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好问《论诗三十首》的文学思想元好问《论诗三十首》的文学思想,剖析自我是一种智慧。剖析自我,才能丰富自已去感知这世界的美丽;剖...
元好问《论诗三十首》的文学思想
元好问《论诗三十首》的文学思想 剖析自我是一种智慧。剖析自我,才能丰富自已去感知这世界的美丽;剖析自我,才能幸福快乐地生活在天地之间。剖析自我,才会深深地懂得:人的生命如不饱尝过人生的酸甜苦辣,就不会磨砺出生活的精彩。
剖析自我是一种淡然。剖析自我,内心就会滋生出一种平和,一种欢畅,一种坦然,就会忘记世间的纷繁,看淡爱恨情愁,了却孤寂哀怨。剖析自我,会那么自然、那么随意、那么百无禁忌,如同春日去大自然中沐浴暖阳。深呼吸新鲜的空气。
剖析自我是一种精神。剖析自我,是对自已人生的考验,是一种精神的升华。就在这剖析中,享受这份精神的快乐,领悟这份精神的骄傲,感受这份精神的高洁。
剖析自我是一种勇气。如果只读别人,不敢剖析自己人,即使侥幸成功,也不能持久,最终还是会失败。只有剖析自已,才会树立信心,坚定信念,勇敢地面对现实。
剖析自我是一种毅力。剖析自已,就会练就了一种不服输、坚韧不拔的精神。就会用心去触摸碰撞人生中难题,克服困难,解除难题。
其实,剖析自我很难,塑造一个好的自已更难。因为读别人时,我们往往戴着“有色眼镜”,而剖析自己时,则用“显微镜”或“放大镜”:显微自己的缺点,放大自己的成就。
剖析自我是一种淡然。剖析自我,内心就会滋生出一种平和,一种欢畅,一种坦然,就会忘记世间的纷繁,看淡爱恨情愁,了却孤寂哀怨。剖析自我,会那么自然、那么随意、那么百无禁忌,如同春日去大自然中沐浴暖阳。深呼吸新鲜的空气。
剖析自我是一种精神。剖析自我,是对自已人生的考验,是一种精神的升华。就在这剖析中,享受这份精神的快乐,领悟这份精神的骄傲,感受这份精神的高洁。
剖析自我是一种勇气。如果只读别人,不敢剖析自己人,即使侥幸成功,也不能持久,最终还是会失败。只有剖析自已,才会树立信心,坚定信念,勇敢地面对现实。
剖析自我是一种毅力。剖析自已,就会练就了一种不服输、坚韧不拔的精神。就会用心去触摸碰撞人生中难题,克服困难,解除难题。
其实,剖析自我很难,塑造一个好的自已更难。因为读别人时,我们往往戴着“有色眼镜”,而剖析自己时,则用“显微镜”或“放大镜”:显微自己的缺点,放大自己的成就。
诗,诠释了个人生活的思想模式,生活态度。。是生活中微妙的表达
第一首
表明了他写这组论诗诗的动机、目的和标准。元好问以《诗经》的风雅传统为“正体”,认为汉乐府和建安文学是这一传统的继续,他针对宋金诗坛上的一些弊病和“伪体”盛行、汉魏诗歌传统的淆乱,以“诗中疏凿手”为己任,要在纵览诗歌创作的历史中正本清源,区别正伪,使之泾渭分明,从而廓清诗歌发展的正确方向。
第二首
曹刘坐啸虎生风,四海无人角两雄。 可惜并州刘越石,不教横槊建安中。 这首诗反映了元好问推崇建安诗人的具有雄浑刚健风骨之美的诗歌。他首推曹植和建安七子之一的刘桢为诗中“两雄”,以“坐啸虎生风”形象地比喻他们的诗歌风格雄壮似虎。曹、刘是建安风骨的杰出代表,钟嵘评曹植的诗“其源出于国风,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粲溢今古,卓尔不群”,评刘桢“其源出于古诗。仗气爱奇,动多振艳,真骨凌霜,高风跨俗”。 标举曹刘,实际上是标举了他们所代表的内容充实、慷慨刚健、风清骨俊的建安文学的优良传统。 西晋诗人刘琨,被认为“雅壮而多风”(《文心雕龙·才略》),“言壮而情骇”(《文心雕龙·体性》),有“清拔之气”(《诗品》)。元好问推出刘琨,正是从其可比建安诸子的慷慨悲壮,梗概多气的艺术风格着眼的。
第三首
建安风骨是元好问所肯定的诗歌风格,所以他以张华为例,认为张华虽然以其诗绮靡婉艳,文字妍冶而名高一时,但是缺乏豪壮慷慨之气,至于到了晚唐的温庭筠、李商隐,更是儿女情长,风格婉约。“奈若何”句表明了元好问对绮靡文风的不满情绪,对诗歌绮靡文风的发展的认识。
第四首
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南窗白日羲皇上,未害渊明是晋人。 这首诗是元好问评晋代诗人陶渊明。出于对当时诗坛雕琢粉饰、矫揉造作诗风的反感,元好问评论晋代诗人陶渊明时前两句说:“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元好问崇尚陶渊明诗歌自然天成而无人工痕迹,清新真淳而无雕琢之弊。陶渊明的诗句自然质朴不假修饰,剥尽铅华腻粉,独见真率之情志,具有真淳隽永、万古常新的永恒魅力,是元好问心仪的诗的最高境界。
第六首
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 高情千古闲居赋,争信安仁拜路尘! 这首绝句通过评论西晋太康诗人潘岳批评、嘲讽潘岳做人做诗的二重性格。元好问从诗写真情出发,鄙视诗写假话,言不由衷的作品。潘岳的作品描绘自己淡于利禄,忘怀功名,情志高洁,曾经名重一时,传诵千古。但是他的实际为人,却是躁求荣利,趋炎附势,钻营利禄,谄媚权贵的无耻小人。因此元好问认为,扬雄说的“心画心声”,以文识人是不可靠的,会“失真”,即言不真诚,言行不一的问题。识人,不能只观其文,还要看是否言行一致,心口如一。 所谓“言为心声”、“文如其人”,不能绝对化,因为人的思想感情是复杂的、充满矛盾、发展变化的,有时也会出现假象。这样就要善于分析复杂的矛盾现象,善于识别假象,才能获得正确的认识。诗歌史上诗与人不统一的现象不独潘岳,元好问的针砭是深刻的。
第七首
慷慨悲歌绝不传,穹庐一曲本天然。 中洲万古英雄气,也到阴山敕勒川。 这首诗评论了北朝民歌《敕勒歌》。《敕勒歌》描绘了开阔壮美而又和平安定的草原风光,有豪放刚健、粗犷雄浑的格调。元好问重视民歌,前两句他肯定、推崇这首民歌慷慨壮阔深厚的气势,推举它不假雕饰而浑然天成。 后两句点出了中原文化对北方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的影响。敕勒本是北方一个游牧民族名称,居住地方在敕勒川(今山西北),元好问认为,看《敕勒歌》的产生和风格,是中原的慷慨豪迈的气魄传给了阴山下少数民族的艺术作品。《敕勒歌》表现了我国境内各民族文化的相互影响和渗透。
第八首
沈宋横驰翰墨场,风流初不废齐梁。 论功若准平吴例,合着黄金铸子昂。 这首诗评论了初唐诗人沈佺期、宋之问、陈子昂。初唐诗坛基本是南朝形式主义文学的延续,宫体诗充斥诗坛,文风绮靡纤弱。沈佺期、宋之问总结了六朝以来声律方面的创作经验,确立了律诗的形式,驰名一时,对唐代近体诗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元好问肯定了他们的贡献和影响(“横驰翰墨场”),但也批评了他们在诗歌创作上仍然没有摆脱齐梁诗风。 元好问认为,开唐诗一代新风的诗人是陈子昂。陈子昂复归风雅兴寄,高倡汉魏风骨,上接建安传统,以其诗歌理论和创作实践,终于廓清了初唐半个时纪齐梁余风的影响,迎来了以“风骨”、“气象”著称的盛唐诗歌创作高潮。他的“兴寄”、“风骨”理论成为后人反对形式主义柔靡诗风的理论武器。因此,元好问充分肯定了陈子昂的历史功绩,并将其革新文风与范蠡的平吴事业相提并论,认为也应为陈子昂铸像,以表其功。
第九首
斗靡夸多费览观,陆文犹恨冗于潘。 心声只要传心了,布谷澜翻可是难。 费览观:费,费力。览观,阅读 难:(读第四声),祸害 这首诗是批评陆机。陆机和潘岳是西晋文坛齐名的代表人物。《世说新语·文学》:“孙兴公云:‘潘文浅而净,陆文深而芜。’”元好问认为“陆文犹恨冗于潘”,写诗如果争相绮靡、篇幅冗长会增加读者的阅读负担,诗歌既然是传达心声与真情,意尽就该言止,不要太多太长,不须摇唇鼓舌,多所铺张。这里也体现了元好问注重诗歌真情实感,反对形式华艳的观点。
第十首
排比铺张特一途,藩篱如此亦区区。 少陵自有连城璧,争奈微之识碔砆。 特,只是。 少陵,天宝中,杜甫客居长安近十年,住杜陵(汉宣帝陵)附近的少陵,故世称杜少陵。 微之,元稹字。 这首诗是元好问针对元稹评论杜甫的言论的再评论。元稹在为杜甫所写的墓志铭中特别推重杜甫晚年所写的长篇排律诗“铺陈始终,排比声律”,认为这方面李白连它的门墙也达不到。的确,杜甫在诗歌语言艺术上是很下功夫的,“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誓不休”。杜诗格律严谨,对仗工稳,尤其是晚年的长篇排律更为精细,“晚节渐于诗律细”。这是优点,但是另一方面也会产生过于雕琢和堆砌的副作用。如,后来宋代的江西诗派也杜甫为宗,但侧重于杜甫诗歌炼字造句方面的形式技巧,而忽略了杜甫诗歌中最有价值的东西,即丰富深刻的社会内容和、忧国忧民的进步思想和深刻的现实主义精神,也忽略了杜诗多样化的风格和艺术上全面的成就。因而,元好问对元稹的批评是有现实意义的。
第十一首
眼处心声句自神,暗中摸索总非真。 画图临出秦川景,亲到长安有几人? 这首诗批评了缺乏现实体验的模拟文风(如西昆体、江西诗派等),指出了诗歌(文学)创作的源泉是客观现实,真情必然来自诗人的切实生活感受。元好问认为,文学作品不是作家头脑中虚构的,而是客观现实在头脑中的反映。只有象杜甫那样“亲到长安”,对客观的描写对象有了实际的接触和体验,才能激发内心的感受,写出入神的诗句。如果一味去“暗中摸索”,临摹前人的作品,是永远不可能在诗中真实地描绘出现实对象的(“总非真”)。这样,元好问就在杜甫和杜诗的影写者们中清晰地划出了一条真、假诗人地界限。
第十二首
望帝春心托杜鹃,佳人锦瑟怨年华。 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 这首诗评论的是唐代诗人李商隐。李商隐是晚唐著名诗人,时世、家世、身世,从各方面促成李商隐易于感伤、内向型的性格和心态。除了一些针砭现实的政治诗,其咏物抒情诗(包括爱情诗)往往情调幽美,善于把心灵世界的朦胧图像,以比兴、象征、用典、暗示等隐约曲折的方式化为恍惚迷离的诗的意象,表现出朦胧多义的特点。元好问引用《锦瑟》中的诗句,正是因为《锦瑟》一诗词义隐晦,聚讼纷纭,多种笺解,似都难以服众。在这首诗中,元好问表达了对李商隐诗歌含情深邈的向往,同时也对难以索解表示了遗憾和讽刺性的批评。
第十三首
万古文章有坦途,纵横谁似玉川卢? 真书不入今人眼,儿辈从教鬼画符。 这首诗是批评卢仝的追求险怪的诗风。中唐时追求险怪诗风的主要是韩孟诗派。韩愈的诗风的主要特点是深险怪僻,好追求奇特的形象。他善于捕捉和表现变态百出的景物;展开丰富奇特的想象,怪幻诡谲的构思,创造匪夷所思的形象;以文为诗,用奇字、造拗句,押险韵,避熟就生,因难见巧。韩孟诗派开一代诗风,在创造出雄奇险怪的意象,在反对传统锐意创新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但也难免流入另一种险怪艰奥,拼凑堆砌,玩弄技巧的形式主义。卢仝受到韩愈的影响,诗作过于好奇逞怪。元好问否定了这种诗歌风格,认为这种创作是“鬼画符”。
第十四首
出处殊涂听所安,山林何得贱衣冠。 华歆一掷金随重,大是渠侬被眼谩。 这首诗批评重山林隐士诗轻贱台阁仕宦诗的现象。方回《瀛奎律髓》崇尚“格高”,即古代知识分子所谓嶙峋傲骨、孤芳自赏的精神风貌,认为台阁仕宦都是脑满肠肥、道貌岸然、功名利禄熏心、仁义礼智满口之徒的卖弄学理、琢句雕章以欺世盗名,往往偏重江湖道学,或有借以自重。元好问借质疑三国时华歆掷金的典故对这种现象提出了质疑。
第十五首
笔底银河落九天,何曾憔悴饭山前。 世间东抹西涂手,枉着书生待鲁连。 这首诗是赞扬李白的诗歌及其才识。李白和杜甫都是盛唐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诗歌想落天外,气势宏大,情感激昂奔放,语言流畅自然,诗风豪迈飘逸;杜甫的诗歌风格是“沉郁顿挫”,杜甫在诗歌格律、炼字、奇崛等方面对后世的韩愈、孟郊、江西诗派等都有重大影响,有一定的流弊。而元好问崇尚的是雄浑自然的风格,对于刻意雕琢、苦吟等都是持反对意见的。因此,这里元好问以 “总为从前作诗苦”而“憔悴”杜甫来反衬李白笔底银河,奔流直下,一气呵成。另一方面,元好问认为李白不光文才卓异,而且也是象鲁仲连一类的人物,关注现实,有政治才能,不为官而周游各地,排难解纷。
第十六首
切切秋虫万古情,灯前山鬼泪纵横。 鉴湖春好无人赋,“岸夹桃花锦浪生。” 这首诗是评论幽僻清冷的诗歌风格。大凡万古言情之作,皆凄切如秋虫之悲鸣;抚写境象,也凄凉如山鬼的零泪。前二句泛叙古今悲情,构造出一片悲愁哀苦的境界。该诗是通过孟郊、李贺来批评中晚唐穷愁苦吟一派诗人,没有盛唐开阔明朗气象,而流于幽僻凄冷。
第十七首
切响浮声发巧深,研摩虽苦果何心? 浪翁水乐无宫征,自是云山韶頀音。 这首诗是批评拘忌声病以成诗的人。讲究声律是古典诗歌的一个重要特色,对于诗歌的音乐美、节奏感有重要意义。但是对格律规定过于细密,过于雕琢,拘忌于声韵等形式,就会使文学创作受到很大的束缚。元好问崇尚自然天成的诗歌风格,不满那些对声律音韵过于雕琢的作品。后两句,元好问举出元结耽爱山中自然水声的例子来说明,即使没有人为配制音韵曲调的自然之声,也如天籁之音美妙。
第十八首
这首诗是评论孟郊的诗,元好问认为他根本不能与韩愈的诗相提并论。孟郊与韩愈同为中唐韩孟诗派的代表,但有不同。孟郊一生沉落下僚,贫寒凄苦,郁郁寡欢,受尽苦难生活的磨难,将毕生精力用于作诗,以苦吟而著称。孟郊的才力不及韩愈雄大,再加上沦落不遇的生活经历也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的视野,使得他的怪奇诗风偏向个人贫病饥寒,充满幽僻、清冷、苦涩意象,被称为“郊寒”。而韩愈的诗歌虽有怪奇意象,但却气势见长,磅礴雄大,豪放激越,酣畅淋漓。司空图说他“驱架气势,若掀雷挟电,奋腾于天地之间。” 韩愈的这种气势雄浑,天然化成的诗歌风格正是元好问所崇尚的,而孟郊的雕琢和险怪的风格正是元好问所批判的。因此,元好问认为孟郊和韩愈不能相提并论,韩愈的作品如江山万古长存,与孟郊比,一个如在百尺高楼,一个如在地下。不过,在诗中元好问对孟郊也有同情之意。
第十九首
万古幽人在涧阿,百年孤愤竟如何? 无人说与天随子,春草输赢较几多? 这首诗是批评晚唐诗人陆龟蒙。晚唐后期,唐帝国风雨飘摇,岌岌可危。不少文人在时代的衰飒气氛中走向明哲保身的退隐之路,创作的诗句表现出一种僻世心态和淡泊情思。元好问借用陆龟蒙《自遣诗三十首》之二十四中“恐随春草斗输赢”来批评陆龟蒙等隐士生活在晚唐社会动荡时代,不作忧国感愤之辞而徒兴春草输赢的叹惜。这里也反映了元好问在强调真情实感时是注意到社会现实内容的。不过陆龟蒙象古代许多隐士一样,并非真正忘怀世事,陆龟蒙也写过讽刺现实的作品如《新沙》、《筑城池》、《记稻鼠》等。
第二十首
谢客风容映古今,发源谁似柳州深? 朱弦一拂遗音在,却是当年寂寞心。 这首诗是论及柳宗元与谢灵运,主要是论柳宗元,是说柳近似于谢。谢灵运是第一个大力写山水诗的诗人,他政治失意,纵情山水,肆意遨游,在山水中寻求慰藉,与当时“淡乎寡味”的玄言诗相比,后人认为谢灵运的诗歌自然清新,有高古之风。元好问推崇谢灵运,认为柳宗元诗歌淡泊古雅,深得谢灵运之遗音。前两句在一起是说,谢灵运诗的风神容态,照映古今,后世诗人,谁能像柳宗元一样有谢客风容,并深有所得呢?后两句是说柳宗元的诗淡泊简古,如清庙之瑟,朱弦一拂,唱叹余音宛在,此冷寂神境,以暗喻道出,恰是如同当年谢灵运寂寞心境的写照。
第二十一首
窘步相仍死不前,唱醻无复见前贤。 纵横正有凌云笔,俯仰随人亦可怜。 窘步相仍:窘步,迈步迫促。相仍,相沿袭。这里指以诗唱和酬答时次韵诗受到别人诗韵脚的束缚,不能自由表抒己意。古人有用诗歌相互酬答唱和的传统。起初,和诗时只要和意即可,和诗的体式、韵脚都不用顾虑。但是后来,却发展为和诗必须用所和之诗的韵,这称为和韵。和韵有同韵与次韵之分,同韵,是韵同而前后次序不同;次韵,是韵同且前后次序也相同。这种方法源于元白,皮日修、陆龟蒙也这样写,到了宋代苏轼、黄庭坚后,和韵次韵盛行,成为诗的一种体式。 这首诗是批评诗歌酬唱中的和韵风气。由于这种次韵酬唱的诗往往受到原诗韵脚的拘束和词义的限制,使作者不能自由地抒发自己的心迹,反要俯仰随人,窘步相仍,因此,元好问对这种诗风给予了辛辣讽刺,指出其“亦可怜”。要求诗人应该象庾信那样“纵横自有凌云笔”,大胆自由抒发自己地真性情,不要做随在别人后面的亦步亦趋的可怜虫。
第二十二首
奇外无奇更出奇,一波才动万波随。 只知诗到苏黄尽,沧海横流却是谁? 这首诗是对求奇追险诗风及其流弊的批评。苏轼、黄庭坚是北宋影响巨大的著名诗人,两人的诗歌都有很高的成就。苏轼的诗歌气象宏阔,铺叙宛转,意境恣逸,笔力矫健,常富理趣,但苏诗散文化、议论化倾向明显。苏轼有满腹才学,难免在诗中卖弄,以出新意。黄庭坚作诗则力求新奇,选材僻熟就生,喜用他人未用的典故和字句,造拗句,押险韵,做硬语,诗风生新瘦硬峭拔,善于出奇制胜。他所用“夺胎换骨”、“点石成金”增加了“以才学为诗”的倾向。苏、黄两人在技巧上力求出新,对传统有所发展变化,取得了卓著的成绩,因此元好问承认了他们在诗歌上的成就“只知诗到苏黄尽”和影响力(“一波才动万波随”)。但是另一方面,苏黄的后学者却往往没有苏黄的才力,未得其长,先得其短,容易出现一味崇尚奇险、堆砌生典、搜罗怪异形象,语言生硬晦涩、词句雕琢不自然的弊端(“奇外无奇更出奇”)。元好问批评了苏、黄诗歌缺点所造成的不良风气,同时,这也反映了元好问崇尚自然、雅正,反对险怪、雕琢的诗歌思想。
第二十三首
曲学虚荒小说欺,俳谐怒骂岂诗宜? 今人合笑古人拙,除却雅言都不知。 根据理解,结合注释46及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第二句“俳优”应为“俳谐”。 曲学,乡曲简陋的学问。虚荒,虚假荒谬。小说,无足轻重之说。欺,欺人骗世。 这首诗是排斥俳谐怒骂的不良习气,体现元好问尚雅的旨趣。我国自古就有“诗庄”的传统,语言庄重而优雅是古典诗歌的特色。诙谐游戏和詈骂的文字被认为难登大雅之堂的。把文章当作游戏、调笑的工具,初见杜甫《戏作俳谐体遣闷》、李商隐《俳谐》,到晚唐时仿效的人便多起来。严羽《沧浪诗话》称宋诗“其末流甚者,叫嚣怒张,殊乖忠厚之风,殆以骂詈为诗”。黄庭坚《答洪驹父书》“东坡文章妙天下,其短处在好骂,慎勿袭其轨也”。苏轼却认为嬉笑怒骂可成文章,《续资治通鉴》卷八十六云:“轼与弟辙,师父洵为文,常自谓文章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虽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 但是元好问尊奉的是儒家的“温柔敦厚”、“思无邪”、“发乎情,止乎礼仪”的诗教理论,要求语言符合雅正的标准。因此,元好问不同意苏轼的观点,批评了“俳谐怒骂”的语言风格。元好问认为“曲学虚荒”,“小说欺”,谨奉儒家诗教,这也体现了他保守的一面。
第二十四首
“有情芍药含晚泪,无力蔷薇卧晚枝”。 拈出退之山石句,始知渠是女郎诗。 这首诗是嘲讽秦观的诗风。秦观是北宋婉约词派的代表作家之一,他的诗词风格柔弱纤丽,修辞精巧,元好问称是“女郎诗”,露讥讽之意。这表明元好问崇尚的是象韩愈那样雄浑刚健的风骨之美。 但是元好问的这种倾向性鲜明的审美观点过于绝对化,文学艺术可以也应当有多元的审美风格。刚健雄浑固然可贵,婉约秀丽也有娱人之美。在诗歌风格上,应当允许审美主体各有其好。不过作为生长在北方,仕于金王朝的诗人元好问来说,倾心于诗歌的雄浑苍茫之美,是十分自然的。
第二十五首
在这首诗中,元好问实际上是继承前人的观点,批评《再游玄都观》及其诗序的怨刺失度。元好问认为,如果说刘禹锡的《戏赠看花诸君子》一诗是戏赠之作,尚无伤大雅,但《再游玄都观》一诗就怨刺失度了,尤其是诗序中所谓“重游玄都,荡然无复一树,唯有兔葵燕麦动摇于春风耳”,将所有当权者斥为兔葵、燕麦,打击面太大,贬损太过,不免流于刻薄。前两句概括刘禹锡创作《再游玄都观》的背景,“乱后”指刘禹锡被贬十四年间皇权迭变、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动乱时局, “失故基”指刘禹锡诗前小序所说“荡然无复一树”的衰败景象,看花诗指《戏赠看花诸君子》一诗。这两句诗认为当时一切只值得悲伤,不应该再出怨刺之语。后两句是全诗的关键,“刘郎”一句,借用刘诗“前度刘郎今又来”之语,说刘禹锡也是凡人。“枉向”一句,拈出《再游玄都观》诗序为批评重点。“枉”是“错”的意思,与“枉著书生待鲁连”(《论诗三十首》)的“枉”字同意。两句连在一起,是说刘禹锡也是凡人,不能免俗,却错将所有人都指斥为东风中的兔葵、燕麦一类,加以嘲讽。可见,这首诗着重批评《再游玄都观》尤其是诗序的怨刺失当。
第二十六首
