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屈原的古诗词有哪些?楚国著名爱国诗人屈原为国捐躯,历史上有以下这些纪念他的诗。01.,《离骚》这首诗与屈原所留下的千古名作...
纪念屈原的古诗词有哪些?
楚国著名爱国诗人屈原为国捐躯,历史上有以下这些纪念他的诗。
01. 《离骚》这首诗与屈原所留下的千古名作同名,但此诗的作者名叫陆龟蒙。这首诗的大意是,屈原曾经写下了《天问》和招魂,想要给皇帝看见,用尽了各种方法都没能见到皇帝。屈原怎么可能知道他那传诵千古的文章,其实却抵不过小人在皇帝面前诋毁的几句话语。这首诗仅用寥寥数语,便直接指出屈原下场的原因所致,言语中无不是充满着对屈原的同情以及对那些小人的不满之情。
02. 《端午》这首诗的作者名为文秀。这首诗的大意是,许多人曾经都有过这样一个疑惑,端午这一个节日是因为什么事情而开始诞生的。自古以来,大家都听过这么一个传闻,端午是为了纪念屈原。可是啊,我们嘲笑道,尽管楚江是这么的广阔,却也是不能洗刷忠臣的冤屈。这首诗提出了一个问题,屈原的悲剧发生后,给后人留下无限的反思,却怎么也不能轻易洗刷其冤屈。
03. 《屈祠》这首诗的作者是汪遵。汪遵的诗歌大多是怀古诗,在这里他就对屈原一事有感而发。这首诗的大意是,屈原不肯随波逐流,改变自己的观点。可怜的屈原最终只得投江,被江水所淹没。直到现在,屈祠旁边仍有猿啼月,这是多么的凄凉啊。这猿啼月的声音,疑似在告诉我们,屈原仍然怀恨楚王。诗人借助“猿啼月”,来巧妙地传达出自己的感情,对楚王的恨,为屈原感到惋惜,被江水淹没了忠魂,同时还批判了楚王的昏聩。
其实,在历史上远远不止以上三首纪念屈原的诗歌,我在这里仅仅是列举出了几首我觉得写到我心坎里的诗歌。
楚国著名爱国诗人屈原为国捐躯,历史上有以下这些纪念他的诗。
01. 《离骚》这首诗与屈原所留下的千古名作同名,但此诗的作者名叫陆龟蒙。这首诗的大意是,屈原曾经写下了《天问》和招魂,想要给皇帝看见,用尽了各种方法都没能见到皇帝。屈原怎么可能知道他那传诵千古的文章,其实却抵不过小人在皇帝面前诋毁的几句话语。这首诗仅用寥寥数语,便直接指出屈原下场的原因所致,言语中无不是充满着对屈原的同情以及对那些小人的不满之情。
02. 《端午》这首诗的作者名为文秀。这首诗的大意是,许多人曾经都有过这样一个疑惑,端午这一个节日是因为什么事情而开始诞生的。自古以来,大家都听过这么一个传闻,端午是为了纪念屈原。可是啊,我们嘲笑道,尽管楚江是这么的广阔,却也是不能洗刷忠臣的冤屈。这首诗提出了一个问题,屈原的悲剧发生后,给后人留下无限的反思,却怎么也不能轻易洗刷其冤屈。
03. 《屈祠》这首诗的作者是汪遵。汪遵的诗歌大多是怀古诗,在这里他就对屈原一事有感而发。这首诗的大意是,屈原不肯随波逐流,改变自己的观点。可怜的屈原最终只得投江,被江水所淹没。直到现在,屈祠旁边仍有猿啼月,这是多么的凄凉啊。这猿啼月的声音,疑似在告诉我们,屈原仍然怀恨楚王。诗人借助“猿啼月”,来巧妙地传达出自己的感情,对楚王的恨,为屈原感到惋惜,被江水淹没了忠魂,同时还批判了楚王的昏聩。
其实,在历史上远远不止以上三首纪念屈原的诗歌,我在这里仅仅是列举出了几首我觉得写到我心坎里的诗歌。
端午
(唐)文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端午
(唐)殷尧藩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竞渡歌(节录)
(唐)张建封
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鹰;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
使君出时皆有准,马前已被红旗引;两岸罗衣扑鼻香,银钗照日如霜刃;
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
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霓晕;
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挠。
竞渡曲
(唐)刘禹锡
沅江五月平堤流,吧人相将浮彩舟。灵均何年歌已矣,哀谣振楫从此起。
杨桴击节雷阗阗,乱流齐进声轰然。蛟龙得雨鬣动,饮汀形影联。
刺史临流褰翠帏,揭竿命爵分雄雌。先鸣余勇争鼓舞,未至衔枚颜色沮。
百胜本自有前期,一飞由来无定所。风俗如狂重此时,纵观云委江之湄。
彩旗夹岸照蛟室,罗袜凌波呈水嬉。典终人散空愁暮,招屈亨前水东注。
浣溪沙
(宋)苏轼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
纪念屈原的诗(二):
端午节纪念屈原的诗:
唐·杜甫:祠南夕望
百丈牵江色,孤舟泛日斜。兴来犹杖履,月断更云沙。
山鬼迷春竹,湘娥倚暮花。湖南清绝地,万古一长嗟。
毛泽东:屈原
屈子当年赋楚骚,手中握有杀人刀。
艾萧太盛椒兰少,一跃冲向万顷涛。
郭沫若:过汨罗江感怀
屈子行吟处,今余跨马过。晨曦耀江渚,朝气涤胸科。
揽辔忧天下,投鞭问汨罗。楚犹有三户,怀石理在那?
集句题屈子祠
集芙蓉以为裳,又树蕙之百亩。
帅云霓而来御,将往观乎四荒。
何处招魂,香草还当三户地;
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
(写屈原)
衷怨托离骚,生而独开诗赋立;
孤忠报楚国,余风波及汉湘人。
(写屈原)
旨远辞高,同风雅并举;
行廉志洁,与日月争光。(董必武)
清·李元度
上官吏,彼何人,三户仅存,忍使忠良殄瘁?
