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有哪些修辞手法?举例解释。诗歌确实有许多修辞手法,现在这么想不知道能够想起来多少,先随便说一下吧,顶真,对偶,排比,比喻,拟...
诗歌有哪些修辞手法?举例解释。
诗歌确实有许多修辞手法,现在这么想不知道能够想起来多少,先随便说一下吧,顶真,对偶,排比,比喻,拟人,夸张,借代,拟人,设问等等!先不说了,该吃饭了,有时间再来坐!哦。各位高手没事到我空间转转,有两首诗,谈不倒修辞,给指点一下!呵呵,现在吃饭!
拟人 比喻 二月春分似剪刀
夸张 疑是银河落九天
疑问
夸张 疑是银河落九天
疑问
不止
古代诗歌诗词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有哪些
1. 比喻 也叫譬喻,是根据事物之间的相似点,把某一事物比为另一事物,把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把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主要包括如下四种形式: (1)叫喻,即比喻的事物(喻体)和被比喻的事物(本体)同时出现,两者之间有的有比喻词,有的省略比喻词,如“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 (2)暗喻,即将本体直接说成是喻体.语气更肯定,感情更强烈,如“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孔雀东南飞》)。 (3)借喻,即诗中惜喻体代指本体.如“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李白《送友人》)。 (4)博喻,即连续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喻体,来说明或描绘本体,如“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
2.借代 不直接写出要说的人或事物,而惜与之有密切关系的另事物代替。例如,“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杜牧《江南春》),“红”代指“花”,“绿”代指“叫”。再如,“辛苦遭逢起一经,十戈寥落四周星”(文天祥《过零丁洋》).“干戈”,泛指兵器,这里代指战争。
3.夸张 通过形象化的语言,把被描写的事物加以艺术地夸大或缩小,给人以强烈的、异乎寻常的感觉,从而增强诗歌的生动性和感染力,如“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李白《北风行》)。
4 比拟 把人当物来写或把物当人来写。前者称之为拟物.后者称之为拟人,如“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 兵”(姜夔《扬州慢》),使用了拟人的手法,连“废池乔木”都在痛恨金人发动的战争,何况于人!
5 双关 是指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借助语音和语义的联系,使语句同时关涉两种事物,达到言在此而意在彼的修辞效果,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刘禹锡《竹枝词》),“晴”谐音“情”,一语双关。
6 顶真 即用前句最末的词语作为后句的开头,上递下接,环环相扣。顶真能使句子联系紧密,能表达同环复沓的思想感情,增强节奏感。例如,“返咸阳,过宫墙;过官墙,绕同廊;绕同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夜生凉;夜生凉,泣寒监;泣寒监,绿纱窗;绿纱窗,不思量”(马致远《议宫秋》),首尾相接,句句蝉联,淋漓尽致地抒发了离人别后的伤感凄凉之情。
7 反复 诗歌中重复出现某些句子,可以加强语势。反复可以强调某个意思,突出某种感情,渲染某种气氛,使读者获得深刻的印象,如“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问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占》),“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两句间隔反复,是曲中之眼。
8 对偶 用字数相等、结构相似、意义相对的组短语或句子来表达相关或相反的意思。例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 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这四句是诗中的颔联与颈联,对偶很是工整。诗人的羁旅愁思与孤独之感,像落叶和江水一样,推排不尽,驱赶不绝,情与景达到了完美结合。
9.排比 是指三个或三个以上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相同的词组或句子并排。它可使诗歌节奏感加强,增强语势,更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例如,“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问,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汉乐府《江南》), 后四句以排比的句式,铺排渲染,捕绘出鱼儿们倏忽往 来、活泼嬉戏的动态,衬托出采莲少女的活泼可爱及愉快心情。
10 通感 是指运用具体生动的语言,通过变换感觉角度来描述事物性状和情貌。例如,“绿杨煳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玉楼春》),这一句的妙处,在于用听觉的“闹”来表现视觉感受,呈现出杏花盛开、春意盎然的景象。又如“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王实甫《西厢记》), 者描写霜林时,巧妙地把视觉的“秋叫红”与人的感觉“醉” 沟通起来,情趣隽水,耐人寻味。
11 层递 是指把事物按由小到大、由短到长、由低到高、由轻层层递进的格式。例如,“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蒋捷《虞美人·听雨》),这首词按照“少年、壮年(中年)、老年”这人生发展顺序,抒写了作者在不同人生阶段听雨的感受;少年不请十世事,故听雨歌楼柔情蜜意;壮年感时伤世,故听雨客州悲愤难抑;老年饱经风霜,故听雨僧庐遁世不惊。这可说是词人对自己一生经历形象化的概括和总结。
2.借代 不直接写出要说的人或事物,而惜与之有密切关系的另事物代替。例如,“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杜牧《江南春》),“红”代指“花”,“绿”代指“叫”。再如,“辛苦遭逢起一经,十戈寥落四周星”(文天祥《过零丁洋》).“干戈”,泛指兵器,这里代指战争。
3.夸张 通过形象化的语言,把被描写的事物加以艺术地夸大或缩小,给人以强烈的、异乎寻常的感觉,从而增强诗歌的生动性和感染力,如“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李白《北风行》)。
4 比拟 把人当物来写或把物当人来写。前者称之为拟物.后者称之为拟人,如“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 兵”(姜夔《扬州慢》),使用了拟人的手法,连“废池乔木”都在痛恨金人发动的战争,何况于人!