金入洪炉不厌频,精真那计受纤尘。 苏门果有忠臣在,肯放坡诗百态新? 这首诗是评苏轼及其后学的诗,可与第二十二首对照看。苏轼是一位天才的文学巨匠,在等多方面都达到极高的造诣,堪称宋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苏轼学博才高,以翻新出奇的精神对待艺术规范,纵意所如,触手成春,在艺术上开一代之风。苏诗虽然有议论化、散文化倾向,但是由于苏轼杰出的才能,他的诗多数比喻生动新奇,妙喻连生;用典稳妥精当,浑然天成;对仗精工活泼,不落俗套。苏轼对艺术技巧的把握可谓挥洒自如,如行云流水不留锻炼痕迹。所以元好问给予苏轼诗歌以高度评价,称赞他的诗是经得起锤炼,不受纤尘的真金。 苏轼在当是文坛上有巨大的声誉,有许多文人围绕在其周围。著名的有苏门四学士:黄庭坚、张耒、晁补之、秦冠。这四人都没有继承苏轼的思想和艺术。黄庭坚是江西诗派的开创者,秦观长于词,其诗如词一样婉约。张、晁成就不大。至于其他后学者既没有苏轼的思想,又没有苏轼的才力,往往在文字、典故、辞藻方面追求新奇,以至于怪样百出。于是在这首诗的后两句,元好问不满并批评了这种风气。
第二十七首
百年才觉古风回,元祐诸人次第来。 讳学金陵犹有说,竟将何罪废欧梅? 这首诗回顾了宋诗的发展,批评苏黄后学抛弃欧、梅关注现实、平易自然的诗风。宋太祖到仁宗(960-1063)约100年时间里,文坛上总的倾向是承袭晚唐余风,内容单薄,文风华靡。尤以取法李商隐的西昆体缺乏李诗的真挚情感和深沉感慨,专门模仿李诗的艺术外貌,只注重音节铿锵,辞采精丽,又喜用典故,力图表现才学工力。这种诗风一直到北宋中的欧阳修、梅尧臣、苏舜钦等人从理论到实践上继韩柳提倡古文进行诗文革新才得以扭转。因此元好问称“百年才觉古风回”。“元祐诸人”指苏轼、黄庭坚、陈师道等诗人(其诗歌成就及流弊参看第二十二、二十三、二十六首)。“金陵”是指王安石,王安石也是北宋大文学家,政治家。王辟之《渑水燕谈录》:“公之治经尤尚解字,末流务为新奇,浸成穿凿。朝廷患之。诏学者兼用旧传注,·····于是学者皆变所学,至于著书以诋公之学者,且讳称公门人。”王安石变法失败后,王安石的一些著作被朝廷禁止,不少门人亦讳言是其门人,所以元好问说“讳学金陵犹有说”。但是苏黄后学、江西诗派不注重思想内容,一味求奇求变,连欧阳修、梅尧臣都废而不学,元好问责问批评了这种风气。
第二十八首
古雅难将子美亲,精纯全失义山真。 论诗宁下涪翁拜,未作江西社里人。 这首诗评论江西诗派。宋人是推崇学习杜甫的,而李商隐的能得杜甫遗意,学杜要先学李商隐,宋人早具有此说法。在元好问看来,以黄庭坚为首的江西诗派虽然标榜学杜,但并未抓住杜诗的真髓,而专在文字、对偶、典故、音韵等形式上模拟因袭,结果既未学到杜诗的古朴风雅得真谛,也完全失去了李商隐的精美纯厚的风格。因此他明确表示,不愿与江西诗派为伍,不愿拾江西诗派的牙唾。 但是,这里元好问对于黄庭坚的态度怎样呢,关键是“宁”字的理解。他的诗里就称杜甫的古雅,李商隐的精纯,认为黄庭坚都不及。虽不及,但他“以昆体工夫,到老杜混成地步”,所用的工夫还是好的,所以还推重他吧。
第二十九首
池塘春草谢家春,万古千秋五字新。 传语闭门陈正字,“可怜无补费精神”。 这首诗是批评江西诗派的代表人物陈师道。陈师道的作诗方式是“闭门觅句”式的苦吟,着意于锤炼字句,在形式技巧上下功夫。“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是谢灵运《登池上楼》的名句,意象清新,浑然天成,写出了盎然春意。元好问崇尚自然天成的诗歌,反对雕琢粉饰,因此这里称赞谢灵运的这个名句万古常新,进而讽刺陈师道闭门觅句,只是徒然浪费精神,写不出什么好作品。
第三十首
撼树蜉蝣自觉狂,书生技痒爱论量。 老来留得诗千首,却被何人校短长? 这首诗是《论诗三十首》的最后一首,也是结束语。他自谦自己象蚍蜉撼树一样不自量力,只是书生一时技痒爱议论罢了。元好问在这组诗中基本按时间顺序评论了自汉魏到宋代的许多著名的诗人和诗歌流派,针砭时弊,旗帜鲜明地表明了自己的文学观点,对后世有重要影响。
表明了他写这组论诗诗的动机、目的和标准。元好问以《诗经》的风雅传统为“正体”,认为汉乐府和建安文学是这一传统的继续,他针对宋金诗坛上的一些弊病和“伪体”盛行、汉魏诗歌传统的淆乱,以“诗中疏凿手”为己任,要在纵览诗歌创作的历史中正本清源,区别正伪,使之泾渭分明,从而廓清诗歌发展的正确方向。
第二首
曹刘坐啸虎生风,四海无人角两雄。 可惜并州刘越石,不教横槊建安中。 这首诗反映了元好问推崇建安诗人的具有雄浑刚健风骨之美的诗歌。他首推曹植和建安七子之一的刘桢为诗中“两雄”,以“坐啸虎生风”形象地比喻他们的诗歌风格雄壮似虎。曹、刘是建安风骨的杰出代表,钟嵘评曹植的诗“其源出于国风,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粲溢今古,卓尔不群”,评刘桢“其源出于古诗。仗气爱奇,动多振艳,真骨凌霜,高风跨俗”。 标举曹刘,实际上是标举了他们所代表的内容充实、慷慨刚健、风清骨俊的建安文学的优良传统。 西晋诗人刘琨,被认为“雅壮而多风”(《文心雕龙·才略》),“言壮而情骇”(《文心雕龙·体性》),有“清拔之气”(《诗品》)。元好问推出刘琨,正是从其可比建安诸子的慷慨悲壮,梗概多气的艺术风格着眼的。
第三首
建安风骨是元好问所肯定的诗歌风格,所以他以张华为例,认为张华虽然以其诗绮靡婉艳,文字妍冶而名高一时,但是缺乏豪壮慷慨之气,至于到了晚唐的温庭筠、李商隐,更是儿女情长,风格婉约。“奈若何”句表明了元好问对绮靡文风的不满情绪,对诗歌绮靡文风的发展的认识。
第四首
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南窗白日羲皇上,未害渊明是晋人。 这首诗是元好问评晋代诗人陶渊明。出于对当时诗坛雕琢粉饰、矫揉造作诗风的反感,元好问评论晋代诗人陶渊明时前两句说:“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元好问崇尚陶渊明诗歌自然天成而无人工痕迹,清新真淳而无雕琢之弊。陶渊明的诗句自然质朴不假修饰,剥尽铅华腻粉,独见真率之情志,具有真淳隽永、万古常新的永恒魅力,是元好问心仪的诗的最高境界。
第六首
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 高情千古闲居赋,争信安仁拜路尘! 这首绝句通过评论西晋太康诗人潘岳批评、嘲讽潘岳做人做诗的二重性格。元好问从诗写真情出发,鄙视诗写假话,言不由衷的作品。潘岳的作品描绘自己淡于利禄,忘怀功名,情志高洁,曾经名重一时,传诵千古。但是他的实际为人,却是躁求荣利,趋炎附势,钻营利禄,谄媚权贵的无耻小人。因此元好问认为,扬雄说的“心画心声”,以文识人是不可靠的,会“失真”,即言不真诚,言行不一的问题。识人,不能只观其文,还要看是否言行一致,心口如一。 所谓“言为心声”、“文如其人”,不能绝对化,因为人的思想感情是复杂的、充满矛盾、发展变化的,有时也会出现假象。这样就要善于分析复杂的矛盾现象,善于识别假象,才能获得正确的认识。诗歌史上诗与人不统一的现象不独潘岳,元好问的针砭是深刻的。
第七首
慷慨悲歌绝不传,穹庐一曲本天然。 中洲万古英雄气,也到阴山敕勒川。 这首诗评论了北朝民歌《敕勒歌》。《敕勒歌》描绘了开阔壮美而又和平安定的草原风光,有豪放刚健、粗犷雄浑的格调。元好问重视民歌,前两句他肯定、推崇这首民歌慷慨壮阔深厚的气势,推举它不假雕饰而浑然天成。 后两句点出了中原文化对北方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的影响。敕勒本是北方一个游牧民族名称,居住地方在敕勒川(今山西北),元好问认为,看《敕勒歌》的产生和风格,是中原的慷慨豪迈的气魄传给了阴山下少数民族的艺术作品。《敕勒歌》表现了我国境内各民族文化的相互影响和渗透。
第八首
沈宋横驰翰墨场,风流初不废齐梁。 论功若准平吴例,合着黄金铸子昂。 这首诗评论了初唐诗人沈佺期、宋之问、陈子昂。初唐诗坛基本是南朝形式主义文学的延续,宫体诗充斥诗坛,文风绮靡纤弱。沈佺期、宋之问总结了六朝以来声律方面的创作经验,确立了律诗的形式,驰名一时,对唐代近体诗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元好问肯定了他们的贡献和影响(“横驰翰墨场”),但也批评了他们在诗歌创作上仍然没有摆脱齐梁诗风。 元好问认为,开唐诗一代新风的诗人是陈子昂。陈子昂复归风雅兴寄,高倡汉魏风骨,上接建安传统,以其诗歌理论和创作实践,终于廓清了初唐半个时纪齐梁余风的影响,迎来了以“风骨”、“气象”著称的盛唐诗歌创作高潮。他的“兴寄”、“风骨”理论成为后人反对形式主义柔靡诗风的理论武器。因此,元好问充分肯定了陈子昂的历史功绩,并将其革新文风与范蠡的平吴事业相提并论,认为也应为陈子昂铸像,以表其功。
第九首
斗靡夸多费览观,陆文犹恨冗于潘。 心声只要传心了,布谷澜翻可是难。 费览观:费,费力。览观,阅读 难:(读第四声),祸害 这首诗是批评陆机。陆机和潘岳是西晋文坛齐名的代表人物。《世说新语·文学》:“孙兴公云:‘潘文浅而净,陆文深而芜。’”元好问认为“陆文犹恨冗于潘”,写诗如果争相绮靡、篇幅冗长会增加读者的阅读负担,诗歌既然是传达心声与真情,意尽就该言止,不要太多太长,不须摇唇鼓舌,多所铺张。这里也体现了元好问注重诗歌真情实感,反对形式华艳的观点。
第十首
排比铺张特一途,藩篱如此亦区区。 少陵自有连城璧,争奈微之识碔砆。 特,只是。 少陵,天宝中,杜甫客居长安近十年,住杜陵(汉宣帝陵)附近的少陵,故世称杜少陵。 微之,元稹字。 这首诗是元好问针对元稹评论杜甫的言论的再评论。元稹在为杜甫所写的墓志铭中特别推重杜甫晚年所写的长篇排律诗“铺陈始终,排比声律”,认为这方面李白连它的门墙也达不到。的确,杜甫在诗歌语言艺术上是很下功夫的,“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誓不休”。杜诗格律严谨,对仗工稳,尤其是晚年的长篇排律更为精细,“晚节渐于诗律细”。这是优点,但是另一方面也会产生过于雕琢和堆砌的副作用。如,后来宋代的江西诗派也杜甫为宗,但侧重于杜甫诗歌炼字造句方面的形式技巧,而忽略了杜甫诗歌中最有价值的东西,即丰富深刻的社会内容和、忧国忧民的进步思想和深刻的现实主义精神,也忽略了杜诗多样化的风格和艺术上全面的成就。因而,元好问对元稹的批评是有现实意义的。
第十一首
眼处心声句自神,暗中摸索总非真。 画图临出秦川景,亲到长安有几人? 这首诗批评了缺乏现实体验的模拟文风(如西昆体、江西诗派等),指出了诗歌(文学)创作的源泉是客观现实,真情必然来自诗人的切实生活感受。元好问认为,文学作品不是作家头脑中虚构的,而是客观现实在头脑中的反映。只有象杜甫那样“亲到长安”,对客观的描写对象有了实际的接触和体验,才能激发内心的感受,写出入神的诗句。如果一味去“暗中摸索”,临摹前人的作品,是永远不可能在诗中真实地描绘出现实对象的(“总非真”)。这样,元好问就在杜甫和杜诗的影写者们中清晰地划出了一条真、假诗人地界限。
第十二首
望帝春心托杜鹃,佳人锦瑟怨年华。 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 这首诗评论的是唐代诗人李商隐。李商隐是晚唐著名诗人,时世、家世、身世,从各方面促成李商隐易于感伤、内向型的性格和心态。除了一些针砭现实的政治诗,其咏物抒情诗(包括爱情诗)往往情调幽美,善于把心灵世界的朦胧图像,以比兴、象征、用典、暗示等隐约曲折的方式化为恍惚迷离的诗的意象,表现出朦胧多义的特点。元好问引用《锦瑟》中的诗句,正是因为《锦瑟》一诗词义隐晦,聚讼纷纭,多种笺解,似都难以服众。在这首诗中,元好问表达了对李商隐诗歌含情深邈的向往,同时也对难以索解表示了遗憾和讽刺性的批评。
第十三首
万古文章有坦途,纵横谁似玉川卢? 真书不入今人眼,儿辈从教鬼画符。 这首诗是批评卢仝的追求险怪的诗风。中唐时追求险怪诗风的主要是韩孟诗派。韩愈的诗风的主要特点是深险怪僻,好追求奇特的形象。他善于捕捉和表现变态百出的景物;展开丰富奇特的想象,怪幻诡谲的构思,创造匪夷所思的形象;以文为诗,用奇字、造拗句,押险韵,避熟就生,因难见巧。韩孟诗派开一代诗风,在创造出雄奇险怪的意象,在反对传统锐意创新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但也难免流入另一种险怪艰奥,拼凑堆砌,玩弄技巧的形式主义。卢仝受到韩愈的影响,诗作过于好奇逞怪。元好问否定了这种诗歌风格,认为这种创作是“鬼画符”。
第十四首
出处殊涂听所安,山林何得贱衣冠。 华歆一掷金随重,大是渠侬被眼谩。 这首诗批评重山林隐士诗轻贱台阁仕宦诗的现象。方回《瀛奎律髓》崇尚“格高”,即古代知识分子所谓嶙峋傲骨、孤芳自赏的精神风貌,认为台阁仕宦都是脑满肠肥、道貌岸然、功名利禄熏心、仁义礼智满口之徒的卖弄学理、琢句雕章以欺世盗名,往往偏重江湖道学,或有借以自重。元好问借质疑三国时华歆掷金的典故对这种现象提出了质疑。
第十五首
笔底银河落九天,何曾憔悴饭山前。 世间东抹西涂手,枉着书生待鲁连。 这首诗是赞扬李白的诗歌及其才识。李白和杜甫都是盛唐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诗歌想落天外,气势宏大,情感激昂奔放,语言流畅自然,诗风豪迈飘逸;杜甫的诗歌风格是“沉郁顿挫”,杜甫在诗歌格律、炼字、奇崛等方面对后世的韩愈、孟郊、江西诗派等都有重大影响,有一定的流弊。而元好问崇尚的是雄浑自然的风格,对于刻意雕琢、苦吟等都是持反对意见的。因此,这里元好问以 “总为从前作诗苦”而“憔悴”杜甫来反衬李白笔底银河,奔流直下,一气呵成。另一方面,元好问认为李白不光文才卓异,而且也是象鲁仲连一类的人物,关注现实,有政治才能,不为官而周游各地,排难解纷。
第十六首
切切秋虫万古情,灯前山鬼泪纵横。 鉴湖春好无人赋,“岸夹桃花锦浪生。” 这首诗是评论幽僻清冷的诗歌风格。大凡万古言情之作,皆凄切如秋虫之悲鸣;抚写境象,也凄凉如山鬼的零泪。前二句泛叙古今悲情,构造出一片悲愁哀苦的境界。该诗是通过孟郊、李贺来批评中晚唐穷愁苦吟一派诗人,没有盛唐开阔明朗气象,而流于幽僻凄冷。
第十七首
切响浮声发巧深,研摩虽苦果何心? 浪翁水乐无宫征,自是云山韶頀音。 这首诗是批评拘忌声病以成诗的人。讲究声律是古典诗歌的一个重要特色,对于诗歌的音乐美、节奏感有重要意义。但是对格律规定过于细密,过于雕琢,拘忌于声韵等形式,就会使文学创作受到很大的束缚。元好问崇尚自然天成的诗歌风格,不满那些对声律音韵过于雕琢的作品。后两句,元好问举出元结耽爱山中自然水声的例子来说明,即使没有人为配制音韵曲调的自然之声,也如天籁之音美妙。
第十八首
这首诗是评论孟郊的诗,元好问认为他根本不能与韩愈的诗相提并论。孟郊与韩愈同为中唐韩孟诗派的代表,但有不同。孟郊一生沉落下僚,贫寒凄苦,郁郁寡欢,受尽苦难生活的磨难,将毕生精力用于作诗,以苦吟而著称。孟郊的才力不及韩愈雄大,再加上沦落不遇的生活经历也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的视野,使得他的怪奇诗风偏向个人贫病饥寒,充满幽僻、清冷、苦涩意象,被称为“郊寒”。而韩愈的诗歌虽有怪奇意象,但却气势见长,磅礴雄大,豪放激越,酣畅淋漓。司空图说他“驱架气势,若掀雷挟电,奋腾于天地之间。” 韩愈的这种气势雄浑,天然化成的诗歌风格正是元好问所崇尚的,而孟郊的雕琢和险怪的风格正是元好问所批判的。因此,元好问认为孟郊和韩愈不能相提并论,韩愈的作品如江山万古长存,与孟郊比,一个如在百尺高楼,一个如在地下。不过,在诗中元好问对孟郊也有同情之意。
第十九首
万古幽人在涧阿,百年孤愤竟如何? 无人说与天随子,春草输赢较几多? 这首诗是批评晚唐诗人陆龟蒙。晚唐后期,唐帝国风雨飘摇,岌岌可危。不少文人在时代的衰飒气氛中走向明哲保身的退隐之路,创作的诗句表现出一种僻世心态和淡泊情思。元好问借用陆龟蒙《自遣诗三十首》之二十四中“恐随春草斗输赢”来批评陆龟蒙等隐士生活在晚唐社会动荡时代,不作忧国感愤之辞而徒兴春草输赢的叹惜。这里也反映了元好问在强调真情实感时是注意到社会现实内容的。不过陆龟蒙象古代许多隐士一样,并非真正忘怀世事,陆龟蒙也写过讽刺现实的作品如《新沙》、《筑城池》、《记稻鼠》等。
第二十首
谢客风容映古今,发源谁似柳州深? 朱弦一拂遗音在,却是当年寂寞心。 这首诗是论及柳宗元与谢灵运,主要是论柳宗元,是说柳近似于谢。谢灵运是第一个大力写山水诗的诗人,他政治失意,纵情山水,肆意遨游,在山水中寻求慰藉,与当时“淡乎寡味”的玄言诗相比,后人认为谢灵运的诗歌自然清新,有高古之风。元好问推崇谢灵运,认为柳宗元诗歌淡泊古雅,深得谢灵运之遗音。前两句在一起是说,谢灵运诗的风神容态,照映古今,后世诗人,谁能像柳宗元一样有谢客风容,并深有所得呢?后两句是说柳宗元的诗淡泊简古,如清庙之瑟,朱弦一拂,唱叹余音宛在,此冷寂神境,以暗喻道出,恰是如同当年谢灵运寂寞心境的写照。
第二十一首
窘步相仍死不前,唱醻无复见前贤。 纵横正有凌云笔,俯仰随人亦可怜。 窘步相仍:窘步,迈步迫促。相仍,相沿袭。这里指以诗唱和酬答时次韵诗受到别人诗韵脚的束缚,不能自由表抒己意。古人有用诗歌相互酬答唱和的传统。起初,和诗时只要和意即可,和诗的体式、韵脚都不用顾虑。但是后来,却发展为和诗必须用所和之诗的韵,这称为和韵。和韵有同韵与次韵之分,同韵,是韵同而前后次序不同;次韵,是韵同且前后次序也相同。这种方法源于元白,皮日修、陆龟蒙也这样写,到了宋代苏轼、黄庭坚后,和韵次韵盛行,成为诗的一种体式。 这首诗是批评诗歌酬唱中的和韵风气。由于这种次韵酬唱的诗往往受到原诗韵脚的拘束和词义的限制,使作者不能自由地抒发自己的心迹,反要俯仰随人,窘步相仍,因此,元好问对这种诗风给予了辛辣讽刺,指出其“亦可怜”。要求诗人应该象庾信那样“纵横自有凌云笔”,大胆自由抒发自己地真性情,不要做随在别人后面的亦步亦趋的可怜虫。
第二十二首
奇外无奇更出奇,一波才动万波随。 只知诗到苏黄尽,沧海横流却是谁? 这首诗是对求奇追险诗风及其流弊的批评。苏轼、黄庭坚是北宋影响巨大的著名诗人,两人的诗歌都有很高的成就。苏轼的诗歌气象宏阔,铺叙宛转,意境恣逸,笔力矫健,常富理趣,但苏诗散文化、议论化倾向明显。苏轼有满腹才学,难免在诗中卖弄,以出新意。黄庭坚作诗则力求新奇,选材僻熟就生,喜用他人未用的典故和字句,造拗句,押险韵,做硬语,诗风生新瘦硬峭拔,善于出奇制胜。他所用“夺胎换骨”、“点石成金”增加了“以才学为诗”的倾向。苏、黄两人在技巧上力求出新,对传统有所发展变化,取得了卓著的成绩,因此元好问承认了他们在诗歌上的成就“只知诗到苏黄尽”和影响力(“一波才动万波随”)。但是另一方面,苏黄的后学者却往往没有苏黄的才力,未得其长,先得其短,容易出现一味崇尚奇险、堆砌生典、搜罗怪异形象,语言生硬晦涩、词句雕琢不自然的弊端(“奇外无奇更出奇”)。元好问批评了苏、黄诗歌缺点所造成的不良风气,同时,这也反映了元好问崇尚自然、雅正,反对险怪、雕琢的诗歌思想。
第二十三首
曲学虚荒小说欺,俳谐怒骂岂诗宜? 今人合笑古人拙,除却雅言都不知。 根据理解,结合注释46及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第二句“俳优”应为“俳谐”。 曲学,乡曲简陋的学问。虚荒,虚假荒谬。小说,无足轻重之说。欺,欺人骗世。 这首诗是排斥俳谐怒骂的不良习气,体现元好问尚雅的旨趣。我国自古就有“诗庄”的传统,语言庄重而优雅是古典诗歌的特色。诙谐游戏和詈骂的文字被认为难登大雅之堂的。把文章当作游戏、调笑的工具,初见杜甫《戏作俳谐体遣闷》、李商隐《俳谐》,到晚唐时仿效的人便多起来。严羽《沧浪诗话》称宋诗“其末流甚者,叫嚣怒张,殊乖忠厚之风,殆以骂詈为诗”。黄庭坚《答洪驹父书》“东坡文章妙天下,其短处在好骂,慎勿袭其轨也”。苏轼却认为嬉笑怒骂可成文章,《续资治通鉴》卷八十六云:“轼与弟辙,师父洵为文,常自谓文章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虽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 但是元好问尊奉的是儒家的“温柔敦厚”、“思无邪”、“发乎情,止乎礼仪”的诗教理论,要求语言符合雅正的标准。因此,元好问不同意苏轼的观点,批评了“俳谐怒骂”的语言风格。元好问认为“曲学虚荒”,“小说欺”,谨奉儒家诗教,这也体现了他保守的一面。
第二十四首
“有情芍药含晚泪,无力蔷薇卧晚枝”。 拈出退之山石句,始知渠是女郎诗。 这首诗是嘲讽秦观的诗风。秦观是北宋婉约词派的代表作家之一,他的诗词风格柔弱纤丽,修辞精巧,元好问称是“女郎诗”,露讥讽之意。这表明元好问崇尚的是象韩愈那样雄浑刚健的风骨之美。 但是元好问的这种倾向性鲜明的审美观点过于绝对化,文学艺术可以也应当有多元的审美风格。刚健雄浑固然可贵,婉约秀丽也有娱人之美。在诗歌风格上,应当允许审美主体各有其好。不过作为生长在北方,仕于金王朝的诗人元好问来说,倾心于诗歌的雄浑苍茫之美,是十分自然的。
