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理学与法律等角度,如何评价北大女学生疑因男友精神虐待与暴力威胁而自杀的事件

发布时间: 2022-04-17 08:00:01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情感文章 点击: 93

请从社会学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这种类型的家庭暴力产生的原因?家庭暴力产生的原因:1、历史方面。受封建传统观念影响,相当数量受害妇女...

从心理学与法律等角度,如何评价北大女学生疑因男友精神虐待与暴力威胁而自杀的事件

请从社会学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这种类型的家庭暴力产生的原因?

家庭暴力产生的原因:
1、历史方面。受封建传统观念影响,相当数量受害妇女还存在男尊女卑、夫权等观念。
2、经济方面。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家庭分工模式,导致部分妇女经济不独立。
3、思想方面。在社会转型期,受各种腐朽思想影响。
4、素质方面。不同程度存在文化低,不知如何寻求法律保护,缺乏自我保护能力。
5、社会方面。社会控制乏力是导致家庭暴力升级的重要原因,表现为调解家庭矛盾、家庭纠纷的社会调节机制不健全。
当今社会仍然心存在家庭暴力的现象,其中妇女和小孩是家庭暴力的主要受害者,使受害者身体和精神上受到痛苦。
一、观念错位。
贪恋婚外情导致家庭暴力。伴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一些人在各种传统的、现代的、本土的、外来的思想、文化、观念、习俗的激烈碰撞中,思想迷失了方向,道德观念特别是婚姻道德观念发生了错位。一些男性视糟粕为时尚,以拥有“婚外情”作为向人炫耀的资本,有的在外与“二奶”长期非法同居,生儿育女。回家则对妻子“横挑鼻子竖挑眼”、使妻子“左右不是”,以种种借口逼迫妻子离婚,更有甚者,将所包“二奶”带回家中居住,把妻子赶出家门,妻子稍有反抗,则会招致家庭暴力,调查中,由婚外情引起的家庭暴力有60例,占30%。
二、一些人性格扭曲、品行不端。
直接引发家庭暴力。一些男性性格扭曲,常常无端怀疑配偶生活作风不检点,不许配偶和异性说话,不许配偶贴补家用外出打工赚钱,配偶若有反抗,就会遭到家庭暴力;一些年轻男女沾染上不良习惯,整天贪于玩乐,游手好闲,在外赌博、酗酒、嫖娼无所不为,有的横行乡里,危害百姓,是人见人恨的恶霸。这些人无家庭责任感,有不顺心的事就回家耍威风。如在外赌博输钱后,逼妻子出去借钱,借不来就会遭到暴力。妻子若欲提出离婚,就会遭受他们的威逼恐吓,妻子常常忍气吞声,不敢告发。此类情况占总数的22.5%。
一、家庭暴力产生的原因

上述家庭暴力事件只是我县众多案例中的一个典型。当前,家庭暴力仍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产生原因较为复杂,既有个人原因,也有社会原因。

1、历史方面。受封建传统观念影响,相当数量受害妇女还存在男尊女卑、夫权等观念,认为自己完全附属于丈夫,甘于逆来顺受、委曲救全,因此,助长了施暴行为。

2、经济方面。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家庭分工模式,导致部分妇女经济不独立,没有经济地位,特别是农村妇女、城镇下岗妇女,在经济上的巨大依附性,迫使其长期忍受家庭暴力的侵害。

3、思想方面。在社会转型期,部分男性受各种腐朽思想影响,贪图享受,片面追求金钱和美色,家庭责任感缺失,由此导致的家庭暴力就成为达到离婚的重要手段。

4、素质方面。部分女性不同程度存在文化低,性情过于软弱,法制观念淡薄等问题,不知如何寻求法律保护,缺乏自我保护能力。

5、社会方面。社会控制乏力是导致家庭暴力升级的重要原因,表现为调解家庭矛盾、家庭纠纷的社会调节机制不健全。

二、家庭暴力的特点

家庭暴力发生于家庭内部,受种种因素影响,受害者往往不愿公开,加之公众的漠视和司法机关的介入不够,使家庭暴力比其它暴力更具隐蔽性、复杂性和持久性。

1、家庭性。家庭性是指暴力行为发生在具有血缘关系和的家庭成员之间。目前,家庭暴力事件中,绝大多数施暴者是男性,受害者是女性。家庭性是家庭暴力犯罪和其他暴力犯罪的基本区别。正是家庭成员之间的血缘关系和婚姻关系,使得家庭成员之间的暴力行为具有隐蔽特点,也使得人们对家庭暴力的态度不同于其他暴力行为。

2、隐蔽性。大多数受害人认为,家庭暴力系个人隐私,“家丑不可外扬”,如果反映到司法机关,会使家庭矛盾激化,影响婚姻和家庭稳定,因而受害者大多采取隐忍态度。

3、持久性。由于受害者对家庭暴力无力反抗或不愿公开,导致施暴者更加为所欲为,长时间、屡次对受害者施暴。
应该是一个呃社会因素或者是家庭因素叠加的一个心理暴力状态。

精神暴力对人的心理影响

心理学:17岁男孩跳桥,精神暴力对生命的伤害有多大?

知我心理学
2021年04月22日 · 知我探索官方头条号
这两天,在不同的社交平台上,可能大家都被同一个事件刷屏,或者在周围的朋友当中,引起了激烈讨论。

4月17日晚,上海卢浦大桥,一名年仅17岁的男孩突然跑下车后跳桥。

从随后发布的来自各个角度的视频中,我们可以看到,男孩在跳桥之前,母亲先是不顾车流危险,把车停在了高架桥中间,甚至后来还下车站在后座处对孩子进行批评。最终,在母亲返回驾驶座的几分钟后,男孩捂着脸跑下车,悲剧发生。

从跑下车到跳桥,全程不超过5秒。我们不知道当时二人的争吵内容是什么,但孩子在那5秒里表现出的绝望却能铺天盖地地将人席卷,同时也让人疑问,到底要多么绝望,才能在顷刻之间选择由生走向死。

事件发生后,在网上引起热议:

也有不少网友表示,自己有跟男孩相似的经历:

明明应该是这个世界上跟自己最亲近的父母,在很多时候,却给我们带来了最深的伤害,这种精神暴力或许不会像身体伤害一样造成外在损伤,但它会从内部击垮一个人的意志,甚至会使一个人选择自我伤害的方式来彼此报复。

视频里的母亲,紧跟着儿子跑出,却没能抓住儿子而捶地痛哭的样子令人心碎。我们不禁试想,如果母亲没有情绪激动地把车停在高架上,没有施行精神暴力,没有说刺激性的话语,或许悲剧就不会发生。

而现在,精神暴力变得越来越常见,不时就会传出“男孩无法承受批评而自杀”之类的新闻,究竟是我们太脆弱,还是精神暴力太可怕?

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精神暴力,看看它会造成什么影响,以及遇到精神暴力我们应该怎样做,希望可以帮助减少此类事件的发生。

什么是精神暴力?

精神暴力(psychological abuse)是对他人的精神施加暴力,而对他人的身心造成伤害的行为。一般被认为包括言语的威胁和侮辱、企图控制和无视等行为。精神暴力有时可能还伴随着身体暴力(K. Daniel & Roland. D , 2001)。

精神暴力一般可以分为言语暴力和非言语暴力两类。

1.言语暴力
企图通过对话对他人造成精神伤害,或者是对话被他人感知到存在此类意图。这种交流行为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具体表现为威胁、指责、辱骂、打压和贬低等。

美国曾有过这样一项实验,对3,346名美国父母进行全国代表性样本分析,结果表明63%的人报告了一次或多次口头攻击事件(Richard J. Gelles et al.,1991)。

言语暴力通常也是更为常见的,通过言语表达的愤怒往往更为直接,在情绪交锋中,也更容易导致不可控的行为发生,比如新闻中的男孩用更强烈的方式来还击——结束自己的生命。

2.非言语暴力
施行非言语暴力者通常通过一些动作来表达自己的愤怒,比如摔门、毁掉某些东西,又或者通过孤立、忽视、冷战等方式对他人造成精神伤害(Evans , 2021)。

这种来自精神上的“冷”暴力或“热”暴力,容易使人不知所措,因为对方极可能并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只能靠猜,来小心翼翼调整自己的行为。在亲子关系中,非言语的精神暴力方式也是很多家长用来使孩子认识到自己“错误”,从而维护自身权威的重要手段。