5 双关 是指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借助语音和语义的联系,使语句同时关涉两种事物,达到言在此而意在彼的修辞效果,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刘禹锡《竹枝词》),“晴”谐音“情”,一语双关。
6 顶真 即用前句最末的词语作为后句的开头,上递下接,环环相扣。顶真能使句子联系紧密,能表达同环复沓的思想感情,增强节奏感。例如,“返咸阳,过宫墙;过官墙,绕同廊;绕同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夜生凉;夜生凉,泣寒监;泣寒监,绿纱窗;绿纱窗,不思量”(马致远《议宫秋》),首尾相接,句句蝉联,淋漓尽致地抒发了离人别后的伤感凄凉之情。
7 反复 诗歌中重复出现某些句子,可以加强语势。反复可以强调某个意思,突出某种感情,渲染某种气氛,使读者获得深刻的印象,如“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问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占》),“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两句间隔反复,是曲中之眼。
8 对偶 用字数相等、结构相似、意义相对的组短语或句子来表达相关或相反的意思。例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 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这四句是诗中的颔联与颈联,对偶很是工整。诗人的羁旅愁思与孤独之感,像落叶和江水一样,推排不尽,驱赶不绝,情与景达到了完美结合。
9.排比 是指三个或三个以上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相同的词组或句子并排。它可使诗歌节奏感加强,增强语势,更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例如,“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问,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汉乐府《江南》), 后四句以排比的句式,铺排渲染,捕绘出鱼儿们倏忽往 来、活泼嬉戏的动态,衬托出采莲少女的活泼可爱及愉快心情。
10 通感 是指运用具体生动的语言,通过变换感觉角度来描述事物性状和情貌。例如,“绿杨煳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玉楼春》),这一句的妙处,在于用听觉的“闹”来表现视觉感受,呈现出杏花盛开、春意盎然的景象。又如“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王实甫《西厢记》), 者描写霜林时,巧妙地把视觉的“秋叫红”与人的感觉“醉” 沟通起来,情趣隽水,耐人寻味。
11 层递 是指把事物按由小到大、由短到长、由低到高、由轻层层递进的格式。例如,“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蒋捷《虞美人·听雨》),这首词按照“少年、壮年(中年)、老年”这人生发展顺序,抒写了作者在不同人生阶段听雨的感受;少年不请十世事,故听雨歌楼柔情蜜意;壮年感时伤世,故听雨客州悲愤难抑;老年饱经风霜,故听雨僧庐遁世不惊。这可说是词人对自己一生经历形象化的概括和总结。
古诗的修辞手法 表现手法 表达方式分别有哪些呢
1.修辞手法
凡是使句子更加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和艺术美感的方法或手段,都可称为修辞手法。修辞手法是针对具体的句子而言的。
修辞手法的种类很多,内容博杂。但高考语文考试大纲要求学生掌握的修辞手法(辞格)共有八种: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和反问。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设问、反问、顶真、起兴等。
2.表达方式:
表达方式亦可称为表达方法,是作者根据客观事物和表达思想感情的需要而运用的一种语言表达形式,属于文章的整体的语言运用形式。
常用的表达方式有五种: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和说明(诗歌中没有“说明”这一种)。
3.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也可称为表现方法(或表达技巧),凡是能使文章整体或部分产生鲜明强烈的印象,达到感染读者的艺术效果的手段或方法,都可视为表现手法。主要着眼于使文章的整体或部分产生效果。
常见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烘托、象征、用典、白描、蒙太奇、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心理刻画、寓庄于谐、联想和想象,等等。
例析:简析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句的表现手法
