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古诗词音韵 初一下册语文古诗十首(全诗)

发布时间: 2022-08-11 09:58:14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句子 点击: 99

山中杂诗吴均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竹里馆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峨眉山月歌李白峨眉山月半

初中语文古诗词音韵 初一下册语文古诗十首(全诗)

山中杂诗

吴均

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

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竹里馆

王维

独 坐 幽 篁 里,

弹 琴 复 长 啸。

深 林 人 不 知,

明 月 来 相 照。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洲。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逢入京使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滁州西涧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

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

送灵澈上人

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 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夕阳, 青山独归远。

约客

宋●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

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

闲敲棋子落灯花。

论诗

赵翼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请采纳为答案 谢谢!

初中语文,怎么划分句子特别是古诗的朗诵节奏?

古诗一般都是有节奏的,朗诵的节奏也和诗的节奏相符合,另外还和诗体现的感情相关,如轻快的,愉悦的,悲伤的,苍凉的,雄壮的等等,感情色彩不同,朗诵节奏也会不同。诗的节奏主要是由大体整齐的语言形式造成的。大体整齐的语言形式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大体整齐的字数;二是大体整齐的句式;三是朗诵或歌唱时。停顿的次数也是大体整齐的。或者说是有一定规律的。

我国古代诗歌可分为齐言诗、杂言诗两类,应当说其形式都是大致整齐的。但又略有不同。

先来看齐言诗。例如在四言诗中,一般是一句两顿,二二句式: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曹操《观沧海》)

在五言诗中,一般是一句三顿,二二一或二一二句式: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古诗十九首》)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陶渊明《饮酒》)

而在七言诗中,一般是四顿,二二二一或二二一二句式: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群燕——辞归——雁——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

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

(曹丕《燕歌行》)

以上是自先秦至汉魏六朝古诗节奏句式的一般特点。南朝齐梁之后,随着汉字四声的发现,诗人注意到平上去入按照一定的规律交错互用,会产生一种特别悦耳的音调效果,于是反复试验,结果就形成了字数、句式、音韵等皆有严格要求的近体诗——格律诗。常见的格律诗有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五言绝句与七言绝句等。这里的关键是平仄。所谓平仄,是古人对汉字四声的归纳,与现代汉语的四声不尽相同。一般而言,平声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一声和二声(即阴平、阳平),仄声是上、去、入三声的总称,其中上声相当于三声,去声相当于四声,而入声字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已经消失,转入到其他各声调中去了。赵元任在《国音新诗韵》中曾对这五音的标准读法作了说明,指出这五声若交错相间地排在一起,可造成高低起伏而有一定节奏感的效果。

五言或七言格律诗的句式与古体诗节奏句式基本相同,如: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维《杂诗》)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黄鹤楼》)

但为保持意义单位的完整,句式不一定这样细分,而可以采取比较粗略的方式,即五言为二三句式,七言为四三或二五句式,如: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下——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李商隐《无题》)

格律诗与古体诗的最大区别,是要求词语平仄交错,以造成音调抑扬顿挫之美。所以,格律诗的节奏不仅来自顿数的安排,更来自平仄的交替互用。简言之,平仄格式是格律诗的要素。五言律诗的平仄格式有四种基本句型:

第一句型:仄仄仄平平,

第二句型:仄仄平平仄。

第三句型:平平仄仄平,

第四句型:平平平仄仄。

七言律诗不过是五言律诗的扩展,它也有四种基本句型:

第一句型:平平仄仄仄平平,

第二句型:平平仄仄平平仄。

第三句型:仄仄平平仄仄平,

第四句型:仄仄平平平仄仄。

诗人创作五言或七言格律诗,就是以上句型的交替互用。这种平仄交替互用的基本原则是:在本句中交错,在对句中对立。例如陆游《书愤》的三、四句:

楼船在雪瓜洲渡,

平平/仄仄/平平/仄

铁马秋风大散关。

仄仄/平平/仄仄/平。

如果是五律或七律,还要求中间两联即“颔联”和“颈联”用对仗,押韵也有诸多限制。

古诗词中的韵脚除了音韵美,还有什么妙处

1)韵脚是每一首诗词的最根本表现,诗词有了韵脚犹如屋楹之基石,韵脚稳重则诗词筋腱有力,突显诗词的美。

2)使诗词的情感情意与韵脚和谐搭配,才能体现使诗词的情籍着韵脚所体现的感情基调获得进一步的表达。

3)根据韵脚的声调来配合诗词的情调只不过是一种最基本的随情用韵法,同一声调中还有许多不同的韵脚,这些不同的韵步所体现的感情色彩当然也是不同的,拿平声韵来说,它们就有各自的特点,例如:东,真的韵就是宽平,支,先韵就是细腻,鱼,歌韵就是缠绵,萧,尤韵就是感慨,各有各自的声音。

求七年级下册语文书课后十首古诗!!

