惧怕中国古代历史的人是什么心理

发布时间: 2022-07-05 11:01:18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95

我觉得,鲁迅等文人,对中国历史的看法是否一点极端?鲁迅的文章,像[[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对中国历史的看法和对中国人劣...

惧怕中国古代历史的人是什么心理

我觉得,鲁迅等文人,对中国历史的看法是否一点极端?

鲁迅的文章,像[[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对中国历史的看法和对中国人劣根性的看法是否绝对了点?中国历史有吃人的一方面,但也有光彩照人的一方面,比如,中国的中医,文学,武术,建筑,民俗,很多都是可以为现代社会服务的东西,还有,国民的劣根性,也不是只有中国人才有的,比如,懒惰,怯落,胆小,贪小便宜,是每个民族有具有的,鲁迅是一个伟大的作家,思想家,但也有偏激的一面,你们认为呢?
以前在中学的时候读鲁迅先生(我现在是不怎么推崇鲁迅先生的,但为什么还要加敬称“先生”呢,是因为虽然鲁迅先生某些想法很极端,错误,但他还是一心爱国的,虽然算是西方自由派一员,甚至有人指出,他是现代国内精英的鼻祖之类的说法,但他不是汉奸,不是洋奴,不是美分,他有一颗真正的爱国之心。他所有的立场都建立在热爱那片伟大的土地之上)的文章,一篇阿Q正传让我激动不已,而且当时在课本上的重要性也不言而喻,我当时是非常喜欢非常赞赏的。而且好多年后好多人还反对鲁迅先生的文章在教科书上被删。我当时也是气愤的,不过当我对鲁迅先生的世界观、历史观更为了解之后我觉得教育部门做的不无道理。
别的先不扯,咱就说说阿Q的“精神胜利法”。这个叫法被中国人广泛引用,广泛借用,潇洒地拿来批判讽刺一些特指“中国的”某些社会现象和人的卑怯行为。其中很多人都觉得先生说的对啊,先生英明睿智啊,先生眼光独到啊……其实这个所谓的“精神胜利法”是生物的本性,不光是中国人,全世界的人类甚至是动物都会这样做,这并不是特指中国人才有的“劣根”!弱者在强者面前大多会表现出屈从(从生物学上来说也是有益的,自我保护嘛),而在强者的威胁解除之后,都会在背后“牢骚”一下,骂几句,摔打一下别的东西或者找到比自己更弱的人吼几声、打两下发泄一下。这是人的本能,因为他受到了屈辱需要渲泄。虽然不光彩,但毕竟是一种渲泄的方法。再比如一条狗,你用棍子敲它一下或者用石块砸它一下,它疼痛之后又惧怕你,只能夹着尾巴嚎叫两声走开,这是动物的本能。因为它也“不忿”啊,可是又不敢报复,只能选择这样安慰自己。
可是就是这样的一种本能应激行为,被鲁迅先生提取出来并加以总结美其名曰“精神胜利法”!而且一直到现在好多人都在津津乐道以表达自己对国人的嘲讽挖苦之情,以表达众人皆醉我独醒的俯视万物的优越心理。这让人可气!可怒!可悲!
有人说,没有哪个国家哪个民族是靠挖掘自己的“劣根性”来完成国家崛起民族振兴的。劣根性这个伪命题,只是在忽悠一群蒙昧无知的大众互相自虐。

“所谓中国人的劣根性,一直为很多中国人所津津乐道。如果说这些中国人是恨铁不成钢,那么我表示有限的敬意。但遗憾的是,最近一二十年以来,中国有这样一股逆流,以所谓的中国人的劣根性,对中国进行彻底否定。仿佛中国就是一个头上长疮,脚底流脓,坏透了的一个国家,一个没有前途和希望的国家。”——引自搜狐博客<黄祖斌文集>劣根性是个伪命题

