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子是否被严重高估?我看了大部分海子的诗词,个人感觉,海子的诗真的一般,甚至连一些小说都赶不上!!!祖国的以梦为马,这一首诗就...
海子是否被严重高估?
如何评价海子的遗言?
我是中国政法大学哲学教研室教师,我叫查海生,我的死与任何人无关。
海子
[不是遗言的遗言]
今晚,我十分清醒地意识到:是常远和孙舸这两个道教巫徒使我耳朵里充满了幻听,大部分声音都是他俩的声音。
他们大概在上个星期4那天就使我突然昏迷,弄开我的心眼,我的所谓“心眼通”和“天耳通”就是他们造成的。还是有关朋友告诉我,我也是这样感到的.他们想使我精神分裂,或自杀.今天晚上,他们对我幻听的折磨达到顶点。我的任何突然死亡或精神分裂或自杀,都是他们一手造成的.一定要追究这两个人的刑事责任。
海子
89.3.24
另外,我还提请人们注意,今天晚上他们对我的幻听折磨表明,他们对我的言语威胁表明,和我有关的其他人员的精神分裂或任何死亡都肯定与他们有关.我的幻听到心声中大部分阴暗内容都是他们灌输的。
现在我的神智十分清醒。
89.3.24 夜5点
校领导:
从上个星期4以来,我的所有行为都是因暴徒常远残暴地揭开我的心眼或耳神通引起的.然后,他和孙舸又对我进行了一个多星期的听幻觉折磨,直到现在仍然愈演愈烈地进行,直到他们的预期目的,就是造成我的精神分裂、突然死亡或自杀.这一切后果,都必须由常远或孙舸负责.常远:中央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孙舸:现在武汉.其他有关人员的一切精神伤害或死亡都必须也由常远和孙舸负责.
海子
89.3.25
爸爸、妈妈、弟弟:
如若我精神分裂,或自杀,或突然死亡,一定要找中央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常远报仇,但首先必须学好气功。
海子
89.3.25
一禾兄:
我是被害而死.凶手是邪恶奸险的道教败类常远.他把我逼到了精神边缘的边缘。我只有一死。诗稿在昌平的一木箱子中,如可能请帮助整理一些。《十月》2期的稿费可还一平兄,欠他的钱永远不能还清了。遗憾。
海子
89.3.25
海子留下的遗言意味着海子从诗歌艺术向行动艺术的急速飞跃。
经过精心的天才策划,他在自杀中完成了其最纯粹的生命言说和最后的伟大诗篇,或者说,完成了他的死亡歌谣和死亡绝唱。
海子的遗言:
我是中国政法大学哲学教研室教师,我叫查海生,我的死与任何人无关。
海子带着对诗歌精神的信念走入诗歌,走入永恒。他直接成为这种精神的象征。海子的诗歌精神即浪漫精神。
它要求通过一次性行动突出原始生命的内核和本质。海子的诗歌就是这种行动,它给我们展现了一个宠廓的前景,我们开始从当下的现实抬起头来,眺望远方。天空和大海的巨大背景逐渐在我们身后展开。
海子是一个抒情诗人。海子曾说过,抒情就是血。他的所有作品都呈红色,都是用血浸泡过的,都是经过了火烙后生成的。
从1984年的《亚洲铜》,到1989年3月14日的《春天,十个海子》,表现出诗人一生的热爱和痛惜,对于一切美好事物的眷恋之情,对于生命的世俗和崇高的激动和关怀。
海子的诗歌世界是非常复杂的,他的诗歌观念是对古代史诗、近代抒情诗、浪漫主义诗歌和现代主义诗歌理念的综合。
