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一篇和《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种主旨差不多的小诗一篇,20句以上在慢慢的人生旅途中,在孤独求索的日子里,我不只一次地在心里勉励自己...
要一篇和《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种主旨差不多的小诗一篇,20句以上
在慢慢的人生旅途中,在孤独求索的日子里,我不只一次地在心里勉励自己:既然认准了目标,就不要轻言放弃。
人生是一次远航,承载着梦想与追求,也承载着欢乐与痛苦。在梦想与现实之间穿梭,生活注定要让每个人体味人生的百味。在命运的大河中航行,是不惧风雨勇敢前行,还是随波逐流听之任之,直接决定了航行者的归宿。为此,搁浅沉没者有之,胜利到达彼岸者亦有之。
人生不会一帆风顺,困难和挫折就像赶也赶不走的影子,有时会使你措手不及,倍感身心疲惫,举步维艰,但无论身处怎样的逆境,只要我们怀抱一个坚定的信念取暖,失败了没什么,一切从头开始,跌到了爬起来,擦干泪眼,总有一天,我们会走出困境,让生命之花重现光彩。
人生贵在坚持,也需忍耐。既然我们的目标是地平线,就无悔于选择,执着地追求,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只要实实在在地坚持走好每一步,成功就离我们不远。
"天空不留下翅膀的痕迹,但我已飞过”这是追求者的誓言,我把它送给自己,同时也送给普天下每一个不肯放弃希望的人。
这个行么0.0
人生是一次远航,承载着梦想与追求,也承载着欢乐与痛苦。在梦想与现实之间穿梭,生活注定要让每个人体味人生的百味。在命运的大河中航行,是不惧风雨勇敢前行,还是随波逐流听之任之,直接决定了航行者的归宿。为此,搁浅沉没者有之,胜利到达彼岸者亦有之。
人生不会一帆风顺,困难和挫折就像赶也赶不走的影子,有时会使你措手不及,倍感身心疲惫,举步维艰,但无论身处怎样的逆境,只要我们怀抱一个坚定的信念取暖,失败了没什么,一切从头开始,跌到了爬起来,擦干泪眼,总有一天,我们会走出困境,让生命之花重现光彩。
人生贵在坚持,也需忍耐。既然我们的目标是地平线,就无悔于选择,执着地追求,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只要实实在在地坚持走好每一步,成功就离我们不远。
"天空不留下翅膀的痕迹,但我已飞过”这是追求者的誓言,我把它送给自己,同时也送给普天下每一个不肯放弃希望的人。
这个行么0.0
走一步,再走一步
教学目标
⒈知识目标: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以及基本技能的训练.
⒉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⒊德育目标: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教学设计
⒈教学重点:探究"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含义.
⒉教学难点: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能力的培养.
⒊课时安排:2课时
⒋教学方法:导,学,练法
教学设想
一篇文章,除了探究中心意思之外,还可以多角度地阅读,这样读就不至于老是往一个方面去想,能读得有创意,能提高阅读质量.多角度阅读,首先要确立角度,关键也在于确立角度.怎样确立角度呢 可以着眼于某一人物,也可以着眼于某一情节,提出问题,思考问题.举个例子说,评论杰利什么地方做得对,什么地方做得不太好,就是一个角度.这样的角度课文中很多.
预习内容
一,查字典,给下面加点字注音,在下面的方框中工整地抄写这些词语一遍.并掌握的字的读音,把每个词读一读.
训诫( ) 耸立( ) 峭壁( ) 嶙峋( ) 迂回( )
凝视( ) 啜泣( ) 颤抖( ) 目眩( ) 纳罕( )
二,辨析形似字的字音和字形,给下面的字注音并组词.
1, 辍 ( ) 2 , 峋 ( )
啜 ( ) 殉 ( )
缀 ( ) 询 ( )
3, 诫 ( ) 4, 眩 ( )
械 ( ) 炫 ( )
"凝视"是聚精会神地看的意思.请你再举出至少6个表示"看"的意思的词语.能多举更好.
预习质疑.
从课文内容看,本文标题"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什么意思
在人生道路上,面对困难,"走一步,再走下一步"是什么意思
学生质疑题:
默读课文两遍,要求明确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准备复述故事情节.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让学生学会有感情地诵读课文,在复述故事情节的基础上理解课文内容,进而感悟生活哲理.
导入:
讲述1945年1月莫顿 亨特架机侦察的故事导入.(课件打出)
(1945年1月,在英格兰的沃顿空军基地.一个上尉飞行员接受了一项任务,驾驶没有任何武器装备和防护设施的蚊式双引擎飞机深入到德军本土执行侦察任务.他觉得几乎无法完成任务,想象着飞机坐舱被炮弹击中,自己鲜血飞溅,连跳伞的力气都没有.第二天,他驾机滑行在跑道上,他告诫自己,现在,只是起飞,飞起来就行.升到两万五千米高空时,他又告诫自己,现在所要作的,是在地面无线电的指导下,保持这个航向20分钟,就可以到达荷兰的素文岛,这个,不难做到.就这样,他不断告诫自己,下面,只是飞越荷兰,这并不难,然后,是飞临德国,根本不须想更多的事.而且,还有后方的无线电支持.就这样,一程又一程,这位上尉终于完成了任务,当他接受盟军的奖励时,他说,我之所以成为孤胆英雄,完全是因为我小时侯一段经历的启示.同学们,你们想知道这个人是谁,经历的是怎样一件事吗 ")
明确:这个人就是莫顿亨特,他当时在领奖会上讲了自己只所以战胜困难,是由于小时侯的一段经历所留下的启示.于是他就开始讲了一段故事,这故事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的文章.所以老师想请大家替他讲这故事的大致内容.
默读课文,初步感知:了解写了什么
快速阅读课文,时间5分钟.
默读要注意速度,要从每分钟300字提高到500字,本文大约1500字,要求4分半钟看完.到时说"时间到".默读后要请同学复述故事情节,明确:要素齐全,包括时间 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 ,经过,结果等.
复述难点往往是时间,地点,人物,数字,默读时要注意看清楚.
默读文章,组织学生复述课文.(大屏幕投影复述要点:时间,地点,人物,环境,故事过程)
2.复述故事情节,感知课文内容:
⑴复述前的准备——抢答:(采取小组加分的奖励方式,激励学生进行思考探究)
①故事发生在美国哪个城市 (费城)
②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 (七月)
③爬悬崖的一共几个孩子 有名字的有哪两个 (六个 内德 杰利)
④那座悬崖有多高 岩石架有多高 (二十米 大约7米)
⑵学生复述故事.
把故事分成两部分,前一部分可谓"冒险",后一部分可谓"脱险",请一个同学复述"冒险",一个同学复述"脱险".
明确:( 费城七月里一个闷热的日子,"我"和一群孩子攀爬悬崖 ,在悬崖上下不下来,最后在爸爸的引导下,"走一步,再走一步"爬下了悬崖,并且得到了珍贵的人生启示.)
⑶根据复述的得失,想一想自己的默读应该怎样改进.把经验记下来.
⒋字词教学:看课本列出的词语,看注释,查词典,读一读,讲一讲.
三,研读赏析,合作探究1:了解"怎么写的".
通过刚才的复述,同学们了解了文章的大意,是写"我"童年一次"脱险"的经历.既是"脱险",又是怎样脱险的呢 其中又蕴含什么生活哲理 作者是怎样说的 请同学们朗读课文最后一段,用文章中的话概括我是怎样脱险的 (走一步,再走一步)
同时思考下面的问题:
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组:
a."我"陷入怎样的险境 又是怎样脱险的
b.这件小事给你哪些启示
学生朗读课文后,四人小组讨论以上问题.
爬 全身颤抖 冷汗直冒 心卜卜乱跳
蹲 心惊肉跳 哀求啜泣 头晕目眩
伏 恐惧疲乏 全身麻木 不能动弹
讨论明确:这些语句刻画了小主人公处于险境中的心理状态.这里有——被抛弃的委屈,受嘲笑的羞辱,有不知所措的迷惘,也许还有不该冒险的悔意.
(投影,以"失去信心"导入)
4,布置:研读一下在岩石上的部分,听教师范读.
问题:我们开始接触文章的核心部分,看看小主人公怎样开始"走一步"的,也按照刚才的方式划出有关的心理描写的词语来.
毫无信心: 害怕会摔死—啼哭
萌发信心: 似乎能办到——移,探
信心大增: 是能办到的——啜泣
问题:刚才两次都写到"哭",大家看看,这种哭法是一样的吗
明确: "我"凭着自己的努力战胜了看似无法战胜的困难,我在下悬崖时,曾有两次哭泣,前者是恐惧和伤心,后者却复杂得多,有历险的余悸,有脱险的欣悦,有被抛在石架上的委屈,有对父亲的感激还有一种全新的感觉----"我"终于凭着自己的力量战胜了看似无法战胜的困难.这使"我"第一次清晰的意识到自己身上的潜在力量,从而激起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
教师小结:从这篇课文中,可以学到作者小时候在那座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这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人生经验.无论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分解为一小步一小步,困难就不大了.也就是用文中的话说:走一步再走一步.作者由一件小事,感悟到一个人生的哲理.这给我们一个启示,在生活中要善于感悟,善于感悟,人就会聪明起来.
合作探究2:了解"为什么这样写".
讨论:时隔57年后,一位65岁的老人,仅仅是为了写在悬崖上这么一次经历吗 如果不是,又是因为什么 (学生各抒己见,要求多角度)
明确:告诉我们一些道理:
1. 悬崖就像人生道路上的许多困难一样,面对困难,不畏惧害怕,要冷静分析,循序渐进,克服困难.
2.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实现远大理想,要从小事做起,小进步会积累成大成功.
3.明确人生哲理:在人生道路上,不管面对怎样的艰难险阻,只要把大困难分解成小困难,一个个认真地解决小困难,坚持不懈地走下去,终将战胜巨大的困难赢得最后的胜利.
(再次齐读最后一段,结束课文)
板书设计:
毫无信心
走 一 步
爬悬崖 萌发信心
启示:略
再走一步
信心大增
作业设计:
同桌之间互相默写生字词.
课后第三题(字数150)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通过多角度阅读训练,进一步理解课文
《在山的那边》进行比较阅读
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出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认识,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正确把握本文的思想内涵.
教育目标:
激发学生勇于克服困难,敢于战胜困难的决心与勇气.
学习方法:朗读;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用具:投影仪
教学设计: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通过朗读课文,复述故事,已经大致熟悉了本文所记叙的事件,而且也悟出这篇文章主旨就是通过"我"的脱险经历告诉人们不要害怕困难,不要被困难吓倒,不管这困难多么吓人,都要努力去克服它.这节课老师要和大家一起讨论以下几个问题:
二,体验反思
⒈多角度阅读,结合生活体验反思,拓展思维,获得启示.
⑴学习方法指导
一篇文章,除了探究中心意思之外,还可以多角度地阅读,这样读就不至于老是往一个方面去想,能读得有创意,能提高阅读质量.多角度阅读,首先要确立角度,关键也在于确立角度.怎样确立角度呢 可以着眼于某一人物,也可以着眼于某一情节,提出问题,思考问题.举个例子说,评论杰利什么地方做得对,什么地方做得不太好,就是一个角度.这样的角度课文中很多.
⑵确定角度
学生先说,教师启发,整理.
①父亲怎样教孩子脱险
②评论杰利.
③评论四个孩子.
1,讨论一: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 为什么 你最不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 为什么
如果学生在喜欢的人物中选择父亲和"我",都应视为正确的,关键是把喜欢的理由说足,说全,可互相补充.不喜欢的人物可选在"我"困难时嘲笑"我"的孩子,这一点比较简单.
有争议的人物可能是杰利.可能有的同学喜欢他,有的不喜欢他,可引导学生评论他做得对的和不好的方面.这样来谈,针对性可能强一点.
请学生就杰利撇下"我"这一举动谈谈自己的看法:"我觉得杰利够朋友吗 "
结果:a,不够.因为既然是好朋友,就应该有情有义,所谓"患难见真情",不应撇下"我"不管.
b,够.因为他觉得自己帮不了我,所以离开去找大人来帮助我,他的做法很明智,而且是人之常情.
老师评议:"两种看法都很有道理,这完全视乎你们自己的感受.我要说的是,无论怎样,我们做人都应人都应心胸开阔,既然做朋友,就不要斤斤计较.有意见可以提,但要宽容,善于理解别人,学会坦诚相待."
2,讨论二:假如"我"的父亲急忙赶到悬崖下面,一面安慰"我",一面急忙爬上石架,把"我"扶下来,或者说,石架大约7米高,扛梯子把孩子抱下来要保险得多,也简单得多,这些做法你更喜欢哪一种 为什么
这个问题讨论时也许有争议,但应该倾向于文中父亲的做法,因为孩子的路终究要靠自己去走,总靠别人扶,不是长久之计.父亲指导儿子独立走下来,恰恰是让儿子经过这种历练增加独立克服困难的勇气和经验.在我们的生活中,家长,老师其实也给了我们很多这类的指导.
3,讨论三:让学生结合自身生活体验进一步拓展思维,深刻领悟文中的启示:
联系你的生活,说说自己在生活中是怎样战胜困难,实现理想的 把你的感悟与同学们分享,让大家都变得聪明起来![大屏幕投影问题:联系生活,讲讲你"吃一堑,长一智"的经历]
学生拿出准备的练笔,可小组交流,也可全班交流(只要学生联系自己,无论体会大小,教师都要鼓励).
[教师小结]居里夫人说过,"生活对于任何人都非易事".大家在学习了《在山的那边》,《走一步,再走一步》两篇课文,给你留下什么思考呢
[明确]两篇文章都提到如何克服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在山的那边》告诉我们要实现远大理想,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要一次次战胜失望,征服所遇到的任何困难.[或在困难面前,不要气馁,要坚持到底,成功就在终点等你.]
进入初中,这是人生路上的一个新的起点.要在新的起点上,追求美好的理想,就要面对无数困难.怎样面对无数困难,将是我们初中学习生活中,也是人生道路上的实际问题.希望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把握住学习生活中的主旋律,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坚持不懈地走下去.希望"山的那边"永远召唤着你,"走一步,再走一步",伴你到达理想的彼岸.