再说鲁迅先生的另一些极端,比如,废汉字废中医,否定许多传统文化,一心向西方靠齐.在那个时代,中国被欺负了将近一个世纪了,痛定思痛.好多文化人喜欢从传统文化上找症结,他们觉得中国的落后就是因为文化,所有的中国文化.而他们觉得要改变历史,改变中国被动的局面,要涅槃重生,就必须废除所有传统文化,全盘西化.所以具有传统文化代表性的汉字和中医必然首先躺枪.从今天的角度来看,他们是饮鸩止渴,病急乱投医,"错把砒霜当良药"了.可是之所以他们会有这种想法,当时的社会环境和历史形态确实也是主因,毕竟他们都看不到国家未来的希望,看不到民族的明天,因为绝望和愤慨走上了极端.所以我们要理解他们.他们的初衷还是希望国家民族能健康强大起来.

鲁迅先生绝大多数思想的遗产放到今天,还是被许多人给传承了,他们妄自菲薄,自怨自艾,自悲自虐.一头扎在意淫想象中完美的"西方自由世界"中不可自拔,感觉良好.这是一个民族自卑的表现,一个民族自卑不会让他强大,只有自立自信自强,才是强国之路,强族之本!

不过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大国形象的不断深入人心,自卑者总会醒悟的,会为他有幸孕育在这片伟大的土地上而感到无比自豪,会为他有幸吸吮着博大精深的文化而感到无限荣耀!
PS:看到过一个旅美名人说过的一句话:从前汉学在美国社交的讨论只出现在饭后沙龙之中当做一种消遣的笑料,当朝鲜战争停战之后,美国有了专门的经费以支持某些专业机构专门研究汉学,了解中国的文化。
的确那些民族的劣根性不只中国才有。但在当时也没有一个国家面临向中国那样的危机,在那样的情况下,这些民族的劣根性也太悲哀了一点,我很赞成鲁迅先生当时的做法
不破不立

太痴迷研究历史是什么心理?

感觉也算是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了!
觉得应该也就是一种爱好,也就是想要了解以前发生过什么事情,想要了解这个世界以前是什么样的?这个就是人类的好奇心,人的探索这个也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已经每个人都有好奇心,只是想了解以前的世界是什么样的?
这也算是情趣爱好。
个人爱好呀,这没什么,我也这样,是渴望探究的钻研心理,继续努力。

为何说察言观色是间谍心理战?有什么历史故事?

在历史上诸多对决当中,左右战场走向的除去实力之外,还有将领们对于心理战术的运用。不得不承认的是,心理战的出现极大程度改写战争。畏惧战争的本身,比用军队武力直接压制更为可怕。历史上中国是心理战最为杰出的国家之一,无数次大小战役当中,心理战都被视为重要的选择。


幅员辽阔的蒙古帝国,心理战术非常重要

但是心理战并非只存在于中国人的计谋,现代战争中心理战依旧有重要的地位。抛去我们所熟悉的空城计、合纵之法,实际上蒙古人在征服欧亚大陆的历史上,仍旧是灵活应用心理战的专家。心理战的出现,不仅成就一个幅员辽阔的帝国;并且在热兵器作战当中,成为美国攻坚的利器。玩弄人心的技法,是如何成就世界历史的走向?


一、 恐惧的本身,铸就蒙古人的霸业

蒙古铁骑的威力,终于在南宋末年的历史得以施展。许多人认为蒙古铁骑的凶悍,才是战争得以顺利进行的第一要素。但实际上铁骑强大的本身并非仅仅依靠强悍的军士,实际上需要诸多筹划才能够得以建成。自成吉思汗始,他们便对于军事体系进行封建化的改革。在战术、战略上的能力,也就从此高出同级别国家一个台阶。


