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见过最豁达的诗词是什么

发布时间: 2021-06-18 14:12:14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散文 点击: 116

开朗豁达的诗句开朗豁达的诗句在这个节奏繁忙的社会,我们有郁闷烦躁的时候,有疲惫无助的时候,无从消遣,也无从释放。今天和大家一起看...

你见过最豁达的诗词是什么

开朗豁达的诗句

开朗豁达的诗句

在这个节奏繁忙的社会,我们有郁闷烦躁的时候,有疲惫无助的时候,无从消遣,也无从释放。今天和大家一起看看古诗词里禅意的诗句,看古人如何反思,如何了悟,如何拥有好的心态!

1、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2、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烟景有谁争?
3、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4、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5、用心计较般般错,退步思量事事宽。
6、意志坚如铁,度量大似海。
7、以责人之心责已,以恕已之心恕人。
8、以情恕人,以理律已。
9、以春风待人,以寒风自待。
10、以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11、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消魂。
12、一自移家人紫烟, 深林住久遂忘年。
13、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尤能化碧涛。
14、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15、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16、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17、严以律已,宽以待人。
18、学会遗忘犹可贵,珍惜拥有不轻弃。
19、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
20、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21、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2、毋以小嫌疏至戚,毋以新怨忘旧恩。
23、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
24、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25、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26、天子呼来不上传,自称臣是酒中仙。
27、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28、事不三思终有悔,人能百忍自无忧。
29、世间万物皆有因,豁达坦然最风情。
30、圣人贵宽,而世人贱众。
31、山中莫道无供给, 明月清风不用钱。
32、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33、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34、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35、任凭天公雷闪,我心岿然不动。
36、忍一时风平浪静,退1步海阔天空。
37、人生能有几回搏,搏掉性命又如何?
38、人间故多难,感慨称不须深。
39、人非尧舜,谁能尽善。
40、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41、且莫沦()为贪恋奴,赤诚真心才重要。
42、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43、千里修书为一墙,让他三尺又何妨。
44、莫以庸俗心,阻我凌云志。