第二十五首
在这首诗中,元好问实际上是继承前人的观点,批评《再游玄都观》及其诗序的怨刺失度。元好问认为,如果说刘禹锡的《戏赠看花诸君子》一诗是戏赠之作,尚无伤大雅,但《再游玄都观》一诗就怨刺失度了,尤其是诗序中所谓“重游玄都,荡然无复一树,唯有兔葵燕麦动摇于春风耳”,将所有当权者斥为兔葵、燕麦,打击面太大,贬损太过,不免流于刻薄。前两句概括刘禹锡创作《再游玄都观》的背景,“乱后”指刘禹锡被贬十四年间皇权迭变、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动乱时局, “失故基”指刘禹锡诗前小序所说“荡然无复一树”的衰败景象,看花诗指《戏赠看花诸君子》一诗。这两句诗认为当时一切只值得悲伤,不应该再出怨刺之语。后两句是全诗的关键,“刘郎”一句,借用刘诗“前度刘郎今又来”之语,说刘禹锡也是凡人。“枉向”一句,拈出《再游玄都观》诗序为批评重点。“枉”是“错”的意思,与“枉著书生待鲁连”(《论诗三十首》)的“枉”字同意。两句连在一起,是说刘禹锡也是凡人,不能免俗,却错将所有人都指斥为东风中的兔葵、燕麦一类,加以嘲讽。可见,这首诗着重批评《再游玄都观》尤其是诗序的怨刺失当。
第二十六首
金入洪炉不厌频,精真那计受纤尘。 苏门果有忠臣在,肯放坡诗百态新? 这首诗是评苏轼及其后学的诗,可与第二十二首对照看。苏轼是一位天才的文学巨匠,在等多方面都达到极高的造诣,堪称宋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苏轼学博才高,以翻新出奇的精神对待艺术规范,纵意所如,触手成春,在艺术上开一代之风。苏诗虽然有议论化、散文化倾向,但是由于苏轼杰出的才能,他的诗多数比喻生动新奇,妙喻连生;用典稳妥精当,浑然天成;对仗精工活泼,不落俗套。苏轼对艺术技巧的把握可谓挥洒自如,如行云流水不留锻炼痕迹。所以元好问给予苏轼诗歌以高度评价,称赞他的诗是经得起锤炼,不受纤尘的真金。 苏轼在当是文坛上有巨大的声誉,有许多文人围绕在其周围。著名的有苏门四学士:黄庭坚、张耒、晁补之、秦冠。这四人都没有继承苏轼的思想和艺术。黄庭坚是江西诗派的开创者,秦观长于词,其诗如词一样婉约。张、晁成就不大。至于其他后学者既没有苏轼的思想,又没有苏轼的才力,往往在文字、典故、辞藻方面追求新奇,以至于怪样百出。于是在这首诗的后两句,元好问不满并批评了这种风气。
第二十七首
百年才觉古风回,元祐诸人次第来。 讳学金陵犹有说,竟将何罪废欧梅? 这首诗回顾了宋诗的发展,批评苏黄后学抛弃欧、梅关注现实、平易自然的诗风。宋太祖到仁宗(960-1063)约100年时间里,文坛上总的倾向是承袭晚唐余风,内容单薄,文风华靡。尤以取法李商隐的西昆体缺乏李诗的真挚情感和深沉感慨,专门模仿李诗的艺术外貌,只注重音节铿锵,辞采精丽,又喜用典故,力图表现才学工力。这种诗风一直到北宋中的欧阳修、梅尧臣、苏舜钦等人从理论到实践上继韩柳提倡古文进行诗文革新才得以扭转。因此元好问称“百年才觉古风回”。“元祐诸人”指苏轼、黄庭坚、陈师道等诗人(其诗歌成就及流弊参看第二十二、二十三、二十六首)。“金陵”是指王安石,王安石也是北宋大文学家,政治家。王辟之《渑水燕谈录》:“公之治经尤尚解字,末流务为新奇,浸成穿凿。朝廷患之。诏学者兼用旧传注,·····于是学者皆变所学,至于著书以诋公之学者,且讳称公门人。”王安石变法失败后,王安石的一些著作被朝廷禁止,不少门人亦讳言是其门人,所以元好问说“讳学金陵犹有说”。但是苏黄后学、江西诗派不注重思想内容,一味求奇求变,连欧阳修、梅尧臣都废而不学,元好问责问批评了这种风气。
第二十八首
古雅难将子美亲,精纯全失义山真。 论诗宁下涪翁拜,未作江西社里人。 这首诗评论江西诗派。宋人是推崇学习杜甫的,而李商隐的能得杜甫遗意,学杜要先学李商隐,宋人早具有此说法。在元好问看来,以黄庭坚为首的江西诗派虽然标榜学杜,但并未抓住杜诗的真髓,而专在文字、对偶、典故、音韵等形式上模拟因袭,结果既未学到杜诗的古朴风雅得真谛,也完全失去了李商隐的精美纯厚的风格。因此他明确表示,不愿与江西诗派为伍,不愿拾江西诗派的牙唾。 但是,这里元好问对于黄庭坚的态度怎样呢,关键是“宁”字的理解。他的诗里就称杜甫的古雅,李商隐的精纯,认为黄庭坚都不及。虽不及,但他“以昆体工夫,到老杜混成地步”,所用的工夫还是好的,所以还推重他吧。
第二十九首
池塘春草谢家春,万古千秋五字新。 传语闭门陈正字,“可怜无补费精神”。 这首诗是批评江西诗派的代表人物陈师道。陈师道的作诗方式是“闭门觅句”式的苦吟,着意于锤炼字句,在形式技巧上下功夫。“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是谢灵运《登池上楼》的名句,意象清新,浑然天成,写出了盎然春意。元好问崇尚自然天成的诗歌,反对雕琢粉饰,因此这里称赞谢灵运的这个名句万古常新,进而讽刺陈师道闭门觅句,只是徒然浪费精神,写不出什么好作品。
第三十首
撼树蜉蝣自觉狂,书生技痒爱论量。 老来留得诗千首,却被何人校短长? 这首诗是《论诗三十首》的最后一首,也是结束语。他自谦自己象蚍蜉撼树一样不自量力,只是书生一时技痒爱议论罢了。元好问在这组诗中基本按时间顺序评论了自汉魏到宋代的许多著名的诗人和诗歌流派,针砭时弊,旗帜鲜明地表明了自己的文学观点,对后世有重要影响。
物是人非出自哪里
问题一:“物是人非”出自? 宋・李清照《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这首词是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作者避难浙江金华时所作。当年她是五十三岁。那时,她已处于国破家亡之中,亲爱的丈夫死了,珍藏的文物大半散失了,自己也流离异乡,无依无靠,所以词情极其悲苦。
首句写当前所见,本是风狂花尽,一片凄清,但却避免了从正面描写风之狂暴、花之狼藉,而只用“风住尘香”四字来表明这一场小小灾难的后果,则狂风摧花,落红满地,均在其中,出笔极为蕴藉。而且在风没有停息之时,花片纷飞,落红如雨,虽极不堪,尚有残花可见;风住之后,花已沾泥,人践马踏,化为尘土,所余痕迹,但有尘香,则春光竟一扫而空,更无所有,就更为不堪了。所以,“风住尘香”四字,不但含蓄,而且由于含蓄,反而扩大了容量,使人从中体会到更为丰富的感情。次句写由于所见如彼,故所为如此。日色已高,头犹未梳,虽与《凤凰台上忆吹箫》中“起来慵自梳头”语意全同,但那是生离之愁,这是死别之恨,深浅自别。
三、四两句,由含蓄而转为纵笔直写,点明一切悲苦,由来都是“物是人非”。而这种“物是人非”,又决不是偶然的、个别的、轻微的变化,而是一种极为广泛的、剧烈的、带有根本性的、重大的变化,无穷的事情、无尽的痛苦,都在其中,故以“事事休”概括。这,真是“一部十七史,从何说起”?所以正要想说,眼泪已经直流了。
前两句,含蓄;后两句,真率。含蓄,是由于此情无处可诉;真率,则由于虽明知无处可诉,而仍然不得不诉。故似若相反,而实则相成。
上片既极言眼前景色之不堪、心情之凄楚,所以下片便宕开,从远处谈起。这位女词人是最喜爱游山玩水的。据周辉《清波杂志》所载,她在南京的时候,“每值天大雪,即顶笠、披蓑,循城远览以寻诗”。冬天都如此,春天就可想而知了。她既然有游览的爱好,又有需要借游览以排遣的凄楚心情,而双溪则是金华的风景区,因此自然而然有泛舟双溪的想法,这也就是《念奴娇》中所说的“多少游春意”。但事实上,她的痛苦是太大了,哀愁是太深了,岂是泛舟一游所能消释?所以在未游之前,就又已经预料到愁重舟轻,不能承载了。设想既极新颖,而又真切。下片共四句,前两句开,一转;后两句合,又一转;而以“闻说”、“也拟”、“只恐”六个虚字转折传神。双溪春好,只不过是“闻说”;泛舟出游,也只不过是“也拟”,下面又忽出“只恐”,抹杀了上面的“也拟”。听说了,也动念了,结果呢,还是一个人坐在家里发愁罢了。
王士稹《花草蒙拾》云:“‘载不动许多愁’与‘载取暮愁归去’、‘只载一船离恨向两州’,正可互观。‘双桨别离船,驾起一天烦恼’,不免径露矣。”这一评论告诉我们,文思新颖,也要有个限度。正确的东西,跨越一步,就变成错误的了;美的东西,跨越一步,就变成丑的了。象“双桨”两句,又是“别离船”,又是“一天烦恼”,惟恐说得不清楚,矫揉造作,很不自然,因此反而难于被人接受。所以《文心雕龙・定势篇》说:“密会者以意新得巧,苟异者以失体成怪。”“巧”之与“怪”,相差也不过是一步而已。
李后主《虞美人》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只是以愁之多比水之多而已。秦观《江城子》云:“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则愁已经物质化,变为可以放在江中,随水流尽的东西了。李清照等又进一步把它搬上了船,于是愁竟有了重量,不但可随水而流,并且可以用船来载。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中的《仙吕・点绛唇缠令・尾》云:“休问离愁轻重,向个马儿上驮也驮不动。”则把愁从船上卸下,驮在马背上。王实甫《西厢记......>>
问题二: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出自哪里 武陵春・春晚 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 ,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 ,载不动许多愁。
问题三:繁华落尽,物是人非 。这句话出自哪里? 非主流语言,颓废的意思
问题四:物是人非世事休,欲语泪先流,这句话出自哪里 出自宋代诗人李清照的《武陵春・春晚》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 ,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 ,载不动许多愁。
问题五:繁 华 落 尽 , 物 是 人 非 。这句话出自哪里? “繁华落尽”出自金代元好问《论诗三十首 》中的第四首
物是人非 出自 宋・李清照《武陵春》词:“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①“繁华落尽”出自金代元好问《论诗三十首 》中的第四首。
论诗三十首
(金)元好问
汉谣魏什久纷纭,正体无人与细论。
谁是诗中疏凿手,暂教泾渭各清浑。
曹刘坐啸虎生风,四海无人角两雄。
可惜并州刘越石,不教横槊建安中。
邺下风流在晋多,壮怀犹见缺壶歌。
风云若恨张华少,温李新声奈尔何?
(钟嵘评张华诗,恨其儿女情多,风云气少。)
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南窗白日羲皇上,未害渊明是晋人。
(柳子厚,晋之谢灵运;陶渊明,唐之白乐天。)
纵横诗笔见高情,何物能浇块垒平。
老阮不狂谁会得,出门一笑大江横。
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仍复见为人。
高情千古闲居赋,争信安仁拜路尘!
慷慨歌谣绝不传,穹庐一曲本天然。
中州万古英雄气,也到阴山敕勒川。
沈宋横驰翰墨场,风流初不废齐梁。
论功若准平吴例,合着黄金铸子昂。
斗靡夸多费览观,陆文犹恨冗于潘。
心声只要传心了,布谷澜翻可是难。
(陆芜而潘净,语见《世说》)
排比铺张特一途,藩篱如此亦区区。
少陵自有连城璧,争奈微之识石武。
(事见元稹《子美墓志》)
眼处心生句自神,暗中摸索总非真。
画图临出秦川景,亲到长安有几人?
望帝春心托杜鹃,佳人锦色怨华年。
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
万古文章有坦途,纵横谁似玉川卢。
真书不入今人眼,儿辈从教画鬼符。
出处殊途听所安,山林何得贱衣冠?
华歆一掷金随重,大是渠侬被眼谩。
笔底银河落九天,何曾憔悴饭山前。
世间东抹西涂手,枉着书生待鲁连。
切切秋虫万古情,灯前山鬼泪纵横。
鉴湖春好无人赋,岸夹桃花锦浪生。
切响浮声发巧深,研摩虽苦果何心!
浪翁水乐无宫徵,自是云山韶□(“镬”换三点水)音。
(水乐,次山事。又其《〖矣欠〗乃曲》云:“停桡静听
曲中意,好似云山韶□音”)
东野穷愁死不休,高天厚地一诗囚。
江山万古潮阳笔,合在元龙百尺楼。
万古幽人在涧阿,百年孤愤竟如何?
无人说与天随子,春草输赢校几多?
(天随子诗:“无多药草在南荣,合有新苗次第生。稚子
不知名品上,恐随春草斗输赢。”)
谢客风容映古今,发源谁似柳州深?
朱弦一拂遗音在,却是当年寂寞心。
窘步相仍死不前,唱酬无复见前贤。
纵横正有凌云笔,俯仰随人亦可怜。
奇外无奇更出奇,一波才动万波随。
只知诗到苏黄尽,沧海横流却是谁?
曲学虚荒小说欺,俳谐怒骂阀诗宜?
今人合笑古人拙,除却雅言都不知。
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晚枝。
拈出退之山石句,始知渠是女郎诗。
乱后玄都失古基,看花诗在只堪悲。
刘郎也是人间客,枉向东风怨兔葵。
金人洪炉不厌频,精真那计受纤尘。
苏门果有忠臣在,肯放坡诗百态新。
百年才觉古风回,元〖礻右〗诸人次第来。
讳学金陵犹有说,竟将何罪废欧梅?
古雅难将子美亲,精纯全失义山真。
论诗宁下涪翁拜,未作江西社里人。
池塘春草谢家春,万古千秋五字新。
传语闭门陈正字,可怜无补费精神!
撼树蚍蜉自觉狂,书生技痒爱论量。
老来留得诗千首,却被何人校短长?
②东西还是原来的东西,可是人已不是原来的人了。多用于表达事过境迁。因而怀念故人。
出处 宋・李清照《武陵春》词:“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问题六:物是人非的世界里最喜欢你出自哪首歌 《喜欢》by张悬
问题七:“来而无往,物是人非。”出自哪里? 出自两部古籍,一是《礼记》“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二是三国的曹丕:节同时异,物是人非,我劳如何?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这首词是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作者避难浙江金华时所作。当年她是五十三岁。那时,她已处于国破家亡之中,亲爱的丈夫死了,珍藏的文物大半散失了,自己也流离异乡,无依无靠,所以词情极其悲苦。
首句写当前所见,本是风狂花尽,一片凄清,但却避免了从正面描写风之狂暴、花之狼藉,而只用“风住尘香”四字来表明这一场小小灾难的后果,则狂风摧花,落红满地,均在其中,出笔极为蕴藉。而且在风没有停息之时,花片纷飞,落红如雨,虽极不堪,尚有残花可见;风住之后,花已沾泥,人践马踏,化为尘土,所余痕迹,但有尘香,则春光竟一扫而空,更无所有,就更为不堪了。所以,“风住尘香”四字,不但含蓄,而且由于含蓄,反而扩大了容量,使人从中体会到更为丰富的感情。次句写由于所见如彼,故所为如此。日色已高,头犹未梳,虽与《凤凰台上忆吹箫》中“起来慵自梳头”语意全同,但那是生离之愁,这是死别之恨,深浅自别。
三、四两句,由含蓄而转为纵笔直写,点明一切悲苦,由来都是“物是人非”。而这种“物是人非”,又决不是偶然的、个别的、轻微的变化,而是一种极为广泛的、剧烈的、带有根本性的、重大的变化,无穷的事情、无尽的痛苦,都在其中,故以“事事休”概括。这,真是“一部十七史,从何说起”?所以正要想说,眼泪已经直流了。
前两句,含蓄;后两句,真率。含蓄,是由于此情无处可诉;真率,则由于虽明知无处可诉,而仍然不得不诉。故似若相反,而实则相成。
上片既极言眼前景色之不堪、心情之凄楚,所以下片便宕开,从远处谈起。这位女词人是最喜爱游山玩水的。据周辉《清波杂志》所载,她在南京的时候,“每值天大雪,即顶笠、披蓑,循城远览以寻诗”。冬天都如此,春天就可想而知了。她既然有游览的爱好,又有需要借游览以排遣的凄楚心情,而双溪则是金华的风景区,因此自然而然有泛舟双溪的想法,这也就是《念奴娇》中所说的“多少游春意”。但事实上,她的痛苦是太大了,哀愁是太深了,岂是泛舟一游所能消释?所以在未游之前,就又已经预料到愁重舟轻,不能承载了。设想既极新颖,而又真切。下片共四句,前两句开,一转;后两句合,又一转;而以“闻说”、“也拟”、“只恐”六个虚字转折传神。双溪春好,只不过是“闻说”;泛舟出游,也只不过是“也拟”,下面又忽出“只恐”,抹杀了上面的“也拟”。听说了,也动念了,结果呢,还是一个人坐在家里发愁罢了。
王士稹《花草蒙拾》云:“‘载不动许多愁’与‘载取暮愁归去’、‘只载一船离恨向两州’,正可互观。‘双桨别离船,驾起一天烦恼’,不免径露矣。”这一评论告诉我们,文思新颖,也要有个限度。正确的东西,跨越一步,就变成错误的了;美的东西,跨越一步,就变成丑的了。象“双桨”两句,又是“别离船”,又是“一天烦恼”,惟恐说得不清楚,矫揉造作,很不自然,因此反而难于被人接受。所以《文心雕龙・定势篇》说:“密会者以意新得巧,苟异者以失体成怪。”“巧”之与“怪”,相差也不过是一步而已。
李后主《虞美人》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只是以愁之多比水之多而已。秦观《江城子》云:“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则愁已经物质化,变为可以放在江中,随水流尽的东西了。李清照等又进一步把它搬上了船,于是愁竟有了重量,不但可随水而流,并且可以用船来载。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中的《仙吕・点绛唇缠令・尾》云:“休问离愁轻重,向个马儿上驮也驮不动。”则把愁从船上卸下,驮在马背上。王实甫《西厢记......>>
问题二: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出自哪里 武陵春・春晚 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 ,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 ,载不动许多愁。
问题三:繁华落尽,物是人非 。这句话出自哪里? 非主流语言,颓废的意思
问题四:物是人非世事休,欲语泪先流,这句话出自哪里 出自宋代诗人李清照的《武陵春・春晚》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 ,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 ,载不动许多愁。
问题五:繁 华 落 尽 , 物 是 人 非 。这句话出自哪里? “繁华落尽”出自金代元好问《论诗三十首 》中的第四首
物是人非 出自 宋・李清照《武陵春》词:“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①“繁华落尽”出自金代元好问《论诗三十首 》中的第四首。
论诗三十首
(金)元好问
汉谣魏什久纷纭,正体无人与细论。
谁是诗中疏凿手,暂教泾渭各清浑。
曹刘坐啸虎生风,四海无人角两雄。
可惜并州刘越石,不教横槊建安中。
邺下风流在晋多,壮怀犹见缺壶歌。
风云若恨张华少,温李新声奈尔何?
(钟嵘评张华诗,恨其儿女情多,风云气少。)
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南窗白日羲皇上,未害渊明是晋人。
(柳子厚,晋之谢灵运;陶渊明,唐之白乐天。)
纵横诗笔见高情,何物能浇块垒平。
老阮不狂谁会得,出门一笑大江横。
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仍复见为人。
高情千古闲居赋,争信安仁拜路尘!
慷慨歌谣绝不传,穹庐一曲本天然。
中州万古英雄气,也到阴山敕勒川。
沈宋横驰翰墨场,风流初不废齐梁。
论功若准平吴例,合着黄金铸子昂。
斗靡夸多费览观,陆文犹恨冗于潘。
心声只要传心了,布谷澜翻可是难。
(陆芜而潘净,语见《世说》)
排比铺张特一途,藩篱如此亦区区。
少陵自有连城璧,争奈微之识石武。
(事见元稹《子美墓志》)
眼处心生句自神,暗中摸索总非真。
画图临出秦川景,亲到长安有几人?
望帝春心托杜鹃,佳人锦色怨华年。
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
万古文章有坦途,纵横谁似玉川卢。
真书不入今人眼,儿辈从教画鬼符。
出处殊途听所安,山林何得贱衣冠?
