗也。
外含之美在文字之外,贵在用最少的文字引发最丰富的联想。但这要求读者的水平。
真正的好诗,不是用拗涩险怪的文字表达出简单的含义,而是用简单的文字表达出丰富的含义;不是去塑造别人都想不到的意象或感情,而是去表达别人也能想得到,却写不出的意象或感情;不是要面面俱到,生怕别人想不到,而是要用最少的文字留给读者最大的想像空间;不是要故意突出主体,而是要似首不经意地使主体形象兀现于读者眼前。可惜现在能体会到这些至理的人太少了。
5、 声韵之美。无韵不成诗。写诗而没有韵律美,则不是好诗。需要指出的是,格律并不足以构成声韵美,也不是声韵美的必要条件。两者的关系是:按格律来写格律诗,更有可能实现声韵美,仅此而已。有人误认为只要按着格律写诗,声韵就没问题了,这真是大错特错。格律一个星期就能学熟,而声韵之美,要靠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学习和领悟。我上网久矣,除我之外,似乎没见到一个能对声韵美有深刻领悟的人。
诗无定法,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这给诗歌鉴赏带来很大的困难。一些诗友经常说:评诗是很感性的事,没道理可讲。这种说法既有一定道理,也不是完全合理。这种观点的致命错误在于,过分夸大了不同主体对诗歌的审美差异,而抹杀了诗歌客体本身之美的相对独立性。这种观点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迷信“权威”,迷信“多数”,其危害是不言而喻的。以我看来,好诗总是可以说出个一二三四。本文力图从理论层面,对诗歌的评价标准给出我的粗浅想法。因为我对新诗了解很少,所以这里所提到的诗歌均指旧诗。
什么是好诗,什么是坏诗?这是个很复杂的问题。我个人认为,区分好诗与坏诗的标准在于美不美。这里的美是指广义的美,雄浑是美,沉郁也是美,豪放是美,忧郁也是美,明朗开阔是美,凄楚也是美。本文不打算从哲学上分析美的本质,仅打算在对一些诗歌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一些关于诗歌审美的可操作性的观点。
一、 诗歌之美的来源:
诗歌的美,是整体的美,很难把各种来源割裂开来。但具体分析,诗歌之美绝大多数缘于以下几个部分:
1、 意象之美。以意象达情、表义是诗歌的常用手法。古往今来,众多的优秀诗篇在我们眼前展现了纷繁复杂、无穷远尽的意象。有雄壮的,“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有深沉开阔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有以动感取胜的,“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有以静取胜的,“明月松间照,青泉石上流”,有意象纷呈的,如:“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有朦胧深致的,“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有阴涩晦暗的,“一春梦雨常飘瓦,尽日灵风不满旗”,有凄惨激越的,“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有以怪为美的,“科斗拳身薤倒披,鸾飘凤泊拿虎螭”;有主体鲜明的,“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有幽怨悲苦的,“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有纤细柔弱的“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意象多种多样,很难作出无所不包的统计。塑造意象第一贵鲜明,即写物能抓住其关键特点,作到传神而生动,写人物能抓住其最典型的神态,直入其精神世界,使人物形象如在目前。如写猪“明日钢刀犹未扰,今朝锦梦莫相违”,写猴“褐尾方藏双股下,红臀已跃从人前”,写女孩的娇嗔“巧嗔忽来风打水,雷霆乍去鸟依人”,写自己“仰天大笑出门去”;第二贵深遂,即深沉博大,或意境开阔,或引人深思,或体现作者深层情感,古人这方面的句子很多,不举例了;第三贵自然,即使意象繁复,也应举重若轻。写意象有几戒,一戒为写意象而写意象,如李贺,以《箜篌引》为例,同是写音乐,与乐天的《琵琶行》题裁相同,也多用意象,而李贺的全是纯空乱想,故与乐天相差甚远。前人讥之为诗鬼,盖其多说鬼话之故。与其相仿的是韩愈。因此,诗至韩愈李贺,诗格已近卑下。二戒敷衍,才力不济,一句诗容不下好多意象,可以少写一些,而不要勉强对付,如“鱼跃练波抛玉尺,莺穿细柳织金梭”之类。第三戒意象为于单薄,如“月渡露中,照见小瓶色淡红”之类,有些妖气,除了这点妖气就什么也没有了,有人论之为有灵气,推为上作,此不知诗者也。第四戒为意象不自然,如嘘堂的几首咏雨诗,人再无聊也不会用镜子照雨。再如碰壁的“偶然忆及中肠事,正握杯时手一斜”也是如此,不典型。
