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解读李白的诗——《送别》

发布时间: 2022-08-24 10:01:50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散文 点击: 93

《送别》,李白,鉴赏送别,rnrn斗酒渭城边。,rn垆头醉不眠。,rn梨花千树雪。,rn杨叶万条烟。,rn惜别倾壶醑。,rn临分...

怎么解读李白的诗——《送别》

《送别》 李白 鉴赏

送别 rnrn斗酒渭城边。 rn垆头醉不眠。 rn梨花千树雪。 rn杨叶万条烟。 rn惜别倾壶醑。 rn临分赠马鞭。 rn看君颍上去。 rn新月到应圆。 rn谢谢,有急用,最好带有翻译 呵呵
翻译此诗不难,下面更多的是意译,参考译文如下:
渭城边上我们纵酒言别,在酒坊里长醉而不能入眠。压在树丛上的积雪就像那雪白的梨花,千万条的杨树叶恰似那缕缕青烟。惜别间我们饮尽了壶中的美酒。临分别时,送上策马的长鞭。盼望着你到达颍上,那时候新月也应该变圆了

注释:
1、斗:计容积的量器,十升为斗,十斗为斛。这里形容饮酒之多。
2、渭城:即秦都咸阳故城,唐代从长安往西去的,多在渭城送别。
3、垆头:酒坊,酒家。
4、醑(xǔ): 美酒。
赏析:这是一首送别诗,诗人溶情于酒,又寄情于景。雪、杨叶、马鞭、壶醑和新月,这些都是送别的意像。雪花是寒冷的冬天才有的。梨花是温暖的春天才有的,用梨花来比喻雪,诗人希望自己的浓浓深情能像春天的梨花一样让临别的友人忘却那冬天离别的苦闷冷清的感伤。

PS:我这里想说的是这首诗的作者是岑参,诗题是《送杨子》,由于,李白的诗逸散很多,后人在总结的时候难免谬误,错把其他唐人的诗作混入。稍微知道点的人都知道用梨花来比喻雪诗岑嘉州的首创,也是他的诗被人津津乐道的地方,《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就有:“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也只有他把边塞的雄浑写得淋漓尽致。当然这是笔者的观点。笔者也是有依据的,前人也都对此诗进行过考据,一致认为这是岑嘉州的作品。这里我引一下其它人的观点。南宋的严羽就在其作品《沧浪诗话》中写道:太白诗“斗酒渭城边,垆头醉不眠。”乃岑参之诗误人,太白塞上曲“肇马新夸紫玉鞍”者,乃王昌龄之诗,亦误入。昌龄本有二篇,前集乃“秦时明月汉时关”也。今人,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古代文学研究室主任孙琴安在《五律诗精评》中也写道:余谓盛唐诸家五律中,岑参句法与李自最为相近,如“斗酒城边,垆头醉不眠。”、“上马带胡钩,翩翩度陇头”、“布上柳枝黄,炉头酒正香”等,不唯起句,即通篇亦多酷似太白。许学夷以为诗有“句不能点”者,终唐之世,唯太白、嘉州最为得之,杜甫、王维则其次也。中、晚之际,则推张籍,韩娜次之,此外蔑矣。笔者对李白的诗也是相当喜爱,不过学术的考据也是必要的,把别人的诗安在诗仙身上,估计诗仙天上有知也不会答应,岑嘉州也不会答应。有什么问题楼主可以找我继续探讨,鄙视随便回答问题的人,这是很不负责任的。打字好累,楼主给分吧,呵呵。

你还学过李白其他的“送别诗”吗?请举一列并谈谈自己的品悟。

  感悟:作者通过描写的是送别的地点以及送别酒宴的热闹场景,豪饮赠别,因景生情,因景结情,从缺到圆的明月都是诗人依依惜别之情的寄托。

  李白《送别》
  《送别》(又名《送杨子》)(李白,一说岑参作)
  斗酒渭城边,垆头醉不眠。梨花千树雪,杨叶万条烟。
  惜别倾壶醑,临分赠马鞭。看君颍上去,新月到应圆。