闪电战、大迂回、运动战都是蒙古人最为杰出的创作,这些战术在后世当中成为现代战争的关键要素。而另一种战术,也成为美国人借鉴的选择。通天巫阔阔在面对西夏和金人的时候,在攻城的外部设立出专用的帐篷。分别做出白、红、黑三种帐篷,白色代表着接受投降,而随后亮起的红色代表着仅保护妇孺,最后的黑色代表着全部屠城。


帐篷,成为蒙古人心理战的典范

这样的做法本身,实际上有蒙古人自己的价值观所在。绝对权威的面前,无论是金人、西夏都无法真正抗衡对方。但是虽说无法战胜,但是顽强抵抗的情况依旧存在。用威逼利诱的方式,有效的将双方的对抗情绪化解,继而逼迫对手向自己表达顺从。并且随着时间的流逝,对方心中的防线逐渐走上崩溃。


本身帐篷的颜色,也带有极强的心理主导色彩。随着金人和西夏见证他们强大的实力,随即也意识到蒙古人的实力,并非只是一般的讨伐。在前期一段时间的顽强抵抗之后,大部分的城池都选择开城投降。不过蒙古人的心理战术,三个帐篷仅仅只是其中一种类别,实际上他们的心理战术类别繁多的让人害怕。


二、 割耳、群像,蒙古更为让人恐惧的一面

如果说帐篷的设立,是为了将对蒙古人的恐惧最大化。蒙古人在世界征服者的旅途中,实际上屡次将恐惧的作用玩出让人惊讶的水准。蒙古人擅长骑马作战,但是即便是自由骑马,也无法满足巨额的骑兵需求。为求能够营造出骑兵数量多,战斗力凶悍的效果,他们常常让骑兵携带四五匹马,共同驰骋在疆场上。


面对捷克骑兵,心理战术发挥重要作用

加上大部分的作战场景,都是列阵厮杀为主要的方式。当蒙古族的敌人望向赶来的骑兵团,除去浩浩荡荡的烟尘之外,只会在内心深处产生一种恐惧的心理。群像的利用方式,仍旧不能称之为他们最为骄傲的作战方式。1235年蒙古帝国再次西征,这一次他们直接深入到欧洲的腹地。


成吉思汗的孙子拜答尔带领着三万骑兵,迅速攻破波兰地区后转战西亚细亚。西亚细亚的国王亨利二世集结部队反击,并且命令信使向捷克国王求救。捷克国王答应对方的援助请求,但是当他们来到战场的时候,只看见西亚细亚人无数的耳朵被装进麻袋。捷克的五万大军,在目睹对方的残暴之后心生畏惧。

尸体和装着耳朵的麻袋,只让他们感受到恐惧和害怕。捷克骑兵并不敢上前作战,溃败和逃亡的事件在各处发生,剩下的逃兵把残暴的蒙古士兵做法告知更多人。欧洲大陆一时之间,只有恐惧在肆意的增长。并且蒙古军队还会使用染病的尸体,快速在封闭城池传播流行病,这些做法更是让蒙古人的威名得以迅速传播


三、 二战开启,美国人的心理战

随着蒙古帝国的分崩离析,欧洲人在原有的领土上重新繁盛起来。但是繁盛的背后,也在酝酿出新的矛盾。时间进入到二战,此时的欧洲大陆已成为一片火海。德国人的残暴统治,让欧洲大陆的人民对他们颇为不满。美国人试图加入战争,帮助英国人扭转欧洲战事的颓势。军队进攻只是一种基础的手段,蒙古人使用的心理战术才是他们最为快速推进的关键。


美国人的常见心理手段,最为重要的方式是用飞机派发传单。这些从天而降的纸张,用详细周密的说明鼓励投降,并且告知他们如何正确的向盟军屈服。当然这些手段只是基础,视觉特效和先进武器的结合,才是美国人震慑德军的关键。美国人联合好莱坞的艺人,在欧洲战线上搭载出巨大的“影棚”。