七年级下册语文书课后十首古诗:

1、《山中杂诗》——作者:吴均 (南朝)

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

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释义:山与天相接的地方缭绕着阵阵云烟,从竹林的缝隙里看洒落下余晖的夕阳。鸟儿欢快地向房檐上飞去,洁白的云儿竟然从窗户里轻轻地飘了出来。

2、《竹里馆》——作者:王维(唐)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释义:我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一边弹琴一边高歌长啸。没人知道我在竹林深处,只有明月相伴静静照耀。

3、《峨眉山月歌》——作者:李白(唐)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释义:高峻的峨眉山前,悬挂着半轮秋月。流动的平羌江上,倒映着精亮月影。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想你却难相见,恋恋不舍去向渝州。

4、《春夜洛城闻笛》——作者:李白(唐)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释义:是谁家的庭院,飞出幽隐的玉笛声?融入春风中,飘满洛阳古城。客居之夜听到《折杨柳》的乐曲,谁又能不生出怀恋故乡的深情?

5、《逢入京使》——作者:岑参(唐)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释义:向东遥望长安家园路途遥远,思乡的泪沾湿双袖模糊面容。在马上匆匆相逢没有纸和笔,只托你给我的家人报个平安。

6、《滁州西涧》——作者:韦应物(唐)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释义:我喜爱生长在涧边的幽草,黄莺在幽深的树丛中啼鸣。春潮夹带着暮雨流的湍急,惟有无人的小船横向江心。

7、《江南逢李龟年》——作者:杜甫 (唐)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释义:岐王府第里时常相见,崔九堂前您的音乐多次听闻。如今正是江南的大好风景,在落花时节又重逢李君。

8、《送灵澈上人》——作者:刘长卿(唐)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释义:苍翠的丛林掩映着竹林寺,远远地传来黄昏的钟鸣声。身背斗笠在夕阳的映照下,正独自沿着青山走向远方。

9、《约客》——作者:赵师秀(南宋)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释义:梅子黄时,家家都被笼罩在雨中,长满青草的池塘边上,传来阵阵蛙声。时间已过午夜,已约请好的客人还没有来,我无聊地轻轻敲着棋子,震落了点油灯时灯芯结出的疙瘩。

10、《论诗》——作者:赵翼(清)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释义:李白和杜甫的诗篇曾经被成千上万的人传颂,如今读起来感觉已经没有什么新意了。国家代代都有很多有才华的诗人,他们的诗篇文章以及名气都会流传数百年(流芳百世)。

