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亦飘零久,十年来,深恩负尽,死生师友.什么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我也在外面漂泊流浪了很久啊,十年以来,我辜负了你对我深厚的恩情,...
我亦飘零久,十年来,深恩负尽,死生师友.什么意思
这句话的意思是,我也在外面漂泊流浪了很久啊,十年以来,我辜负了你对我深厚的恩情,未报答你这位生死之交的师友。
出自:清代文学家顾贞观的《金缕曲·我亦飘零久》一词,原文如下:
我亦飘零久,十年来,深恩负尽,死生师友。宿昔齐名非忝窃,试看杜陵消瘦。曾不减,夜郎僝僽。薄命长辞知己别,问人生,到此凄凉否?千万恨,为君剖。
兄生辛未我丁丑,共些时,冰霜摧折,早衰蒲柳。词赋从今须少作,留取心魂相守。但愿得,河清人寿。归日急翻行戍稿,把空名料理传身后。言不尽,观顿首。
译文:
我也在外面漂泊流浪了很久啊,十年以来,我辜负了你对我深厚的恩情,未报答你这位生死之交的师友。从前你我齐名并非名不副实,试看曾为怀念李白而瘦的杜甫,忧闷不下于流放夜郎的李白。我的夫人去世,又与你分别,试问人生在世,到这步田地凄凉不?我将千种怨万种恨,向你细细倾吐。
你生于辛未年我生于丁丑,都受了一些时间的冰雪摧残,已经成了早衰的蒲柳。劝你从今要少作词赋,多多保重与我长相守。但愿黄河变清人长寿。你归来定会急忙翻阅戌边时的诗稿,把它们整理出来传给后世,但也只是忧患在前空名在后。满心的话语说不尽,我在此向你行礼磕头。
扩展资料:
这首歌的创造背景是,吴兆骞被流放宁古塔。身为朋友的顾贞观,在他被充军时,曾承诺必定全力营救,然而20多年过去了,一切努力始终无用。顾贞观自己也是郁郁不得意,在太傅纳兰明珠家当幕客,想起好友在寒冷偏塞之地受苦,于是向纳兰性德求救,但性德与吴兆骞并无交情,一时未允。
康熙十五年冬,作者离居北京千佛寺,于冰雪中感念良友的惨苦无告,为之作《金缕曲》二首寄之以代书信。纳兰性德读过这两首词,泪下数行,说:“河粱生别之诗,山阳死友之传,得此而三!”当即担保援救兆骞。后经纳兰父子的营救,吴兆骞终于在五年之后获赎还乡。
出自清代诗人顾贞观的《金缕曲》
我亦飘零久!十年来,深恩负尽,死生师友。宿昔齐名非忝窃,只看杜陵穷瘦,曾不减,夜郎孱愁,薄命长辞知已别,问人生到北凄凉否?千万恨,为君剖。
兄生辛未吾丁丑,共些时,冰霜摧折,早衰薄柳。词赋从今须少作,留取心魄相守。但愿得,河清人寿!归日急翻行戍稿,把空名料理传身后。言不尽,观顿首。
赏析
《金缕曲》二首,以“季子平安否”为第一首开头,以“言不尽,观顿首”为第二首结尾,宛然是一封书信的格式。因此,这两首“以词代书”的词,实是一个整体,不可分割。虽然上一首重在写吴兆骞的苦恨,这一篇重在写作者与良友的交情,各自似可独立成章,但其实这也只如一封信分几个段落层次而已,断不能说成是两封信。
所以无上一首,便无这一首。词的开首几句,正是从上一首的末尾几句中导出。那几句“廿载包胥承一诺,盼乌头马角终相救”,说得真可谓“慷概悲凉”。其誓欲营救良友的决心,称得上是慷慨激昂、令人肃然起敬;然而这番营救要长达“廿载”,而且,还是“乌头马角”般地渺茫,则又不能不使人顿感“悲凉之雾,遍背华休”了:究其故,即在于作者不过一书生而已,非有大力者;不然,若是一唾手即可救出兆骞,又何必如此悲慨?