华歆一掷金随重,大是渠侬被眼谩。
笔底银河落九天,何曾憔悴饭山前。
世间东抹西涂手,枉着书生待鲁连。
切切秋虫万古情,灯前山鬼泪纵横。
鉴湖春好无人赋,岸夹桃花锦浪生。
切响浮声发巧深,研摩虽苦果何心!
浪翁水乐无宫徵,自是云山韶□(“镬”换三点水)音。
(水乐,次山事。又其《〖矣欠〗乃曲》云:“停桡静听
曲中意,好似云山韶□音”)
东野穷愁死不休,高天厚地一诗囚。
江山万古潮阳笔,合在元龙百尺楼。
万古幽人在涧阿,百年孤愤竟如何?
无人说与天随子,春草输赢校几多?
(天随子诗:“无多药草在南荣,合有新苗次第生。稚子
不知名品上,恐随春草斗输赢。”)
谢客风容映古今,发源谁似柳州深?
朱弦一拂遗音在,却是当年寂寞心。
窘步相仍死不前,唱酬无复见前贤。
纵横正有凌云笔,俯仰随人亦可怜。
奇外无奇更出奇,一波才动万波随。
只知诗到苏黄尽,沧海横流却是谁?
曲学虚荒小说欺,俳谐怒骂阀诗宜?
今人合笑古人拙,除却雅言都不知。
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晚枝。
拈出退之山石句,始知渠是女郎诗。
乱后玄都失古基,看花诗在只堪悲。
刘郎也是人间客,枉向东风怨兔葵。
金人洪炉不厌频,精真那计受纤尘。
苏门果有忠臣在,肯放坡诗百态新。
百年才觉古风回,元〖礻右〗诸人次第来。
讳学金陵犹有说,竟将何罪废欧梅?
古雅难将子美亲,精纯全失义山真。
论诗宁下涪翁拜,未作江西社里人。
池塘春草谢家春,万古千秋五字新。
传语闭门陈正字,可怜无补费精神!
撼树蚍蜉自觉狂,书生技痒爱论量。
老来留得诗千首,却被何人校短长?
②东西还是原来的东西,可是人已不是原来的人了。多用于表达事过境迁。因而怀念故人。
出处 宋・李清照《武陵春》词:“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问题六:物是人非的世界里最喜欢你出自哪首歌 《喜欢》by张悬
问题七:“来而无往,物是人非。”出自哪里? 出自两部古籍,一是《礼记》“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二是三国的曹丕:节同时异,物是人非,我劳如何?
求元好问的古诗
元好问五言古诗 颍谷封人庙
泄泄颍谷云,瀜瀜颍川水。封君去我久,水云自清美。人言君善谏,微意得郑子。特于悔悟时,一语发天理。大孝动天地,土苴及顽鄙。反身而未诚,善谏且败矣。如何千载下,乃与茅焦比?我行颍川道,永念负甘旨。愿作珝尾鲂,因之日千里。
赠答刘御史云卿四首
其一
旧闻刘君公,学经发源深。骅骝万里气,圣途已骎骎。大梁语三日,副我夙所钦。濂溪无北流,此道日西沈。百年牛山木,不复秀穹林。南风虽寥寥,闻弦犹赏音。独怜夸毗子,一我无古今。共学君所贪,适道我岂任。相酬无别物,徒有好贤心。
其二
阿京吾所畏,早生号能文。初无王家癖,声光自流闻。此行不虚来,得接大小君。信知珠玉渊,足当羔雁群。君家有箕裘,圣学待册勋。但使本根在,枝叶复何云?殷勤五色笔,未用摧千军。
其三
学道有通蔽,今人乃其尤。温柔与敦厚,扫灭不复留。高蹇当父师,排击剧寇讎。真是未可必,自私有足羞。古人相异同,宁复操戈矛。春风入万物,枯枿将和柔。克己未有加,归仁亦何由。先儒骨已腐,百骂不汝酬。胡为文字间,刮垢搜瘢疣。吾道非申韩,哀哉涉其流。大儒不知道,此论信以不。我观唐以还,斯文有伊周。开云揭日月,不独程张俦。圣途同一归,论功果谁优?户牖徒自辟,胶漆本易投。九原如可作,吾欲起韩欧。
其四
老鹤何许来,澹与孤云同。相值太虚室,悠然复西东。圣学要深谈,惜君别匆匆。何时沂水上,同咏舞雩风。
送钦叔内翰并寄刘达卿郎中、白文举编修二首
其一
忽忽岁云暮,烈烈风霜威。举头望长安,游子从此归。我有平生怀,爱君如连枝。半年姜肱被,所乐良不赀。
尚恨人事异,离合无定时。送君酒一杯,侑以弹铗辞。上言行路难,下言长相思。
其二
六月渡盟津,十月行汜水。风涛脱沉舟,冰雪危堕指。孝子在中野,永念负甘旨。家贫亲已老,形瘵心欲死。古称季路孝,负米曾百里。顾作鲤与鲂,宁当怨珝尾。君归不可缓,献寿迫岁始。遥知慈母心,已为乌鹊喜。
其三
一年不制衣,春服犯霜风。一日仅两食,肠胃不得充。生平万里气,顿入低回中。田夫怒攘臂,缩首甘盲聋。老兵赐颜色,欢喜无所容。求索厌朋友,劳苦惭仆僮。无聊复无聊,又复招灾凶。我有一樽酒,浇君块磊胸。君年始三十,白发成一翁。顾以寸心微,受此百虑攻。君穷复何辞,不见闲闲公。文章二百年,不救四壁空。
其四
君性我所谙,我心君所知。凡我之所短,君亦时有之。谋事恨太锐,临断恨太迟。持论恨太高,徇俗恨太卑。人道自近始,贫富理不齐。君自不得饱,欲疗何人饥。乞醯乞诸邻,圣哲有明讥。被发救乡人,智者所不为。且如与人交,交有非所宜。白黑不复择,豁豁倾心脾。泛爱岂不可,后悔终自贻。又如与人言,宁复无失辞。刺口论成败,白眼谈歌诗。世故彀黄闲,能不发其机。闻君作损斋,似觉豪华非。惩忿与窒欲,百年有良规。与子各努力,岁晚以为期。
其五
古人遥相望,每恨不同时。同时得古人,欢乐良在兹。君归岂不佳,交游满京师。门前车马来,笑言慰所思。细话洛阳事,高咏嵩山诗。宫壶发新篘,宫梅耿幽姿。故应刘与白,亦复念微之。
饮酒五首
襄城作
其一
西郊一亩宅,闭门秋草深。床头有新酿,意惬成孤斟。举杯谢明月,蓬荜肯相临。愿将万古色,照我万古心。
其二
去古日已远,百伪无一真。独余醉乡地,中有羲皇淳。圣教难为功,乃见酒力神。谁能酿沧海,尽醉区中民。
其三
利端始萌芽,忽复成祸根。名虚买实祸,将相安足论。驱驴上邯郸,逐兔出东门。离官寸亦乐,里社有拙言。 (原注)“离官寸亦乐”,晋俚谚云然。
其四
万事有定分,圣智不能移。而于定分中,亦有不测机。人生桐叶露,见日忽已晞。唯当饮美酒,傥来非所期。
其五
此饮又复醉,此醉更酣适。徘徊云间月,相对澹以默。三更风露下,巾袖警微湿。浩歌天壤间,今夕知何夕?
后饮酒五首
阳翟作
其一
少日不能觞,少许便有余。比得酒中趣,日与杯杓俱。一日不自浇,肝肺如欲枯。当其得意时,万物寄一壶。作病知奈何,妾妇良区区。但愧生理废,饥寒到妻孥。吾贫盖有命,此酒不可无。
其二
金丹换凡骨,诞幻若无实。如何杯杓间,乃有此乐国。天生至神物,与世作酣适。岂曰无妙理,滉漾莫容诘。康衢吾自乐,何者为帝力。大笑白与刘,区区颂功德。
其三
客从崧少来,贻我招隐诗。为言学仙好,人间竟何为?一笑顾客言,神仙非所期。山中如有酒,吾与尔同归。
其四
酒中有胜地,名流所同归。人若不解饮,俗病从何医。此语谁所云?吾友田紫芝。紫芝虽吾友,痛饮真吾师。一饮三百杯,谈笑成歌诗。九原不可作,想见当年时。
其五
饮人不饮酒,正自可饮泉。饮酒不饮人,屠沽从击鲜。酒如以人废,美禄何负焉。我爱靖节翁,于酒得其天。庞通何物人?亦复为陶然。兼忘物与我,更觉此翁贤。
德禅师清凉草堂
旧隐伊陆巷,把茅入宴息。新居兰若峰,老屋补漏坼。钟鱼有胜气,瓶锡无滞迹。回头仙人队,谈笑初未隔。结草几成坏,逆旅谁主客?道人皞许许,一笑山月白。多生负诗债,秋物苦催索。遥知得新句,崧少为动色。
(原注)上人旧隐伊阳,伊阳有伊陆巷。仙人队者,女几山诸峰名。
少林
云林入清深,禅房坐萧爽。澄泉洁余习,高鸟唤长往。我无玄豹姿,谩有紫霞想。回首山中云,灵芝日应长。
刘曲龙潭
层冰积浩荡,陵谷低吞吐。窈窕转幽壑,突兀开净宇。回头山水县,亦复堕尘土。孤云铁梁北,宇宙一仰俯。风景初不殊,川涂忽修阻。寒潭海眼净,黕黑自太古。蛰龙何年卧?万国待霖雨。谁能裂苍崖,雷风看掀举。
(原注)山中人岁旱则转大石入潭中以骇龙,瞬息致雨,故云。
麦叹
借地乞麦种,徼幸今年秋。乞种尚云可,无丁复无牛。田主好事人,百色副所求。盻盻三百斛,宽我饥寒忧。我梦溱南川,平云绿油油。起来望河汉,旱火连东州。四月草不青,吾种良谩投。田间一太息,此岁何时周。向见田父言,此田本良畴。三岁废不治,种则当倍收。如何落吾手,羊年变鸡猴。身自是旱母,咄咄将谁尤。人满天地间,天岂独吾讎。正以赋分薄,所向因拙谋。不稼且不穑,取禾亦何繇?办作高敬通,恶雨将漂流。吾贫有滥觞,贤达未始羞。单衣适至骭,一剑又蒯缑。焉知寄食饿,不取丞相侯。作诗以自广,时用商声讴。驱马北邙原,踟蹰重踟蹰。千年富贵人,零落此山隅。万冢不复识,榛莽余龟趺。贤愚同一尽,感极增悲歔。粤人惟物灵,生也与道俱。一为物所眩,遂尔迷厥初。蜕骨几山丘,百年不须臾。归尽固其理,交丧亦已愚。陈迹有足悲,奈此万化途。焉知原上冢,不有当年吾?
龙门杂诗二首
其一
石楼绕清伊,尘土天所限。人言无僧久,草满不复刬。滩声激悲壮,山意出高蹇。当年香山老,挂冠遂忘返。高情留诗轴,清话入禅版。谁言海山去,萧散仍在眼。溪寒不可涉,倚杖西林晚。
其二
不见木庵师,胸中满泥尘。西窗一握手,大笑倾冠巾。青山有佳招,一游负因循。老筇动高兴,万景森前陈。乾元先有期,清伊亦知津。细看潜溪树,高卧香山云。学诗二十年,钝笔死不神。乞灵白少傅,佳句傥能新。遥遥洛阳城,梅花千树春。山中有忙事,寄谢城中人。
丰山怀古
丰山一何高,古屋苍烟重。开门望吴楚,鸟去天无穷。连山横巨鳌,白水亘长虹。川原郁佳气,自古南都雄。炎精昔季兴,卧龙起隆中。落落出奇策,言言揭孤忠。时事有可论,生晚恨不逢。汉贼不两立,大义皎日同。吴人操等耳,忍与分河潼。夺操而与权,何以示至公。一民汉遗黎,尺地汉故封。守民及守土,天地与相终。不能御寇讎,顾以寇自功。既异鸿沟初,又非列国从。一券捐半产,二祖宁汝容。端本一已失,孤唱谁当从?至今有遗恨,庙柏号阴风。旧闻清泠渊,天籁如撞钟。山径野人语,诞幻欺孩童。开元有乱阶,鹿饮温泉宫。黄猿何为者,乃尔能啸凶。乾坤之大音,久郁理当通。清箱旦夕落,伫尔惊群聋。
(原注)孔明自谓汉室季兴,清泠渊黄猿出,见庙碑述开元事。
乙酉六月十一日雨
一旱近两月,河洛东连淮。骄阳佐大火,南风卷黄埃。草树青欲乾,四望令人哀。时时怪事发,雨雹如李梅。我梦天河翻,崩腾走云雷。今日复何日?駃雨东南来。元气淋漓中,焦卷意已回。良苗与新颖,郁郁无边涯。书生如老农,苦乐与之偕。闾阎闻吉语,一笑心颜开。酉年酒如浆,旱溢安能灾。惟当作高廪,多具尊与罍。家人笑问我,君用安在哉。
(编注)“駃雨”:駃,与“快”音义同。见《广韵》。
示侄孙伯安
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儿。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见汝挟书归,忆我青衿时。青衿昨日耳,齿发忽如兹。
读书误人多,阔疏亦天资。元无倚天剑,可断扶桑枝。倚梯望青冥,愚者知笑之。壮事已无取,老谋欲何施。
幸此掌中孙,未染如素丝。就令好纸笔,门户谁当支?我有商余田,汝壮可耘耔。便当学种树,未用城南诗。(原注)伯安方读韩集,符读书城南。
种松
百钱买松羔,植之我东墙。汲井涴尘土,插篱护牛羊。一日三摩挲,爱比添丁郎。昨宵入我梦,忽然变昂藏。昂藏上云雨,惨淡含风霜。起来月中看,细鬛错针芒。惘然一太息,何年起明堂?邻叟向我言,种木本易长。不见河畔柳,顾盼百尺强。君自作远计,今日何所望?
虞乡麻长官成趣园二首
其一
凿池水交流,筑屋山四绕。衡门在人境,三径深以悄。中庭八九树,晨坐听百鸟。人生信多虑,长寝容未了。虚舟有天游,我定物自扰。岂不与世并,自是万物表。达观无不可,言外当意晓。
其二
蹉跎匡山游,烂漫彭泽酒。慨然千载上,怀我平生友。夫君负奇节,剑气郁星斗。为吏非所堪,径去如避走。王官唐以还,寂寞盖已久。柴车君来隐,清风动林薮。至今溪上诗,往往在人口。渊明不可作,此士宁复有?
杂诗四首
其一
相士如相马,灭没深天机。区区铜马法,徒识牝与骊。人言当涂公,恶人知其微。如何许劭语,受之不复疑。知人固不易,人亦未易知。媸妍在水镜,铅粉徒自欺。孰为仁义人,未假已不归。伯乐不可作,思与曹瞒期。
其二
世事如大弩,人若材官然。乘势易发机,非时劳控弦。又如大水中,置彼万斛舡。虽有帆与樯,亦须风动天。不见问公瑾,弱龄已飞骞。不见师尚父,鹰扬在华颠。彼非生而材,此岂晚乃贤。鎡基喻智慧,要必有待焉。叹息狂驰子,尝为愚者怜。
其三
昆山有璞玉,外质而内美。唯其不自炫,故与顽石齿。和也速于售,再献甘灭趾。在玉庸何伤,惜君两足耳。
其四
堂堂明堂柱,根节几岁寒。使与蒲柳同,扶厦良券难。我衣敝缊袍,我饭苜蓿盘。天公方试我,剑铗勿妄弹。
采杞
仙苗不择地,榛莽散秋实。微霜绿未陨,浓露红欲滴。方书尚服饵,僮仆课采拾。花叶久已厌,功实从此得。苦茶荐奇味,凡酝化灵液。人传东坡事,世验西河术。诳口亦自佳,轻骨况可必。维物多似是,致用相万一。向非观玉篇,谁为分杞棘?
宿菊潭
田父立马前,来赴长官期。父老且勿往,问汝我所疑:民事古所难,令才又非宜。到官已三月,惠利无毫厘。汝乡之单贫,宁为豪右欺?聚讼几何人,健斗复是谁?官人一耳目,百里安能知?东州长官清,白直下村稀。我虽禁吏出,将无夜叩扉?教汝子若孙,努力逃寒饥。军租星火急,期会切莫违。期会不可违,鞭朴伤汝肌。伤肌尚云可,夭阏令人悲。
观淅江涨
淅水,今在郧阳,见《水经注》,非浙江也。
一旱千里赤,一雨垣屋败。淅故以江名,暴与众壑会。初惊沙石卷,稍觉川谷隘。雷风入先驱,大块供一噫。千帆鼓前浪,万马接后派。崩崖不暇顾,拔木无留碍。凭陵如藉势,洄洑各有态。平分乍舒徐,怒触忽碎坏。云蒸楚树杪,雪映商岭背。仿佛千丈潮,恍与海门对。佽飞斗蛟鳄,燃犀出鳞介。阳侯富阴族,万首露光怪。翠蕤澹偃蹇,钲鼓乱硡磕。永怀疏凿力,重叹神禹大。乾坤海为壑,未碍变横溃。纳污非无处,流恶聊自快。投诗与龙盟,涤荡烦一再。
(原注)时拜大赦五日矣。
鹳雀崖北龙潭
层崖閟顽阴,水木深以阻。湍声半空落,汹汹如怒虎。风生木叶脱,魄动不敢语。何年浑沌窍,灵物此栖处。初从一线溜,开凿到神禹。云雨鼓飞浪,喷薄齐万弩。藏珠骊龙颔,百斛快一吐。油油入无底,细散不濡缕。归藏海有穴,泛溢愁下土。南峰天一柱,万古镇幽府。江山有奇探,落景迫行旅。多惭茹芝人,终年看飞雨。
五松平
竹港晨露白,石门秋气寒。湍流落涧壑,细路深茅菅。江平白石出,竟日沿清湾。四顾不见人,山鸟时闲关。苍崖入地底,烟霭青漫漫。力尽不能过,却坐空长叹。青天白云间,可望不可攀。虚名竟何得,行路乃尔难。
阻雨张主簿草堂
湿暑云气郁,漫淫成积雨。南风窃阴机,万籁困掀举。飞涛限江岸,悬流迫茅宇。块坐百虑滋,归兴生鸟羽。儿童十日约,竹马候门庑。曾是百里程,川途忽遐阻。少游去我久,念子平生语。款段劣可乘,嬴余果何取?河汾敝庐在,坐滞西南楚。世事不可期,客心徒自苦。
赠答杨焕然
诗亡又已久,雅道不复陈。人人握和璧,燕石谁当分?关中杨夫子,高诲世所闻。十年玄尚白,藜藿甘长贫。有来河水篇,四海付斯文。斯文有定在,桓生知子云。古来知己难,万里犹比邻。千人国中和,要非心所亲。东楚西南秦,望君劳我神。相逢不得语,别去徒殷勤。白云不可赠,相思秋复春。送诗人李正甫
阳和入枯株,霭霭含芳津。山头太古石,不与万物春。朝从木客游,暮将山鬼邻。紫芝仅盈掬,幽兰不克纫。青云入长吁,肝胆空轮囷。我尝读君诗,天趣触眼新。秦游得豪宕,晋产余真淳。怒虎不受唾,骇鹿未易驯。安坐谁不如?半生走逡巡。苍苍不可问,藐藐谁当亲?青山碾为尘,白日无闲人。空歌东野曲,不救西州贫。
万化如大路
万化如大路,物我适相遭。往来限邻屋,梦寐阻同袍。断金几何人,年运剧销膏。相欢顾不足,尔戈奚暇操。古来太山名,达观等秋毫。蛮触徒能国,蜾蠃竟谁豪?旷荡览八纮,美恶自为曹。造物无巧择,大块有并包。暴公今在亡,转磷起蓬蒿。孤心既悄悄,众口益嗷嗷。同尘宁当悔,枉己乃为劳。鹿门有高躅,世网傥能逃。晓发石门渡湍水道中
疏星澹秋明,阴霞绚朝映。积雨成坐愁,晨光动幽兴。石门归驭引,湍浦渔舠并。旷荡万景新,归藏四山静。平湖风漪绿,远岸秋沙净。洋洋游鱼逝,泛泛轻鸥泳。隐显乖夙心,感遇见真性。倦游时自悼,违己将安竟。
忧端从中来,茫茫发孤咏。
(原注)《水经》:“湍”音“专”。
放言
韩非死孤愤,虞卿著穷愁。长沙一湘累,郊岛两诗囚。人生定能几,肺肝日相讎。井蛙奚足论,裈虱良足羞。正有一朝乐,不偿百年忧。古来帝王师,或从赤松游。大笑人间世,起灭真浮沤。曾是万户封,不博一掉头。有来且当避,未至吾何求。悠悠复悠悠,大川日东流。红颜不暇惜,素发忽已稠。我欲升嵩高,挥杯劝浮丘。因之两黄鹄,浩荡观齐州。
李道人《崧阳归隐图》
北山范宽笔,老硬无妍姿。南山小平远,澹若韦郎诗。崧阳古仙村,佳处我所知。长林连玉华,细路入清微。连延百余家,柴门水之湄。桑麻蔽朝日,鸡犬通垣篱。愧我出山来,京尘满山衣。春风四十日,梦与孤云飞。可笑李山人,嗜好世所稀。逢人觅诗句,不恤怒与讥。道人本无事,何苦尘中为?京师不易居,我痴君更痴。山中酒应熟,几日是归期?
黄公庙
羁客无恒居,六月走长路。清风黄公祠,地古欣所遇。剑飞素灵哭,龙跃云雨赴。堂堂文成君,谈笑取帝傅。功名要有命,阴相果何预。谁谓圯上人,异事惊竹素。河清不可俟,筋力疲世故。袖间一编书,尘埃叹迟暮。
学东坡移居八首其一
废地三亩余,十年长蒿莱。瓦砾杂粪壤,白骨深苍苔。孤客无所投,即此营茅斋。垦鋋岂不苦,寝处亦可怀。辱身贱者事,宁当惜筋骸。伐木荒林中,运甓古城隈。辛勤八十日,吾事乃得谐。买宅必万钱,一钱不天来。今晨见此屋,一笑心颜开。
其二
谁谓我屋宽?寝处无复余。谁谓我屋小?十口得安居。南荣坐诸郎,课诵所依于。西除著僮仆,休休得自如。老我于其闲,兀兀穷朝晡。起立足欠伸,偃卧足展舒。窗明火焙煖,似欲忘囚拘。屋前有隙地,客舍不可无。花阑及菜圃,次第当耘锄。东野载家具,家具少于车。我贫不全贫,尚有百本书。
其三
故书堆满床,故物贮满箱。浑浑商宝鬲,累累汉铜章。杖饰昭敬恭,严卯诃瘅刚。雷文绕杖节,兽面出佩璜。私印刻王尊,玉斗蛟龙翔。逸少留半纸,鱼网非硬黄。亦有昙首帖,不辨作雁行。雪景睿思物,宣政旧所藏。晋公古渔父,浩歌濯沧浪。因观宫骑图,卧驼识提囊。溪石含余润,奚墨凝幽香。南荣挂风响,云裾佩铿锵。镜背先秦书,八字环中央。读之三叹息,此日何时光?