初中语文扩展阅读文言文初中古诗鉴赏手册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译文 

枯藤缠绕的老树的枝干上栖息着黄昏归巢的乌鸦,

小桥下潺潺的流水映出飘荡着炊烟的几户人家。

荒凉的古道上,迎着萧瑟的秋风,一位骑着瘦马的游子缓缓前行。

夕阳早已往西沉下来,

漂泊未归的游子还在极远的地方。

赏析

   头两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就给人造成一种冷落暗淡的气氛,又显示出一种清新幽静的境界,这里的枯藤,老树给人以凄凉的感觉,昏,点出时间已是傍晚;小桥流水人家使人感到幽雅闲致。12个字画出一幅深秋僻静的村野图景。古道西风瘦马,人描绘了一幅秋风萧瑟苍凉凄苦的意境,为僻静的村野图又增加一层荒凉感。夕阳西下使这幅昏暗的画面有了几丝惨淡的光线,更加深了悲凉的气氛。诗人把十种平淡无奇的客观景物,巧妙地连缀起来,通过枯,老,昏,古,西,瘦六个字,将诗人的无限愁思自然的寓于图景中。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是点睛之笔,这时在深秋村野图的画面上,出现了一位漂泊天涯的游子,在残阳夕照的荒凉古道上,牵着一匹瘦马,迎着凄苦的秋风,信步漫游,愁肠绞断,却不知自己的归宿在何方,透露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悲凉情怀,恰当地表现了主题,这首小令是采取寓情于景的手法来渲染气氛,显示主题,完美地表现了漂泊天涯的旅人的愁思。与此曲感情比较相似的还有杜甫一首诗中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马致远一曲小令,短短28字,意蕴深远,结构精巧,平仄起伏,顿挫有致,音韵铿锵,直贯灵心。其四射的艺术魅力,倾倒古今多少文士雅客,骚人才子。曲中意味,既“深得唐人绝句妙景”(《人间词话》),又兼具宋词清隽疏朗之自然,历来被推崇为描写自然的佳作,堪称"秋思之祖"(《中原音韵》)更被王国维称赞其秋思为小令之最佳者。它勾画了一幅浪迹天涯的游子在深秋黄昏时刻孤寂无依的悲凉处境和思念故乡的愁苦心情。你看: 夕阳下, 乌鸦归巢, 小桥边,农人回家; 而荒凉古道上, 瑟瑟秋风中, 我们的主人公却是疲人瘦马,踽踽独行,夜宿何处, 明日何往?都还不得而知。这又怎不叫他愁肠寸断、倍思故乡! 全曲不着一"秋", 却写尽深秋荒凉萧瑟的肃杀景象; 不用一"思", 却将游子浓重的乡愁与忧思写得淋漓尽致。正所谓:“不著一字, 尽得风流。” “枯藤老树昏鸦,” 小令伊始,由近处着笔,“在一株枯藤缠绕的老树枝头,几只乌鸦守在巢边‘哇哇’怪叫”,就将一幅萧瑟肃杀的深秋景致展现在读者眼前,紧紧扣住了读者的心弦。 “藤”、“树”、“鸦”,本是郊野司空见惯的景物,并无特别之处,可一旦与“枯”、“老”、“昏”结合匹配,一股萧瑟肃杀之气立即从字里行间油然升起,笼罩在读者心头,再加上平仄的转换与音韵的配合,“平平—仄仄—平平—”,两字一顿,语调由低转高,再由高转低,“枯、老、昏”依次递进,紧压过来,让人顿感气息闭塞,真有喘不过气来的感觉。 “小桥流水人家,”诗人笔锋一转,读者的视线也跟着带向远方,一组充满和平安详生活气息的图画展现在我们面前,我们高度紧张的情绪也因此一缓,长长地吐出一口气来。这既是对远处风景的诗意描绘,也表现了漂泊的诗人对悠闲恬静的田园生活的向往与渴望。在平仄的运用上,采用了“仄平—平仄—平平—”的组合方式,语调也因平仄的转换而显得欢快与和缓起来。“小桥流水人家”也因此而成为描写诗意的田园生活的千古绝句。 “古道西风瘦马。”诗人笔锋一收,又将我们从美好的憧憬与向往中拉回到无奈的现实里来:古道萧索、西风凋零、瘦马宛然,无论情愿不情愿,喜欢不喜欢,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浪迹天涯的孤行苦旅还得继续。“仄仄—平平—仄仄—”,音声一变,气息也由舒缓再次转为短促,显示出诗人的激愤的情绪,我们的心情也不由自主地跟着紧张起来。 “夕阳西下—,”“平平平仄——”我们的心再次被诗人揪起来:落日西逝,暮霭笼罩,颠沛劳顿的诗人今夜会宿在何处?明日还将去往何方? “断肠人在天涯。” 诗人此时愁苦之情溢于言表,是一种浓浓的离愁才下眉头,又上心头,所以“仄平平—仄平平——”诗人发出一声仰天浩叹,就此作结。 “伤心的旅人,在遥远的异乡漂泊流浪。”是伤心?是孤寂?是悲哀?是无助?还是无奈?又似乎是兼而有之。这既是诗人对人生际遇的感怀与嗟叹,也是对当时黑暗现实的有力质问和无情揭露。整首小令初看起来,纯用白描手法,仔细揣摩,却又满是比喻象征。用词之精炼准确,结构之精致巧妙,寓意之深刻广泛,实为罕见。

  这首小令寓情于景,生动的表现了一个长期流落异乡的人的悲哀。这首小令句法别致,前三行全由名词性词组构成,一共列出九种景物,言简而义丰。 “断肠”二字为诗眼。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这首小令寄情于物,把凄苦愁楚之情,通过众多自然景物的鲜明形象,浓重的深秋色彩,刻画得淋漓尽致。

参考资料:http://gushi.youddos.com/gsdq/czgs/

古诗的音韵是什么啊

古诗和古词分别在盛唐和晚宋到达了顶峰。作为地球上最复杂的汉语文学,唐诗宋词成为世界古典文学里一颗最灿烂耀眼的明珠。

唐宋人的贡献包括了诗词格律的音乐化、规范化。唐诗宋词有极其严格复杂的格律,所以,我们国家需要有一些专业人才去终身研究古文字、古汉语、古典文学、古典诗词,特别是唐宋诗词的格律。

