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道灵岩山

发布时间: 2018-09-22 01:35:45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散文 点击: 132

来到山脚下,已是中午十二点半。午后的阳光暖暖地照在身上,是一种清福。 灵岩山没有机动车道,所有人上山必须步行。释明学长老多次谢绝十方善士要捐修机动车道的好意,只是为了保持灵岩山寺这种传承已久、清净简朴的道风。 站在山脚下,仰望山峰,翠峰迤逦

问道灵岩山

  来到山脚下,已是中午十二点半。午后的阳光暖暖地照在身上,是一种清福。

  灵岩山没有机动车道,所有人上山必须步行。释明学长老多次谢绝十方善士要捐修机动车道的好意,只是为了保持灵岩山寺这种传承已久、清净简朴的道风。

  站在山脚下,仰望山峰,翠峰迤逦。山峰虽不高,但很是幽静。隐约可见山顶有一宝瓶出林间,那是灵岩山寺多宝佛塔顶的宝瓶。进山的小路全由石板铺就,每段有三十三级台阶,而后是一平台,供人歇脚,而后又是台阶。两侧茂林夹道,针叶和阔叶林木交相辉映。泛黄的阔叶林,斑斑驳驳隐在林间,甚是让人欢喜。小路两侧时有小生意人,做着糊口的营生。有位老婆婆坐在他们中间,像一尊雕塑。约有八旬了,守着一筐腌制的野菜。满面沟壑诉说着岁月的沧桑。我看到她时她正吃着东西,用小塑料袋包好了,艰难地塞到口袋里。

  来来往往的行人,欢声笑语,四处照相。由于灵岩山名刹并不对旅游团开放,来着多是附近居民和散客,也有居士、敬佛者来此礼佛。只为那一片人间净土。

  我慕名而来,为了找寻一个答案。

  许是久未锻炼身体,拾级而上不久我便觉汗流浃背。偶有一阵清风掠过,急促的心稍加缓和。驻足,观赏四周的自然之美。我已过半程,这里树木环绕,清凉幽静。而脚下一百五十米远的地方,今天的苏州,繁华热闹。

  偶遇一法师,我行礼后询问灵岩山寺还有多远。师父引我到近旁的小院。“这里是印公的舍利塔院,你是居士,可以进去礼塔,很是庄严。歇一歇再去寺里吧。”我谢过法师。一扇漆黑的小木门,立在不起眼的灰色水泥墙壁上。门上有告示:此院安放骨灰,游人止步。居士礼塔,随手关门。我轻轻推开门,从涌动的人群中闪了进去。

  门里门外,两个世界。

  院内极幽静,异香不断。墙外的喧闹声已不可闻。主建筑是印祖的舍利塔殿堂,隔天井相对的是印公纪念室以及念佛堂。两侧回廊题满印公以及文人的墨宝。院内广植林木,两棵苍翠的大树遮蔽了大半个天井,阳光疏疏朗朗投到石板地面。堂前廊下盆景栽种黄菊、玫瑰、兰草、香花。舍利塔殿堂内传出一句句的“南无阿弥陀佛”。柱上楹联为弘一大师撰写。真是离垢清凉之地。再多的烦恼一到此地也会烟消云散,瞬间得到解脱。古刹,永远是人心中的净土,不管信佛与否。

  我现在只觉得阵阵清凉萦绕鼻息。

  在印公舍利塔前恭敬上三炷香,顶礼,绕塔徐行。这一刻,跨越了时空。我仿佛看到印祖种种修行的场景。那是一种令人敬仰的修行精神,是一种大慈悲,大智慧。舍利塔后,殿堂的后墙高悬净土宗的十三代祖师德像。从东晋净宗初祖释慧远到民国净宗十三祖释印光,正中间是阿弥陀佛圣像。甚是庄严。佛教并不是有神论者,所有善恶果报,六道轮回皆由心造,核心是人。佛陀是觉悟了的众生,众生是未觉悟的佛陀,因此佛家讲众生是佛。因而佛教不是有神论者。佛教也不是消极避世,而是融入红尘。禅宗六祖慧能大师有偈语:佛法住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求菩提,犹如觅兔角。与印祖同为民国四大高僧之一的太虚法师,是近代统摄诸宗的大师,他一生致力于推广“人间佛教”理念,在世界范围内有重要的影响。而有世人并不了解佛法本身,只是站在外道角度说佛教,实在大谬。人间种种,哪一种不是佛法。所谓世间一切法皆是佛法。弘一律师曾问印光大师:“师父,佛法究竟如何救国救民?”印光大师慈悲开示:“因果之法乃是救国救民的急务,要使人知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要拯救世道人心,必须从此入手。”当下人心不古,世风日下,种种不安定的因素还在我们眼前以及我们看不到的地方危害着众生,而且这些不安定因素也是众生。世上还有战争、灾难、事故,还有那么多的苦人,那么多被遗弃的人在社会的最底层惨烈地挣扎着。无论我们是否富足,都不能忘记世上有比我们苦的人,需要我们尽微薄之力助他们脱离业海。无尽苦海之中,常作渡人舟。人世间一切业障的原因终离不开“贪、嗔、痴”。由于贪欲不得满足而成嗔恨,嗔恨不消灭会成为痴,进入魔道。由是感召种种业障。倘若众生都能笃信因果,相敬相和,法界自然安详。