如果你遭受了精神暴力,可能会感受到什么

1.你可能感觉到被洗脑了
你可能会被施暴者告知,你并不是自己以为的那样,并且慢慢相信他说的是对的。比如你认为自己是个不笨的人,只是一次考试没有考好而已,但是施暴者不会这样认为,相反,他会不断否定你,因为没有考好而予以言语羞辱,把一次的失误放大成不可饶恕的罪过。在不断强调下,你会因此产生负罪感,开始认为这些针对你的消极的批评性言论是对的,慢慢地,你会丧失自我认同感。

2.你可能感到被背叛了
如果对你施加精神暴力的人是你所爱或者敬重的,比如我们的父母,在我们受到伤害时,不是安慰你或者予以你支持,而是不问缘由地横加指责,那么你会产生一种被背叛的感觉。他们会把明明不是你的错造成的后果,完全归因于你自己,美其名曰“一个巴掌拍不响”。

3.你可能无法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
在我们人生的最初阶段,对于亲密关系的认知首先来自于父母,而如果父母对于我们的态度是侮辱和打压,那我们会很容易对亲密关系产生失望心理,无法获得足够的安全感,并且很难信任他人。毕竟对最亲近的人敞开心扉,面临的可能是无休止的精神暴力,那么在其他亲密关系中,我们也很难让自己不那么患得患失。

精神暴力可能会造成什么?

很多经历过身体暴力和精神暴力的人,都认为精神暴力带来的感受更加糟糕,当然会有例外,但总的来说,精神暴力会使你深深怀疑自己(Evans , 2021),长此以往,会产生更加严重的心理问题。

1.降低成年期的幸福感,并带来情绪问题
Bolger教授等人通过对美国2004年至2021年遭受过精神暴力的孩子进行分析,研究出父母的言语攻击所造成的伤害被大大低估,其持续的不良后果会使我们对情绪和行为的理解变得混乱,降低对情绪的掌控能力。

遭受言语暴力的孩子可能在发育过程中丧失了一次感知幸福的机会,他会不知道什么是正常亲密关系中应有的行为,也不知道健康的亲密关系会带来怎样的感受,以至于这种缺失延续到成年期,影响到本应发育完善的幸福感、满足感和友善感。

2.可能会增加罹患人格障碍的风险
研究显示,在童年时期经历过父母辱骂的后代,在青春期或成年早期,比起没有经历过言语虐待的后代,有更高的出现边缘型、自恋、强迫症和偏执型人格障碍的风险。

在经历过身体虐待的儿童当中,如果还曾受到过精神暴力,那么他产生人格障碍和精神分裂症的几率也会变得更大(Jeffrey G et al.,2001)。

这些研究结果均表明,童年辱骂可能有助于某些类型的精神症状的发展。

3.你可能也会成为一个施虐者
Richard教授等人曾对处于不同年龄的儿童进行研究,均显示出相同结果:不论是小学生、初中生还是高中生,经常遭受父母口头攻击的儿童,即便没有经历过身体暴力,产生攻击行为、不良行为和人际关系问题的概率也远高于其他儿童。

来自父母的精神暴力会给孩子传递一个信息,那就是,对关系亲密的人进行言语攻击是可以被接受的。迟早,父母或许会被他们“传授”给孩子的情绪表达方式所反噬。当这些孩子长大后,他们会成为施虐者,继续对自己的伴侣或者孩子施行精神暴力(Jorgenson,1985; Steinmtz,1977),痛苦会代代相传。

那么你可能会问,有哪些人更容易变成施虐者呢?

目前的研究尚未有定论,可以肯定的是,从小浸染在精神暴力的环境中的孩子,比起家庭关系和睦的孩子来说,有更大可能有意无意地产生相似的行为。

但这并不意味着遭受过精神暴力的你,从此就被钉在了“耻辱柱”上。接下来我们就来谈一谈,面对精神暴力,我们应该怎样做。

面对精神暴力,我们该怎么做?

1.坚信精神暴力是应当被指责的
在很多情况下,当精神暴力者是你爱的或者信任的人,你可能会怀疑,对方所说的是不是对的,事情是不是像对方所说的那样,问题全在自己身上。或者会有其他人告诉你,“如果你改变了,他就不会骂你了”。

显然,这样的逻辑没有什么道理,你不该为精神暴力者的行为负责,好比女性安全议题的焦点不该放在女性是不是应该穿裙子上。坚信精神暴力应当被指责,可以有效减少自我怀疑,增强自我认同感。

2.照顾好自己
从精神暴力的伤害中恢复,照顾好自己是你能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被精神暴力并不你的错,你应当尽量对自己好一点。

● 去你感觉你是你自己的地方。如果你去咖啡店、湖边或者你最喜欢的商店可以让你感到快乐,那么这些地方就是每当你情绪低落的时候应该去的地方。

● 明确精神暴力带给你的影响,并且相信它是可以被消除的。

● 找到能给自己带来意义的目标,并为之不断努力。人生的重点不该是沉浸于伤害。

即便暂时没有办法离开施暴者,或者尝试跟施暴者沟通却失败,也要明确的是生命是一个自我发现和自我提升的旅程。

3.他讲自他讲,清风拂山岗
不把精神暴力者的话放在心里,是自我保护非常重要的一个方式,或许做起来很难,但我们应当记住什么是健康和正常的交流方式,必要时,可以寻求他人的帮助,比如和朋友聊天,或者加入帮助类的组织,积极疏导情绪,而不是选择自我压抑,自我归因。

当你逐渐走出后,不要回头看,要提醒你自己活在当下或者计划将来,过去的已经过去了。如果你还是会想起曾经受到过的伤害,可以通过一个动作或者口令来提醒自己,像是邓布利多会将多余的记忆导入冥想盆当中,你也可以将手指放在脑边,边转动边告诫自己“我已经把记忆消除了”。

视频中这个自杀的孩子,不是由于软弱而选择死亡。他同时也是用自杀报复了自己的母亲。在后台我们经常会看到绝望的孩子,恨不得杀死自己,从而让父母为自己过去对孩子肆意的伤害感到悔恨。

在这里我们想跟所有被父母伤害的孩子说,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人是你自己,没有人值得你用伤害自己的方式去惩罚。《欲望都市》里有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I love you,but I love me more",而爱自己的方式是积蓄力量、等待时机远离伤害我们的人,去过上一种真正幸福快乐的人生。

没有人值得你付出幸福去惩罚,没有人值得你陪ta同下地狱。让我们都把过去的伤害留在过去,因为你值得一种最快乐的人生。而这段话还不止在父母身上适用。

今日互动:你有过遭受精神暴力的经历吗?它给你造成了怎样的影响?你做了些什么来应对它呢?欢迎在留言区和我们分享你的故事。

欢迎关注头条号“知我心理学”——2021年度健康头条号。

400万用户信赖的心理学社区,在这里找到你的幸福生活。
精神暴力(moral harassment)是指对被害人的精神施加暴力,使得被害人的身心受到伤害的行为,其具体的做法包括言语威胁、污辱、诽谤中伤、无视等。
精神暴力作为一种隐形暴力形式,造成的伤害绝不亚于显性暴力,其行为严重影响着人们的身心健康和家庭幸福,应该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
精神暴力是对受害人身心的严重摧残,给其带来极大的痛苦。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对受害人造成精神隐疾。深受“冷暴力”之苦的双方,心理上都会受一定影响。女性大多有委屈感、被控制感,感情变得脆弱易激动;而被“冷暴力”折磨的男性,往往因此变得多疑、自私、自卑、不愿与人交流。
  提起家庭暴力,最早引起热议的就是那部电视剧《不要和陌生人说话》,让家暴行为显露于大众视野之中,近几年频出的名人家暴事件也被炒的沸沸扬扬。我们看到的听到的,更多是殴打、伤害、辱骂甚至性虐待这样的身体暴力行为。看到受害者脸上身上的屡屡伤痕,这样的显性暴力真的令人发指。
  其实,还有一种家庭暴力,那就是精神暴力。如果将暴力形式分为三种的话,可以看出,精神暴力发生频率最高,身体暴力次之,性暴力发生比率最低。那么也就不难发现,精神暴力对于受害者来说,其伤害和影响其实是更广泛和巨大的。

  但是,与现实情况相反的却是在对家庭暴力的认识上,大多数人认为,只有殴打、伤害致死、虐待等身体暴力和性暴力为主的行为,才算是家庭暴力。 对这种冷暴力,也就是采取漠视、冷淡、长期不与其说话、长期拒绝过性生活、耻笑缺陷弱点等对待伴侣的方式,很多人并不认为是家庭暴力,最多也就是家庭矛盾而已。