诗词格律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音调、用韵、章法。其中以音调最为重要,用韵为其次。

那什么叫韵呢?每个中国字的发音由声母、韵母所组成的,韵母相同的字称为同韵字。古人没有拼音,为了方便使用,只能把若干同韵字组成韵部,并把具有代表性的字作为部的名称,而里面全是韵母相同的字。

古人的声调音韵和今人有很大的差异,要研究古诗词声调音韵是非常复杂的。古代没有录音机,后人只能从前人的诗歌作品和有关音韵的书籍去推断。但是,从远古起年代的变迁、地域方言的融合变异使这研究极度困难。

汉语发音从西周到南北朝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南北朝人读先秦文献的时候,发现有许多押韵不和谐的地方了。例如《诗经·邶风·燕燕》“燕燕于飞,上下其音,之子于归,远送于南”中的“音”和“南”两个字不押韵,后来的人牵强地改变“南”字的读音使其押韵。北梁人沈重在《毛诗音》中指出:“南:协句,宜乃林反”。他用反切的方法标注他认为正确的读音(用普通话读,他把“南”字的方音改成nín)。他这种方法叫做“协韵” (亦称“叶音”)。

隋朝人陆德明认为不应该使用协韵法,因为他认为古代人押韵不严谨,没有必要改正《诗经》的读音。他指出:“沈云协句宜乃林反,今谓古人韵缓,不烦改字”。

到了宋朝,朱熹等人继承发展了南北朝的协韵法,系统地改正《诗经》和《楚辞》里所谓“不和谐”的韵脚字的读音。他们把读音脱离时空固化了,把韵的使用绝对化了,认为古人写诗都严格,认为古人对韵脚字可以临时改读,导致了错误的分析。

宋朝吴棫、郑庠、项安世、程迥等人对古音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为后代的学者开辟了研究古音的新途径。

明代音韵学家陈第反对宋人叶韵说,认为《诗经》、《楚辞》反映的是古音,不能以唐宋今音为标准随音改读来求韵脚的谐合。他明确提出“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的观点,彻底扫清了叶音说的谬误。

最早用科学的方法研究上古音的学者是明末清初杰出的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顾炎武。他继承了陈第的学说,认为“古诗无叶音”,并发明了“离析唐韵”的研究方法,旨在恢复古代汉语的发音。他奠定了上古音研究的基础,一直到今天,他的“离析唐韵”仍然是上古音构拟的原则之一。

字的读音除了有韵之分,还有声调之分。今天普通话规定了第一字调(现名阴平)、第二字调(现名阳平)、第三字调(现名上声)和第四字调(现名去声),(“儿化”“轻声”等读音变异例外)。但唐人对声调的划分却不同,汉语有四个声调“平上去入”,即所谓“四声”。“平仄”就是四声的简单化归类:平就是平声,仄包括了上声、去声和入声三个声调。

现代的普通话已经没有入声,在普通话的体系下可以认为,阴平和阳平属于平声,上声和去声属于仄声。

入声这个声调是一个短促的调子,现代江浙、福建、广东、广西、江西等处的方言里都还保存着入声。在普通话的体系下,入声字已经分别归属于入声字变为去声、阳平,也有归属于阴平、上声的。

普通话也没有全浊声母,只有“全清、次清、次浊”三类,其中b、d、g、j、x、zh、sh、z、s是全清音,p、f、t、k、h、q、ch、c是次清音,m、n、l、r、y、w是次浊音(以上都是按汉语拼音标注)。全浊字与入声一样,已经在普通话中消亡了。

历代的韵书把同一声调内的同韵字归为一个韵目,各以一个代表字加序号命名,比如上平一东、入声一屋等等。

诗不是写的,是吟出来的,是唱的。从唐代起,诗词发展了极其严格的韵律,特别是对平仄的要求,一般是不准许违背的。所以今人仿作,如果不依平仄,也不依古韵,只能称作“打油诗”。如果想仿作古诗,比如五古、七古,反而要避免有太多的律句,以求格调高古。但如果做格律诗词,那是必须务必严格遵守规则的。

既然诗是吟唱而生,词诗是填写而成,那么人们必然是依附他们那个年代和那个地区的方言的。古代交通不便,语言的差异很大,我相信所有的诗家词人都带有一定的方言,而且,随着年代的推移、文化的交流、地方语言之间的融合变异,复杂性就更大了。我也相信,唐宋人写诗词,大都不会苛求更古老的音韵,而是各自依照本地当时代的发音去写、去配曲的。即便是参照韵书,那韵书的根基也来源于诗人词家的方言。