  解析:
  首联“斗酒渭城边,垆头醉不眠”描写的是送别的地点以及送别酒宴的热闹场景。诗人以被送行人的目的地起兴,宕开一笔,铺陈叙述。李白在送别友人的宴席上喝得是酩酊大醉,这是李白对朋友的不舍,也是李白个性的写照。酒是李白诗文的一大母题,诗人感情或是因酒而生或是借酒浇愁,酒早已成为了李白诗的象征。“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又或是“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甚至有直接以酒肆之名为诗题的《金陵酒肆留别》,“白门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请君问取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酒的意象在李白诗中大量出现。
  颔联“梨花千树雪,杨叶万条烟”,此联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梨花喻雪,在古代诗文中多有出现,同样出名的还有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颔联对仗工整,使诗文具有形式、音韵之美。而“梨花”、“杨叶”的意象又具有唐诗典型的形象美的特点,给人以无尽的想象。千树梨花竞相开放,柳叶新芽迎风摇曳。然而这美好的春景中却蕴藏着对友人即将远行的不舍之情,“以乐景衬哀情”,美好的春日风光却无人陪伴自己欣赏。此外,“杨叶”即柳叶,“柳”“留”谐音,古人折柳相送的传统由来已久,汉乐府有古曲《折杨柳歌》:“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 李白送别诗歌与众不同,往往能够将分别之情写成普遍化的集体感受。在这首《送别》中,没有提到送别的友人到底是谁,却把自己的深情厚谊寄托在“梨花”“杨叶”这些意象中,使读者产生共鸣。
  颈联“惜别倾壶醑,临分增马鞭”这句是全诗的点题之句,诗文明确地交代了举行酒宴的目的——送别友人。在送别友人的宴席上,诗人“倾壶”一饮,这是男人之间的送别方式,没有温婉的语言,也没有依依惜别的柔情,只是把对友人的不舍之情寄于酒中,一饮而尽。待到真的要分别之时,“马上赠鞭”,以示纪念。同样也是男人的赠别,尽管舍不得却故作豪迈。
  尾联“看君颍上去,新月到应圆”,回味无穷,“三月不知肉味”。送君千里,终须一别,目送友人“颍上去”,想象着友人的路途,这在李白诗文中同样也是很常见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诗人写目的地之景而浮想联翩,因景生情,因景结情,等到友人到达目的地应该是在月圆之日吧,从缺到圆的明月都是诗人依依惜别之情的寄托。而无论何时何地的人们在送别之时,都会产生“云帆望远不相见,日暮长江空自流”“挥手再三别,临歧空断肠”的共鸣。我想,诗人也会担忧友人旅途的劳顿吧!

  