45、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46、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47、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48、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
49、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50、宽而栗,严而温。
51、君子量不极,胸吞百川流。
52、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53、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54、将军额上能跑马,宰相肚里能撑船。
55、会当凌绝顶,一揽众山小。
56、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57、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消万古愁。
58、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59、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60、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61、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62、关公放了曹丞相,丈夫要有容人量。
63、恭则不侮,宽则得众。
64、东海广且深,由卑下百川;五岳虽高大,不逆垢与尘。
65、得放手时须放手,得饶人处且饶人。
66、刀锋入骨不得不战,背水争雄不胜则亡。
67、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68、待人要丰,自奉要薄;责已要厚,责人要薄。
69、大足以容众,德足以怀远。
70、大气大势大手笔,大仁大义大风范。
71、春有百花秋望月,夏有凉风冬听雪。
72、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
73、沉舟侧畔千帆过,枯树前头万木春。
74、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75、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76、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77、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
78、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79、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80、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81、安得广厦千万间,大避天下寒士俱欢颜。
82、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之前看的一段文字,对于此题,算是圆满的解答了,借来回复。  一、"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黄州生活"乌台诗案"给苏轼的打击是沉重的。昔日的廊庙之器,一下沦为带罪之身。被贬黄州的苏轼,生活上拮据无靠,团练副使仅是个八品小官,俸禄微薄,生活窘迫,不足以养家;安全上也无保障,本身属于管制对象,政敌诽谤依然存在。初到黄州的苏轼住在黄州城南的定惠院,生活境况如他的《寒食雨二首》中写的一样:"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萦萦水云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鸟衔纸。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途穷,死灰飞不起。"春雨萦萦,谪居荒村,破灶空庖,穷愁潦倒,进不能见君王,退不能守祖坟,身陷这穷途末路的绝境,不由不令人心死如吹不起的灰烬。