因此,词开头的“我亦飘零久”,本身已是发一长叹,再与“廿载”二句联读,更觉沉重。“飘零久”,指约是作者自1666年(清康熙五年)中举人以来,几度奔走京师、飘泊异乡,而仕途上却了无寸进,到眼下还是寄人篱下。作者深恨自己中举后的十年里不能博取显位、施展大力以拯友人,却只是“飘零”、只能幻想“乌头马角”,这实在是辜负尽了兆骞这位死生师友”(生死之交、半师半友)的深恩厚望。
然而,“飘零”只是作者所受苦处之一。苦处之二,乃是“消瘦”。作者少年词章与吴兆骞齐名,而且是铢雨悉称的齐名;如今,他俩的憔悴消瘦,竟也是不相上一下,犹如杜甫漂泊四方一的颠沛,丝毫不减于李白流放夜郎的“僝僽(折磨)。苦处之三,是作者妻子薄命告亡、知己远戍一方,身边竞无一人可语,“凄凉否”?这其实已不消问了。
就如同吴兆骞“平生万事,那堪回首”一样,作者也有上述三苦一类的”千万恨”要“为兄剖”。这两位生死之交,又是一对同病相怜的难兄难友。作者作为一个病人,却抱病去救另一个病人,这正是他的人格的感人生深之处。
词与第一首一样,上片发一人之恸。下片收泪思量来日:兆骞生于1631年(明崇祯四年),作者生于1637年(明崇祯十年),两人年龄相仿,共同受过世事变迁的“冰霜”,都成了“蒲柳之姿,望秋而落”的早衰者。“词赋从今须少作,留取心魂相守。但愿得、河清人寿”几句,或认为是作者劝勉吴兆骞之辞,其实从上文看,这是劝勉友人,更是作者自勉。怀着“飘零”、“穷瘦” 、“凄凉”诸般苦恨的作者,也是亟需保养心神、不宜呕心沥血于词赋小技的。“俟河之清,人寿几何?”(《左传·襄公八年》引逸周诗)虽然这么说,但作者还是指望着与良友共享寿考,等待词清之日,怕那是“乌头马角”式的渺茫也罢。到了那一日,还需友人把戍边时的诗稿翻出整理。因为,文人总指望着身后之名,哪怕只是于己无补乃至有害的“空名”一也罢。”归日”二句,作为书信的最后内容,是作者专留给友人的,引得真有其事;作者的本意,大约是想让友人读到篇末、破涕为笑吧,哪怕他一笑之后马上悟到这是虚幻也罢。
陈廷悼所言的“宛转反复”、“丁宁告戒”。在这首词表现得尤为突出,亦益可证陈氏评说的确当。不过,两词不仅“宛转”。而且次序并然、层层相接、环环相扣,看似平常,却无一脱节语。这一点,己如笔者分说如上,而陈氏及诸家之评清未提及,不可不谓之一憾。
我亦飘零久:顾贞观吴兆骞与纳兰容若
吴兆骞现在说出来可能并没有多少人知道,但在当时却是有名的才子。大凡才子,便多狂傲,吴兆骞也不例外,是个彻头彻尾的狂人。吴兆骞究竟有多狂,说两件事大家感受下就知道了。
吴兆骞字汉槎,幼时在私塾里读书时,常常把同学的帽子偷偷拿来,往里面撒尿,他的老师计青辚得知后责问他为何要这么做, 吴兆骞一脸傲然地说:“帽子戴在这些俗人的脑袋上,还不如让我拿来撒尿(居俗人头,何如盛溺?)?”计青辚听完后深感吴兆骞绝非池中之物,却也很担心他的狂傲总有一天会给他招来灾祸,长叹道:“子异时必有盛名,然当不免于祸。”
明末清初文人的文人都喜欢结社,主要作用是一起谈论诗文或是针砭时政,如《桃花扇》中侯方域加入了“复社”,而明亡后这种社团便有些遗民味道了,一些明朝遗民聚在一起,以忧愤之时来表达自己的家国之痛。不过吴兆骞加入的是个新社,由宋德宜等结成的“慎交社”。吴兆骞在慎交社中结束了与自己志同道合的顾贞观等人。在一次社团集会上吴兆骞对当时也是才名正盛的汪琬引了一段古语道:“江东无我,卿当独秀”。
由上面两件事我们不难看出,以吴兆骞狂傲耿介的性格,得罪的人想必也不会少。那些被吴兆骞看不起且不放在心上的小人物,却深深地把这份蔑视记在了心里。于是顺治十四年终于爆发了震惊朝野的“丁酉科场案”,吴兆骞被仇家诬陷入狱,于顺治十六年被流放到东北宁古塔。
我们看电视剧经常会看到某某犯了案,惹了圣怒,皇帝怒道:“流放宁古塔,与披甲人为奴”,那人便面如死灰,被拖下庭去。让当时人谈之色变的“宁古塔”到底是什么地方呢?