简析:该句纯用白描手法,寥寥几笔就为我们勾勒出了田园生活图景,表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白描,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巧。这种画法,不用色彩的烘染,只用黑线勾描物象。在文学创作上,白描指不加渲染、烘托,不用华丽辞藻,而以最经济、最省俭的笔墨,勾勒出鲜明生动的形象。其特点是:抓住被描写对象的主要特征,寥寥几笔,形神逼肖。
4.区别与联系
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
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都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但表现手法是用以增强文章的整体或某一部分的表达效果,而修辞手法则是增强文章中句子的表达效果,主要着眼于对句子的修饰;表现手法是从宏观角度表现文章的,而修辞手法是从微观角度表现文章的。
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的界限也不是绝对的。
比如,反复是一种修辞手法,但它如果间隔使用,对文章的整体表达效果就非常明显,也可视为表现手法;比喻是一种修辞手法,有时也可以是一种表现手法;等等。
总之,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当某种修辞手法在文章中产生了一种整体的效果,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或是某种修辞手法在文章中反复使用后产生了整体的表现力,那么这种修辞手法也可视为表现手法。
表达方式、修辞手法与表现手法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经常接触到的概念,不可回避,我们必须在具体的语文实践活动中认真体会,才能真正将它们区分开来,并娴熟地运用。
凡是使句子更加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和艺术美感的方法或手段,都可称为修辞手法。修辞手法是针对具体的句子而言的。
修辞手法的种类很多,内容博杂。但高考语文考试大纲要求学生掌握的修辞手法(辞格)共有八种: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和反问。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设问、反问、顶真、起兴等。
2.表达方式:
表达方式亦可称为表达方法,是作者根据客观事物和表达思想感情的需要而运用的一种语言表达形式,属于文章的整体的语言运用形式。
常用的表达方式有五种: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和说明(诗歌中没有“说明”这一种)。
3.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也可称为表现方法(或表达技巧),凡是能使文章整体或部分产生鲜明强烈的印象,达到感染读者的艺术效果的手段或方法,都可视为表现手法。主要着眼于使文章的整体或部分产生效果。
常见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烘托、象征、用典、白描、蒙太奇、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心理刻画、寓庄于谐、联想和想象,等等。
例析:简析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句的表现手法
简析:该句纯用白描手法,寥寥几笔就为我们勾勒出了田园生活图景,表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白描,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巧。这种画法,不用色彩的烘染,只用黑线勾描物象。在文学创作上,白描指不加渲染、烘托,不用华丽辞藻,而以最经济、最省俭的笔墨,勾勒出鲜明生动的形象。其特点是:抓住被描写对象的主要特征,寥寥几笔,形神逼肖。
4.区别与联系
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
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都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但表现手法是用以增强文章的整体或某一部分的表达效果,而修辞手法则是增强文章中句子的表达效果,主要着眼于对句子的修饰;表现手法是从宏观角度表现文章的,而修辞手法是从微观角度表现文章的。
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的界限也不是绝对的。
比如,反复是一种修辞手法,但它如果间隔使用,对文章的整体表达效果就非常明显,也可视为表现手法;比喻是一种修辞手法,有时也可以是一种表现手法;等等。
总之,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当某种修辞手法在文章中产生了一种整体的效果,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或是某种修辞手法在文章中反复使用后产生了整体的表现力,那么这种修辞手法也可视为表现手法。
表达方式、修辞手法与表现手法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经常接触到的概念,不可回避,我们必须在具体的语文实践活动中认真体会,才能真正将它们区分开来,并娴熟地运用。
诗歌的修辞手法?
