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如下:山川不同,便风俗区别,风俗区别,便戏剧存异;普天之下人不同貌,剧不同腔;京,豫,晋,越,黄梅,二簧,四川高腔,几十种品类;或问:历史最悠久者,文武最正经者,是非最
原文如下:
山川不同,便风俗区别,风俗区别,便戏剧存异;普天之下人不同貌,剧不同腔;京,豫,晋,越,黄梅,二簧,四川高腔,几十种品类;或问:历史最悠久者,文武最正经者,是非最汹汹者?曰:秦腔也。正如长 处和短处一样突出便见其风格,对待秦腔,爱者便爱得要死,恶者便恶得 要命。外地人——尤其是自夸于长江流域的纤秀之士——最害怕秦腔的震撼;评论说得婉转的是:唱得有劲;说得直率的是:大喊大叫。于是,便有柔弱女子,常在戏台下以绒堵耳,又或在平日教训某人:你要不怎么怎么样,今晚让你去看秦腔!秦腔成了惩罚的代名词。所以,别的剧种可以各省走动,唯秦腔则如秦人一样,死不离窝;严重的乡土观念,也使其离不了窝:可能还在西北几个地方变腔走调的有些市场,却绝对冲不出往东南而去的潼关呢。
但是,几百年来,秦腔却没有被淘汰,被沉沦,这使多少人在大惑而 不得其解。其解是有的,就在陕西这块土地上。如果是一个南方人,坐车轰轰隆隆往北走,渡过黄河,进入西岸,八百里秦川大地,原来竟是:一扶黄褐的平原;辽阔的地平线上,一处一处用木椽夹打成一尺多宽墙的土屋,粗笨而庄重;冲天而起的白杨,苦楝,紫槐,枝干粗壮如桶,叶却小似铜钱,迎风正反翻覆……你立即就会明白了:这里的地理构造竟与秦腔 的旋律惟妙惟肖的一统!再去接触一下秦人吧,活脱脱的一群秦始皇兵马俑的复出:高个,浓眉,眼和眼间隔略远,手和脚一样粗大,上身又稍稍 见长于下身。当他们背着沉重的三角形状的犁铧,赶着山包一样团块组合 式的秦川公牛,端着脑袋般大小的耀州瓷碗,蹲在立的卧的石磙子碌碡上吃着牛肉泡馍,你不禁又要改变起世界观了:啊,这是块多么空旷而实在的土地,在这块土地挖爬滚打的人群是多么“二愣”的民众!那晚霞烧起 的黄昏里,落日在地平线上欲去不去的痛苦的妊娠,五里一村,十里一镇, 高音喇叭里传播的秦腔互相交织,冲撞,这秦腔原来是秦川的天籁,地籁,人籁的共鸣啊!于此,你不渐渐感觉到了南方戏剧的秀而无骨吗?不深深地懂得秦腔为什么形成和存在而占却时间,空间的位置吗?
八百里秦川,以西安为界,咸阳,兴平,武功,周至,凤翔,长武, 岐山,宝鸡,两个专区几十个县为西府;三原,泾阳,高陵,户县,合阳,大荔,韩城,白水,一个专区十几个县为东府。秦腔,就源于西府。在西府,民性敦厚,说话多用去声,一律咬字沉重,对话如吵架一样,哭丧 又一呼三叹。呼喊远人更是特殊:前声拖十二分的长,末了方极快地道出内容。声韵的发展,使会远道喊人的人都从此有了唱秦腔的天才。老一辈的能唱,小一辈的能唱,男的能唱,女的能唱;唱秦腔成了做人最体面的事,任何一下乡下男女,只有唱秦腔,才有出人头地的可能,大凡有出息的,是个人才的,哪一个何曾未登过台,起码不能吼一阵乱弹呢!
农民是世上最劳苦的人,尤其是在这块平原上,生时落草在黄土炕上,死了被埋在黄土堆下;秦腔是他们大苦中的大乐,当老牛木犁疙瘩绳,在田野已经累得筋疲力尽,立在犁沟里大喊大叫来一段秦腔,那心胸肺腑,关关节节的困乏便一尽儿涤荡净了。秦腔与他们,要和“西凤”白酒,长线辣子,大叶卷烟,牛肉泡馍一样成为生命的五大要素。若与那些年长的农民聊起来,他们想象的伟大的共产主义生活,首先便是这五大要素。他们有的是吃不完的粮食,他们缺的是高超的艺术享受,他们教育自己的子女,不会是那些文豪们讲的,幼年不是祖母讲着动人的迷丽的童话,而是一字一板传授着秦腔。他们大都不识字,但却出奇地能一本一本整套背诵出剧本,虽然那常常是之乎者也的字眼从那一圈胡子的嘴里吐出来十分别扭。有了秦腔,生活便有了乐趣,高兴了,唱“快板”,高兴得像被烈 性炸药爆炸了一样,要把整个身心粉碎在天空!痛苦了,唱“慢板”,揪心裂肠的唱腔却表现了多么有情有味的美来,美给了别人的享受,美也熨平了自己心中愁苦的皱纹。当他们在收获时节的土场上,在月在中天的庄院里大吼大叫唱起来的时候,那种难以想象的狂喜,激动,雄壮,与那些献身于诗歌的文人,与那些有吃有穿却总感空虚的都市人相比,常说的什么伟大的永恒的爱情是多么渺小、有限和虚弱啊!