  我们经常说,家是讲爱的地方,不是讲理的地方。夫妻之间的矛盾冲突,非要理论个一清二白、清清楚楚吗?那样的话,即便赢了道理,却输了感情,而感情一旦有了间隙,最好的做法就是理解、包容和修补。修复情感需要情感的流动和沟通,冷暴力的种种拒绝沟通、让情感一直冷淡下去的行为,则与修复情感的目标背道而驰;并且,时间越久,情感越淡漠,间隙越大,受拒绝一方在心理、精神方面收到的伤害也就越大,当然,关系就更难得到改善。

  从更多的案例可以发现,“家庭冷暴力”多出现在知识分子家庭。由于受教育程度比较高,受社会角色的约束,使他们觉得用拳脚相加这种暴力方式不符合他们的身份,因而从精神上的伤害就使用到家庭生活中。

  不打你不骂你,就用感情折磨你,而感情越深,付出越多,则受伤越重。这是一种看不到、验不出的伤害,是对一个人的人格尊严、生命尊严、情感尊严的粗暴侵犯与践踏。长期受此折磨,人的心理健康、精神健康等方面会出现各种伤痛表现,因为家庭婚姻问题,心理上饱受抑郁情绪困扰的女性大有人在。更有严重的情况,也会转向身体疾病。
  当社会大众对于身体暴力高呼严惩、对精神暴力却采取一再容忍甚至是漠视的态度时,施暴方在发泄自己愤怒压力的同时伤害了对方,也不会遭到任何惩罚,那么,这种冷暴力将会愈演愈烈,伤害也会越来越重。

  在此,呼吁在家庭生活中的朋友,尊重伴侣,也尊重自己的选择。用爱化解矛盾,用真诚的沟通解决冲突,让爱在家里流动起来。
精神暴力会使人自卑害怕,因为精神暴力直接去攻击人性的软弱,这不仅使得对方一直处于紧张状态,而且也激起了对方的防御机制,这样做不管对施暴人还是受害者都有严重的影响,主要是心理越发不健康,往消极发展

校园暴力造成的心理阴影问题,如何排除?

姑夫和姑都在国防系统,表弟留在西安,基本是电话联系,只有节假日才可能有机会相聚.从高中开始表弟就自己生活,做饭,洗衣服,基本处理的井井有条,虽然进入了一所普通高中,但是成绩一直在中等偏上.可是最近发现他没有以前那么开朗,和他交谈,聊不到几句他就躲了,这就很奇怪,于是在假期开始后多次带他出去游玩,他才说在学校有几个不学的人在欺负他,有一次居然当着他们班同学的面把他推倒,一一从他头上跨过去,还在他们班里散布侮辱他的言论,从此全班同学好像都看不起他了一样,朋友也少了,感觉慢慢被孤立了(讲这些的时候,表弟声泪俱下),原因却仅仅是他说了句"校内禁止吸烟".问他为什么不找老师,他说那几个人从初中开始就在这个学校,几乎跟所有的老师都混熟了,老师也只是说说而已,完全没有作用.而且现在高二升高三,假期还有学习,关键的时候又不希望这件事情影响学业,问我如何快速摆脱这些阴影.我提到可以直接起诉时,他居然讲不用;我打算替他处理那几个人,他又说只是希望尽快排除思想上的障碍,之所以没有还手或者报复,因为他现在的目标就是考大学,并且锁定这个目标不断努力.可是每天晚上与我通话这就难受啦,他倒是暂时解脱,可是我也有工作和学习,每天通话到很晚,影响到了休息,第二天起来没有精神,可是又能怎么办,就这么一个弟弟.如何帮他彻底摆脱这个阴影?该如何有效的开导他呢?
  相反,觉得你兄弟非常厉害,所谓的"拧下对方某个器官",说明能在关键时机掌握敌方弱点,一招制胜;更重要的是第二点,能考虑到后果,就是迅速做出"战斗评估",得出结论是,应该停止武力行动的决定,防止事态进一步扩大.在很短的时间内做出决策,在他那个年龄很少有人做得到,至少能让思想冷静下来的得很少.
  他知道从全局考虑问题,同时也有很强的自我认同感,这也就是为什么他不去报复的原因之一.同样的情况,如果换了其他人,可能会直接导致恶性事件.
  后来他哭泣,请注意,这并不是软弱得表现,宣泄的最好方式就是大哭,他能大哭一场,说明他一切正常,不存在所谓的"心理障碍"或者"心理问题",最多就是受点委屈,甚至可以说完全不存在问题.相信你们通电话的时间会越来越短,再加上换了新学校,而且目标明确,以后的前景,不管是工作,还是继续读书都是没有问题的,没有任何影响,可以完全放心.

  具体的开导方式很多,不仅仅是语言,还可以是运动,旅游,读书,甚至玩电脑游戏等等,还有听音乐,好的音乐胜过千言万语.总之,就是不要总是停留在一种状态或者空间中,不断的变换状态可以转移注意力,让新的好的信息进来,旧的不良的信息沉淀消失,以上临床常用的心理输导方法,希望对你们有帮助.在这里也提醒一点,不要遇到事就想到是"心理问题"或者"心理障碍",这是非常消极的"暗示";语言的开导方面,绝对不要陷入无意义的辩论中,这样会起到相反的作用,甚至会让开导者产生"心理阴影",有些夸张,但的确有这样的案例.当然,即使真的有"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也要淡化这些概念,对于精神正常的人,采取基本的输导方法,一般是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的.

