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心:时间不是药,药在时间里木心,本名孙璞,字仰中,号牧心,笔名木心,中国当代作家、画家。1927年生于浙江嘉兴市桐乡乌镇东栅,...
木心:时间不是药,药在时间里
我追索人心的深度,却看到了人心的浅薄。——《云雀叫了一整天》
岁月不饶人,我亦未曾饶过岁月。——《云雀叫了一整天》
故国市街,人都陌生,一阵阵风全是往前的风。——《云雀叫了一整天》
你的美意是多重的,我的信念只一重,邮程再长,也会到达。——《即兴判断》
悲伤有很多种,能加以抑制的悲伤,未必称得上悲伤。——《即兴判断》
写不出情诗是日日相伴、夜夜共眠的缘故——文学家与世界切忌如此,而每每如此。——《即兴判断》
很多人的失落,是违背了自己少年时的立志。自认为成熟、自认为练达、自认为精明,从前多幼稚,总算看透了、想穿了。于是,我们就此变成自己年少时最憎恶的那种人。——《鱼丽之宴》
凡事到了回忆的时候,真实得像假的一样。——《伊斯坦堡》
有人说,时间是最妙的疗伤药。此话没说对,反正时间不是药,药在时间里。——《艾华利好兄弟》
天才有两条规律:一是把事情弄大;一是把悲哀弄永恒。——《文学回忆录》
凡此无偿无告无望的,于我都是可怀可亲。嗟叹人世只是悠忽一梦,呜呼,我爱浮世绘。——《浮世绘》
兰姆说:“童年的朋友,就像童年的衣裳,长大了就穿不着了——在不能惋惜童年的朋友之后,也只能不再惋惜童年见过的街。”——《那街仍是那样》
见名人,要见其人,不见其名……大多数人是只见其名,不见其人。——《文学回忆录》
猛记起少年时熟诵的诗,诗中的童僧叫道:让我尝一滴蜜,我便死去。——《五岛晚邮·十二月十九夜》
没有比粥更温柔的了。念予毕生流离红尘,就找不到一个似粥温柔的人。——《少年朝食》
最高的不是神,是命运。——《素履之往》
你的眉目笑语使我病了一场,热势退尽,还我寂寞的健康。——《眉目》
文艺复兴是一种心情,此心情氤氲了整个欧罗巴。——《大心情》
《木心文学回忆录》读后感
《木心文学回忆录》读后感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木心文学回忆录》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在五一前几天,在网上浏览网页时自动弹出了网购打折的讯息。打开之后在书籍里面随意的浏览便看到了这本书,当时看到了很多读者的评论这本书真心不错,便买了这本书。趁的着五一的时候好好地读了一下,感觉感触很深。
坦白说,其实在买这本书之前,我甚至不知道木心老人家是谁,再看了其中的书之后,才发现这位老人家的思想的独特与深入。下面是我读这本书中的一些话的感触,以表达自己读这本书的想法。
“屈原写诗,一定知道他已永垂不朽。每个大艺术家在生前都公正的衡量过自己,有人熬不住说出来,如但丁、普希金。有种人不说的,如陶渊明,熬住不说。”书中写道,具有这等企图,这种雄心的中国作家,是罕见的,这是木心之所以是木心的原因。
我之前没有读过木心老先生的书,所以理解的不够深,不够透彻。木心老先生是和“文坛主流”既然不同的。在谈文学史时,他是一个专业门墙的.局外人,在身为作家时,他还是一个局外人。他总是这样的,写自己的书,只是表达自己的想法,把自己想说的话记录下来,把自己对文学、对历史、对希腊神话的感触书写下来,以他自己独特的思想。他就是他,平时一切文学史,平时一切人,也许就是这种心态才能写出别具一格、独具匠心的书,是只属于木心的书吧。