在这里他写到了伤久雨、伤贫困到伤贬谪之悲,但苏轼并不是一个脆弱之人,在这样的境况下,他开始了躬耕生活,亲自参加了艰苦的农业生产劳动。陶渊明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之句,真得惊人,而透出一股"未必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之态。谪居黄州后的苏轼,因生活窘迫,在友人在友人马梦德的帮助下,请得东坡荒地,开始过起了开荒种地,自耕自食的农夫生活。他仰慕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晚年栽花种树于"东坡",安享闲适之乐的情趣,苏轼曾说:"出处依稀是乐天,敢将衰朽校前贤。"他此时写的《东坡八首》,表现了其任真的态度,真诚的心愿,真实的疾苦和感受,胸襟、志趣、人品,无不坦坦荡荡,堂堂正正。"良农惜地力,幸此十年荒。柔拓未及成,一麦庶可望。投种未逾月,覆块已苍苍。农夫告我言,勿使苗叶昌。君欲福饼饵,要须纵牛羊。再拜谢苦言,得饱不敢忘。"(《东坡八首其四》),此时的他,俨然一位朴实勤劳的农夫,纵观《东坡八首》,有一种恬淡之情寓于其中,没有感伤,没有抱怨,有的是一种从劳动中获得知识之乐,耕种之乐。"再拜谢苦言,得饱不敢忘。"没有丝毫的矫情,才显得如此朴实清新。诗人最终以"东坡居士"自居,所谓"居士"者,应为在家修行的佛教徒,佛教在汉代后在中国广泛传播,号"居士"者,都与佛教有关,至少表达了景仰佛祖,愿意皈依之情,但对苏轼来讲,也可说标志在这流放的生活中,他意识中的佛教思想急剧增长了,但也不排除此间他儒家思想依然浓重,道家思想影响也颇深。但若他还是死抱着孔子那套鄙视生产劳动、鄙视学稼学圃"小人"的古训不放,就不可能放下架子,躬耕东坡了。苏轼是个热爱生活之人,这样他才能从艰苦的劳动中体会到快乐,从现实生活中感悟生命的存在,经过今昔物我的自审,他能以旷放超逸的精神来对待现实,若没有这样的超越,摆脱世俗的偏见,即使为生计所迫,也不会亲自垦荒、建房。他有名的《初到黄州》中写到:"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逐客不妨员外置,诗人例作水曹郎。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厌酒囊。"其实,初到黄州的他居于定惠院,家眷来后无房住,于是便住于城南江边被废弃的旧驿站临皋亭,亭后有荒山竹林,亭靠长江,引发了诗人美妙的联想,看着诙谐与自嘲的笔调,叙述了面对现实的随缘自适,在此没有一种刻意的归隐之意,而是将这里的一切看作是顺其自然的人生经历,一种旷达之情,这是黄州生活对苏轼的影响,用这样旷达的精神来蓄养自尊与自信。二、"凭君借取《法界观》,一洗人间万古愁"-对佛老思想的态度初到黄州的苏轼,生活是困窘的,又加贫病交加,内心痛苦矛盾。这一时期的他"归诚佛僧",住于定惠院一间偏僻干净的斋房,闭门谢客,自我反省,专心研究佛经,对道家也有一定的探讨,以佛禅来洗刷自己的灵魂。矛盾的想法,纷扰的思绪,最终在这里找到了清净的归宿。此时他的思想,有人认为是儒佛道的"大杂烩",有人认为是佛老思想占主导,有人认为是儒家占主导,但我认为不能这样简单的说,苏轼是广泛地吸收了儒佛道三种思想,"为我所用",建立自己独特的旷达的人生观,此时的他彻悟到了人生的短暂与虚无,但他最终却是以热爱生命、尽享人生的乐观态度面对世人,并其善于解脱忧患的达观的处世态度倾倒了无数后世文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是以儒家为思想支柱的中国士大夫们最熟悉的话,也是他们的人生哲学,士大夫一旦失去了皇帝的恩宠,被贬放于天涯海隅,那些治国天下的抱负不得不收拾起来,佛道的出世哲学便自然亲近这些不得志的士大夫,所谓:"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而心灵敏感的诗人们,则最易倾倒于禅门,南禅宗的"顿悟"投合了他们的心意,不坐禅,不念经,不苦行,只不过是一种更精致高雅的生活方式,山居不如意,可隐于市。历史上佛老思想也曾是一些困窘文人士大夫的精神支柱,而苏轼则从佛禅中寻找到了医治心灵创伤的灵丹妙药,反省过去,将佛教思想当作了度过厄运的"忘忧草",从中得到一种精神的超越,求得了更为旷达和洒脱的人生态度。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到宋代佛教世俗化的趋势更为明显,提倡"儒佛相通,禅教相通",试将儒家思想与佛教教义统一,儒佛道三教合流,是宋代强化封建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的需要。