宁古塔在今牡丹江一代,范围大概是图们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地靠日本海。《宁古塔山水记》中言:“宁古塔者,名其地也,其山则曰台,塔与台音相近也,或以山形如台,故名。”宁古塔在当时是著名的不毛之地,常年冰雪封冻,生长着大片针叶林,几乎不能生长任何作物。 所以,一般来说流放宁古塔基本上就等于判了死刑,就算在路上侥幸不死,在那等苦寒之地也挨不了多久,更不要说像吴兆骞这样手无缚鸡之力的士子了。
吴兆骞离京时,京城内外众多文人纷纷以诗送其出关,其中最出名的莫过于吴伟业的《悲歌赠吴季子》,这首诗字字含泪,句句含悲。 因为这一次送别,很可能便成为诀别,与吴兆骞私交甚厚的吴伟业岂能不悲?于是他在诗的末尾写下了:“噫嘻乎悲哉!生男聪明慎莫喜,仓颉夜哭良有以,受患只从读书始,君不见,吴季子!”的血泪控诉之言。
吴兆骞被流放之时,他的至交好友顾贞观也来为他送行。相比于其他人的诗词相送,顾贞观只是郑重地对吴兆骞许下了“乌头马角终相救”的诺言。男儿一诺千金,九死不悔,顾贞观和吴兆骞都以为这一天会来的很快,可谁知这一等,便等了二十年。
吴兆骞流放后,顾贞观四处奔走想要营救好友,可奈何苦无门路,自己又功业无成,营救之事也只能是个空谈。一直到了康熙十五年,顾贞观经徐元文推荐,到了当时权倾朝野的首辅纳兰明珠府上做塾师,并与明珠之子纳兰容若一见如故,结为忘年之交,这件事才有了转机。
顾贞观结识纳兰容若之后便对他说起了营救顾贞观的事情,只是纳兰容若虽生于权宦之家,却无心于政治,更不想去触碰这些俗事,所以并没有立即答应顾贞观。是年冬,顾贞观寓居北京千佛寺,于冰雪之中想到了还在宁古塔风雪之中周旋的吴兆骞,不禁大为悲痛,写下了《金缕曲》二首,其词如下:
(其一)
季子平安否? 便归来,平生万事,那堪回首? 悠悠谁慰藉?母老家贫子幼。 记不起、从前杯酒。 魑魅搏人应见惯,总输他、覆雨翻云手。 冰与雪,周旋久。 泪痕莫滴牛衣透。 数天涯、依然骨肉,几家能够? 比似红颜多命薄,更不如今还有。 只绝塞、苦寒难受。 廿载包胥承一诺,盼乌头、马角终相救。 置此札,君怀袖。
(其二)
我亦飘零久, 十年来,深恩负尽,死生师友。 宿昔齐名非忝窃,试看杜陵消瘦。 曾不减,夜郎僝僽。 薄命长辞知己别,问人生,到此凄凉否? 千万恨,为君剖。 兄生辛未我丁丑, 共些时,冰霜摧折,早衰蒲柳。 词赋从今须少作,留取心魂相守。 但愿得,河清人寿。 归日急翻行戍稿,把空名料理传身后。 言不尽,观顿首。
容若见到这两首词,不禁为之泣下,道:“河梁生别之诗,山阳死友之传,得此而三!”河梁生别说的是苏武和李陵分别之时李陵做“携手上河梁,游子暮何之”之句,山阳死友说的是范巨卿和张元伯的故事。这两个典故都是非常有名的,纳兰若容既然认为顾贞观的《金缕曲》可以和两者并称,可见此时顾贞观的一片诚挚之心终于打动了纳兰若容,容若便于此时开始为营救吴兆骞而奔波。
据说当时顾贞观找到纳兰明珠之时,纳兰明珠倒了一大碗酒对顾贞观说:“你若是满饮此杯,我便为你救吴汉槎”,向来滴酒不沾的顾贞观接过碗来一饮而尽。纳兰明珠笑道:“刚才是和你说笑的,难道你不喝这杯酒我就不为你救吴汉槎了吗?”
