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理解「去就抑何心,行可吾亦然」这句话

发布时间: 2022-11-20 16:00:33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人生格言 点击: 109

过去事,过去心,无可记得;现在事,现在心,随缘即可;未来事,未来心,何必劳心。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求过去事,过去心,无可记得;现在...

怎样理解「去就抑何心,行可吾亦然」这句话

过去事,过去心,无可记得;现在事,现在心,随缘即可;未来事,未来心,何必劳心。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求

过去事,过去心,无可记得;现在事,现在心,随缘即可;未来事,未来心,何必劳心。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求解!
说得是要有一颗平常心,忘掉过去的烦恼和不快,现在不要给自已多大压力,遇事不要强求,一切随缘,对于以后要乐观的生活,知足常乐,幸福就这样,痛并快乐着。一个人,一辈子,一条路,随着年龄的增长,观点,心态也随之改变。不一样的环境酝酿不一样的人,不一样的风景影响不一样的心情,不一样的态度就会有不一样的结局。
过去的事情就让它过去吧,不要总是心心念念,耿耿于怀,无法忘记;
至于现在的事情,就脚踏实地,该做就做,不该做就不该做,顺其自然就好,不强求;
未来的事情还没有发生,也不用杞人忧天,不用太过于重视未来没有发生的事情

你可以理解为过去的事情,不必想。现在的事情,脚踏实地。未来的事情也不要过于想象。走好现在,走好当下才是你该做的,但是该有的思考还是要有,该有的鉴借还是要有。怀着一颗顺其自然又坚定的心,一路走下去。不强求,但是也不可以勉强自己,保持初心,相信这样的你一定会走得更高更远。人这一辈子要经历的事情很多,考虑的太多,反而会阻挡了我们前进的步伐,但是考虑的太少,又不可以。
顺其自然吧
1.无论你遇见谁,他都是对的人。这意味,没有人是因为偶然进入我们的生命。每个在我们周围,和我们有互动的人,都代表一些事。也许要教会我们什么,也许要协助我们改善眼前的一个情况。
2.无论发生什么事,那都是唯一会发生的。而且一定要那样发生,才能让我们学到经验以便继续前进。生命中,我们经验的每一种情境都是绝对完美的,即便它不符我们的理解与自尊。
3.不管事情开始于哪个时刻,都是对的时刻。每一件事都正好是在对的时刻开始的,不早也不晚。当我们准备好,准备经历生命中的新奇时刻,它就在哪里,随时准备开始。
4.已经结束的,已经结束了。这是如此简单。当生命中有些事情结束,它会帮助我们进化。这是为什么,要完整享受已然发生的事,最好是放下并持续前行!
你需要明白没有任何一片雪花会因为意外落在错的地方。善待自己,爱你的存在,让自己快乐。
过去的事不要多想由他过去,现在的事,顺其自然,未来的事不要担心,

如何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这句话的诗意?

这句话的诗意: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分辨清楚,却已忘了怎样表达。

【原文】:

饮酒·其五

陶渊明 〔魏晋〕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译文】:

将房屋建造在人来人往的地方,却不会受到世俗交往的喧扰。

问我为什么能这样,只要心中所想远离世俗,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

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傍晚时分南山景致甚佳,雾气峰间缭绕,飞鸟结伴而还。

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分辨清楚,却已忘了怎样表达。


【注释】:

结庐:建造住宅,这里指居住的意思。结,建造、构筑。庐,简陋的房屋。

人境:喧嚣扰攘的尘世。

车马喧:指世俗交往的喧扰。

君:指作者自己。

何能尔:为什么能这样。 尔:如此、这样。

悠然:闲适淡泊的样子。

见:看见(读jiàn),动词。

南山:泛指山峰,一说指庐山。

山气:山间的云气。

日夕:傍晚。

相与:相交,结伴。

真意:从大自然里领会到的人生真谛。

相与还:结伴而归。


【创作背景】:



  这首诗大约作于公元四一七年,即诗人归田后的第十二年,正值东晋灭亡前夕。作者感慨甚多,借饮酒来抒情写志。


【赏析】: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诗起首作者言自己虽然居住在人世间,但并无世俗的交往来打扰。为何处人境而无车马喧的烦恼?因为“心远地自偏”,只要内心能远远地摆脱世俗的束缚,那么即使处于喧闹的环境里,也如同居于僻静之地。陶渊明早岁满怀建功立业的理想,几度出仕正是为了要实现匡时济世的抱负。但当他看到“真风告逝,大为斯兴”,官场风波险恶,世俗伪诈污蚀,整个社会腐败黑暗,于是便选择了洁身自好、守道固穷的道路,隐居田园,躬耕自资。“结庐在人境”四句,就是写他精神上在摆脱了世俗环境的干扰之后所产生的感受。所谓“心远”,即心不念名利之场,情不系权贵之门,绝进弃世,超尘脱俗。由于此四句托意高妙,寄情深远,因此前人激赏其“词彩精拔”。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中的“心远”是远离官场,更进一步说,是远离尘俗,超凡脱俗。 [4]  排斥了社会公认的价值尺度,探询作者在什么地方建立人生的基点,这就牵涉到陶渊明的哲学思想。这种哲学可以称为“自然哲学”,它既包含自耕自食、俭朴寡欲的生活方式,又深化为人的生命与自然的统一和谐。在陶渊明看来,人不仅是在社会、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存在的,而且,甚至更重要的,每一个个体生命作为独立的精神主体,都直接面对整个自然和宇宙而存在。


  这些道理,如果直接写出来,诗就变成论文了。所以作者只是把哲理寄寓在形象之中。诗人在自己的庭园中随意地采摘菊花,偶然间抬起头来,目光恰与南山相会。“悠然见南山”,按古汉语法则,既可解为“悠然地见到南山”,亦可解为“见到悠然的南山”。所以,这“悠然”不仅属于人,也属于山,人闲逸而自在,山静穆而高远。在那一刻,似乎有共同的旋律从人心和山峰中一起奏出,融为一支轻盈的乐曲。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四句叙写诗人归隐之后精神世界和自然景物浑然契合的那种悠然自得的神态。东篱边随便采菊,偶然间抬头见到南山。傍晚时分南山景致甚佳,雾气峰间缭绕,飞鸟结伴而还。诗人从南山美景中联想到自己的归隐,从中悟出了返朴归真的哲理。飞鸟朝去夕回,山林乃其归宿;自己屡次离家出仕,最后还得回归田园,田园也为己之归宿。诗人在《归去来兮辞》中曾这样写道:“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他以云、鸟自喻,云之无心出岫,恰似自己无意于仕而仕;鸟之倦飞知还,正像本人厌恶官场而隐。本诗中“飞鸟相与还”两句,与《归去来兮辞》中“鸟倦飞而知还”两句,其寓意实为同一。


  “采菊东篱下”四句,古人对此评价甚高。张戒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景物在目前,而非至闲至静之中,则不能到,此味不可及也。”那么,张戒所说的“味”是什么呢?为何说“此味不可及”呢?我们知道,陶诗不尚藻饰,不事雕琢,明白如话,朴素自然,故前人常用“平淡”两字以概其诗风。但陶诗之平淡乃从“组丽”中来,是平而有趣,淡而有味。这种貌似平淡实则醇美的特色,实为一种更高的艺术境界,非常人所知,亦非常人所能。张戒所说的“味”,当是陶诗醇美的韵味。此种韵味之所以“不可及”,原因固然众多。我们撇开文学修养、艺术才能等条件,可以说这种韵味只有像陶渊明那种不愿随俗浮沉,不肯汩泥扬波的诗人才能写出,也即只有寄心于远、心境“至闲至静”者才能写出。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诗末两句,诗人言自己的从大自然的美景中领悟到了人生的意趣,表露了纯洁自然的恬淡心情。诗里的“此中”,我们可以理解为此时此地(秋夕篱边),也可理解为整个田园生活。所谓“忘言”,实是说恬美安闲的田园生活才是自己真正的人生,而这种人生的乐趣,只能意会,不可言传,也无需叙说。这充分体现了诗人安贫乐贱、励志守节的高尚品德。 这两句说的是这里边有人生的真义,想辨别出来,却忘了怎样用语言表达。“忘言”通俗地说,就是不知道用什么语言来表达,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至情言语即无声”,这里强调一个“真”字,指出辞官归隐乃是人生的真谛。