学生朗读《在山的那边》和《走一步,再走一步》的重点片断,感受文章内容.
总结全文
本文是美国作家莫顿 亨特65岁那年写的回忆8岁时一次爬悬崖的经历.作者把这一经验推而广之,成为人生的宝贵财富,成为战胜一切艰难的法宝.
这篇课文,特别是"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这一句,说的是困难再大,也是可以分解的,一个大困难分解成一个个小困难,就不难克服了.这篇课文,它启发我们在生活中要善于感悟,凡事要想一想其中包含一个什么道理,(以小见大,以事喻理)悟到哲理就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就成为一笔精神财富.善于感悟,写作文,也有东西可写,在不起眼的题材上也能写出好文章.
教师小结:一个人在人生的旅途上,不可能坦坦荡荡,一帆风顺;遇到困难,感受挫折,都是很正常的.只要我们不失自信,牢记"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得到的",那什么样的艰难险阻都将被你踩在脚下.别忘了,还要把你的这些感受传给那些正在遭遇困难的人们.希望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把握住学习生活中的主旋律,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坚持不懈地走下去.希望"山的那边"永远召唤着你,"走一步,再走一步",伴你到达理想的彼岸.
拓展延伸:作业设计:
1.布置学生回家与父母一起探讨课后练习二的,并做记录.反馈回来的意见大致有三种:
1即使有危险,也应一试.
2应该去找警察,自己不能冒险,更不能逞英雄.
3可以去找邻居或其他大人.
以上三种意见,以同意第一种的人居多.通过家长反馈回来的结果,我认为体现了许多家长比较注重培养孩子的做人品质,而不是一味保护孩子,符合现代社会的要求.我从这个方面引申开去,针对现在独生子女自私,自我,怯弱等缺点,教育学生"先学会做人,再学会做学问和其他","勇于在逆境中战胜自己".
⒉语言运用
学习语文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运用可以从模仿开始,不会说的学着说,坚持不懈,语言能力就会逐步提高.清利用下列格式,在横线上补出词语,表达自己想说的一个意思.
投影或出示大卡片
⑴时隔 年, .
⑵我一直牢记着 叫我不要 的训诫.
⑶ 向 攀爬.
⑷ 有人啜泣.
⑸ 正纳罕
⑹暮色开始四合,
⑺暮色苍茫,
⑻ 全身麻木,不能动弹.
⑼带着 的口气说
⑽我小心翼翼地
⑾ 我的信心大增.
⑿ 产生了一种成就感.
背诵(或朗读)课文最后一段.
板书设计:
2,走一步,再走一步
事件: 遇险
解决方案: 正确 错误
父亲: 鼓励我自己下来. 抱我下来
杰利: 找来我的父亲 自己动手救我
结论: 父亲应正确引导孩子克服困难/孩子应自己克服困难/帮助他人应采用正确的方法.
教学反思:多角度阅读方法较好,课上加强渗透和指导.
拓展延伸二:
比较阅读谈中美德教育方式:
学生朗读《迷途笛音》回答问题:
文章当中的迪廷除了用笛音指引我回家以外,还有什么方式 他为什么会选择这种方式 你对他这个人又怎样的看法 你的生活中有这种人吗,请你举例.
老师讲故事,学生参与讨论:
有一位曾经事业有成的记者,在纽约繁华的大街上徘徊,潦倒不堪,心情低落.这时,他遇到了以前采访过的一位俄罗斯音乐家,这位名人邀请他回自己下榻的酒店作客.记者问路程有多远 名人说:"不远,只有五条马路的距离."于是,他们边聊边走,沿路还不时驻足欣赏周遭的有趣的事物,不知不觉,就已走过了六十条街.而记者却浑然不觉得累.这时那位名人告诉记者:你与你的目标之间,无论有着怎样遥远的距离,切不要担心.把你的精神常常集中在5条横街口的短短距离,别让遥远的未来使你烦闷.当你把很远的路分成一段段地走,走一段休息一下,看看有趣的事物,那么,走多远的路也不觉得累了.
学生经过小组讨论,得出结论:面对困难不要害怕.无论多大的困难也是可以分解的,当我们将小困难逐个击破后,再大的困难也难不倒我们.
(5)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举例论证本文的人生哲理.
摘录:
1想通过升中考,先向每次的小测验要成绩.
2一座高楼大厦的耸天而立,需要从地基开始,一层一层往上建.
3知识的高塔需要一点一滴的慢慢积累.
4只有先学会了组词,造句,才能写出完整的文章.
课后记:把两篇课文内容综合在一起阅读,是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教学建议"充分发挥师生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确立的,旨在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在朗读教学中,给学生以朗读方法的指导,并把朗读和品味结合起来,使学生既受到高尚情操的启迪,又得到美的艺术感染.在阅读教学时,努力形成一种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给学生提供了较好的学习空间
教学目标
⒈知识目标: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以及基本技能的训练.
⒉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⒊德育目标: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教学设计
⒈教学重点:探究"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含义.
⒉教学难点: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能力的培养.
⒊课时安排:2课时
⒋教学方法:导,学,练法
教学设想
一篇文章,除了探究中心意思之外,还可以多角度地阅读,这样读就不至于老是往一个方面去想,能读得有创意,能提高阅读质量.多角度阅读,首先要确立角度,关键也在于确立角度.怎样确立角度呢 可以着眼于某一人物,也可以着眼于某一情节,提出问题,思考问题.举个例子说,评论杰利什么地方做得对,什么地方做得不太好,就是一个角度.这样的角度课文中很多.
预习内容
一,查字典,给下面加点字注音,在下面的方框中工整地抄写这些词语一遍.并掌握的字的读音,把每个词读一读.
训诫( ) 耸立( ) 峭壁( ) 嶙峋( ) 迂回( )
凝视( ) 啜泣( ) 颤抖( ) 目眩( ) 纳罕( )
二,辨析形似字的字音和字形,给下面的字注音并组词.
1, 辍 ( ) 2 , 峋 ( )
啜 ( ) 殉 ( )
缀 ( ) 询 ( )
3, 诫 ( ) 4, 眩 ( )
械 ( ) 炫 ( )
"凝视"是聚精会神地看的意思.请你再举出至少6个表示"看"的意思的词语.能多举更好.
预习质疑.
从课文内容看,本文标题"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什么意思
在人生道路上,面对困难,"走一步,再走下一步"是什么意思
学生质疑题:
默读课文两遍,要求明确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准备复述故事情节.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让学生学会有感情地诵读课文,在复述故事情节的基础上理解课文内容,进而感悟生活哲理.
导入:
讲述1945年1月莫顿 亨特架机侦察的故事导入.(课件打出)
(1945年1月,在英格兰的沃顿空军基地.一个上尉飞行员接受了一项任务,驾驶没有任何武器装备和防护设施的蚊式双引擎飞机深入到德军本土执行侦察任务.他觉得几乎无法完成任务,想象着飞机坐舱被炮弹击中,自己鲜血飞溅,连跳伞的力气都没有.第二天,他驾机滑行在跑道上,他告诫自己,现在,只是起飞,飞起来就行.升到两万五千米高空时,他又告诫自己,现在所要作的,是在地面无线电的指导下,保持这个航向20分钟,就可以到达荷兰的素文岛,这个,不难做到.就这样,他不断告诫自己,下面,只是飞越荷兰,这并不难,然后,是飞临德国,根本不须想更多的事.而且,还有后方的无线电支持.就这样,一程又一程,这位上尉终于完成了任务,当他接受盟军的奖励时,他说,我之所以成为孤胆英雄,完全是因为我小时侯一段经历的启示.同学们,你们想知道这个人是谁,经历的是怎样一件事吗 ")
明确:这个人就是莫顿亨特,他当时在领奖会上讲了自己只所以战胜困难,是由于小时侯的一段经历所留下的启示.于是他就开始讲了一段故事,这故事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的文章.所以老师想请大家替他讲这故事的大致内容.
默读课文,初步感知:了解写了什么
快速阅读课文,时间5分钟.
默读要注意速度,要从每分钟300字提高到500字,本文大约1500字,要求4分半钟看完.到时说"时间到".默读后要请同学复述故事情节,明确:要素齐全,包括时间 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 ,经过,结果等.
复述难点往往是时间,地点,人物,数字,默读时要注意看清楚.
默读文章,组织学生复述课文.(大屏幕投影复述要点:时间,地点,人物,环境,故事过程)
2.复述故事情节,感知课文内容:
⑴复述前的准备——抢答:(采取小组加分的奖励方式,激励学生进行思考探究)
①故事发生在美国哪个城市 (费城)
②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 (七月)
③爬悬崖的一共几个孩子 有名字的有哪两个 (六个 内德 杰利)
④那座悬崖有多高 岩石架有多高 (二十米 大约7米)
⑵学生复述故事.
把故事分成两部分,前一部分可谓"冒险",后一部分可谓"脱险",请一个同学复述"冒险",一个同学复述"脱险".
明确:( 费城七月里一个闷热的日子,"我"和一群孩子攀爬悬崖 ,在悬崖上下不下来,最后在爸爸的引导下,"走一步,再走一步"爬下了悬崖,并且得到了珍贵的人生启示.)
⑶根据复述的得失,想一想自己的默读应该怎样改进.把经验记下来.
⒋字词教学:看课本列出的词语,看注释,查词典,读一读,讲一讲.
三,研读赏析,合作探究1:了解"怎么写的".
通过刚才的复述,同学们了解了文章的大意,是写"我"童年一次"脱险"的经历.既是"脱险",又是怎样脱险的呢 其中又蕴含什么生活哲理 作者是怎样说的 请同学们朗读课文最后一段,用文章中的话概括我是怎样脱险的 (走一步,再走一步)
同时思考下面的问题:
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组:
a."我"陷入怎样的险境 又是怎样脱险的
b.这件小事给你哪些启示
学生朗读课文后,四人小组讨论以上问题.
爬 全身颤抖 冷汗直冒 心卜卜乱跳
蹲 心惊肉跳 哀求啜泣 头晕目眩
伏 恐惧疲乏 全身麻木 不能动弹
讨论明确:这些语句刻画了小主人公处于险境中的心理状态.这里有——被抛弃的委屈,受嘲笑的羞辱,有不知所措的迷惘,也许还有不该冒险的悔意.
(投影,以"失去信心"导入)
4,布置:研读一下在岩石上的部分,听教师范读.
问题:我们开始接触文章的核心部分,看看小主人公怎样开始"走一步"的,也按照刚才的方式划出有关的心理描写的词语来.
毫无信心: 害怕会摔死—啼哭
萌发信心: 似乎能办到——移,探
信心大增: 是能办到的——啜泣
问题:刚才两次都写到"哭",大家看看,这种哭法是一样的吗
明确: "我"凭着自己的努力战胜了看似无法战胜的困难,我在下悬崖时,曾有两次哭泣,前者是恐惧和伤心,后者却复杂得多,有历险的余悸,有脱险的欣悦,有被抛在石架上的委屈,有对父亲的感激还有一种全新的感觉----"我"终于凭着自己的力量战胜了看似无法战胜的困难.这使"我"第一次清晰的意识到自己身上的潜在力量,从而激起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
教师小结:从这篇课文中,可以学到作者小时候在那座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这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人生经验.无论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分解为一小步一小步,困难就不大了.也就是用文中的话说:走一步再走一步.作者由一件小事,感悟到一个人生的哲理.这给我们一个启示,在生活中要善于感悟,善于感悟,人就会聪明起来.
合作探究2:了解"为什么这样写".
讨论:时隔57年后,一位65岁的老人,仅仅是为了写在悬崖上这么一次经历吗 如果不是,又是因为什么 (学生各抒己见,要求多角度)
明确:告诉我们一些道理:
1. 悬崖就像人生道路上的许多困难一样,面对困难,不畏惧害怕,要冷静分析,循序渐进,克服困难.
2.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实现远大理想,要从小事做起,小进步会积累成大成功.
3.明确人生哲理:在人生道路上,不管面对怎样的艰难险阻,只要把大困难分解成小困难,一个个认真地解决小困难,坚持不懈地走下去,终将战胜巨大的困难赢得最后的胜利.
(再次齐读最后一段,结束课文)
板书设计:
毫无信心
走 一 步
爬悬崖 萌发信心
启示:略
再走一步
信心大增
作业设计:
同桌之间互相默写生字词.
课后第三题(字数150)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通过多角度阅读训练,进一步理解课文
《在山的那边》进行比较阅读
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出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认识,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正确把握本文的思想内涵.
教育目标:
激发学生勇于克服困难,敢于战胜困难的决心与勇气.
学习方法:朗读;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用具:投影仪
教学设计: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通过朗读课文,复述故事,已经大致熟悉了本文所记叙的事件,而且也悟出这篇文章主旨就是通过"我"的脱险经历告诉人们不要害怕困难,不要被困难吓倒,不管这困难多么吓人,都要努力去克服它.这节课老师要和大家一起讨论以下几个问题:
二,体验反思
⒈多角度阅读,结合生活体验反思,拓展思维,获得启示.
⑴学习方法指导
一篇文章,除了探究中心意思之外,还可以多角度地阅读,这样读就不至于老是往一个方面去想,能读得有创意,能提高阅读质量.多角度阅读,首先要确立角度,关键也在于确立角度.怎样确立角度呢 可以着眼于某一人物,也可以着眼于某一情节,提出问题,思考问题.举个例子说,评论杰利什么地方做得对,什么地方做得不太好,就是一个角度.这样的角度课文中很多.
⑵确定角度
学生先说,教师启发,整理.
①父亲怎样教孩子脱险
②评论杰利.
③评论四个孩子.
1,讨论一: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 为什么 你最不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 为什么
如果学生在喜欢的人物中选择父亲和"我",都应视为正确的,关键是把喜欢的理由说足,说全,可互相补充.不喜欢的人物可选在"我"困难时嘲笑"我"的孩子,这一点比较简单.