其四
壬辰困重围,金粟论升勺。明年出青城,瞑目就束缚。毫釐脱鬼手,攘臂留空槖。聊城千里外,狼狈何所讬?诸公颇相念,余粒分凫鹤。得损不相偿,抔土填巨壑。一冬不制衣,缯纩如纸薄。一日仅两食,强半杂藜藿。不羞蓬累行,粗识瓢饮乐。敌贫如敌寇,自信颇亦悫。儿啼饭箩空,坚阵为屡却。沧溟浮一叶,渺不见止泊。五穷果何神,为戏乃尔虐。
其五
旧隐嵩山阳,笋蕨丰馈饷。新斋淅江曲,山水穷放浪。乾坤两茅舍,气压华屋上。一从陵谷变,归顾无复望。渔樵忆还往,风土梦间旷。恍如悟前身,姓改心不忘。去年住佛屋,尽室寄寻丈。今年僦民居,卧榻碍盆盎。静言寻祸本,正坐一出妄。青山不能隐,俯首入羁鞅。巢倾卵随覆,身在颜亦强。空悲龙髯绝,永负鱼腹葬。置锥良有余,终身志悲怆。
其六
国史经丧乱,天幸有所归。但恨后十年,时事无人知。兴废属之天,事岂尽乖违。传闻入讎敌,只以兴骂讥。老臣与存亡,高贤死兵饥。身死名亦灭,义士为伤悲。哀哀淮西城,万夫甘伏尸。田横巨擘耳,犹为谈者资。我作南冠录,一语不敢私。稗官杂家流,国风贱妇诗。成书有作者,起本良在兹。朝我何所营,暮我何所思。胸中有茹噎,欲得快吐之。湿薪烟满眼,破砚冰生髭。造物留此笔,吾贫复何辞。
其七
东坡谪黄州,符药行江湖。荒田拾瓦砾,贱役分僮奴。我读移居篇,感极为悲歔。九原如可作,从公把犁锄。我贫公亦贫,赋分无贤愚。论人虽甚愧,诗亦岂不如。
其八
此州多寓士,论年悉肩随。风波同一舟,奚必骨肉为。倪家莲花白,每酿必见贻。季昌妙琴事,足以相娱嬉。郭侯家多书,篇帙得徧窥。赵子笃于学,间以问所疑。王生旧邻舍,穷达心不移。千里访存殁,十口分寒饥。独有仲通甫,天马不可羁。直以论诗文,稍稍窥藩篱。永怀王与李,朔漠行当归。书来闻吉语,报我脱絷维。惭非一狐腋,不直五羖皮。我作野史亭,日与诸君期。相从一笑乐,来事无庸知
历下亭怀古,分韵得“南”字
东秦富佳境,北渚擅名谈。兹游亦已久,才得了二三。南山压城头,十里奎与函。洑流出地底,城隅满泓潭。金丝弄晴光,玉玦响空嵌。清涟通画舫,秀水深云龛。华峰水中央,郁郁堆烟岚。荷华望不极,绿净纷红酣。毒热非山阳,卑湿无江南。承平十万户,他州隔仙凡。劫火土一丘,树老草不芟。巧尽露天质,到眼皆奇探。千年历下亭,规摹见覃覃。怀贤成独咏,胜赏何由参?
舜泉,效远祖道州府君体
重华初侧陋,尝耕历山田。至今历下城,有此东西泉。丧乱二十载,祠宇为灰烟。两泉废不治,渐著瓦砾填。蛙跳聚浮沫,羊饮留余膻。我行历荒基,涕下何涟涟。舜不一井庇,下者何有焉?帝功福万世,帝泽润八埏。要与天地并,宁待一水传。甘棠思邵伯,自是古所然。我欲操畚锸,浚水及其原。再令泥浊地,一变清冷渊。青石垒四周,千祀牢且坚。石渠漱清溜,日听薰风弦。便为泉上叟,抔饮终残年。
与张仲杰郎中论文
文章出苦心,谁以苦心为?正有苦心人,举世几人知?工文与工诗,大似国手棋。国手虽漫应,一著存一机。不从著著看,何异管中窥。文须字字作,亦要字字读。咀嚼有余味,百过良未足。功夫到方圆,言语通眷属。只许旷与夔,闻弦知雅曲。今人诵文字,十行夸一目。阏颤失香臭,瞀视纷红绿。毫厘不相照,觌面楚与蜀。莫讶荆山前,时闻刖人哭。
济南庙中古桧
同叔能赋
亭亭祠宫桧,郁郁上云雨。扶持几来年,造物心独苦。青余玉川润,根入铁岸古。虽含栋梁姿,斤斧安得取。沇洑地中久,骇浪思一鼓。天柱屹不移,水国奠平土。乾坤此神物,甲乙存世谱。濑乡留耳孙,阙里传鼻祖。秦松徒自污,蜀柏聊共数。会待十抱成,兹焉重摩拊。
铜鞮次村道中
山径一何恶,一涧复一岭。昂头一握天,放脚百丈井。武乡有便道,故绕铜鞮境。涉险良独难,又复触隆景。羸骖蹄已穴,怨仆气将瘿。与世恒背驰,用力何自省。河汾绍绝业,疑信纷莫整。铭石出圹中,昧者宜少警。少时曾一读,过眼不再省。南北二十年,梦寐犹耿耿。喻如万里别,灯火得对影。行役岂不劳,聊当忍俄顷。
萧斋(并引) 故民部长陵萧公,泰和、大安之间,名德雅望,朝臣无出其右。其为太原道漕使时,不肖方厕诸生间,顾尝一望眉宇以为甚幸。然亦以齿少且贱,不得与横经之末而为恨也。北渡后,居阳平,见关中人邢公达谈公平生,往往色扬而神跃。问之,知其为公夫人之犹子也。盖公达之先人于公恩义良厚,而公所以报之者为甚力。公达初仕部掾,年甫三十,遂为州上佐,出入台阁者二十年,虽其材致,然亦藉公为之司命耳。予雅知公达之敬公也,凡欲闻公之故,则就访之。公达所居之屋,乞名于予,因以“萧斋”目之,且为之说云:“士之生世,有一乡之士,有天下之士,有一人之所私慕,有天下之所共称,分限所在,不能以强人,而人亦不得而强之也。惟公承王公余烈,弈叶台鼎,世谱完具,与当阳杜氏相上下,故言氏族者推其贵。出入经史,优柔餍饫,发擿秘奥,不减前辈蔡无可,故言讨论者服其博。奏谳疑狱,致力忠爱,一言之仁,利及永久,故言断狱者归其平。强御不夺其操,公相不易其介,幅巾乡社,坐镇颓俗,故言进退者推其高。盖天下所共称,非一人之私慕,高山仰止,其谁曰不然?古人有爱萧子云笔札者,得萧之一字,遂以名所居,况于其所天乎!”因为诗以贻公达。有好贤如缁衣者,请为同赋焉。
十年金门客,一日蓬蒿人。烟煤两椽屋,因公名字新。昔公无恙时,四海望经纶。敦庞一右儒,风采自名臣。人亡典刑在,百世留清尘。师尊世共然,况予夙所亲。爱公入梦想,逶迤见垂绅。教儿多读书,公言谅谆谆。他时门户改,亦唯公所姻。我尝望公颜,道左避朱轮。至今诵其诗,喜色为津津。归秦如未老,会买东家邻。
别李周卿三首
其一
行路涩于棘,单车望千山。歌君归云曲,清涕留余潸。六年河朔州,动辄得谤讪。惟君笃高义,日来款柴关。古交松柏心,今交桃李颜。古人去不返,古道挽不还。相思一尊酒,幽恨寄山间。(原注)周卿学有渊源,东州诗人未见其比。与予约西游,如诗中所说。
其二
风雅久不作,日觉元气死。诗中柱天手,功自断鳌始。古诗十九首,建安六七子。中间陶与谢,下逮韦柳止。诗人玉为骨,往往堕尘滓。衣冠语俳优,正可作婢使。望君清庙瑟,一洗筝笛耳。
其三
城居日蛙黾,局促复局促。去作山中客,放浪谁检束。溪光淡于冰,山骨净如玉。怀我同心人,团茅住深竹。
垂纶鲜可食,种秫酒亦足。石坛三万丈,醉眼天一粟。安得万里风,相从两黄鹄?
(原注)周卿学有渊源,东州诗人未见其比。与予约西游,如诗中所说。
酬韩德华送归之作
良朋满东州,岁月见忠悃。韩侯晚相值,意气尤恳恳。我尝相斯人,趣向识端本。立节柏有心,树德兰在畹。官荣睨不顾,寄兴浮云枿。今世走名埸,旗旆几仆偃。贱子本无取,玉趾渠往返。昨闻遂归养,见谓竹林阮。暑涂三百里,追送不惮远。观君木讷姿,百念为日损。顾方惭衣肸,又被以华衮。桑榆傥可收,岁事在穮茺。里门眼中见,归袖劳重挽。鸡黍先有期,升堂未言晚。
(原注)渠犹类然。
戊戌十月山阳雨夜二首
其一
朔吹作还止,云意郁以周。十月雷收声,阳和自油油。此雨非旧雨,春旱历夏秋。道路土三尺,今朝见浮沤。三城信乐土,凶年未消忧。一蝗食禾尽,半菽不易求。流民四方来,断港鱼虾稠。忍死待一麦,秋种且未投。干溢谁所司,雩坛遍九州。醉饱到狐鬼,巫觋自怀羞。帝命制江湖,野语良悠悠。龙公为汝贺,桑榆定可收。
其二
霏霏散浮烟,霭霭集微坌。出门望白塔,但觉襟袖润。繁声忽赴节,细点复成阵。久渴宜未厌,已作宁小靳。山阳冬候暖,麦脚易滋分。土膏入渗漉,破粒容可趁。此邦信可乐,风土同一晋。单车我东来,尘土满归鬓。裹粮失先具,闭籴困余吝。今朝人事改,一雨开百顺。僧窗晚色净,喜极梦为尽。枕上一诗成,灯花落红烬。
看山
惨惨悲去国,郁郁赋卜居。不采西山薇,即当葬江鱼。今日忽有得,荡如脱囚拘。青山坐终日,忘读案上书。皋壤与山林,使我欣然欤!我身天地间,托宿真蘧庐。无穷阅有限,万期亦须臾。坎止及流行,何计疾与徐。百年险与夷,又似万里途。良驭驰康庄,九折亦摧车。必惟易之就,遇险当何如。化化复生生,体异理不殊。鹭非浴而白,鸟岂黔而乌。谁续长胫鹤,谁截短足凫。孔墨不暖席,盗跖华堂居。公车困方朔,太仓饱侏儒。杜子露双肘,朝参出无驴。软裘与快马,照耀舆台躯。天随隐笠泽,杞菊供盘盂。击鲜日为具,大嚼皆屠沽。乖逢自乖逢,赋分无贤愚。作计穷一我,造物良区区。
向也忧不足,乃今乐有余。
泄泄颍谷云,瀜瀜颍川水。封君去我久,水云自清美。人言君善谏,微意得郑子。特于悔悟时,一语发天理。大孝动天地,土苴及顽鄙。反身而未诚,善谏且败矣。如何千载下,乃与茅焦比?我行颍川道,永念负甘旨。愿作珝尾鲂,因之日千里。
赠答刘御史云卿四首
其一
旧闻刘君公,学经发源深。骅骝万里气,圣途已骎骎。大梁语三日,副我夙所钦。濂溪无北流,此道日西沈。百年牛山木,不复秀穹林。南风虽寥寥,闻弦犹赏音。独怜夸毗子,一我无古今。共学君所贪,适道我岂任。相酬无别物,徒有好贤心。
其二
阿京吾所畏,早生号能文。初无王家癖,声光自流闻。此行不虚来,得接大小君。信知珠玉渊,足当羔雁群。君家有箕裘,圣学待册勋。但使本根在,枝叶复何云?殷勤五色笔,未用摧千军。
其三
学道有通蔽,今人乃其尤。温柔与敦厚,扫灭不复留。高蹇当父师,排击剧寇讎。真是未可必,自私有足羞。古人相异同,宁复操戈矛。春风入万物,枯枿将和柔。克己未有加,归仁亦何由。先儒骨已腐,百骂不汝酬。胡为文字间,刮垢搜瘢疣。吾道非申韩,哀哉涉其流。大儒不知道,此论信以不。我观唐以还,斯文有伊周。开云揭日月,不独程张俦。圣途同一归,论功果谁优?户牖徒自辟,胶漆本易投。九原如可作,吾欲起韩欧。
其四
老鹤何许来,澹与孤云同。相值太虚室,悠然复西东。圣学要深谈,惜君别匆匆。何时沂水上,同咏舞雩风。
送钦叔内翰并寄刘达卿郎中、白文举编修二首
其一
忽忽岁云暮,烈烈风霜威。举头望长安,游子从此归。我有平生怀,爱君如连枝。半年姜肱被,所乐良不赀。
尚恨人事异,离合无定时。送君酒一杯,侑以弹铗辞。上言行路难,下言长相思。
其二
六月渡盟津,十月行汜水。风涛脱沉舟,冰雪危堕指。孝子在中野,永念负甘旨。家贫亲已老,形瘵心欲死。古称季路孝,负米曾百里。顾作鲤与鲂,宁当怨珝尾。君归不可缓,献寿迫岁始。遥知慈母心,已为乌鹊喜。
其三
一年不制衣,春服犯霜风。一日仅两食,肠胃不得充。生平万里气,顿入低回中。田夫怒攘臂,缩首甘盲聋。老兵赐颜色,欢喜无所容。求索厌朋友,劳苦惭仆僮。无聊复无聊,又复招灾凶。我有一樽酒,浇君块磊胸。君年始三十,白发成一翁。顾以寸心微,受此百虑攻。君穷复何辞,不见闲闲公。文章二百年,不救四壁空。
其四
君性我所谙,我心君所知。凡我之所短,君亦时有之。谋事恨太锐,临断恨太迟。持论恨太高,徇俗恨太卑。人道自近始,贫富理不齐。君自不得饱,欲疗何人饥。乞醯乞诸邻,圣哲有明讥。被发救乡人,智者所不为。且如与人交,交有非所宜。白黑不复择,豁豁倾心脾。泛爱岂不可,后悔终自贻。又如与人言,宁复无失辞。刺口论成败,白眼谈歌诗。世故彀黄闲,能不发其机。闻君作损斋,似觉豪华非。惩忿与窒欲,百年有良规。与子各努力,岁晚以为期。
其五
古人遥相望,每恨不同时。同时得古人,欢乐良在兹。君归岂不佳,交游满京师。门前车马来,笑言慰所思。细话洛阳事,高咏嵩山诗。宫壶发新篘,宫梅耿幽姿。故应刘与白,亦复念微之。
饮酒五首
襄城作
其一
西郊一亩宅,闭门秋草深。床头有新酿,意惬成孤斟。举杯谢明月,蓬荜肯相临。愿将万古色,照我万古心。
其二
去古日已远,百伪无一真。独余醉乡地,中有羲皇淳。圣教难为功,乃见酒力神。谁能酿沧海,尽醉区中民。
其三
利端始萌芽,忽复成祸根。名虚买实祸,将相安足论。驱驴上邯郸,逐兔出东门。离官寸亦乐,里社有拙言。 (原注)“离官寸亦乐”,晋俚谚云然。
其四
万事有定分,圣智不能移。而于定分中,亦有不测机。人生桐叶露,见日忽已晞。唯当饮美酒,傥来非所期。
其五
此饮又复醉,此醉更酣适。徘徊云间月,相对澹以默。三更风露下,巾袖警微湿。浩歌天壤间,今夕知何夕?
后饮酒五首
阳翟作
其一
少日不能觞,少许便有余。比得酒中趣,日与杯杓俱。一日不自浇,肝肺如欲枯。当其得意时,万物寄一壶。作病知奈何,妾妇良区区。但愧生理废,饥寒到妻孥。吾贫盖有命,此酒不可无。
其二
金丹换凡骨,诞幻若无实。如何杯杓间,乃有此乐国。天生至神物,与世作酣适。岂曰无妙理,滉漾莫容诘。康衢吾自乐,何者为帝力。大笑白与刘,区区颂功德。
其三
客从崧少来,贻我招隐诗。为言学仙好,人间竟何为?一笑顾客言,神仙非所期。山中如有酒,吾与尔同归。
其四
酒中有胜地,名流所同归。人若不解饮,俗病从何医。此语谁所云?吾友田紫芝。紫芝虽吾友,痛饮真吾师。一饮三百杯,谈笑成歌诗。九原不可作,想见当年时。
其五
饮人不饮酒,正自可饮泉。饮酒不饮人,屠沽从击鲜。酒如以人废,美禄何负焉。我爱靖节翁,于酒得其天。庞通何物人?亦复为陶然。兼忘物与我,更觉此翁贤。
德禅师清凉草堂
旧隐伊陆巷,把茅入宴息。新居兰若峰,老屋补漏坼。钟鱼有胜气,瓶锡无滞迹。回头仙人队,谈笑初未隔。结草几成坏,逆旅谁主客?道人皞许许,一笑山月白。多生负诗债,秋物苦催索。遥知得新句,崧少为动色。
(原注)上人旧隐伊阳,伊阳有伊陆巷。仙人队者,女几山诸峰名。
少林
云林入清深,禅房坐萧爽。澄泉洁余习,高鸟唤长往。我无玄豹姿,谩有紫霞想。回首山中云,灵芝日应长。
刘曲龙潭
层冰积浩荡,陵谷低吞吐。窈窕转幽壑,突兀开净宇。回头山水县,亦复堕尘土。孤云铁梁北,宇宙一仰俯。风景初不殊,川涂忽修阻。寒潭海眼净,黕黑自太古。蛰龙何年卧?万国待霖雨。谁能裂苍崖,雷风看掀举。
(原注)山中人岁旱则转大石入潭中以骇龙,瞬息致雨,故云。
麦叹
借地乞麦种,徼幸今年秋。乞种尚云可,无丁复无牛。田主好事人,百色副所求。盻盻三百斛,宽我饥寒忧。我梦溱南川,平云绿油油。起来望河汉,旱火连东州。四月草不青,吾种良谩投。田间一太息,此岁何时周。向见田父言,此田本良畴。三岁废不治,种则当倍收。如何落吾手,羊年变鸡猴。身自是旱母,咄咄将谁尤。人满天地间,天岂独吾讎。正以赋分薄,所向因拙谋。不稼且不穑,取禾亦何繇?办作高敬通,恶雨将漂流。吾贫有滥觞,贤达未始羞。单衣适至骭,一剑又蒯缑。焉知寄食饿,不取丞相侯。作诗以自广,时用商声讴。驱马北邙原,踟蹰重踟蹰。千年富贵人,零落此山隅。万冢不复识,榛莽余龟趺。贤愚同一尽,感极增悲歔。粤人惟物灵,生也与道俱。一为物所眩,遂尔迷厥初。蜕骨几山丘,百年不须臾。归尽固其理,交丧亦已愚。陈迹有足悲,奈此万化途。焉知原上冢,不有当年吾?
龙门杂诗二首
其一
石楼绕清伊,尘土天所限。人言无僧久,草满不复刬。滩声激悲壮,山意出高蹇。当年香山老,挂冠遂忘返。高情留诗轴,清话入禅版。谁言海山去,萧散仍在眼。溪寒不可涉,倚杖西林晚。
其二
不见木庵师,胸中满泥尘。西窗一握手,大笑倾冠巾。青山有佳招,一游负因循。老筇动高兴,万景森前陈。乾元先有期,清伊亦知津。细看潜溪树,高卧香山云。学诗二十年,钝笔死不神。乞灵白少傅,佳句傥能新。遥遥洛阳城,梅花千树春。山中有忙事,寄谢城中人。
丰山怀古
丰山一何高,古屋苍烟重。开门望吴楚,鸟去天无穷。连山横巨鳌,白水亘长虹。川原郁佳气,自古南都雄。炎精昔季兴,卧龙起隆中。落落出奇策,言言揭孤忠。时事有可论,生晚恨不逢。汉贼不两立,大义皎日同。吴人操等耳,忍与分河潼。夺操而与权,何以示至公。一民汉遗黎,尺地汉故封。守民及守土,天地与相终。不能御寇讎,顾以寇自功。既异鸿沟初,又非列国从。一券捐半产,二祖宁汝容。端本一已失,孤唱谁当从?至今有遗恨,庙柏号阴风。旧闻清泠渊,天籁如撞钟。山径野人语,诞幻欺孩童。开元有乱阶,鹿饮温泉宫。黄猿何为者,乃尔能啸凶。乾坤之大音,久郁理当通。清箱旦夕落,伫尔惊群聋。
(原注)孔明自谓汉室季兴,清泠渊黄猿出,见庙碑述开元事。
乙酉六月十一日雨
一旱近两月,河洛东连淮。骄阳佐大火,南风卷黄埃。草树青欲乾,四望令人哀。时时怪事发,雨雹如李梅。我梦天河翻,崩腾走云雷。今日复何日?駃雨东南来。元气淋漓中,焦卷意已回。良苗与新颖,郁郁无边涯。书生如老农,苦乐与之偕。闾阎闻吉语,一笑心颜开。酉年酒如浆,旱溢安能灾。惟当作高廪,多具尊与罍。家人笑问我,君用安在哉。
(编注)“駃雨”:駃,与“快”音义同。见《广韵》。
示侄孙伯安
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儿。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见汝挟书归,忆我青衿时。青衿昨日耳,齿发忽如兹。
读书误人多,阔疏亦天资。元无倚天剑,可断扶桑枝。倚梯望青冥,愚者知笑之。壮事已无取,老谋欲何施。
幸此掌中孙,未染如素丝。就令好纸笔,门户谁当支?我有商余田,汝壮可耘耔。便当学种树,未用城南诗。(原注)伯安方读韩集,符读书城南。
种松
百钱买松羔,植之我东墙。汲井涴尘土,插篱护牛羊。一日三摩挲,爱比添丁郎。昨宵入我梦,忽然变昂藏。昂藏上云雨,惨淡含风霜。起来月中看,细鬛错针芒。惘然一太息,何年起明堂?邻叟向我言,种木本易长。不见河畔柳,顾盼百尺强。君自作远计,今日何所望?
虞乡麻长官成趣园二首
其一
凿池水交流,筑屋山四绕。衡门在人境,三径深以悄。中庭八九树,晨坐听百鸟。人生信多虑,长寝容未了。虚舟有天游,我定物自扰。岂不与世并,自是万物表。达观无不可,言外当意晓。
其二
蹉跎匡山游,烂漫彭泽酒。慨然千载上,怀我平生友。夫君负奇节,剑气郁星斗。为吏非所堪,径去如避走。王官唐以还,寂寞盖已久。柴车君来隐,清风动林薮。至今溪上诗,往往在人口。渊明不可作,此士宁复有?