从思想上,他接近于一个存在主义者;从情感上,他接近于一个浪漫主义者;从精神上,他接近于一个“狂人”式的先知;从认知方式上,他又是一个充满神性体验色彩的理想主义者。在诗学观念上,他深受尼采、海德格尔等人的影响,相信“酒神体验”的力量,相信“大地”原始伟大的本质力量;在艺术观念上,他又特别认同凡·高、荷尔德林那种疯狂的气质。
海子的自杀原因:
海子生前的挚友西川说“要探究海子自杀的原因,不能不谈到他的性格。他纯洁,简单,偏执,倔强,敏感,有时沉浸在痛苦之中不能自拔。”
他说,作为海子自杀诸多可能的原因之一,海子的爱情生活或许是最重要的。在自杀前的那个星期五,海子见到了他初恋的女朋友。这个女孩子1987年毕业于中国政法大学,在做学生时喜欢海子的诗。
她是海子一生所深爱的人,海子为她写过许多爱情诗,发起疯来一封情书可以写到两万字以上。至于他们到底是因为什么分手的,西川不得而知。
在海子最后一次见到她时,她已在深圳建立了自己的家庭。海子见到她,她对海子很冷淡。当天晚上,海子与同事喝了好多酒。
他大概是喝得太多了,讲了许多当年他和这个女孩子的事。第二天早上酒醒过来,他问同事他昨天晚上说了些什么,是不是讲了些他不该说的话。
同事说你什么也没说,但海子坚信自己讲了许多会伤害那个女孩子的话。他感到万分自责,不能自我原谅,觉得对不起自己所爱的人。
我在政法大学的日子里,也不断可以听到很多学生和老师谈论着海子,这个已经死去的生前不被周围的人所注意的,死后大家还津津乐道谈论他的死亡的矮个子的诗人。
第一次是上社会学的时候,商磊说,十几年前的昌平太寂寞,很多青年教师都用迅速的结婚生子来填充生活的空虚。但是海子没有,因为他心爱的女孩儿去了深圳就再也没有回来。别人都成双成对,拎着菜篮子过小日子的时候,他形单影只,开始练起了气功。老师很惋惜地说,如果他能多等一个月就是64了,他会是一个领袖,他能排解自己的情绪,他不会觉得孤单,他就不会死。
第二次是一堂叫海子诗歌选读的课,那个老师说,海子的性格太纯粹,他诗歌的意向太热烈,他不适合活在这个世界上。他出生在农村,出于生计,在北大本科时学的是法律。但是他来到政法大学没有能够大展拳脚,反而发现自己的渺小,无法改变任何东西。太过美好的理想被粗糙的现实所蹉跎。他最终选择远离和死亡。
第三次在课堂上听到的东西让我知道海子到底是被谁害死的。一个叫常某某的马哲老师在课堂上说:“你们知道海子吗?原名查海生的,他原来是我们学校的老师。他在北大学的是法律,他刚来我们学校的时候申请在法律系,当时我们学校还没有经济法,国际经济法这些系,更没有现在民商,国际法学院这些,只有一个法律系。法律系那边嫌他太矮,长得也是娃娃脸,看不上他。我当时是哲学教研所的主任。后来知道他在研究系统科学,就让他来我这儿了。结果好家伙,一个学期的课他四次课就给讲完了。……后来就听说他开始练气功,我觉得他就是走火入魔了,老说有人要害他。……最后一次见到他的时候是他来研究生院这边借住,和另一个青年教师住在一个大教室里面,然后就老说有人在骂他,睡不着。那个年轻教师就来找我了。我也没办法啊,那个时候也不知道什么精神分裂什么的。就只能跟他说,没别人啊,门都锁上了,没人能进来的。结果第二天就接到铁路局的电话,说是,你们那儿是不是有一个老师叫查海生啊,他在我们这儿卧轨了。……他啊,就是爱点诗什么的,但是得了精神分裂症啊。可怜年纪轻轻的……”