  最后,预祝你的表弟在以后的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在未来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才.
一、校园暴力及其现象
所谓的校园暴力主要是指发生在学校校园,由老师、同学和校外人员针对学生身体和精神实施的,达到某种严重程度的侵害行为。包括勒索、抢劫、起侮辱性外号、造谣诬蔑、甚至是肉体上的虐待等一系列侵害行为。校园暴力现象总结起来可分为三种形式,即语言暴力,力量暴力和心理暴力。
1、语言暴力。语言暴力主要指包括起侮辱性外号,造谣污蔑等一系列对学生精神达到某种严重程度的侵害行为。语言暴力虽然不会对学生的身体直接造成伤害,但对学生的性格发展有极大的影响,大部分语言暴力的受害者的性格都会越来越孤僻,极度自卑,导致患社交恐惧症,抑郁症等,同时也可能导致受害学生产生一些自残的行为,危害极大。
2、力量暴力。力量暴力主要指包括校园凶杀、打架斗殴、抢东西、强索钱财、毁坏物品等一系列对学生身体及精神达到某种严重程度的侵害行为。力量暴力在校园暴力现象中最为普遍。力量暴力表面上对受害学生的身体造成很大的危害,很有可能让受害者残废,甚至死亡。但除了身体上的伤害,更大的是精神上的伤害。作为受害者有可能导致反社会人格的形成,严重影响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同时,对施暴者也有极其严重的影响,对他们的心灵成长增添了大量的阻力,很有可能导致他们成人后走上犯罪的道路,这些人很难获得社会(主要是学校和家庭)的认可,社会归属感长期得不到满足。
3、心理暴力。心理暴力主要指包括孤立,侮辱人格等一系列对学生的精神造成某种严重程度的侵害行为。心理暴力的问题常被忽略,但其危害又非常大。心理暴力可能无处不在,而且任何学生和老师都可能成为施暴者。心理暴力的危害是潜在持久的,让学生无法对自己建立正确的认知,无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影响到他们以后的社交能力。同时对社会,对人性也无法建立正确的认知,严重的也可能导致受害学生患上抑郁症,及社交恐惧症等。
二、校园暴力的危害
近几年的有关报纸已经披露了我国数起由于同学的长期勒索、敲诈、抢劫、欺侮而发生的学生出走乃至于自杀的恶性事件,校园暴力的危害不容忽视。但是由于校园暴力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受害人往往受到对方的威胁而不敢向老师、家长和有关部门报告,因而学校的收报率较低,受害学生也就因此会反复遭到勒索、敲诈和殴打,往往是在造成了一定的后果后,学校、家长才会得知,才会进行处理。那么在学生受害期间,受害学生必然在学习、生活和其他各方面都受到影响。
1、严重影响学生的正常学习。经常受到校园暴力侵害的学生整日生活在暴力的阴影当中,学习成绩一般都下降严重。甚至有些学生由于受到严重伤害不得不住院治疗或者休学,正常的学习被迫中断。而对于老师实施的暴力侵害行为,一般都会导致受到伤害的学生畏惧学校,不愿意再去上学。
2、影响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导致不健全人格的形成。这种危害不仅体现在受害者身上,施暴者的身心同样不能得到健康发展。对受害者,有可能导致其缺乏信心和勇气,自卑,逃避人群,孤僻,偏激。对施暴者,有可能导致其形成反社会人格,走上犯罪道路。
3、破坏了社会秩序,使人们对法律失去信心。尽管我们一直在强调要对青少年加强法制教育,使青少年从小知法、守法,懂得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但如果这种校园暴力的状态得不到有效改善,学生受到严重侵害而感受不到法律的作用,那么不但受害者本人会对法律失去信心,就连他们的家人、同学等也会对法律失去信心,最终导致我们的法制宣传事倍功半。
三、校园暴力的成因
(一)家庭对校园暴力形成的影响
家庭,是青少年走向生活的起点,是人生的第一课堂。因此家庭是校园暴力形成的起源,主要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体现:
1、家庭构成。不同的家庭结构,会在各项家庭职能的发挥上有所差异,就子女的教育来说,一个理想的家庭应该是父母健在,并且能对子女负起养育责任的家庭。一旦家庭的这种完整性受到破坏,如父母故亡,父母病残,父母离婚,家庭教育职能往往就会减弱。在这种家庭中成长的孩子,大多人格发展都很不完善,性格孤僻,冷漠,偏激,容易冲动,在学校里很难和同学相处,暴力发生在他们身上也变得很自然了。
2、家长素质。家长是家庭生活的主持人,是子女的直接榜样,家长素质好坏,关系到家庭的幸福和子女的成长。在有些家庭中,父母缺少道德修养,政治觉悟低,经常对社会,对现实流露出不满情绪,这些反社会情绪直接影响到孩子身上,父母的理念也灌输到孩子身上,导致他们直接把这些反社会情绪外化成反社会的行为。有些家庭中,虽然父母很有文化,也没有反社会情绪,但自身性格高傲,总是瞧不起人,父母的这种性格直接影响到孩子性格的形成,这就影响到孩子在学校里和同学之间的相处,很有可能因为孩子的高傲而导致心理暴力发生在他身上。
3、家庭教育。家庭自然构成和家长素质好坏,都要通过家庭教育这个中间环节才能对子女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在家庭教育中,很多家长责任心不强,对子女缺乏真正的爱护,缺乏正确的教育方法。很多家长一听说孩子不听话,就直接打骂,从不给孩子解释的机会,也没有从正面去教育。孩子在暴力家庭中成长,自然会把这样的性格带到社会中,带到学校里。
(二)社会文化对校园暴力形成的影响
市场经济带来的思想意识形态的变化,也使青少年学生受到很多负面的影响。例如,越来越多的游戏场所,歌厅、舞厅和游戏机室影响着青少年的学习生活。有的学生为了满足玩游戏机的愿望,勒索低年级学生的钱财,如果得不到钱,就实施暴力行为。另外,带有暴力倾向的影视作品、书刊对青少年暴力行为的形成影响很大。
(三)学校管理对校园暴力形成的影响
学校是青少年继家庭之后走进的又一个人生重要课堂,学校的管理及学校教育对青少年的发展有极其大的影响,因此学校是校园暴力形成的重要原因。
1、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从某个角度来看,校园暴力是学校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恶果。由于长期在应试教育思想的指导下进行学校的各项工作,使得学校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将大量的精力投注到智力的培养上,而忽视了诸如道德品质、人生理想、生活能力、审美能力等培养。很多学校思想品德的教育内容不够充实,形式比较单调,不注意青少年的特点,对青少年缺乏吸引力和感召力。
2、学校的教育工作。对于教育工作抓的不紧的学校,校园里的学习风气不浓厚,早恋现象比较严重,学生的自我认识水平发展得很不好,学校对学生也很少采取人性化的教育方式,学校对他们的管理都是一味的制止,强行要求,没有从学生的角度为学生考虑,学生的抱怨很多,很多学生表示希望学校对他们的关心多一些,责骂少一些。因此学校的教育方式和管理方式是校园暴力形成的客观原因。
3、教师的教育态度。教师的教育态度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发展。他们对那些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偏爱有加,而对由于各种原因出现的后进生简单地批评处分,没有足够细致、耐心地说服工作,有的甚至使用郫视的手段,治标不治本;有的没有深入探讨教育的方式方法,浅尝辄止,这些使得在形式上班级的学风、班风似乎有了改观,但实际上是将班级学生明显地一分为二,分为两种受到不同待遇的阶层;实际上就是将本来是潜在的行为越轨的主体和被侵害的客体明确化,使得本来可以通过适当教育手段教育好,本来可以转变的后进生从自身心理上将自己划分为与教师相对立的一面,也实际上就是将学校教育失败的后进生推到了社会,留下了社会隐患。
(四)从犯罪心理学角度分析校园暴力的成因
青少年时期是人的社会化过程的关键时期,在少年期的社会化过程中,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内部心理结构的动力以及主观需要和客观现实性之间的矛盾更为错综复杂。青少年的心理发育水平与生理发育水平不同步,两者之间就必然存在一定的矛盾,这就成为校园暴力发生的一大诱因。
1、精力过剩与缺乏支配能力的矛盾。由于青少年心理水平的提高相对缓慢,因而缺乏足够的调节和支配过剩精力的能力,在外界不良因素影响下,精神空虚的少年往往将过剩的精力用于暴力性的活动,如打架,斗殴,抢劫等。
2、好动好奇与认识水平低的矛盾。青少年心理上的探求能力和好奇心加速发展,但由于心理发展,特别是认识能力的发展不成熟,思维易片面、偏激,分不清是非,往往难以找到正确的宣泄方式。
3、兴奋性高与自控力差的矛盾。青少年的腺体发育还未成熟,尤其是脑垂下腺还不成熟,因而兴奋性高,情绪波动大,心境不易持久,与此同时,少年的意志品质尚未发展成熟,自我控制能力欠缺。因此,青少年往往不能控制自己的激情与冲动,导致不良行为发生。
4、性机能发育成熟与性道德观念形成较晚的矛盾。青少年性机能渐渐发育成熟,他们开始意识到自己向成熟过渡,并产生朦胧的性意识,如在异性面前怕羞而又被异性所吸引,有些青少年因此而开始初恋;对性机能有好奇和新颖感,但性道德观念的形成却落后于性机能的发育成熟。这时,如果缺乏正确的性道德教育和性知识教育,就容易接受外界不良的刺激,做出不理智的行为。推动青少年犯罪的需要往往是:膨胀的物质需要,嫉妒,逞强好胜,好奇心等,青少年的犯罪动机通常不稳定,而且带有强烈的情感性和情绪性。青少年的犯罪心理结构是由于个性心理结构内部因素矛盾突出而形成,由此可以了解,校园暴力的根源在于青少年内心机制的发展,要解决校园暴力的问题也需要从多方面着手。
四、预防的基本措施
由于校园暴力的根源在于青少年内心机制的发展,所以预防校园暴力的基本措施应从青少年的教育,尤其是心理健康教育着手,应加强青少年学生的心理知识教育和心理技能训练,提高其心理的容纳性和承受力,而这些教育应结合家庭,学校及社会三个方面来做。
1、家庭教育。家庭是最早对孩子进行社会规范教育的,必须充分发挥家庭的教育职能。但要充分发挥家庭的教育职能,必须先解决家长愿意教育而又不会教育的矛盾。每个家长都期待自己的孩子健康成长,但许多家长都不会用科学的方法去教育孩子。因此需要依靠全社会的力量普及家庭教育知识,充分运用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网络等途径宣传家庭教育知识,也可以举办家庭教育辅导讲座,介绍家庭教育经验,向家长宣传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提供教育子女的正确方法,介绍青少年的心理、生理特点,宣传科学育人,让家庭的教育职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从心理学角度讲,家庭结构的不完整对青少年心理机制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因此父母或监护人一定要更加重视孩子的发展,要给予孩子更多关注,并时刻注意孩子的变化,多和孩子沟通,并让孩子知道他们和其他完整家庭的孩子一样可以幸福,避免孩子孤僻,偏激。同时,家庭的性教育也非常重要。很多家长羞于给孩子传达正常的性教育知识,并一味地想要隐瞒,压制孩子去了解他们应该了解的性教育知识,这就使得孩子可能从不正当的途径去了解,导致产生一些不良行为,甚至更严重的后果。
2、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是青少年教育的决定性环节,是预防校园暴力最基本、最重要的一条防线。加强学校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加强师德、师能及教师队伍的法制观念建设,提高教师素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不恰当的方式对学生进行体罚、变相体罚、人格侮辱是一种重要的校园暴力现象。因此要克服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校园暴力”行为,首先各教育部门要坚持不懈地进行师德建设,选拔和任用有爱心、有责任感、正义感的教师到第一线工作,要根据学生、教师、家长的反馈信息及时对教师的师德进行评价,奖优惩劣,努力形成尊师爱生的教育观念,帮助老师们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最大可能地实现教育目标,从而避免因老师在认识上的局限性而导致其采取一些违背教育规律的行为。最后,加强《教育法》等法律文件的宣传和执行力度,在保证法律精神深入人心的基础上,对于违法行为予以坚决打击,以保护广大学生的合法权益。
(2)转变教育理念,加强对后进学生的教育。应改善教育方式,增加人本的教育理念,多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认知。对成绩不太理想的学生,首先应端正教育态度,不能把学生当作包袱,应善于观察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将他们向积极的方向引导。同时,要采取积极的措施及时防止和解决后进生学业不良的问题,使后进生树立学习的信心,对他们加强个别教育,用科学的观点指导教学,激发他们的学习自觉性和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
(3)与家庭教育密切配合。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密切配合可以是家庭教育得到指导,又可以延长学校的教育手段。学校教师应经常主动和学生家长联系,了解学生在家的表现,向家长介绍学生在校的表现,听取意见,研究教育措施,交流教育经验,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职能充分发挥。
(4)加强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应设置专门的学生心理辅导中心,对学生提供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宣传和知识咨询,同时最好能将心理测量、心理矫正纳入教育教学的轨道,这样一来可以帮助教师对症下药,避免因臆断处理而带来不良后果,同时也可以防患于未然,尽可能地避免学生出现严重的行为偏差。学校的性道德教育和性知识教育也非常重要。目前我国的性教育十分落后,这一问题不应回避,因为学生已逐步显出了青春期的一些特点,对其进行相应的性知识教育,有利于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性问题,排除不健康的好奇、恐怖、甚至模仿心理。
3、社会教育。社会教育主要是配合学校和家庭教育建立良好的教育环境,为学生创造健康的氛围。在物欲横流的今天,学生生活在一片灯红酒绿的喧闹之中,这不仅严重妨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而且由于青少年学生心理上尚不成熟,喜欢模仿,以及进入青春期后意识萌动等一系列心理生理特点,使其容易受到这些不健康娱乐内容的蛊惑而出现越轨行为。同时,社会上闲杂人员窜入学校,或在学校周围对学生进行黄毒诱惑、人身侵害、财物抢劫等,这构成了对良好教育环境的又一个冲击。正处于身心成长期的青少年学生对于环境既有很强的依赖性又缺乏足够的辨别和抵抗能力,所以面对不同的环境他们很大程度上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因此,为他们创造健康的环境尤其重要。要加强建设教育环境,一方面社会不能将文化事业完全推向市场,而要加强引导和调节,对学校周边环境则尤其要加强管理,保证良好的学校环境;另一方面,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的安全知识教育和安全保卫工作。
当然,家庭,学校和社会都是客观作用,主体在于青少年本身,青少年自身应努力提高自己,建立自信,有问题多向老师家长请教,正视自己面对的问题,选择正确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建立正确的认知,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我是中学老师,我来说一下。
这个问题开导是没用的,面对处理是最好的办法,处理了,心里的石块就放下了。
从单方面处理来看:
首先,对于这种问题站在老师的角度上不能以暴力来制止学生,用说服的办法去教育学生有时会失灵的,没用。所以老师有时对处理这种问题显得无能为力。
其次,站在学校的角度上,现在的学校都争生源,生源越多的学校人气越旺,就越多人关注,所以,学校为了多一些学生留在学校,也不会开除那几个王八的。
第三,站在家长的角度上,可以使用暴力,但不一定凑效。
从多方面来看:
如果老师与学校再加上家长的话,处理这种问题容易多了。作为一个学生内心上总会收敛许多的。
以上我所说的是从“公”这种途径去解决问题。