2、 字面之美。诗歌是语言艺术,文字美形式美也是一个主要的美感来源。字面之美主要包括:
(1) 文字的雅致。言而无文,行之不远,对于诗歌尤其如此。打油诗也有意义深遂,内容充实的,但终不入大雅之堂者,文字太不雅致了。需要着重指出的,有几种文字是应避免的:第一是文白混杂,如碰壁的“倩谁来收拾汝冰凉骨”,虚堂的“遥远欧伦巴,善护尔之首”,不伦不类,不象个样子;第二是生造词汇,胡乱搭配,如碰壁的“古蟋”“纤鲤”;第三是晦涩不通,如虚堂的“夜灯白欲腐”;第四是故作恶心语,如虚堂的“如肮脏内衣”;第五类是粗豪,如“大将出征胆气豪,腰横秋水雁翎刀”“地动三山铁臂摇”“乌蒙磅礴走泥丸”“野夫路见不平事,磨损胸中万古刀”之类;第六类是为用典而用典,这类太多了,不举例了;第七类是炼字太过或才力不够,使个别字与前后文极不协调,如碰壁的“一朝莲落霜来飞”的来字显得象儿歌了,“饱有红情谁问者”的饱字显得怪怪的,“白莲花胜撮云轻”的撮字。。。太多了。碰壁的语言功底确实太差,对诗而言,婴儿初学语而矣。这里说一下炼字的原则,炼字绝不是找到一个出众的字,使得其在全诗或全句中鹤立鸡群,抢人眼球,而是要找到一个恰当的字,能完成其在全诗或全句中的使命,又与前后文协调一致。如果炼到了让人一眼就看到这个字的与众不同,那就是失败了。这与炼句不同。
文字是诗歌的基础,其他的所有美感,内容之美,形式之美,意义之美等都是首先用文字来体现的,如果文字不通或有严重缺陷,那么其他的都无从谈起。以上几种应尽力避免的情况,以晦涩不通及生造为首恶,因为文白混杂可笑,作怪语恶心,粗豪不美,但不失为人言,而不通及生造,则不符合人的基本语言规则了。
(2) 文字的形式之美。旧体诗本身就有形式美,尤其是格律诗,严整本身就是一种美。这里着重提出的就是诗歌的“巧”。第一,于难工处工,“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第二,工而不觉其工,细品方知其工,如“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第三,字面工而奇,但奇得有理,“竹叶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第四,特殊句式,包括故意颠倒一般的语法顺序,故意打破一般的节奏,重字等等,“塞上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香谷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在此,也提出几戒。一戒易工宜工处不工,如落花风雨的“知君厌看跳梁丑,愧我难留草木稀”光顾骂人了,对仗不工了。二戒为求工而害意,如落草堂主的“花递余香秋色淡,月移竹影夜声哀”为了和秋相对,用了夜字,夜声所指不明了(顺便说一句,堂主的七律不错,但颈联每每酸气太重)三戒用了特殊句式而气势及深意不相符,如孟依依的“病未向人难处减,诗缘何故感时稀”(请比较与“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红颜心共老,白发酒同多”的差别)。
3、 内含之美。这里指字面含义的美感。不同内容的诗所要求的内含美有不同偏重。大体而言,从诗歌的功能上看,无外乎抒情,写景,议论,叙事而已,当然这几方面往往是结合在一起,不可分割,但从单独句子上看,基本上可划为以上的几类之一。下面就不同类别说一下各自的偏重点:
(1) 情贵在真挚,可以含蓄,也可以直抒胸臆。比如“不知心恨谁”“见落花时知此日,有明月处是吾乡”等等,含蓄隽永,意味无穷。“我辈岂是蓬蒿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等直抒胸臆,畅快淋漓。抒情的两种风格各自的要求是不同的。含蓄的风格要求必须有深意,能引人联想,及要求较高的外含之美,而真率的风格要求声韵必须与之相配,有气势在。写情一戒假,也许作者的情是真的,但才力达不到,声韵意象都没组织好,显得情感来得很突然了,如天吴的很多诗。二忌啰嗦,生怕意思没表达清,卿卿我我个没完。如坛子里大多数古诗。三忌太狭,只顾表白自己的感情,不注意章法及意象声韵的配合,因而显得过于单薄,诗格也上不去,如孟依依的大部分闺情诗。四忌太酸,自高而无势谓之酸,诗、书、块垒、老、鬓成丝之类的话,如果没有文字的气势就显得酸。这样的太多了,几乎凡是出了点名的网络“诗人”都是这样。为什么会这样呢,是因为故作老成,而才力又不够。五忌太过,不该用力的时候偏要用大力,显得莫名其妙的傻气和倔气,如“妾心古井水,波澜誓不起”之类(比较一下“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春风不相识,何故入罗帷”就知道了),面目可憎,前人之轻郊岛,盖缘于此。顺便说一句,我认为诗整体水平不如郊岛者,就不足言诗了。而当代胜过郊岛者,数人而已。
(2) 写景基本就是前面所说的塑造意象,就不再重复了。