太史公,真知己,千秋定论,能教日月争光。
清·李元度
江上峰青,九歌遥和湘灵曲;
湖南草绿,三迭重招宋玉魂。
长沙岳麓山的三闾大夫祠:
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
汨罗江屈原祠清·李次青
万顷重湖悲去国;一江千古属斯人。
湖南长沙屈贾祠:
千古名胜又重新,是谁润色江山?应追思屈子文章,贾生才调;
四面烽烟都扫尽,到此安排樽酒,好携来洞庭秋月,衡岳春云。
赵朴初题秭归屈原祠:
大节仰忠贞,气吐虹霓,天问九章歌浩荡;
修能明治乱,志存社稷,泽遗万世颂离骚。
纪念屈原的诗(三):
屈原祠(宋·赵汝谠)
押歌韵
忠深独逢尤,怨极翻作歌。
岂云嗜好异,夺此芳洁何。
郢都值末造,听惑贤佞讹。
令尹尊国事,君王信秦和。
内思谋谏尽,旁困谗嫉多。
秉道身必斥,徇时则同波。
我生帝降直,臣节安敢颇。
痛心易激烈,危步难逶迤。
忍观宗绪坠,去复念本柯。
采藻或润滨,茹芝亦岩阿。
下将从彭咸,终已投汨罗。
湘水碧湛湛,湘山郁峨峨。
昔存怀沙恨,今见垂纶过。
仲夏草树蕃,初华粲莲荷。
禅栖寄幽祀,羁思发长哦。
风雅尚遗音,景宋寐殊科。
远游一感叹,白首留江沱。
枫树(宋·舒岳祥)
七言绝句押东韵
屈原庙外千株碧,高帝祠前万叶红。
楚尾吴头风景在,片帆不复更西东。
吊屈原呈王内翰(宋·释文兆)
五言律诗押文韵
抱清谁可群,委质在湘濆。
今日不同楚,无人更似君。
沧波沈夜魄,古庙聚寒云。
吊罢踟蹰处,渔歌忍独闻。
江上(宋·王令)
七言律诗押庚韵
浩渺烟波不可名,我来闲自渥尘缨。
久思沧海收身去,安得长舟破浪行。
天阔水云连黯淡,日闲鸥鹭自飞鸣。
屈平死后渔人尽,后世凭谁论浊清。
五哀诗·屈平(宋·司马光)
五言律诗押阳韵
白玉徒为洁,幽兰未谓芳。
穷羞事令尹,疏不忘怀王。
冤骨销寒渚,忠魂换旧乡。
空余楚辞在,犹与日争光。
端午日事(宋·余靖)
七言绝句押庚韵
江上何人吊屈平,但闻风俗彩舟轻。
空斋无事同儿戏,学系朱丝辟五兵。
纪念屈原的诗(四):
屈原塔(宋·苏辙)
屈原遗宅秭归山,南宾古者巴子国。
山中遗塔知几年,过者迟疑不能识。
浮图高绝谁所为,原死岂复待汝力。
临江慷慨心自明,南访重华讼孤直。
世人不知徒悲伤,强为筑土高岌岌。
朱文公离骚经赞(宋·岳珂)
伟兹帖上奇瑰兮,羌笔力之有神。
走缄縢之来诏兮,并垂枣而足珍。
从鲤庭而载求兮,得陈亢之异闻。
书三闾之孤忠兮,将争光兮仪邻。
予尝窍寘疑兮,谓意或有在也。
方淳熙之继明兮,德如天其大也。
挈道统而在上兮,固无妒邪之害也。
先生之溯伊濂兮,又非沅湘之派也。
寓物以写兴兮,自前世以固然。
岂先生之适正兮,乃独取于沉渊。
行或过乎中庸兮,虽为法而不可。
其忠君爱国之诚兮,亦不虞乎后日之祸。
彼不学兮,周公仲尼。
知庄士与醇儒兮,或羞称之。
律风雅之末流兮,若未免于或变。
使交有所发兮,亦足以迪天性民彝之善。
以今日之书兮,固非出于感时。
则异时之集注兮,亦何病乎俗人之悕。
原屈原之心兮,宗国之楚。
作春秋兮,固安在乎黜周而王鲁。
先儒之心兮,百圣之矩。
藏此帖兮,昭于今古。
端午帖子词二十首·皇帝合六首其三(宋·欧阳修)
七言绝句押元韵
楚国因谗逐屈原,终身无复入君门。
愿因角黍询遗俗,可鉴前王惑巧言。
纪念屈原的诗(五):
竹枝歌(宋·苏轼)
《竹枝歌》本楚声,幽怨恻怛,若有所深悲者。岂亦往者之所见有足怨者与?夫伤二妃而哀屈原,思怀王而怜项羽,此亦楚人之意相传而然者。且其山川风俗鄙野勤苦之态,固已见于前人之作与今子由之诗。故特缘楚人畴昔之意,为一篇九章,以补其所未道者。
苍梧山高湘水深,中原北望度千岑。
帝子南游飘不返,惟有苍苍枫桂林。
枫叶萧萧桂叶碧,万里远来超莫及。
乘龙上天去无踪,草木无情空寄泣。
水滨击鼓何喧阗,相将扣水求屈原。
屈原已死今千载,满船哀唱似当年。
海滨长鲸径千尺,食人为粮安可入?
招君不归海水深,海鱼岂解哀忠直?