如果要从“私”方面去解决的话:那么就从这个楼主所说的去做吧。
做一名老师也心服这种做法的。
可以让你表弟去找那些势力比较强大的 有正义敢的学生做好友 到时候关系好的话可以保护你的表弟 在学校里这样的人很多 个子高 身体强壮的 不乏那些有正义感的同学 你表弟自己必须好好锻炼身体 把自身搞强大了 然后别人才不敢动你 让他自己变的胆子大点 有时候必须给他们点厉害看看 他们要找你事也别躲 得迎头直上 要不会每次都欺负他的 所以有时候必须用打架的方式去解决 如果你表弟实在不行的话 劝他转学吧 不过转哪里 都会有这样的学生存在的 好学生和坏学生 就像这个社会一样 好人和坏人并存 祝你表弟好运了!

记住,不论从“公”或是从“私”都一定要去解决,不然的话这个阴影就会长期存在,可以说你表弟也别想考什么大学了。如果换做是你,你还有心思去考大学吗?除非你换一个环境。
首先,和他分析,那几个不学的人为什么要找他麻烦?
因为不学,就怕别人学得好.而且因为他们成绩差,没面子,就要靠欺负人来寻找自尊.班上同学都和父母在"一起,他们就怕,只有欺负表弟一人了.而且确实表弟说了校内禁止吸烟"臊了他们面子.要知道,坏学生内心也不想一直坏下去,也不愿别人说他们坏.所发,表弟要注意,管他们纪律让老师去管,自己没那个责任与义务.目前能力也不够.管了只给自己带来麻烦.不要做超出自己实力的事.

其次,和他分析班里同学的看法,并不一定是看不起他,也有可能是怕坏学生报复而不敢与他好.而且一般普通中学学风差,很多同学看不到学业上的希望,就放松自己,对努力学习的人当然就疏远.目前没有朋友当然难受,但一个有远大理想的人,不会甘心总和一堆没水平的朋友来往.只要努力学了,以后换了环境,会有好朋友.想想丑小鸭的故事吧.

第三,实在不行,还可以出钱请他去心理咨询.