(3) 议论贵在精警,出奇,准确,辛辣,风趣,如“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满屏哪见兴观怨,唯有骚人聚一群”“骈胁重瞳终一梦,由来无赖是君王”“黎民频战死,犹曰吊黎民”“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等等。议论一戒平庸,既无观点也无情调也无感情,如《三国演义》《东周列国志》里的大多数议论诗。二戒过分求新而精炼不够,如荆公的“当时枉杀毛延寿”等等。就议论而言,书生霸王可算出类拔萃。
(4) 叙事。叙事无出白居易之右者,琵琶长恨二篇,真可傲视千古矣。屈原的离骚当然也可算叙事诗,但用语习惯已与现在大不相同。李杜诸公也有极佳的叙事诗,但深意、通俗、风韵相比白的两篇均感尚有不及。圆圆曲也是著句叙事诗,但不如白诗的从容自如,收发有致。叙事贵在从容不迫,夹叙夹义,有情有景,有张有弛,时有警句。书生霸王的暗娼行等数篇已得叙事之旨,而风致未至。殊同的也不错,但过粗。对当代网络“诗人”而言,叙事应首戒章法过平,平铺直叙,了无起伏,如陈尸死水,如苏无名的寓言诗。二戒语法过平,了无文采,自以为古拙,实则无趣,如碰壁的叙事古诗。三戒总是放不下自己,尔尔汝汝妾妾吾吾太多,有损诗格,令人生厌,如碰壁的叙事古诗。
4、 外含之美。指在诗的文字之外,靠联想和体会而引发的美感。这种美感对诗来说太重要了。遗憾的是,大部分当代的“诗人”都对此没什么体会。古人这方面的例子太多了,我就举我自己的诗句为例。“月近中秋圆似泪,路经桑梓乱如纹”。字面已经很好了,而字面外的意思还有多少?为何圆月似泪,实际上是在说心中垂泪。为什么路近桑梓如纹,一是说自己衰老了,二是说心乱。仔细体会,辛酸沧桑之感无穷无尽。这就是字外之义。再如“见落花时知此日,有明月处是吾乡”,后一句一般人都知道好了,而前一句见到落花才知道到了今天,字面意思已经很好了,为什么见到落花才知道今天呢?知道今天什么了?细细品味,余味远穷,尽在言外。认为此句不如对句者,真不知诗也。
外含之美在文字之外,贵在用最少的文字引发最丰富的联想。但这要求读者的水平。
真正的好诗,不是用拗涩险怪的文字表达出简单的含义,而是用简单的文字表达出丰富的含义;不是去塑造别人都想不到的意象或感情,而是去表达别人也能想得到,却写不出的意象或感情;不是要面面俱到,生怕别人想不到,而是要用最少的文字留给读者最大的想像空间;不是要故意突出主体,而是要似首不经意地使主体形象兀现于读者眼前。可惜现在能体会到这些至理的人太少了。
5、 声韵之美。无韵不成诗。写诗而没有韵律美,则不是好诗。需要指出的是,格律并不足以构成声韵美,也不是声韵美的必要条件。两者的关系是:按格律来写格律诗,更有可能实现声韵美,仅此而已。有人误认为只要按着格律写诗,声韵就没问题了,这真是大错特错。格律一个星期就能学熟,而声韵之美,要靠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学习和领悟。我上网久矣,除我之外,似乎没见到一个能对声韵美有深刻领悟的人。
怎样的古诗词才算真正的美
抓诗眼
诗眼是诗中最富表现力、最能开拓诗歌意境的关键词句,是能使诗歌生辉的聚光点。诗眼的锤炼和设置在诗歌创作中具有重要地位,古今诗评家无不从这点出发赏析诗歌。
析意象
意象是诗人的主观意念和外界客观物象撞击的产物,是诗人为了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把客观的物象经过选择、提炼,重新组合而产生的一种含有特定意义的语言艺术形象。诗歌中,诗人不仅要用意象进行思考和感受,还要用意象进行表达。
明“虚”“实”
社会生活无限广阔,诗人不可能把它们全部写到诗作中去。因此,诗人往往用“实”表现“虚”,或用“虚”表现“实”。虚实相生,相互映衬,是诗歌创作的一条艺术规律。诗中的“虚”就是思想感情,诗中的“实”就是景物形象。诗歌如果只写“虚”,会显得抽象空洞,没有诗味;如果只写“实”,则会显得死寂而缺乏生气。
推敲手法
诗人抒情的方式一般有两种:一为直抒胸臆,即在作品中直接显现个人的心绪;另一种是诗人往往略去政治背景,以渲染景物和烘托气氛的方法,如借助比兴、化用典故等手段,委婉地表情达意。
知人论世
孟子云:“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这句话是说,欲解其诗,必知其人,必论作者所处的时代
诗眼是诗中最富表现力、最能开拓诗歌意境的关键词句,是能使诗歌生辉的聚光点。诗眼的锤炼和设置在诗歌创作中具有重要地位,古今诗评家无不从这点出发赏析诗歌。
析意象
意象是诗人的主观意念和外界客观物象撞击的产物,是诗人为了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把客观的物象经过选择、提炼,重新组合而产生的一种含有特定意义的语言艺术形象。诗歌中,诗人不仅要用意象进行思考和感受,还要用意象进行表达。
明“虚”“实”