他说,我讲文学史,其实是我对文学史的观点。讲完后,一部文学史,重要的是我的观点。神话,是大人说小孩的话,是说给大人听的。多听,多想,使人返璞归真。并且中国神话太过现实,好有好报,恶有恶报,神权、夫权、谁管谁,渗透神话,令人惧怕。而希腊神话无为而治,自由自在。
当今社会是很现实的社会,各种规定各种潜规则都把人区分开来,等级制度区分太过明显。现在人把地位权势看得太过重要,喜欢把人分为三六九等,这是严重的歪曲心理。我们应该倡导人人平等,不要等级制度以有色眼镜来看待区分人们,不应该官大一级压死人。我们要创建和谐社会,要向希腊神话倡导的一样要自由自在,这样人们才能幸福和谐安定。
他说,最早的文学,即记录人类的骚乱,不安,始出个人的文学。所有伟大的文艺,记录的都不是幸福,而是不安和骚乱。
对于这些话,我深以为然。我一直以为人类大多数都是享受安逸的生活,很少会居安思危,具有忧患意识。在很早很早以前,我们的祖先就曾说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鲁迅先生也曾说过:真的勇士,敢于正面淋漓的鲜血,敢于正视惨淡的人生。因此很少有人真正做到这一点,所以人们记录下这些人类的骚乱与不安,通过这些教训使自己能更加清楚更加深刻的明白这些道理。
盛极必衰。如此看,中国诗的衰亡是正常的、命该的、必然的。盛过了,不可能盛之又盛。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从整体上来关照,中国不再是文化大国,是宿命的,不必怨天尤人。所谓希望,只在于反常,异数。用北京土话讲:抽不冷子出个天才。
从表面看,这只是介绍了中国诗的没落的原因,但在我看来,这也包含了一个哲理――盛极必衰。所以我们要懂得这个道理,不必强求永恒的胜利或者永远的顺风、前进,每个人都会有高峰低谷,正如月有阴晴圆缺,我们要懂得知足常乐,不必强求,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这样我们才会过得轻松,活得快活。
这些就是我读木心老人家的文学回忆录的一些话的感想,虽然不多不全,但是我自己的一些看法,正如木心老人家写自己的书,讲文学史,重要的是自己的。以后,我想我会再读更多的木心先生的书,感受他老人家的思想,从而更好地看待生活,看待人生。
木心诗歌泛赏
至由诗放大到整个人都无一丝功利性可言,纯为排遣、时为抒情、步履不均、且行且侃、抽毫进牍、每吟成韵,你无法在他的诗中找到绝对的规律和秩序,但那种淡淡的优越感弥散行间:
凡畅言雅俗共赏者 结果都俗不可耐
我不树敌 敌自树。
秦汉也有我的读者
齐鲁青未了……
艺术家皆善养浩然之气,于先生而言,这种浩然之气中舍我其谁要大于端居耻圣明,这算是先生的一种习性气质。
喜而栖息,苟不因此地黄芦苦竹,其境过清,倦兴辄返,亦不顾麋鹿兴左,泰山前崩,行文时而精致如繁星芒烁熏风拂柳(《十八夜晴》),有时责斥意表声似闷雷临地洪波涌起(《黑海》),若夫临其《云雀叫了一整天:乙辑》一篇千里,不过三言两语,世界业经掌中微操,笔尖汇各地那城新址于一脉、汪洋恣肆,不等痴人解意,先生已拂袖而去,境界大乎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盛哉乎其诗!