  此诗主要描摹诗人弃官归隐田园后的悠然自得心态,体现出陶渊明决心摒弃浑浊的世俗功名后回归自然,陶醉在自然界中,乃至步入“得意忘言”境界的人生态度和生命体验。此诗以“心远”纲领全篇,并分三层揭示“心远”的内涵。首四句写身居“人境”而精神超脱世俗的虚静忘世态。中四句写静观周围景物而沉浸自然韵致的物化忘我心态。最后两句又深进一层,写“心”在物我浑化中体验到了难以言传的生命真谛此诗意境从虚静忘世,到物化忘我,再到得意忘言,层层推进,是陶渊明归隐后适意自然人生哲学和返璞归真诗歌风格最深邃、最充分的体现。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这首诗就是陶渊明“以物观物”所创造的“无我之境”的代表作。


【作者简介】:





陶渊明(约365~427年),字元亮,晚年更名潜,字渊明。别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末到刘宋初杰出的诗人、辞赋家、散文家。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是江西首位文学巨匠。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字面本意: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引申诗意:诗人从大自然的美景中领悟到了人生的意趣,表露了纯洁自然的恬淡心情,体现了诗人安贫乐贱、励志守节的高尚品德。

【出处】晋朝 陶渊明《饮酒·结庐在人境》,收录于《陶渊明集》

【原文】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

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白话译文】

居住在人世间,却没有车马的喧嚣。

问我为何能如此,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

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山中的气息与傍晚的景色十分好,有飞鸟,结着伴儿归来。

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注释】

结庐:建造住宅,这里指居住的意思。
车马喧:指世俗交往的喧扰。
君指作者自己。
何能尔:为什么能这样。 尔:如此、这样。
悠然:自得的样子。
见:看见,动词。
南山:泛指山峰,一说指庐山。
日夕:傍晚。
相与还:结伴而归。相与:相交,结伴。

【作品赏析】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诗起首作者言自己虽然居住在人世间,但并无世俗的交往来打扰。为何处人境而无车马喧的烦恼?因为“心远地自偏”,只要内心能远远地摆脱世俗的束缚,那么即使处于喧闹的环境里,也如同居于僻静之地。

“结庐在人境”四句,就是写他精神上在摆脱了世俗环境的干扰之后所产生的感受。所谓“心远”,即心不念名利之场,情不系权贵之门,绝进弃世,超尘脱俗。由于此四句托意高妙,寄情深远,因此前人激赏其“词彩精拔”。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中的“心远”是远离官场,更进一步说,是远离尘俗,超凡脱俗。排斥了社会公认的价值尺度,探询作者在什么地方建立人生的基点,这就牵涉到陶渊明的哲学思想。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悠然”写出了作者那种恬淡闲适、对生活无所求的心境。

这首诗也是陶诗艺术风格的一个典范代表。它除了具有陶诗的一般特色之外,更富于理趣,诗句更流畅,语气更自然,情貌更亲切。

【作者简介】

陶渊明(365~427)晋朝时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又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东晋末到刘宋初杰出的诗人、辞赋家、散文家。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是江西首位文学巨匠。

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后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

意思: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出自:东晋 陶渊明《饮酒·其五》

原诗:

饮酒·其五

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释义:

将房屋建造在人来人往的地方,却不会受到世俗交往的喧扰。

问我为什么能这样,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

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傍晚时分南山景致甚佳,雾气峰间缭绕,飞鸟结伴而还。

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诗人说自己从大自然里得到了许多启示,领会到人生之真谛,但又感到无法用言语表达,当然,也无须用言语表达.诗人由"欲辩"而达"忘言",这也是一种新的人生境界吧!就艺术而言,它涵盖了更多的,更丰富的、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内容,各中滋味
您的好评是对我最大的鼓励,)
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分辨清楚,却已忘了怎样表达。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怎么理解?

