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成语因其朗朗上口又简洁精辟而深受文人墨客的喜爱,但你知道吗?历史上有很多成语都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它代表着一个故事...
自古以来,成语因其朗朗上口又简洁精辟而深受文人墨客的喜爱,但你知道吗?历史上有很多成语都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它代表着一个故事或者典故。
本期,我们准备了30个成语,分别对应30个历史人物,一起来看看吧!链接内还可以免费领取PDF文档打印学习喔。
01、闻鸡起舞(祖逖)
出处:
《晋书·祖逖传》:“中夜闻荒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释义:
原意为听到鸡啼就起来舞剑,后来比喻志士奋发向上、坚持不懈的精神。
02、一字千金(吕不韦)
出处:
《史记·吕不韦列传》:“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
释义:
原义是改动一个字赏赐千金;后用来称赞诗文精妙,价值极高。
03、一鼓作气(曹刿)
出处:
《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释义:
原意是作战擂响第一声战鼓时,士气最为高涨,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
04、一饭千金(韩信)
出处:
西汉·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信钓于城下,诸漂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又:“信至国,如所从食漂母,赐千金。”
释义:
形容受人点滴之恩而给予厚报。
05、东山再起(谢安)
出处:
《晋书·谢安传》:“隐居会稽东山,年逾四十复出为桓温司马,累迁中书、司徒等要职,晋室赖以转危为安。”
释义:
指再度出任要职。也比喻失势之后又重新得势。
06、图穷匕见(荆轲)
出处:
出自《战国策·燕策三》:“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释义:
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了出来。
07、纸上谈兵(赵括)
出处: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释义:
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08、卧薪尝胆(勾践)
出处:
西汉·《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释义:
卧:睡。薪:柴草。睡觉睡在柴草上,吃饭睡觉都尝一尝苦胆。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
09、负荆请罪(廉颇)
出处: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释义:
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表示主动向人认错赔罪,请求责罚。
10、揭竿而起(陈胜)
出处:
汉·贾谊《过秦论》:“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释义:
揭:举起。竿:竹竿,指代旗帜。起:起义。高举反抗的旗帜,起来斗争。泛指人民武装起义。
11、司空见惯(刘禹锡)
出处:
唐·孟棨《本事诗·情感》载刘禹锡诗:“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江南刺史肠。”
释义:
指某事常见,不足为奇。
12、孺子可教(张良)
出处:
西汉·司马迁《史记·留侯世家》:“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返,曰:‘孺子可教矣。’”
释义:
原义是小孩子是可以教诲的,喻指年轻人有培养前途。
13、四面楚歌(项羽)
出处:
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释义:
楚:古代楚国。四周都是楚人的歌声。比喻四面受敌,孤立无援,陷入绝境。
14、老当益壮(马援)
出处: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马援传》:“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
释义:
指年纪大了,志气应当更壮;比喻年纪老,但体力和精神更加健壮或者干劲更大。
15、投笔从戎(班超)
出处: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班超传》:“永平五年,兄固被召诣校书郎,超与母随至洛阳。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
释义:
指扔掉笔去参军;比喻文人放弃文化工作参军入伍。
16、乐不思蜀(刘禅)
出处:
西晋·陈寿《三国志·蜀志·后主传》东晋·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司马文王与禅宴,为之作故蜀技,旁人皆为之感怆,而禅喜笑自若…….他曰,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
释义:
指快乐得不再思念蜀国;比喻乐而忘返或乐而忘本留恋他乡。
17、暗渡陈仓(韩信)
出处:
元·无名氏《暗度陈仓》第二折:“着樊哙明修栈道,俺可暗度陈仓古道。这楚兵不知是智,必然排兵在栈道守把。俺往陈仓古道抄截,杀他个措手不及也。”
释义:
指正面迷惑敌人,从而绕道偷袭。也指暗中进行某项活动。
18、嗟来之食(黔敖)
出处:
《礼记·檀弓下》:“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
释义:
该成语原指悯人饥饿,呼其来食,后比喻带有侮辱性的或不怀好意的施舍。
19、怒发冲冠(蔺相如)
出处: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释义:
冠:帽子。愤怒得头发竖起,顶起了帽子。形容愤怒到极点。
20、手不释卷(吕蒙)
出处:
《三国志》裴松之注引《江表传》:“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
释义:
释:放下。卷:书本。手总是拿着书。形容读书勤奋,用功好学或读书入迷。
21、韦编三绝(孔子)
出处:
《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
释义:
本指孔子勤读《易经》,致使编联竹简的皮绳多次脱断;后用来比喻读书勤奋,刻苦治学。
22、墨守成规(墨子)
出处:
明·黄宗羲《钱退山诗文序》:“如钟嵘之《诗品》;辨体明宗;固朱尝墨守以为准的也。”
释义:
形容思想保守,按老规矩办事,不求改进。
23、病入膏肓(蔡桓公)
出处:
《左传·成公十年》:“医生;曰:‘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
释义:
病到无法医治的地步,也比喻事情到了无可挽回的地步。
24、力透纸背(颜真卿)
出处:
唐·颜真卿《张长史十二意笔法记》:“当其用锋,常欲使其透过纸背,此成功之极也。”
释义:
透:穿过。写字时笔锋的力量到达纸的反面。形容书法、绘画遒劲有力。后也形容诗文立意深刻,用词精练。
25、高山流水(俞伯牙、钟子期)
出处:
出自《列子·汤问》:“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释义:
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
26、口蜜腹剑(李林甫)
出处: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尤忌文学之士;或阳与之善;啖以甘言而阴陷之。世谓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剑。”
释义:
嘴上说得很甜,肚里却揣着害人的主意。形容嘴甜心狠,为人阴险。
27、指鹿为马(赵高)
出处:
《史记·秦始皇本纪》:“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
释义:
指着鹿说是马。比喻有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28、风声鹤唳(苻坚)
出处:
唐·房玄龄《晋书·谢玄传》:“闻风声鹤唳,皆以为王师已至。”
释义:
本义是听到风声和鹤叫声疑心是追兵,后比喻惊慌失措或自相惊忧的样子。
29、洛阳纸贵(左思)
出处:
《晋书·左思传》:“于是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
释义:
原义是晋代左思《三都赋》写成之后,抄写的人非常多,洛阳的纸因此都涨价了;后比喻著作广泛流传,风行一时。
30、入木三分(王羲之)
出处:
唐·张怀瓘《书断·王羲之》:“晋帝时祭北郊;更祝版;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
释义:
原形容书法的笔力极为强劲。现比喻见解、议论、分析、刻画很深刻。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