社会生活无限广阔,诗人不可能把它们全部写到诗作中去。因此,诗人往往用“实”表现“虚”,或用“虚”表现“实”。虚实相生,相互映衬,是诗歌创作的一条艺术规律。诗中的“虚”就是思想感情,诗中的“实”就是景物形象。诗歌如果只写“虚”,会显得抽象空洞,没有诗味;如果只写“实”,则会显得死寂而缺乏生气。
推敲手法
诗人抒情的方式一般有两种:一为直抒胸臆,即在作品中直接显现个人的心绪;另一种是诗人往往略去政治背景,以渲染景物和烘托气氛的方法,如借助比兴、化用典故等手段,委婉地表情达意。
知人论世
孟子云:“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这句话是说,欲解其诗,必知其人,必论作者所处的时代
解放日报:传统诗词到底美在哪儿
经过几千年大浪淘沙,流传到现在的那些名篇巨著中,饱含着诗人们丰富的思想、情感以及深厚的修养、情怀,这些都是我们中国文化的瑰宝。我们中国有这么悠久的文化历史,有这么多伟大的诗人和词人,我们不只是要死记硬背,“入乎耳,出乎口”,我们更要把诗词里的精神、感情、思想、品格与我们融汇一体,这才是我们学习诗词的真正目的。
作诗一定是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中国古典诗歌自始即以其能予人直接的感发之力量为最基本的特色。说到作诗,一定是“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即看到外界的景物情事使内心感动,然后用诗歌表达出来。
辛弃疾有两句词:“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弟兄。”意思是,每一棵松树、每一根竹子都是我的朋友,山上的一只鸟、一朵花都是我的弟兄。人就要有这种爱惜和关怀宇宙万物之心。
到了南北朝,钟嵘的《诗品序》中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他认为天地间阴阳二气的运行感动了万物,万物的生长变化又感动了人心,引起人性情的摇荡,而借以表现这种感动和摇荡的最好方式就是诗歌。
《诗品序》中又说:“嘉会寄诗以亲,离群托诗以怨。至于楚臣去境,汉妾辞宫。或骨横朔野,魂逐飞蓬。或负戈外戍,杀气雄边。塞客衣单,孀闺泪尽。或士有解佩出朝,一去忘返。女有扬蛾入宠,再盼倾国。凡斯种种,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骋其情?”可见钟嵘所认识的诗歌,其本质乃是心物相感应之下发自性情的产物。
使人心动的,除了外在的、大自然的景物外,人世间的死生离别更加使人心动。如杜甫写在天宝乱世年间的诗歌:“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当你看到沿途有饿死、冻死的人,难道不会去关心吗?所以,作诗的真正动机和兴起,可以使人对宇宙万物、社会产生一种关怀。
诗歌的吟诵
是中华民族所独有的
诗词是一种美文,它包括了形、音、义等几个方面,所以诗词的声音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中国的语言有一个特色,就是有四声——平、上、去、入。除了中国以外,不管是英语、法语还是日文、韩文,它们都没有四声的变化。我们说“花”,一个单字是一个音,是单音节的。英文说“flower”,是复杂的音节。这种单音独体是我们中国语言的特色。
因此,诗歌有平仄和结构,有一种独特的声调。而这个平仄的结构和声调,不是古人生编硬派给我们的,而是自然而然形成的。《诗经》大多是四个字一句,为什么?就是因为我们独体单音的语言,四个字一句才能够表现出节奏。一个字没有节奏,两个字也没有节奏,三个字很单调,四个字就有一个仄仄平平、平平仄仄的声调和节奏。
《诗经》里的第一首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它两个字一个停顿,才有节奏,而这个节奏是我们中华民族语言的基本节奏。所以,不管是五言诗还是七言诗,它原则上是两个字一个停顿,如“国破山河在”,是二二一的停顿。“相见时难别亦难”,是二二三的停顿。这种停顿,是诗词最基本的节奏。
中国的传统诗歌吟诵是结合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字特色,经过一个必然的、自然而然的演化过程所形成的一种音调,虽然现在听来会觉得奇怪甚至单调,但它却是中华民族所独有的。因此,我认为中国的传统吟诵很重要。
《春夜喜雨》中
有一种仁爱之心
我们现在都使用普通话,不再有入声字了。但是在古代,李白、杜甫他们是按照有入声字的平仄来写诗的。
杜甫有一首诗叫《春夜喜雨》,写的是春天的夜晚下雨了,诗人见了很高兴。中国古代是农业社会,春雨洒下来,万物滋生,耕田种地就可以开始了,这是我们一年中非常重要的季节。
如果春天不下雨,干旱,就要闹旱灾了。所以杜甫说,“好雨知时节”,好雨顺应下雨的时节,下得恰到好处。“节”字是入声。