也许这不能说明什么。但是却让我知道了,海子生前是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环境中。首先,农村出一个北大的大学生是多么荣耀的事情,但是海子却被分配到了当时满是农田的昌平,而且连法律系都不要他。只是因为他长的矮小并且孩子气。这种拒绝对敏感的海子是怎样的打击呢?其次,当时政法大学的哲学教研室是一个怎样的地方,主任是这位常某某老师,研究所谓的系统科学,经常宣称:“人类不仅仅要改造自然,还要控制自然,如果不能控制自然就不能更好的改造自然。对所有的哲学思想要先问问他是唯心的还是唯物的,经济体制也要先问问是姓资的还是姓社的,邓小平说不要问,我就觉得不对,为什么不能问啊,就是应该问一问!”他以海子的例子说明自己是伯乐,但是海子真正在想什么,又有谁了解?政法大学有一个教授说,政法大学所有老师跟政法大学都是挂靠的关系。没有老师热爱这个地方,所有的人都急功近利。哪一个学校有政法大学那么庞大的成教自考人群。整个昌平都是所谓的政法大学,当我们入学时,问路时路人的答案都是,你要去哪个政法大学啊,这儿好多政法大学呢!都是为了钱。而政法大学行政人员的脸估计是世界上最臭的一种东西。夏天最热的时候也就是学生复习准备考试的时候,白天宿舍至少停电四个小时,晚上十二点准时断电,插座也没有电。也就是说,当行政楼的各级行政人员开着门吹空调的时候,学生晚上连风扇都不能吹。对老师来说也是一样,行政人员都在行政楼有着宽敞的办公室,但是老师的教研室却散落在一些不知名的角落里。而一个老师说他为了补办一张借书证,四处受气,昌平蓟门桥两边跑都办不下来。虽然这些事情都是在海子逝去后多年发生的,但相信这就是政法大学不变的传统。
也许在别人的眼中,海子是自杀身亡的。但是,我觉得海子是被政法大学逼死的。每一个人都是凶手,因为我们对这种恶劣的环境麻木不仁。我们没有能力也没有心情去了解一个天才的苦恼。只有庸人才能在这种环境下苟且。纵使海子才华横溢,开设的美学课获得众多同学的喝彩,但是他仍然只是一个贫困潦倒的小教师。所以海子只能选择离去。离开这个令人窒息的环境。
怎么样来评价海子
可当他认知这样的理想并不能在现实中存在、
于是他选择卧轨。他一边期盼幸福一边在现实中感到痛苦,
或许是放弃了一切。又或许他对一切重新审视。
总之。那火车不仅碾碎了肉体,也碾碎了最后一个中国田园诗人,
精神不灭,
海子的诗句仍然永留人世间。
海子(1964-1989),原名査海生[2],1964年5月生于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高河镇查湾村,在农村长大。1979年15岁时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大学期间开始诗歌创作。1983年自北大毕业后分配至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哲学教研室工作。1989年3月26日在山海关与龙家营之间的火车慢行道上卧轨自杀。在诗人短暂的生命里,他保持了一颗圣洁的心。他曾长期不被世人理解,但他是中国80年代新文学史中一位全力冲击文学与生命极限的诗人。他凭着辉煌的才华、奇迹般的创造力、敏锐的直觉和广博的知识,在极端贫困、单调的生活环境里创作了将近200万字的诗歌、小说、戏剧、论文。