如果我们用现代的普通话来朗诵唐诗宋词,往往会觉得平仄错了,甚至用用韵也错了。律句对平仄的要求非常严格,例如“当春乃发生”句中的“发”字,唐代是入声字,与“春”字平仄相错,但如果用普通话来读,“入声”已经消失,读阴平,显然与平仄格律相抵触。又如唐李益《江南曲》“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其中的“期”和“儿”似乎没有押韵,但“儿”用吴语发音,是“ni”,实际上是押韵的。我的家乡在无锡,我说家乡话“儿子”就读成“nize”,而非“erzi”。

确实,专业人士研究古诗词,必须研究历代诗歌的发展史,了解唐韵,研究各个朝代方言的变化,研究古音韵的变化。而今人弄诗填词,必须符合格律,但惟独发音,我认为不必再依照古韵了。

另外,有四点理由:

(1)如果刻意要求今人仿作格律诗词,必须依照韵书,那不符合今人的标准发音,否则怎么顺利地颂读吟唱呢?那也违背了诗词吟唱而成的创作原则了,势必流于文字游戏。

(2)宋人不依秦韵,清人有别唐韵,唐宋诗人词家如果苛求上古的读音,那么还能出现盛唐繁华的诗坛吗?还能出现南北宋繁华的词坛吗?同样的道理,我们不能批评古人作诗词为什么不选用最最古老的发音,也不能批评古人为何不统一方言,在交通发达、媒体通用、人流宏大、普通话推广的今天,要让格律诗词获得新生和发展,就不宜提倡按古代的读音创作,不宜提倡按古韵书选字。

(3)今人模仿写古体诗词,即使严格按《词林正韵》选字,即使格律规范,也难以表达出现代社会的意境和风味,总给人“东施效颦”之感,你水平再高、研究再深,未必能“正统”到进入古人的境界。

(4)其实声调的束缚远大于章法的束缚,放弃追求古老死亡的读音,有利于减轻格律的束缚,有利于格律诗词的新生。

前几天,[中华诗词报]对我的《五绝·山雪》提出很专业的意见,因为我把古入声字“白”按现代普通话的阳平的发音使用了,建议我修改后推送。为此我提出可以按现代人的读音来写的,并请求他们给以答复赐教。[中华诗词报]要求我注明“新韵”,否则要按“平水韵”改写。一字之改,谈何容易,即使勉强修改,原作的韵味意境也没有了。何况我是依新韵而作,没有修改的必要。当然,我们以后创作、推送古体诗词,必须注明新韵或平水韵。

总之,祖国的文学宝库需要很多专业人员来进一步发掘,古典文学需要他们采用现代化的手段来采集、整理、分析、研究、校核、辨析、修订、补缺、求证、评注、收藏、保管、出版、发行。当然也需要由一群精通古典文学的学者来带动古典文学的发展,给古体诗词赋予新的生命。

作为一般的业余爱好者,我深感自己缺乏古典文学的专业底蕴,要硬装成文人墨客,张口“之乎者也”,闭口古风古韵,反而要给人感觉到面目可憎。而另一方面不能不看到,更多地了解古代的韵书、了解诗词的格律,熟悉古典文学的语法,是更好地赏析古典文学的必要条件。

我不提倡大量写古诗词,不仅格律太艰深,而且时代变了,要“装”出那样风味来,确实太难太难。所以以赏鉴为主,偶尔兴来,填上一首“打油”的,也必须绞尽脑汁,苦思冥想,而且绝对不能发表的。所以,我有个原则,实在写不出严格符合新旧韵律的作品,宁可不写古诗词,宁可写现代诗。

所以我倡导青年朋友学好现代汉语,提倡健康的文风。文章要有内容有新意,不要无病呻吟或耸人听闻,更不要敏感的话题做文字游戏;主题须鲜明,层次要分明,分段要合理,特别要讲究自然段的分割;力求文字的规范化,力求语言的准确、通俗、精练,屏弃文字的生造堆砌,避免莫名其妙、故作姿态的语言表述;准确运用各种修辞方法,准确使用标点符号。

我们还应当提倡学习古汉语知识,以便更好地赏鉴古典文学。即使偶尔要模仿写古体诗词,不妨抛弃唐宋的发音或更古老的方言,更不宜使用现代方言,应当使用现代汉语拼音的标准发音,但必须合乎格律章法。

古诗格律音韵

括号的意思表示括号里的是可平可仄的,俗语有一三五不论,二四论分明的话,通常对七言的律诗或绝句来说,其一三五字多半是可平可仄的(当然也不尽然,王力先生在书中就对这句俗语表示反对)

初中语文古诗词(课内课外)内容 加赏析!!!!!!!!!!!!!!