有争议的人物可能是杰利.可能有的同学喜欢他,有的不喜欢他,可引导学生评论他做得对的和不好的方面.这样来谈,针对性可能强一点.
请学生就杰利撇下"我"这一举动谈谈自己的看法:"我觉得杰利够朋友吗 "
结果:a,不够.因为既然是好朋友,就应该有情有义,所谓"患难见真情",不应撇下"我"不管.
b,够.因为他觉得自己帮不了我,所以离开去找大人来帮助我,他的做法很明智,而且是人之常情.
老师评议:"两种看法都很有道理,这完全视乎你们自己的感受.我要说的是,无论怎样,我们做人都应人都应心胸开阔,既然做朋友,就不要斤斤计较.有意见可以提,但要宽容,善于理解别人,学会坦诚相待."
2,讨论二:假如"我"的父亲急忙赶到悬崖下面,一面安慰"我",一面急忙爬上石架,把"我"扶下来,或者说,石架大约7米高,扛梯子把孩子抱下来要保险得多,也简单得多,这些做法你更喜欢哪一种 为什么
这个问题讨论时也许有争议,但应该倾向于文中父亲的做法,因为孩子的路终究要靠自己去走,总靠别人扶,不是长久之计.父亲指导儿子独立走下来,恰恰是让儿子经过这种历练增加独立克服困难的勇气和经验.在我们的生活中,家长,老师其实也给了我们很多这类的指导.
3,讨论三:让学生结合自身生活体验进一步拓展思维,深刻领悟文中的启示:
联系你的生活,说说自己在生活中是怎样战胜困难,实现理想的 把你的感悟与同学们分享,让大家都变得聪明起来![大屏幕投影问题:联系生活,讲讲你"吃一堑,长一智"的经历]
学生拿出准备的练笔,可小组交流,也可全班交流(只要学生联系自己,无论体会大小,教师都要鼓励).
[教师小结]居里夫人说过,"生活对于任何人都非易事".大家在学习了《在山的那边》,《走一步,再走一步》两篇课文,给你留下什么思考呢
[明确]两篇文章都提到如何克服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在山的那边》告诉我们要实现远大理想,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要一次次战胜失望,征服所遇到的任何困难.[或在困难面前,不要气馁,要坚持到底,成功就在终点等你.]
进入初中,这是人生路上的一个新的起点.要在新的起点上,追求美好的理想,就要面对无数困难.怎样面对无数困难,将是我们初中学习生活中,也是人生道路上的实际问题.希望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把握住学习生活中的主旋律,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坚持不懈地走下去.希望"山的那边"永远召唤着你,"走一步,再走一步",伴你到达理想的彼岸.
学生朗读《在山的那边》和《走一步,再走一步》的重点片断,感受文章内容.
总结全文
本文是美国作家莫顿 亨特65岁那年写的回忆8岁时一次爬悬崖的经历.作者把这一经验推而广之,成为人生的宝贵财富,成为战胜一切艰难的法宝.
这篇课文,特别是"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这一句,说的是困难再大,也是可以分解的,一个大困难分解成一个个小困难,就不难克服了.这篇课文,它启发我们在生活中要善于感悟,凡事要想一想其中包含一个什么道理,(以小见大,以事喻理)悟到哲理就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就成为一笔精神财富.善于感悟,写作文,也有东西可写,在不起眼的题材上也能写出好文章.
教师小结:一个人在人生的旅途上,不可能坦坦荡荡,一帆风顺;遇到困难,感受挫折,都是很正常的.只要我们不失自信,牢记"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得到的",那什么样的艰难险阻都将被你踩在脚下.别忘了,还要把你的这些感受传给那些正在遭遇困难的人们.希望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把握住学习生活中的主旋律,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坚持不懈地走下去.希望"山的那边"永远召唤着你,"走一步,再走一步",伴你到达理想的彼岸.
拓展延伸:作业设计:
1.布置学生回家与父母一起探讨课后练习二的,并做记录.反馈回来的意见大致有三种:
1即使有危险,也应一试.
2应该去找警察,自己不能冒险,更不能逞英雄.
3可以去找邻居或其他大人.
以上三种意见,以同意第一种的人居多.通过家长反馈回来的结果,我认为体现了许多家长比较注重培养孩子的做人品质,而不是一味保护孩子,符合现代社会的要求.我从这个方面引申开去,针对现在独生子女自私,自我,怯弱等缺点,教育学生"先学会做人,再学会做学问和其他","勇于在逆境中战胜自己".
⒉语言运用
学习语文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运用可以从模仿开始,不会说的学着说,坚持不懈,语言能力就会逐步提高.清利用下列格式,在横线上补出词语,表达自己想说的一个意思.
投影或出示大卡片
⑴时隔 年, .
⑵我一直牢记着 叫我不要 的训诫.
⑶ 向 攀爬.
⑷ 有人啜泣.
⑸ 正纳罕
⑹暮色开始四合,
⑺暮色苍茫,
⑻ 全身麻木,不能动弹.
⑼带着 的口气说
⑽我小心翼翼地
⑾ 我的信心大增.
⑿ 产生了一种成就感.
背诵(或朗读)课文最后一段.
板书设计:
2,走一步,再走一步
事件: 遇险
解决方案: 正确 错误
父亲: 鼓励我自己下来. 抱我下来
杰利: 找来我的父亲 自己动手救我
结论: 父亲应正确引导孩子克服困难/孩子应自己克服困难/帮助他人应采用正确的方法.
教学反思:多角度阅读方法较好,课上加强渗透和指导.
拓展延伸二:
比较阅读谈中美德教育方式:
学生朗读《迷途笛音》回答问题:
文章当中的迪廷除了用笛音指引我回家以外,还有什么方式 他为什么会选择这种方式 你对他这个人又怎样的看法 你的生活中有这种人吗,请你举例.
老师讲故事,学生参与讨论:
有一位曾经事业有成的记者,在纽约繁华的大街上徘徊,潦倒不堪,心情低落.这时,他遇到了以前采访过的一位俄罗斯音乐家,这位名人邀请他回自己下榻的酒店作客.记者问路程有多远 名人说:"不远,只有五条马路的距离."于是,他们边聊边走,沿路还不时驻足欣赏周遭的有趣的事物,不知不觉,就已走过了六十条街.而记者却浑然不觉得累.这时那位名人告诉记者:你与你的目标之间,无论有着怎样遥远的距离,切不要担心.把你的精神常常集中在5条横街口的短短距离,别让遥远的未来使你烦闷.当你把很远的路分成一段段地走,走一段休息一下,看看有趣的事物,那么,走多远的路也不觉得累了.
学生经过小组讨论,得出结论:面对困难不要害怕.无论多大的困难也是可以分解的,当我们将小困难逐个击破后,再大的困难也难不倒我们.
(5)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举例论证本文的人生哲理.
摘录:
1想通过升中考,先向每次的小测验要成绩.
2一座高楼大厦的耸天而立,需要从地基开始,一层一层往上建.
3知识的高塔需要一点一滴的慢慢积累.
4只有先学会了组词,造句,才能写出完整的文章.
课后记:把两篇课文内容综合在一起阅读,是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教学建议"充分发挥师生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确立的,旨在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在朗读教学中,给学生以朗读方法的指导,并把朗读和品味结合起来,使学生既受到高尚情操的启迪,又得到美的艺术感染.在阅读教学时,努力形成一种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给学生提供了较好的学习空间
求小诗及赏析
请大家帮我找几首比较符合高中生读的诗歌,诗词,并且带上其赏析,不要太长的,最好在十五句以内,能找多少发多少!谢谢了!!!月下独酌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赏析:
李白怀才见弃,政治理想不能实现,心情是孤寂苦闷的。但他面对黑暗现实,没有沉沦,没有同流合污,而是追求自由,向往光明,所以在他的诗篇中多歌颂太阳和咏月之作。太阳是自然界中光明绚丽的形象,明月是清澈纯洁的象征。尤其是明月,清新、明丽、宁静、温柔,因而诗人和它相亲相近。在这首诗中,诗人还进一步把明月引为知己,对月抒怀。诗篇突然而起,直抒胸臆,表达一种孤独寂寥的思想感情。这种孤寂之情无法驱遣,于是诗人以奇特的想象,生动的描写,把明月作为知音,相邀对饮。同时还异想天地把自己的身影,也看作有情有知的同类,邀其共酌。表面上有明月相伴,身影相随,好象并不是独酌,但月不解饮,影徒随身,这就更加突出了诗人的孤独感,正如孙洙所说:“题本独酌,诗偏幻出三人。月影伴说,反复推勘,愈形其独。”(《唐诗三百首》卷一)因为世少相知,诗人不得不以明月、身影为伴,向月而高歌,对影而起舞以排遣自己深沉的郁闷。结联进而要和明月、身影永远结成忘情好友,将来在邈远的碧空中相见遨游。这表现了诗人对污浊现实的强烈不满,在孤独中向往自由和光明。 这首五言古诗,构思新颖,想象奇妙,情致深婉,是李白抒情诗中别具神韵的佳作。
子夜吴歌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赏析:
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在他的创作实践中,十分注意向汉魏六朝的民歌学习,从中获得丰富的养料,充实和发展自己的创作,这首《子夜吴歌》就是诗人向民歌学习而又有所创造的例证。 《子夜吴歌》是六朝时南方著名的情歌,多写少女热烈深挚地忆念情人的思想感情,表现非常真诚缠绵,李白正是掌握住了这种表达感情的特点,在本诗中成功地描写了闺中思妇那种难以驱遣的愁思。“长安”两句写景,为抒情创造环境气氛。皎洁的月光照射着长安城,出现一片银白色的世界,这时随着飒飒秋风,传来此伏彼起的捣衣声。捣衣含蕴着思妇对征人的诚挚情意。“秋风”两句承上而正面抒情。思妇的深沉无尽的情思,阵阵秋风不仅吹拂不掉,反而勾起她对远方丈夫的忆念,更增加她的愁怀。“不尽”既是秋风阵阵,也是情思的悠长不断。这不断的情思又总是飞向远方,是那样执着,一往情深。最后两句思妇直接倾诉自己的愿望,希望丈夫早日安定边疆,返回家园和亲人团聚,过和平安定的生活,表现了诗人对劳动妇女的同情。这首民歌气味很浓的乐府诗,朴素自然,流丽婉转,真切感人。
金陵酒肆留别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赏析:
李白《上安州裴长史书》中,曾说自己早年东游扬州,不到一年光景,“散金三十余万,有落魄公子,悉皆济之”,可见李白是一位轻财重义,交游极广的诗人。这次,当他即将离开金陵,前往扬州时,朋友相送,在饯别的酒度上,李白写了这首诗,作为临别纪念。这些来相送的“金陵子弟”,不过是些年轻的朋友,彼此虽意气相投,但在政治理想上未必一致,因此这首诗就很不好写。说多了虚词,没有实际内容,只能流于浅薄、空泛。然而朋友相处,一旦分离,总是令人留恋的。现在如此写来,恰到好处,它真诚地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珍重。诗的开头两句,就写得很欢畅、豪爽,形象生动,意境丰美。暮春三月,杨花飞舞,金陵酒肆,吴姬劝尝。此时此地,此情此景,无论是“欲行”还是“不行”的人,都是兴奋的、愉快的。所以接下去的两句,用叙述的语言,简洁、明了地总写一笔惜别的热烈场面。这符合青年人的性格特点,也表明了朋友之间的美好情意。于是最后两句,以设问方式,用眼前景物,十分贴切而自然地抒发了这离情别意的深切: 请朋友们不妨问一问啊, 向东奔流而去的滔滔江水, 我们惜别的情意和它相比, 究竟是谁短啊又谁长? 如此作结,不仅形象生动,巧思巧妙,而且情真意切,余韵悠然。全诗语言清新流利,具有质朴的民歌风味,是李白诗中的名篇。 谢榛说:“太白《金陵留别》诗:‘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妙在结语。”(《四溟诗话》)
行路难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值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赏析:
《行路难》共三首,是李白天宝三年(744)因遭谗毁而离开长安时作的。这是其中的第一首。李白在这首诗中,以满腔的悲愤,深深的感叹着世路的艰难,从而抒发了他久久郁积于心的痛苦和忧伤。一向嗜酒成癖的诗人,面对这“金樽清酒”,竟然喝不进了,“玉盘珍羞”,也咽不下了,拔剑四顾,心意茫然。虽然壮志犹在,但是啊,欲渡黄河,冰已塞川;将登太行,雪又满山。人生世路,竟是这样难以逾越的艰难险阻。道路纵然如此崎岖,诗人也并没有就此意冷心灰,还是希望将来能有一天,象姜尚遇文王、伊尹见商汤那样,做出一番宏伟的事业。可是啊,“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这是怎样撕裂人心的一声呐喊。它深刻地揭示了一个有抱负的诗人,在那政治黑暗的封建时代,是怎样的欲罢不能而又前路茫茫啊。最后两句,虽然是以豪迈的气概,写出了对美好理想的憧憬,但这毕竟只是一种渺茫的希望。现实与理想的深刻矛盾,构成了这首诗的基调,它支配着诗人在难以平静的感情的激流里,急剧地起伏跳荡,发出了巨大的轰鸣,形成了一种波澜壮阔的雄伟气势,扣人心弦。 这首诗语言高华,但又自然明畅,音节高亢,但又抑扬宛转。在短短的篇幅里,用了许多色彩浓重的字眼,化成了一个个鲜明突出的形象,如“金樽”、“玉盘”、“冰川”、“雪山”“碧溪”、“红日”、“云帆”“沧海”,把诗人的感情映衬得更加炽热而强烈。悲歌慷慨,于抑郁中冲出了奔放不羁的豪情,这正是李白诗歌浪漫主义艺术的特点和感人力量。