其主要作品有:长诗《但是水,水》、长诗《土地》、诗剧《太阳》(未完成)、第一合唱剧《弥赛亚》、第二合唱剧残稿、长诗《大扎撒》(未完成)、话剧《弑》及约200首抒情短诗。曾与西川合印过诗集《麦地之瓮》。他曾于1986年获北京大学第一届艺术节“五四”文学大奖赛特别奖,于1988年获第三届《十月》文学奖荣誉奖。其部分作品被收入近20种诗歌选集,但其大部分作品尚待整理出版。他认为,诗就是那把自由和沉默还给人类的东西。(注:2001年4月28日,海子与诗人郭路生(即食指)共同获得第三届人民文学奖诗歌奖。)海子的第一首诗是《亚洲铜》最后一首短诗是《春天,十个海子》。海子是中国新诗史上最优秀的诗人之一。
我们从海子的诗中可以读出诗人对一切美好事物的眷恋之情,和对于生命的世俗和崇高的激动和关怀,所有这些已容不下更多的思想和真理。然而诗人率真的情怀并未损害优秀诗歌所必须具备的语言的节制和锻打。
诗人海子生活在童话的国度,天堂的意象扎根于海子的心灵。但是城市流浪者的形象、脆弱而敏感的心灵、理想的不可能实现构筑成了诗人极为忧郁的品格。在诗人诗歌当中,处处充满了诸如死亡、黑色、黑夜、悲伤、银红的落日、无限漫长的黄昏等意象。也正是在这些紫色的字眼当中我们发现了海子诗中自我理想的极度张扬以及对于庸常生存现实的深刻屏弃与蔑视。他从不甘于寂寞,在他压抑的心灵中奔腾着运行不息的地火,热情着读者的心灵,激动着所有的第一人称。
从海子的诗中,我们可以感觉热腾腾地生命的气息,人的存在 。
海子于1989年3月26日凌晨躺在山海关外的铁轨上,当现代工业社会最有力的象征--火车碾压过中国最后一个田园诗人的身体,所带来的阵痛不仅仅是钢铁碾压肉体的,它给所有中国真正热爱诗歌,热爱土地,热爱太阳的人们带来的阵痛将会在持续再一个甲子年甚至更长久。而那些正如海子在《祖国,或以梦为马》中所提到的“我不得不和烈士和小丑走在同一道路上”的那些“小丑”们在海子死后也不忘发表他们的言论。
根据海子死后一些诗人和作家发表的一些文章看,有人认为海子是死于精神分裂,有人认为他是江郎才尽,有人说海子的死是殉诗,有人说海子的死缘于城市和乡村的矛盾,甚至有人说海子的死是练气功走火入魔,这些说法反映了人们当时对海子之死的关注,也正是这样的说法可见世俗对诗人的无知揣测。一个把生日和忌日选择在一起的人,你如何去说他自杀仅仅是一时冲动?深深阅读他的诗歌,每个有灵魂的人都会发现为什么。
海子死后,关于海子诗歌的水平问题,也有过一些大大小小的争论,有人说他的诗是伟大的诗,有人说他的诗思维混乱,语言苍白,不值一读。最近在某期书城杂志上就发表了某人一篇名叫《病句走大运》的文章,称自己是海子的大学同学,然后断章取义地找出若干句子,对海子的诗歌和文字水平提出质疑。 关于这个写《病句走大运》的可笑“小丑”,我们不知道他到底从何而来,但实在聊发死人财,如同一只吃腐尸的野狗一样叼着别人的硬骨头来哗众取宠。
另外就是海子生前好友诗人西川的说法。在朱大可先生的文章《先知之门》中,他认为海子的死“意味着海子从诗歌艺术向行动艺术的急速飞跃。经过精心的天才策划,他在自杀中完成了其最纯粹的生命言说和最后的伟大诗篇,或者说,完成了他的死亡歌谣和死亡绝唱。”从某个角度看,朱大可先生的论文似乎稍显得形而上学了些,但是他的立论和论证是严谨的,所得出的结论也让许多人信服。