经过纳兰容若、徐乾学、顾贞观等人的不断奔走,筹金两千两,吴兆骞终于在康熙二十年以认修内务府工程名义赎罪被放还。
吴兆骞归来后,到纳兰明珠府上致谢,这时吴兆骞正与顾贞观正因事生隙。于是纳兰明珠便把他带到自己的书房里,书房里写着“顾梁汾为吴汉槎屈膝处”几字,吴兆骞见之大恸,声泪俱下。
是啊,普通人都不愿意因事去求人,更何况是顾贞观这等傲气的人呢?摧眉折腰事权贵,对有些人来说是再简单不过的事,对另一些人来说却是不能忍受的屈辱。
可惜的是吴兆骞归来后三年便溘然长逝了,二十年的宁古塔流放生涯燃尽了他所有的生命,本该功成名就的一代才子如此结束了一生,如何能不让人叹息,当真是“魑魅喜人过,文章憎命达”。
顾贞观为救吴兆骞奔走二十年,不惜求遍自己能求到的所有人,放下了尊严和名利,为了当年的一个承诺尽半生之力,而纳兰若容只因好友的两首词便能竭心尽力地去营救一个素未谋面的人,这两段友情,同样感人至深,至后来吴兆骞和容若相继逝世,又不知顾贞观该如何消受,世间生离死别之事,不禁令人唏嘘。
“深恩负尽,死生师友”
不知从何时起,总爱提提往昔,过去和将来都是梦幻的,只有现在是庸常的,谈不了现在也是我的一种情绪。
我小时候有很多趣事,料想能长成古灵精怪的样子,谁知,如此小心翼翼了。小孩子生命的开始就是绕着大人转的,大人就是眼睛色彩的来源,就是世界的中心,就那几个主要的大人,对小孩的成长记事有很多影响,小孩可能记不住自己哭过多少次,但是大人在自己眼前落泪的场面记忆犹深,长大了,我还是这样,爷爷生病住院在南阳医院那段时间,我看着有几次奶奶都想落泪,却忍着不哭,真的很心疼,犹如自己被人打了却不敢声张,多少不易,走过来的人看得清楚明白。
存在记忆里的儿时欢乐趣事不多。我小时候好像并不沉迷动画片沉迷看电视,这是渐大了之后,发现自己也不能说什么话,也没有幼稚游戏可玩,没有朋友一起出去玩,才有的一种孤独行为,看电视一个人享受,或者同别人一起看,感受却不能同别人讲。
看电视使我想起一件伤心事。
睡不着的夜里真的不知道自己还能做什么,多想此刻有人关心自己,无聊的时间用来心伤。
车站的中年男人坐姿真是不雅,换一种情况想想,这要是个帅哥。
恐怕到了中年真的会所求不多,没什么梦想,只想衣食富足,孩子们都好。
摔了一跤,疼了一下午,有一段时间没摔了,我不是经常摔的人,没人会经常摔吧。幸运一路的人没有,倒霉一路的人也没人,幸运和倒霉掺杂的一路才是人生的起伏及不确定。
无法理解别人和不能接受别人。
每一天都过得很快,我无法留住一丁点时间,每一天的疼痛和无感并没有刷新我的认知,我看着人在改变,却不懂自己要变成什么样子才舒适。
纪念逝去的每一天,道别我不喜欢的每一个人。
三十而立的你过上那种理想的生活了吗?
理想的生活到底是怎样的?其实,谁也说不清楚。
人活在一个阶段,一个阶段有一个阶段的状态,一个阶段有一个阶段的理想。
然而,唯一能做的,就是过好当下,这才是最理想的生活,不是么?