南禅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顿悟法门易于被百姓们接受,一切生活琐事,最平凡的行为都是修行,对那些接触过佛教经典,同时有兼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的中国传统文人来说,这样宽容的宗教理念为他们在做官与归隐的矛盾中的心灵有了一个归宿。中国的儒、佛、道三教之所以能够在历史上很好共容,是与禅宗与道教的宽容性分不开的。苏轼一生才华横溢,胸怀大志,但命运多舛,仕途坎坷,遭遇颇似柳宗元,而柳宗元好佛及其儒佛调和理论必然影响到他,苏轼又性爱自然,不喜凡俗之束缚,又颇与陶渊明相吻合,苏轼曾有云:"梦中了了醉中醒,只渊明,是前生。"(《江城子》),渊明是他的前生,今生的他如渊明一样梦中清楚,醉中清醒,可见他对陶渊明的推崇,后来他还写了一百多首《和陶诗》,所以陶渊明的出世归隐、远离尘缘的人生态度也必然影响到了苏轼。此外,苏轼自幼对《庄子》也是耳濡目染,他脱岸破崔,不受拘束的自由思想和自由个性又决定了他必然对庄子产生共鸣。庄子达生达观,鄙视荣华富贵的人生哲学也影响到了苏轼。在对待三教繁荣态度上,他公开提倡三教合一,是以维护孔孟之道为前提,以孔孟之道为中心,让佛老为己所用,他发掘了佛老二教中与儒相通的部分,于是他才会一方面积极地在仕途上寻求自己的人生理想,而另一方面,又以具有宽容性的禅宗的很多独有生活方式、修行方式来调节自己的生活,缓冲生活压力,从而完成对佛教和对现实人生的双重追求。苏轼早年是受到一定的佛教熏染的,母亲、父亲、兄弟、亲朋好友大都好佛老,他本人也好佛老之书,好交世外之人,好佛老文学,好游寺院宫观,好佛老之事。他最初接触到佛老思想是在任凤翔盗判时期。少年时他所受的是正统儒家教育,他对佛老出世、无为的思想是有所抵制的,作为政治家的他,断言好佛老必致亡国灭身,他认为佛教徒是为逃避"寒耕暑耘"和劳役才出家的,斥佛教教礼为"荒唐之说"。但在处世态度上,佛家讲究"无住"、"不执着",而苏轼便是以一种轻松、随意的心态开始了与佛家的交往,在不经意中暗合了"无住"的佛教真谛,与之结下一生的不解之缘。谪居黄州后,由于政治上接二连三的遭受打击,加之对人世间世态炎凉的深刻体验,他有着"我今飘泊等鸿雁,江南江北无常栖"的飘泊之感和"天涯流落俱可念,为饮一樽歌此曲。明朝酒醒还独来,雪落纷纷那忍触。"的飘零之痛。幽独的生活中,他开始潜心研究佛老思想。他在《与章子厚书》中写到:"初到,一见太守,自余杜门不出。闲居未免看书,惟佛经以遣之,不复笔砚矣。"由于苏轼屡因文字得罪,而今又遭贬谪,"其中但无所云,而好事者巧以酝酿,使生出无穷也。"为此,他的内心异常苦闷,加之生活的穷困潦倒,于是他走进了僧房,或面壁静坐,或阅读佛经。在黄州的四年中,隔两天就去安国寺焚香默坐,《金刚经》、《华严经》、《圆觉经》、《般若心经》、《清静经》、《六祖坛经》、《传灯录》……无所不读,经过多年宦海沉浮的苏轼在佛教义理的感化下,已经了悟了万事本空的道理,对禅理、人生的理解也达到了一种适意自由的大自在境界,加之其本身性格开朗旷达,在经历了人生大难后心态变得平和,逐渐给人"世路如今已贯,此心到处悠然"(张孝祥)的感觉。然而,苏轼从来都不是个真正的佛教徒。黄州时期以前的他"锐于报国,拙于谋身"如今遭贬谪,内心必是痛楚的,现实生活中无由排解,只好求诸佛学,从中吸取精神营养。禅家说"无心",心无所住,苏轼在历经坎坷后是深有体会,此时的他可以静下心来思考和关注人生,他读佛经也非为成佛,而只希望从中寻求生活的智慧,这才铸就了他乐观开朗旷达的人格。苏轼学佛也好,学老庄也好,目的并不在于抽象哲学研究,而在于经世致用,裨补人生,对于佛教是进行另外理性的吸收。他拜读佛经,既非为了自度也非为度人,他只是借佛教思维方式,对人生和现实进行了分析,他不学佛经而通达佛理,他还在给弟弟的一首诗中写到:"凭君借取《法界观》,一洗人间万古愁",可见也非为出世,不但不想远离人间是非,而是要分清人间是非,从而纠正人间万般错误,洗尽人间愁苦。他说:"任性逍遥,随缘放旷,但凡尽心,别无胜解。"(《与子由弟》),这是他对佛教的理解,也是对人生的理解,把"任性逍遥,随缘放旷"这种任真适性的旷达之境看作人生最高境界。此外,他对学佛中出现的懒散放逸有清醒的认识,如在《答毕仲举书》中说到:"学佛老者,本期于静而达,静似懒,达似放,学者或未至其所期,而先得其所以,不为无害。"可见,苏轼学佛的宗旨,"静而达,见识通达,心胸开阔放达"是他追求的境界。他告诫世人,要以自我检索,取精华而弃糟粕。事实上,苏轼也并未在佛老思想中找到真正归宿,他按自己需要吸收佛理,同样在《答毕仲举书》中说:"佛书旧亦尝看,但暗塞不能同其妙。