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版《静夜思》,本平淡无奇,被人篡改两字后,为何流传千古?我们知道,古代的文人在表达情感方面大都是非常含蓄内敛的,因为这和他们...
李白版《静夜思》,本平淡无奇,被人篡改两字后,为何流传千古?
我们知道,古代的文人在表达情感方面大都是非常含蓄内敛的,因为这和他们所生活的时代是有很大关联的,封建社会儒家思想对人的种种约束,反映在文学创作上就是作品中,文人们就会借用很多“物”或“事”来表达想要抒发的情感,而不是像如今的人一样会直截了当的表明思念之情、愤恨之情等等。
借物抒情时,有一种“物”往往被古人所钟情,那就是月亮。这颗离地球最近的星球,在古时就引起了千头万绪,看见了月亮,就想到了家乡,朋友等人世间最美好的东西,它也是相隔遥远的人之间用来寄情的最好依托。和月有关的古诗词有很多“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都是我们比较熟悉的诗词。
但是要说到这其中最耳熟能详的诗歌,当属下面这一首: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此诗堪称每个人的人生启蒙诗,大家都知道它出自唐朝大诗人,李白在中国文学界的地位令人仰望,他一生所创作的诗词数不胜数,仔细翻阅《李太白诗集》就能够发现里面和“月”有关的作品不在少数,可见李白对于“月”也是情有独钟。他一生最爱饮酒、作诗,当这两件事结合在一起的时候,最是能够启发灵感,“举杯邀明月”就是最好的例子。
《静夜思》可以说是李白众多的得意作之一,不过令人惊奇的是,有典籍证明李白最初的原作并不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这样,而是如下:
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
再读一遍,是不是感觉不太对劲?如果我们前后仔细对比一下就会发现,虽然整体的意境和所要表达的情感没有改变,但是有个别字改动了,其中第一句的“看”改成了后来的“明”;第三句的“山”改成了后来的“明”。但似乎正是由于这两个字多的改动,使整首诗句都灵动起来了。
那么,这种改变是从什么时代开始的呢?又是谁擅自作了改动?他为什么要改“诗圣”的作品呢?原来,在宋人汇总的《李太白文集》以及其他有关的诗集里面都还保持了诗人的原创内容,这一点可以通过翻阅相关史料查证。但是到了明朝,再看当时编纂的李白作品时,就发现《静夜思》已经被改动过了,由此可如今的这种版本就是从明朝开始的,而且被后世一直延用了下来。
至于明朝人为什么将这首作品进行了修改,据猜证,可能是和当时的时代背景相对应的。第一个原因,“明”是国号,是非常尊贵的词汇,如果能够在影响力很大的古诗词中加上“明”,岂不是为其增添了光彩。第二个原因,也是最重要的,《静夜思》修改之后比以前更加的有感染力了,“看”是一个表示动作的词,和下一句对应起来的话难免有些过于生硬,改成“明”的话更加的柔和;“明月” 比“山月”的范围更广,能够凸显更多的意境。
而具体做出改动的人到底是谁,已经无从考证,不过很有可能是一名受命整理典籍的官方文职人员。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来,中国的文字堪称世界上最奇妙的书写符号,一字的改变,就能影响整个作品的风格意境,李白的《静夜思》就是最好的例子,最初可能也本平淡无奇,但被改动两字后,却能流传千古,这不得不赞颂汉字的伟大。
为什么李白的《静夜思》会被我们都熟知,却不像其他古诗?
如题静夜思这首诗为什么能流传至今
李白的《静夜思》为什么能够流传千古,被
①此诗从言语上看,浅显易懂。
②此诗表达了游子的思乡之情。
③此诗意境望月思乡,容易让传颂者产生共鸣。
④此诗是李白写的。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