人教版语文7上古诗词名句简析

1、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曹操《观沧海》

简析:此四句作者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更显示了诗人的博大胸怀。从两个若字可以看出写的是虚景即作者的主观感受。

2、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王湾《次北固山下》

简析:此联写船上所见景色,“平”“阔”“正”“悬”四字炼得好:“潮平”才显得宽阔;“风正”才有悬空的态势。后人有此联下句化出“一帆风顺”这一成语。

3、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简析:此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写白日和黑夜的交替以及新年和旧年的交替,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新的事物即将取代旧的事物,光明即将到来驱走黑暗,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4、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简析:此联写莺燕,是诗人所见。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开始衔泥筑巢。作者用这两种具有春天象征性的小动物,写出了春天给人们带来了生机勃勃的感觉。

5、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简析:此联写花草,着重表现诗人的主观感受。唐朝时人们有骑马游春的习俗。马在浅草地上走的很轻快,人在马背上自然感到舒适,但看花的时间长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接,也会产生迷乱的感觉。

6、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

简析:这几句诗写出了诗人老当益壮,渴望统一国家的雄心壮志。“老骥”这一比喻常形象,“烈士”正是诗人自身的写照。

7、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简析:这两句诗写重重花木掩映着弯弯的小路,来到禅房,更觉幽静。“曲径通幽”这一成语正是由此句得出。

8、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简析:诗人通过大胆的想象,他要把自己的思念托付给明月,带给远方寂寞的朋友。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和与友人间深厚的友谊。

9、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简析:诗人在此设想了未来相逢的情景,与友人共剪夜烛,共话夜雨。在这个相逢的日子里相互倾诉昔日的离情,足见这离情是何等深沉。

10、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泊秦淮》

简析:这两句诗是诗议论,但议论并非指向不知亡国之恨而犹自歌唱的商女,而是指向不顾国家艰难、只顾自己享乐的上层人物。这是诗人的弦外之音。

11、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

简析:这两句诗情致缠绵,音调谐婉,对仗工稳,宛如天成。写出了词人感叹美好的时光易逝,传达出一缕若有若无的淡淡闲愁。同时也提示我们要珍惜美好青春,努力学习。

12、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

简析:诗句明写小小的方糖为什么总是这样明净,乃是因为它有活水不断地从源头流来。其实作者是比喻,他想借助这一现象说明一个人要想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思想境界,就必须去读书。

七年级下

山中杂诗 (选自欧阳询《艺文类聚》)

(南朝梁) 吴均

山际见来烟, 竹中窥落日。 鸟向檐上飞, 云从窗里出。

【译文】

山与天相接的地方缭绕着阵阵岚气云烟, 竹林的缝隙里洒落下夕阳的余晖。 鸟儿欢快地在房檐上飞来飞去, 洁白的云儿竟然从窗户里飘了出来。

【赏析】

诗歌描写的是诗人住在山中的有趣生活:山峰环绕,竹木茂盛,鸟在人家的房檐上飞,云彩居然从窗里飘出来。此幽居荡尽了人间的尘滓,随意而传神地表达了诗人惬意闲适的心情。全诗不过短短四句,一句一景,然句句不离“山中”的主题。烟岚弥漫着山谷,在山峰间飘来荡去,这正是幽静深邃的山中所常见的现象。落日西沉,只能在竹林的间隙中窥见其脉脉的斜晖,由此可见竹林的茂密青葱,山间的幽趣在首两句中已曲曲传出。屋檐上的飞鸟来来往往,白云穿窗而过,都说明诗人所居之处地势高峻,而且在茂林修竹之中。

竹里馆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译文】

月夜,独坐幽静的竹林子里,间或弹弹琴,间或吹吹口哨。竹林里僻静幽深,无人知晓,却有明月陪伴,殷勤来相照。

【赏析】

这是一首写隐者的闲适生活情趣的诗。诗的用字造语、写景(幽篁、深林、明月),写人(独坐、弹琴、长啸)都极平淡无奇。然而它的妙处也就在于以自然平淡的笔调,描绘出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融情景为一体,蕴含着一种特殊的美的艺术魅力,使其成为千古佳品。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表面看来平平淡淡,似乎信手拈来,随意写去其实却是匠心独运,妙手回天的大手笔。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译文】

峨眉山升起半月(农历15左右)的秋月(应该是明月不然怎么会有影子),月影(月亮在水中的倒影)映入青衣江随着江水流流动.夜晚诗人乘坐(的)小船从清溪(地名)出发驶向三峡(地名),

思念你(诗中说的是月亮)却不能让你(诗中说的是月亮)看见我乘的船已经到达了渝州(表达对朋友的思念).