独时取其粗浅假说以自洗濯",读佛书洗濯心灵,好比农夫除草,虽然野草除了又长,但总比不除好,佛教禅宗义理对他来说,是一种缓和紧张、消弭分裂、维持心理平衡的有效方法。苏轼的这段比喻与神秀的一首偈"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有着相通之处,而他也确实在实践自己洗濯心灵,追求清静通达的主张。他从未想过"出生死,超三盛,遂作佛",对"世之君子"所谓的"超然玄悟"表示怀疑。他认为"超"好比吃龙肉;"期于静而达"好比吃猪肉,猪肉听来确实不如龙肉美味,却可以一饱口腹,用这样的譬喻来说明形而上学的谈禅论到。固然玄妙却无补于事,可见,它信佛,是将佛作为觉悟者来崇拜的。而所谓的"三世"转生、"六道"轮回,不过是"粗浅假说"。苏轼很赞赏毕仲举信中所说,读经、参禅、信佛也不过是为了"处世的安稳无病,粗衣饱饭,不造冤业"而已,达到此目的就"乃为至足"。苏轼即是按着自己的心理需要来理解佛禅,不搞玄谈,他用禅宗观点支撑苦境,战胜厄运,靠的是心灵的超越。禅宗讲"即心即佛",讲"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以心为万物之本,而同时,有讲"心即无心"、"无住于心",这是对心的消解,苏轼深得其理,一方面重内心而轻外物,以心灵的高标绝尘来视人间苦难;另一方面,又"无心于外物",保持心境的虚空廊落。因此,素食在黄州时期参禅悟道,并非并非是为了超凡入圣,而是为了撷取精华,追求旷达人格,他终究不是穷究经义的法师,而只是一个从佛书中吸取人生哲理的"东坡"居士。三、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作品中佛老思想的体现经历了"乌台诗案"谪居黄州的苏轼,借助于佛老思想消解忧愁,作为一位自叹"崎岖世味尝应编"(《立秋日祷语,宿灵隐寺,同周、徐二令》)和"人生识字始患忧"(《石苍舒醉墨堂》)的文人,加之受到儒佛老思想影响,他不免产生出"人生如梦"的浩叹了。早年的他便写过"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和子由渑池怀旧》)这样具有人生空漠感的句子,当时的他已领略到了生存的漂浮不定,生命的终归寂无;他也感到了些许人生的虚幻,"乃知至人外生死,此身变化浮云随。"(《凤翔八观·维摩象,唐杨惠之塑,在天柱寺》),饮酒时他也作旷达了悟之语:"达人自达酒何功,世间是非忧乐本来空。"(《薄薄酒二首》其二)禅宗思想中,人是具有超然之心的,人生态度上也不是为求出世而消极随缘。而是出世而入世,以超然心态入世,以平常心为道,强调人对世界真实面貌的追求。因此,当苏轼陷于入世与出世、执着与虚无的矛盾时,佛老思想也就成了他自我解脱的武器。禅是一种人生哲学,当人们在仕途受挫后,心灵饱经忧患后,往往顿悟禅机。"人生如梦"的观点便会变成"亲自"的体验。人生的虚幻之感,"人生如梦"的感悟,在苏轼贬谪黄州后的作品中多能感受到。在词中,他不断提到"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西江月·黄州中秋》)、"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念奴娇·赤壁怀古》)、"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四十七年真一梦,天涯流落泪横斜。"(《天竺寺》)、"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正月十二,与潘、郭二生出郊寻春,忽记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诗,和前韵》)。《圆觉经》中有语:"火出木烬,灰飞烟灭。"在《赤壁怀古》中,苏轼借用了佛经中的"灰飞烟灭"来表达了"人生入梦"、"如寄"、"如逆旅"之类的话语,是他吸收了佛、道思想并经过自己理解与思考而产生的,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他本人的苦闷:人生在世,极不自由,现实生活种种因政治、礼教、风俗等因素造成的具体情况像一张大网将人束缚,而无形中的"天命"又将人罩牢,无奈之下,只有"人生如梦"的理想才能看破这红尘世界,才是从精神上抵抗忧患贫穷的麻醉剂,对待富贵荣华的醒酒汤。"人生如梦"的彻悟,来源于他的遭遇与人生体验,显然是受到佛加"四大皆空"和道家"人生如寄"思想的影响,而"人生入梦"的观点,却使苏轼摆脱政治理想破灭的惶恐,"梦里栩燃蝴蝶,一身轻。"从而成为实现旷达人格的武器,于是,苏轼终于从"我欲乘风归去"的"出世"返回了"何似在人间"的"入世",珍惜、依恋人生,从而达到"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境界。