海子的死引起了世人的震撼——平生落寞孤独的海子,死后引起了世人极大的注意。在这样一个缺乏精神和价值尺度的时代 , 一个诗人自杀了 , 他迫使大家重新审视、认识诗歌与生命。对诗人自杀的原因 ,人们有许多解释。四川诗人钟鸣在其文章《中间地带》里 , 把海子说成是一个奔走于小城昌平和首都北京之间的人 , 认为海子在两个地方都找不到自己的家 ,因此便只好让自己在精神上处于一种中间地带。上海评论家朱大可在其《宗教性诗人: 海子与骆一禾》一文中 ,赋予海子的死以崇高的仪典意义 ;于是海子成了一个英雄 , 成了20 世纪末中国诗坛为精神而献身的象征。有人将海子与屈原、王国维、朱湘 , 甚至希尔维亚·普拉斯扯在一起。美国学者奚密对海子之死的评价 ,是有一定道理的 :“是否这个雄心万丈的计划①损害了这位青年诗人的身心健康 ? 是否为了创造这篇超级史诗,他加给自己难以承受的压力 ? 是否孤独离群的生活所造成的极度抑郁令他无法继续其创作计划 ?是否, 如西川向笔者透露的 , 海子对‘天才早夭’的浪漫式的执迷使他陷于其中而最终实现了自己的预言 ?”② 我还是比较赞同海子生前好友西川对海子自杀原因的看法。西川在《死亡后记》③一文中对海子自杀原因进行了有说服力的考察 ,他认为,导致海子自杀的原因有如下几点:(1)自杀情结。海子是一个有自杀情结的人 , 他曾于 1986年自杀未遂。在海子的大量诗作中 ( 如发表于 1989年第一、二期《十月》上的《太阳·诗剧》和他至今未发表过的长诗《太阳·断头篇》等),也可以找到海子自杀的精神线索。他在诗中反复、具体地谈到死亡——死亡与农业、死亡与泥土、死亡与天堂 , 以及鲜血、头盖骨、尸体等等。甚至 ,海子还与其友人谈过自杀的方式。海子在死亡意象、死亡幻像、死亡话题中沉浸太深了 , 这一切对海子形成了一种巨大的暗示,并使得他最终不可控制地朝自身的黑暗陷落。(2)性格因素。他纯洁、简单、偏执、倔强、敏感、爱干净 ,有时有点伤感,有时沉浸在痛苦之中不能自拔 ,对理想爱情执着。(3)生活方式。海子的生活相当封闭。简单枯燥的生活害了海子,使他对人世间的温情和生之乐趣感受少了。(4)荣誉问题。和所有中国现当代诗人一样,海子面临着两方面的阻力。一方面是社会中某些人对诗人的不信任 ,以及某些守旧文学对于先锋文学的抵抗。这不是一个文学问题而是一个政治问题。另一方面是受到压制的先锋文学界内部的互不信任、互不理解、互相排斥。海子曾受过不少的诽谤和攻击。(5)气功问题。练气功练出了身体上的一些问题 ,出现幻听、幻觉等 , 影响了他的写作 ,破坏了他的心情,这对于一个视写作为自己生命的人来说 , 是一个灾难性的打击。 (6)自杀导火索。海子的不如意的爱情生活或许是导致海子自杀的一个重要原因。(7)写作方式与写作理想。海子那一种燃烧自己青春激情方式的写作,或许是把他自己推进这个在写作与生活之间没有任何距离的黑洞里去的。
这颗彗星的陨落给人以震撼:它的陨落的时间,以及它的陨落的方式。他的一生似乎只为了发光。他把非常有限的生命浓缩了,让它在一个短暂的过程里,显示生命的全部辉煌。
生命在每一个人的身上表现都不相同。有的生命比较漫长,这种生命的展示有如一串连续的镜头,是一种缓慢有节奏的展开。我们如今纪念的这位诗人却不是,他似乎知道自己只能匆匆,他容不得如此和缓。他的一生,是一种精华的集中展示。它是彗星的陨落。全部的过程都在燃烧,燃烧成一道发光的弧线。燃烧,而后熄灭。它的熄灭是猝然的,是惊雷和霹雳的闪爆!