大家好!我是@朔漠风尘,针对这两句话下面我将从原文出处、原文释义、个人理解三方面分别来阐述。

1.原文出处

此句出自出自《孟子》中《尽心章句上》。 原句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2.原文释义

《孟子》中原句“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释义为:当你穷困潦倒时,要独自保持自己的人性的善良,得志时还要引导天下的所有的人保持人性的善良。这里略解释一下,孟子认为人性是本善的,即所谓的“性善论”。孟子的原句后被改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意思是: 当你穷困潦倒不得志时候要保全自己,完善自己的德行、才能,得志的时候就要努力兼顾天下人,让天下人都能得到你的好处 。

3.个人理解

先看前半句 。穷,可理解为穷困潦倒,指经济上的不宽裕;也可理解为不得志,没有得到别人的赏识。当一个人穷困潦倒由不得志时怎么办呢?只能是想办法保全自己,解决自己生存问题。同时,在解决自己生存问题的同时还要不断“修炼内功”,即完善自己的德行(仁义礼智信),不断增长自己的才能,等待时机。《周易》中说“潜龙勿用”,意思是巨龙潜在水中时,就不要发挥自己的作用,有龙一样的品德而暂时隐居的人,他不会因自己的困顿而改变自己的坚贞品德,也不会因为暂时不能扬名于世而苦闷。前半句,正是表达的这个意思。

再看后半句 。达,可理解为发达了,指经济上宽裕了,也可理解为得志、扬名天下了。当一个人得志时怎么办呢?此时就不能只顾自己了,要兼顾天下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兼顾那些曾经像自己一样穷困潦倒的人,使他们能得到帮助。《周易》中说“飞龙在天,利见大人”意思是说,龙飞在天上,利于出现大人。“大人”指什么呢?《周易》中说“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意思是能称之为“大人”的人他的心灵能与万物沟通,能像日月光辉一样普照大地,治理天下也能顺应四时之序。我想,《周易》讲的也就是“达则兼济天下”的意思。

1.原文出处

顾炎武《日知录·正始》中的原句是:“ 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后经中国 社会 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刘洁修考辨认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出自梁启超。

2.原文释义

顾炎武认为保护一个国家领土主权的完整,是王侯将相们的职责; 而一个国家繁荣昌盛,和平安定则关乎每一位老百姓,是每个人的责任 。

3.个人理解

先来说我对“匹夫”的理解。我认为,“匹夫”指的就是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是什么呢?人民群众是 历史 的创造者,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和精神生产的劳动者。人民群众有什么作用呢?恩格斯说: 历史 活动是群众的事业。由此可见,在 历史 的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是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人民群众创造着 社会 物质财富,创造着 社会 精神财富,是 社会 变革的决定力量。魏徵在《谏太宗十思疏》中说“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可见,民为水,国为舟。因此, 作为人民群众,作为老百姓,有责任与义务为 社会 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这不仅关乎我们自身的利益,更关乎国家繁荣昌盛。

以上就是我对这两句话的理解,不妥之处望批评指正!