一个旷达的人,不管顺境还是逆境,都能坦然处之。晋人张季鹰从"八王之乱"的血雨腥风中抽身远祸,却编造了一个超然的借口:因秋风起,思念吴中莼菜羹,鲈鱼脍而弃官南归,后人津津乐道的是他的这个借口。他之所以要选这个借口,是因为当时社会上有一种风气,也因为张季鹰平时有追逐这种风气的言论和行为。他常常宣扬:"使我有身后名,不如即时一杯酒",他平时"任性自然,无求当世,时人贵其旷达";陶渊明能"三仕"、"三隐",以"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的"五柳先生"自居,过着"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的生活而自得其乐。苏轼贬谪黄州,出入于佛老,危难之时仍能努力做到恬然自适,"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的黄州,成全了一个旷大洒脱的苏轼,也造就了苏轼一生文学的巅峰,大批名作脱颖而出。其中主要代表作是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散文前后《赤壁赋》等。在这些中作品中塑造了一个"一蓑烟雨任平生"式的独行之士的潇洒、飘逸的形象,这个形象毋宁说就是苏轼自己,是苏轼在以超尘拔俗的品格和气节自诩。《临江仙·夜归临皋》中"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更是展现了一个"无可无不可"坦然面对现实的人的形象:夜饮东坡醉复醒,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长狠此生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谷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诗人夜醉归家,敲门不应,于别人恐怕会多恼火,可苏轼却悠闲地倚杖倾听江涛水声。夜深人静之时,听江声,得启示:"长恨此生非我有",如能"忘却营营"便可在精神上得到解脱,人世的一切都可以不在乎了。《庄子·知北游》说:"汝身非汝有也。"即是说人的生命、身体为天地自然造就,非人所有,《庄子·庚桑楚》又说:"全汝形,抱汝生,无使汝思虑营营。"苏轼显然受到了这样的启示,相通了一切,能以审美的态度对待人生,静观万物,看到的是"夜阑风静谷纹平"的美好景色,在陶醉于自然美景时,生出了架小舟任意而行,在江海中度过余生的念头。当然,"江海寄余生"是苏轼一时之感,他并未架小舟消失于江海,而是倒头大睡,只闹得郡守虚惊一场。人生很少一帆风顺,所以只有看穿忧患,善于自我解脱,才能于逆境中站起来,旷达自适。最能表示苏轼旷达人格的要算是这首《定风波》了: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定风波》所写,原是生活中极普通的小事:"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雨中漫步,也许算不上什么,但诗人的意思决非仅在于此,而是表达一种坦然面对人世风雨的镇定。最为"罪废"的"逐臣",躬耕东坡,政治上生活上都经历了不少风险与磨难。他的心胸像一片大海,对风雨变化虽敏感,但总体上仍摇之不浊,处惊不变,失意淡然,任天而动,坦然行世。你看,别人在一片穿林打叶的阵雨中,个个狼狈不堪,唯有苏轼在风雨中,柱着竹杖从容前行,不觉狼狈,只管"吟啸徐行"。他懂得,风雨并无可怕之处,雨过仍会天晴,果然,不久天就放晴,眼前又见"山头斜照"在向人们招手,一切都已成为过去了。经历阵风骤雨,得来的常常是轻松平静,诗人沐浴着雨后的凉爽,回首刚走过的风雨萧瑟之处,既已云消雾散,斜阳也收敛了光辉。自然界如此,而人世的风雨又何尝不是如此?如能将面对风雨不觉的态度移到面对人生忧患之上,泰然处之,处惊不变,则虽履危难而若行平地。这里所写到的是诗人经历风雨的真切感受,又何尝不是他对自己经历的一切政治风云的内心体验与反省?待到过了艰难,到达彼岸,同样会有"也无风雨也无晴"之感,无所畏惧,也就"无风雨无晴"了。苏轼还有一首题为《独觉》的诗:"倏然独觉午窗明,欲觉犹闻醉鼾声。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末尾两句与该词的两句,几乎完全相同,足见诗人对这两句的喜欢之情,因为它映射出了诗人独特的个性的心理折光。这是一种处身于世外的轻松之感,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情怀,人生道路不平,君子坦荡荡,自能履险如夷。"