因为在有限的时空里有着强烈的电闪般的燃烧,所以这颗星辰的陨落留给人们以久远的思念。当然,在这思念背后,是对一种才华的敬意。充满才华的诗人消失了,但人们依然思念这种才华的闪光。不论采取任何一种方式,人的生命最终总要消失,而艺术的生命却因才华的闪光而得到延续。这种延续的长度是与才华的积蕴成正比的。
这位诗人来自深厚而贫瘠的大地。他和大地上的村庄、村庄周围绵延的麦地血肉相通。他的一生都在用饱含汁液和水分的声音,呼唤这生长了谷物和生命的大地。他关于土地和土地上的生命的歌唱,有着绵远而浩瀚的背景——那里闪耀着人类高贵心灵的光芒。这位现代诗人是如此地心仪于那些古典的诗魂:屈原、但丁、莎士比亚……。他宣称要接续那些伟大星辰创造的史诗传统。这种宣称无疑是庄严而凝重的。
星辰在天空的燃烧和最后的消失是激动人心的。那一道弧线是一个永恒的记忆,但却更像是一个悲痛的预告。它预告着一种文化精神的终结。从那以后,像这位诗人这样对于伟大史诗刻骨铭心地景仰、并以自己不懈的努力实践这种理想的境界,仿佛是随着那弧光的消失而消失了。90年代似乎是一个拒绝的年代。人们愈是想念这位诗人毕生的追求,就愈是因他的缺席而痛感某种近于绝望的匮乏。
诚然,作为过程,这诗人的一生过于短暂了。他的才华来不及充分地展示便宣告结束是他的不幸。但他以让人惊心动魄的短暂而赢得人们久远的怀念,而且,愈是久远这种怀念便愈是殷切,却非所有的诗人都能拥有的幸运。这不能说与他的猝然消失无关,但却与这位诗人对于诗歌的贡献绝对有关。他已成为一个诗歌时代的象征:他的诗歌理想,他营造的独特的系列意象,他对于中国诗歌的创造性贡献——他把古典精神和现代精神、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乡土中国和都市文明作了成功的融合,以及他的敬业精神、他对于诗歌的虔敬。
海子以后,还有什么让人长久谈论并产生激情的话题?我们无疑是在满怀疑虑地期待着。
作为一个年轻人,我们不应该学习海子,我们更应该从海子自杀事件中学习到:我们要乐观的生活。
海子性格的形成,应该既有其先天因素,也有其后天因素。所谓后天因素,自然指的是其农业背景。海子是农业的儿子,他迷恋泥土,对于伴随着时代发展而消亡的某些东西,他自然伤感于心。1989年初,海子回了趟安徽。这趟故乡之行给他带来了巨大的荒凉之感。“有些你熟悉的东西再也找不到了,”他说。“你在家乡完全变成了个陌生人!”至于先天因素,我指的是他的星座。海子生于1964年4月2日,属白羊星座。如果我们不仅仅是出于迷信的兴趣来看待他的星座的话,我们至少可以在这里发现某些有趣的东西。海子一生热爱梵?高,称梵?高为“瘦哥哥”,而梵.高恰恰也是白羊星座生人,这其中难道没有什么神秘的联系吗?是否生于这个星座的人都有一种铤而走险的倾向?早在1984年,海子就写过一首献给梵?高的诗,名为《阿尔的太阳》。诗中写道:
瘦哥哥梵高,梵高啊/从地下强劲喷出
的/火山一样不计后果的/是丝杉和麦田/
还有你自己/喷出多余的活命时间
这首诗写的是梵高,难道我们不可以把它看作是海子的某种自况吗?“不计后果”这个词,用在海子身上多么贴切!
这颗彗星的陨落给人以震撼:它的陨落的时间,以及它的陨落的方式。他的一生似乎只为了发光。他把非常有限的生命浓缩了,让它在一个短暂的过程里,显示生命的全部辉煌。
生命在每一个人的身上表现都不相同。有的生命比较漫长,这种生命的展示有如一串连续的镜头,是一种缓慢有节奏的展开。我们如今纪念的这位诗人却不是,他似乎知道自己只能匆匆,他容不得如此和缓。他的一生,是一种精华的集中展示。它是彗星的陨落。全部的过程都在燃烧,燃烧成一道发光的弧线。燃烧,而后熄灭。它的熄灭是猝然的,是惊雷和霹雳的闪爆!