【赏析】

这首诗是在李白初次出四川的历史背景下创作(当时李白还很年轻)音韵流畅,意境明朗,语言浅近,诗人从峨眉山的月亮写起并用一个秋(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字点明他离开的季节是秋季。月影又说明了秋高气爽。然而他描述的月亮又只有“半轮”(一半的月亮),让人联想不断(是什么原因只有一办呢)。 作者运用“入”和“流”这种连动式谓语结构,意思是月亮的影子倒入水中又和水一起流动。应了那首歌 “月亮走,我也走我送阿哥到村口 到村口~”,并且只有船移动才有如此景象,这句不仅写了美景还为下句做了铺垫。意境空灵入妙首尾相应。本来,绝句因为短不善表现时空变化,经过作者之手却能随意超越时空,驰骋自由的空间跨度不得不让人佩服。整首诗二十八字却有5处地名,地名就有12字,在绝句中极为罕见。

《春夜洛城闻笛》

(唐)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译文】

阵阵悠扬的笛声,是从谁家中飘出的? 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 就在今夜,听到令人哀伤的《折杨柳》, 有谁的思乡之情不会油然而生呢?

【赏析】

这首诗全篇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这笛声不知是从谁家飞出来的,那未曾露面的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并不准备让别人知道他,却不期然而然地打动了许许多多的听众,这就是“谁家玉笛暗飞声”的“暗”字所包含的意味。“散入春风满洛城”,是艺术的夸张,在诗人的想象中,这优美的笛声飞遍了洛城,仿佛全城的人都听到了。诗人的夸张并不是没有生活的依据,笛声本来是高亢的,又当更深人静之时,再加上春风助力,说它飞遍洛城是并不至于过分的。

《逢入京使》

作者: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译文】

回头东望故园千里,路途遥远迷漫;满面龙钟两袖淋漓,涕泪依然不干。途中与君马上邂逅,修书却无纸笔;唯有托你捎个口信,回家报个平安。

【赏析】

诗写游客邂逅京使,托他捎带口信回家的情境。诗来自生活,反映生活,信手写去,不事雕琢,亲切不味,真挚感人。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是生活中常见之事,一经艺术提炼概括,多么典雅感人,富有生气!这是一首边塞诗,盛唐时代,是边塞诗空前繁荣的时代,出现了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派,他们的创作为百花齐放的盛唐诗坛,增添了一支奇葩。

《滁州西涧》

作者:韦应物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译文】

我独爱那自甘寂寞的涧边幽草,树荫深处黄莺发出诱人的叫声。晚潮加上春雨水势更急,郊野的渡口空无一人,只有空空的渡船自在的漂浮着。

【赏析】

这是写景诗的名篇,描写春游滁州西涧赏景和晚潮带雨的野渡所见。首二句写春景、爱幽草而轻黄鹂,以喻乐守节,而嫉高媚;后二句写带雨春潮之急,和水急舟横的景象,蕴含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可奈何之忧伤。全诗表露了恬淡的胸襟和忧伤之情怀。

《 江南逢李龟年 》

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 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

【译文】

当年在岐王宅里,常常见到你的演出;在崔九堂前,也曾多次欣赏你的艺术。没有想到,在这风景一派大好的江南;正是落花时节,能巧遇你这位老相熟。

【赏析】

这首诗是杜甫绝句中最晚的一篇,作于唐代宗大历五年(770年)。《明皇杂录》中记载:“开元中,乐工李龟年善歌,特承顾遇,于东都大起第宅。其后流落江南,每遇良辰胜景,为人歌数阕,座中闻之,莫不掩泣罢酒。杜甫尝赠诗(即指此诗)。”杜甫少年时代正是开元盛世,曾与李龟年相熟;四十年后国家已经衰败,两人穷途相遇,不胜今昔之感,就写下了这首深沉的诗。

《送灵澈上人》

作者: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译文】在苍翠的竹林寺院中,远远传来深沉的晚钟。他身背斗笠披着晚霞,独自归向青山最深重。

【赏析】这首小诗,是写诗人送名诗僧灵澈返回竹林寺的情景。诗的意境清晰,画面秀美,人物动人。诗人即景生情,构思精湛。先写寺院传来暮钟声声,勾起人的思绪,再写灵澈归去,诗人目送。表达了诗人对灵澈的真挚情谊。诗一反送别感伤之态,而富于清淡雅气,成为中唐山水诗的名篇之一。