您好,这两个问题放在了一起,到是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第一句“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原文是出自《孟子》,原文的后半句应该是“达则兼善天下”,后人习惯把兼善改作“兼济”了。要理解这两句,就应该联系上下文一起来看,才不会断章取义。


这段话是孟子对一个游说的人说的,当时的时代各种思想流派纷呈,形成了百家争鸣的文化发展阶段。孟子也和孔子一样,周游列国去传播儒家思想,所以这段话是他对这个游说的人分享自己的成功经验:


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 在“ 穷 ”的时候也不能失去“ 义 ”,在“ 达 ”的时候也不能离开“ 道 ”。如果能够做到这样,那就:“ 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 。”嚣嚣就是内心志得意满、悠然自得的意思。


穷则独善其身:


“ 穷 ”是指的不得志,从上面这段话可以看出来,他所指的是周游列国传播思想这件事,会遇到“穷”的时候,也就是不得志的情况。那么这个时候该怎么办呢?就应该自己好好维护好自己的身心,“ 独善其身 ”,也就是“ 修身见于世 ”,先把个人的品德修好。


达则兼善天下:


“ 达 ”,就是与“穷”相对的,也就是志向得成了。那这个时候该做什么呢?“ 得志泽加于民 ”,也就是在通达的时候,有了能力的时候,就要“ 兼善天下 ”。


所以,“独善”和“兼善”,都是儒家思想的重要部分。善自己和善天下都是儒家思想要去做的,只是要看自己所处的当下能力的大小而相应对待,也就是穷就独善,达就兼善。



独善就是修身,兼善就是平天下:



要想能够平天下,就先要能治国,要想能治国就先要能齐家,要想能齐家,先要修证自己的身心。这才是根本,无论是天子,还是草民,谁都是要把修身作为根本的。所以,无论是穷还是达,都不能失去根本。


其实,这里还有另外的一层深意,也就是:如果没有独善修身的根本,就算有机会能够达时,也不会兼善的。何况, 机会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没有独善的积累,也难以获得达的机会。


古今人物典范:


这两句话一直被中国历代文人志士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而自古至今能够做到的也大有人在。

我们熟知的诸葛亮,就是典型的例子。在穷时先独善其身,住在隆中韬光养晦。在他给儿子的《诫子书》里就写道:“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也就要通过来修养身心,培养品德,才能够明志、致远。此后,受三顾之邀出山辅佐刘备,为汉室重兴,天下平定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像诸葛亮这样的儒士,如杜甫、白居易、苏轼等等代代皆有,而直至当今依旧有这样的典范:


钟南山,一个84岁的耄耋老人,成为2021年全球疫情中最美的“ 逆行者 ”之一。在疫情刚发生不久,他建议: “没有特殊的情况,不要去武汉。” 而他自己,则毫不犹豫地赶到武汉防疫最前线。


这个被称为国士的老人虽然出身医学世家,却在毕业后下放农村锻炼、烧过锅炉,毕业十一年,都没有从事医疗工作。直到被父亲说:“三十五岁了,真可怕……”的时候,才开始发奋。出国留学时被导师轻视,他以精彩的演讲完美亮相;为了做研究,他从自己身上抽血检测、把自己当成小白鼠一样亲自吸入一氧化碳来实验。就是这样,在穷时独善其身的人,在两次疫情的危难时刻挺身而出。

无论是面对“非典”还是“新冠”,无论自己是“花甲”还是“耄耋” ,是只要祖国需要他,他就会义无反顾地把责任担在肩上。3月3、4日,钟南山院士与欧洲呼吸学会候任主席安妮塔·西蒙斯博士进行视频连线时,他全程用英语介绍分享中国的抗疫成果以及经验。 就这样,他用自己此时的“达”来兼善天下,尽最大努力去保护一城、一国乃至全天下的百姓。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自己把自己修好了不就可以了,为什么一定还要兼善天下呢?正因为: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这是顾炎武最早提出的概念:



意思说:为保护一个朝代不被倾覆,是当政者们的职责,但而天下的灭亡,关乎所有人的利益,所以,每一个老百姓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大学之道,不仅是要自我“ 修身、齐家 ”的“ 独善 ”,更是要做到“ 治国、平天下 ”的“兼善”,这才是圣贤之道。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 天下的兴亡是直接关于仁义道德的盛衰,如果仁义道德不能发扬光大,人们失去了修身的道德标准,国家之间就会陷入战乱,人民之间也会纷争不断,那么天下就将走向灭亡。


也就是没有了道德的约束,就会造成:人不修己身,身不修,自然家难齐;家不齐,国何以治;国不治,天下安能平?