侦察飞机很难识别充气部队

卡车和坦克的轰鸣声不断,但他们都来自于美军的高音喇叭。这些用充气玩具组成的军队,在缺乏现代化侦察武器的二战,很容易忽悠德军。营造出阵势的方式,实际上和蒙古人的群像手段非常类似。视觉的震撼,极大程度的扰乱德国军队的布局。他们并不敢快速展开防守,只能蜷缩在据点中守卫。

困守据点方式,正好符合美国人的想法。美国人利用高音喇叭制造噪音,尽可能的干扰士兵正常的休息。疲惫一天的作战过后,德国人常常无法安宁的享受休息。作战质量急速下降,盟军就此再利用快速作战占据先机。如果说这些手段还称不上高明,接下来盟军复制蒙古人的做法,将会让德国人无比的惧怕。

为什么人会产生害怕的心理呢?

所谓恐惧心理,是在真实或想象的危险中,个人或群体深刻感受到的一种强烈而压抑的情感状态。其表现为:神经高度紧张,内心充满害怕,注意力无法集中,脑子里一片空白,不能正确判断或控制自己的举止,变得容易冲动。
恐惧心理的产生与过去的心理感受和亲身体验有关。俗话说:“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有的战友在过去受过某种刺激,大脑中形成了一个兴奋点,当再遇到同样的情景时,过去的以经验被唤起,就会产生恐惧感。恐惧心理还与人的性格有关。一般从小就害羞、胆量小,长大以后也不善交际,孤独、内向的人,易产生恐惧感。

全文
现代心理学家发现,人与动物之间最大的差别在于,人对不存在的东西会产生恐惧——他们自己也对这种现象感到奇怪,因为他们不知这种恐惧从何而来。探查这个问题是非常有意义的,它可以比我们探查一部作品更为有效地触及心灵的秘密通道。照英国神学家詹姆士·里德的说法“许多恐惧都是来自我们对我们生活于其中的世界的不理解,来自这个世界对我们的控制。”、“为了实现完满的人生,需要我们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去获得控制恐惧的力量。”在现代社会,恐惧越来越有力地折磨着我们,到了每一个人都无法规避的地步,这让我想起十九世纪英国诗人和散文家麦尔慈说,他将提这样一个问题:“宇宙对人类是友好
的吗?”这个悬而未解的问题,困扰着许多自恃聪明的人,让人倍感世界的无常。正是由于人的有限与渺小,比之于宇宙与世界的深不可测,差距太大,才使人对许多无法理解的事物生出恐惧。比如,直到今天,在有很多人都幼稚地认为“四”、“十三”这些数字会给他们带来不祥,可见,面对世界的无常,人是多么脆弱而无助。

还有许多具体的事物,也在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使人不得不恐惧。比如,苦难,或者说精神创伤,在我们的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不说人类历史上那些血腥、黑暗的段落,就是现在,思想贫困,情感颓废,爱情正走向欲望,高贵的精神正在世俗化的生活中退席,暴力增加,无处不在的核威胁,等等,都已经把人类推向了危险的边缘。这个问题重重的世界,不是人类所能轻易承担的了。尼采所预言的“超人”并没有诞生,而现代人却承受着“超人”才能承受得起的重负,这就是他们为何恐惧和绝望的原因。让我们回想一下古典神话中那个亚特拉斯吧!他可以把世界扛在肩头在北非海岸边的亚特拉斯山上散步,他这样做并不费力,因为他是亚特拉斯!但是,如果他将这个世界放在肩我们的肩上,我们就会立刻被压垮,因为我们只是一个普通的人,无法承受这个重担。精神问题也是如此。人从文艺复兴之后被确立为宇宙的中心,存在的终极,人便开始要为自己的生存负责,这就好比把亚特拉斯肩上的世界扛在人的肩上一样,最终会被压垮。人要为自己所作的付出代价,如同犹太人杀害了撒勒人耶稣要付出集中营的代价一样,每个人可以说都在付出代价。一次又一次存在的挫折,把生存的严峻性摆到了每个人的面前。在弗洛伊德时代,人类遭遇的还只是性受挫,到现在,成了生存的受挫,显得更加严重了。悲剧也许正是这样开始的:人作为有限的存在,根本无力为自己承担一切。我现在回忆古代圣徒跪在神面前祷告的情形,他们可以将心中一切的烦恼、痛苦、不幸向那位至高者倾诉,伤心的眼泪可以向他而流,难以负荷的生存重担可以交托给他,是多么幸福啊!