杂诗四首
其一
相士如相马,灭没深天机。区区铜马法,徒识牝与骊。人言当涂公,恶人知其微。如何许劭语,受之不复疑。知人固不易,人亦未易知。媸妍在水镜,铅粉徒自欺。孰为仁义人,未假已不归。伯乐不可作,思与曹瞒期。
其二
世事如大弩,人若材官然。乘势易发机,非时劳控弦。又如大水中,置彼万斛舡。虽有帆与樯,亦须风动天。不见问公瑾,弱龄已飞骞。不见师尚父,鹰扬在华颠。彼非生而材,此岂晚乃贤。鎡基喻智慧,要必有待焉。叹息狂驰子,尝为愚者怜。
其三
昆山有璞玉,外质而内美。唯其不自炫,故与顽石齿。和也速于售,再献甘灭趾。在玉庸何伤,惜君两足耳。
其四
堂堂明堂柱,根节几岁寒。使与蒲柳同,扶厦良券难。我衣敝缊袍,我饭苜蓿盘。天公方试我,剑铗勿妄弹。
采杞
仙苗不择地,榛莽散秋实。微霜绿未陨,浓露红欲滴。方书尚服饵,僮仆课采拾。花叶久已厌,功实从此得。苦茶荐奇味,凡酝化灵液。人传东坡事,世验西河术。诳口亦自佳,轻骨况可必。维物多似是,致用相万一。向非观玉篇,谁为分杞棘?
宿菊潭
田父立马前,来赴长官期。父老且勿往,问汝我所疑:民事古所难,令才又非宜。到官已三月,惠利无毫厘。汝乡之单贫,宁为豪右欺?聚讼几何人,健斗复是谁?官人一耳目,百里安能知?东州长官清,白直下村稀。我虽禁吏出,将无夜叩扉?教汝子若孙,努力逃寒饥。军租星火急,期会切莫违。期会不可违,鞭朴伤汝肌。伤肌尚云可,夭阏令人悲。
观淅江涨
淅水,今在郧阳,见《水经注》,非浙江也。
一旱千里赤,一雨垣屋败。淅故以江名,暴与众壑会。初惊沙石卷,稍觉川谷隘。雷风入先驱,大块供一噫。千帆鼓前浪,万马接后派。崩崖不暇顾,拔木无留碍。凭陵如藉势,洄洑各有态。平分乍舒徐,怒触忽碎坏。云蒸楚树杪,雪映商岭背。仿佛千丈潮,恍与海门对。佽飞斗蛟鳄,燃犀出鳞介。阳侯富阴族,万首露光怪。翠蕤澹偃蹇,钲鼓乱硡磕。永怀疏凿力,重叹神禹大。乾坤海为壑,未碍变横溃。纳污非无处,流恶聊自快。投诗与龙盟,涤荡烦一再。
(原注)时拜大赦五日矣。
鹳雀崖北龙潭
层崖閟顽阴,水木深以阻。湍声半空落,汹汹如怒虎。风生木叶脱,魄动不敢语。何年浑沌窍,灵物此栖处。初从一线溜,开凿到神禹。云雨鼓飞浪,喷薄齐万弩。藏珠骊龙颔,百斛快一吐。油油入无底,细散不濡缕。归藏海有穴,泛溢愁下土。南峰天一柱,万古镇幽府。江山有奇探,落景迫行旅。多惭茹芝人,终年看飞雨。
五松平
竹港晨露白,石门秋气寒。湍流落涧壑,细路深茅菅。江平白石出,竟日沿清湾。四顾不见人,山鸟时闲关。苍崖入地底,烟霭青漫漫。力尽不能过,却坐空长叹。青天白云间,可望不可攀。虚名竟何得,行路乃尔难。
阻雨张主簿草堂
湿暑云气郁,漫淫成积雨。南风窃阴机,万籁困掀举。飞涛限江岸,悬流迫茅宇。块坐百虑滋,归兴生鸟羽。儿童十日约,竹马候门庑。曾是百里程,川途忽遐阻。少游去我久,念子平生语。款段劣可乘,嬴余果何取?河汾敝庐在,坐滞西南楚。世事不可期,客心徒自苦。
赠答杨焕然
诗亡又已久,雅道不复陈。人人握和璧,燕石谁当分?关中杨夫子,高诲世所闻。十年玄尚白,藜藿甘长贫。有来河水篇,四海付斯文。斯文有定在,桓生知子云。古来知己难,万里犹比邻。千人国中和,要非心所亲。东楚西南秦,望君劳我神。相逢不得语,别去徒殷勤。白云不可赠,相思秋复春。送诗人李正甫
阳和入枯株,霭霭含芳津。山头太古石,不与万物春。朝从木客游,暮将山鬼邻。紫芝仅盈掬,幽兰不克纫。青云入长吁,肝胆空轮囷。我尝读君诗,天趣触眼新。秦游得豪宕,晋产余真淳。怒虎不受唾,骇鹿未易驯。安坐谁不如?半生走逡巡。苍苍不可问,藐藐谁当亲?青山碾为尘,白日无闲人。空歌东野曲,不救西州贫。
万化如大路
万化如大路,物我适相遭。往来限邻屋,梦寐阻同袍。断金几何人,年运剧销膏。相欢顾不足,尔戈奚暇操。古来太山名,达观等秋毫。蛮触徒能国,蜾蠃竟谁豪?旷荡览八纮,美恶自为曹。造物无巧择,大块有并包。暴公今在亡,转磷起蓬蒿。孤心既悄悄,众口益嗷嗷。同尘宁当悔,枉己乃为劳。鹿门有高躅,世网傥能逃。晓发石门渡湍水道中
疏星澹秋明,阴霞绚朝映。积雨成坐愁,晨光动幽兴。石门归驭引,湍浦渔舠并。旷荡万景新,归藏四山静。平湖风漪绿,远岸秋沙净。洋洋游鱼逝,泛泛轻鸥泳。隐显乖夙心,感遇见真性。倦游时自悼,违己将安竟。
忧端从中来,茫茫发孤咏。
(原注)《水经》:“湍”音“专”。
放言
韩非死孤愤,虞卿著穷愁。长沙一湘累,郊岛两诗囚。人生定能几,肺肝日相讎。井蛙奚足论,裈虱良足羞。正有一朝乐,不偿百年忧。古来帝王师,或从赤松游。大笑人间世,起灭真浮沤。曾是万户封,不博一掉头。有来且当避,未至吾何求。悠悠复悠悠,大川日东流。红颜不暇惜,素发忽已稠。我欲升嵩高,挥杯劝浮丘。因之两黄鹄,浩荡观齐州。
李道人《崧阳归隐图》
北山范宽笔,老硬无妍姿。南山小平远,澹若韦郎诗。崧阳古仙村,佳处我所知。长林连玉华,细路入清微。连延百余家,柴门水之湄。桑麻蔽朝日,鸡犬通垣篱。愧我出山来,京尘满山衣。春风四十日,梦与孤云飞。可笑李山人,嗜好世所稀。逢人觅诗句,不恤怒与讥。道人本无事,何苦尘中为?京师不易居,我痴君更痴。山中酒应熟,几日是归期?
黄公庙
羁客无恒居,六月走长路。清风黄公祠,地古欣所遇。剑飞素灵哭,龙跃云雨赴。堂堂文成君,谈笑取帝傅。功名要有命,阴相果何预。谁谓圯上人,异事惊竹素。河清不可俟,筋力疲世故。袖间一编书,尘埃叹迟暮。
学东坡移居八首其一
废地三亩余,十年长蒿莱。瓦砾杂粪壤,白骨深苍苔。孤客无所投,即此营茅斋。垦鋋岂不苦,寝处亦可怀。辱身贱者事,宁当惜筋骸。伐木荒林中,运甓古城隈。辛勤八十日,吾事乃得谐。买宅必万钱,一钱不天来。今晨见此屋,一笑心颜开。
其二
谁谓我屋宽?寝处无复余。谁谓我屋小?十口得安居。南荣坐诸郎,课诵所依于。西除著僮仆,休休得自如。老我于其闲,兀兀穷朝晡。起立足欠伸,偃卧足展舒。窗明火焙煖,似欲忘囚拘。屋前有隙地,客舍不可无。花阑及菜圃,次第当耘锄。东野载家具,家具少于车。我贫不全贫,尚有百本书。
其三
故书堆满床,故物贮满箱。浑浑商宝鬲,累累汉铜章。杖饰昭敬恭,严卯诃瘅刚。雷文绕杖节,兽面出佩璜。私印刻王尊,玉斗蛟龙翔。逸少留半纸,鱼网非硬黄。亦有昙首帖,不辨作雁行。雪景睿思物,宣政旧所藏。晋公古渔父,浩歌濯沧浪。因观宫骑图,卧驼识提囊。溪石含余润,奚墨凝幽香。南荣挂风响,云裾佩铿锵。镜背先秦书,八字环中央。读之三叹息,此日何时光?
其四
壬辰困重围,金粟论升勺。明年出青城,瞑目就束缚。毫釐脱鬼手,攘臂留空槖。聊城千里外,狼狈何所讬?诸公颇相念,余粒分凫鹤。得损不相偿,抔土填巨壑。一冬不制衣,缯纩如纸薄。一日仅两食,强半杂藜藿。不羞蓬累行,粗识瓢饮乐。敌贫如敌寇,自信颇亦悫。儿啼饭箩空,坚阵为屡却。沧溟浮一叶,渺不见止泊。五穷果何神,为戏乃尔虐。
其五
旧隐嵩山阳,笋蕨丰馈饷。新斋淅江曲,山水穷放浪。乾坤两茅舍,气压华屋上。一从陵谷变,归顾无复望。渔樵忆还往,风土梦间旷。恍如悟前身,姓改心不忘。去年住佛屋,尽室寄寻丈。今年僦民居,卧榻碍盆盎。静言寻祸本,正坐一出妄。青山不能隐,俯首入羁鞅。巢倾卵随覆,身在颜亦强。空悲龙髯绝,永负鱼腹葬。置锥良有余,终身志悲怆。
其六
国史经丧乱,天幸有所归。但恨后十年,时事无人知。兴废属之天,事岂尽乖违。传闻入讎敌,只以兴骂讥。老臣与存亡,高贤死兵饥。身死名亦灭,义士为伤悲。哀哀淮西城,万夫甘伏尸。田横巨擘耳,犹为谈者资。我作南冠录,一语不敢私。稗官杂家流,国风贱妇诗。成书有作者,起本良在兹。朝我何所营,暮我何所思。胸中有茹噎,欲得快吐之。湿薪烟满眼,破砚冰生髭。造物留此笔,吾贫复何辞。
其七
东坡谪黄州,符药行江湖。荒田拾瓦砾,贱役分僮奴。我读移居篇,感极为悲歔。九原如可作,从公把犁锄。我贫公亦贫,赋分无贤愚。论人虽甚愧,诗亦岂不如。
其八
此州多寓士,论年悉肩随。风波同一舟,奚必骨肉为。倪家莲花白,每酿必见贻。季昌妙琴事,足以相娱嬉。郭侯家多书,篇帙得徧窥。赵子笃于学,间以问所疑。王生旧邻舍,穷达心不移。千里访存殁,十口分寒饥。独有仲通甫,天马不可羁。直以论诗文,稍稍窥藩篱。永怀王与李,朔漠行当归。书来闻吉语,报我脱絷维。惭非一狐腋,不直五羖皮。我作野史亭,日与诸君期。相从一笑乐,来事无庸知
历下亭怀古,分韵得“南”字
东秦富佳境,北渚擅名谈。兹游亦已久,才得了二三。南山压城头,十里奎与函。洑流出地底,城隅满泓潭。金丝弄晴光,玉玦响空嵌。清涟通画舫,秀水深云龛。华峰水中央,郁郁堆烟岚。荷华望不极,绿净纷红酣。毒热非山阳,卑湿无江南。承平十万户,他州隔仙凡。劫火土一丘,树老草不芟。巧尽露天质,到眼皆奇探。千年历下亭,规摹见覃覃。怀贤成独咏,胜赏何由参?
舜泉,效远祖道州府君体
重华初侧陋,尝耕历山田。至今历下城,有此东西泉。丧乱二十载,祠宇为灰烟。两泉废不治,渐著瓦砾填。蛙跳聚浮沫,羊饮留余膻。我行历荒基,涕下何涟涟。舜不一井庇,下者何有焉?帝功福万世,帝泽润八埏。要与天地并,宁待一水传。甘棠思邵伯,自是古所然。我欲操畚锸,浚水及其原。再令泥浊地,一变清冷渊。青石垒四周,千祀牢且坚。石渠漱清溜,日听薰风弦。便为泉上叟,抔饮终残年。
与张仲杰郎中论文
文章出苦心,谁以苦心为?正有苦心人,举世几人知?工文与工诗,大似国手棋。国手虽漫应,一著存一机。不从著著看,何异管中窥。文须字字作,亦要字字读。咀嚼有余味,百过良未足。功夫到方圆,言语通眷属。只许旷与夔,闻弦知雅曲。今人诵文字,十行夸一目。阏颤失香臭,瞀视纷红绿。毫厘不相照,觌面楚与蜀。莫讶荆山前,时闻刖人哭。
济南庙中古桧
同叔能赋
亭亭祠宫桧,郁郁上云雨。扶持几来年,造物心独苦。青余玉川润,根入铁岸古。虽含栋梁姿,斤斧安得取。沇洑地中久,骇浪思一鼓。天柱屹不移,水国奠平土。乾坤此神物,甲乙存世谱。濑乡留耳孙,阙里传鼻祖。秦松徒自污,蜀柏聊共数。会待十抱成,兹焉重摩拊。
铜鞮次村道中
山径一何恶,一涧复一岭。昂头一握天,放脚百丈井。武乡有便道,故绕铜鞮境。涉险良独难,又复触隆景。羸骖蹄已穴,怨仆气将瘿。与世恒背驰,用力何自省。河汾绍绝业,疑信纷莫整。铭石出圹中,昧者宜少警。少时曾一读,过眼不再省。南北二十年,梦寐犹耿耿。喻如万里别,灯火得对影。行役岂不劳,聊当忍俄顷。
萧斋(并引) 故民部长陵萧公,泰和、大安之间,名德雅望,朝臣无出其右。其为太原道漕使时,不肖方厕诸生间,顾尝一望眉宇以为甚幸。然亦以齿少且贱,不得与横经之末而为恨也。北渡后,居阳平,见关中人邢公达谈公平生,往往色扬而神跃。问之,知其为公夫人之犹子也。盖公达之先人于公恩义良厚,而公所以报之者为甚力。公达初仕部掾,年甫三十,遂为州上佐,出入台阁者二十年,虽其材致,然亦藉公为之司命耳。予雅知公达之敬公也,凡欲闻公之故,则就访之。公达所居之屋,乞名于予,因以“萧斋”目之,且为之说云:“士之生世,有一乡之士,有天下之士,有一人之所私慕,有天下之所共称,分限所在,不能以强人,而人亦不得而强之也。惟公承王公余烈,弈叶台鼎,世谱完具,与当阳杜氏相上下,故言氏族者推其贵。出入经史,优柔餍饫,发擿秘奥,不减前辈蔡无可,故言讨论者服其博。奏谳疑狱,致力忠爱,一言之仁,利及永久,故言断狱者归其平。强御不夺其操,公相不易其介,幅巾乡社,坐镇颓俗,故言进退者推其高。盖天下所共称,非一人之私慕,高山仰止,其谁曰不然?古人有爱萧子云笔札者,得萧之一字,遂以名所居,况于其所天乎!”因为诗以贻公达。有好贤如缁衣者,请为同赋焉。
十年金门客,一日蓬蒿人。烟煤两椽屋,因公名字新。昔公无恙时,四海望经纶。敦庞一右儒,风采自名臣。人亡典刑在,百世留清尘。师尊世共然,况予夙所亲。爱公入梦想,逶迤见垂绅。教儿多读书,公言谅谆谆。他时门户改,亦唯公所姻。我尝望公颜,道左避朱轮。至今诵其诗,喜色为津津。归秦如未老,会买东家邻。
别李周卿三首
其一
行路涩于棘,单车望千山。歌君归云曲,清涕留余潸。六年河朔州,动辄得谤讪。惟君笃高义,日来款柴关。古交松柏心,今交桃李颜。古人去不返,古道挽不还。相思一尊酒,幽恨寄山间。(原注)周卿学有渊源,东州诗人未见其比。与予约西游,如诗中所说。
其二
风雅久不作,日觉元气死。诗中柱天手,功自断鳌始。古诗十九首,建安六七子。中间陶与谢,下逮韦柳止。诗人玉为骨,往往堕尘滓。衣冠语俳优,正可作婢使。望君清庙瑟,一洗筝笛耳。
其三
城居日蛙黾,局促复局促。去作山中客,放浪谁检束。溪光淡于冰,山骨净如玉。怀我同心人,团茅住深竹。
垂纶鲜可食,种秫酒亦足。石坛三万丈,醉眼天一粟。安得万里风,相从两黄鹄?
(原注)周卿学有渊源,东州诗人未见其比。与予约西游,如诗中所说。
酬韩德华送归之作
良朋满东州,岁月见忠悃。韩侯晚相值,意气尤恳恳。我尝相斯人,趣向识端本。立节柏有心,树德兰在畹。官荣睨不顾,寄兴浮云枿。今世走名埸,旗旆几仆偃。贱子本无取,玉趾渠往返。昨闻遂归养,见谓竹林阮。暑涂三百里,追送不惮远。观君木讷姿,百念为日损。顾方惭衣肸,又被以华衮。桑榆傥可收,岁事在穮茺。里门眼中见,归袖劳重挽。鸡黍先有期,升堂未言晚。
(原注)渠犹类然。
戊戌十月山阳雨夜二首
其一
朔吹作还止,云意郁以周。十月雷收声,阳和自油油。此雨非旧雨,春旱历夏秋。道路土三尺,今朝见浮沤。三城信乐土,凶年未消忧。一蝗食禾尽,半菽不易求。流民四方来,断港鱼虾稠。忍死待一麦,秋种且未投。干溢谁所司,雩坛遍九州。醉饱到狐鬼,巫觋自怀羞。帝命制江湖,野语良悠悠。龙公为汝贺,桑榆定可收。
其二
霏霏散浮烟,霭霭集微坌。出门望白塔,但觉襟袖润。繁声忽赴节,细点复成阵。久渴宜未厌,已作宁小靳。山阳冬候暖,麦脚易滋分。土膏入渗漉,破粒容可趁。此邦信可乐,风土同一晋。单车我东来,尘土满归鬓。裹粮失先具,闭籴困余吝。今朝人事改,一雨开百顺。僧窗晚色净,喜极梦为尽。枕上一诗成,灯花落红烬。
看山
惨惨悲去国,郁郁赋卜居。不采西山薇,即当葬江鱼。今日忽有得,荡如脱囚拘。青山坐终日,忘读案上书。皋壤与山林,使我欣然欤!我身天地间,托宿真蘧庐。无穷阅有限,万期亦须臾。坎止及流行,何计疾与徐。百年险与夷,又似万里途。良驭驰康庄,九折亦摧车。必惟易之就,遇险当何如。化化复生生,体异理不殊。鹭非浴而白,鸟岂黔而乌。谁续长胫鹤,谁截短足凫。孔墨不暖席,盗跖华堂居。公车困方朔,太仓饱侏儒。杜子露双肘,朝参出无驴。软裘与快马,照耀舆台躯。天随隐笠泽,杞菊供盘盂。击鲜日为具,大嚼皆屠沽。乖逢自乖逢,赋分无贤愚。作计穷一我,造物良区区。
向也忧不足,乃今乐有余。
希望对你有帮助:同儿辈赋未开海棠 枝间新叶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 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园。 摸鱼儿 雁丘词 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 欢乐趣,离别苦。就(1)中更有痴儿女。 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横汾路,寂寞当年萧鼓,荒烟依旧平楚。 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自啼风雨。 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 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邱处。 注:(1)就,一作“是”。 摸鱼儿 问莲根有丝多少 问莲根、有丝多少?莲心知为谁苦。 双花脉脉娇相向,只是旧家儿女。 天已许!甚不教,白头生死鸳鸯浦。夕阳无语。 算谢客烟中,湘妃江上,未是断肠处。 香奁梦好,在灵芝瑞露,人间俯仰今古。 海枯石烂情缘在,幽恨不埋黄土。 相思树,流年度,无端又被西风误。兰舟少住。 怕载酒重来,红衣半落,狼藉卧风雨。 木兰花慢 游三台 渺漳流东下,流不尽,古今情。 记海上三山,云中双阙,当日南城。 黄星。几年飞去,淡春阴、平野草青青。 冰井犹残石甃,露盘已失金茎。 风流千古短歌行,慷慨缺壶声。 想骊酒临江,赋诗鞍马,词气纵横。 飘零。旧家王粲,似南飞、乌鹊月三更。 笑杀西赋客,壮怀无复平生。 玉漏迟壬辰围城中,有怀浙江别业 浙江归路杳。西南仰羡,投林高鸟。 升斗微官,世累苦相萦绕。 不入麒麟画里,又不与、巢由同调。 时自笑。虚名负我,平生吟啸。 扰扰马足车尘,被岁月无情,暗消年少。 钟鼎山林,一事几时曾了。 四壁秋虫夜语,更一点,残灯斜照。 青镜晓。白发又添多少。 石州慢 石州慢赴召史馆,与德新丈别于岳祠新店,明日以此寄之。 击筑行歌,鞍马赋诗,年少豪举。 从渠里社浮沉,枉笑人间风女。 生平王粲,而今憔悴登楼,江山信美非吾土。 天地一飞鸿,渺翩翩何许。 羁旅。山中父老相逢,应念此行良苦。 几为虚名,误却东家鸡黍。 漫漫长路,萧萧两鬓黄尘,骑心漫与行人语。 诗句欲成时,满西山风雨。 临江仙 临江仙 自洛阳往孟津道中作 今古北邙山下路,黄尘老尽英雄。 人生长恨水长东。幽怀谁共语,远目送归鸿。 盖世功名将底用,从前错怨天公。 浩歌一曲酒千钟。男儿行处是,未要论穷通。 鹧鸪天 华表归来老令威,头皮留在姓名非。 旧时逆旅黄粱饭,今日田家白板扉。 沽酒市,钓鱼矶,爱闲真与世相违。 墓头不要征西字,元是中原一布衣。 清平乐 离肠宛转,瘦觉妆痕浅。 飞去飞来双语燕,消息知郎近远。 楼前小语珊珊,海棠帘幕轻寒。 杜宇一声春去,树头无数青山。 论诗三十首 (丁丑岁三乡作) 汉谣魏什久纷纭,正体无人与细论。 谁是诗中疏凿手,暂教泾渭各清浑。 曹刘坐啸虎生风,四海无人角两雄。 可惜并州刘越石,不教横槊建安中。 邺下风流在晋多,壮怀犹见缺壶歌。 风云若恨张华少,温李新声奈尔何? (钟嵘评张华诗,恨其儿女情多,风云气少。) 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南窗白日羲皇上,未害渊明是晋人。 (柳子厚,晋之谢灵运;陶渊明,唐之白乐天。) 纵横诗笔见高情,何物能浇块垒平。 老阮不狂谁会得,出门一笑大江横。 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仍复见为人。 高情千古闲居赋,争信安仁拜路尘! 慷慨歌谣绝不传,穹庐一曲本天然。 中州万古英雄气,也到阴山敕勒川。 沈宋横驰翰墨场,风流初不废齐梁。 论功若准平吴例,合着黄金铸子昂。 斗靡夸多费览观,陆文犹恨冗于潘。 心声只要传心了,布谷澜翻可是难。 (陆芜而潘净,语见《世说》) 排比铺张特一途,藩篱如此亦区区。 少陵自有连城璧,争奈微之识碔砆。 (事见元稹《子美墓志》) 眼处心生句自神,暗中摸索总非真。 画图临出秦川景,亲到长安有几人? 望帝春心托杜鹃,佳人锦色怨华年。 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 万古文章有坦途,纵横谁似玉川卢。 真书不入今人眼,儿辈从教画鬼符。 出处殊途听所安,山林何得贱衣冠? 华歆一掷金随重,大是渠侬被眼谩。 笔底银河落九天,何曾憔悴饭山前。 世间东抹西涂手,枉着书生待鲁连。 切切秋虫万古情,灯前山鬼泪纵横。 鉴湖春好无人赋,岸夹桃花锦浪生。 切响浮声发巧深,研摩虽苦果何心! 浪翁水乐无宫徵,自是云山韶濩音。 (水乐,次山事。又其《欸乃曲》云:“停桡静听曲中意,好似云山韶□音”) 东野穷愁死不休,高天厚地一诗囚。 江山万古潮阳笔,合在元龙百尺楼。 万古幽人在涧阿,百年孤愤竟如何? 无人说与天随子,春草输赢校几多? (天随子诗:“无多药草在南荣,合有新苗次第生。稚子不知名品上,恐随春草斗输赢。”) 谢客风容映古今,发源谁似柳州深? 朱弦一拂遗音在,却是当年寂寞心。 窘步相仍死不前,唱酬无复见前贤。 纵横正有凌云笔,俯仰随人亦可怜。 奇外无奇更出奇,一波才动万波随。 只知诗到苏黄尽,沧海横流却是谁? 曲学虚荒小说欺,俳谐怒骂岂诗宜? 今人合笑古人拙,除却雅言都不知。 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晚枝。 拈出退之山石句,始知渠是女郎诗。 乱后玄都失古基,看花诗在只堪悲。 刘郎也是人间客,枉向东风怨兔葵。 金人洪炉不厌频,精真那计受纤尘。 苏门果有忠臣在,肯放坡诗百态新。 百年才觉古风回,元佑诸人次第来。 讳学金陵犹有说,竟将何罪废欧梅? 古雅难将子美亲,精纯全失义山真。 论诗宁下涪翁拜,未作江西社里人。 池塘春草谢家春,万古千秋五字新。 传语闭门陈正字,可怜无补费精神! 撼树蚍蜉自觉狂,书生技痒爱论量。 老来留得诗千首,却被何人校短长?寻访人物:元好问寻访 [双调]骤雨打新荷 绿叶阴浓,遍池亭水阁,偏趁凉多。海榴初绽,朵朵蹙红罗。乳燕雏莺弄语,有高柳鸣蝉相和。骤雨过,琼珠乱糁,打遍新荷。 人生百年有几,念良辰美景,休放虚过。穷通前定,何用苦张罗。命友邀宾玩赏,对芳樽浅酌低歌。且酩酊,任他两轮日月,来往如梭。
当年,元好问去并州赴试,途中遇到一个捕雁者。这个捕雁者告诉元好问今天遇到的一件奇事:他今天设网捕雁,捕得一只,但一只脱网而逃。岂料脱网 之雁并不飞走,而是在他上空盘旋一阵,然后投地而死。《雁邱词》元好问
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
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
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
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风雨。
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
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邱处。这首相当经典望你喜欢!