“当春乃发生”,在春天万物需要润泽的时候,就下了雨。“发生”就是下雨,“发”字也是入声字。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那润物的雨,不是狂风暴雨,它没有喧哗,没有吵闹,滋润着万物的生命。跟一个人一样,你做了很多善良美好的事情,不需要宣扬,不需要喧哗,而是在细微无声中去完成。
接下来,“野径林俱黑”,“黑”字是入声字。在那条荒凉的田野小路上,林子里下起雨来,夜就更黑了。
“野径林俱黑,江船火独明。”可是江船上的灯还亮着,打鱼的人还亮着灯光在那里劳作。杜甫这个诗人之所以伟大,因为他是对国家对人民最为关心的一位诗人。诗人是以天地为心的,杜甫的诗中就有一种仁爱之心。
“晓看红湿处”,明天破晓,你看一看,那带着湿润的鲜红颜色,原来是牡丹花开了,是春天的花开了。“花重锦官城”,锦官城是指四川的成都,之所以说成都是“锦城”,因为据说那里的江水非常美丽,好像织成的锦缎一般。
在这首诗里,你不但感受了春雨,还了解了杜甫对于老百姓的关怀。
而且这首诗的音节,你要注意,就是入声字要读对了才好听,不然的话就不好听。所以说,诗有平仄,要吟唱才好听。
读词背诗,
要懂得它所隐藏的深厚内涵
我们再来欣赏一首词,相传是李白的作品,但这个不可考,它的词牌调子叫《忆秦娥》。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不管这首词是不是李白写的,这都是一首非常好的词。
你们读词,你们背诗,不能只看字面,而要懂得它所隐藏的深厚内涵。
这首词写在唐朝由盛而衰的时候。天宝之乱是唐朝的一大转折,天宝之乱以前,那是开元盛世,是贞观之治,是唐朝的盛世;而经过了天宝的战乱,经过了长安的沦陷,唐朝就走下坡路了。
这首词的作者,一定怀有很深的悲哀。我们先来看,“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为什么是秦娥和秦楼呢?这是有出处的,中国的诗词讲究出处,字字有来历。
为什么称呼美丽的女孩子叫秦娥?为什么美丽的女孩子住的地方叫秦楼?是因为我们汉朝有一首古乐府诗:“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太阳从东南角升起来了,照在一个姓秦的人家的楼上。“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因此秦楼上的女子秦娥就代表着美丽的女子。
这首词看起来是一首寻常的描写相思怨别的词,可是它写在天宝的安史之乱之时,其中就有了深意。
这部作品带给了我们非常丰富的联想。“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你听到那吹箫的声音,像哭泣一样的呜咽,那楼上的女子,每当月明的夜晚,就怀念起那个远离她的人。
“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灞陵是首都长安送别人的地方,有人要远行,就到灞陵道别。可是这首词中让人怀念的人,可能不是指爱人,而是逃难到西蜀的唐玄宗。我现在留在沦陷的长安,每年杨柳青青的时候,我就想到我们的朝廷、我们的皇帝。可是现在,我们的皇帝不在这里了,“乐游原上清秋节”。
乐游原是长安郊外的一处草原,可以张望得很远,很多人都写过乐游原的诗。杜牧之写过一首诗:“欲把一麾江海去,乐游原上望昭陵。”李商隐也写过一首诗:“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指的是登乐游原。而这里说的是,乐游原到了凄清冷落的秋季,越发惨淡。
从长安出发,在咸阳古道远行的那个人,一直没有回来,“咸阳古道音尘绝”。玄宗到了四川,我们的君王没有消息了,“音尘绝”,心断望绝。
“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在凄清冷落的秋天,在夕阳残照之下,一阵秋风吹过。秋风吹到什么地方?斜阳照到什么地方?是“汉家陵阙”,是我们大唐汉民族的陵墓,是我们的宫阙。从最后的两句——“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可以看出,这不是普通的描写男女相思怨别的词。在这首词里,有诗人对国家危乱的无尽悲哀和无限感慨。
所以,读诗词不只是“入乎耳,出乎口”,只会背就算了。你要知道那首诗写作的时代、写作的背景,你要把它的内容、深刻的感情读出来。
中国古典诗歌绝对不会灭亡
中国古典诗歌之所以如此精妙,是因为中国古典诗歌重视心、物之间的兴发感动,由一生二、由二生三、由三生无穷;以内心的感发为主,“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杜甫说,“摇落深知宋玉悲”,杜甫读了宋玉的作品,就感受到了宋玉的悲戚。辛稼轩说:“老来曾识渊明,梦中一见参差是。”我在梦里遇见了陶渊明,读了他的诗受到感动,而这种感动可以一直延续不断。所以,“兴发感动”是中国诗歌的生命,且这个生命生生不已。
对于现代人来说,吟诵诗歌就是要将古人诗歌原有的韵律与自己读诗时的感情融合在一起,使自己的生命和诗人的生命结合起来,令诗歌的生命延续。这便是中国诗歌的吟诵之妙。