可是,二十世纪的人类选择了自我承担的道路,这样,离弃了神圣的信仰,除了人的顾影自怜之外,在有谁来安慰我们呢?当我读着梵高写给他的恋人的书信时,我感到这个孤独的画家是那样地需要爱与慰藉;立体主义绘画大师毕加索,一生都用立体法绘画,将人抽象成一些线条和方块,可是,他将他的妻子与情人却画得充满人性,这说明毕加索希望在这些情人的肖像中找到安慰;弗洛伊德在写给恋人的信中说:“小公主,当你来到我身边时,请无理性地爱我吧!”这说明弗洛伊德也渴望在爱中得到安慰,只是,他说出这样的话来,是太可怕了。弗洛伊德认为性是一切事情的最终目的,他在理论上并不相信有爱的存在。因着他作为一个人,里面就有一个原初的渴望真爱的本质,这个本质将咒诅弗洛伊德那种以性为中心的思想。当他说出“请无理性地爱我吧”这句话时,他里面所受到的冲击大概可以用恐惧颤栗来形容了。

梵高、毕加索、弗洛伊德的例子指明了一个共同的事实:人与自我分离了,即存在与本质的分离。就如卡夫卡所说的那样,我说的与我想的不一样,我想的又与我愿意想的不一样。这些分离的事实使梵高、毕加索、卡夫卡、弗洛伊德等人深深地陷于恐惧和绝望之中。他们无法使自己成为想要成为的那种人。更严重的是,每个人所生活的文化境遇仿佛都是一个巨大的茧,把自我囚禁在里面。这个茧导致人不单不能顺畅地与他人交流,甚至与自我的交流都疏离了。交流的不可能(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交流,而是人格与人格之间的交流)所带来的一个结果是:每个人的我都成了孤独的我。孤独,真正的孤独。我想起安东尼奥尼的电影
《放大》,整部影片充满的是按照像机快门的声音,几乎没有什么对白,即便那几个模特非理性的表演场面,也没有任何交流的暗示,最后,在网球场上,一个戴着面具的人孤独地打着网球,没有对手,这时,镜头不断地拉远,画面中的人不断缩小,直到剩下一个空旷的球场。这部电影与安东尼奥尼的另一部影片《红色沙漠》一样,充分表达出了现代人的孤独、冷漠、毫无交流与慰藉的空洞的景象。同一时期的电影大师费里尼、英格玛·伯格曼,几乎都在表达这一主题,以揭示人类普遍的精神困境。

人以这样的面目出现在艺术家的视野中,里面一定包含着艺术家对世界、对人自身的深深的恐惧。鲍斯威尔说:“没有比恐惧更让人苦恼的情绪了;恐惧使我们痛苦不堪,并使我们在自己眼中也可鄙到了极点。”蒙田则说:“恐惧甚至比死亡本身更可憎,也更难以忍受。”在这里,恐惧意味着尊严的丧失。当卡夫卡在《地洞》这部小说中写到那只小动物竖起耳朵紧张地谛听着地洞外的动静时,他已走到了孤独与恐惧的深渊。英格玛·伯格曼在1962年拍完了著名影片《沉默》,并说他发现了一个重要事实:神已经不在,现在这个世界只有沉默。在这个事实面前,伯格曼非常恐惧。事后他对记者说,他是一边听着巴赫的音乐,一边写完《沉默》这个剧本的。我想,伯格曼是在用巴赫的音乐来抵挡他内心的恐惧。让我们再回想一下科波拉的著名影片《现代启示录》吧,“我”行走在仿佛永远走不完的河流上,越来越对将要面临的事实感到恐惧,当“我”见到那个隐藏在森林中拒绝作战的军官(马龙·白兰度饰)时,恐惧驱使“我”举刀向那个军官砍去,想以此来解除内心压力,这时,画面上只有军官在血泊中痛苦地翻滚,以及他低沉的、绝望的叫声:“恐惧!恐惧!”这里面,科波拉让我们看到战争把人性伤害到了什么程度。