玉阶怨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精帘,玲珑望秋月。
赏析:
这是一首抒写宫女怨情的诗。在封建社会里,皇帝“后宫佳丽三千”,该有多少无辜的少女,长年被幽闭在深宫之中,度着那凄凉的岁月,遭受那难以忍受的折磨和摧残啊。李白在这首诗中,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她们的不幸生活,寄予了深切的同情。诗的开头两句,写这位宫女久久伫立阶前,以致夜露浸湿了她的罗袜,冰凉冰凉的,这才把她惊醒。一个“侵”字,把宫女凝思忘情的痴呆形象,生动地烘托了出来。在这寂静的深夜里,这位宫女在凝思什么?一个孤独的少女,她该凝思什么,又能凝思什么啊。无限忧伤、抑郁和苦闷的心情,通过这十个字所描绘的形象,鲜明地表现了出来。当她意识到夜露侵肌,转身返回室内的时候,室内也同样是冰凉冰凉的。“却下水精帘,玲珑望秋月。”放下帘子,是为了挡住寒气的侵袭,可是透过疏帘,那明晃晃的秋月又正照射着,又该增添多少愁绪啊。她在那里呆呆地望着和她相伴的孤月,通宵不眠。这里没有正面着一怨字,而是通过形象本身的细节描写,抒发了宫女的深深怨情,正是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清平调三首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任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赏析:
《清平调词》三首,是李白于天宝初年入长安供奉翰林时所作。李白到长安后,受到玄宗非常的礼遇。玄宗曾亲自“降辇步迎,如见绮皓,以七宝床赐食,御手调羹以饭之”(李阳冰《草堂集序》)。把李白置于翰林院,赐以天马驹,宫中宴会,玄宗巡游,都让李白陪侍左右,真是直上青云。李白对唐玄宗的礼遇,以及当时的生活也是感到满意的,所以写了一些思想内容贫乏,歌咏宫廷生活的诗篇。这三首《清平调辞》,就是玄宗和杨贵妃在兴庆宫沉香亭前赏牡丹,李白奉命而作。 第一首是赞颂杨贵妃的美丽。起句连用两个比喻,一比杨贵妃的服饰,一比她的容貌姣美。通过两个贴切的比喻就把杨贵妃的形象勾画出来。次句进一步用牡丹花带露颜色更鲜艳,来形容杨贵的艳丽和光彩照人。第三句笔锋一转赞颂象杨贵妃那样的丽质和姿容,只能在神仙所居的“玉山”见到。结句更一层说明杨贵妃有如“瑶台”仙女,只应在皎洁的月光下于“瑶台”中相遇。全诗以妥贴的比喻,奇妙的想象竭力描绘、歌颂杨贵妃之美。 第二首写杨贵妃因貌美而得宠。首句以带露香艳的牡丹花来比杨贵妃,但又含有牡丹花承露,也好象杨贵妃受玄宗宠幸一样。次句用楚王和巫山神女相会的梦境,来衬托杨贵妃被玄宗宠爱之深。巫山神女和楚王只是梦中欢会,而现实中的杨贵妃则是“三千宠爱在一身”。最后两句又用赵飞燕受宠于汉成帝和杨贵妃相比,赞美杨贵妃远胜赵飞燕。这样层层递进,步步深入,既颂扬了杨贵妃,又突出了她备受恩宠。 第三首正面写玄宗对杨贵妃的无比宠爱。首句写玄宗和杨贵妃共赏牡丹,但诗人突出玄宗对名花和有“倾国”之美的杨贵妃的欢爱,同时还包含着只有“名花”才能和杨贵妃相配,只有“倾国”之色的杨贵妃才配得到玄宗宠幸之意。次句明确点出唐玄宗面对“名花”和“倾国”佳丽的欢悦惬意。第三句具体叙写只有名花与美人,能消除唐玄宗的春愁春恨。结句写赏牡丹的地点和唐玄宗倚着阑干欣赏的神态。 这三首诗反复歌咏杨贵妃的美丽和唐玄宗的宫廷生活,虽写得雍容华贵,但实际上表现了李白这一时期作为宫廷侍臣的庸俗方面。
《梦游天姥吟留别》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霓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绿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扇,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赏析
这是一首记梦诗,也是一首游仙诗。意境雄伟,变化惝恍莫测,缤纷多采的艺术形象,新奇的表现手法,向来为人传诵,被视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
这首诗的题目一作《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作于出翰林之后。天宝三载,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这是李白政治上的一次大失败。离长安后,曾与杜甫、高适游梁、宋、齐、鲁,又在东鲁家中居住过一个时期。这时东鲁的家已颇具规模,尽可在家中怡情养性,以度时光。可是李白没有这么作,他有一个不安定的灵魂,他有更高更远的追求,于是离别东鲁家园,又一次踏上漫游的旅途。这首诗就是他告别东鲁诸公时所作。虽然出翰林已有年月了,而政治上遭受挫折的愤怨仍然郁结于怀,所以在诗的最后发出那样激越的呼声。
李白一生徜徉山水之间,热爱山水,达到梦寐以求的境地。此诗所描写的梦游,也许并非完全虚托,但无论是否虚托,梦游就更适于超脱现实,更便于发挥他的想象和夸张的才能了。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霓明灭或可睹。”诗一开始先说古代传说中的海外仙境——瀛洲,虚无缥缈,不可寻求;而现实中的天姥山在浮云彩霓中时隐时现,真是胜似仙境。以虚衬实,突出了天姥胜景,暗蕴着诗人对天姥山的向往,写得富有神奇色彩,引人入胜。
天姥山临近剡溪,传说登山的人听到过仙人天姥的歌唱,因此得名。天姥山与天台山相对,峰峦峭峙,仰望如在天表,冥茫如堕仙境,容易引起游者想入非非的幻觉。浙东山水是李白青年时代就向往的地方,初出川时曾说“此行不为鲈鱼鲙,自爱名山入剡中”。入翰林前曾不止一次往游,他对这里的山水不但非常热爱,也是非常熟悉的。
天姥山号称奇绝,是越东灵秀之地。但比之其他崇山峻岭如我国的五大名山——五岳,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仍有小巫见大巫之别。可是李白却在诗中夸说它“势拔五岳掩赤城”,比五岳还更挺拔。有名的天台山则倾斜着如拜倒在天姥的足下一样。这个天姥山,被写得耸立天外,直插云霄,巍巍然非同凡比。这座梦中的天姥山,应该说是李白平生所经历的奇山峻岭的幻影,它是现实中的天姥山在李白笔下夸大了的影子。
接着展现出的是一幅一幅瑰丽变幻的奇景:天姥山隐于云霓明灭之中,引起了诗人探求的想望。诗人进入了梦幻之中,仿佛在月夜清光的照射下,他飞渡过明镜一样的镜湖。明月把他的影子映照在镜湖之上,又送他降落在谢灵运当年曾经歇宿过的地方。他穿上谢灵运当年特制的木屐,登上谢公当年曾经攀登过的石径——青去梯。只见:“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继飞渡而写山中所见,石径盘旋,深山中光线幽暗,看到海日升空,天鸡高唱,这本是一片曙色;却又于山花迷人、倚石暂憩之中,忽觉暮色降临,旦暮之变何其倏忽。暮色中熊咆龙吟,震响于山谷之间,深林为之战栗,层巅为之惊动。不止有生命的熊与龙以吟、咆表示情感,就连层巅、深林也能战栗、惊动,烟、水、青云都满含阴郁,与诗人的情感,协成一体,形成统一的氛围。前面是浪漫主义地描写天姥山,既高且奇;这里又是浪漫主义地抒情,既深且远。这奇异的境界,已经使人够惊骇的了,但诗人并未到此止步,而诗境却由奇异而转入荒唐,全诗也更进入高潮。在令人惊悚不已的幽深暮色之中,霎时间“丘峦崩摧”,一个神仙世界“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洞天福地,于此出现。“云之君”披彩虹为衣,驱长风为马,虎为之鼓瑟,鸾为之驾车,皆受命于诗人之笔,奔赴仙山的盛会来了。这是多么盛大而热烈的场面。“仙之人兮列如麻”!群仙好像列队迎接诗人的到来。金台、银台与日月交相辉映,景色壮丽,异彩缤纷,何等的惊心眩目,光耀夺人!仙山的盛会正是人世间生活的反映。这里除了有他长期漫游经历过的万壑千山的印象、古代传说、屈原诗歌的启发与影响,也有长安三年宫廷生活的迹印,这一切通过浪漫主义的非凡想象凝聚在一起,才有这般辉煌灿烂、气象万千的描绘。
值得注意的是,这首诗写梦游奇境,不同于一般游仙诗,它感慨深沉,抗议激烈,并非真正依托于虚幻之中,而是在神仙世界虚无飘渺的描述中,依然着眼于现实。神游天上仙境,而心觉“世间行乐亦如此”。
仙境倏忽消失,梦境旋亦破灭,诗人终于在惊悸中返回现实。梦境破灭后,人,不是随心所欲地轻飘飘地在梦幻中翱翔了,而是沉甸甸地躺在枕席之上。“古来万事东流水”,其中包含着诗人对人生的几多失意和深沉的感慨。此时此刻诗人感到最能抚慰心灵的是“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徜徉山水的乐趣,才是最快意的,也就是在《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中所说:“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本来诗意到此似乎已尽,可是最后却愤愤然加添了两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一吐长安三年的郁闷之气。天外飞来之笔,点亮了全诗的主题:对于名山仙境的向往,是出之于对权贵的抗争,它唱出封建社会中多少怀才不遇的人的心声。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中,多少人屈身权贵,多少人埋没无闻!唐朝比之其他朝代是比较开明的,较为重视人才,但也只是比较而言。人才在当时仍然摆脱不了“臣妾气态间”的屈辱地位。“折腰”一词出之于东晋的陶渊明,他由于不愿忍辱而赋“归去来”。李白虽然受帝王优宠,也不过是个词臣,在宫廷中所受到的屈辱,大约可以从这两句诗中得到一些消息。封建君主把自己称“天子”,君临天下,把自己升高到至高无上的地位,却抹煞了一切人的尊严。李白在这里所表示的决绝态度,是向封建统治者所投过去的一瞥蔑视。在封建社会,敢于这样想、敢于这样说的人并不多。李白说了,也做了,这是他异乎常人的伟大之处。
这首诗的内容丰富、曲折、奇谲、多变,它的形象辉煌流丽,缤纷多彩,构成了全诗的浪漫主义华赡情调。它的主观意图本来在于宣扬“古来万事东流水”这样颇有消极意味的思想,可是它的格调却是昂扬振奋的,潇洒出尘的,有一种不卑不屈的气概流贯其间,并无消沉之感。
因为韵法与思想程序有参差,这首诗不宜按韵法来分段。现在我们按思想程序把它 分成三段:第一段是开头四韵十句,这是全诗的引言。第二段从“湖月照我影”到“失 向来之烟霞”共五韵二十八句。这是全诗的主体,描写整个梦境,直到梦醒。以下是第 三段,二韵七句,叙述梦游之后的感想,总结了这个梦,作为向东鲁朋友告别的话。 李白在好几首诗中,向往于蓬莱仙界,希望炼成金丹,吞服之后,飘然成仙,跨鹤 骑鹿,远离人世,遨游于神仙洞府。但在这首诗中,一开头就否定了瀛洲仙岛的存在。 他说:航海客人谈到瀛洲仙岛,都说是在渺茫的烟波之中,实在是难以找得到的地方。 可是,越人谈起天姥山,尽管它是隐现于云霓明灭之中,却是有可能看见的。这四句是 全诗的引言,说明作此诗的最初动机。“瀛洲”只是用来作为陪衬,但却无意中说出了 作者对炼丹修仙的真正认识。“信难求”这个“信”字用得十分坚决,根本否定了海外 仙山的存在,也从而否定了求仙的可能性。然则,李白的一切游仙诗,可知都不是出于 他的本心。连同其他一切歌咏酒和女人的诗,都是他的浪漫主义的外衣。杜甫怀念李白 的诗说:“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不见》)已把 李白当时的情况告诉我们了。他是“佯狂”,假装疯疯癫癫。他这种伪装行为,在杜甫 看来,是很可哀怜的。因为杜甫知道他有不得不如此的理由,下面更明白说出“世人皆 欲杀”,这也不是一般的夸张写法。可以想见,当时一定有许多人憎恶或妒忌李白,或 者是李白得罪了不少人,而杜甫呢,他是李白的朋友,他对李白的行为即使不很赞同, 但对李白的天才却是佩服的,所以他说“吾意独怜才”。 第三韵四句是概括越人所说天姥山的高峻。它高过五岳,掩蔽赤城。赤城是天台山 的别名。天台山已经很高了,对着天姥山,却好像向东南倾倒的样子。四万八千丈,当 然是艺术夸张,珠穆朗玛峰也只有八千八百四十多公尺高,因为听了越人的宣传,我就 想去看看。谁知当夜就在梦中飞渡镜湖(在今绍兴),再东南行,到达了天姥山。“吴 越”在此句中,用的是复词偏义,主要是“梦越”,为了凑成一句七言诗,加了一个 “吴”字。
第二段,全诗的主体,描写梦游天姥山的所见所遇。文辞光怪离奇,显然是继承了 楚辞的艺术传统。作者告诉我们:他飞过镜湖,到了剡溪(今嵊县),看到了南朝大诗 人谢灵运游宿过的地方。湖泊里有渌波荡漾,山林中有猿啼清哀。他也仿效谢灵运,脚 下趿着为游山而特制的木屐,登上了高山①,迷。从此一路过去,到了天姥山。走在半 峰上,就看到海中日出,又听到天鸡的啼声。经过了许多崎岖曲折的山路之后,正在迷 途之间,天色忽已暝暮。这时听到的是像熊咆龙吟的瀑布之声,看到的是雨云和烟水。 这种深山幽谷中的夜景,别说旅客为之惊心动魄,就是林木和峰峦,也要觉得战栗。这 时候,忽然又遇到了奇迹,崖壁上的石门开了。其中别有一个天地,别有一群人物。他 看到许多霓裳风马的“云之君”和鸾凤驾车、虎豹奏乐的“仙之人”,不觉吓了一跳, 蓦然醒来,只看到自己的枕席;而刚才所见的一切云山景物都消失了。
“云之君”是神,“仙之人”是仙人,合起来就是神仙。李白爱好修道求仙,为什 么遇到这许多神仙,非但并不高兴,反而惊慌起来呢?这一惊慌,使他的游兴大受打击, 在惊醒之后,便勾引起深深的感慨,甚至长叹起来。于是接下去产生了第三段。