关于中国古典诗歌,曾有人问我:现在没有人喜欢古诗,大多数人也不赞成吟诵,那么,中国诗歌会灭亡吗?我以为不会。中国古人作诗,是带着感情而写的,他们把自己内心的感动写出来,千百年后再读其诗作,依然能够受到同样的感动,这就是中国诗歌的生命。所以说,中国诗歌绝对不会灭亡。因为,只要是有感觉、有感情、有修养的人,就一定能够读出诗歌中所蕴含的充足的、真诚的生命。
作诗一定是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中国古典诗歌自始即以其能予人直接的感发之力量为最基本的特色。说到作诗,一定是“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即看到外界的景物情事使内心感动,然后用诗歌表达出来。
辛弃疾有两句词:“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弟兄。”意思是,每一棵松树、每一根竹子都是我的朋友,山上的一只鸟、一朵花都是我的弟兄。人就要有这种爱惜和关怀宇宙万物之心。
到了南北朝,钟嵘的《诗品序》中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他认为天地间阴阳二气的运行感动了万物,万物的生长变化又感动了人心,引起人性情的摇荡,而借以表现这种感动和摇荡的最好方式就是诗歌。
《诗品序》中又说:“嘉会寄诗以亲,离群托诗以怨。至于楚臣去境,汉妾辞宫。或骨横朔野,魂逐飞蓬。或负戈外戍,杀气雄边。塞客衣单,孀闺泪尽。或士有解佩出朝,一去忘返。女有扬蛾入宠,再盼倾国。凡斯种种,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骋其情?”可见钟嵘所认识的诗歌,其本质乃是心物相感应之下发自性情的产物。
使人心动的,除了外在的、大自然的景物外,人世间的死生离别更加使人心动。如杜甫写在天宝乱世年间的诗歌:“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当你看到沿途有饿死、冻死的人,难道不会去关心吗?所以,作诗的真正动机和兴起,可以使人对宇宙万物、社会产生一种关怀。
诗歌的吟诵
是中华民族所独有的
诗词是一种美文,它包括了形、音、义等几个方面,所以诗词的声音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中国的语言有一个特色,就是有四声——平、上、去、入。除了中国以外,不管是英语、法语还是日文、韩文,它们都没有四声的变化。我们说“花”,一个单字是一个音,是单音节的。英文说“flower”,是复杂的音节。这种单音独体是我们中国语言的特色。
因此,诗歌有平仄和结构,有一种独特的声调。而这个平仄的结构和声调,不是古人生编硬派给我们的,而是自然而然形成的。《诗经》大多是四个字一句,为什么?就是因为我们独体单音的语言,四个字一句才能够表现出节奏。一个字没有节奏,两个字也没有节奏,三个字很单调,四个字就有一个仄仄平平、平平仄仄的声调和节奏。
《诗经》里的第一首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它两个字一个停顿,才有节奏,而这个节奏是我们中华民族语言的基本节奏。所以,不管是五言诗还是七言诗,它原则上是两个字一个停顿,如“国破山河在”,是二二一的停顿。“相见时难别亦难”,是二二三的停顿。这种停顿,是诗词最基本的节奏。
中国的传统诗歌吟诵是结合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字特色,经过一个必然的、自然而然的演化过程所形成的一种音调,虽然现在听来会觉得奇怪甚至单调,但它却是中华民族所独有的。因此,我认为中国的传统吟诵很重要。
《春夜喜雨》中
有一种仁爱之心
我们现在都使用普通话,不再有入声字了。但是在古代,李白、杜甫他们是按照有入声字的平仄来写诗的。
杜甫有一首诗叫《春夜喜雨》,写的是春天的夜晚下雨了,诗人见了很高兴。中国古代是农业社会,春雨洒下来,万物滋生,耕田种地就可以开始了,这是我们一年中非常重要的季节。
如果春天不下雨,干旱,就要闹旱灾了。所以杜甫说,“好雨知时节”,好雨顺应下雨的时节,下得恰到好处。“节”字是入声。
“当春乃发生”,在春天万物需要润泽的时候,就下了雨。“发生”就是下雨,“发”字也是入声字。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那润物的雨,不是狂风暴雨,它没有喧哗,没有吵闹,滋润着万物的生命。跟一个人一样,你做了很多善良美好的事情,不需要宣扬,不需要喧哗,而是在细微无声中去完成。
接下来,“野径林俱黑”,“黑”字是入声字。在那条荒凉的田野小路上,林子里下起雨来,夜就更黑了。
“野径林俱黑,江船火独明。”可是江船上的灯还亮着,打鱼的人还亮着灯光在那里劳作。杜甫这个诗人之所以伟大,因为他是对国家对人民最为关心的一位诗人。诗人是以天地为心的,杜甫的诗中就有一种仁爱之心。