因为在有限的时空里有着强烈的电闪般的燃烧,所以这颗星辰的陨落留给人们以久远的思念。当然,在这思念背后,是对一种才华的敬意。充满才华的诗人消失了,但人们依然思念这种才华的闪光。不论采取任何一种方式,人的生命最终总要消失,而艺术的生命却因才华的闪光而得到延续。这种延续的长度是与才华的积蕴成正比的。
这位诗人来自深厚而贫瘠的大地。他和大地上的村庄、村庄周围绵延的麦地血肉相通。他的一生都在用饱含汁液和水分的声音,呼唤这生长了谷物和生命的大地。他关于土地和土地上的生命的歌唱,有着绵远而浩瀚的背景——那里闪耀着人类高贵心灵的光芒。这位现代诗人是如此地心仪于那些古典的诗魂:屈原、但丁、莎士比亚……。他宣称要接续那些伟大星辰创造的史诗传统。这种宣称无疑是庄严而凝重的。
星辰在天空的燃烧和最后的消失是激动人心的。那一道弧线是一个永恒的记忆,但却更像是一个悲痛的预告。它预告着一种文化精神的终结。从那以后,像这位诗人这样对于伟大史诗刻骨铭心地景仰、并以自己不懈的努力实践这种理想的境界,仿佛是随着那弧光的消失而消失了。90年代似乎是一个拒绝的年代。人们愈是想念这位诗人毕生的追求,就愈是因他的缺席而痛感某种近于绝望的匮乏。
诚然,作为过程,这诗人的一生过于短暂了。他的才华来不及充分地展示便宣告结束是他的不幸。但他以让人惊心动魄的短暂而赢得人们久远的怀念,而且,愈是久远这种怀念便愈是殷切,却非所有的诗人都能拥有的幸运。这不能说与他的猝然消失无关,但却与这位诗人对于诗歌的贡献绝对有关。他已成为一个诗歌时代的象征:他的诗歌理想,他营造的独特的系列意象,他对于中国诗歌的创造性贡献——他把古典精神和现代精神、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乡土中国和都市文明作了成功的融合,以及他的敬业精神、他对于诗歌的虔敬。
海子以后,还有什么让人长久谈论并产生激情的话题?我们无疑是在满怀疑虑地期待着。
作为一个年轻人,我们不应该学习海子,我们更应该从海子自杀事件中学习到:我们要乐观的生活。
海子是否被严重高估?
在我看来,海子当然没有被严重高估了,能写出“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样的诗句的人,又怎会是一个泛泛之辈。
海子原名査海生,生于1964年3月24日,在农村长大。1979年15岁时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大学期间开始诗歌创作。1983年自北大毕业后分配至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哲学教研室工作。1989年3月26日在山海关卧轨自杀,年仅25岁。在诗人短暂的生命里,保持了一颗圣洁的心。他曾长期不被世人理解,但他是中国70年代新文学史中一位全力冲击文学与生命极限的诗人。
一、海子一生中创作出多部作品集
小说集包括《初恋》《诞生》《南方》《取火》等,诗歌集包括《小站》《河流》《新娘》《活在珍贵的人间》等,长诗集包括《太阳·断头篇》《太阳·土地篇》《太阳·大扎撒》等,短诗集包括《春天,十个海子》《黑夜的献诗》《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等。如此一个多产的诗人,难道还不能说明他的才情吗?
二、获得众多成就
在他所创作的作品中,部分作品被收入20种诗歌选集,以及各类大学中文系《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教材。1986年获北京大学第一届艺术节五四文学大奖赛特别奖。1988年获第三届《十月》文学奖荣誉奖。海子被评价为“一个诗歌时代的象征”“我们祖国给世界文学奉献的一位具有世界眼光的诗人”。海子在诗歌上的成就是我们所不能达到的,他影响了一个时代的诗歌创作,甚至今天他的诗歌还能拿出来当作典范。
综上来说。海子并没有被高估,他的作品,他的成就都是最好的证明。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