  印公的舍利塔院甚是清净庄严。我驻足很久,静静感受。

  人生有多久?只在一呼一吸间。

  我自是薄地凡夫,更应当常生惭愧心、忏悔心。世间种种名利,如过眼云烟,我早不牵挂。唯一执着的是好静。因为执着,所以产生烦恼。世俗无法满足我绝对的宁静,我只能投身在故纸堆里,找寻一片净土。现在觉悟,除非把心修好,只有破除人相,我相,众生相,寿者相,否则我一世无法获得宁静。如同觅兔角。破除了这四相的执着才能自在。

  离了印公舍利塔院,关上那道门。又回到当下,心轻了些许。

  灵岩山寺的山门,简朴庄严,与我想象中的一致。天王殿的弥勒菩萨与常见的大肚佛形象相差甚远。这尊天冠弥勒造像很是庄严,端坐法台。这是印公当年住锡灵岩时的策划的。弥勒菩萨是未来佛,要过五十七亿年才能成佛。成佛是很艰难地一个过程,每个修行人都要勤修不间断。而生命本身就是一场修行,好好活着就是一场修行。许三多说,有意义就是好好活,好好活就是有意义。弥勒菩萨背后的护法韦陀天尊也一改怒目而立的形态,代之以慈悲相。我请了三炷香,愿佛力加被,一切亲人好友恒吉祥。

  寺内有很多散客,乱哄哄的,没有秩序,也不严肃。确实有些扰乱清净,但是佛门毕竟是对众生大开的,人来了就不能赶出去,不论是否信佛。生活中有太多我们无法左右的事情一样,有些事是自己的业力,有些属于人们的共业。对于自己的业力我们尚不能消灭,何谈共业呢?唯有修心,不去过于执着,才能解脱。

  在寺内转了转,见寺内很多建筑古旧,地板也陈旧。正因为如此,才有了灵岩山寺独特的道风,成为国内外闻名的净土宗专修道场。穿梭在往来不绝的人群里,我快步行走,是在躲避么?大雄宝殿后是僧寮,不对游人开放,很是清净。我在花窗墙外静坐,聆听梵呗。下午了,僧众在念佛修行。这是灵岩山寺独特的念佛修行。一句句“南无阿弥陀佛”,从无始来到虚空去,反反复复,激荡着内心的尘垢。一念心清净,一句一如来。午后的阳光从廊檐照到墙上,照在我手中转动的念珠上。心如止水。一瞬间,像是过了很多年。闭上眼,什么都听不到了,只有六字洪名把我引向  来到山脚下,已是中午十二点半。午后的阳光暖暖地照在身上,是一种清福。#p#分页标题#e#

  灵岩山没有机动车道,所有人上山必须步行。释明学长老多次谢绝十方善士要捐修机动车道的好意,只是为了保持灵岩山寺这种传承已久、清净简朴的道风。

  站在山脚下,仰望山峰,翠峰迤逦。山峰虽不高,但很是幽静。隐约可见山顶有一宝瓶出林间,那是灵岩山寺多宝佛塔顶的宝瓶。进山的小路全由石板铺就,每段有三十三级台阶,而后是一平台,供人歇脚,而后又是台阶。两侧茂林夹道,针叶和阔叶林木交相辉映。泛黄的阔叶林,斑斑驳驳隐在林间,甚是让人欢喜。小路两侧时有小生意人,做着糊口的营生。有位老婆婆坐在他们中间,像一尊雕塑。约有八旬了,守着一筐腌制的野菜。满面沟壑诉说着岁月的沧桑。我看到她时她正吃着东西,用小塑料袋包好了,艰难地塞到口袋里。

  来来往往的行人,欢声笑语,四处照相。由于灵岩山名刹并不对旅游团开放,来着多是附近居民和散客,也有居士、敬佛者来此礼佛。只为那一片人间净土。

  我慕名而来,为了找寻一个答案。

  许是久未锻炼身体,拾级而上不久我便觉汗流浃背。偶有一阵清风掠过,急促的心稍加缓和。驻足,观赏四周的自然之美。我已过半程,这里树木环绕,清凉幽静。而脚下一百五十米远的地方,今天的苏州,繁华热闹。