就全篇诗意来看,第三段才是真正的主体,因为作者把主题思想放在这一段里。但 是在这第三段的七句中,我们可以找到两个概念。一个是“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 东流水”。意思是说:人世间一切快乐的事都像做了一个美梦,一下子像水一般流失了。 这是一种消极的世界观,对人生的态度是虚无主义的。另一个概念是“安能摧眉折腰事 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是一个不为权贵所屈的诗人,从趋炎附势的社会中脱逃出 来以后的誓言,它反映一种积极的世界观,一种反抗精神。这两种思想显然是不同路, 甚至是相反的,然而作者却把它们写在一起。这就引出了一个问题:到底哪一个是作者 的主题呢? 当然,从来没有一个读者只看见作者这一个思想而无视于另一个思想。但在二者的 轻重之间,或说因果之间,看法稍有不同,就可能从这首诗得到不同的体会。作《唐诗 解》的唐汝询是偏重于前一种思想的。他说: 将之天姥,托言梦游以见世事皆虚幻也。……于是魂魄动而惊起,乃叹曰:“此枕 席间岂复有向来之烟霞哉?”乃知世间行乐,亦如此梦耳。古来万事,亦岂有在者乎? 皆如流水之不返矣。我今别君而去,未知何时可还。且放白鹿于山间,归而乘之以遍访 名山,安能屈身权贵,使不得豁我之襟怀乎? 这样讲法,就意味着作者基于他的消极的世界观而不屑阿附权贵,因为这也是一种虚幻的事情。诗中所谓“世间行乐亦如此”,这个“此”字,就应当体会为上面二句所 表现的梦境空虚。
李白——《越中览古》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赏析】:
这是一首怀古之作,亦即诗人游览越中(唐越州,治所在今浙江绍兴),有感于其地在古代历史上所发生过的著名事件而写下的。在春秋时代,吴越两国争霸南方,成为世仇。越王勾践于公元前四九四年,被吴王夫差打败,回到国内,卧薪尝胆,誓报此仇。公元前四七三年,他果然把吴国灭了。诗写的就是这件事。
诗歌不是历史小说,绝句又不同于长篇古诗,所以诗人只能选取这一历史事件中他感受得最深的某一部分来写。他选取的不是这场斗争的漫长过程中的某一片断,而是在吴败越胜,越王班师回国以后的两个镜头。首句点明题意,说明所怀古迹的具体内容。二、三两句分写战士还家、勾践还宫的情况。消灭了敌人,雪了耻,战士都凯旋了;由于战事已经结束,大家都受到了赏赐,所以不穿铁甲,而穿锦衣。只“尽锦衣”三字,就将越王及其战士得意归来,充满了胜利者的喜悦和骄傲的神情烘托了出来。越王回国以后,踌躇满志,不但耀武扬威,而且荒淫逸乐起来,于是,花朵儿一般的美人,就占满了宫殿,拥簇着他,侍候着他。“春殿”的“春”字,应上“如花”,并描摹美好的时光和景象,不一定是指春天。只写这一点,就把越王将过去的卧薪尝胆的往事丢得干干净净表达得非常充分了。都城中到处是锦衣战士,宫殿上站满了如花宫女。这是多么繁盛、美好、热闹、欢乐,然而结句突然一转,将上面所写的一切一笔勾消。过去曾经存在过的胜利、威武、富贵、荣华,现在还有什么呢?人们所能看到的,只是几只鹧鸪在王城故址上飞来飞去罢了。这一句写人事的变化,盛衰的无常,以慨叹出之。过去的统治者莫不希望他们的富贵荣华是子孙万世之业,而诗篇却如实地指出了这种希望的破灭,这就是它的积极意义。
诗篇将昔时的繁盛和今日的凄凉,通过具体的景物,作了鲜明的对比,使读者感受特别深切。一般地说,直接描写某种环境,是比较难于突出的,而通过对比,则获致的效果往往能够大大地加强。所以,通过热闹的场面来描写凄凉,就更觉凄凉之可叹。如此诗前面所写过去的繁华与后面所写现在的冷落,对照极为强烈,前面写得愈着力,后面转得也就愈有力。为了充分地表达主题思想,诗人对这篇诗的艺术结构也作出了不同于一般七绝的安排。一般的七绝,转折点都安排在第三句里,而它的前三句却一气直下,直到第四句才突然转到反面,就显得格外有力量,有神采。这种写法,不是笔力雄健的诗人,是难以挥洒自如的。他让我们懂得了"有志者,事竟成".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赏析:
李白怀才见弃,政治理想不能实现,心情是孤寂苦闷的。但他面对黑暗现实,没有沉沦,没有同流合污,而是追求自由,向往光明,所以在他的诗篇中多歌颂太阳和咏月之作。太阳是自然界中光明绚丽的形象,明月是清澈纯洁的象征。尤其是明月,清新、明丽、宁静、温柔,因而诗人和它相亲相近。在这首诗中,诗人还进一步把明月引为知己,对月抒怀。诗篇突然而起,直抒胸臆,表达一种孤独寂寥的思想感情。这种孤寂之情无法驱遣,于是诗人以奇特的想象,生动的描写,把明月作为知音,相邀对饮。同时还异想天地把自己的身影,也看作有情有知的同类,邀其共酌。表面上有明月相伴,身影相随,好象并不是独酌,但月不解饮,影徒随身,这就更加突出了诗人的孤独感,正如孙洙所说:“题本独酌,诗偏幻出三人。月影伴说,反复推勘,愈形其独。”(《唐诗三百首》卷一)因为世少相知,诗人不得不以明月、身影为伴,向月而高歌,对影而起舞以排遣自己深沉的郁闷。结联进而要和明月、身影永远结成忘情好友,将来在邈远的碧空中相见遨游。这表现了诗人对污浊现实的强烈不满,在孤独中向往自由和光明。 这首五言古诗,构思新颖,想象奇妙,情致深婉,是李白抒情诗中别具神韵的佳作。
子夜吴歌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赏析:
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在他的创作实践中,十分注意向汉魏六朝的民歌学习,从中获得丰富的养料,充实和发展自己的创作,这首《子夜吴歌》就是诗人向民歌学习而又有所创造的例证。 《子夜吴歌》是六朝时南方著名的情歌,多写少女热烈深挚地忆念情人的思想感情,表现非常真诚缠绵,李白正是掌握住了这种表达感情的特点,在本诗中成功地描写了闺中思妇那种难以驱遣的愁思。“长安”两句写景,为抒情创造环境气氛。皎洁的月光照射着长安城,出现一片银白色的世界,这时随着飒飒秋风,传来此伏彼起的捣衣声。捣衣含蕴着思妇对征人的诚挚情意。“秋风”两句承上而正面抒情。思妇的深沉无尽的情思,阵阵秋风不仅吹拂不掉,反而勾起她对远方丈夫的忆念,更增加她的愁怀。“不尽”既是秋风阵阵,也是情思的悠长不断。这不断的情思又总是飞向远方,是那样执着,一往情深。最后两句思妇直接倾诉自己的愿望,希望丈夫早日安定边疆,返回家园和亲人团聚,过和平安定的生活,表现了诗人对劳动妇女的同情。这首民歌气味很浓的乐府诗,朴素自然,流丽婉转,真切感人。
金陵酒肆留别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赏析:
李白《上安州裴长史书》中,曾说自己早年东游扬州,不到一年光景,“散金三十余万,有落魄公子,悉皆济之”,可见李白是一位轻财重义,交游极广的诗人。这次,当他即将离开金陵,前往扬州时,朋友相送,在饯别的酒度上,李白写了这首诗,作为临别纪念。这些来相送的“金陵子弟”,不过是些年轻的朋友,彼此虽意气相投,但在政治理想上未必一致,因此这首诗就很不好写。说多了虚词,没有实际内容,只能流于浅薄、空泛。然而朋友相处,一旦分离,总是令人留恋的。现在如此写来,恰到好处,它真诚地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珍重。诗的开头两句,就写得很欢畅、豪爽,形象生动,意境丰美。暮春三月,杨花飞舞,金陵酒肆,吴姬劝尝。此时此地,此情此景,无论是“欲行”还是“不行”的人,都是兴奋的、愉快的。所以接下去的两句,用叙述的语言,简洁、明了地总写一笔惜别的热烈场面。这符合青年人的性格特点,也表明了朋友之间的美好情意。于是最后两句,以设问方式,用眼前景物,十分贴切而自然地抒发了这离情别意的深切: 请朋友们不妨问一问啊, 向东奔流而去的滔滔江水, 我们惜别的情意和它相比, 究竟是谁短啊又谁长? 如此作结,不仅形象生动,巧思巧妙,而且情真意切,余韵悠然。全诗语言清新流利,具有质朴的民歌风味,是李白诗中的名篇。 谢榛说:“太白《金陵留别》诗:‘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妙在结语。”(《四溟诗话》)
行路难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值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赏析:
《行路难》共三首,是李白天宝三年(744)因遭谗毁而离开长安时作的。这是其中的第一首。李白在这首诗中,以满腔的悲愤,深深的感叹着世路的艰难,从而抒发了他久久郁积于心的痛苦和忧伤。一向嗜酒成癖的诗人,面对这“金樽清酒”,竟然喝不进了,“玉盘珍羞”,也咽不下了,拔剑四顾,心意茫然。虽然壮志犹在,但是啊,欲渡黄河,冰已塞川;将登太行,雪又满山。人生世路,竟是这样难以逾越的艰难险阻。道路纵然如此崎岖,诗人也并没有就此意冷心灰,还是希望将来能有一天,象姜尚遇文王、伊尹见商汤那样,做出一番宏伟的事业。可是啊,“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这是怎样撕裂人心的一声呐喊。它深刻地揭示了一个有抱负的诗人,在那政治黑暗的封建时代,是怎样的欲罢不能而又前路茫茫啊。最后两句,虽然是以豪迈的气概,写出了对美好理想的憧憬,但这毕竟只是一种渺茫的希望。现实与理想的深刻矛盾,构成了这首诗的基调,它支配着诗人在难以平静的感情的激流里,急剧地起伏跳荡,发出了巨大的轰鸣,形成了一种波澜壮阔的雄伟气势,扣人心弦。 这首诗语言高华,但又自然明畅,音节高亢,但又抑扬宛转。在短短的篇幅里,用了许多色彩浓重的字眼,化成了一个个鲜明突出的形象,如“金樽”、“玉盘”、“冰川”、“雪山”“碧溪”、“红日”、“云帆”“沧海”,把诗人的感情映衬得更加炽热而强烈。悲歌慷慨,于抑郁中冲出了奔放不羁的豪情,这正是李白诗歌浪漫主义艺术的特点和感人力量。
玉阶怨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精帘,玲珑望秋月。
赏析:
这是一首抒写宫女怨情的诗。在封建社会里,皇帝“后宫佳丽三千”,该有多少无辜的少女,长年被幽闭在深宫之中,度着那凄凉的岁月,遭受那难以忍受的折磨和摧残啊。李白在这首诗中,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她们的不幸生活,寄予了深切的同情。诗的开头两句,写这位宫女久久伫立阶前,以致夜露浸湿了她的罗袜,冰凉冰凉的,这才把她惊醒。一个“侵”字,把宫女凝思忘情的痴呆形象,生动地烘托了出来。在这寂静的深夜里,这位宫女在凝思什么?一个孤独的少女,她该凝思什么,又能凝思什么啊。无限忧伤、抑郁和苦闷的心情,通过这十个字所描绘的形象,鲜明地表现了出来。当她意识到夜露侵肌,转身返回室内的时候,室内也同样是冰凉冰凉的。“却下水精帘,玲珑望秋月。”放下帘子,是为了挡住寒气的侵袭,可是透过疏帘,那明晃晃的秋月又正照射着,又该增添多少愁绪啊。她在那里呆呆地望着和她相伴的孤月,通宵不眠。这里没有正面着一怨字,而是通过形象本身的细节描写,抒发了宫女的深深怨情,正是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清平调三首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任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赏析:
《清平调词》三首,是李白于天宝初年入长安供奉翰林时所作。李白到长安后,受到玄宗非常的礼遇。玄宗曾亲自“降辇步迎,如见绮皓,以七宝床赐食,御手调羹以饭之”(李阳冰《草堂集序》)。把李白置于翰林院,赐以天马驹,宫中宴会,玄宗巡游,都让李白陪侍左右,真是直上青云。李白对唐玄宗的礼遇,以及当时的生活也是感到满意的,所以写了一些思想内容贫乏,歌咏宫廷生活的诗篇。这三首《清平调辞》,就是玄宗和杨贵妃在兴庆宫沉香亭前赏牡丹,李白奉命而作。 第一首是赞颂杨贵妃的美丽。起句连用两个比喻,一比杨贵妃的服饰,一比她的容貌姣美。通过两个贴切的比喻就把杨贵妃的形象勾画出来。次句进一步用牡丹花带露颜色更鲜艳,来形容杨贵的艳丽和光彩照人。第三句笔锋一转赞颂象杨贵妃那样的丽质和姿容,只能在神仙所居的“玉山”见到。结句更一层说明杨贵妃有如“瑶台”仙女,只应在皎洁的月光下于“瑶台”中相遇。全诗以妥贴的比喻,奇妙的想象竭力描绘、歌颂杨贵妃之美。 第二首写杨贵妃因貌美而得宠。首句以带露香艳的牡丹花来比杨贵妃,但又含有牡丹花承露,也好象杨贵妃受玄宗宠幸一样。次句用楚王和巫山神女相会的梦境,来衬托杨贵妃被玄宗宠爱之深。巫山神女和楚王只是梦中欢会,而现实中的杨贵妃则是“三千宠爱在一身”。最后两句又用赵飞燕受宠于汉成帝和杨贵妃相比,赞美杨贵妃远胜赵飞燕。这样层层递进,步步深入,既颂扬了杨贵妃,又突出了她备受恩宠。 第三首正面写玄宗对杨贵妃的无比宠爱。首句写玄宗和杨贵妃共赏牡丹,但诗人突出玄宗对名花和有“倾国”之美的杨贵妃的欢爱,同时还包含着只有“名花”才能和杨贵妃相配,只有“倾国”之色的杨贵妃才配得到玄宗宠幸之意。次句明确点出唐玄宗面对“名花”和“倾国”佳丽的欢悦惬意。第三句具体叙写只有名花与美人,能消除唐玄宗的春愁春恨。结句写赏牡丹的地点和唐玄宗倚着阑干欣赏的神态。 这三首诗反复歌咏杨贵妃的美丽和唐玄宗的宫廷生活,虽写得雍容华贵,但实际上表现了李白这一时期作为宫廷侍臣的庸俗方面。
《梦游天姥吟留别》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霓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绿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扇,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赏析