所以,这"天下"的兴亡,就连我们每一个低微百姓的身上也有责任,也就是“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何况,作为儒家的弟子,学习效法的就是圣贤之道。



这更是每一位践行君子之道的人不可推卸的责任。是故: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谢谢。

这两句话呢,所反映的状态是不一样。我们来先看一下这两句话的出处以及他的意思。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出自《孟子》的《尽心章句上》(第九)。 原句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意思是不得志的时候就要管好自己的道德修养,得志的时候就要努力让天下人都能得到好处。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最早是出现在顾炎武的《日知录·正始》中的概念,背景是清军入关。他的原句是:“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以八字成文的语型,是出自于梁启超。

意为保护一个朝代不致被倾覆,是帝王将相和文武大臣的职责,与普通百姓无关;而天下(国家)的兴盛、灭亡,关乎所有人的利益,因此,每一个老百姓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我们很明显的就可以看得出后一句也就是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反映的呢,是一种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他只给予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当中。就像是在抗日战争当中,抗战是我们全体人民参与的反侵略的斗争。不论是穷苦百姓工农兵,也不论是资本家地主,海外侨胞…

而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所反映的是个人的一种精神。是创造美好 社会 价值的一种方式,一种途径。自己没有能力的时候,只能是提高自身的修养,提升自身的个人精神世界,让自己不因穷而贱,在有能力的时候不光能提升自己,推己及人,也帮助大家呢,共同提高,是一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处事之道。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可以说是我读到最有智慧的名言之一,短短十二个字,高度概括了我国古代知识分子,乃至我们现代很多人的生存之道。

同时,这句话又深深蕴含着我们文化的精髓,那就是儒道互补的思想。

前半句话是道家的处世之道 ,身处乱世,面对人生困境,与其怨天尤人,拼命挣扎,不如把人生看的淡一点,功名利禄,成败得失都如过眼烟云,就算我很穷,处处受人排挤,可依然也能活的很潇洒自在啊,像陶渊明那样,种种地,喝喝酒,赏赏花,不也活得很快活吗?

而后半句代表了儒家积极进取的精神 ,身处一个好时代,我们有各种各样的机遇,来成就自己的远大梦想,在这个时代留下属于我们的独特印记,功成名就之后,我们有了够强大的影响力,就可以更好的改变这个世界,不管是做公益慈善,还是助推科学进步,都可以让我们的个人价值得到更高层次的升华,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独特的贡献!

而儒道互补,让我们不管面对哪种情况,都能游刃有余,从容不迫,可以说是人生的大智慧!

而这句话反过来呢,就不那么科学了。

自己处境很差,却一心想改变世界,普渡众生,很值得敬佩,但可能比较痛苦,比如杜甫。

自己过的很好,但自私自利,毫不在意他人,这种人也很难获得真正的幸福。

至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其实是和前面这句话有冲突的,精神可嘉,但从境界上比前一句就差了不少,各位怎么看呢?