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念奴娇·送钱穆父》),逆旅的人生,若能如此旷达坦荡,自然风雨不觉,往深一层看,也不难看到禅家"不住于心"、"任运自在"的影子,无论世事如何风雨变幻,都不改变自己的态度,无论何时何地,惟"适"而已,这是他逆境中的从容。四、浮云世事改,孤月此心明-结语林语堂先生《苏东坡传》序言中这样写到苏轼:"总之,我们所得的印象是,他(指苏轼)的一生是载歌载舞,深得其乐,忧患来临,一笑置之。"应该说,苏轼并不是像林语堂说的那样轻飘飘地悠然一生。但是,苏轼的确是一个乐天旷达之人,一生一生虽屡遭政治迫害,成年颠沛流离,辗转奔波,足迹踏遍了天南海北,一直过着逆旅过客的生活,但他却能努力地寻求自我解脱,达到了常人难以达到的潇洒超逸的境界。黄州时期的苏轼,经历了牢狱之灾,又经过不断的自我反省,使他对政治、人生都有了重新的认识。沉思中,对待现实便以一种闲适旷达的心情处之,形成他人生的一个转折。生活的打击从未使他真正绝望,他有深重的苦难感,又有轻松的超脱感。他终究是个儒生,他的内心始终是矛盾的,仕与隐,进与退,儒与道,快乐与痛苦永远并存。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中说:"苏轼一生并未真正'归田",但他通过诗文所表达出来的那种人生空漠感,却比前人任何口头上或事实上的'退隐'、'归田'、'遁世'更深刻沉重。"诗文中有"人生如梦"、"古今如梦"、"万事到头终是梦"、"却对酒杯浑似梦"这样的句子,梦的虚幻感与乐观进取的精神,旷达超脱的情怀交织在一起,使苏轼一生既轻松释然,又悲沉肃穆。佛家走向内心而否定人生,儒家走向社会而忽视人生,道家走向自然而简化人生。苏轼将佛教的走向内心当作探索人生的手段,以禅宗"一念清净"、"无心于物"的观念淡化客观环境的困窘,把道家地走向自然作为丰富人生的契机,而始终将儒家的积极进取的人生的哲学作为自己人生观的核心,批判改造吸收了佛老齐荣辱,忘得失,达生达观,不执一时得失,对贫富、贵贱、荣辱漠然视之,对人生所受的打击泰然处之,消解了生活给他的坎坷与内心的矛盾与痛苦。坎坷的磨砺,以及佛家"无住"、"万法皆控"思想在他心中生长,他的心态逐渐平和。黄州时期的苏轼较之以前,生活与思想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他看破红尘却始终难舍红尘,未脱尘根,才使他在旷达之外还保持了生活的热情,他是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面对多年的宦游漂泊的生活,他有过"此生飘荡何时歇?家在西南,常作东南别。"(《醉落魄·离京口作》)、"此身如传舍,何处是吾乡?"(《林江仙·送王缄》)的感慨,但后来的他借了一位歌女的口道出了自己的心声。苏轼有首《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常羡人间琢玉郎,天教分付点酥娘。自作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此词原有一小序:"王定国歌儿曰柔奴,姓宇文氏,眉目娟丽,善应对,家世住京师。定国南迁归,余问柔:'广南风土,应是不好?'柔对曰:'此心安处,便是吾乡。'因为缀词云。"词为王巩侍妾柔奴而作。王定国也是受"乌台诗案"牵连被贬宾州(今广西),歌女柔奴随行,三年后,王定国北归遇苏轼。苏轼有感于广西为岭南地区,荒凉僻远,柔奴同行三年却越来越见年轻,相问之下,竟得"此心安处,即是吾乡!"这样富有哲理的答案,苏轼自是大加赞赏,并加以引用。《金刚经》有"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之说,就是劝人不要执迷,不惧忧患,苦乐随缘。苏轼多次遭贬,且愈贬愈远,却依然做到坦然面对,因为他有这种不为穷通所扰,处惊而不变的乐观精神和旷达的人生态度,所以才会对柔奴一句"此心安处是吾乡"产生共鸣。"此心安处",也便是"无心",不留意于外物,不执著于外境,也便是"无心",只要"此心安处",无论到什么地方都无所谓,"此心安处是吾乡"是苏轼对自己人生态度的寄寓,同时也成了他今后生活的预言。"浮云世事改,孤月此心明。"(《次韵江海叔二首》)是一些学者心目中苏轼晚年的形象,也是苏轼一生的形象,黄州时期佳处迟留的顿悟,使其独特的旷达人格初步形成,我们看到了一个回归与清纯空灵,像玉一样光洁温润,但不刺眼;像茶一样香满人间却不炫耀;像轻风一样为人送爽却不声张,做到既有换人生,又热爱生命,既严肃执著,又豁达乐观的无处不超然得东坡居士。