自唐以降,鲜卑拓跋之血注,诗坛气象一新,名山圣水豪放洒脱、勒马挥鞭气势雄浑,及至有宋一代,享国日旧、词曲温婉养成、软语温言。适此新时代,五四响、白话文兴,诗坛整体气质加入了西方影响。
在这个大环境下,先生伊始引入旧十四行诗、俳句,创造诗经新体(中国现代诗从汉语传统返本探源的唯一孤例《诗经演》p308),提出全新格律,优游于古体白话两种体裁(《浣花溪归》《贡院秋思》《思绝》《取人篇》),诗风松懒颓散独树一帜。
类《我纷纷的情欲》、《从前慢》、《爱情是棵树》、《金色仳离》《哪有这样的你》的言情诗情深意至,叙事得当,正中年轻人下怀,当然更能受普罗大众的喝彩,而到《周年祭》、《旷野一棵树》、《大卫》、《同前》《佐治亚州小镇之秋》《论物》《肉体是一部圣经》等略深刻而遐思的作品时,便觉阳阿薤露之感觉。
我并非不喜欢大为用典的(如《昨天我在丹麦》《还值一个弥撒吗》)或文白相映的(如《论物》《河边楼》),只是相比起来,我更爱先生写给知音的那些巧文趣语,剥离了目眩神迷的音律结构,就犹如家庭小聚时的玩笑,拿捏得度,欢喜妥帖。(《寄回哥本哈根》《格瓦斯》《而我辈也曾有过青春》《巴珑》)
作为偷师先生的人之一,我恬不知耻的模仿剽窃过先生的题目词语句子结构格律等等不止一次,美其名曰变奏和代作复格,由是敬佩之余,实感在读诗时,大有搜尽奇峰打草稿之势,正如先生美术作品鲜有工笔重彩、泼墨长卷、金碧山水,他的诗也总是在细节处动人,小处见大。
木心先生用典之任性奇特可称为现象,古往今来所有用典皆为致敬、引用、言志、传情、暗示、推理、化用等,木心二字就化用至易经,有言志的作用,木心先生除以上之外,据我个人统计还有三种独特用典方法(个人判断是文章情景与传世典故相映合情合理即算用典):
1、提纯(以极端字面意思理解,导致用典焕然一新)
2、腰斩(用典外之典,表达处可存在于典故题目,上半句下半句等等视情况而定)
3、对话(与典对话交流甚至辩论以达到抒情亦或是表意目的,近似化用,但是自由性变化度更高,这种方法李敖鲁迅郭沫若等小段落使用过)
2
《思绝》谬析
困于小屋中如舟飘摇动荡,衾似沙般单薄,灵芝仙草传统自比,劫尽实则未尽,枕芦花也是枕秋霜,白露蒹葭,凄清又迷茫,杜宇声声归何处,杜鹃啼血悲痛到了极点,“子规子归!”悲伤的声音去向了西王母的住所,第一家最先听到我的悲伤的,这庇护众生的王母娘娘可曾知晓这人间的劫难,归这个关键字仿佛在群玉山头之典中被再次聚焦,若非山头见与会向月下逢与归来等主题不谋而合。
拟题以思为起兴,必让人想起“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又横加一“绝”本是文人骚客等慎用之至的字眼(体裁名“绝句”者除外),而所涉至深的“思绝”竟以五言二十字收稿,小至我国新闻中字越少事越大,大至武则天无字碑来分析。
以传统中国人的思维来看这首诗所言之事绝非常事,而以中国传统审美来说,鸟之善鸣于其终,猿有哀啼便沾裳,人有花溅泪鸟惊心时则感恨俱来,小者取自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之时,大有仲尼厄、文王拘、屈原逐等人生绝望绝情绝义绝食之前后,然则终于赋到沧桑句变工。
姑且遑断之诗人对思之物思之人的诉求倾向于与之同尘,也可能是蛰伏伺机华丽归来,亦或是只剩归程等宁舍身追思之意。
3
后记
先生诗作凡数百首万千余言,本篇不得胜举,草此芜文愧作曲导,请予批评,宜勘误之。(完)
徐子为
注:
先生在生前便虔诚的想象着他的读者,会跨越年龄,不分职业,而今天就有这样一位99后少年读者——徐子为(昵称:一个文静的小帅哥),13岁的时候读到先生的作品 ,在17岁的时候写下《如何评价木心?》,看看这些生猛而又不乏见解的文字,真的是后生可畏,梁启超写《少年中国说》,而岂止中国,全世界的希望都在这些后辈中。
鹤无粮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