我是@李老师讲阅读,在这里我和大家分享一下我是如何去理解这两句话的,这两句话的出处不在一起,”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出自《孟子》,意思是不得志的时候,要加强自己的道德修养,得志的时候就要努力让天下人都能得到好处。”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出自顾炎武的《日知录》意思是国家的兴盛或衰亡,每个普通人都有一份责任。如果初读这两句话,你会感觉到矛盾。 其实应该辩证的去看这两句话 :

首先 ,作为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孟子,虽成功与失败,伴随着他的一生,但不顺利,不如意占据了他大部分,虽然他没有实现自己的理想,但他真正的明白了一个做人的道理,人在逆境时,不抛弃不放弃,在顺境是不得意忘形。 在华人的传统思想中,我们流淌着责任的血液(以天下为己任),在不得志的情况下,我们要努力改善改变自己,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素质,唯有此才能”达“。 才可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也是读书人共有的精神境界,也是责任心的体现,在没有能力没有本事的时候把自己照顾好,就是对天下,对国家最大的尽责。

其次 ,”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也是讲了我们华人特有的文化——责任 ,国家的强盛,与衰亡,与我们每个人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当国家遇到了困难,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受到影响,这次疫情就是最好的例子,当我们国家强盛强大,我每个人也会跟着沾光,每一次海外遇到暴乱,我们的撤侨行动,如此的迅速,就是因为我们有一个强大的国家,而在这个强大的背后,是多少个默默无名的匹夫组成的。当走出国门,你的名字就是中国人,你的一言一行都代表着中国,因此我们要将祖国的利益放在第1位,永远记住,我们作为中国人应有的责任。

总之:我们要提高我们自己自身的能力,不给国家找麻烦,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为祖国的强盛贡献自己最大的力量 。

首先古文是需要了解 历史 ,了解出处的,了解那个时代的。此两句名言是出于《孟子·尽心上》,孟子是属于儒家,而儒家的古圣先贤他们弘扬的是什么?人伦之道。他们最注重的是什么?德行。儒家治国时代一直推崇的是以仁治国。人伦之道是需要真修实证的。孟子和孔子的关系你得了解啊。孟子是跟着孔子的孙子“子思”学习的,同时孟子也是继承了孔子的“仁政学说。而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儒家讲“尽心知性”,同时孟子也在 《尽心上》 第一章就讲过了“尽其心者,知其性也。”这讲的就是“尽心知性”。那你得了解“尽心知性”是什么啊? 【 我在前一天回答的: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中有详细说明,这里就不再次重复了 】 这个可不是学术研究的,儒家推崇仁政,儒家弟子追求的都是修身、治国平天下。他们把治国、平天下作为人生最高的理想。为什么这么说呢?仁政最根本的就是“仁者爱人”。因此也推崇“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最早出现在顾炎武的《日知录·正始》中的概念 ”。“穷则独善其身”讲的就是一个人,你没有把身修好以前,你就先管好你自己,把自己修好,品德养好,也是一位仁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没有达到,千万不要去教化别人。“达则兼济天下”使自己成为君子之后,你才可以去教化家庭,齐好家,齐好家,你才可以去教化众人,才能治国,才能去平天下。这里最主要就是讲你自己得知道自己的德行有没有养好,是不是君子。达则兼济天下还有一层意思,就是希望你成为君子之后能够去教化众人,去弘道传道(人伦之道)。因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啊。儒家时代是以仁政去教化人们,以仁政治国的。孔子以及所有儒家都是追求天下之人,都能够修养好德行之时,都能够仁者爱人之时,那天下便不会有战乱。尽心知性便知人伦大道修身的正确方向,尽心知性便知自己到底是处在“穷则独善其身的阶段呢,还是处在达则兼济天下。一个人身都修不好,家也没齐好,一塌糊涂,还去兼济天下的话,不是妄想就是个笑话。


希望更多的人能支持我们古圣先贤的文化复兴。


我是天行,传承中华文化,带你解读经典。

“穷则独善其身”此句应该用来规劝一些 娱乐 至死的人。这些人人心浮躁,欲望极盛。由于能力不济收入不高,不能满足自己的欲望、实现自己的理想。按说,这时候就应该独善其身,好好沉淀、修炼、提高自己,为以后机遇的出现做好准备。然而他们却充分利用网贷的便捷拆东墙补西墙,过着透支未来的日子。不知进取、沉迷网络、 娱乐 至死,明明身上连几百块钱都没有,却看不起十几万年薪的工作,总是梦想着做一种什么生意或投资可以短期暴富。