形容心态豁达的诗句

1.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神秀大师《修行偈颂》

神秀是北宗禅的创始人。他将人的身心比做菩提树与明镜台。人身本是佛身,心性也本来清净。只是由于执着,生起了相对间识,以致于经常为尘垢所染。

因此,要保持心的澄明清净,就必须“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即通过坚韧不拨的修习,才能渐次领悟到佛理而成为佛。

神秀的诗偈,形象地浓缩了佛家修持过程的三个阶段:戒、定、慧,这三个阶段体现着佛教基本世界观。

2.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王维《终南别业》

王维的诗与画极富禅机禅意,文学史上尊他为「诗佛」。「水穷处」指的是什么?登山时溯流而上,走到最后溪流不见了。登山者索性坐下来,看见山岭上云朵涌起。原来水上了天了,变成了云,云又可以变成雨,到时山涧又会有水了,何必绝望?

人生境界也是如此。从水穷到云起到下雨的过程,正如一个人在修行过程中遇到很大的困难,有身体的障碍,有心理的障碍,还有环境的障碍。如果因此而退心,就要把念头回到初发心的观点上。初发心时什么也没有,但回溯当时的情形再看看目前,不是已经走了相当长的路了吗?

3.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慧开禅师《颂平常心是道》

这几句诗有着高山流水的味道,天生有些人一看就能明白。禅宗讲究顿悟,这首诗在某种程度上也给未开悟者呈现了以手指月的姿势。闲事,也即烦心之事。关键在于是否能在任何环境中都找到通往风花雪月的境界之路。

春天有百花,夏天有凉风,秋天有明月,冬天有白雪,风、花、雪、月这些在不同时刻都能象征着令人心境豁达之意的事物,便是开悟的人能够保持淡定从容的绵绵无绝之力。说白了就是:若心境豁达,淡定从容,不为琐事所扰,那每一天每一季都是好时节。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该是送别诗的名作,诗意慰勉勿在离别之时悲哀。起句严整对仗,三、四句以散调相承,以实转虚,文情跌宕。第三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千古传诵,有口皆碑。尾联点出“送”的主题。全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一洗古送别诗中的悲凉凄怆之气,音调爽朗,清新高远,独树碑石。
此诗一洗往昔送别诗中悲苦缠绵之态,体现出高远的志趣和旷达的胸怀。“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句,成为远隔千山万水的朋友之间表达深厚情谊的不朽名句。
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
1、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2、我公得入如来室,心境常明不用磨。
3、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
4、得即高歌失即休,
多愁多恨亦悠悠。今朝有酒今朝醉,
明日愁来明日愁。
5、形容心态豁达的诗句还是很多的,简单摘录了几句,个人是最喜欢第一首,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希望对你有帮助。
1、少欲则心静,心静则事简。

2、雨过天晴驾小船,鱼在一边,酒在一边。

3、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4、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

5、不以一毫私利自蔽,不以一毫私欲自累。

6、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7、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8、一觉安眠风浪俏,无荣无辱无烦恼。

9、安禅未必需山水,灭却心头火自凉。

10、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11、随贫随富且欢乐,不开口笑是痴人。

最经典乐观豁达的诗句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都是非常乐观的豁达的诗句。
最经典的一个豁达的句子有很多,比如说自己最经典的当然是豁达自己内心的希望的东西而已
我觉得每个人都应该乐的啊,开阔的活着吧。
苏轼的此心安处是吾乡。以及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都是非常乐观豁达的诗句。
个人觉得,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这句话

关于豁达的诗词

我有朱敦儒两首

西江月
日日深杯酒满,朝朝小圃花开,自歌自舞自开怀,无拘无束无碍。青史几番春梦,红尘多少奇才,不消计较与安排,领取而今现在!

鹧鸪天
我是清都山水郎。天教分付与疏狂。曾批给雨支风券,累上留云借月章。
诗万首,酒千觞。几曾着眼看侯王。玉楼金阙慵归去,且插梅花醉洛阳。

苏轼政治抱负不得施展,有点郁闷的人。大气是大气,未必就真正豁达。
比如江城子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欲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我还是觉得朱敦儒的“领取而今现在”比较好。
本文标题: 你见过最豁达的诗词是什么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sanwen/144166.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清明祭》对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的理解,给一些人生的经历的例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