恐惧,它比害怕更深刻。害怕是面对一个具体对象的,恐惧与焦虑一样,可能是没有具体对象,无边无际的。肉体遭到攻击(如一只老虎朝你扑来)会害怕,精神的伤害却产生恐惧,最终带进绝望。害怕是现在的,恐惧则可以针对未来和不可知的事而发生。那么,恐惧是如何发生的呢?或者说,人为什么会恐惧?一只猪晚上要被杀了,中午它照样可以很快乐地进食,人却做不到这一点,原因在于人会为未来的事而忧虑。未来如果没有安全,没有因慰藉带来的幸福,没有人格与人格之间的交流,人就无法为自身的存在找到合适的位置。他一旦跨出存在的本位,任何的事物都可能给他带来威胁。没有了更大有保护者,自身又不可靠,慰藉从何而来呢?人把自己抬高到了宇宙的中心位置,却又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在这种严重的生存境遇面前,恐惧是在所难免的了。

在探查恐惧发生的原因以先,我首先要说到恐惧的基本形式是什么。恐惧有许多种面貌,但归纳起来大概有三种形式:一、对不具人格的东西有所恐惧;二、对“不存在”这件事感到恐惧;三、对死亡的恐惧。也许我们还可以想出一些恐惧的其他形式,但以上的三种实际上涵括了绝大多数的恐惧类型。恐惧的强度也有不一样,有的较弱,有的强烈到足以导致绝望的地步,有的则在这二者之间。许多现代人经历了这种可怕的黑暗,并由此发出绝望的哲学,而恐惧又说以颤栗为心理特征的,他表明人承受了过于他们所能承受的东西,以致心理行动了安全感,失去了依靠。在存在的威胁面前,人是需要一个更大的保护者的。

人为什么会对“不具人格的东西”感到恐惧呢?原因在于,自从每个人的自我成了一个茧,把自己与他人之间封闭起来之后,人就无法再了解自身之外的存在,他漠视神圣的存在,了不再想象人存在中的完美性。事实上,人自身的存在是开放性的,他渴望与更高的存在联合在一起,以弥补自身的不足,所以,东方有“天人合一”的思想,西方有“神人相调”的启示。古代中国人强调“人”必须与“天”相统一、协调、一致、和睦,所谓“参天地,赞育化”,但中国思想中并没有哪一个神圣实在与“天”相对应,“天”显得非常空洞,最终就把“天人合一”理解成了“自然的人化”,结果是“人”,而不是“天”;西方思想中的“天”就是神,基督,赐生命的圣灵,“神人相调”是指三一神的神性与它所救赎的人性在时间里相遇,但不产生第三性,是神人二性,以“道成肉身”的耶稣基督为代表,其最终的合一是合一于“天”(神)——“新天新地新耶路撒冷”。如今,在这个渎神的物质主义时代,东西方都不再崇尚“天”了,而是热烈地去追求属地的事物,人的存在彻底地向神圣存在关闭。这种存在的闭抑性使得人像戴上了眼罩一样,开始用人的立场来认识人自己。结果,现代人越认识自身的人性,就越发现它难以辩认,毫无内涵,于是开始对人的“不具人格的”事物产生恐惧,他们的恐惧是有道理的。这就是现代的艺术家们越想认识人,人在他们的作品中就越没有地位的原因。其实,古希腊的名言“认识你自己”的本来意思是“记住:你将死去!”可是,现代人理解错了这句话。