  偶遇一法师,我行礼后询问灵岩山寺还有多远。师父引我到近旁的小院。“这里是印公的舍利塔院,你是居士,可以进去礼塔,很是庄严。歇一歇再去寺里吧。”我谢过法师。一扇漆黑的小木门,立在不起眼的灰色水泥墙壁上。门上有告示:此院安放骨灰,游人止步。居士礼塔,随手关门。我轻轻推开门,从涌动的人群中闪了进去。

  门里门外,两个世界。

  院内极幽静,异香不断。墙外的喧闹声已不可闻。主建筑是印祖的舍利塔殿堂,隔天井相对的是印公纪念室以及念佛堂。两侧回廊题满印公以及文人的墨宝。院内广植林木,两棵苍翠的大树遮蔽了大半个天井,阳光疏疏朗朗投到石板地面。堂前廊下盆景栽种黄菊、玫瑰、兰草、香花。舍利塔殿堂内传出一句句的“南无阿弥陀佛”。柱上楹联为弘一大师撰写。真是离垢清凉之地。再多的烦恼一到此地也会烟消云散,瞬间得到解脱。古刹,永远是人心中的净土,不管信佛与否。

  我现在只觉得阵阵清凉萦绕鼻息。

  在印公舍利塔前恭敬上三炷香,顶礼,绕塔徐行。这一刻,跨越了时空。我仿佛看到印祖种种修行的场景。那是一种令人敬仰的修行精神,是一种大慈悲,大智慧。舍利塔后,殿堂的后墙高悬净土宗的十三代祖师德像。从东晋净宗初祖释慧远到民国净宗十三祖释印光,正中间是阿弥陀佛圣像。甚是庄严。佛教并不是有神论者,所有善恶果报,六道轮回皆由心造,核心是人。佛陀是觉悟了的众生,众生是未觉悟的佛陀,因此佛家讲众生是佛。因而佛教不是有神论者。佛教也不是消极避世,而是融入红尘。禅宗六祖慧能大师有偈语:佛法住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求菩提,犹如觅兔角。与印祖同为民国四大高僧之一的太虚法师,是近代统摄诸宗的大师,他一生致力于推广“人间佛教”理念,在世界范围内有重要的影响。而有世人并不了解佛法本身,只是站在外道角度说佛教,实在大谬。人间种种,哪一种不是佛法。所谓世间一切法皆是佛法。弘一律师曾问印光大师:“师父,佛法究竟如何救国救民?”印光大师慈悲开示:“因果之法乃是救国救民的急务,要使人知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要拯救世道人心,必须从此入手。”当下人心不古,世风日下,种种不安定的因素还在我们眼前以及我们看不到的地方危害着众生,而且这些不安定因素也是众生。世上还有战争、灾难、事故,还有那么多的苦人,那么多被遗弃的人在社会的最底层惨烈地挣扎着。无论我们是否富足,都不能忘记世上有比我们苦的人,需要我们尽微薄之力助他们脱离业海。无尽苦海之中,常作渡人舟。人世间一切业障的原因终离不开“贪、嗔、痴”。由于贪欲不得满足而成嗔恨,嗔恨不消灭会成为痴,进入魔道。由是感召种种业障。倘若众生都能笃信因果,相敬相和,法界自然安详。

  印公的舍利塔院甚是清净庄严。我驻足很久,静静感受。

  人生有多久?只在一呼一吸间。

  我自是薄地凡夫,更应当常生惭愧心、忏悔心。世间种种名利,如过眼云烟,我早不牵挂。唯一执着的是好静。因为执着,所以产生烦恼。世俗无法满足我绝对的宁静,我只能投身在故纸堆里,找寻一片净土。现在觉悟,除非把心修好,只有破除人相,我相,众生相,寿者相,否则我一世无法获得宁静。如同觅兔角。破除了这四相的执着才能自在。

  离了印公舍利塔院,关上那道门。又回到当下,心轻了些许。

  灵岩山寺的山门,简朴庄严,与我想象中的一致。天王殿的弥勒菩萨与常见的大肚佛形象相差甚远。这尊天冠弥勒造像很是庄严,端坐法台。这是印公当年住锡灵岩时的策划的。弥勒菩萨是未来佛,要过五十七亿年才能成佛。成佛是很艰难地一个过程,每个修行人都要勤修不间断。而生命本身就是一场修行,好好活着就是一场修行。许三多说,有意义就是好好活,好好活就是有意义。弥勒菩萨背后的护法韦陀天尊也一改怒目而立的形态,代之以慈悲相。我请了三炷香,愿佛力加被,一切亲人好友恒吉祥。