1
比喻
把一种事物或情景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2
借代
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替全体,用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3
夸张
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
4
对偶
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5
比拟
把物当做人来描写叫拟人,把人当做物来描写叫拟物。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6
排比
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
7
设问
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8
反问
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
9
用典
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10
点化
点化也叫化用。它是把前人的诗文妙句融化为自己的语言的一种创作方法。
11
双关
某一字、词,凭借其本身具有的语音或语意的条件,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获得双重意义就是双关。这种修辞手法可以使语言含蓄、风趣。
12
互文
也叫互辞,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古语对它的解释是:“参互成文,含而见文。”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一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
比喻
把一种事物或情景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2
借代
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替全体,用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3
夸张
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
4
对偶
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5
比拟
把物当做人来描写叫拟人,把人当做物来描写叫拟物。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6
排比
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
7
设问
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8
反问
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
9
用典
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10
点化
点化也叫化用。它是把前人的诗文妙句融化为自己的语言的一种创作方法。
11
双关
某一字、词,凭借其本身具有的语音或语意的条件,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获得双重意义就是双关。这种修辞手法可以使语言含蓄、风趣。
12
互文
也叫互辞,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古语对它的解释是:“参互成文,含而见文。”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一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
诗词中的修辞方法有哪些
1. 比喻 也叫譬喻,是根据事物之间的相似点,把某一事物比为另一事物,把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把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主要包括如下四种形式: (1)叫喻,即比喻的事物(喻体)和被比喻的事物(本体)同时出现,两者之间有的有比喻词,有的省略比喻词,如“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 (2)暗喻,即将本体直接说成是喻体.语气更肯定,感情更强烈,如“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孔雀东南飞》)。 (3)借喻,即诗中惜喻体代指本体.如“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李白《送友人》)。 (4)博喻,即连续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喻体,来说明或描绘本体,如“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
2.借代 不直接写出要说的人或事物,而惜与之有密切关系的另事物代替。例如,“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杜牧《江南春》),“红”代指“花”,“绿”代指“叫”。再如,“辛苦遭逢起一经,十戈寥落四周星”(文天祥《过零丁洋》).“干戈”,泛指兵器,这里代指战争。
3.夸张 通过形象化的语言,把被描写的事物加以艺术地夸大或缩小,给人以强烈的、异乎寻常的感觉,从而增强诗歌的生动性和感染力,如“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李白《北风行》)。
4 比拟 把人当物来写或把物当人来写。前者称之为拟物.后者称之为拟人,如“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 兵”(姜夔《扬州慢》),使用了拟人的手法,连“废池乔木”都在痛恨金人发动的战争,何况于人!
5 双关 是指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借助语音和语义的联系,使语句同时关涉两种事物,达到言在此而意在彼的修辞效果,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刘禹锡《竹枝词》),“晴”谐音“情”,一语双关。
6 顶真 即用前句最末的词语作为后句的开头,上递下接,环环相扣。顶真能使句子联系紧密,能表达同环复沓的思想感情,增强节奏感。例如,“返咸阳,过宫墙;过官墙,绕同廊;绕同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夜生凉;夜生凉,泣寒监;泣寒监,绿纱窗;绿纱窗,不思量”(马致远《议宫秋》),首尾相接,句句蝉联,淋漓尽致地抒发了离人别后的伤感凄凉之情。