一、校园暴力及其现象
所谓的校园暴力主要是指发生在学校校园,由老师、同学和校外人员针对学生身体和精神实施的,达到某种严重程度的侵害行为。包括勒索、抢劫、起侮辱性外号、造谣诬蔑、甚至是肉体上的虐待等一系列侵害行为。校园暴力现象总结起来可分为三种形式,即语言暴力,力量暴力和心理暴力。
1、语言暴力。语言暴力主要指包括起侮辱性外号,造谣污蔑等一系列对学生精神达到某种严重程度的侵害行为。语言暴力虽然不会对学生的身体直接造成伤害,但对学生的性格发展有极大的影响,大部分语言暴力的受害者的性格都会越来越孤僻,极度自卑,导致患社交恐惧症,抑郁症等,同时也可能导致受害学生产生一些自残的行为,危害极大。
2、力量暴力。力量暴力主要指包括校园凶杀、打架斗殴、抢东西、强索钱财、毁坏物品等一系列对学生身体及精神达到某种严重程度的侵害行为。力量暴力在校园暴力现象中最为普遍。力量暴力表面上对受害学生的身体造成很大的危害,很有可能让受害者残废,甚至死亡。但除了身体上的伤害,更大的是精神上的伤害。作为受害者有可能导致反社会人格的形成,严重影响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同时,对施暴者也有极其严重的影响,对他们的心灵成长增添了大量的阻力,很有可能导致他们成人后走上犯罪的道路,这些人很难获得社会(主要是学校和家庭)的认可,社会归属感长期得不到满足。
3、心理暴力。心理暴力主要指包括孤立,侮辱人格等一系列对学生的精神造成某种严重程度的侵害行为。心理暴力的问题常被忽略,但其危害又非常大。心理暴力可能无处不在,而且任何学生和老师都可能成为施暴者。心理暴力的危害是潜在持久的,让学生无法对自己建立正确的认知,无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影响到他们以后的社交能力。同时对社会,对人性也无法建立正确的认知,严重的也可能导致受害学生患上抑郁症,及社交恐惧症等。
二、校园暴力的危害
近几年的有关报纸已经披露了我国数起由于同学的长期勒索、敲诈、抢劫、欺侮而发生的学生出走乃至于自杀的恶性事件,校园暴力的危害不容忽视。但是由于校园暴力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受害人往往受到对方的威胁而不敢向老师、家长和有关部门报告,因而学校的收报率较低,受害学生也就因此会反复遭到勒索、敲诈和殴打,往往是在造成了一定的后果后,学校、家长才会得知,才会进行处理。那么在学生受害期间,受害学生必然在学习、生活和其他各方面都受到影响。
1、严重影响学生的正常学习。经常受到校园暴力侵害的学生整日生活在暴力的阴影当中,学习成绩一般都下降严重。甚至有些学生由于受到严重伤害不得不住院治疗或者休学,正常的学习被迫中断。而对于老师实施的暴力侵害行为,一般都会导致受到伤害的学生畏惧学校,不愿意再去上学。
2、影响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导致不健全人格的形成。这种危害不仅体现在受害者身上,施暴者的身心同样不能得到健康发展。对受害者,有可能导致其缺乏信心和勇气,自卑,逃避人群,孤僻,偏激。对施暴者,有可能导致其形成反社会人格,走上犯罪道路。
3、破坏了社会秩序,使人们对法律失去信心。尽管我们一直在强调要对青少年加强法制教育,使青少年从小知法、守法,懂得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但如果这种校园暴力的状态得不到有效改善,学生受到严重侵害而感受不到法律的作用,那么不但受害者本人会对法律失去信心,就连他们的家人、同学等也会对法律失去信心,最终导致我们的法制宣传事倍功半。
三、校园暴力的成因
(一)家庭对校园暴力形成的影响
家庭,是青少年走向生活的起点,是人生的第一课堂。因此家庭是校园暴力形成的起源,主要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体现:
1、家庭构成。不同的家庭结构,会在各项家庭职能的发挥上有所差异,就子女的教育来说,一个理想的家庭应该是父母健在,并且能对子女负起养育责任的家庭。一旦家庭的这种完整性受到破坏,如父母故亡,父母病残,父母离婚,家庭教育职能往往就会减弱。在这种家庭中成长的孩子,大多人格发展都很不完善,性格孤僻,冷漠,偏激,容易冲动,在学校里很难和同学相处,暴力发生在他们身上也变得很自然了。
2、家长素质。家长是家庭生活的主持人,是子女的直接榜样,家长素质好坏,关系到家庭的幸福和子女的成长。在有些家庭中,父母缺少道德修养,政治觉悟低,经常对社会,对现实流露出不满情绪,这些反社会情绪直接影响到孩子身上,父母的理念也灌输到孩子身上,导致他们直接把这些反社会情绪外化成反社会的行为。有些家庭中,虽然父母很有文化,也没有反社会情绪,但自身性格高傲,总是瞧不起人,父母的这种性格直接影响到孩子性格的形成,这就影响到孩子在学校里和同学之间的相处,很有可能因为孩子的高傲而导致心理暴力发生在他身上。
3、家庭教育。家庭自然构成和家长素质好坏,都要通过家庭教育这个中间环节才能对子女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在家庭教育中,很多家长责任心不强,对子女缺乏真正的爱护,缺乏正确的教育方法。很多家长一听说孩子不听话,就直接打骂,从不给孩子解释的机会,也没有从正面去教育。孩子在暴力家庭中成长,自然会把这样的性格带到社会中,带到学校里。
(二)社会文化对校园暴力形成的影响
市场经济带来的思想意识形态的变化,也使青少年学生受到很多负面的影响。例如,越来越多的游戏场所,歌厅、舞厅和游戏机室影响着青少年的学习生活。有的学生为了满足玩游戏机的愿望,勒索低年级学生的钱财,如果得不到钱,就实施暴力行为。另外,带有暴力倾向的影视作品、书刊对青少年暴力行为的形成影响很大。
(三)学校管理对校园暴力形成的影响
学校是青少年继家庭之后走进的又一个人生重要课堂,学校的管理及学校教育对青少年的发展有极其大的影响,因此学校是校园暴力形成的重要原因。
1、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从某个角度来看,校园暴力是学校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恶果。由于长期在应试教育思想的指导下进行学校的各项工作,使得学校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将大量的精力投注到智力的培养上,而忽视了诸如道德品质、人生理想、生活能力、审美能力等培养。很多学校思想品德的教育内容不够充实,形式比较单调,不注意青少年的特点,对青少年缺乏吸引力和感召力。
2、学校的教育工作。对于教育工作抓的不紧的学校,校园里的学习风气不浓厚,早恋现象比较严重,学生的自我认识水平发展得很不好,学校对学生也很少采取人性化的教育方式,学校对他们的管理都是一味的制止,强行要求,没有从学生的角度为学生考虑,学生的抱怨很多,很多学生表示希望学校对他们的关心多一些,责骂少一些。因此学校的教育方式和管理方式是校园暴力形成的客观原因。
3、教师的教育态度。教师的教育态度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发展。他们对那些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偏爱有加,而对由于各种原因出现的后进生简单地批评处分,没有足够细致、耐心地说服工作,有的甚至使用郫视的手段,治标不治本;有的没有深入探讨教育的方式方法,浅尝辄止,这些使得在形式上班级的学风、班风似乎有了改观,但实际上是将班级学生明显地一分为二,分为两种受到不同待遇的阶层;实际上就是将本来是潜在的行为越轨的主体和被侵害的客体明确化,使得本来可以通过适当教育手段教育好,本来可以转变的后进生从自身心理上将自己划分为与教师相对立的一面,也实际上就是将学校教育失败的后进生推到了社会,留下了社会隐患。
(四)从犯罪心理学角度分析校园暴力的成因
青少年时期是人的社会化过程的关键时期,在少年期的社会化过程中,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内部心理结构的动力以及主观需要和客观现实性之间的矛盾更为错综复杂。青少年的心理发育水平与生理发育水平不同步,两者之间就必然存在一定的矛盾,这就成为校园暴力发生的一大诱因。
1、精力过剩与缺乏支配能力的矛盾。由于青少年心理水平的提高相对缓慢,因而缺乏足够的调节和支配过剩精力的能力,在外界不良因素影响下,精神空虚的少年往往将过剩的精力用于暴力性的活动,如打架,斗殴,抢劫等。
2、好动好奇与认识水平低的矛盾。青少年心理上的探求能力和好奇心加速发展,但由于心理发展,特别是认识能力的发展不成熟,思维易片面、偏激,分不清是非,往往难以找到正确的宣泄方式。
3、兴奋性高与自控力差的矛盾。青少年的腺体发育还未成熟,尤其是脑垂下腺还不成熟,因而兴奋性高,情绪波动大,心境不易持久,与此同时,少年的意志品质尚未发展成熟,自我控制能力欠缺。因此,青少年往往不能控制自己的激情与冲动,导致不良行为发生。
4、性机能发育成熟与性道德观念形成较晚的矛盾。青少年性机能渐渐发育成熟,他们开始意识到自己向成熟过渡,并产生朦胧的性意识,如在异性面前怕羞而又被异性所吸引,有些青少年因此而开始初恋;对性机能有好奇和新颖感,但性道德观念的形成却落后于性机能的发育成熟。这时,如果缺乏正确的性道德教育和性知识教育,就容易接受外界不良的刺激,做出不理智的行为。推动青少年犯罪的需要往往是:膨胀的物质需要,嫉妒,逞强好胜,好奇心等,青少年的犯罪动机通常不稳定,而且带有强烈的情感性和情绪性。青少年的犯罪心理结构是由于个性心理结构内部因素矛盾突出而形成,由此可以了解,校园暴力的根源在于青少年内心机制的发展,要解决校园暴力的问题也需要从多方面着手。
四、预防的基本措施
由于校园暴力的根源在于青少年内心机制的发展,所以预防校园暴力的基本措施应从青少年的教育,尤其是心理健康教育着手,应加强青少年学生的心理知识教育和心理技能训练,提高其心理的容纳性和承受力,而这些教育应结合家庭,学校及社会三个方面来做。
1、家庭教育。家庭是最早对孩子进行社会规范教育的,必须充分发挥家庭的教育职能。但要充分发挥家庭的教育职能,必须先解决家长愿意教育而又不会教育的矛盾。每个家长都期待自己的孩子健康成长,但许多家长都不会用科学的方法去教育孩子。因此需要依靠全社会的力量普及家庭教育知识,充分运用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网络等途径宣传家庭教育知识,也可以举办家庭教育辅导讲座,介绍家庭教育经验,向家长宣传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提供教育子女的正确方法,介绍青少年的心理、生理特点,宣传科学育人,让家庭的教育职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从心理学角度讲,家庭结构的不完整对青少年心理机制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因此父母或监护人一定要更加重视孩子的发展,要给予孩子更多关注,并时刻注意孩子的变化,多和孩子沟通,并让孩子知道他们和其他完整家庭的孩子一样可以幸福,避免孩子孤僻,偏激。同时,家庭的性教育也非常重要。很多家长羞于给孩子传达正常的性教育知识,并一味地想要隐瞒,压制孩子去了解他们应该了解的性教育知识,这就使得孩子可能从不正当的途径去了解,导致产生一些不良行为,甚至更严重的后果。
2、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是青少年教育的决定性环节,是预防校园暴力最基本、最重要的一条防线。加强学校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加强师德、师能及教师队伍的法制观念建设,提高教师素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不恰当的方式对学生进行体罚、变相体罚、人格侮辱是一种重要的校园暴力现象。因此要克服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校园暴力”行为,首先各教育部门要坚持不懈地进行师德建设,选拔和任用有爱心、有责任感、正义感的教师到第一线工作,要根据学生、教师、家长的反馈信息及时对教师的师德进行评价,奖优惩劣,努力形成尊师爱生的教育观念,帮助老师们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最大可能地实现教育目标,从而避免因老师在认识上的局限性而导致其采取一些违背教育规律的行为。最后,加强《教育法》等法律文件的宣传和执行力度,在保证法律精神深入人心的基础上,对于违法行为予以坚决打击,以保护广大学生的合法权益。
(2)转变教育理念,加强对后进学生的教育。应改善教育方式,增加人本的教育理念,多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认知。对成绩不太理想的学生,首先应端正教育态度,不能把学生当作包袱,应善于观察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将他们向积极的方向引导。同时,要采取积极的措施及时防止和解决后进生学业不良的问题,使后进生树立学习的信心,对他们加强个别教育,用科学的观点指导教学,激发他们的学习自觉性和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
(3)与家庭教育密切配合。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密切配合可以是家庭教育得到指导,又可以延长学校的教育手段。学校教师应经常主动和学生家长联系,了解学生在家的表现,向家长介绍学生在校的表现,听取意见,研究教育措施,交流教育经验,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职能充分发挥。
(4)加强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应设置专门的学生心理辅导中心,对学生提供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宣传和知识咨询,同时最好能将心理测量、心理矫正纳入教育教学的轨道,这样一来可以帮助教师对症下药,避免因臆断处理而带来不良后果,同时也可以防患于未然,尽可能地避免学生出现严重的行为偏差。学校的性道德教育和性知识教育也非常重要。目前我国的性教育十分落后,这一问题不应回避,因为学生已逐步显出了青春期的一些特点,对其进行相应的性知识教育,有利于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性问题,排除不健康的好奇、恐怖、甚至模仿心理。
3、社会教育。社会教育主要是配合学校和家庭教育建立良好的教育环境,为学生创造健康的氛围。在物欲横流的今天,学生生活在一片灯红酒绿的喧闹之中,这不仅严重妨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而且由于青少年学生心理上尚不成熟,喜欢模仿,以及进入青春期后意识萌动等一系列心理生理特点,使其容易受到这些不健康娱乐内容的蛊惑而出现越轨行为。同时,社会上闲杂人员窜入学校,或在学校周围对学生进行黄毒诱惑、人身侵害、财物抢劫等,这构成了对良好教育环境的又一个冲击。正处于身心成长期的青少年学生对于环境既有很强的依赖性又缺乏足够的辨别和抵抗能力,所以面对不同的环境他们很大程度上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因此,为他们创造健康的环境尤其重要。要加强建设教育环境,一方面社会不能将文化事业完全推向市场,而要加强引导和调节,对学校周边环境则尤其要加强管理,保证良好的学校环境;另一方面,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的安全知识教育和安全保卫工作。
当然,家庭,学校和社会都是客观作用,主体在于青少年本身,青少年自身应努力提高自己,建立自信,有问题多向老师家长请教,正视自己面对的问题,选择正确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建立正确的认知,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既然你表弟已经选择了忍耐,就不去想报复之类的事情。