这是一首记梦诗,也是一首游仙诗。意境雄伟,变化惝恍莫测,缤纷多采的艺术形象,新奇的表现手法,向来为人传诵,被视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
这首诗的题目一作《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作于出翰林之后。天宝三载,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这是李白政治上的一次大失败。离长安后,曾与杜甫、高适游梁、宋、齐、鲁,又在东鲁家中居住过一个时期。这时东鲁的家已颇具规模,尽可在家中怡情养性,以度时光。可是李白没有这么作,他有一个不安定的灵魂,他有更高更远的追求,于是离别东鲁家园,又一次踏上漫游的旅途。这首诗就是他告别东鲁诸公时所作。虽然出翰林已有年月了,而政治上遭受挫折的愤怨仍然郁结于怀,所以在诗的最后发出那样激越的呼声。
李白一生徜徉山水之间,热爱山水,达到梦寐以求的境地。此诗所描写的梦游,也许并非完全虚托,但无论是否虚托,梦游就更适于超脱现实,更便于发挥他的想象和夸张的才能了。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霓明灭或可睹。”诗一开始先说古代传说中的海外仙境——瀛洲,虚无缥缈,不可寻求;而现实中的天姥山在浮云彩霓中时隐时现,真是胜似仙境。以虚衬实,突出了天姥胜景,暗蕴着诗人对天姥山的向往,写得富有神奇色彩,引人入胜。
天姥山临近剡溪,传说登山的人听到过仙人天姥的歌唱,因此得名。天姥山与天台山相对,峰峦峭峙,仰望如在天表,冥茫如堕仙境,容易引起游者想入非非的幻觉。浙东山水是李白青年时代就向往的地方,初出川时曾说“此行不为鲈鱼鲙,自爱名山入剡中”。入翰林前曾不止一次往游,他对这里的山水不但非常热爱,也是非常熟悉的。
天姥山号称奇绝,是越东灵秀之地。但比之其他崇山峻岭如我国的五大名山——五岳,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仍有小巫见大巫之别。可是李白却在诗中夸说它“势拔五岳掩赤城”,比五岳还更挺拔。有名的天台山则倾斜着如拜倒在天姥的足下一样。这个天姥山,被写得耸立天外,直插云霄,巍巍然非同凡比。这座梦中的天姥山,应该说是李白平生所经历的奇山峻岭的幻影,它是现实中的天姥山在李白笔下夸大了的影子。
接着展现出的是一幅一幅瑰丽变幻的奇景:天姥山隐于云霓明灭之中,引起了诗人探求的想望。诗人进入了梦幻之中,仿佛在月夜清光的照射下,他飞渡过明镜一样的镜湖。明月把他的影子映照在镜湖之上,又送他降落在谢灵运当年曾经歇宿过的地方。他穿上谢灵运当年特制的木屐,登上谢公当年曾经攀登过的石径——青去梯。只见:“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继飞渡而写山中所见,石径盘旋,深山中光线幽暗,看到海日升空,天鸡高唱,这本是一片曙色;却又于山花迷人、倚石暂憩之中,忽觉暮色降临,旦暮之变何其倏忽。暮色中熊咆龙吟,震响于山谷之间,深林为之战栗,层巅为之惊动。不止有生命的熊与龙以吟、咆表示情感,就连层巅、深林也能战栗、惊动,烟、水、青云都满含阴郁,与诗人的情感,协成一体,形成统一的氛围。前面是浪漫主义地描写天姥山,既高且奇;这里又是浪漫主义地抒情,既深且远。这奇异的境界,已经使人够惊骇的了,但诗人并未到此止步,而诗境却由奇异而转入荒唐,全诗也更进入高潮。在令人惊悚不已的幽深暮色之中,霎时间“丘峦崩摧”,一个神仙世界“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洞天福地,于此出现。“云之君”披彩虹为衣,驱长风为马,虎为之鼓瑟,鸾为之驾车,皆受命于诗人之笔,奔赴仙山的盛会来了。这是多么盛大而热烈的场面。“仙之人兮列如麻”!群仙好像列队迎接诗人的到来。金台、银台与日月交相辉映,景色壮丽,异彩缤纷,何等的惊心眩目,光耀夺人!仙山的盛会正是人世间生活的反映。这里除了有他长期漫游经历过的万壑千山的印象、古代传说、屈原诗歌的启发与影响,也有长安三年宫廷生活的迹印,这一切通过浪漫主义的非凡想象凝聚在一起,才有这般辉煌灿烂、气象万千的描绘。
值得注意的是,这首诗写梦游奇境,不同于一般游仙诗,它感慨深沉,抗议激烈,并非真正依托于虚幻之中,而是在神仙世界虚无飘渺的描述中,依然着眼于现实。神游天上仙境,而心觉“世间行乐亦如此”。
仙境倏忽消失,梦境旋亦破灭,诗人终于在惊悸中返回现实。梦境破灭后,人,不是随心所欲地轻飘飘地在梦幻中翱翔了,而是沉甸甸地躺在枕席之上。“古来万事东流水”,其中包含着诗人对人生的几多失意和深沉的感慨。此时此刻诗人感到最能抚慰心灵的是“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徜徉山水的乐趣,才是最快意的,也就是在《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中所说:“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本来诗意到此似乎已尽,可是最后却愤愤然加添了两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一吐长安三年的郁闷之气。天外飞来之笔,点亮了全诗的主题:对于名山仙境的向往,是出之于对权贵的抗争,它唱出封建社会中多少怀才不遇的人的心声。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中,多少人屈身权贵,多少人埋没无闻!唐朝比之其他朝代是比较开明的,较为重视人才,但也只是比较而言。人才在当时仍然摆脱不了“臣妾气态间”的屈辱地位。“折腰”一词出之于东晋的陶渊明,他由于不愿忍辱而赋“归去来”。李白虽然受帝王优宠,也不过是个词臣,在宫廷中所受到的屈辱,大约可以从这两句诗中得到一些消息。封建君主把自己称“天子”,君临天下,把自己升高到至高无上的地位,却抹煞了一切人的尊严。李白在这里所表示的决绝态度,是向封建统治者所投过去的一瞥蔑视。在封建社会,敢于这样想、敢于这样说的人并不多。李白说了,也做了,这是他异乎常人的伟大之处。
这首诗的内容丰富、曲折、奇谲、多变,它的形象辉煌流丽,缤纷多彩,构成了全诗的浪漫主义华赡情调。它的主观意图本来在于宣扬“古来万事东流水”这样颇有消极意味的思想,可是它的格调却是昂扬振奋的,潇洒出尘的,有一种不卑不屈的气概流贯其间,并无消沉之感。
因为韵法与思想程序有参差,这首诗不宜按韵法来分段。现在我们按思想程序把它 分成三段:第一段是开头四韵十句,这是全诗的引言。第二段从“湖月照我影”到“失 向来之烟霞”共五韵二十八句。这是全诗的主体,描写整个梦境,直到梦醒。以下是第 三段,二韵七句,叙述梦游之后的感想,总结了这个梦,作为向东鲁朋友告别的话。 李白在好几首诗中,向往于蓬莱仙界,希望炼成金丹,吞服之后,飘然成仙,跨鹤 骑鹿,远离人世,遨游于神仙洞府。但在这首诗中,一开头就否定了瀛洲仙岛的存在。 他说:航海客人谈到瀛洲仙岛,都说是在渺茫的烟波之中,实在是难以找得到的地方。 可是,越人谈起天姥山,尽管它是隐现于云霓明灭之中,却是有可能看见的。这四句是 全诗的引言,说明作此诗的最初动机。“瀛洲”只是用来作为陪衬,但却无意中说出了 作者对炼丹修仙的真正认识。“信难求”这个“信”字用得十分坚决,根本否定了海外 仙山的存在,也从而否定了求仙的可能性。然则,李白的一切游仙诗,可知都不是出于 他的本心。连同其他一切歌咏酒和女人的诗,都是他的浪漫主义的外衣。杜甫怀念李白 的诗说:“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不见》)已把 李白当时的情况告诉我们了。他是“佯狂”,假装疯疯癫癫。他这种伪装行为,在杜甫 看来,是很可哀怜的。因为杜甫知道他有不得不如此的理由,下面更明白说出“世人皆 欲杀”,这也不是一般的夸张写法。可以想见,当时一定有许多人憎恶或妒忌李白,或 者是李白得罪了不少人,而杜甫呢,他是李白的朋友,他对李白的行为即使不很赞同, 但对李白的天才却是佩服的,所以他说“吾意独怜才”。 第三韵四句是概括越人所说天姥山的高峻。它高过五岳,掩蔽赤城。赤城是天台山 的别名。天台山已经很高了,对着天姥山,却好像向东南倾倒的样子。四万八千丈,当 然是艺术夸张,珠穆朗玛峰也只有八千八百四十多公尺高,因为听了越人的宣传,我就 想去看看。谁知当夜就在梦中飞渡镜湖(在今绍兴),再东南行,到达了天姥山。“吴 越”在此句中,用的是复词偏义,主要是“梦越”,为了凑成一句七言诗,加了一个 “吴”字。
第二段,全诗的主体,描写梦游天姥山的所见所遇。文辞光怪离奇,显然是继承了 楚辞的艺术传统。作者告诉我们:他飞过镜湖,到了剡溪(今嵊县),看到了南朝大诗 人谢灵运游宿过的地方。湖泊里有渌波荡漾,山林中有猿啼清哀。他也仿效谢灵运,脚 下趿着为游山而特制的木屐,登上了高山①,迷。从此一路过去,到了天姥山。走在半 峰上,就看到海中日出,又听到天鸡的啼声。经过了许多崎岖曲折的山路之后,正在迷 途之间,天色忽已暝暮。这时听到的是像熊咆龙吟的瀑布之声,看到的是雨云和烟水。 这种深山幽谷中的夜景,别说旅客为之惊心动魄,就是林木和峰峦,也要觉得战栗。这 时候,忽然又遇到了奇迹,崖壁上的石门开了。其中别有一个天地,别有一群人物。他 看到许多霓裳风马的“云之君”和鸾凤驾车、虎豹奏乐的“仙之人”,不觉吓了一跳, 蓦然醒来,只看到自己的枕席;而刚才所见的一切云山景物都消失了。
“云之君”是神,“仙之人”是仙人,合起来就是神仙。李白爱好修道求仙,为什 么遇到这许多神仙,非但并不高兴,反而惊慌起来呢?这一惊慌,使他的游兴大受打击, 在惊醒之后,便勾引起深深的感慨,甚至长叹起来。于是接下去产生了第三段。
就全篇诗意来看,第三段才是真正的主体,因为作者把主题思想放在这一段里。但 是在这第三段的七句中,我们可以找到两个概念。一个是“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 东流水”。意思是说:人世间一切快乐的事都像做了一个美梦,一下子像水一般流失了。 这是一种消极的世界观,对人生的态度是虚无主义的。另一个概念是“安能摧眉折腰事 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是一个不为权贵所屈的诗人,从趋炎附势的社会中脱逃出 来以后的誓言,它反映一种积极的世界观,一种反抗精神。这两种思想显然是不同路, 甚至是相反的,然而作者却把它们写在一起。这就引出了一个问题:到底哪一个是作者 的主题呢? 当然,从来没有一个读者只看见作者这一个思想而无视于另一个思想。但在二者的 轻重之间,或说因果之间,看法稍有不同,就可能从这首诗得到不同的体会。作《唐诗 解》的唐汝询是偏重于前一种思想的。他说: 将之天姥,托言梦游以见世事皆虚幻也。……于是魂魄动而惊起,乃叹曰:“此枕 席间岂复有向来之烟霞哉?”乃知世间行乐,亦如此梦耳。古来万事,亦岂有在者乎? 皆如流水之不返矣。我今别君而去,未知何时可还。且放白鹿于山间,归而乘之以遍访 名山,安能屈身权贵,使不得豁我之襟怀乎? 这样讲法,就意味着作者基于他的消极的世界观而不屑阿附权贵,因为这也是一种虚幻的事情。诗中所谓“世间行乐亦如此”,这个“此”字,就应当体会为上面二句所 表现的梦境空虚。
李白——《越中览古》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赏析】:
这是一首怀古之作,亦即诗人游览越中(唐越州,治所在今浙江绍兴),有感于其地在古代历史上所发生过的著名事件而写下的。在春秋时代,吴越两国争霸南方,成为世仇。越王勾践于公元前四九四年,被吴王夫差打败,回到国内,卧薪尝胆,誓报此仇。公元前四七三年,他果然把吴国灭了。诗写的就是这件事。
诗歌不是历史小说,绝句又不同于长篇古诗,所以诗人只能选取这一历史事件中他感受得最深的某一部分来写。他选取的不是这场斗争的漫长过程中的某一片断,而是在吴败越胜,越王班师回国以后的两个镜头。首句点明题意,说明所怀古迹的具体内容。二、三两句分写战士还家、勾践还宫的情况。消灭了敌人,雪了耻,战士都凯旋了;由于战事已经结束,大家都受到了赏赐,所以不穿铁甲,而穿锦衣。只“尽锦衣”三字,就将越王及其战士得意归来,充满了胜利者的喜悦和骄傲的神情烘托了出来。越王回国以后,踌躇满志,不但耀武扬威,而且荒淫逸乐起来,于是,花朵儿一般的美人,就占满了宫殿,拥簇着他,侍候着他。“春殿”的“春”字,应上“如花”,并描摹美好的时光和景象,不一定是指春天。只写这一点,就把越王将过去的卧薪尝胆的往事丢得干干净净表达得非常充分了。都城中到处是锦衣战士,宫殿上站满了如花宫女。这是多么繁盛、美好、热闹、欢乐,然而结句突然一转,将上面所写的一切一笔勾消。过去曾经存在过的胜利、威武、富贵、荣华,现在还有什么呢?人们所能看到的,只是几只鹧鸪在王城故址上飞来飞去罢了。这一句写人事的变化,盛衰的无常,以慨叹出之。过去的统治者莫不希望他们的富贵荣华是子孙万世之业,而诗篇却如实地指出了这种希望的破灭,这就是它的积极意义。
诗篇将昔时的繁盛和今日的凄凉,通过具体的景物,作了鲜明的对比,使读者感受特别深切。一般地说,直接描写某种环境,是比较难于突出的,而通过对比,则获致的效果往往能够大大地加强。所以,通过热闹的场面来描写凄凉,就更觉凄凉之可叹。如此诗前面所写过去的繁华与后面所写现在的冷落,对照极为强烈,前面写得愈着力,后面转得也就愈有力。为了充分地表达主题思想,诗人对这篇诗的艺术结构也作出了不同于一般七绝的安排。一般的七绝,转折点都安排在第三句里,而它的前三句却一气直下,直到第四句才突然转到反面,就显得格外有力量,有神采。这种写法,不是笔力雄健的诗人,是难以挥洒自如的。他让我们懂得了"有志者,事竟成".