7 反复 诗歌中重复出现某些句子,可以加强语势。反复可以强调某个意思,突出某种感情,渲染某种气氛,使读者获得深刻的印象,如“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问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占》),“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两句间隔反复,是曲中之眼。
8 对偶 用字数相等、结构相似、意义相对的组短语或句子来表达相关或相反的意思。例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 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这四句是诗中的颔联与颈联,对偶很是工整。诗人的羁旅愁思与孤独之感,像落叶和江水一样,推排不尽,驱赶不绝,情与景达到了完美结合。
9.排比 是指三个或三个以上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相同的词组或句子并排。它可使诗歌节奏感加强,增强语势,更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例如,“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问,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汉乐府《江南》), 后四句以排比的句式,铺排渲染,捕绘出鱼儿们倏忽往 来、活泼嬉戏的动态,衬托出采莲少女的活泼可爱及愉快心情。
10 通感 是指运用具体生动的语言,通过变换感觉角度来描述事物性状和情貌。例如,“绿杨煳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玉楼春》),这一句的妙处,在于用听觉的“闹”来表现视觉感受,呈现出杏花盛开、春意盎然的景象。又如“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王实甫《西厢记》), 者描写霜林时,巧妙地把视觉的“秋叫红”与人的感觉“醉” 沟通起来,情趣隽水,耐人寻味。
11 层递 是指把事物按由小到大、由短到长、由低到高、由轻层层递进的格式。例如,“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蒋捷《虞美人·听雨》),这首词按照“少年、壮年(中年)、老年”这人生发展顺序,抒写了作者在不同人生阶段听雨的感受;少年不请十世事,故听雨歌楼柔情蜜意;壮年感时伤世,故听雨客州悲愤难抑;老年饱经风霜,故听雨僧庐遁世不惊。这可说是词人对自己一生经历形象化的概括和总结。
2.借代 不直接写出要说的人或事物,而惜与之有密切关系的另事物代替。例如,“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杜牧《江南春》),“红”代指“花”,“绿”代指“叫”。再如,“辛苦遭逢起一经,十戈寥落四周星”(文天祥《过零丁洋》).“干戈”,泛指兵器,这里代指战争。
3.夸张 通过形象化的语言,把被描写的事物加以艺术地夸大或缩小,给人以强烈的、异乎寻常的感觉,从而增强诗歌的生动性和感染力,如“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李白《北风行》)。
4 比拟 把人当物来写或把物当人来写。前者称之为拟物.后者称之为拟人,如“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 兵”(姜夔《扬州慢》),使用了拟人的手法,连“废池乔木”都在痛恨金人发动的战争,何况于人!
5 双关 是指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借助语音和语义的联系,使语句同时关涉两种事物,达到言在此而意在彼的修辞效果,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刘禹锡《竹枝词》),“晴”谐音“情”,一语双关。
6 顶真 即用前句最末的词语作为后句的开头,上递下接,环环相扣。顶真能使句子联系紧密,能表达同环复沓的思想感情,增强节奏感。例如,“返咸阳,过宫墙;过官墙,绕同廊;绕同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夜生凉;夜生凉,泣寒监;泣寒监,绿纱窗;绿纱窗,不思量”(马致远《议宫秋》),首尾相接,句句蝉联,淋漓尽致地抒发了离人别后的伤感凄凉之情。
7 反复 诗歌中重复出现某些句子,可以加强语势。反复可以强调某个意思,突出某种感情,渲染某种气氛,使读者获得深刻的印象,如“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问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占》),“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两句间隔反复,是曲中之眼。
8 对偶 用字数相等、结构相似、意义相对的组短语或句子来表达相关或相反的意思。例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 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这四句是诗中的颔联与颈联,对偶很是工整。诗人的羁旅愁思与孤独之感,像落叶和江水一样,推排不尽,驱赶不绝,情与景达到了完美结合。
9.排比 是指三个或三个以上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相同的词组或句子并排。它可使诗歌节奏感加强,增强语势,更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例如,“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问,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汉乐府《江南》), 后四句以排比的句式,铺排渲染,捕绘出鱼儿们倏忽往 来、活泼嬉戏的动态,衬托出采莲少女的活泼可爱及愉快心情。
10 通感 是指运用具体生动的语言,通过变换感觉角度来描述事物性状和情貌。例如,“绿杨煳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玉楼春》),这一句的妙处,在于用听觉的“闹”来表现视觉感受,呈现出杏花盛开、春意盎然的景象。又如“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王实甫《西厢记》), 者描写霜林时,巧妙地把视觉的“秋叫红”与人的感觉“醉” 沟通起来,情趣隽水,耐人寻味。
11 层递 是指把事物按由小到大、由短到长、由低到高、由轻层层递进的格式。例如,“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蒋捷《虞美人·听雨》),这首词按照“少年、壮年(中年)、老年”这人生发展顺序,抒写了作者在不同人生阶段听雨的感受;少年不请十世事,故听雨歌楼柔情蜜意;壮年感时伤世,故听雨客州悲愤难抑;老年饱经风霜,故听雨僧庐遁世不惊。这可说是词人对自己一生经历形象化的概括和总结。
在古典诗词中,修辞手法的运用是相当普遍的.一般而言,像比喻、夸张、拟人、设问、反问、排比等都常见,而且比较容易理解领会,这里重点介绍两种不太常见且理解起来有点困难的修辞手法.