但还是应该思考自己为什么引起那几个不学的注意、不满和欺负的?他们欺负你表弟除了有你表弟父母不在身边以外,更重要的可能是你表弟的内心思想和深层意识所散发的外在信号和行为引起那几个小混混的反感,不欺负他不足以显示他们的尊严,让你表弟保存自己的尊严就是否定和蔑视他们的尊严。

你描述表弟已经独立生活,自己干什么事情都井井有条。但他有没有还没有描述的其它内心意识,比如内心轻蔑不好好学习、不关心自己未来前途、整天游手好闲、没有责任心的人呢?

你表弟可能内心有类似的心理意识,这种心理意识是可以外显被别人感觉到的。那几个混混恰恰是你表弟内心本能蔑视的人群类型,他们也感觉到了你表弟的内心倾向,这可能是他们一定要欺负你表弟的根本原因,是他们为保存自己尊严的需要,用彻底否定你表弟的尊严来证明他们的生命尊严。又因为尊严被当面否定,同学们为了自己的尊严不受到可能的伤害疏远你的表弟。所以你表弟现在的麻烦从自己的根源来说是他本能蔑视混混的思想意识,同时也说明他周围的环境不是很好。

你表弟内心是有坚定的责任意识和未来全局意识,这在他受辱时还在衡量攻击行为的后果和考虑未来前途就体现出来了。这种内心本能意识好不好呢?一般来说这种意识是有好处的,特别是在都是负责任的向上的环境中。但一但这种意识过于执着外显为被比如那几个混混感觉到就会引起那些人的不满,给自己招来麻烦。社会上许多类似的人因为类似的原因遭到不公的对待。