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
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
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
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风雨。
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
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邱处。这首相当经典望你喜欢!
元好问是宋,金,还是元朝的诗人?
金元更替之时
元好问
元好问,字裕之,号遗山,世称遗山先生。太原秀容(今山西省忻州市)韩岩村人。生于金章宗明昌元年(1190年)七月初八,卒于元宪宗蒙哥七年(1257年)九月初四日,其墓位于忻州市城南五公里韩岩村西北。他是700多年前我国金朝最有成就的作家和历史学家,是宋金对峙时期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又是金元之际在文学上承前启后的桥梁。著有《元遗山先生全集》,词集为《遗山乐府》。
元好问出身于一个世代书香的官宦人家。他的祖先原为北魏皇室鲜卑族拓跋氏,后随魏孝文帝由平城(今大同市)南迁洛阳,并在孝文帝的汉化改革中改姓元。北魏亡后,落籍汝州(今河南省临汝县)。五代时期以后,又由河南移家平定州(今山西省平定县)。他的高祖元谊,在北来晚期徽宗宣和年间(1119-1225年)官忻州神武(虎)军使。曾祖元春(一作椿)任北宋隰州(治今山西省隰县)团练使,又从平定移家忻州,遂为忻州人。祖父元滋善,在金朝海陵王正隆二年(1157年)任柔服(今内蒙古土默特右旗托克托附近)丞。父亲元德明多次科举不中,以教授乡学为业,平时诗酒自娱,著有《东岩集》。
元好问出生后七个月,即过继给他的任县令的二叔父元格(后元好问称他为陇城府君)。
元好问生活的时代,正是金元兴替之际,金朝由盛而衰被蒙古灭亡,蒙古本是金的臣属,崛起后征伐四方而灭掉金国。在这样的大战乱大动荡的社会环境里,元好问也经历着国破家亡,流离逃难的痛苦煎熬。大致来说,他的一生可以分成这样几个大的阶段:21岁前,他过的是学生和公子哥儿的优裕生活。这20来年,随着他的过继父元格,转徙于山东、河北、山西、甘肃的县令任上,一方面得到了良好的教育,很早显露出文学才华,8岁即因作诗而获得“神童”的美誉。虽然初次参加科举未能魁名高中,但因多遇名人指教,学问大为长进,打下了做诗为文的深厚根基。太原王中立(字汤臣)、翰林学土路铎(字宣叔)、名儒郝天挺(字晋卿)等都对元好问有过指教师授的功劳。另一方面,丰厚的物质生活和科场失意的打击,使元好问养成了嗜酒的不良癖好。22岁至35岁,是元好问科场多次挫折和遭受战祸、家破人亡,由山西逃难河南并在豫西逐渐定居时期。其间,他备尝了人生的痛苦艰辛。不过,通过应试汴梁,他得以与朝中名人权要如赵秉文、杨云翼、雷渊、李晏等交接结好,不仅在学问上受到高明的指点,诗文大为进步,而且为以后的仕途进退也打下了重要基础。自35岁中博学宏词科入选翰林院,到金哀宗完颜守绪天兴二年(1233年)汴京城破被蒙古兵俘虏,是他宦海浮沉和仕途最终结束时期。这一时期,他因不满史馆的冷官生活,很快辞官回豫西登封家中闲居。后被荐举出任镇平、内乡、南阳县令,再调金中央政府任尚书省令史,移家汴京,经历蒙古围城、崔立叛降、汴京城破、被俘囚押的饥饿忧愁、流血流泪、生离死别等恶梦般的生活。自天兴二年(1233年)四月被蒙古兵俘虏,押赴聊城羁管软禁,到元太宗窝阔台十年(1238年)八月49岁结束羁系生活,他作为囚徒,与家人辗转于山东聊城、冠氏之间,并逐渐与蒙古国的汉军首领严实、赵天锡等接上关系,生活逐渐好转和自由。这期间,他痛心金国的沦亡,奸贼的误国,并为了以诗存史,勤奋编辑金国已故君臣诗词总集《中州集》。以“中州”名集,则寓有缅怀故国和以金为正统的深意。从窝阔台十一年(1239年)秋他50岁时返回故乡忻州,到元宪宗蒙哥七年(1257年)九月初四他68岁时在获鹿寓舍逝世,是他的遗民不仕和为金史编纂四处奔忙搜求有关资料时期。这期间,他的交游范围更广、作诗为文更多,对蒙古国的态度也逐渐转变。
元好问是一位才华横溢、多才多艺的文学家。他对当时所有的文学形式除金院本之类的戏曲作品未见流传至今的实证或记载传说之外,其他的几乎都有,如:诗、词、歌、曲、赋、小说,传统的论、记、表、疏、碑、铭、赞、志、碣、序、引、颂、书、说、跋、状、青词,以及官府公文诏、制、诰、露布等,均掌握熟练、运用自如。
元好问的作品,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内容实在,感情真挚,语言优美而不尚浮华。他的同时代人和后世都对他的诗文有极高的评价。他的朋友徐世隆说他:“作为诗文,皆有法度可观,文体粹然为之一变。大较遗山诗祖李、杜,律切精深,而有豪放迈往之气;文宗韩、欧,正大明达,而无奇纤晦涩之语;乐府则清新顿挫,闲宛浏亮,体制最备。又能用俗为雅,变故作新,得前辈不传之妙,东坡、稼轩而下不论也。”他的另一位朋友李冶更誉其为“二李(李白、李邕)后身”。《四库全书总目·遗山集》评元好问称;“好问才雄学赡,金元之际屹然为文章大宗,所撰《中州集》,意在以诗存史,去取尚不尽精。至所自作,则兴象深邃,风格遒上,无宋南渡宋江湖诸人之习,亦无江西派生拗粗犷之失,至古文,绳尺严密,众体悉备,而碑版志铭诸作尤为具有法度。”
元好问又是一位高明的文艺理论家,他的《论诗三首》、《论诗三十首》、《与张仲杰郎中论文》、《校笠泽丛书后记》等等,都很精辟地评论了古代诗人诗派的得失。他也主张作诗为文要“诚”、要写“情性”,还提出许多写作时的技巧原则,反对生硬晦涩,乱排典故,做学问要“真积力久”等等,都是他几十年亲身实践得来的结晶,有着切实可行的指导意义。
元好问当过中央和地方官,都尽心竭诚,兢兢业业,关心国家兴亡,关心民生疾苦,所以政治声誉非常高。当他罢职镇平县令,时元宵佳节,百姓老老少少对他恋恋不会,敬酒惜别。在内乡县令任上时,他“劳抚流亡,边境宁谧”,所以当他因母亲去世,按照传统礼制为其母亲罢官守孝3年“丁内艰”时,“吏民怀之”赞许他:“元好问劳抚流亡,循史也,不当徒以诗人自之”。他任南阳县令时,为当地人民争得减3年赋税,发展生产,使人民有休养复苏之望。所以河南志书称他“知南阳县,善政尤著”。《南阳县志》记载:“南阳大县,兵民十余万,(元好问)帅府令镇抚,甚存威惠”。
元好问目睹亲历金朝的衰亡和蒙古灭金的全过程,又从政多年,强烈的忧国忧民的社会责任感,使他时刻关注着金国的命运和金国史迹的保存。当金如败亡前夕,他就向当政者建议用女真文小字写一部金史,但未能如愿,他就私下编撰了一部《壬辰杂编》。金灭亡后,他抱着“国亡史兴,己所当任”的爱国信念,决心以自己一人之力修一部金史,并为此付出了艰苦的努力和沉重的代价。他拒不应聘作蒙古国的官,以表明自己的遗民身分和对故国的忠忱。但为了写金史,又不得不与出仕蒙古国的中上层官员相周旋,以便取得他们的协助和必要的资料;也正因如此,而引起许多人对他的不谅解,“百谤百骂,嬉笑姗侮,上累祖弥,下辱子孙”。为了完成自己修金史的宏愿,元好问忍辱负重2O多年,直到去世,并为修金史,在自己家的院子里建了一座“野史亭”,作为存放有关资料和编辑写作的地方。多年的奔波,使他积累了金朝君臣遗言往行的资料上百万字,后称“金源君臣言行录”。他又抱着“以诗存史”的目的,编辑成了《中州集》。这是一部金代诗歌总集,里面不仅收录了他所知道的金期一代已故或未仕于蒙古国的诗人词客、包括金朝两位皇帝及诸大臣以至布衣百姓的诗词2116首(其中诗2001首,词115首),而且为每位作者共250余人写了小传,给中国文学史填补了空白。《金史·艺文传》就是以它为蓝本写成的,后来的《全金诗》自然也是在它的基础上增补而成的。同时,《中州集》也为金代历史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可惜,正当他满怀信心地说只需破费三数月功夫,查阅抄录了《金实录》上的有关内容,即可着手《金史》的著述时,他的一个朋友却从中作梗,未能得在蒙古万户、汉军首领张柔处见到金实录,以致功亏一篑,使他抱恨以殁。元好问生前虽然未能实现自己修成金史的愿望,但他所收集的这些资料,却为元代修宋、辽、金史,以至明朝修元史,提供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特别是为修金史奠定了基础。元好问尊重史实,不阿时俗,秉笔直书,所以后代学者一致认为,《金史》与元好问关系密切,《四库全书总目》称“多本其所著”。元好问这种国亡修史的作法,也为后人所仿效。如明朝遗老万斯同拒绝应清政府的博学宏词科的征召,也坚决不要清朝给的七品俸的纂修官官衔,却以“布衣”参与修《明史》。民国三年(1914年)创清史馆,也有不少清朝遗老为报故主来参与《清史稿》的编撰。
元好问十分重视和努力保护人才,喜欢奖掖后进。金哀宗天兴二年(1233年)四月,蒙古兵攻破汴京初,元好问即向当时任蒙古国中书令的耶律楚材推荐了54个中原秀士王若虚、王鹗、杨奂、张德辉、高鸣、李治、刘祁、杜仁杰、张仲经、商挺等,请来耶律楚材予以保护和任用。而经他教育或指授出来的文坛名手如郝经、王恽、许楫、王思廉、孟琪、徐琰、郝继先、阎复等多人。尤其是他保护和教育白朴的故事一直传为文坛佳话。白朴之所以后来能成为元曲四大家之一,为白朴的《天籁集》作序的王博文认为,这与元好问的教导分不开:“遗山之后,乐府名家者何人?残膏剩馥,化为神奇,亦于太素(白朴字)集中见之矣。然则继遗山者,不属太素而奚属哉!”
元好问对蒙古国的态度有一个矛盾变化的过程。他痛心于金国被蒙古灭亡,对金哀宗天兴二年(1233年)金汴京西面元帅崔立投降蒙古和出卖金朝后妃大臣极为痛恨,但对崔立开门投降,客观上使汴京百万生灵免遭一朝全部涂炭死亡之祸又并不完全否定。因此,他被胁迫参与了为崔立撰写功德碑的重要政治事件,这也是他后来一直耿耿于心、别人对他指摘嘲讽的重要口实。在金元交替之际,元好问的思想十分痛苦和矛盾。他一方面痛心金朝的腐败和混乱,希望有一个除旧布新局面的出现,当他看到金朝被蒙古灭亡已成定局后,就把金朝那54位“天民之秀”推荐给蒙古国这个“维新之朝”。对于那些归降蒙古国的金朝旧臣如耶律楚材、张桑、严实、赵天锡等,只要他们曾为减轻金国人民少遭屠戮之苦做过一些好事,他都能够予以谅解。他在蒙古国生活了二十四五年,通过这么多年的观察,他对蒙古国的看法逐渐发生变化。他对中原那些出仕蒙古国的汉族世侯如上述张柔、严实等能够兴文教、安定百姓生活表示赞赏。尤其对蒙古贤王忽必烈重视儒学、大兴学校,实行较利于发展经济文化的政策十分感激;对忽必烈击灭云南地方势力,取消它的半独立状态、恢复汉唐旧疆的赫赫功业特别钦佩,为其歌功颂德。从而他逐渐把蒙古国政府看作像汉唐那样值得自己骄傲的合法正统的政府,在他的《刘时举节制云南》七律诗中,他直接称蒙古国为“汉家”:“云南山高去天尺,汉家弦声雷破壁。九州之外更九州,海色澄情映南极”。渐渐地,元好问也把自己看作是蒙古国的一个臣民,对立的情绪逐渐消失。正是在这样的前提下,元宪宗二年(1252年)春夏之间,元好问虽已63岁高龄,却还是与他的好友张德辉一起北去觐见忽必烈,请求忽必烈为儒教大宗师,忽必烈非常高兴地接受了。他俩又提出蠲免儒户的兵赋,忽必烈也答应了。
元好问多才多艺,除了长于诗文、从政之外,还深于历算、医药、书画鉴赏、书法、佛道哲理等学问,他的朋友遍及当时的三教九流,既有名公巨卿、藩王权臣,也有一般的画师、隐士、医师、僧道、士人、农民等,据有人考证,其有文字可据者达500余人,例如李杲(东垣)、张从正(子和),被尊为金元四大医学家中的两位(另两人为金代刘完素,元代朱震亨)所以他也可以被看作是一位社会活动家。
元好问学问深邃,著述宏富,援引后进,为官清正,尤其在金元文坛上居首屈一指的地位,即使至明清、堪与他伯仲者也难得一二,被他的学生、师友及后人尊称为“一代宗工”、“一代宗匠”。迄今流传下来的据信是他的作品的有:诗1380余首,词380余首,散曲6首,散文250余篇,小说《续夷坚志》4卷202篇,《中州集》10 卷,《唐诗鼓吹》10卷。另有已经散佚的著作多种:《锦机》、《东坡诗雅》、《杜诗学》、《诗文自警》、《壬辰杂编》、《金朝君臣言行录》、《南冠录》、《集验方》、《故物谱》等。
元好问有4子5女。长子元拊,字叔仪,仕元为汝州知州;次子元振,字叔开,太原路参佐;三子元总,字叔纲,都省监印。另一子小名阿辛,早卒。5 女中次女元俨后为女道士。
元好问诗词集(金)
摸鱼儿
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
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君应有语,
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为谁去。
横汾路,寂寞当年萧鼓。荒烟依旧平楚,招魂楚些何嗟及。
山鬼自啼风雨,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
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邱处。
摸鱼儿
问莲根、有丝多少?莲心知为谁苦。
双花脉脉娇相向,只是旧家儿女。
天已许,甚不教、白头生死鸳鸯浦。夕阳无语。
算谢客烟中,湘妃江上,未是断肠处。
香奁梦,好在灵芝瑞露。 人间俯仰今古。
海枯石烂情缘在,幽恨不埋黄土。
相思树,流年度,无端又被西风误。兰舟少住。
怕载酒重来,红衣半落,狼藉卧风雨。
木兰花慢 游三台
渺漳流东下,流不尽,古今情。
记海上三山,云中双阙,当日南城。
黄星。几年飞去,淡春阴、平野草青青。
冰井犹残石秋(下为“瓦”),露盘已失金茎。
风流千古短歌行,慷慨缺壶声。
想骊酒临江,赋诗鞍马,词气纵横。
飘零。旧家王粲,似南飞、乌鹊月三更。
笑杀西赋客,壮怀无复平生。
玉漏迟 壬辰围城中,有怀淅江别业
淅江归路杳。西南仰羡,投林高鸟。
升斗微官,世累苦相萦绕。
不入麒麟画里,又不与、巢由同调。
时自笑。虚名负我,平生吟啸。
扰扰马足车尘,被岁月无情,暗消年少。
钟鼎山林,一事几时曾了。
四壁秋虫夜语,更一点,残灯斜照。
青镜晓。白发又添多少。
石州慢 赴召史馆,与德新丈别于岳祠新店,明日以此寄之。
击筑行歌,鞍马赋诗,年少豪举。
从渠里社浮沉,枉笑人间风女。
生平王粲,而今憔悴登楼,江山信美非吾土。
天地一飞鸿,渺翩翩何许。
羁旅。山中父老相逢,应念此行良苦。
几为虚名,误却东家鸡黍。
漫漫长路,萧萧两鬓黄尘,骑心漫与行人语。
诗句欲成时,满西山风雨。
临江仙 自洛阳往孟津道中作
今古北邙山下路,黄尘老尽英雄。
人生长恨水长东。幽怀谁共语,远目送归鸿。
盖世功名将底用,从前错怨天公。
浩歌一曲酒千钟。男儿行处是,未要论穷通。
鹧鸪天
华表归来老令威,头皮留在姓名非。
旧时逆旅黄粱饭,今日田家白板扉。
沽酒市,钓鱼矶,爱闲真与世相违。
墓头不要征西字,元是中原一布衣。
清平乐
离肠宛转,瘦觉妆痕浅。
飞去飞来双语燕,消息知郎近远。
楼前小语珊珊,海棠帘幕轻寒。
杜宇一声春去,树头无数青山。
论诗三十首
(丁丑岁三乡作)
汉谣魏什久纷纭,正体无人与细论。
谁是诗中疏凿手,暂教泾渭各清浑。
曹刘坐啸虎生风,四海无人角两雄。
可惜并州刘越石,不教横槊建安中。
邺下风流在晋多,壮怀犹见缺壶歌。
风云若恨张华少,温李新声奈尔何?
(钟嵘评张华诗,恨其儿女情多,风云气少。)
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南窗白日羲皇上,未害渊明是晋人。
(柳子厚,晋之谢灵运;陶渊明,唐之白乐天。)
纵横诗笔见高情,何物能浇块垒平。
老阮不狂谁会得,出门一笑大江横。
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仍复见为人。
高情千古闲居赋,争信安仁拜路尘!
慷慨歌谣绝不传,穹庐一曲本天然。
中州万古英雄气,也到阴山敕勒川。
沈宋横驰翰墨场,风流初不废齐梁。
论功若准平吴例,合着黄金铸子昂。
斗靡夸多费览观,陆文犹恨冗于潘。
心声只要传心了,布谷澜翻可是难。
(陆芜而潘净,语见《世说》)
排比铺张特一途,藩篱如此亦区区。
少陵自有连城璧,争奈微之识〖石武〗〖石夫〗。
(事见元稹《子美墓志》)
眼处心生句自神,暗中摸索总非真。
画图临出秦川景,亲到长安有几人?
望帝春心托杜鹃,佳人锦色怨华年。
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
万古文章有坦途,纵横谁似玉川卢。
真书不入今人眼,儿辈从教画鬼符。
出处殊途听所安,山林何得贱衣冠?
华歆一掷金随重,大是渠侬被眼谩。
笔底银河落九天,何曾憔悴饭山前。
世间东抹西涂手,枉着书生待鲁连。
切切秋虫万古情,灯前山鬼泪纵横。
鉴湖春好无人赋,岸夹桃花锦浪生。
切响浮声发巧深,研摩虽苦果何心!
浪翁水乐无宫徵,自是云山韶□(“镬”换三点水)音。
(水乐,次山事。又其《唉乃曲》云:“停桡静听
曲中意,好似云山韶□音”)
东野穷愁死不休,高天厚地一诗囚。
江山万古潮阳笔,合在元龙百尺楼。
万古幽人在涧阿,百年孤愤竟如何?
无人说与天随子,春草输赢校几多?
(天随子诗:“无多药草在南荣,合有新苗次第生。稚子
不知名品上,恐随春草斗输赢。”)
谢客风容映古今,发源谁似柳州深?
朱弦一拂遗音在,却是当年寂寞心。
窘步相仍死不前,唱酬无复见前贤。
纵横正有凌云笔,俯仰随人亦可怜。
奇外无奇更出奇,一波才动万波随。
只知诗到苏黄尽,沧海横流却是谁?
曲学虚荒小说欺,俳谐怒骂岂诗宜?
今人合笑古人拙,除却雅言都不知。
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晚枝。
拈出退之山石句,始知渠是女郎诗。
乱后玄都失古基,看花诗在只堪悲。
刘郎也是人间客,枉向东风怨兔葵。
金人洪炉不厌频,精真那计受纤尘。
苏门果有忠臣在,肯放坡诗百态新。
百年才觉古风回,元佑诸人次第来。
讳学金陵犹有说,竟将何罪废欧梅?
古雅难将子美亲,精纯全失义山真。
论诗宁下涪翁拜,未作江西社里人。
池塘春草谢家春,万古千秋五字新。
传语闭门陈正字,可怜无补费精神!