一、互文.
“互文”即古代诗文的相邻句子中所用的词语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个完整的意思,是古汉语中—种特殊的修辞手法.在古诗词中的运用中一般有两种表现形式;其—是为了避免词语单调重复,行文时交替使用同义词.从这个角度讲与“变文”是—致的,这种互文的特点是在相同或基本相同的词组或句子里,处于相应位置的词可以互释.这样可以从己知词义来推知另一未知词义,如“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其中的“用”和“以”处相应位置,由此可推知“以”就是“用”的意思.又如“求全责备”这—成语,其中“求”与“责”处于相应位置,由此可推知“责”就是“球”的意思.这类互文是容易理解和掌握的.
其二是出于字数的约束、格律的限制或表达艺术的需要,必须用简洁的文字、含蓄而凝炼的语句来表达丰富的内容,于是把两个事物在上下文中只出现一个而省略另一个,即所谓“两物各举一边而省文”,以收到言简意繁的效果.理解这种互文时,必须把上下文保留的词语结合起来,使之互相补充、彼此映衬才能现出其原意,故习惯上称之为“互文见义”.如“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古诗十九首》),其上句省去了“皎皎”,下句省去了“迢迢”.即“迢迢”不仅指牵牛星,亦指河汉女;“皎皎”不仅指河汉女,亦指牵牛星.“迢迢”“皎皎”互补见义.两句合起来的意思是“遥远而明亮的牵牛星与织女星啊!”这类互文,只有掌握了它的结构方式,才能完整地理解其要表达的意思;如只从字面理解,不但不能完整而准确地把握其要表达的内容,还会令人百思而不得其解.下面结合常见的一些诗文来具体谈—谈互文的具体应用.
1.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江南逢李龟年》)其中“见”与“闻”互补见义.即“(当年我)常在岐王与崔九的住宅里见到你并听到你的歌声”,并非在岐王宅只见人而不闻歌;也并非在崔九堂只闻歌而不见人.
2.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木兰诗》)其上句省去了“坐我东阁床”,下句省去了“开我西阁门”.两句要表述的意思是:打开东阁门在床上坐坐,又打开西阁门在床上坐坐.表达了木兰回到久别的家中的欢喜之情.
3.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同上)其中“当窗”与“对镜”为互文.当窗以取亮,对镜以整容.全句是说对着窗户照着镜子梳理云鬓并帖上黄花,并非“理云鬓”只当窗而不对镜,亦并非“贴花黄”只对镜而不当窗.
4.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观沧海》)其中“行”与“灿烂”互补见义.即“灿烂的日月星汉之运行均若出于沧海之中”.并非日月只运行而不灿烂,也并非星汉只灿烂而不运行.
下面类似的句子就不一一分析了.
5.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6.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
7.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饮湖上初睛后雨》)
这类互文中还有当句互文,即上半句的词语与下半句的词语互相补充才是其原意.如:
8.栗深林兮惊层巅(《梦游天姥吟留别》)
其中“栗”与“惊”互补见义.即“使深林与层巅战栗而震惊”,并非栗的只是深林,惊的只是层巅.
9.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琵琶行》)
其中“下马”与“在船”互补见义.言主人下了马来到船上,客人也下了马来到船上.不然.主人在岸客人在船,这样举酒饯行就可笑了.
19.烟笼寒水月笼沙(《泊秦淮》)
其中“烟”与“月”互补文见义.即“烟雾与月光笼罩着一河清水,也笼罩着河边的沙地”.并非“笼寒水”的只是“烟”而无“月”,也并非“笼沙”的只是月而无烟.
11.秦时明月汉时关(《出塞》)
其中“秦”与“汉”互补见义,即明月仍是秦汉时的明月,山关仍是秦汉时的山关,以此来映衬物是人非.并非明月属秦关属汉.
上述当句互文只有这样理解才是其原意.互文除上述表现形式外,还有凡指互文.如:
12.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孔雀东南飞》)
13.十三能织素……十六诵诗书.(同上)
掌握了互文这种特殊的修辞方法,对理解文章内容是有一定好处的.
一、互文.