你表弟可以不考虑报复,但过于执着的本能意识应该考虑检讨检讨了。否则,因为他今后不可能完全生活在没有混混思想的环境中,所以继续执着很可能会遇到类似的麻烦。

改变环境,同时还应该检讨自己不要过于执着。

心理学解析下 女人数度遇到有家暴史的男友是命运安排的吗

属于的,可参考下文
 【摘要】家庭是人类生活最密切的部分,幸福往往是亲情的代言词,然而,悲剧的产生往往就在那一瞬间。家庭暴力是令人怜悯与发指的,家庭暴力中所引发的女性犯罪让人更是唏嘘不已。为什么会给彼此带来残酷的伤害?这是个很常规的问题。本文就家庭暴力中女性犯罪的心理原因进行分析,并对该类犯罪的防治提出建议。
     【关键词】女性犯罪,受虐妇女综合症心理研究
     【正文】
     一、女性犯罪的现状
      2004年9月8日,包头市的刘颖不堪丈夫多年虐待,在昆区东华超市门口将丈夫杀死后投案自首。她的遭遇引起社会各界同情,108多名群众为其求情,希望法院宽大处理。经包头市昆区人民法院审理,刘颖一审被判有期徒刑3年,缓刑5年。
      究竟是什么让曾经最亲密两人走上如此残酷的境地?家庭暴力。2005年,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检察院对在北京海淀区、丰台区、顺义区和朝阳区看守所当年5月10日到6月10日期间在押的全部女性犯罪嫌疑人关于家庭暴力和涉嫌犯罪的调查,结果发现,她们被捕前遭受家庭暴力的比率是35.7%。自1995年联合国第四届妇女大会在北京召开后,家庭暴力作为一个社会问题迅速付出水面。社会各界专家与妇联系统虽经过了数年的努力,该现象仍然严重而且普遍的存在,不但严重侵犯了公民的人身权利,也对社会的稳定发展造成了难以估量的影响。家暴可以说是女性犯罪的重要源泉。
     是否构成家庭暴力,应该以施暴一方的暴力行为是否已经成为一种行为模式为认定标准。被施暴者稍有不从,就会挨打或者受到恐吓,进而产生恐惧,害怕再次受暴而被迫服从。这样的行为便已构成家庭暴力。这也是我们普遍观众的理念。
     二、对女性犯罪心理浅析
     上述案例仅仅是所有妇女家庭暴力以暴制暴犯罪案件中的一件,纵观所有此类案例,这些被迫杀夫的女性在案发前,其受暴经历、杀夫动机、杀夫前后的行为和心理表现,基本上是相同的。在此,就对家庭暴力女性犯罪的心理角度进行浅析。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女性受暴后起初是不会告诉任何人的,但随着暴力的加重与频繁受暴妇女开始向周围人尤其是亲人寻求帮助然后逐渐转向公安机关。但是家庭暴力不同于其他的一般伤害与犯罪,它涉及到隐私和家庭,所以外人及公安机关并不能有效的解决这一问题。
   对这些犯罪女性的婚姻家庭生活加以总结我们便会发现其中存在一些共性,该类女性都是生活悲惨且长年累月遭受家庭暴力的善良女子。在生活中,他们的人身权利与性自主权力在死者手中受到无尽的侵害,那种程度是我们难以想象的;杀人的主观恶性小;犯罪行为带有防卫性质,长期以来,受暴妇女在家暴面前无力反抗更不能抗衡,只是一味的忍受,当陷入无法接受的程度时才进行殊死的搏斗;人身危险性小,即再次实施犯罪可能性小。
     当听说到家庭暴力的时候我们总会发出这样的愤愤之词:逃掉呗,实在不行就离婚,难道就离不开他吗?挨打却还要跟着他。这些是每个事外人的第一反应。但是,沃克的习得无助效应对此进行了很好地解释。习得无助被证实是一个既与身体健康又与心理健康关联密切的持久信念。有这种信念的人极少向外界寻求帮助,渐渐地接受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深深的感觉没有人能够帮助她。这种反应与实验中狗收到电击后处于无处躲藏的状态中的反应时相似的。减无法改变与躲避那么就选择接受。受虐妇女在经受长期的家庭暴力后,其精神开始处于瘫痪麻痹的状态,无奈的接受现实的生活。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为受虐妇女综合症,由沃尔首次提出,并在加拿大的女皇诉拉娃利一案中加以运用至司法实践。这一概念的运用并不是无章可循的,它主要是根据受虐女性在家庭暴力以暴制暴犯罪中的主要心理与行为特点的特殊性来处理的。受虐妇女实施以暴制暴犯罪主要体现了如下心理特点:
     一、受暴妇女往往对施暴者抱有幻想。因为家庭暴力的产生往往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其中包括四个环节:第一,夫妻间矛盾积聚,双方发生不和,交流减少,关系紧张。这时施暴者想压制自己的暴力冲动,而受害者则试图平息施暴者的怒火,避免发生冲突。一再的忍受与退却不但不会避免家暴的发生,反而助长原施暴者的气焰。使原施暴者认为暴力可以使你屈服,暴力可以解决一切甚至可以成为着个家庭的统治者。为家暴的发生埋下导火线。第二,家暴爆发:矛盾进一步激化,家暴终于爆发。施暴者用语言、情感乃至暴力压倒伴侣,过程中充满愤怒、指责、争吵与恐吓。轻则大骂,重则是妇女陷入长期经常性的被施暴状态。其中包括精神暴力,身体伤害及残酷的性暴力。第三,和解补偿:家暴结束之后,施暴者不断道歉,感到懊悔和悲伤,承诺“再也不会伤害你了”,“我还是爱你的”。有的施暴者为自己的行为开脱,把责任推到对方身上,说“这都是你自找的”,甚至否认刚才的事情是家暴,称事情并不是很糟糕。还有的施暴者会一走了之。妇女看到原施暴者的深深“忏悔”往往会动之以情,回想曾经的甜蜜会相信其的只能各种借口。也为了家庭的和谐而选择默默忍受。家暴过后双方会归于相安无事,当什么事都没有发生,尽量忽略一切,直到下一次矛盾积聚的开始。
     二、受暴妇女习得无助心理的产生,女性在谁家听和社会中都是出处于弱势地位,第一次家庭暴力发生时女性会充满恐惧,想要逃脱试图反抗,但随着暴力频繁的发生使她们认识到自己的一切反抗都是徒劳,根本无法避免家暴来袭反而会引来更加残酷的虐待。于是选择接受,不再挣扎,只期待能快快的过去。
     由于法律救济和社会支持系统的严重缺乏,当女性长期受暴摆脱不了是,当暴力的限度超过忍耐限度时,首保妇女可能深深的感到绝望和恐惧,产生以暴制暴念头,但是,虽然受暴妇女的以暴制暴行为实在是一种绝望的抗争,在国际上,杀死睡梦的施暴人也被成为“受暴妇女的正当防卫”,但是我国法律并不认为这是一种正当防卫。
     三、如何对该犯罪行为有效防治
     当我们认识到家庭暴力是导致女性暴力的重要原因及影响时,就应当从源头下手,防治家庭暴力,保护妇女权益?,减少女性犯罪。家庭暴力中女性犯罪的预防工作显得尤为重要。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着手。
   一、从周围关系的角度进行分析:长期经受家庭暴力的女性会对自己的遭遇充满恐惧,心理急切的渴望能寻找到强大的依靠。女方背后的亲人事她们首先寻求帮助的对象,亲人的帮助可以增强受虐妇女的安全感,给与她们黑暗生活一丝光明。但是开口说出自己挨打的事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亲人朋友的主动介入与支持尤为重要。
     二、从法律和制度的角度分析:由于家庭暴力属典型的家庭纠纷,其具有隐私性与特殊性。法律的执行者一般无法很好地介入,也无法彻底的掌握具体情况对其予以有效地解决。法律的完善也许并不是最好的解决办法,但法律对家暴的一定介入会从一定程度上起到约束和改善的作用。加强执法人员的介入意识,不能仅仅因为是隐私性的不变介入为借口而给施暴者予以规避。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三条规定,禁止家庭暴力。第三十二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调解无效的应准予离婚,即包括实施家庭暴力的。社区人员进入受害者家中对受暴者与施暴者进行感情沟通,帮助其寻找问题的症结并予以解决。由于社区机构的改进,其在小区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显而易见;在社会上也存在很多公益性的社会团体无偿为受虐妇女提供心理咨询与法律援助。进行反家暴宣传活动建立反家暴热线,为公民提供最便捷的帮助。
     三、从当事人双方自身心理角度分析:北京朝阳区人民法院法官曾向记者解释,对家庭暴力的事后惩罚远不如事前预防更为重要。预防的关键还得从其内部及思想观念出发。增强家庭成员及夫妻双方的和谐意识.对原施暴者而言,鼓励其敞开心扉,用理性的柔性的手段来处理家庭内部的纠纷,对女性予以一定的尊重与理解.对女性而言,学会用聪明的方法来协调夫妻间的矛盾,用法律及家族的威力来保护自己。当发生严重的家庭暴力时,丢开羞耻心理,以保护自己的人身安全为前提,寻求多方面的帮助。
     四、提高原施暴者的道德文化和法律意识,把家暴的产生扼杀在摇篮之中。正确的辨别施暴者也是一种事前防御办法,施暴者及女性犯罪的受害人,往往具有以下特点:严重的男尊女卑性别典范,极度嫉妒,缺乏自信与安全,在人前自虐或自杀,总是推诿施暴责任,自我中心,屡悔屡犯,心理不平衡,出生于暴力家庭,人际交往不良等。在最初阶段帮助施暴者进行改正或予以预防,帮助其纠正不良观念。
     家暴中女性犯罪的成因和特点表明犯罪人的自身也是存在很大的缺陷,即使外界的影响导致悲剧的发生,但,只要自身拥有一定的法律意识懂得如何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敞开心扉解决家暴向周围人或机关寻求帮助,悲剧仍然可以避免的。加强女性的思想教育、文化教育,提高女性现代观念也是预防女性犯罪的重要手段。
     【结论】父权的时代已经过去,全新的时代是平等的,和谐的。尊重弱者尊重身边每一个人。家暴中的犯罪女性是值得同情的,受虐妇女综合症的在司法实践中的引用将会为她们提供更为人性化的审判结果,使法律的灵活性彰显的淋漓尽致。但其采取的手段毕竟是以剥夺他人的生命权为结果的。严重侵犯他人合法权益为法律所禁止与严惩的。所以不能让该理论成为助长受虐妇女以暴制暴的风气。我们要做的是鼓励广大的受害妇女采取正当的合法的手段来保护自己保护家人努力建设一个稳定和谐的社会。
本文标题: 从心理学与法律等角度,如何评价北大女学生疑因男友精神虐待与暴力威胁而自杀的事件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qingganwenzhang/170522.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男友父亲给我投资了一个店铺,开业当天我母亲是否应该到现场请大神看看这篇作文需要改些什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