有一个例子或许可以说明问题。小孩通常很害怕被单独留在黑暗而“不具人格”的房间里,人怎样安慰他都无济于事,但在有基督教传统的西方国家,父母会对孩子说说:“不必怕,因为神也在这里。”这是个简单而奇妙的真理,因着有位格的、无限大的、今在昔在以后永在的神是真实存在的,同样有人格的人就不必再惧怕“不具人格”的东西了。许多的心理学家,都用这个办法,实用主义式地表现出相伴信“神存在”的模样,却能对患病者有某种程度的帮助。卡尔·荣格就经常告诉他的病患者,在一切生活中要“好像”神是存在一样,就可以对付心理上的恐惧。在荣格去世的前八天,他在记者对他的最后一次访问中谈到他
所认为的神是;“凡是从我外面切入我意志的东西,或是由我的集体潜意识中涌现的东西。”他的建议是,姑且把它称作“神”,并且向“他”投降,为什么荣格用这种方式能够治愈许多人呢?因为神的存在消弥了人心里那种对“不具人格的东西”恐惧,它太真实了。

第二种基本的恐惧是针对“不存在”这件事而言的。为什么今天会有许多人对“不存在”感到恐惧呢?既然它不存在,又用什么来引发人的恐惧呢?因为现代人普遍不知道万物的起源和终结,也不知道自己是从哪里来的,变幻莫测的学说以及存在本身,使他们感到无所适从。并且,现代人大多相信万物、世界、人都是在偶然和机缘中产生的,这样就否定了必然和主宰,自然会带进认识上的混乱。既然一切都是偶然而成的,那每件事就有了无穷的可能性:存在的可能在一个瞬间会变成不存在,不存在的也可能在另外一个瞬间变为存在的,这哪里还会有安全感呢?存在也因为缺乏一个不动的根基,毫无意义可言,人自然就会对
“不存在”感到恐惧了。

第三种基本的恐惧是对死亡的恐惧。这种恐惧是最明显的,也是最具摧毁性的。“记住:你将死去!”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个残酷的事实。死是那样的不容置疑。奥古斯丁说:“一切都是不确定的,只有死是确定的。”死的权势将注销一切生者的意义:每一个活着的人,都是在死,准备死,最终无一例外地进到死的怀抱中。既然我注定要死去,而且死不由我主宰,它随时都可能临到我,那我活着的意义在哪里呢?对死亡的恐惧实际上就是对生之意义的质疑,它几乎是困惑所有哲人最根本的问题。那种像苏格拉底那样将死当作一种福乐来期待的人必竟太少了,因这它需要的是为真理献身的勇气。柏拉图的思想就是起源于苏格
拉底的不妥协之死。对苏格拉底来说,与真理的对话——言说“道”(逻各斯)——能使他无视死亡的某种可怕本质,甚至当掌管鸩毒的人告诫苏格拉底尽量少说话,否则毒性会发作较慢,须服食二至三份时,苏格拉底在回答说,且准备鸩酒,“不妨二至三份”。苏格拉底战胜了对死亡的恐惧,可是,今时代的人已经失去了对“道”的追寻,他还能够用什么来抵挡这一恐惧呢?恐惧意味着一种威胁,时间对我们的威胁,以及自我的缺陷所带来的自我威胁,这与罪有关,因为“罪的工价乃是死”。《创世纪》一书中,亚当吃了分别善恶树上的果子之后,他就承受了神的诅咒:“你必定死!”这里表明人的堕落是堕落到了时间的制约
里面,死即意味着时间对人构成限制。时间的威胁还不仅在于它将终结我们的一生,更可怕的是,它还可能提前用一种强暴的方式来执行这种终结,如疾病、灾祸等。因着每个人里面都有一个渴望无限、达到永远的愿望(生儿育女、著书立说就是为了延续自己的生命),使得人都希望死迟一点到来,事实上人又无力做到这一点,对死亡的恐惧就产生了,因为它是一个随时都可能来敲门的不速之客。恐惧死的另一个原因是,人无力对自己一生的所作所为负责。人的良知渴望公义、圣洁,而在人肉体里又没有良善,活在罪中,人就有了一种为义自责的痛苦。因着人无法带着自己圣洁的一知动面对死亡,恐惧死实际上就是恐惧死后有审判。