吁嗟忠直死无人,可怜怀王西入秦。
秦关已闭无归日,章华不复见车轮。
君王去时箫鼓咽,父老送君车轴折。
千里逃归迷故乡,南公哀痛弹长铗。
三户亡秦信不虚,一朝兵起尽欢呼。
当时项羽年最少,提剑本是耕田夫。
横行天下竟何事,弃马乌江马垂涕。
项王已死无故人,首入汉庭身委地。
富贵荣华岂足多,至今惟有冢嵯峨。
故国凄凉人事改,楚乡千古为悲歌。
纪念屈原的诗(六):
和陶命子韵示津调官(宋·吴芾)
乔木千寻,竟困斧柯。
屈原特立,终陨汨罗。
水行地中,尚值坳窊。
纵如贾谊,犹滞长沙。
屈原祠(宋·宋祁)
七言律诗押元韵
楚江南望见脩门,灵鼓声沈蕙卷樽。
五日长蛟虚望祭,九关雕虎枉招魂。
兰苕猎翠凄寒露,枫叶摇丹啸暝猿。
贾谊扬生成感后,沈沙投阁两衔冤。
屈原(宋·宋庠)
七言绝句押庚韵
司命湘君各有情,九歌愁苦荐新声。
如何不救沈江祸,枉解堂中许目成。
屈原(宋·宋庠)
七言绝句押微韵
蜜勺琼浆荐羽卮,脩门工祝俨相依。
蛾眉杂遝无穷乐,泽上迷魂底不归。
吊屈原(宋·张咏)
七言绝句押东韵
楚王不识圣人风,纵有英贤声少通。
可惜灵均好才术,一身空死乱离中。
屈原庙(宋·李复)
七言律诗押真韵
古庙荒山暗水云,岁时歌舞感乡民。
几伤谗口方离国,欲悟君心岂爱身。
惨惨飞魂号帝阙,冥冥赍志托江神。
千年自有遗文在,光焰长如日月新。
屈原塔(宋苏轼)
楚人悲屈原,千载意未歇。
精魂飘何处,父老空哽咽。
至今沧江上,投饭救饥渴。
遗风成竞渡,哀叫楚山裂。
屈原古壮士,就死意甚烈。
世俗安得知,眷眷不忍决。
南宾旧属楚,山上有遗塔。
应是奉佛人,恐子就沦灭。
此事虽无凭,此意固已切。
古人谁不死,何必较考折。
名声实无穷,富贵亦暂热。
大夫知此理,所以持死节。
纪念屈原的诗(七):
重午和巩教授韵
〔宋〕【姜特立】
屈子沈渊日,年年旧俗忙。
佳人夸彩缕,稚子竞新裳。
铙鼓喧渔步,杯盘列象床。
山翁独无事,燕坐只焚香。
与秦少章题汉江远帆五首其四五言绝句押元韵
(宋·晃冲之)
江山起莫色,草木敛余昏。
谁感离骚赋,丹青吊屈原。
端午
(宋·文天祥)
五月五日午,薰风自南至。
试为问大钧,举杯三酹地。
田文当日生,屈原当日死。
生为薛城君,死作汨罗鬼。
高堂狐兔游,雍门发悲涕。
人命草头露,荣华风过耳。
唯有烈士心,不随水俱逝。
至今荆楚人,江上年年祭。
不知生者荣,但知死者贵。
勿谓死可憎,勿谓生可喜。
万物皆有尽,不灭唯天理。
百年如一日,一日或千岁。
秋风汾水辞,春暮兰亭记。
莫作留连悲,高歌舞槐翠
湘潭道中赠送丁碧眼相士
(宋·文天祥)
自诡衡山道士孙,至今句法有轩辕。
世人未见题尧庙,尽把昌黎作寓言。
收拾衡云作羽衣,便如屈子远游归。
离骚忘却题天柱,为立斜阳问翠微。
杂咏一百首·巫咸(宋·刘克庄)
五言绝句押元韵
列书诧知死,楚些说招魂。
尚莫窥壶子,安能返屈原。
杂咏一百首·屈原(宋·刘克庄)
五言绝句押豪韵
芈姓且为虏,累臣安所逃。
不能抱祭器,聊复著离骚。
湘潭道中即事二首其二(宋·刘克庄)
押元韵
傩鼓咚匝庙门,可怜楚俗至今存。
屈原章句无人诵,别有山歌侑佳尊。
九叠(宋·刘克庄)
七言绝句押支韵
名见商书又见诗,畹兰难拟况江蓠。
灵均苦要群芳聚,却怪骚中偶见遗。
纪念屈原的诗(八):
和端午
(宋)张耒
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
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屈原七言绝句押真韵
(宋)张耒
楚国茫茫尽醉人,独醒惟有一灵均。
哺糟更遣从流俗,渔父由来亦不仁。
感遇二十五首其七(宋·张耒)
怀王弃屈子,憔悴楚江湄。
终然葬鱼腹,终古耀文词。
千年洛阳客,作赋不无讥。
谓当弃之去,览德乃下之。
君臣本大伦,当以恩义持。
如皆轻合散,是与涂人夷。
灵均岂愿沉,深意实在兹。
傅怀终泣死,何亦拳拳为。
渔父词七首(录一)
〔宋〕王谌
一
离骚读罢怨声声,曾向江边问屈平。
醒还醉,醉还醒,笑指沧浪可濯缨。
梦中江行过乡豪家赋诗二首既觉犹历历能记也
〔宋〕陆游
蒲席乘风健,江潮带雨浑。
树余梢缆迹,崖有刺篙痕。
酒酹湘君庙,歌招屈子魂。
客途嗟草草,无处采芳荪。
楚城七言绝句押支韵
〔宋〕陆游
江上荒城猿鸟悲,隔江便是屈原祠。
一千五百年间事,只有滩声似旧时。
屈平庙七言绝句押支韵
(宋·陆游)
委命仇雠事可知,章华荆棘国人悲。
恨公无寿如金石,不见秦婴系颈时。
哀郢七言律诗押阳韵
(宋·陆游)
远接商周祚最长,北盟齐晋势争强。
章华歌舞终萧瑟,云梦风烟旧莽苍。
草合故宫惟雁起,盗穿荒冢有狐藏。
离骚未尽灵均恨,志士千秋泪满裳。
纪念屈原的诗(九):
念奴娇(宋张矩)
押屑韵
三闾何在,把离骚细读,几番击节。
蓠蕙椒兰纷江渚,较以艾萧终别。
清浊同流,醉醒一梦,此恨谁能说。
忠魂耿耿,只凭天辨优劣。
须信千古湘流,彩丝缠黍,端为英雄设。
堪笑儿童浮昌歜,悲愤翻为嬉悦。
三叹灵均,竟罹谗网,我独中情切。
薰风窗户,榴花知为谁裂。
纪念屈原的诗(十):
读离骚经(宋·蔡襄)
七言律诗押真韵
莫怪灵均恋楚滨,可能臣子外君亲。
精心独去珠无颣,飞语潜来箭有神。
宋玉招魂推意远,扬雄流涕掩书频。
江边自是修门路,嗟苦先生陨此身。
三闾大夫赞(宋·王柏)
七言绝句押侵韵
爱国忧民感慨深,沅湘浩浩魄沈沈。
怀沙哀郢成何事,日月争光只此心。
读楚词(宋·丘葵)
七言律诗押侵韵
鶗鴃一声天地闭,谁知风月有遗音。
清醒已脱尘中蜕,枯槁何妨泽畔吟。
渔父不来湘水阔,重华一去楚云深。
青灯半夜书帏冷,照破三闾万古心。
古渔父词十二首其六(宋·王铚)
七言绝句押虞韵
曾见三闾屈大夫,强将清浊较贤愚。
如今更觉前言拙,醒醉由来本不殊。
纪念屈原的诗(十一):
端午作(宋晏殊)
七言绝句押支韵
汨渚沉沉不可追,楚人犹自吊湘累。
灵均未免争琼糈,却道蛟龙畏色丝。
楚江有吊(宋·寇准)
七言律诗押尤韵
悲风飒飒起长洲,独吊灵均恨莫收。
深岸自随浮世变,遗魂不逐大江流。
霜凄极浦幽兰暮,波动寒沙宿雁愁。
月落烟沈无处泊,数声猿叫楚山秋。
江楼写望(宋·释文珦)
晨登江上楼,周览竟遐目。