  寺内有很多散客,乱哄哄的,没有秩序,也不严肃。确实有些扰乱清净,但是佛门毕竟是对众生大开的,人来了就不能赶出去,不论是否信佛。生活中有太多我们无法左右的事情一样,有些事是自己的业力,有些属于人们的共业。对于自己的业力我们尚不能消灭,何谈共业呢?唯有修心,不去过于执着,才能解脱。

  在寺内转了转,见寺内很多建筑古旧,地板也陈旧。正因为如此,才有了灵岩山寺独特的道风,成为国内外闻名的净土宗专修道场。穿梭在往来不绝的人群里,我快步行走,是在躲避么?大雄宝殿后是僧寮,不对游人开放,很是清净。我在花窗墙外静坐,聆听梵呗。下午了,僧众在念佛修行。这是灵岩山寺独特的念佛修行。一句句“南无阿弥陀佛”,从无始来到虚空去,反反复复,激荡着内心的尘垢。一念心清净,一句一如来。午后的阳光从廊檐照到墙上,照在我手中转动的念珠上。心如止水。一瞬间,像是过了很多年。闭上眼,什么都听不到了,只有六字洪名把我引向  内心深处。

  这一刻,我终于是我。

  阳光渐斜,把廊柱拉长。窗下来了一只猫,神态安详,在阳光下闭目享受此刻的阳光。难怪是净土道场,连猫都有了佛性。偶有人路过,隔着墙上的花窗往里张望,走开。猫,自在不动。一阵风来,墙内的黄叶从枝头飘零,落在青石板的地面。香炉里香烟袅袅。#p#分页标题#e#

  我该下山了。

  我选了与来时不同的一条路下山。一条小径,鲜有行人。一侧是林木苍苍,一侧是山谷幽幽。山寺斋堂后延伸出一条小铁路,这条三百多米的铁路沟通了两个世界。每天灵岩寺的小火车都从这条铁路把寺内一天的吃喝用度运上山来。一条铁路,将滚滚红尘与这片净土紧紧相连。山下的人是幸运的,可以长到山寺里坐坐,享受一天的安详时光。沿着小径向下看去,下面的城市,看不到尽头,突然有种惆怅油然而生。我忽然想起了1900在走到舷梯一半的时候折回,再也没有了下船的想法。他说船外面的世界太大了,整个城市像一个巨大的钢琴键盘,在这么大的键盘上,他无法弹琴,他看不到外面世界中的自己。而现在,站在山巅,我不想下山了。但是我不得不下山,还有许多事要完成,目前唯一能够做的是以出世的心来做入世的事。

  茫茫人海独行,半是俗人半是僧。

  下山的路不长,不到一华里。中间有岔路口,一条到弘化社,一条到寺院安养院。有位中年男子,扛着糖葫芦上山,气喘吁吁。他说不常来。看得出,他没有说假话。五块一串,我买了一串,不知道什么味道。我不爱吃糖葫芦。望着他上山的背影,我想起了很多人。

  铁路尽头,是弘化社。这是灵岩寺免费发放佛经善书的机构,于上个世纪二十年代由慈悲的印光祖师创办。旨在“弘扬佛法,化育众生”。经书由十方善士出钱助印,无量功德。在弘化社,我遇到了这里的负责人,启明菩萨。依现已年届九旬的住持明学长老皈依三宝。我向启明居士说了自己的烦恼,怕吵。居士慈悲开示说是执着的结果。过于执着清净,外界一旦无法满足,就会心生烦恼。生活中有太多不如意的事情,为业力所招。我们无力改变时就要从自身内心改变。启明居士修行很久了,勇猛精进,佛法精神。他说灵岩山和别处的丛林道场比起来比较艰苦,寺里僧舍没有空调,地板也都很陈旧,寺院僧众劳动与修行结合,这也是自印祖流传下来的。明学长老说如果来这点苦都不能受,何谈修行,况且现在的条件比起印祖当年要好很多了。

  我们聊了很久,启明菩萨开示了我很多疑惑,助我斩断孽根,并帮我改了笔名。我觉得渔童总是让我联想到杀生,居士说不如叫牧童。牧童放牛,牛在佛经里指的是佛性本真。我靠坐在沙发,启明居士趺坐在沙发,神态安详庄严。有三只狗在旁边,其中一只总是叫,居士说它前世嗔恨太重,另两只前世修好,今世比较懒,但是福报未尽,因此还在寺里讨生活。

  窗外,渐暗。我辞别启明居士,走了。他送我一本《楞严经》。

  街市上,人车涌动。黄昏,在山巅滑落。

  2019/11/22

  稿腹于苏州灵岩山寺

本文标题: 问道灵岩山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sanwen/23014.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你好,再见许页温柔,半生通透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