《约客》宋●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 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 闲敲棋子落灯花。

【诗文大意】 梅子黄时,家家户户都笼罩在烟雨之中。 远远近近那长满青草的池塘里,传出蛙声阵阵。 已约请好的客人说来却还没有来,时间一晃就过了午夜。 我手拿棋子轻轻地敲击着桌面,等着客人,只看到灯花隔一会儿就落下一朵……

【赏析】

全诗通过对撩人思绪的环境及“闲敲棋子”这一细节动作的渲染,既写了诗人雨夜候客来访的情景,也写出约客未至的一种怅惘的心情,可谓形神兼备。全诗生活气息较浓,又摆脱了雕琢之习,清丽可诵

赵翼《论诗》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赏析】

这两句诗不仅饱含着深刻的哲理,更从文学发展的角度,揭示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从诗的前两句看:“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大意是说:李白、杜甫的诗坛地位尽管光焰万丈,他们的诗作经过历朝历代也一直万口相传,但随着时代的推移,这些作品也未免使人感到已有些许陈旧。于是承着这两句,作者提出了“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这一颇有历史唯物史观的结论。历史的发展向来是新陈代谢,推陈出新,后浪超过前浪。时代在发展,人类在进步。每个历史时期都会有新的人才涌现,但他们的影响也不过几百年而已。作者这两句话,不仅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更从文学创作的角度上,提出了文学创作上必须遵循的一个基本准则:后人在继承前人成果的同时,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在求变创新上下功夫,如果只是一味模仿,跟在古人后面亦步亦趋,那么在文学上将不会留有个人的印记。

【译文】

李白和杜甫的诗篇曾经成千上万的人传颂, 现在读起来感觉已经没有什么新意了。 我们的大好河山每代都有才华横溢的人出现, 他们的诗篇文章以及人气都会流传数百年。八年级上册古诗名句赏析 1、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两岸高山随着平原的出现而消失,长江奔腾直泻进入了广阔的平野,缓缓而流。诗人以动写静,生动地勾勒出了长江的特有的雄奇壮阔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祖国河山的赞美之情。 2、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月亮映在水中就像飞下来的一面天镜,江面上雾气升腾,像是结成了海市蜃楼。 诗人用比喻的手法、大胆的想象,为我们描写了江上映月图和天边云霞图两幅美妙的图画,表达了诗人对祖国河山的赞美之情。 3、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衣服打湿了不值得惋惜,只要不违背自己意愿就行了。表达了诗人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决心及对归隐生活的满足。 4、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早晨走到田里清除野草,晚上顶着月亮扛着锄头回来,写出了作者诗人弃官归隐。表达了诗人对这种艰辛的劳动生活的满足。 5、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一望无际的大漠上,一股烽烟直冲霄汉,长长的河流静静地躺在沙漠中,河上一轮落日缓缓,显得分外的圆,分外的大。诗人用“直”和“圆”为我们描绘了大漠特有的奇特壮丽的景色,表达了出使塞外时的孤寂之情。 八年级上册古诗名句赏析 1、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两岸高山随着平原的出现而消失,长江奔腾直泻进入了广阔的平野,缓缓而流。诗人以动写静,生动地勾勒出了长江的特有的雄奇壮阔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祖国河山的赞美之情。 2、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月亮映在水中就像飞下来的一面天镜,江面上雾气升腾,像是结成了海市蜃楼。 诗人用比喻的手法、大胆的想象,为我们描写了江上映月图和天边云霞图两幅美妙的图画,表达了诗人对祖国河山的赞美之情。 3、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衣服打湿了不值得惋惜,只要不违背自己意愿就行了。表达了诗人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决心及对归隐生活的满足。 4、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早晨走到田里清除野草,晚上顶着月亮扛着锄头回来,写出了作者诗人弃官归隐。表达了诗人对这种艰辛的劳动生活的满足。 5、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一望无际的大漠上,一股烽烟直冲霄汉,长长的河流静静地躺在沙漠中,河上一轮落日缓缓,显得分外的圆,分外的大。诗人用“直”和“圆”为我们描绘了大漠特有的奇特壮丽的景色,表达了出使塞外时的孤寂之情。

本文标题: 初中语文古诗词音韵 初一下册语文古诗十首(全诗)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uzi/200991.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古诗词校本教案四年级 小学人教版一至四年级全部古诗词中华中长篇古诗词欣赏 从古至今的爱国长篇古诗词有哪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