江天渺无际,清致如可匊。
初日明远峰,微烟消广麓。
平波净如镜,群象印寒渌。
浦溆集帆樯,长空来鹳鹜。
凉风天末起,散入檐前竹。
旷然适野情,谁能念幽独。
手把离骚经,闲倚阑干读。
灵均邈千载,遗音谅难续。
沧浪在何处,思以濯吾足。
湘江有感上王内翰(宋·释行肇)
押尤韵
达士弦性直,佞人胶辞柔。
靳尚一言巧,灵均千古愁。
孤蟾魄长在,寒云恨难收。
空使湘江水,至今无浊流。
纪念屈原的诗(十二):
端午节纪念屈原的诗
过屈平昭君故宅(宋·张嵲)
夔州之山皆入云,夔女寝陋男不文。
山川历历应如旧,昭君屈平犹荒村。
三百篇后无继者,始作离骚绍风雅。
君门九重难叩阍,欲登阆风聊蹀马。
精衷写尽君不闻,徙倚怀沙泪盈把。
汉家靡曼盈六宫,明妃容与如春风。
琵琶何能慰行路,槛槛毡车随去鸿。
椒兰得得在修门,独任先生作放臣。
妃嫔无数贮金屋,只遣王嫱犯塞尘。
万古江山虚秀气,二人贤色皆钟美。
天之生此谅应难,一弃单于一沈水。
远色苍苍难致极,吊古徘徊泪沾臆。
二宅遗基自古存,石岩天深秋日昏。
沧波渺渺流遗恨,后人谁为赓天问。
端午独酌(宋·杨万里)
七言律诗押阳韵
招得榴花共一觞,艾人笑杀老夫狂。
子兰赤口禳何益,正则红船看不妨。
团粽明朝便无味,菖蒲今日么生香。
一生幸免春端帖,可遣渔歌谱大章。
吊湘累(宋·史弥宁)
七言律诗押支韵
莫讶灵均苦费词,骚章炳炳日星垂。
身虽楚泽有遗恨,名与湘流无尽期。
一笑底关渔父事,此心惟有洛阳知。
是非付与群鸥判,不上先生吊古诗。
木芙蓉(宋·艾性夫)
七言绝句押尤韵
露冷红酥不带愁,湘兰楚菊共清修。
灵均死去无人问,闲却沧江一片秋。
端午作(宋晏殊)
七言绝句押支韵
汨渚沉沉不可追,楚人犹自吊湘累。
灵均未免争琼糈,却道蛟龙畏色丝。
1、 贯云石《殿前欢》
楚怀王,忠臣跳入汩罗江。
《离骚》读罢空惆怅,
日月同光。伤心来笑一场,笑你个三间强,为甚不身心放?沧浪污你?你污沧浪?
2、胡仲参《端午》
千年流水去滔滔,此日人来吊汩罗。
江上画船无买处,闭门风雨读离骚。
3、 (近现代·施蛰存)《夜读屈原传》
夜读屈原传。覆卷希高踪。斯人未用世。楚子终失弓。
臣心艰一死。帝阍高九重。任石投汨罗。伏节全孤忠。
君子敬桑梓。时俗甘流从。脂韦非所钦。矩矱诚难同。
异哉太史迁。论士何其庸。彼材游诸侯。何国不可容。
伍员弃小义。雪耻成大功。是为烈丈夫。叛乱宁有穷。
4、叶适《薛君季常挽词》
汩罗漫陨离骚经,伊洛源流今更清。自别三年无信息,忽惊一日有铭旌。
乾坤未放虚空坏,蛮触犹须事业成。桂树团圆半丘土,春风还许为君荣。
5、郭沫若《过西陵峡 》
秭归胜迹溯源长,峡到西陵气混茫。
屈子衣冠犹有冢,明妃脂粉尚流香。
兵书宝剑存形似,马肺牛肝说寇狂。
三斗坪前今日过,他年水坝起高墙。
《渔家傲》李清照翻译及赏析古诗文是什么?
《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作品。
此词写梦中海天溟蒙的景象及与天帝的问答,隐寓对社会现实的不满与失望,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和向往。作者把真实的生活感受融入梦境,以浪漫主义的艺术构思,梦游的方式,奇妙的设想,倾述隐衷,寄托情思。全词打破了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或情景交错的惯常格局,以故事性情节为主干,以人神对话为内容,实现了梦幻与生活、历史与现实的有机结合,用典巧妙,景象壮阔,气势磅礴,音调豪迈,充分显示了作者性情中豪放不羁的一面。
李清照《渔家傲》翻译
天蒙蒙,晨雾蒙蒙笼云涛。银河欲转,千帆如梭逐浪飘。梦魂仿佛又回到了天庭,天帝传话善意地相邀。殷勤地问道:你可有归宿之处?
我回报天帝说:路途漫长又叹日暮时不早。学作诗,枉有妙句人称道,却是空无用。长空九万里,大鹏冲天飞正高。风啊!请千万别停息,将这一叶轻舟,载着我直送往蓬莱三仙岛。
创作背景
宋高宗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春间,李清照曾在海上航行 ,历尽风涛之险。此词中写到大海、乘船,人物有天帝及词人自己,都与这段真实的生活所得到的感受有关。根据陈祖美《李清照简明年表》,此词就作于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
李清照《渔家傲》赏析
李清照是一位可以代表婉约派的女作家,她的《声声慢》、《醉花阴》等是大家熟悉的名作。这些词多半写闺情幽怨,它的风格是含蓄、委婉的。但是在她的词作中也有一首风格特殊的《渔家傲》,这是一首豪放的词,她用《离骚》、《远游》的感情来写小令,不但是五代词中所没有的,就是北宋词中也很少见。一位婉约派的女词人,而能写出这样有气魄的作品,确实值得注意。
整首词都是描写梦境。开头两句写拂晓时候海上的景象。在李清照以前还没有人在词里描写过大海。“天接云涛”两句用“接”、“转”、“舞”三个动词,来写海天动宕的境界。“星河欲转”,点出时间已近拂晓。“千帆舞”写大风,这不是江河中的景象。可能因为李清照是山东人,对海的见闻比较多,所以写得出这样的境界。上片第三句“仿佛梦魂归帝所”,意思是说:我原来就是天帝那儿来的人,现在又回到了天帝处所。这和苏轼《水调歌头》中秋词:“我欲乘风归去”之“归”字意义相同。“归何处”句,着“殷勤”二字,写出天帝的好意,引起下片换头“我报路长嗟日暮”二句的感慨。《离骚》:“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就是李清照“路长日暮”句的出处。这句子的意思是说人世间不自由,尤其是封建时代的妇女,纵使学诗有惊人之句(“谩有”是“空有”的意思),也依然是“路长日暮”,找不到她理解的境界。末了几句说:看大鹏已经高翔于九万里风之上;大风呵,不住地吹吧,把我的帆船吹送到蓬莱三岛去吧(“九万里风”句用《庄子?逍遥游》,说大鹏“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扶摇,旋风,九是虚数)!