撼树蚍蜉自觉狂,书生技痒爱论量。
老来留得诗千首,却被何人校短长?
元好问
元好问,字裕之,号遗山,世称遗山先生。太原秀容(今山西省忻州市)韩岩村人。生于金章宗明昌元年(1190年)七月初八,卒于元宪宗蒙哥七年(1257年)九月初四日,其墓位于忻州市城南五公里韩岩村西北。他是700多年前我国金朝最有成就的作家和历史学家,是宋金对峙时期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又是金元之际在文学上承前启后的桥梁。著有《元遗山先生全集》,词集为《遗山乐府》。
元好问出身于一个世代书香的官宦人家。他的祖先原为北魏皇室鲜卑族拓跋氏,后随魏孝文帝由平城(今大同市)南迁洛阳,并在孝文帝的汉化改革中改姓元。北魏亡后,落籍汝州(今河南省临汝县)。五代时期以后,又由河南移家平定州(今山西省平定县)。他的高祖元谊,在北来晚期徽宗宣和年间(1119-1225年)官忻州神武(虎)军使。曾祖元春(一作椿)任北宋隰州(治今山西省隰县)团练使,又从平定移家忻州,遂为忻州人。祖父元滋善,在金朝海陵王正隆二年(1157年)任柔服(今内蒙古土默特右旗托克托附近)丞。父亲元德明多次科举不中,以教授乡学为业,平时诗酒自娱,著有《东岩集》。
元好问出生后七个月,即过继给他的任县令的二叔父元格(后元好问称他为陇城府君)。
元好问生活的时代,正是金元兴替之际,金朝由盛而衰被蒙古灭亡,蒙古本是金的臣属,崛起后征伐四方而灭掉金国。在这样的大战乱大动荡的社会环境里,元好问也经历着国破家亡,流离逃难的痛苦煎熬。大致来说,他的一生可以分成这样几个大的阶段:21岁前,他过的是学生和公子哥儿的优裕生活。这20来年,随着他的过继父元格,转徙于山东、河北、山西、甘肃的县令任上,一方面得到了良好的教育,很早显露出文学才华,8岁即因作诗而获得“神童”的美誉。虽然初次参加科举未能魁名高中,但因多遇名人指教,学问大为长进,打下了做诗为文的深厚根基。太原王中立(字汤臣)、翰林学土路铎(字宣叔)、名儒郝天挺(字晋卿)等都对元好问有过指教师授的功劳。另一方面,丰厚的物质生活和科场失意的打击,使元好问养成了嗜酒的不良癖好。22岁至35岁,是元好问科场多次挫折和遭受战祸、家破人亡,由山西逃难河南并在豫西逐渐定居时期。其间,他备尝了人生的痛苦艰辛。不过,通过应试汴梁,他得以与朝中名人权要如赵秉文、杨云翼、雷渊、李晏等交接结好,不仅在学问上受到高明的指点,诗文大为进步,而且为以后的仕途进退也打下了重要基础。自35岁中博学宏词科入选翰林院,到金哀宗完颜守绪天兴二年(1233年)汴京城破被蒙古兵俘虏,是他宦海浮沉和仕途最终结束时期。这一时期,他因不满史馆的冷官生活,很快辞官回豫西登封家中闲居。后被荐举出任镇平、内乡、南阳县令,再调金中央政府任尚书省令史,移家汴京,经历蒙古围城、崔立叛降、汴京城破、被俘囚押的饥饿忧愁、流血流泪、生离死别等恶梦般的生活。自天兴二年(1233年)四月被蒙古兵俘虏,押赴聊城羁管软禁,到元太宗窝阔台十年(1238年)八月49岁结束羁系生活,他作为囚徒,与家人辗转于山东聊城、冠氏之间,并逐渐与蒙古国的汉军首领严实、赵天锡等接上关系,生活逐渐好转和自由。这期间,他痛心金国的沦亡,奸贼的误国,并为了以诗存史,勤奋编辑金国已故君臣诗词总集《中州集》。以“中州”名集,则寓有缅怀故国和以金为正统的深意。从窝阔台十一年(1239年)秋他50岁时返回故乡忻州,到元宪宗蒙哥七年(1257年)九月初四他68岁时在获鹿寓舍逝世,是他的遗民不仕和为金史编纂四处奔忙搜求有关资料时期。这期间,他的交游范围更广、作诗为文更多,对蒙古国的态度也逐渐转变。
元好问是一位才华横溢、多才多艺的文学家。他对当时所有的文学形式除金院本之类的戏曲作品未见流传至今的实证或记载传说之外,其他的几乎都有,如:诗、词、歌、曲、赋、小说,传统的论、记、表、疏、碑、铭、赞、志、碣、序、引、颂、书、说、跋、状、青词,以及官府公文诏、制、诰、露布等,均掌握熟练、运用自如。
元好问的作品,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内容实在,感情真挚,语言优美而不尚浮华。他的同时代人和后世都对他的诗文有极高的评价。他的朋友徐世隆说他:“作为诗文,皆有法度可观,文体粹然为之一变。大较遗山诗祖李、杜,律切精深,而有豪放迈往之气;文宗韩、欧,正大明达,而无奇纤晦涩之语;乐府则清新顿挫,闲宛浏亮,体制最备。又能用俗为雅,变故作新,得前辈不传之妙,东坡、稼轩而下不论也。”他的另一位朋友李冶更誉其为“二李(李白、李邕)后身”。《四库全书总目·遗山集》评元好问称;“好问才雄学赡,金元之际屹然为文章大宗,所撰《中州集》,意在以诗存史,去取尚不尽精。至所自作,则兴象深邃,风格遒上,无宋南渡宋江湖诸人之习,亦无江西派生拗粗犷之失,至古文,绳尺严密,众体悉备,而碑版志铭诸作尤为具有法度。”
元好问又是一位高明的文艺理论家,他的《论诗三首》、《论诗三十首》、《与张仲杰郎中论文》、《校笠泽丛书后记》等等,都很精辟地评论了古代诗人诗派的得失。他也主张作诗为文要“诚”、要写“情性”,还提出许多写作时的技巧原则,反对生硬晦涩,乱排典故,做学问要“真积力久”等等,都是他几十年亲身实践得来的结晶,有着切实可行的指导意义。
元好问当过中央和地方官,都尽心竭诚,兢兢业业,关心国家兴亡,关心民生疾苦,所以政治声誉非常高。当他罢职镇平县令,时元宵佳节,百姓老老少少对他恋恋不会,敬酒惜别。在内乡县令任上时,他“劳抚流亡,边境宁谧”,所以当他因母亲去世,按照传统礼制为其母亲罢官守孝3年“丁内艰”时,“吏民怀之”赞许他:“元好问劳抚流亡,循史也,不当徒以诗人自之”。他任南阳县令时,为当地人民争得减3年赋税,发展生产,使人民有休养复苏之望。所以河南志书称他“知南阳县,善政尤著”。《南阳县志》记载:“南阳大县,兵民十余万,(元好问)帅府令镇抚,甚存威惠”。
元好问目睹亲历金朝的衰亡和蒙古灭金的全过程,又从政多年,强烈的忧国忧民的社会责任感,使他时刻关注着金国的命运和金国史迹的保存。当金如败亡前夕,他就向当政者建议用女真文小字写一部金史,但未能如愿,他就私下编撰了一部《壬辰杂编》。金灭亡后,他抱着“国亡史兴,己所当任”的爱国信念,决心以自己一人之力修一部金史,并为此付出了艰苦的努力和沉重的代价。他拒不应聘作蒙古国的官,以表明自己的遗民身分和对故国的忠忱。但为了写金史,又不得不与出仕蒙古国的中上层官员相周旋,以便取得他们的协助和必要的资料;也正因如此,而引起许多人对他的不谅解,“百谤百骂,嬉笑姗侮,上累祖弥,下辱子孙”。为了完成自己修金史的宏愿,元好问忍辱负重2O多年,直到去世,并为修金史,在自己家的院子里建了一座“野史亭”,作为存放有关资料和编辑写作的地方。多年的奔波,使他积累了金朝君臣遗言往行的资料上百万字,后称“金源君臣言行录”。他又抱着“以诗存史”的目的,编辑成了《中州集》。这是一部金代诗歌总集,里面不仅收录了他所知道的金期一代已故或未仕于蒙古国的诗人词客、包括金朝两位皇帝及诸大臣以至布衣百姓的诗词2116首(其中诗2001首,词115首),而且为每位作者共250余人写了小传,给中国文学史填补了空白。《金史·艺文传》就是以它为蓝本写成的,后来的《全金诗》自然也是在它的基础上增补而成的。同时,《中州集》也为金代历史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可惜,正当他满怀信心地说只需破费三数月功夫,查阅抄录了《金实录》上的有关内容,即可着手《金史》的著述时,他的一个朋友却从中作梗,未能得在蒙古万户、汉军首领张柔处见到金实录,以致功亏一篑,使他抱恨以殁。元好问生前虽然未能实现自己修成金史的愿望,但他所收集的这些资料,却为元代修宋、辽、金史,以至明朝修元史,提供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特别是为修金史奠定了基础。元好问尊重史实,不阿时俗,秉笔直书,所以后代学者一致认为,《金史》与元好问关系密切,《四库全书总目》称“多本其所著”。元好问这种国亡修史的作法,也为后人所仿效。如明朝遗老万斯同拒绝应清政府的博学宏词科的征召,也坚决不要清朝给的七品俸的纂修官官衔,却以“布衣”参与修《明史》。民国三年(1914年)创清史馆,也有不少清朝遗老为报故主来参与《清史稿》的编撰。
元好问十分重视和努力保护人才,喜欢奖掖后进。金哀宗天兴二年(1233年)四月,蒙古兵攻破汴京初,元好问即向当时任蒙古国中书令的耶律楚材推荐了54个中原秀士王若虚、王鹗、杨奂、张德辉、高鸣、李治、刘祁、杜仁杰、张仲经、商挺等,请来耶律楚材予以保护和任用。而经他教育或指授出来的文坛名手如郝经、王恽、许楫、王思廉、孟琪、徐琰、郝继先、阎复等多人。尤其是他保护和教育白朴的故事一直传为文坛佳话。白朴之所以后来能成为元曲四大家之一,为白朴的《天籁集》作序的王博文认为,这与元好问的教导分不开:“遗山之后,乐府名家者何人?残膏剩馥,化为神奇,亦于太素(白朴字)集中见之矣。然则继遗山者,不属太素而奚属哉!”
元好问对蒙古国的态度有一个矛盾变化的过程。他痛心于金国被蒙古灭亡,对金哀宗天兴二年(1233年)金汴京西面元帅崔立投降蒙古和出卖金朝后妃大臣极为痛恨,但对崔立开门投降,客观上使汴京百万生灵免遭一朝全部涂炭死亡之祸又并不完全否定。因此,他被胁迫参与了为崔立撰写功德碑的重要政治事件,这也是他后来一直耿耿于心、别人对他指摘嘲讽的重要口实。在金元交替之际,元好问的思想十分痛苦和矛盾。他一方面痛心金朝的腐败和混乱,希望有一个除旧布新局面的出现,当他看到金朝被蒙古灭亡已成定局后,就把金朝那54位“天民之秀”推荐给蒙古国这个“维新之朝”。对于那些归降蒙古国的金朝旧臣如耶律楚材、张桑、严实、赵天锡等,只要他们曾为减轻金国人民少遭屠戮之苦做过一些好事,他都能够予以谅解。他在蒙古国生活了二十四五年,通过这么多年的观察,他对蒙古国的看法逐渐发生变化。他对中原那些出仕蒙古国的汉族世侯如上述张柔、严实等能够兴文教、安定百姓生活表示赞赏。尤其对蒙古贤王忽必烈重视儒学、大兴学校,实行较利于发展经济文化的政策十分感激;对忽必烈击灭云南地方势力,取消它的半独立状态、恢复汉唐旧疆的赫赫功业特别钦佩,为其歌功颂德。从而他逐渐把蒙古国政府看作像汉唐那样值得自己骄傲的合法正统的政府,在他的《刘时举节制云南》七律诗中,他直接称蒙古国为“汉家”:“云南山高去天尺,汉家弦声雷破壁。九州之外更九州,海色澄情映南极”。渐渐地,元好问也把自己看作是蒙古国的一个臣民,对立的情绪逐渐消失。正是在这样的前提下,元宪宗二年(1252年)春夏之间,元好问虽已63岁高龄,却还是与他的好友张德辉一起北去觐见忽必烈,请求忽必烈为儒教大宗师,忽必烈非常高兴地接受了。他俩又提出蠲免儒户的兵赋,忽必烈也答应了。
元好问多才多艺,除了长于诗文、从政之外,还深于历算、医药、书画鉴赏、书法、佛道哲理等学问,他的朋友遍及当时的三教九流,既有名公巨卿、藩王权臣,也有一般的画师、隐士、医师、僧道、士人、农民等,据有人考证,其有文字可据者达500余人,例如李杲(东垣)、张从正(子和),被尊为金元四大医学家中的两位(另两人为金代刘完素,元代朱震亨)所以他也可以被看作是一位社会活动家。
元好问学问深邃,著述宏富,援引后进,为官清正,尤其在金元文坛上居首屈一指的地位,即使至明清、堪与他伯仲者也难得一二,被他的学生、师友及后人尊称为“一代宗工”、“一代宗匠”。迄今流传下来的据信是他的作品的有:诗1380余首,词380余首,散曲6首,散文250余篇,小说《续夷坚志》4卷202篇,《中州集》10 卷,《唐诗鼓吹》10卷。另有已经散佚的著作多种:《锦机》、《东坡诗雅》、《杜诗学》、《诗文自警》、《壬辰杂编》、《金朝君臣言行录》、《南冠录》、《集验方》、《故物谱》等。
元好问有4子5女。长子元拊,字叔仪,仕元为汝州知州;次子元振,字叔开,太原路参佐;三子元总,字叔纲,都省监印。另一子小名阿辛,早卒。5 女中次女元俨后为女道士。
元好问诗词集(金)
摸鱼儿
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
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君应有语,
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为谁去。
横汾路,寂寞当年萧鼓。荒烟依旧平楚,招魂楚些何嗟及。
山鬼自啼风雨,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
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邱处。
摸鱼儿
问莲根、有丝多少?莲心知为谁苦。
双花脉脉娇相向,只是旧家儿女。
天已许,甚不教、白头生死鸳鸯浦。夕阳无语。
算谢客烟中,湘妃江上,未是断肠处。
香奁梦,好在灵芝瑞露。 人间俯仰今古。
海枯石烂情缘在,幽恨不埋黄土。
相思树,流年度,无端又被西风误。兰舟少住。
怕载酒重来,红衣半落,狼藉卧风雨。
木兰花慢 游三台
渺漳流东下,流不尽,古今情。
记海上三山,云中双阙,当日南城。
黄星。几年飞去,淡春阴、平野草青青。
冰井犹残石秋(下为“瓦”),露盘已失金茎。
风流千古短歌行,慷慨缺壶声。
想骊酒临江,赋诗鞍马,词气纵横。
飘零。旧家王粲,似南飞、乌鹊月三更。
笑杀西赋客,壮怀无复平生。
玉漏迟 壬辰围城中,有怀淅江别业
淅江归路杳。西南仰羡,投林高鸟。
升斗微官,世累苦相萦绕。
不入麒麟画里,又不与、巢由同调。
时自笑。虚名负我,平生吟啸。
扰扰马足车尘,被岁月无情,暗消年少。
钟鼎山林,一事几时曾了。
四壁秋虫夜语,更一点,残灯斜照。
青镜晓。白发又添多少。
石州慢 赴召史馆,与德新丈别于岳祠新店,明日以此寄之。
击筑行歌,鞍马赋诗,年少豪举。
从渠里社浮沉,枉笑人间风女。
生平王粲,而今憔悴登楼,江山信美非吾土。
天地一飞鸿,渺翩翩何许。
羁旅。山中父老相逢,应念此行良苦。
几为虚名,误却东家鸡黍。
漫漫长路,萧萧两鬓黄尘,骑心漫与行人语。
诗句欲成时,满西山风雨。
临江仙 自洛阳往孟津道中作
今古北邙山下路,黄尘老尽英雄。
人生长恨水长东。幽怀谁共语,远目送归鸿。
盖世功名将底用,从前错怨天公。
浩歌一曲酒千钟。男儿行处是,未要论穷通。
鹧鸪天
华表归来老令威,头皮留在姓名非。
旧时逆旅黄粱饭,今日田家白板扉。
沽酒市,钓鱼矶,爱闲真与世相违。
墓头不要征西字,元是中原一布衣。
清平乐
离肠宛转,瘦觉妆痕浅。
飞去飞来双语燕,消息知郎近远。
楼前小语珊珊,海棠帘幕轻寒。
杜宇一声春去,树头无数青山。
论诗三十首
(丁丑岁三乡作)
汉谣魏什久纷纭,正体无人与细论。
谁是诗中疏凿手,暂教泾渭各清浑。
曹刘坐啸虎生风,四海无人角两雄。
可惜并州刘越石,不教横槊建安中。
邺下风流在晋多,壮怀犹见缺壶歌。
风云若恨张华少,温李新声奈尔何?
(钟嵘评张华诗,恨其儿女情多,风云气少。)
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南窗白日羲皇上,未害渊明是晋人。
(柳子厚,晋之谢灵运;陶渊明,唐之白乐天。)
纵横诗笔见高情,何物能浇块垒平。
老阮不狂谁会得,出门一笑大江横。
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仍复见为人。
高情千古闲居赋,争信安仁拜路尘!
慷慨歌谣绝不传,穹庐一曲本天然。
中州万古英雄气,也到阴山敕勒川。
沈宋横驰翰墨场,风流初不废齐梁。
论功若准平吴例,合着黄金铸子昂。
斗靡夸多费览观,陆文犹恨冗于潘。
心声只要传心了,布谷澜翻可是难。
(陆芜而潘净,语见《世说》)
排比铺张特一途,藩篱如此亦区区。
少陵自有连城璧,争奈微之识〖石武〗〖石夫〗。
(事见元稹《子美墓志》)
眼处心生句自神,暗中摸索总非真。
画图临出秦川景,亲到长安有几人?
望帝春心托杜鹃,佳人锦色怨华年。
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
万古文章有坦途,纵横谁似玉川卢。
真书不入今人眼,儿辈从教画鬼符。
出处殊途听所安,山林何得贱衣冠?
华歆一掷金随重,大是渠侬被眼谩。
笔底银河落九天,何曾憔悴饭山前。
世间东抹西涂手,枉着书生待鲁连。
切切秋虫万古情,灯前山鬼泪纵横。
鉴湖春好无人赋,岸夹桃花锦浪生。
切响浮声发巧深,研摩虽苦果何心!
浪翁水乐无宫徵,自是云山韶□(“镬”换三点水)音。
(水乐,次山事。又其《唉乃曲》云:“停桡静听
曲中意,好似云山韶□音”)
东野穷愁死不休,高天厚地一诗囚。
江山万古潮阳笔,合在元龙百尺楼。
万古幽人在涧阿,百年孤愤竟如何?
无人说与天随子,春草输赢校几多?
(天随子诗:“无多药草在南荣,合有新苗次第生。稚子
不知名品上,恐随春草斗输赢。”)
谢客风容映古今,发源谁似柳州深?
朱弦一拂遗音在,却是当年寂寞心。
窘步相仍死不前,唱酬无复见前贤。
纵横正有凌云笔,俯仰随人亦可怜。
奇外无奇更出奇,一波才动万波随。
只知诗到苏黄尽,沧海横流却是谁?
曲学虚荒小说欺,俳谐怒骂岂诗宜?
今人合笑古人拙,除却雅言都不知。
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晚枝。
拈出退之山石句,始知渠是女郎诗。
乱后玄都失古基,看花诗在只堪悲。
刘郎也是人间客,枉向东风怨兔葵。
金人洪炉不厌频,精真那计受纤尘。
苏门果有忠臣在,肯放坡诗百态新。
百年才觉古风回,元佑诸人次第来。
讳学金陵犹有说,竟将何罪废欧梅?
古雅难将子美亲,精纯全失义山真。
论诗宁下涪翁拜,未作江西社里人。
池塘春草谢家春,万古千秋五字新。
传语闭门陈正字,可怜无补费精神!
撼树蚍蜉自觉狂,书生技痒爱论量。
老来留得诗千首,却被何人校短长?
元好问,字裕之,号遗山,世称遗山先生。太原秀容(今山西省忻州市)韩岩村人。生于金章宗明昌元年(1190年)七月初八,卒于元宪宗蒙哥七年(1257年)九月初四日,其墓位于忻州市城南五公里韩岩村西北。他是700多年前我国金朝最有成就的作家和历史学家,是宋金对峙时期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又是金元之际在文学上承前启后的桥梁。
生平
祖先为北魏鲜卑族拓跋氏,随魏孝文帝由平城(今大同市)南迁洛阳,是唐代诗人元结后代。五岁时跟随叔父住掖县(今属山东),七岁能诗,被称为「神童」。宣宗贞佑二年(1214年),蒙古军陷秀容城,避兵邻县阳曲北山。兴定五年(1221年)进士及第。曾任国史院编修、南阳令、尚书省左司员外郎等职。正大八年(1231年)蒙古军包围汴京,围城期间任尚书省掾,五月在乱离中携友人幼子白朴,北渡黄河。金朝灭亡后,被元政权长期拘管於聊城(今属山东),由聊城移居冠氏(今山东冠县),编有《东坡乐府集选》、《唐诗鼓吹》,并致力於保存金朝文化,编成金诗总集《中州集》10卷、《金源君臣言行录》、《壬辰杂编》等。晚年回到家乡,筑「野史亭」,致力於保存金代文献。1257年卒於获鹿(在今河北省),葬於故乡系舟山下山村。
元好问(1190年—1257年),字裕之,号遗山,山西秀容(今山西忻州)人,世称遗山先生。金元之际著名文学家。
祖先为北魏鲜卑族拓跋氏,随魏孝文帝由平城(今大同市)南迁洛阳,是唐代诗人元结后代。五岁时跟随叔父住掖县(今属山东),七岁能诗,被称为「神童」。宣宗贞佑二年(1214年),蒙古军陷秀容城,避兵邻县阳曲北山。兴定五年(1221年)进士及第。曾任国史院编修、南阳令、尚书省左司员外郎等职。正大八年(1231年)蒙古军包围汴京,围城期间任尚书省掾,五月在乱离中携友人幼子白朴,北渡黄河。金朝灭亡后,被元政权长期拘管於聊城(今属山东),由聊城移居冠氏(今山东冠县),编有《东坡乐府集选》、《唐诗鼓吹》,并致力於保存金朝文化,编成金诗总集《中州集》10卷、《金源君臣言行录》、《壬辰杂编》等。晚年回到家乡,筑「野史亭」,致力於保存金代文献。1257年卒於获鹿(在今河北省),葬於故乡系舟山下山村。
元好问(1190年—1257年),字裕之,号遗山,山西秀容(今山西忻州)人,世称遗山先生。金元之际著名文学家。
元好问是金朝人,金灭国后,成为元人。为白朴抚养成人,是元明清时期的著名诗人,文学理论家。
金,晚年在元,曾与白朴的父亲交好,金被元亡之时帮助白朴度过难关
本文标题: 《论诗三十首》“撼树蚍蜉自觉狂”,按平仄第六字必仄,但意思上不应该读jue么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sanwen/301034.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