可见,忘记了老祖宗的教训是一个大问题。

“富则兼济天下”这方面马云做得非常好,这次疫情中他成为先锋人物,是大家的楷模。当然我国还有很多这样的楷模人物,上至80岁的老人,下至90后年轻人,他们在疫情中慷慨解囊的事迹层出不穷,让武汉同胞倍感温暖,也让我们中国同胞感到骄傲。

大家好,我是海海文化闲谈,很高兴能够回答这个问题。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两句话看似矛盾,实则不然,它们只是考虑问题的角度不一样而已。

这句话跟我们传统文化中所说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一样的。

每一个个体都是独立的,当我们弱小贫困的时候,我们就需要努力改善自己,使自己的步伐能够跟上 社会 的平均水平,不至于拖别人后腿。而当我们生活条件和能力已经远远超过 社会 平均水平的时候,我们就可以有能力,来帮助别人、造福 社会 。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时循序渐进的事情,顺序是不能反的。

其实这跟我们 社会 现实状况也是相符的,出生在贫困山区的贫困人口,他们自己能力有限,文化程度不高,所以对 社会 最好的报答方式就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善自己的生活条件。

而对于那些企业家,比如说马云、王健林等,他们对于 社会 有更多的 社会 责任,需要在教育、医疗、文化等方面作出种种的慈善行为。

有首歌唱得好:有国才有家。

俗话说:“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在新闻上经常可以看到中东地方的一些国家常年处于战乱,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在这种情况下,别提人民的幸福指数,就是生存也成为了一种奢望。

人的发展是建立在好的外部环境之下的,因此我们不能只顾自我而不顾外界的 社会 环境。

综上所述,我认为这两句话其实并不矛盾,“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句话更多的是考虑自身对于外部环境的一种回馈;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更多的则是考虑外部环境对个人的重要性。

前两句的意思,大致就是如果你出息了,你就多积点德,帮帮周围的人,如果你穷光蛋一个,把自己管好就行了。越是众所周知的一句话,越是很少细想琢磨,它们就像顺口溜一样,可以不过大脑地念出来。后两句的意思,国家的兴盛与衰败,每一个人都有责任,这是书面意思,我自己认为:凡事不外乎一个心,修心养性,心灵美,对于其他事情也就美了。当今 社会 ,是一个民主的 社会 ,我们把自己认为是这个 社会 ,这个国家的主人。谁会对自己的家不负责任呢???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我想这句话可能有许多人误解了。



首先,“穷”与“达”的标准是什么?指的是金钱还是思想知识?

其次,穷人就不能为 社会 做贡献吗?那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不是相矛盾吗?

“穷则独善其身”,孟子的意思是: 能力有限时,就要照顾好自己 ,尽量不要成为别人接济的对象。

比如这次新冠肺炎的爆发,对于普通人,如果能力有限,不能捐钱捐物,那么,就请好好保护照顾 社会 ,不给他人添麻烦。

而并不是没钱就只顾自己,一副无所谓的样子,明显外面传染的风险很大,还不加防护,到处乱跑。

“达则兼济天下”中的“达”,是什么意思?是发达成亿万富翁?当了大官?这都不是,否则,那不是限制接济别人吗?

“天下”难道是全 社会 ?谁有如此能力?

我想这句话应该这样理解: 身有余裕,则多照顾别人。

原文“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出自战国时期的《孟子*第九章》,其心怀天下的思想非常了不起。

这与孔子的“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正是一个意思。

也正是因为我们受到了几千年儒家思想的熏陶,我国是一个重情义的大集体,当困难来临时,就会出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现象。

而西方崇尚自由、个人主义,则不可能如我们一般团结。

本文标题: 怎样理解「去就抑何心,行可吾亦然」这句话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renshenggeyan/252355.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你有用哪些诗句做过 QQ 签名关于努力的经典名言警句有哪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