如何才能缓解恐惧并获得控制恐惧的力量呢?我想,首要的是人必须认识到自己的有限及不足,从而保持对未知世界的敬畏,而不是草率地把自己看作终极,以为自己能够承担一切。真正的情形是,人被置身于一个他自己无法左右的世界中,再也不能靠自己的力量从恐惧的茧中突破出来,他必须承认人不是自己生存,他必须相信这个世界上有一个比自己更大的存在者,只有这位更大的生存者来守护人的生存,人活着的意义才能得到证实,我们也才能以此来克服对“不具人格的东西”,对“不存在”,对“死亡”的恐惧。这个事实将变得越来越尖锐,因为人类在世纪末已经来到了一个极其脆弱的境地,他对自己再也找不到以前的年代里那种自信了,或者说,历史上许多残酷的事实业已证明,人类在失去了一个更大的存在者的守护时,是有可能变得像动物一样野蛮和为所欲为的。在这种情形趟,人感到恐惧并不奇怪,而要彻底消除一个人内心里的恐惧与不安,除非使这个人成为另一个世界的公民——永恒世界的公民。这个世界将给他新的更有价值的力量,给他信心,给他勇气,使他成功地从恐惧的世界中解放出来。这的确是一个秘密,我愿意再次引用詹姆士·里德的话:“正是在这个永恒的世界中,基督发现了无畏的秘密。他知道不管是自然的灾害,还是人类的残酷,都不能触及到他生活于其中的那个永恒世界里面的事情。在这个永恒的世界里面,没有什么东西会受到水与火的威胁,因为水与火的威力永远也达不到这个领域。”而帕斯卡尔在《思想录》中似乎说得更为明白:“真正的恐惧来自信念;虚假的恐惧来自疑虑。真正的恐惧是伴随着希望的,因为它来源于信念,而且因为人们对自己所信仰的神怀着恐惧。前者怕失去神,后者怕找到神。”确实,终极意义上的恐惧,不是简单的害怕,也不是一种情绪,它关涉着我们生存的本源,只要有存在感的人,只要不愿苟活的人,只要还没有终止思索的人,迟早都会面临这个问题,因为它是那么的真实而不容回避。哲学家马克斯·舍勒说,人相对他自己已经完全彻底成问题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开端,就在于对这些问题的认识与估计,而我开始正视和探查自己所面临的恐惧及其基本形式,也许可以说明我正在摆脱恐惧折磨的途中。
人是一种情感动物,喜怒哀惧是主要的四大情感,当人不自信时,且面对某种情况或问题,人的意识里会觉得这些事物会伤害到自己(例如身体受伤害,尊严手伤害等),而自己又没有办法或难以抗拒,就会产生害怕畏惧的心理.
其实嘛,这也主要是自信的问题!
你害怕是因为你对生命的珍惜,可是过度的珍惜就忽略了一些东西,就是你的灵魂~!其实并不是你在害怕,是你的灵魂在害怕~!你想想可怕的不是那些可怕的客观东西,其实是你自己的灵魂被现实带来的东西吓住了!~一个勇敢的灵魂是从来不恐惧的
本文标题: 惧怕中国古代历史的人是什么心理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83984.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中华国犬是哪种冬季的羽绒服,夏季的T恤吃饭弄上油用什么可以清洁干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