李清照是婉约派的女作家,何以能写出这样豪放的作品呢?在封建社会中,女子生活于种种束缚之下,即使像李清照那样有高度修养和才华的女作家也不能摆脱这种命运,这无疑会使她感到烦闷和窒息。她作了两首《临江仙》词,都用欧阳修的成语“庭院深深深几许”作为起句,这很可能是借它表达她的烦闷的心情。她要求解脱,要求有广阔的精神境界。这首词中就充分表示她对自由的渴望,对光明的追求。但这种愿望在她生活的时代的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她只有把它寄托于梦中虚无缥缈的神仙境界,在这境界中寻求出路。然而在那个时代,一个女子而能不安于社会给她安排的命运,大胆地提出冲破束缚、向往自由的要求,确实是很难得的。在历史上,在封建社会的妇女群中是很少见的。
这首风格豪放的词,意境阔大,想象丰富,确实是一首浪漫主义的好作品。出之于一位婉约派作家之手,那就更为突出了。其所以有此成就,无疑是决定于作者的实际生活遭遇和她那种渴求冲决这种生活的思想感情;这绝不是没有真实生活感情而故作豪语的人所能写得出的。
作品原文
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
李清照 〔宋代〕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注释
星河:银河。
转:《历代诗余》作“曙”。
帝所:天帝居住的地方。
天语:天帝的话语。
嗟:慨叹。
报:回答。
谩有:空有。谩:空,徒然。惊人句,化用《江上值水如海上势聊短述》有“语不惊人死不休”诗句。
九万里:《庄子·逍遥游》中说大鹏乘风飞上九万里高空。
鹏: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大鸟。
蓬舟:像蓬蒿被风吹转的船。古人以蓬根被风吹飞,喻飞动。
吹取:吹得。
三山:《史记·封禅书》记载:渤海中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相传为仙人所居住,可以望见,但乘船前往,临近时就被风吹开,终无人能到。
作者简介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原文:
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
李清照 〔宋〕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译文:水天相接,晨雾蒙蒙笼云涛。银河转动,像无数的船只在舞动风帆。梦魂仿佛回天庭,听见天帝在对我说话。他热情而又有诚意地问我要到哪里去。
我回报天帝路途还很漫长,现在已是黄昏却还未到达。即使我学诗能写出惊人的句子,又有什么用呢?长空九万里,大鹏冲天飞正高。风啊!千万别停息,将我这一叶轻舟,直送往蓬莱三仙岛。
注释:
星河:银河。
嗟:慨叹。
报:回答。
鹏: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大鸟。
蓬舟:像蓬蒿被风吹转的船。古人以蓬根被风吹飞,喻飞动。
吹取:吹得。
赏析:
词一开头就写:“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活绘出一幅仙境一般的壮丽景色。这是写天上的云彩,可谓千姿万态。虽然写的是作者在梦中所幻想的自然景象,但这一幻想无疑是她在人生道路上历尽艰难险阻、流徙奔波之苦的潜意识所促使的。所以,在它里面既有壮丽的一面,又有艰险的一面。它展现出一个晨雾迷茫、云涛翻腾、滚滚银河、千帆竞渡的开阔境界。这境界象是个仙境,作者就是在这仙境中经历着的。所以,也渐渐地使她的梦魂好象回到天帝居住的宫殿去了。——“仿佛梦魂归帝所”。“帝所”,其实,这是人们在经历了千辛万苦后所希望和追求的美好前途。而她之所以梦回“帝所”,是有其思想根源的。古代诗人往往设想自己是从天上宫阙来的,所以在幻想美好的前途时也就往往说“归帝所”去。
“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她听着天帝在对她说话,殷勤地问她要回到哪里去?李清照南渡以来,一直飘泊天涯,备受排挤与打击,尝尽了人间的白眼,如今天帝这么关照她,使她感到多么温暖啊!作者这么写,不管其主观动机如何,客观上已把天上和人间作了一个鲜明的对照,讥讽了黑暗的现实社会。她在若干年来的逃难生活中,多少事,凭谁诉?这次竟然得到诉说的机会了。这就引出了词的下片,由她诉说自己的困难和心愿。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作者借此表白自己在人生道路上日暮途远,茫然不知所措。这里着一“嗟”字,生动地表现出她那徬徨忧虑的神态。下句,“谩有”,是“空有”或“徒有”的意思。这一句含有两层意思:一是慨叹自己有才而不能为世用,有怀才不遇之感;二是社会动乱,文章无用,两者象是对立,实则统一,是互为因果的。那么,作者既然有这样苦衷,她希望怎样解脱呢?
