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帮你知道到了一个布衣诗人的可能与楼主所说的是同一个人!下面是摘录的相关报道:布衣诗人杨民生在革命老区乐昌市梅花镇大坪村杨家寨,有一个80岁的布衣诗人杨民生,他神采
只帮你知道到了一个布衣诗人的可能与楼主所说的是同一个人!
下面是摘录的相关报道:
布衣诗人杨民生
在革命老区乐昌市梅花镇大坪村杨家寨,有一个80岁的布衣诗人杨民生,他神采奕奕、健谈幽默、治学严谨、妙语连珠。
他那跌宕起伏、斗志昂扬、充满诗意的人生,既有喜悦的泪水,亦有悲苦的伤痛;有搜集文史的艰辛,亦有吟诗作对的乐趣;有颂扬革命烈士的宏篇,亦有“写好黄昏一卷诗”的情怀……
莫嗟岁月头披雪
杨民生生于1931年10月,乐昌市梅花镇大坪杨家寨人。
1950年9月,就读于叶剑英任校长的南方大学,1951年8月毕业后被分配到两广盐务局高雷盐场管理处。
1958年,他被划为“右派”分子,并被送进陆丰劳教所,后又被送到远隔万里的大西北青海。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他被平反昭雪,恢复了政治名誉。
至此,自他被扣上右派帽子至复职,足足度过了艰难困苦的二十个春秋。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乐昌市云岩镇有位老教师廖谨为先生,擅诗词,精音律。
由于有共同的兴趣爱好,每当廖老师吟咏古诗,杨民生对中华诗词就多一分热爱。
党的开放政策为传统诗词的发展铺垫了无限生机。
良好的诗词创作氛围又一次吹绿了他这颗“蓬勃”的诗心。
1997年夏天,杨民生在韶关认识了一位老乡、老革命余焕章先生,他们常去拜会时任韶关诗社社长、韶大教授黄志辉先生。
黄教授看过他的诗作后十分高兴,同意他加入韶关诗社。
从此他就成了《韶音》的忠实读者和作者。
2004年初,他加入了全国诗社组织——中华诗词学会,入社后很受鼓舞。
从此,吟诗写诗就成了他退休后的主要内容,以诗为乐,以诗言志,吟古颂今,有感而发。
他要以诗陶冶自己,以诗启教社会,因为他深深懂得,诗可以催人奋进,催人上进。
他现在是韶关诗社社员、乐昌诗社副社长、中华诗词学会会员。
著有《鸣声心曲》五卷,约有诗词共2000余首,而今打算出版《鸣声心曲》第六卷,约有诗词300余首。
其诗词作品多首发表于《韶音》、《韶关日报》等省市级报刊,其中《古柏赞》等6件作品入选《世纪诗词大典》第二卷。
在2008年乐昌建县1500周年之际,他创作的《乐昌赋》获《天籁诗韵》特等奖,他被授予“锦绣文人”荣誉称号。
现在他正着手整理从古至今吟咏梅花以及歌咏红七军的红色诗词,准备编辑出版《诗韵梅花》。
再趁晚晴负重驮
梅花地区近700年来,先人们留下了许多文物故事和文化遗产。
可惜没有完整地保留下来,除各姓各自修纂的谱牒记载和口头流传的一些文史外,几乎是别无他录,尤其经过“文革”的十年浩劫后,许多书籍谱牒被烧毁。
为了挽救梅辽文化遗物、文史民俗,杨民生不辞辛苦深入民间,查阅族谱,访问老人。
以诗会友,以文结谊,虚心请教,勤于研讨。
他编著的《梅辽风情录》内容丰富,史料翔实。
原乐昌文联副主席沈扬在杨民生编著的《梅辽风情录》的序言里写道:“本书记录了梅辽地域某一时期之历史文化,弥补了地方史籍之阙如,他勤于创作,刻苦学习,一丝不苟地编撰文史资料,作为一位年届古稀之老者,确乎难能可贵,他为子孙后代进一步了解梅辽四地的历史,作出了无私奉献,此精神非常可嘉。
”
除了搜集本地的文史,他还写了洋洋数万言的《布衣诗人廖柴舟生平事略》发表在《韶关文史资料》第25辑上,还编写过《家礼应酬》、《新篇岭南即事杂撰》等书籍。
为了纪念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激战梅花80周年,缅怀梅花地区的革命先烈,以激励后人,他主编出版了《梅花革命斗争史》一书,这些史料,为教育人民群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构建和谐梅花,扩大梅花革命史迹对外影响,弘扬梅花的历史文化,宣传革命老区的优良传统和革命精神,起到良好的作用。
10多年来,杨老先生走遍了梅花镇的山山水水,出于对红七军的敬慕,无论清明祭扫或有感而发时,都写诗词,仅对红七军的赞颂诗,就曾写下16首。
在烈士碑下,老人念诵一首他写下的纪念红七军的诗作:“巍巍碑塔耸云天,铁火硝烟忆昔年。
百战风云笼武水,七军血汗洒梅山。
生前浩气吞狐鼠,死后英魂化杜鹃。
天若有情思猛士,丰功永远万民传。
”
希望采纳!~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