描述数学和化学的小诗
求描述数学和化学的小诗各一首,注意不是诗形式的题,而是有学科特点的能激发学习兴趣的小诗,不要分述的,要概话学科特点,谢谢哈哈你们也用这个~~~
我们前不久弄墙报找了两几首用化学名词填词的 青花瓷
超逗 唱唱很好玩的 能激发兴趣
不知你想要哪一种 都是概括某种化学物质性质的 副歌部分
化学版青花瓷
(金属离子相关)
色蓝絮状的沉淀 跃然试管底
铜离子遇氢氧根 再也不分离
当溶液呈金黄色 因为铁三价
浅绿色二价亚铁把人迷
(乙炔相关)
电石偷偷去游泳 生成乙炔气
点燃后变乙炔焰 高温几千几
逸散那二氧化碳
石灰水点缀白色沉底
(苯相关)
苯遇高锰酸钾 变色不容易
甲苯上加硝基 小心TNT
在苯中的碘分子紫色多美丽
就为萃取埋下了伏笔
(电化学相关)
电解池电解质 通电阴阳极
化合价有高低 电子来转移
精炼了铜铁锌锰镍铬铝银锡
留下阳极泥
(浓酸稀释)
稀释那浓硫酸 注酸入水里
沿器壁慢慢倒 搅拌手不离
浓酸沾皮肤立即大量水冲洗
涂抹上碳酸氢钠救急
(生产实际)
甘油滋润皮肤 光滑又细腻
熟石灰入土地 酸碱度适宜
看酸红碱紫的试纸多美丽
你眼带笑意
第二版是概述学科的 这个也很搞笑啊~~~~~
蒸馏记得加沸石 否则会出事
师兄曾经亲身试 差点没吓死
溶液暴沸那一次 我无法控制
水银和试剂喷得到处是
你在里面倒硫酸 我在外面看
而你忽然一手软 就倒在手上
你的魂一缕飘散
去到我去不了的地方
天青色等烟雨 你却晕过去
七窍有烟升起 魂飘千万里
纵然此次的硫酸浓度比较低
也不能用来点缀身体
脸青色汗如雨 你被拖下去
用大量水冲洗 应该没问题
若是不放心再拿点小苏打去
下次得注意
化学楼里有仪器 要用别客气
实验室中有试剂 乱拿会挨批
可乐橙汁和雪碧 老师不同意
当然你可以偷偷带进去
使用挥发的试剂 在通风橱里
而你嫣然的一吸 生命难再续
你仿佛见到上帝
像是树下避雨遭雷劈
脸青色有雷雨 老师在等你
仪器都忘了洗 桌面不清理
在桌底破温度计流出的水银
是否想送我们见上帝
抽屉里的仪器 摆放要整齐
实验室的试剂 放置得合理
在使用有毒试剂记得要小心
别丢了小命
天青色等烟雨 你却晕过去
七窍有烟升起 魂飘千万里
纵然此次的硫酸浓度比较低
也不能用来点缀身体
脸青色汗如雨 你被拖下去
用大量水冲洗 应该没问题
若是不放心再拿点小苏打去
下次得注意
下面是数学的 数学版套的是江南的调子
切到了这里化成弦
黏住三角的思念
人到了这里站成线
看着我们和数学纠结
你在身边就是缘
缘分写在补充题上面
题有万分之一简
算完我就葬在这一天
切切弦弦切切
天天年年天天的我
深深看你的脸
正切又余切
三角又函数的脸
不懂怎么按计算器的我们
都以为答案下一秒就会出现
结果是小数 只好瞪眼
反复按希望老天睁开眼
不懂怎么再去下笔的我们
还以为老师说这一题不用写
你走得有多痛 痛有多浓
当名次摔了几百名之后 摔死了才懂
这个是爱在西元前版的
欧几里德留下了下了几何原本
传抄在雪白的羊皮纸上
距今已有两千三百多年
阿波罗尼生于帕加
凝视着永恒的圆锥曲线
丢番图却在静静的欣赏不定方程的解
微分 级数 离散 收敛 是谁的发现?
喜欢你在连续之中逼近我的极限
经过剑桥三一学院
我以牛顿之名许愿
思念就像傅利叶级数一样蔓延
当空间只剩下拓扑的语言
映射就成了永垂不朽的诗篇
我给你的爱写在西元前
深埋在康托尔集合里面
用超越数去超越永远
那没有尽头的无穷
一切又重现
如果要活跃气氛一定要用这个啊~~~~
效果超棒1!!!
我们前不久弄墙报找了两几首用化学名词填词的 青花瓷
超逗 唱唱很好玩的 能激发兴趣
不知你想要哪一种 都是概括某种化学物质性质的 副歌部分
化学版青花瓷
(金属离子相关)
色蓝絮状的沉淀 跃然试管底
铜离子遇氢氧根 再也不分离
当溶液呈金黄色 因为铁三价
浅绿色二价亚铁把人迷
(乙炔相关)
电石偷偷去游泳 生成乙炔气
点燃后变乙炔焰 高温几千几
逸散那二氧化碳
石灰水点缀白色沉底
(苯相关)
苯遇高锰酸钾 变色不容易
甲苯上加硝基 小心TNT
在苯中的碘分子紫色多美丽
就为萃取埋下了伏笔
(电化学相关)
电解池电解质 通电阴阳极
化合价有高低 电子来转移
精炼了铜铁锌锰镍铬铝银锡
留下阳极泥
(浓酸稀释)
稀释那浓硫酸 注酸入水里
沿器壁慢慢倒 搅拌手不离
浓酸沾皮肤立即大量水冲洗
涂抹上碳酸氢钠救急
(生产实际)
甘油滋润皮肤 光滑又细腻
熟石灰入土地 酸碱度适宜
看酸红碱紫的试纸多美丽
你眼带笑意
第二版是概述学科的 这个也很搞笑啊~~~~~
蒸馏记得加沸石 否则会出事
师兄曾经亲身试 差点没吓死
溶液暴沸那一次 我无法控制
水银和试剂喷得到处是
你在里面倒硫酸 我在外面看
而你忽然一手软 就倒在手上
你的魂一缕飘散
去到我去不了的地方
天青色等烟雨 你却晕过去
七窍有烟升起 魂飘千万里
纵然此次的硫酸浓度比较低
也不能用来点缀身体
脸青色汗如雨 你被拖下去
用大量水冲洗 应该没问题
若是不放心再拿点小苏打去
下次得注意
化学楼里有仪器 要用别客气
实验室中有试剂 乱拿会挨批
可乐橙汁和雪碧 老师不同意
当然你可以偷偷带进去
使用挥发的试剂 在通风橱里
而你嫣然的一吸 生命难再续
你仿佛见到上帝
像是树下避雨遭雷劈
脸青色有雷雨 老师在等你
仪器都忘了洗 桌面不清理
在桌底破温度计流出的水银
是否想送我们见上帝
抽屉里的仪器 摆放要整齐
实验室的试剂 放置得合理
在使用有毒试剂记得要小心
别丢了小命
天青色等烟雨 你却晕过去
七窍有烟升起 魂飘千万里
纵然此次的硫酸浓度比较低
也不能用来点缀身体
脸青色汗如雨 你被拖下去
用大量水冲洗 应该没问题
若是不放心再拿点小苏打去
下次得注意
下面是数学的 数学版套的是江南的调子
切到了这里化成弦
黏住三角的思念
人到了这里站成线
看着我们和数学纠结
你在身边就是缘
缘分写在补充题上面
题有万分之一简
算完我就葬在这一天
切切弦弦切切
天天年年天天的我
深深看你的脸
正切又余切
三角又函数的脸
不懂怎么按计算器的我们
都以为答案下一秒就会出现
结果是小数 只好瞪眼
反复按希望老天睁开眼
不懂怎么再去下笔的我们
还以为老师说这一题不用写
你走得有多痛 痛有多浓
当名次摔了几百名之后 摔死了才懂
这个是爱在西元前版的
欧几里德留下了下了几何原本
传抄在雪白的羊皮纸上
距今已有两千三百多年
阿波罗尼生于帕加
凝视着永恒的圆锥曲线
丢番图却在静静的欣赏不定方程的解
微分 级数 离散 收敛 是谁的发现?
喜欢你在连续之中逼近我的极限
经过剑桥三一学院
我以牛顿之名许愿
思念就像傅利叶级数一样蔓延
当空间只剩下拓扑的语言
映射就成了永垂不朽的诗篇
我给你的爱写在西元前
深埋在康托尔集合里面
用超越数去超越永远
那没有尽头的无穷
一切又重现
如果要活跃气氛一定要用这个啊~~~~
效果超棒1!!!