“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这一句,表示了作者有大鹏高飞之志。作者为什么梦想到三山中去?从上文的意思来看,是由于她感到“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就是说,尽管她有才华,有理想,有抱负,但在现实社会中根本得不到实现和施展,是她对黑暗现实不满的表现。她要回到那没有离乱,没有悲伤,没有孤凄和痛苦的仙境去,正是反映出人间存在着战乱、欺诈、孤独、寂寞的现实。所以,她的那种思想活动,并非消极的,而是积极的,有现实意义的。
这首词,思路开宕,想象丰富,意境辽阔,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它把读者带到仙境中去,饱览丰富多姿的云涛;大鹏展翅万里的浩大境界,以及那轻舟乘风吹向三山的美景,使人为之神往。这种借神仙境界来表达自己胸怀的浪漫主义作品,在李词中是极为罕见的。
创作背景:宋高宗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春间,李清照曾在海上航行 ,历尽风涛之险。此词中写到大海、乘船,人物有天帝及词人自己,都与这段真实的生活所得到的感受有关。
诗人简介: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
【原文】:
渔家傲·雪里已知春信至
李清照 〔宋代〕
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
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珑地。共赏金尊沈绿蚁,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
【译文】:
大地一片银装素裹,一树报春的红梅点缀其间,梅枝犹如天工雕出的琼枝,别在枝头的梅花,丰润姣洁。梅花含苞初绽,娇美可怜,芳气袭人,就像庭院里刚刚出浴,换了新妆的美人。
上天可能也对梅花有所偏爱,所以让月色皎洁清澈,玲珑剔透。让我们举起金盏畅饮,一道来欣赏这月色里的梅花吧,请不要推辞酒量不胜。要知道,群花竞艳,谁也逊色于梅花呀。
【注释】:
渔家傲:词牌名。《词谱》卷十四云:“此调始自晏殊,因词有‘神仙一曲渔家傲’句,取以为名。”双调六十二字。
春信:春天的消息。
寒梅:此指覆雪悬冰的梅枝。梅枝著雪,白如玉枝,故称。
点缀:稍加装饰衬托,使事物更加美好。
琼枝:像美玉制成的枝条。腻:这里形容清瘦的梅枝着雪后变得粗肥光洁。
香脸:指女人敷着胭脂散发香味的面颊。此处用以比拟半开着的散发芳香的梅花。
旖旎(yǐ nǐ):柔美貌。
玉人:美人。此处用以比梅花。
造化:天地,大自然。
玲珑:明亮貌。
金尊:珍贵的酒杯。尊:同“樽”。沈:同“沉”。
绿蚁:本来指古代酿酒时上面浮的碎的屑沫子,也叫浮蚁,后来衍为酒的代称。
【赏析】:
这是一首咏梅词。上阕写寒梅初放,表现梅花的光润明艳,玉洁冰清;下阕写月下赏梅,侧面烘托梅花的美丽高洁。写梅即写人,赏梅亦自赏。全词抓住寒梅主要特征,由月光、酒樽、梅花织成了一幅如梦如幻、空灵优美的图画,运用比喻、拟人、想象等手法刻画梅花形象,赞颂梅花超尘绝俗的洁美素质和不畏霜雪、秀拔独立的坚强品格。
上片写寒梅初放。何逊《扬州早梅》:“兔园标物序,惊时最是梅。衔霜当露发,映雪凝寒开。”梅花,她开于冬春之交,最能惊醒人们的时间意识,使人们萌生新的希望。所以被认为是报春之花。因为梅花斗雪迎寒而开,诗人咏梅,又总以冰雪作为空间背景。庾信《咏梅花》诗:“常年腊月半,已觉梅花阑。不信今春晚,俱来雪里看。树动悬冰落,枝高出手寒……”这里,“琼枝”就指覆雪悬冰的梅枝。半放的寒梅点缀着它,愈显得光明润泽。词人接着用“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美女形容将开未开之梅的轻盈娇美,用玉人浴出形容梅的玉洁冰清,明艳出群:即物即人,梅已和人融成了一片。
词的下片写月下赏梅。“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珑地。”两句写出了赏梅的时间,表达了对梅花和月色的喜爱之情。作者认为大自然也是偏爱梅花的,让澄澈皎洁的月光来陪衬梅花。在溶溶月色映照下,梅花更有一番神韵。疏影横斜,暗香浮动,更是美不胜收。
“共赏金尊沈绿蚁,莫辞醉” 。值此花好月圆的良宵,精心准备“金樽”和“绿蚁”,来个一醉方休。词人李清照的词作中,凡写记游赏花之作的,每每都要写酒醉、花美,以这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生活情趣和愉快的心情,倒也别致有趣。诗中“绿蚁”指的是酒面的浮沫。《历代诗话》引《古隽考略》:“绿蚁,酒之美者,泛泛有浮花,其色绿。”读到此句时,常常会让人想起白居易的《问刘十九》:“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知己相伴,围炉饮酒,是人生一大乐事。
结尾一句“此花不与群花比”, 词人把寒梅的形神美和自己的心灵美、感情美融为一体,赞美了梅花高洁的品格。百花凋零的冬天,梅花迎着风雪傲然怒放,“一树独先天下春”。它传递着春的消息,带给人们无限的希望!人们喜爱梅花高洁、坚强的品格,喜爱它不畏严寒,立志奋发的精神。
这首词,银色的月光,金色的酒樽,淡绿的酒,晶莹的梅织成了一幅画,写得如梦如幻,空灵优美。与前人的咏梅诗词相比,此词艺术上有所创新。词人抓住寒梅主要特征,用比喻、拟人、想象等多种手法,从正面刻画梅花形象。在对寒梅作了总体勾勒之后,又以生花妙笔点染其形象美和神态美。同时,此时做到了移情于物,以景传情,意中有景,景中寄意,体现了李词的特色。
【创作背景】:
据山西古籍出版社的《李清照集》所附李清照年谱,本首词是李清照十八岁所作,及公元1101年(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
【作者简介】: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翻译:
水天相接,晨雾蒙蒙笼云涛。银河转动,像无数的船只在舞动风帆。梦魂仿佛回天庭,听见天帝在对我说话。他热情而又有诚意地问我要到哪里去。
我回报天帝路途还很漫长,现在已是黄昏却还未到达。即使我学诗能写出惊人的句子,又有什么用呢?长空九万里,大鹏冲天飞正高。风啊!千万别停息,将我这一叶轻舟,直送往蓬莱三仙岛。
原文:
《渔家傲》李清照 〔宋代〕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创作背景:
此词作于李清照南渡之后。根据《金石录后序》记载,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春间,李清照曾在海上航行 ,历尽风涛之险。此词中写到大海、乘船,人物有天帝及词人自己,都与这段真实的生活所得到的感受有关。根据陈祖美《李清照简明年表》,此词就作于建炎四年。
此词写梦中海天溟蒙的景象及与天帝的问答,隐寓对社会现实的不满与失望,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和向往。作者把真实的生活感受融入梦境,以浪漫主义的艺术构思,梦游的方式,奇妙的设想,倾述隐衷,寄托情思。
全词打破了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或情景交错的惯常格局,以故事性情节为主干,以人神对话为内容,实现了梦幻与生活、历史与现实的有机结合,用典巧妙,景象壮阔,气势磅礴,音调豪迈,充分显示了作者性情中豪放不羁的一面。
赏析:
这是一首记梦词,形象奇幻,意境缥缈,富有浓郁的浪漫气息。词一开头,便展现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一色图卷。这样的境界开阔大气,为唐五代以及两宋词所少见。写天、云、雾、星河、千帆,景象已极壮丽,其中又准确地嵌入了几个动词,则绘景如活,动态俨然。
“接”、“连”二字把四垂的天幕、汹涌的波涛、弥漫的云雾,自然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浑茫无际的境界。而“转”、“舞”两字,则将词人在风浪颠簸中的感受,逼真地传递给读者。所谓“星河欲转”,是写词人从颠簸的船舱中仰望天空,天上的银河似乎在转动一般。
“千帆舞”,则写海上刮起了大风,无数的舟船在风浪中飞舞前进。船摇帆舞,星河欲转,既富于生活的真实感,也具有梦境的虚幻性,虚虚实实,为全篇的奇情壮采奠定了基调。
“彷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梦魂仿佛回到了天庭,天帝殷切地问我:你打算到何处去?词人在如梦似幻的海上航行,一缕梦魂升入天国,见到慈祥的天帝。现实中,南宋高宗皇帝置人民于水火、只顾自己一路奔逃,李清照南渡以来,一直漂泊天涯,备受排挤与打击,尝尽了人间的白眼。
这种遭遇,让词人渴望关怀,渴望温暖,但现实中却不能得到,也只有将之寄托在幻想之中了。因此,词人以浪漫主义的手法,塑造了态度温和、关心人民疾苦的天帝,以此表达自己美好的理想。
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
李清照 〔宋代〕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水天相接,晨雾蒙蒙笼云涛。银河转动,像无数的船只在舞动风帆。梦魂仿佛回天庭,听见天帝在对我说话。他热情而又有诚意地问我要到哪里去。
我回报天帝路途还很漫长,现在已是黄昏却还未到达。即使我学诗能写出惊人的句子,又有什么用呢?长空九万里,大鹏冲天飞正高。风啊!千万别停息,将我这一叶轻舟,直送往蓬莱三仙岛。
注释
星河:银河。
转:《历代诗余》作“曙”。
帝所:天帝居住的地方。
天语:天帝的话语。
嗟:慨叹。
报:回答。
谩有:空有。谩:空,徒然。惊人句,化用《江上值水如海上势聊短述》有“语不惊人死不休”诗句。
九万里:《庄子·逍遥游》中说大鹏乘风飞上九万里高空。
鹏: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大鸟。
蓬舟:像蓬蒿被风吹转的船。古人以蓬根被风吹飞,喻飞动。
吹取:吹得。
三山:《史记·封禅书》记载:渤海中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相传为仙人所居住,可以望见,但乘船前往,临近时就被风吹开,终无人能到。
赏析
这是一首记梦词,形象奇幻,意境缥缈,富有浓郁的浪漫气息。
词一开头,便展现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一色图卷。这样的境界开阔大气,为唐五代以及两宋词所少见。写天、云、雾、星河、千帆,景象已极壮丽,其中又准确地嵌入了几个动词,则绘景如活,动态俨然。“接”、“连”二字把四垂的天幕、汹涌的波涛、弥漫的云雾,自然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浑茫无际的境界。而“转”、“舞”两字,则将词人在风浪颠簸中的感受,逼真地传递给读者。所谓“星河欲转 ”,是写词人从颠簸的船舱中仰望天空,天上的银河似乎在转动一般。“千帆舞”,则写海上刮起了大风,无数的舟船在风浪中飞舞前进。船摇帆舞,星河欲转,既富于生活的真实感,也具有梦境的虚幻性,虚虚实实,为全篇的奇情壮采奠定了基调。
“彷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梦魂仿佛回到了天庭,天帝殷切地问我:你打算到何处去?词人在如梦似幻的海上航行,一缕梦魂升入天国,见到慈祥的天帝。现实中,南宋高宗皇帝置人民于水火、只顾自己一路奔逃,李清照南渡以来,一直飘泊天涯,备受排挤与打击,尝尽了人间的白眼。这种遭遇,让词人渴望关怀,渴望温暖,但现实中却不能得到,也只有将之寄托在幻想之中了。因此,词人以浪漫主义的手法,塑造了态度温和、关心人民疾苦的天帝,以此表达自己美好的理想。
在一般双叠词中,通常是上片写景,下片抒情,并自成起结。过片处,或宕开一笔,或径承上片意脉,笔断而意不断,然而又有相对的独立性。此词则上下两片之间,一气呵成,联系紧密。上片末二句是写天帝的问话,过片二句是写词人的对答。问答之间,语气衔接,毫不停顿。可称之为“跨片格”。“我报路长嗟日暮”句中的“ 报”字与上片的“问”字,便是跨越两片的桥梁。“路长日暮”,反映了词人晚年孤独无依的痛苦经历,然亦有所本。词人结合自己身世,把屈原在《 离骚》中所表达的不惮长途远征,只求日长不暮,以便寻觅天帝,不辞“上下求索”的情怀隐括入律,只用“ 路长 ”、“日暮”四字,便概括了“上下求索”的意念与过程,语言简净自然,浑化无迹。其意与“学诗谩有惊人句”相连,是词人在天帝面前倾诉自己空有才华而遭逢不幸,奋力挣扎的苦闷。著一“谩”字,流露出对现实的强烈不满。词人在现实中知音难遇,欲诉无门,唯有通过这种幻想的形式,才能尽情地抒发胸中的愤懑,怀才不遇是中国传统文人的命运。李清照虽为女流,但作为一位生不逢时的杰出文学家,她也有类似的感慨。
“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九万里长空大鹏鸟正展翅高飞,风啊!千万别停息,快快将这一叶轻舟直接送往蓬莱三岛。在上阙,天帝“殷勤问我归何处”,这里,词人给予了回答,她梦想的地方是蓬莱、方丈、赢洲三座仙人居住的山。词人化用《庄子·逍遥游》中的句子,说“九万里风鹏正举”,要像大鹏那样乘万里风高飞远举,离开这让人伤痛的现实社会,因此,词人叫到“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风,你不要停止,把“我”轻快的小舟吹到仙山去,让“我”在那里过自由自在的生活。在这一问一答之中,词人通过“天帝”和“三山”这两个形象,将自己美好的梦想表达了出来,渴望有好的帝王和好的居所,渴望有人的关心和社会的温暖,渴望自由自在的生活。
这首词把真实的生活感受融入梦境,把屈原《离骚》、庄子《逍遥游》以至神话传说谱入宫商,使梦幻与生活、历史与现实融为一体,构成气度恢宏、格调雄奇的意境,充分显示了作者性情中豪放不羁的一面。
创作背景
宋高宗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春间,李清照曾在海上航行 ,历尽风涛之险。此词中写到大海、乘船,人物有天帝及词人自己,都与这段真实的生活所得到的感受有关。根据陈祖美《李清照简明年表》,此词就作于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
作者简介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
甄嬛传里逆风如解意用错了吗?
没有。
一提到这句诗啊,大家就会吵来吵去,说原诗是“朔风”,流潋紫抄错了抄成了“逆风”,说“逆风”不对怎么怎么着,恨不得告诉全网她读过这首诗知道原句。
光头今天不讨论抄没抄这回事,只说一说在《甄嬛传》里“逆风”用得对不对。
首先我相信以编剧王小平老师的功力不可能不知道原诗是“朔风”二字。
要搞清楚“逆风”对还是“朔风”对,必须知道它的主体也就是主语是谁。
我们先来看看原诗的语境,原诗的主题写梅花,朔在古代指北方,所以“朔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意思就是:北风啊,如果你善解梅花的心意,就不要那么吹啦,你忍心摧残严寒中开放的梅花宝宝吗?