李白送别诗的特色

谁能帮忙写写 李白送别诗的特色的论文提纲 急!谢谢
李白一生,仗剑远游,行踪无定。“凡江、汉、荆、襄、吴、楚、巴、蜀,与夫秦、晋、齐、鲁山水名胜之区,亦何所不登眺”(明·刘楚登:《太白酒楼记》),而大起大落的非凡际遭又使他有机会广泛地接触了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他结识了太多的名流侠士、官宦庶民,又极不情愿地辞别过数不清的故旧知己、好友亲朋。几乎每一次相逢都是一个传奇,每一次吟别都是一支绝唱。李白的理想世界和情感世界都极为矛盾复杂,集儒道释墨于一身。一方面,他崇尚儒家道统,一方面,却又宣言“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一方面,他愤世嫉俗,欲隐居山林,返于自然;而另一方面,却又尚武轻儒,脱略小节,轻财好施,豪荡使气,大有“长剑一杯酒,男儿方寸心”(《赠崔侍御》)的古道热肠。因而,他的人生哲理既有超脱消极的因素,亦不乏“达则兼济天下”的豪情。这种复杂的人生观也同样表现在他的送别诗中,品尝这些绝妙好诗,也似乎走进了诗人的情感世界之中,令人“执卷留连,若难遽别”(李渔·《闲情偶记》)也。一、壮别在李白的送别诗中,很少看到眼泪,更不用说“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诗人豁达大度、豪爽俊逸,唐代诗人魏颢描述李白“眸子炯然,哆(张口状)如饿虎”,不似多愁善感之辈,故虽感情丰富,视友如亲,但离别之际,决不会“儿女共沾巾”,而只能予人以昂扬进取之勉。如《渡荆门送别》一诗,便是壮别之代表。全诗以启程远游起笔,以途中所见景色为干,以惜别作结。结构严谨,过渡自然,气势磅礴,情思绵长。这些送别诗,缘情依景,依依惜别中见得豪放,恋恋不舍中深蕴壮怀。二、醉别李太白嗜酒好月,人所共知。诗作《金陵江上遇蓬池隐者》坦言 :“解我紫绮裘,且换金陵酒”,五代·王定保《唐摭言》有“李白着宫锦袍,游采石江中,傲然自得,因醉,入水中捉月而死”一说,盖酒月二物乃诗人一生之寄托也。李太白豪侠孤傲,嗜酒如命,唯月是爱。但他并不是那种“只愿长醉不愿醒”的消极入世者,也没有“一醉解千愁”的动因。他坚持“人生达命何暇愁,且饮美酒登高楼”(《梁园吟》)的主张,深谙“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的哲理,因而酒月二物自然也成了他性格的象征。这在他的送别诗中可以得到印证.三、惜别李太白一生游历南北西东,朋友甚多,与达官贵人,好友亲朋,山野村夫,隐逸之士,甚至黄发垂髫,均有聚散,也有吟咏,几乎所有的相聚都让诗人喜中从来,而每一次相别又使诗人依依不舍。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孟浩然比李白长12岁,相识时,孟浩然已名满天下。两人十分投缘,情深谊重,遂成至交。老朋友要赴任扬州,乘船而去,其船在长江上越行越远,以至于完全看不见,诗人还伫立远视,望着那东流的一江春水,迟迟不忍离去。这是怎样一种情感,这是怎样一幅画图。景色艳丽谐和,如仙境佛地,赏心悦目;友人仙风道骨,如同黄鹤,在百花吐艳的春色之中飘然而下,“之广陵”大显身手。这本是一件好事,但不管怎么说,离别总不好受,何况是好友相别。因而,“唯见长江天际流”,就是人之常情了。稍后的边塞诗人岑嘉州是个“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儒将,他与朋友离别时有“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联传之千古;刘梦得为逃难贬谪之吏,他与柳宗元在衡阳路别时,发“归目并随回雁尽,愁肠正遇断猿时”(刘禹锡:《再授连州至衡阳酬柳柳州赠别》)之叹,亦为绝唱。此三联,虽然送别友人时各自的情感不同,却都是惜别,表达效果则可谓异曲同工。读这样的送别诗,如步入桃园仙境,置身玉宇琼楼,无愁无怨,无悲无嗔,只觉得雅致,只觉得谐和,只能感到“情”与“景”,“思”与“境”的最完美的统一。
题纳:分析李白的背景----由背景引出诗人性格----由诗人性格分析他的送别诗与旁人的不同之处----最后重点分析诗人三到四首比较著名的作品来证明你的论点。论点:李白的送别诗豪迈大气,脱离了以往悲谅的气氛 李白的送别诗约160首左右,约占李诗总数的六分之一。送别的对象有官宦、僧道、文人学士、妻子情人、亲戚朋友等等,牵扯到各种社会关系,涉及到的社会生活有求学、谋仕、从军戍边、行旅交游等各方面。它不仅成为我们了解当时社会景况和诗人心态的一个重要依据,也是我们认识李白生命历程中各式体验和感受的一个重要方面。并且它突破传统送别诗“有别必怨,有怨必盈”的情调,溶进了盛唐时代精神,以诗人独特的个性气质,呈现特定时间和特定场景下的情感氛围与境界,多能“感动激发人意”,具有与政治诗、饮酒诗。游侠诗所不同的美学意义。李白的送别诗突破这类传统题材的“悲怨”情调,不仅溶进了盛唐时代精神,反映了丰富的社会生活,而且借题发挥,“出新意于法度之外”,把惜别之情同评判现实,表现人生的各种体验结合起来,拓展和加强了送别诗的思想内涵与情感力度,形成一种新的表达方式,具有独特的思想意义和审美价值。他的送别诗标新立异,一枝独秀,写的笔酣墨畅、情真意醇,气势恢宏,俊逸舒放,一扫古代送别诗感伤的阴霾,为送别诗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途径.以《赠汪伦》为例。《赠汪伦》是一首著名的送别诗。诗中首先描绘李白乘舟欲行时,汪伦踏歌赶来送行的情景,十分朴素自然地表达出一位普通村民对诗人那种朴实、真诚的情感。后两句诗人信手拈来,先用“深千尺”赞美桃花潭水的深湛,紧接“不及”两个字笔锋一转,用比较的手法,把无形的情谊化为有形的千尺潭水,形象地表达了汪伦对自己那份真挚深厚的友情。全诗语言清新自然,想象丰富奇特,令人回味无穷。
唐代是中国古典诗歌发展的高峰之一。站在这个时代的高峰上,歌唱出整个民族的面貌与命运的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无疑是李白了。   李白的诗今存九百多篇,而写送别的诗歌合计有一百三十二篇,约占七分之一。   他的送别诗脍炙人口,为历代诗人所称颂,有极高的思想艺术价值。纵观李白的送别诗,是积极的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的良好范例,在李白许多杰出的送别诗中,作者根据自己对现实生活的深切感受,表示对于现实的强烈批判,并提出自己理想生活的要求,因此他的送别诗中具有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成分。正如杜甫《春日忆李白》:“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对于李白送别诗的评价多精辟!白诗所以无敌,即在其所具有的与众不同的独特个性,下面不揣孤漏谈谈浅见。   一、“豪”中有“悲”的特色   李白的送别诗透过“豪”的表面,见到“悲”的实质,他的送别诗豪则豪矣,其所表达出来的则是极为深沉的悲感。如《远别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等无不如此,无不是以豪语表达悲感,豪中见悲,悲感至极而以豪语出之,这就是李白送别诗个性的一般特征。   李白作品中的“豪”与“悲”实为诗人思想矛盾的一种反映。