数学诗两首:
在心空中演算
漫天的方程在心空中演算
心空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方程
漫天的方程在心空中演算
方程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演算
漫天的方程在心空中演算
演算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可解
漫天的方程在心空中演算
可解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方法
漫天的方程在心空中演算
方法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思想
蝶恋花——数学
张伏
数海茫茫悟静思,万端头绪有谁知。
家来挚友频商酌,路遇智者喜拜师。
一篇章文三日苦,十分闲趣五分痴。
但得数理其中味,勿为外人醒者传。
一首化学强诗
当氢在电火花的吸引下
与氧洒下晶莹的泪滴
当钾投入水的怀抱
化成缕缕淡紫的清烟
当氯化氢拜倒在硝酸银面前
凝成丝丝乳白的沉淀
甲烷不明白
为什么在氦、氖、氩、氪、氙中
他偏偏选择了氖
明知她是惰性气体
却仍坚信氢氧那样的轰轰烈烈
渴望嘌呤嘧啶的从一而终
只因为她不仅温柔,而且稀有
烷是星球上最早的气体
氖是世界上最少的气体
所以烷很早就认识了氖
而氖却一直不知道烷
烷是有机的焦点
氖是无机的光心
不同的是
焦点可以有两个
光心却只有一个
当阳光平行射入透镜
她选择了烷
只因为他不但智慧而且浪漫
甲烷好奇怪
为什么
当纯铁与浓硝酸热情相拥
可曾想到
当初浓浓的二氧化氮
早已化为丝丝一氧化氮
当硫酸亚铁静静的躺在敞口的瓶中
她也许永远不知道自己何时变的心
只因抵抗不住那氧气的诱惑
而那痴痴傻傻呆呆的铜
自以为能与硫酸亚铁幸福到永远
不幸的成了时间的第 N个俘虏
身上留下那道道不愈的伤痕
甲烷不明白
为什么
当年钻石般坚固的海誓山盟
一不小心就变成了石墨
当氯化氢遇到了钾钙钠镁铝
就将铜汞银铂金抛到了脑后
甲烷不明白
为什么
异面的两条直线不能相交
即便是相交了
也永远不能重合
为什么
过去预想的不可能事件
现在却成了等可能事件
也许将来还会成为必然事件
甲烷好奇怪
为什么那些电子总在他心里纠缠
怎么甩也甩不掉
为什么
满怀希望的将心存进银行
取出时又是另一番感受
为什么
当世界经济全面复苏
他们之间却出现了裂谷
为什么
连拉登都停止了恐怖袭击
而那可怕的第三条河流
却在第四纬度上
钻营着他的第五产业
凭借自己的第六感
七天就创造了世界
带着那八大奇迹升入九重天
甲烷不明白
不明白
真的不明白
亚马逊的雨林为何滋润不了那撒哈拉的沙漠
墨西哥湾的暖流为何温暖不了那西伯利亚的寒风
喜马拉雅再高也满足不了马里亚纳的要求
而圣保罗的蝴蝶却能冷却那曼哈顿的摩天大楼
甲烷好奇怪
好奇怪
真的好奇怪
汹涌的海波上为何要伪饰一层冷漠
狂热的火山爆发前为何要假装沉默
当寂寞的射手击落巨蟹
神秘的天蝎蜇伤摩羯
所有的苦痛都化为沉默
所有的沉默又被伤口吞没
而后心灵的南极出现了空洞
寂寞的龙卷风横扫星空
银色的闪电击碎了你的美梦
惆怅的阴云侵占了你的领空
又是一场新的战斗……
现实的残酷埋葬了久违的幸福
甲烷被氯气团团围住
在阳光的刺激下
他感到如此的无助
恍惚间他听到了远方氖的呼唤
而这呼唤又变成了声声警钟
甲烷乱了
他感到体内的氢
正被一个个氯所取代
甲烷有些失落
那天氖告诉烷
她要去一个很远的地方
甲烷脸上刚刚浮起的一丝微笑,定格、凝固、褪色
辛酸与伤感滑向天平的一端
美梦好象那破了洞的气球
烷什么也没说
在一旁闷不作声
他知道
那里有比尼斯的蓝色海湾还要绚烂的黄金海岸
那里是稀有气体的天堂
星球上唯一一块没有二氧化碳的地方
氖喜欢自由
也许她这一走
就再也回不来了
烷不反对一方的独立
但更渴望双方的默契
烷感到了自己的渺小
他的言语竟如此的苍白乏力
甲烷的字典里没有哭
但还是有些忍不住
只默默的、默默的陪伴着氖, 徘徊、飘荡
静静的、静静的游走在星球上空
那份忧郁使他过早的饱和
这种感受
不是梦游者的苦
而是清醒者的痛
那天
他们第一次迷了路
甲烷想到了忘却
试图分散空间的注意
麻痹时间的神经
来稀释那份感情
但却越释越浓
他想
假如我忘了你
愿我的双手枯萎
不再弹琴
假如我忘了你
愿我的舌头僵硬
不再歌吟
他想起了宙斯与欧罗巴的神话
想起了拿破仑写给约瑟芬的童话
想起了安东尼与埃及艳后的传说
想起了大卫梦见拔示芭后的堕落
他想起了圣梵伦泰
想起了拉美西斯和斯芬克斯
于是,他想到了死
他想
他死时的 POSE 一定比上帝还潇洒
但氖一定会伤心的
所以他又不想了
烷站在历史与现实的黄金分割点
凝望古希腊的巴特农神殿
俯视着广漠的帕米尔高原
看万马奔腾,与群狼共舞
在这个超现实的时代,激情与理性为伍,阴谋与智慧共存
战斗在继续,必须有一方投降,但投降的决不会是他
第三宇宙的天狼星在召唤
激愤和恐惧笼罩着甲烷
烷虽不是巍峨的高山
却有着山崩海啸的雄奇伟岸
虽不是浩淼的大海
却有着海纳百川的雄浑气概
虽不是先知拿单
却有着亚历山大的英明果断
他拔出犀利的碳氢四键
斩断玄妙的小亚细亚情结
与此同时,他成功的穿越了生死线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今天铺垫
当甲烷与多纳蒂彗星擦肩而过
心中充满了敦刻尔克的迷惑
蓦地发觉
稍纵即逝的不仅仅是那流星
于是
他乘着墨丘利的翅膀
去找寻那互补的梦
天上的星星象人群一样拥挤
地上的人们又象星星一样遥远
三百六十五天的苦苦寻觅
一千零一夜的的痴痴守望
终于换来了那四万光年的温柔,五千盎司的感动
甲烷哭了
象十八万年前那第一声啼哭
但无论多苦
他也要守住那古老而又年轻的秘密
厄运终究还是降临了
甲醇迷蒙了他的双眼
酒精麻醉了他的神经
伽马射线穿透他的心脏
甲烷深深的吸了口氧气
仿佛生命中第一次呼吸
灵魂焚烧着肉体
与氧气同归于尽
整个世界都在哭泣
甲烷累了
扑倒在氖的怀里
氖抚慰着他的灵魂
感受着他的余温
碎裂的甲烷
最后的意识里
氤氲着一种甜蜜
氖的脸逼近他的碎片
在电光的激发下
浑身散发出阵阵霓虹
红光引燃空中的镁带
发出耀眼的银光
渐渐的
甲烷有了心跳
这一刻泪水与血水交融、缠绕、凝固
化作淡淡的雾气,蒸腾、弥漫、扩散
熏落的一叶梧桐,徘徊、飘落、流浪烷和氖醉了
梧桐载着他们飘向远方星光追随着
穿过克里特
飘越孟菲斯
飞抵西奈
洒在斑驳的所罗门石柱上
这烂漫的星梦奇缘
又将绵延千百万年
在心空中演算
漫天的方程在心空中演算
心空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方程
漫天的方程在心空中演算
方程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演算
漫天的方程在心空中演算
演算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可解
漫天的方程在心空中演算
可解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方法
漫天的方程在心空中演算
方法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思想
蝶恋花——数学
张伏
数海茫茫悟静思,万端头绪有谁知。
家来挚友频商酌,路遇智者喜拜师。
一篇章文三日苦,十分闲趣五分痴。
但得数理其中味,勿为外人醒者传。
一首化学强诗
当氢在电火花的吸引下
与氧洒下晶莹的泪滴
当钾投入水的怀抱
化成缕缕淡紫的清烟
当氯化氢拜倒在硝酸银面前
凝成丝丝乳白的沉淀
甲烷不明白
为什么在氦、氖、氩、氪、氙中
他偏偏选择了氖
明知她是惰性气体
却仍坚信氢氧那样的轰轰烈烈
渴望嘌呤嘧啶的从一而终
只因为她不仅温柔,而且稀有
烷是星球上最早的气体
氖是世界上最少的气体
所以烷很早就认识了氖
而氖却一直不知道烷
烷是有机的焦点
氖是无机的光心
不同的是
焦点可以有两个
光心却只有一个
当阳光平行射入透镜
她选择了烷
只因为他不但智慧而且浪漫
甲烷好奇怪
为什么
当纯铁与浓硝酸热情相拥
可曾想到
当初浓浓的二氧化氮
早已化为丝丝一氧化氮
当硫酸亚铁静静的躺在敞口的瓶中
她也许永远不知道自己何时变的心
只因抵抗不住那氧气的诱惑
而那痴痴傻傻呆呆的铜
自以为能与硫酸亚铁幸福到永远
不幸的成了时间的第 N个俘虏
身上留下那道道不愈的伤痕
甲烷不明白
为什么
当年钻石般坚固的海誓山盟
一不小心就变成了石墨
当氯化氢遇到了钾钙钠镁铝
就将铜汞银铂金抛到了脑后
甲烷不明白
为什么
异面的两条直线不能相交
即便是相交了
也永远不能重合
为什么
过去预想的不可能事件
现在却成了等可能事件
也许将来还会成为必然事件
甲烷好奇怪
为什么那些电子总在他心里纠缠
怎么甩也甩不掉
为什么
满怀希望的将心存进银行
取出时又是另一番感受
为什么
当世界经济全面复苏
他们之间却出现了裂谷
为什么
连拉登都停止了恐怖袭击
而那可怕的第三条河流
却在第四纬度上
钻营着他的第五产业
凭借自己的第六感
七天就创造了世界
带着那八大奇迹升入九重天
甲烷不明白
不明白
真的不明白
亚马逊的雨林为何滋润不了那撒哈拉的沙漠
墨西哥湾的暖流为何温暖不了那西伯利亚的寒风
喜马拉雅再高也满足不了马里亚纳的要求
而圣保罗的蝴蝶却能冷却那曼哈顿的摩天大楼
甲烷好奇怪
好奇怪
真的好奇怪
汹涌的海波上为何要伪饰一层冷漠
狂热的火山爆发前为何要假装沉默
当寂寞的射手击落巨蟹
神秘的天蝎蜇伤摩羯
所有的苦痛都化为沉默
所有的沉默又被伤口吞没
而后心灵的南极出现了空洞
寂寞的龙卷风横扫星空
银色的闪电击碎了你的美梦
惆怅的阴云侵占了你的领空
又是一场新的战斗……
现实的残酷埋葬了久违的幸福
甲烷被氯气团团围住
在阳光的刺激下
他感到如此的无助
恍惚间他听到了远方氖的呼唤
而这呼唤又变成了声声警钟
甲烷乱了
他感到体内的氢
正被一个个氯所取代
甲烷有些失落
那天氖告诉烷
她要去一个很远的地方
甲烷脸上刚刚浮起的一丝微笑,定格、凝固、褪色
辛酸与伤感滑向天平的一端
美梦好象那破了洞的气球
烷什么也没说
在一旁闷不作声
他知道
那里有比尼斯的蓝色海湾还要绚烂的黄金海岸
那里是稀有气体的天堂
星球上唯一一块没有二氧化碳的地方
氖喜欢自由
也许她这一走
就再也回不来了
烷不反对一方的独立
但更渴望双方的默契
烷感到了自己的渺小
他的言语竟如此的苍白乏力
甲烷的字典里没有哭
但还是有些忍不住
只默默的、默默的陪伴着氖, 徘徊、飘荡
静静的、静静的游走在星球上空
那份忧郁使他过早的饱和
这种感受
不是梦游者的苦
而是清醒者的痛
那天
他们第一次迷了路
甲烷想到了忘却
试图分散空间的注意
麻痹时间的神经
来稀释那份感情
但却越释越浓
他想
假如我忘了你
愿我的双手枯萎
不再弹琴
假如我忘了你
愿我的舌头僵硬
不再歌吟
他想起了宙斯与欧罗巴的神话
想起了拿破仑写给约瑟芬的童话
想起了安东尼与埃及艳后的传说
想起了大卫梦见拔示芭后的堕落
他想起了圣梵伦泰
想起了拉美西斯和斯芬克斯
于是,他想到了死
他想
他死时的 POSE 一定比上帝还潇洒
但氖一定会伤心的
所以他又不想了
烷站在历史与现实的黄金分割点
凝望古希腊的巴特农神殿
俯视着广漠的帕米尔高原
看万马奔腾,与群狼共舞
在这个超现实的时代,激情与理性为伍,阴谋与智慧共存
战斗在继续,必须有一方投降,但投降的决不会是他
第三宇宙的天狼星在召唤
激愤和恐惧笼罩着甲烷
烷虽不是巍峨的高山
却有着山崩海啸的雄奇伟岸
虽不是浩淼的大海
却有着海纳百川的雄浑气概
虽不是先知拿单
却有着亚历山大的英明果断
他拔出犀利的碳氢四键
斩断玄妙的小亚细亚情结
与此同时,他成功的穿越了生死线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今天铺垫
当甲烷与多纳蒂彗星擦肩而过
心中充满了敦刻尔克的迷惑
蓦地发觉
稍纵即逝的不仅仅是那流星
于是
他乘着墨丘利的翅膀
去找寻那互补的梦
天上的星星象人群一样拥挤
地上的人们又象星星一样遥远
三百六十五天的苦苦寻觅
一千零一夜的的痴痴守望
终于换来了那四万光年的温柔,五千盎司的感动
甲烷哭了
象十八万年前那第一声啼哭
但无论多苦
他也要守住那古老而又年轻的秘密
厄运终究还是降临了
甲醇迷蒙了他的双眼
酒精麻醉了他的神经
伽马射线穿透他的心脏
甲烷深深的吸了口氧气
仿佛生命中第一次呼吸
灵魂焚烧着肉体
与氧气同归于尽
整个世界都在哭泣
甲烷累了
扑倒在氖的怀里
氖抚慰着他的灵魂
感受着他的余温
碎裂的甲烷
最后的意识里
氤氲着一种甜蜜
氖的脸逼近他的碎片
在电光的激发下
浑身散发出阵阵霓虹
红光引燃空中的镁带
发出耀眼的银光
渐渐的
甲烷有了心跳
这一刻泪水与血水交融、缠绕、凝固
化作淡淡的雾气,蒸腾、弥漫、扩散
熏落的一叶梧桐,徘徊、飘落、流浪烷和氖醉了
梧桐载着他们飘向远方星光追随着
穿过克里特
飘越孟菲斯
飞抵西奈
洒在斑驳的所罗门石柱上
这烂漫的星梦奇缘
又将绵延千百万年
数学:
晨雾茫茫碍交通,蘑菇核云蔽长空;
化石岁月巧推算,文海索句快如风.
指数对数相辉映,立方平方看对称;
解释大千无限事,三族函数建奇功。
化学:
一滴石蕊忠奸明,他为邪红吾色青。
不料酸碱行一处,夺我金心换贱氢。
晨雾茫茫碍交通,蘑菇核云蔽长空;
化石岁月巧推算,文海索句快如风.
指数对数相辉映,立方平方看对称;
解释大千无限事,三族函数建奇功。
化学:
一滴石蕊忠奸明,他为邪红吾色青。
不料酸碱行一处,夺我金心换贱氢。
石灰吟 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注释]
若等闲:好像很平常。
[简析]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作为咏物诗,若只是事物的机械实录而不寄寓作者的深意,那就没有多大价值。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咏石灰即是咏自己磊落的襟怀和崇高的人格。
首句“千锤万凿出深山”是形容开采石灰石很不容易。次句“烈火焚烧若等闲”。“烈火焚烧”,当然是指烧炼石灰石。加“若等闲”三字,又使人感到不仅是在写烧炼石灰石,它似乎还象征着志士仁人无论面临着怎样严峻的考验,都从容不迫,视若等闲。第三句“粉身碎骨全不怕”。“粉身碎骨”极形象地写出将石灰石烧成石灰粉,而“全不怕”三字又使我们联想到其中可能寓有不怕牺牲的精神。至于最后一句“要留清白在人间”更是作者在直抒情怀,立志要做纯洁清白的人。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注释]
若等闲:好像很平常。
[简析]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作为咏物诗,若只是事物的机械实录而不寄寓作者的深意,那就没有多大价值。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咏石灰即是咏自己磊落的襟怀和崇高的人格。
首句“千锤万凿出深山”是形容开采石灰石很不容易。次句“烈火焚烧若等闲”。“烈火焚烧”,当然是指烧炼石灰石。加“若等闲”三字,又使人感到不仅是在写烧炼石灰石,它似乎还象征着志士仁人无论面临着怎样严峻的考验,都从容不迫,视若等闲。第三句“粉身碎骨全不怕”。“粉身碎骨”极形象地写出将石灰石烧成石灰粉,而“全不怕”三字又使我们联想到其中可能寓有不怕牺牲的精神。至于最后一句“要留清白在人间”更是作者在直抒情怀,立志要做纯洁清白的人。
一价钾钠氯氢银
二价氧钙钡镁锌
三铝,四硅,无价磷
二三铁,二四碳,二四六硫都齐全
铜汞二价最常见
二价氧钙钡镁锌
三铝,四硅,无价磷
二三铁,二四碳,二四六硫都齐全
铜汞二价最常见
本文标题: 新高一的一些小诗(可能称不上)希望能得到指教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sanwen/203919.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