那么如果把朔风改成逆风能不能行呢?对于梅花而言,她不像人走路骑车一样,会有逆风顺风一说,因为她是扎根在土里生长的,所以不管刮什么风,她都得在风中冷得哆嗦,对梅花来讲都是逆风。
所以,光头认为如果“逆风”用在原诗的语境里,你不能说它特别对,也不能说它不对,总之没有“朔风”更符合情境更有意境。
那么如果是甄嬛说出来呢?我们的说话主体就变成了人。
人是有方向感的,从上下文语境来看,甄嬛希望自己的后宫生活能够平静顺利一些:
逆风啊,你要了解我的心意就别刮啦,不要摧残我这个弱女子啦!你不刮成顺风就算了,哪怕你不刮风也行,但是千万别刮逆风。
所以如果主体变成人,是人对于生活和未来的憧憬,那“逆风”用着就完全没问题。包括甄嬛后来自己也说:即便我心中的风一直吹向你,但我也必须逆风而行。
这个地方的“逆风”能换成“朔风”吗?显然不行。
所以啊,以后看到“逆风如解意”这句,非要纠正是“朔风”,大可不必。
光头觉得引用学习古诗词,别那么刻板。多体会诗词的情境和韵味,比纠结一个字的对错有意义多了!
但其实,剧中吟的这句诗是错误的,原诗句是“朔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出自唐朝诗人崔道融的《梅花》,全诗如下:数萼初含雪,孤标画本难。香中别有韵,清极不知寒。横笛和愁听,斜枝倚病看。朔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
原诗最后两句想表达的意思是北风如果能够理解梅花的心意,就请不要再摧残她了。“朔”在古诗文中有指代北方的意思,所以这里的朔风指的便是北风了。而剧中,却吟成了“逆风”,造成了错误,也使得诗句变得词不达意。当然,如果只是想表达甄嬛当时所处的逆境,倒也粗浅直白。
《甄嬛传》片头上朝时的三声鞭响,给人一种庄严感,似乎是在告诉人们,这并不是一段戏说的历史,再加上有些人对这些历史并不清楚,甚至可能真的会将《甄嬛传》当成一部历史正剧来看。但如果你知道,这部电视剧其实就是一部由小说改编,设定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历史架空宫斗剧,或许就能忽略它的不严谨了。
但其实,剧中吟的这句诗是错误的,原诗句是“朔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出自唐朝诗人崔道融的《梅花》,全诗如下:数萼初含雪,孤标画本难。香中别有韵,清极不知寒。横笛和愁听,斜枝倚病看。朔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
原诗最后两句想表达的意思是北风如果能够理解梅花的心意,就请不要再摧残她了。“朔”在古诗文中有指代北方的意思,所以这里的朔风指的便是北风了。而剧中,却吟成了“逆风”,造成了错误,也使得诗句变得词不达意。当然,如果只是想表达甄嬛当时所处的逆境,倒也粗浅直白。
《甄嬛传》片头上朝时的三声鞭响,给人一种庄严感,似乎是在告诉人们,这并不是一段戏说的历史,再加上有些人对这些历史并不清楚,甚至可能真的会将《甄嬛传》当成一部历史正剧来看。但如果你知道,这部电视剧其实就是一部由小说改编,设定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历史架空宫斗剧,或许就能忽略它的不严谨了。
一提到这句诗啊,大家就会吵来吵去,说原诗是“朔风”,流潋紫抄错了抄成了“逆风”,说“逆风”不对怎么怎么着,恨不得告诉全网她读过这首诗知道原句。
光头今天不讨论抄没抄这回事,只说一说在《甄嬛传》里“逆风”用得对不对。
首先我相信以编剧王小平老师的功力不可能不知道原诗是“朔风”二字。
要搞清楚“逆风”对还是“朔风”对,必须知道它的主体也就是主语是谁。
我们先来看看原诗的语境,原诗的主题写梅花,朔在古代指北方,所以“朔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意思就是:北风啊,如果你善解梅花的心意,就不要那么吹啦,你忍心摧残严寒中开放的梅花宝宝吗?
那么如果把朔风改成逆风能不能行呢?对于梅花而言,她不像人走路骑车一样,会有逆风顺风一说,因为她是扎根在土里生长的,所以不管刮什么风,她都得在风中冷得哆嗦,对梅花来讲都是逆风。
所以,光头认为如果“逆风”用在原诗的语境里,你不能说它特别对,也不能说它不对,总之没有“朔风”更符合情境更有意境。
那么如果是甄嬛说出来呢?我们的说话主体就变成了人。
人是有方向感的,从上下文语境来看,甄嬛希望自己的后宫生活能够平静顺利一些:
逆风啊,你要了解我的心意就别刮啦,不要摧残我这个弱女子啦!你不刮成顺风就算了,哪怕你不刮风也行,但是千万别刮逆风。
所以如果主体变成人,是人对于生活和未来的憧憬,那“逆风”用着就完全没问题。包括甄嬛后来自己也说:即便我心中的风一直吹向你,但我也必须逆风而行。
这个地方的“逆风”能换成“朔风”吗?显然不行。
所以啊,以后看到“逆风如解意”这句,非要纠正是“朔风”,大可不必。
光头觉得引用学习古诗词,别那么刻板。多体会诗词的情境和韵味,比纠结一个字的对错有意义多了!
但其实,剧中吟的这句诗是错误的,原诗句是“朔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出自唐朝诗人崔道融的《梅花》,全诗如下:数萼初含雪,孤标画本难。香中别有韵,清极不知寒。横笛和愁听,斜枝倚病看。朔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
原诗最后两句想表达的意思是北风如果能够理解梅花的心意,就请不要再摧残她了。“朔”在古诗文中有指代北方的意思,所以这里的朔风指的便是北风了。而剧中,却吟成了“逆风”,造成了错误,也使得诗句变得词不达意。当然,如果只是想表达甄嬛当时所处的逆境,倒也粗浅直白。
《甄嬛传》片头上朝时的三声鞭响,给人一种庄严感,似乎是在告诉人们,这并不是一段戏说的历史,再加上有些人对这些历史并不清楚,甚至可能真的会将《甄嬛传》当成一部历史正剧来看。但如果你知道,这部电视剧其实就是一部由小说改编,设定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历史架空宫斗剧,或许就能忽略它的不严谨了。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