“晓看红湿处”,明天破晓,你看一看,那带着湿润的鲜红颜色,原来是牡丹花开了,是春天的花开了。“花重锦官城”,锦官城是指四川的成都,之所以说成都是“锦城”,因为据说那里的江水非常美丽,好像织成的锦缎一般。
在这首诗里,你不但感受了春雨,还了解了杜甫对于老百姓的关怀。
而且这首诗的音节,你要注意,就是入声字要读对了才好听,不然的话就不好听。所以说,诗有平仄,要吟唱才好听。
读词背诗,
要懂得它所隐藏的深厚内涵
我们再来欣赏一首词,相传是李白的作品,但这个不可考,它的词牌调子叫《忆秦娥》。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不管这首词是不是李白写的,这都是一首非常好的词。
你们读词,你们背诗,不能只看字面,而要懂得它所隐藏的深厚内涵。
这首词写在唐朝由盛而衰的时候。天宝之乱是唐朝的一大转折,天宝之乱以前,那是开元盛世,是贞观之治,是唐朝的盛世;而经过了天宝的战乱,经过了长安的沦陷,唐朝就走下坡路了。
这首词的作者,一定怀有很深的悲哀。我们先来看,“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为什么是秦娥和秦楼呢?这是有出处的,中国的诗词讲究出处,字字有来历。
为什么称呼美丽的女孩子叫秦娥?为什么美丽的女孩子住的地方叫秦楼?是因为我们汉朝有一首古乐府诗:“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太阳从东南角升起来了,照在一个姓秦的人家的楼上。“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因此秦楼上的女子秦娥就代表着美丽的女子。
这首词看起来是一首寻常的描写相思怨别的词,可是它写在天宝的安史之乱之时,其中就有了深意。
这部作品带给了我们非常丰富的联想。“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你听到那吹箫的声音,像哭泣一样的呜咽,那楼上的女子,每当月明的夜晚,就怀念起那个远离她的人。
“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灞陵是首都长安送别人的地方,有人要远行,就到灞陵道别。可是这首词中让人怀念的人,可能不是指爱人,而是逃难到西蜀的唐玄宗。我现在留在沦陷的长安,每年杨柳青青的时候,我就想到我们的朝廷、我们的皇帝。可是现在,我们的皇帝不在这里了,“乐游原上清秋节”。
乐游原是长安郊外的一处草原,可以张望得很远,很多人都写过乐游原的诗。杜牧之写过一首诗:“欲把一麾江海去,乐游原上望昭陵。”李商隐也写过一首诗:“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指的是登乐游原。而这里说的是,乐游原到了凄清冷落的秋季,越发惨淡。
从长安出发,在咸阳古道远行的那个人,一直没有回来,“咸阳古道音尘绝”。玄宗到了四川,我们的君王没有消息了,“音尘绝”,心断望绝。
“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在凄清冷落的秋天,在夕阳残照之下,一阵秋风吹过。秋风吹到什么地方?斜阳照到什么地方?是“汉家陵阙”,是我们大唐汉民族的陵墓,是我们的宫阙。从最后的两句——“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可以看出,这不是普通的描写男女相思怨别的词。在这首词里,有诗人对国家危乱的无尽悲哀和无限感慨。
所以,读诗词不只是“入乎耳,出乎口”,只会背就算了。你要知道那首诗写作的时代、写作的背景,你要把它的内容、深刻的感情读出来。
中国古典诗歌绝对不会灭亡
中国古典诗歌之所以如此精妙,是因为中国古典诗歌重视心、物之间的兴发感动,由一生二、由二生三、由三生无穷;以内心的感发为主,“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杜甫说,“摇落深知宋玉悲”,杜甫读了宋玉的作品,就感受到了宋玉的悲戚。辛稼轩说:“老来曾识渊明,梦中一见参差是。”我在梦里遇见了陶渊明,读了他的诗受到感动,而这种感动可以一直延续不断。所以,“兴发感动”是中国诗歌的生命,且这个生命生生不已。
对于现代人来说,吟诵诗歌就是要将古人诗歌原有的韵律与自己读诗时的感情融合在一起,使自己的生命和诗人的生命结合起来,令诗歌的生命延续。这便是中国诗歌的吟诵之妙。
关于中国古典诗歌,曾有人问我:现在没有人喜欢古诗,大多数人也不赞成吟诵,那么,中国诗歌会灭亡吗?我以为不会。中国古人作诗,是带着感情而写的,他们把自己内心的感动写出来,千百年后再读其诗作,依然能够受到同样的感动,这就是中国诗歌的生命。所以说,中国诗歌绝对不会灭亡。因为,只要是有感觉、有感情、有修养的人,就一定能够读出诗歌中所蕴含的充足的、真诚的生命。
诗词的美体现在什么地方,难道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境界?