“互文”即古代诗文的相邻句子中所用的词语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个完整的意思,是古汉语中—种特殊的修辞手法.在古诗词中的运用中一般有两种表现形式;其—是为了避免词语单调重复,行文时交替使用同义词.从这个角度讲与“变文”是—致的,这种互文的特点是在相同或基本相同的词组或句子里,处于相应位置的词可以互释.这样可以从己知词义来推知另一未知词义,如“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其中的“用”和“以”处相应位置,由此可推知“以”就是“用”的意思.又如“求全责备”这—成语,其中“求”与“责”处于相应位置,由此可推知“责”就是“球”的意思.这类互文是容易理解和掌握的.
其二是出于字数的约束、格律的限制或表达艺术的需要,必须用简洁的文字、含蓄而凝炼的语句来表达丰富的内容,于是把两个事物在上下文中只出现一个而省略另一个,即所谓“两物各举一边而省文”,以收到言简意繁的效果.理解这种互文时,必须把上下文保留的词语结合起来,使之互相补充、彼此映衬才能现出其原意,故习惯上称之为“互文见义”.如“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古诗十九首》),其上句省去了“皎皎”,下句省去了“迢迢”.即“迢迢”不仅指牵牛星,亦指河汉女;“皎皎”不仅指河汉女,亦指牵牛星.“迢迢”“皎皎”互补见义.两句合起来的意思是“遥远而明亮的牵牛星与织女星啊!”这类互文,只有掌握了它的结构方式,才能完整地理解其要表达的意思;如只从字面理解,不但不能完整而准确地把握其要表达的内容,还会令人百思而不得其解.下面结合常见的一些诗文来具体谈—谈互文的具体应用.
1.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江南逢李龟年》)其中“见”与“闻”互补见义.即“(当年我)常在岐王与崔九的住宅里见到你并听到你的歌声”,并非在岐王宅只见人而不闻歌;也并非在崔九堂只闻歌而不见人.
2.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木兰诗》)其上句省去了“坐我东阁床”,下句省去了“开我西阁门”.两句要表述的意思是:打开东阁门在床上坐坐,又打开西阁门在床上坐坐.表达了木兰回到久别的家中的欢喜之情.
3.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同上)其中“当窗”与“对镜”为互文.当窗以取亮,对镜以整容.全句是说对着窗户照着镜子梳理云鬓并帖上黄花,并非“理云鬓”只当窗而不对镜,亦并非“贴花黄”只对镜而不当窗.
4.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观沧海》)其中“行”与“灿烂”互补见义.即“灿烂的日月星汉之运行均若出于沧海之中”.并非日月只运行而不灿烂,也并非星汉只灿烂而不运行.
下面类似的句子就不一一分析了.
5.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6.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
7.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饮湖上初睛后雨》)
这类互文中还有当句互文,即上半句的词语与下半句的词语互相补充才是其原意.如:
8.栗深林兮惊层巅(《梦游天姥吟留别》)
其中“栗”与“惊”互补见义.即“使深林与层巅战栗而震惊”,并非栗的只是深林,惊的只是层巅.
9.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琵琶行》)
其中“下马”与“在船”互补见义.言主人下了马来到船上,客人也下了马来到船上.不然.主人在岸客人在船,这样举酒饯行就可笑了.
19.烟笼寒水月笼沙(《泊秦淮》)
其中“烟”与“月”互补文见义.即“烟雾与月光笼罩着一河清水,也笼罩着河边的沙地”.并非“笼寒水”的只是“烟”而无“月”,也并非“笼沙”的只是月而无烟.
11.秦时明月汉时关(《出塞》)
其中“秦”与“汉”互补见义,即明月仍是秦汉时的明月,山关仍是秦汉时的山关,以此来映衬物是人非.并非明月属秦关属汉.
上述当句互文只有这样理解才是其原意.互文除上述表现形式外,还有凡指互文.如:
12.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孔雀东南飞》)
13.十三能织素……十六诵诗书.(同上)
掌握了互文这种特殊的修辞方法,对理解文章内容是有一定好处的.
诗歌常用的有比偷、比拟、对偶、借代、夸张、对比、仿拟、排此、重复等约三四十种修辞方法。例如毛泽东的诗《七律.长征》中的两句一一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这两句是修辞中的对偶,其中又用到了夸张,将"五岭逶迤“和“乌蒙磅礴"
本文标题: 诗歌的修辞手法主要有哪些 请举例说明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sanwen/175545.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