送别诗的鉴赏方法有哪些

  古诗文鉴赏是高考试卷中的重要一项。而对于我们来说,把握诗歌的内容与诗人的感情尤为重要。通过体会诗的意象和意境,来挖掘诗歌本身潜在的思想感情,从而揭开诗人那独特的内心世界和曼妙无穷的智慧,是中学生应具备的一项能力和素质。许多同学在诗歌鉴赏的题目面前总是显得无能为力,抱怨读不懂,想不透,猜不出,从而放弃了自我品鉴,自我应试的过程。不少同学缺乏鉴赏诗歌的技巧,而把握感情,掌握技巧,是一种必需的应试方法。

  古代诗歌的类型有很多,大致可以分为:山水田园诗、怀古咏史诗、咏物诗、羁旅行役诗、怀人思乡诗、边塞诗等等。每种类型都对应着不同的情感。下面我单就“送别诗”题材,来谈一谈自己的感悟和体会。

  首先要注意看题目。题目也是诗歌的“眼”,通过题目我们往往能一眼窥见其应有的题材和情感。所谓“一叶而知秋”便是如此。送别诗更是这样,因为送别诗的题目一般都含有“送”字。如李白的《送友人》,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岑参的《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刘长卿的《送灵澈上人》等等,判断出题材之后,再相应的思考送别诗常有的写作套路和情感,那么其鉴赏问题便可迎刃而解了。