问题笼统
如意境之美
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所呈现出来那种美的形态,是反复的,是多方面的,它是以多种形态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说,大家
读诗
,体会意境美是不一样的,不是说意境美就是一种意境或者那种美的感受就是一种感受,
不是这样的
,其实意境美是非常丰富的,我把它概括为八个方面。第一种意境叫“雄奇阔大”;第二种叫“旷放开朗”;第三种叫“苍凉悲壮”;第四种叫“深邃沉郁”。这四种类型有个共同点,就是表现了一种“阳刚之美”。此外还有四种,第一种叫做“浓艳瑰丽”;第二种叫做“淡泊静谧”;第三种叫做“
清新素雅
”;第四种叫做“凄
冷寒
凉”。这四种大体上集中表现了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阴柔之美”。所以诗歌这种意境美,给我们的感受,无非是“阳刚美”,无非是“阴柔美”。那么“阳刚美”一种类型就是“雄奇阔大”的意境,这种意境的诗词往往在写景的时候,雄奇壮美,气势雄浑,抒情则奔腾震荡,磅礴千钧,语言方面它往往是渲染夸张,惊心破胆。第二种叫做“旷放开朗”,这种意境一般特征是这样的,写景往往是脱尘拔俗,
虚实相生
,抒情的时候往往是旷大开朗,舒缓绵长,在语言方面一般就是健朗明快,
奇谲
俊逸。第三种叫做“苍凉悲壮”,这种意境美一般的特征是,在写景色方面,往往是苍茫阔远,峭拔萧疏,抒情方面往往是豪纵雄健,慷慨悲凉,在语言方面往往是古朴遒劲,刚正惨烈。第四种就是“深邃沉郁”,这类诗词,它一般的特点是,内容上深蓄积厚,感情深沉,曲回郁结,在语言上往往是
不事雕琢
,绝少夸张,长于以情事动人。
如意境之美
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所呈现出来那种美的形态,是反复的,是多方面的,它是以多种形态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说,大家
读诗
,体会意境美是不一样的,不是说意境美就是一种意境或者那种美的感受就是一种感受,
不是这样的
,其实意境美是非常丰富的,我把它概括为八个方面。第一种意境叫“雄奇阔大”;第二种叫“旷放开朗”;第三种叫“苍凉悲壮”;第四种叫“深邃沉郁”。这四种类型有个共同点,就是表现了一种“阳刚之美”。此外还有四种,第一种叫做“浓艳瑰丽”;第二种叫做“淡泊静谧”;第三种叫做“
清新素雅
”;第四种叫做“凄
冷寒
凉”。这四种大体上集中表现了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阴柔之美”。所以诗歌这种意境美,给我们的感受,无非是“阳刚美”,无非是“阴柔美”。那么“阳刚美”一种类型就是“雄奇阔大”的意境,这种意境的诗词往往在写景的时候,雄奇壮美,气势雄浑,抒情则奔腾震荡,磅礴千钧,语言方面它往往是渲染夸张,惊心破胆。第二种叫做“旷放开朗”,这种意境一般特征是这样的,写景往往是脱尘拔俗,
虚实相生
,抒情的时候往往是旷大开朗,舒缓绵长,在语言方面一般就是健朗明快,
奇谲
俊逸。第三种叫做“苍凉悲壮”,这种意境美一般的特征是,在写景色方面,往往是苍茫阔远,峭拔萧疏,抒情方面往往是豪纵雄健,慷慨悲凉,在语言方面往往是古朴遒劲,刚正惨烈。第四种就是“深邃沉郁”,这类诗词,它一般的特点是,内容上深蓄积厚,感情深沉,曲回郁结,在语言上往往是
不事雕琢
,绝少夸张,长于以情事动人。
本文标题: 诗词一定要很美才算好吗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sanwen/308186.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