“我亦飘零久,十年来,深恩负尽,死生师友” ,我喜欢这句很有分量的话,而且它也是我这些年生活最恰当的总结,没有之一。
年轻的时候,向往远方,恨不得越走越远,最好不要回来。那是正在成长的心对远方莫名的向往。当你走过几个地方,在几个城市生活过之后,就会明白。
“离开其实很容易,难的是再回来” 。
有人说,一个人生命的广阔就是他行走的半径。然而,你所生活的地方也就那么点儿地方,不是么?所以说,在哪儿生活不一样呢?
比起南北辗转,东西流浪的日子,现在的日子太平静了,乏善可陈,如一潭死水。可能过去的日子太精彩了,才觉得现在没有意思。
身边的同龄人越来越少,能说话的人已经没有几个。处于不同的空间,断然没有彼时的亲近,这毋庸置疑。 向外扩展的欲念越缩越小,可能人到一定年龄,就会内缩吧。 作为一个空巢青年,在上班下班的半圆里挣扎,似乎也就这么些轨迹。
日子很贫乏,未来很渺茫。
我不知道,我是否属于那种流浪的人,但年龄和现实告诉我,不能再任性了。很多朋友都告诉我,你到底什么时候能安稳下来?我想,漂泊止于爱人。或许,会有人让我安稳下来的。
生活,很安静,有时候也很无聊。
很少主动联系别人,也很少主动联系家里人,我不知道我是自闭还是刻意将自己包裹起来。以至于,有段时间,我妈妈以为我情绪出问题了,哭着给我说了很多。我安慰她,没事的,我只是不想说话。
后来,家人每每打来电话,我都说,放心吧,我活着呢!?
我总觉得,他们都离开我了,都离开我了。
朋友问我,你是怎样处理阅读和写作之间的关系的?我说,可能一个人吧,就很无聊啊。一天没事干,就看看书,瞎想一下,然后就想写出来。也许,只是一种情绪的发泄吧。
朋友说,我很爱惜自己的羽毛,有精神洁癖,所以不愿意停靠。但事实上,并不是这样的。 我们都是在泥土里生长的,只是更多的人看到的是根须以上的部分,它或许姿态不同。而真实的,永远埋在地底下,只有自己知道自己的力量 。
人生啊,就是这样,你想安稳的时候偏偏让你流浪;你想流浪的时候,一切都不允许了。
那么,到底哪一种是理想的生活呢?人人都想做三毛,人人都做不了三毛。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当你发现,有一天,你永远成不了那些你想成为的人,你永远做不了你想做的事。
“时光一泻千里,关山在前,故乡已远。寻找的意义,不在于答案,在乎过程。”
人间正道是沧桑。
凡心所向,素履所往。生如逆旅,一苇以航。
古代六句经典沧桑诗词,句句悲凉,字字心!
data-filtered="filtered"
岁月匆匆,留下多少沧桑。回首曾经的沧桑岁月,不仅令人慨叹不已。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关于岁月沧桑的古诗句,希望能帮到你。
1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这句词出自宋代李清照的《武陵春》,意思是:周围的景物还跟原先一样,可是人却非当时的那个人,好多美好的事情都找不到了,想说话,还没有说的出口,泪水就已经流了下来。
2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出自《葬花吟》,又称《葬花词》,《葬花吟》是清代文学家曹雪芹的作品。大意是: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我今天把花儿埋葬,人们都笑我痴情。等到我死去的时候,有谁把我掩埋?
3
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出自南宋刘过的《唐多令》,意思是:即使想要买些桂花与好酒,再像往日般地饮酒游玩,但是终究不能像少年时代那样的尽情欢乐了。
4
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出自清朝纳兰性德的《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译文: 有时与她翻书赌茶,直至茶杯倾覆,溢出浓浓的茶香。只是这些在当时看来,还觉得那么平常。
5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出自唐朝诗人陈陶的古诗作品《陇西行》,大意是:真可怜呵那无定河边成堆的白骨,还是 *** 们梦中相依相伴的恋人。
6
我亦飘零久,十年来,深恩负尽,死生师友。出自清代顾贞观所作《金缕曲·我亦飘零久》一词。这三句,感慨万千,既有歉意又表曲肠,既写实又表意,道尽了朋友相怜相惜而无助,怀才不遇,无所报恩的愁苦心绪。
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任何问题请联系我们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