  其次,通过观察有关“送别”这一类型的诗歌,发现它们都具备相似的写作套路。那就是交代叙述怎么分别的这一事情经过。一开始诗人常常先会在分别前有个小聚的活动,以此来话别。这个活动的展开可以在家里,可以在某个景点,更可以在离别的驿站或地点。例如:李白写给杜甫的诗——《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开篇即话二人别期将近,同游共饮,情深谊厚。又如何逊的《与胡兴安夜别》:居人行转轼,客子暂维舟。念此一筵笑,分为两地愁。离别送行前筵餐也是强颜欢笑,为好友送行。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通过喝酒来为好友送行。

  同时,也是最重要的,送别诗要靠景物出彩,简单的叙事不足以达到抒情的目的。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的确,景物在诗人的眼中是变化的,它会因诗人情绪的不同而不同。所以,诗人在离别的路上都赋予景物浓重的情感色彩。从这个意义上讲,景物描写在送别诗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送别诗靠景物增分。这些景可以是实景,可以是虚景,也可以虚实结合之景。

  例如严维的《丹阳送韦参军》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写的是送行及送行之后情景,前两句写送行,交代时间地点,一个愁字语带双关,后两句写别后的思念,三句不露痕迹地把前句抽象的离愁表达出来。日晚写时间之久,望字传出思念之神态,自然地带出末一句,此句是所望之景,通过环境气氛的渲染表达作者的悠悠情思,日晚寒鸦尽,空余江水东,这一切给人以孤独寂寞空虚的感触,含有无限深情。这首小诗妙语连珠,情景交融真切自然,把感情融入景物当中,言有尽而意无穷。

  虚景描写的经典之作当属柳永的《雨霖铃》。下片写虚,词人想象别后羁旅生活的情状。“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残月”是千百年来为人传颂的名句。这句全用实体名词意象拼接浓缩而成的最简洁的诗句,最大限度地增加了诗歌意象的密度,而且为读者提供了联想与想像的广阔天地和咀嚼回味的余地。一夜漂泊后,词人来到他乡异地。东方即将吐色,头顶依然有一弯残月,河流两岸朦朦胧胧的杨柳树在瑟瑟秋风中摇曳着。词人望着残月,感受着秋风,现出一副愁眉不展,若有所思的样子。其实完全是虚化之境。

  至于虚实结合之景,要看我们从哪个角度去看它,都可以讲得通,那自然有虚实之境。例如何逊的《与胡兴安夜别》中“露湿寒塘草,月映清淮流”一句,既可以是送好友离别的路途中所看到的真实的景物,也完全可以是诗人想象乘舟离去之后会有的环境,从这个角度上展开,那就是虚的。

  最后,我想简单说说送别诗的情感。送别诗常常运用种种手法来表现某种情谊和情怀。其恰当真切的语言和深沉且浓浓的情愫令人品味无穷,思索良久。其情感又可细分不同的版块,包括夫妻之别,友人之别,亲人之别。不同的境遇,其内容和思想倾向也往往有所区别。有的含蓄委婉,有的豪放旷达,有的情深词浅,但都抒发的一种浓浓的依依不舍的离别之情。诗人通过化抽象之情与具体可感之物相通,在送别诗这一普通题材中竟然出现了很多名言佳句,至今仍广泛流传。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诗人用积极乐观的情调和高昂开阔的心态,使画面壮阔雄浑,抒发了离别时的豪爽之情;“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它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表现出对朋友未来的一种乐观预期;“桃花流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以水深喻指情深,生动形象的表达了李白与汪伦的真挚友谊,虽是惜别之时,却是无拘之情,意境空灵开阔,令人遐思.。

  总之,关于送别诗的鉴赏方法,我在这里以一首打油诗作结:送别诗,并不难,抓住四点是关键。看题目,扣“送”字,大致方向便可见。离别路上与聚会,理清思路很简单。把握情感很重要,依恋不舍在其间。景物描写是关键,表达技巧要记牢。这四点,掌握住,送别诗,有何难。
很多啊!
本文标题: 怎么解读李白的诗——《送别》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sanwen/206296.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有什么描写精神重要性的诗句吗你认为最美的一首诗是什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