我曾经在西府走动了两个秋冬,所到之处,村村都有戏班,人人都会清唱。在黎明或者黄昏的时分,一个人独独地到田野里去,远远看着天幕下一个一个山包一样隆起的十三个朝代帝王的陵墓,细细辨认着田埂土,荒草中那一截一截汉唐时期石碑上的残字,高高的土屋上的窗口里就飘出 一阵冗长的二胡声,几声雄壮的秦腔叫板,我就痴呆了,猛然发现了自己心胸中一股强硬的气魄随同着胳膊上的肌肉疙瘩一起产生了。
每到农闲的夜里,村里就常听到几声锣响:戏班排演开始了。演员们都集合起来,到那古寺庙里去。吹,拉,弹,奏,翻,打,念,唱,提袍 甩袖,吹胡瞪眼,古寺庙成了古今真乐府,天地大梨园。导演是老一辈演员,享有绝对权威,演员是一定几口,夫妻同台,父子同台,公公儿媳也同台。按秦川的风俗:父和子不能不有其序,爷和孙却可以无道,弟与哥嫂可以嬉闹无常,兄与弟媳则无正事不能多言。但是,一到台上,秦腔面前人人平等,兄可以拜弟媳为帅为将,子可以将老父绳绑索捆。寺庙里有 窗无扇,屋梁上蛛丝结网,夏天蚊虫飞来,成团成团在头上旋转,薰蚊草 就墙角燃起,一声唱腔一声咳嗽。冬天里四面透风,柳木疙瘩火当中架起,一出场一脸正经,一下场凑近火堆,热了前怀,凉了后背。排演到什么时候,什么时候都有观众,有抱着二尺长的烟袋的老者,有凳子高、桌子高趴满窗台的孩子。庙里一个跟头未翻起,窗外就哇地一声叫倒好,演员出来骂一声:谁说不好的滚蛋!他们抓住窗台死不滚去,倒要连声讨好:翻得好!翻得好!更有殷勤的,跑回来偷拿了红薯、土豆、在火堆里煨熟给演员作夜餐,赚得进屋里有一个安全位置。排演到三更鸡叫,月儿偏西,演员们散了,孩子们还围了火堆弯腰踢腿,学那一招一式。
一出戏排成了,一人传出,全村振奋,扳着指头盼那上演日期。一年十二个月,正月元宵日,二月龙抬头,三月三,四月四,五月五日过端午,六月六日晒丝绸,七月过半,八月中秋,九月初九,十月一日,再是那腊月五豆,腊八,二十三……月月有节,三月一会,那戏必是上演的。戏台是全村人的共同的事业,宁肯少吃少穿也要筹资集款,买上好的木石,请高强的工匠来修筑。村子富不富,就比这戏台阔不阔。一演出,半下午人就找凳子去占地位了,未等戏开,台下坐的、站的人头攒拥,台两边阶上立的卧的是一群顽童。那锣鼓就叮叮咣咣地闹台,似乎整个世界要天翻地覆了。各类小吃趁机摆开,一个食摊上一盏马灯,花生,瓜子,糖果,烟卷,油茶,麻花,烧鸡,煎饼,长一声短一声叫卖不绝。锣鼓还在一声儿敲打,大幕只是不拉,演员偶尔从幕边往下望望,下边就喊:开演呀,场子都满了!幕布放下,只说就要出场了,却又叮叮咣咣不停。台下就乱了,后边的喊前边的坐下,前边的喊后边的为什么不说最前边的立着;场外的大声叫着亲朋子女名字,问有坐处没有,场内的锐声回应快进来;有要吃煎饼的喊熟人去买一个,熟人买了站在场外一扬手,“日”地一声隔人头甩去,不偏不倚目标正好;左边的喊右边的踩了他的脚,右边的叫左边的挤了他的腰,一个说:狗年快完了,你还叫啥哩?一个说:猪年还没到,你便拱开了!言语伤人,动了手脚;外边的趁机而入,一时四边向里挤,里边向外扛,人的旋涡涌起,如四月的麦田起风,根儿不动,头身一 会儿倒西,一会儿倒东,喊声,骂声,哭声一片;有拼命挤将出来的,一出来方觉世界偌大,身体胖肿,但差不多却光了脚,乱了头发。大幕又一挑,站出戏班头儿,大声叫喊要维持秩序;立即就跳出一个两个所谓“二干子”人物来。这类人物多是头脑简单,四肢发达,却十二分忠诚于秦腔,此时便拿了枝条儿,哪里人挤,哪里打去,如凶神恶煞一般。人人恨骂这些人,人人又都盼有这些人,叫他们是秦腔宪兵,宪兵者越发忠于职责,虽然彻夜不得看戏,但大家一夜满足了,他们也就满足了一夜。
终于台上锣鼓停了,大幕拉开,角色出场。但不管男的女的,出来偏 不面对观众,一律背身掩面,女的就碎步后移,水上漂一样,台下就叫:瞧那腰身,那肩头,一身的戏哟是男的就摇那帽翎,一会双摇,一会单摇,一边上下飞闪,一边纹丝不动,台下便叫:绝了,绝了!等到那角色儿猛一转身,头一高扬,一声高叫,声如炸雷豁啷啷直从人们头顶碾过,全场一个冷颤,从头到脚,每一个手指尖儿,每一根头发梢儿都麻酥酥的了。如果是演《救裴生》,那慧娘站在台中往下蹲,慢慢地,慢慢地,慧娘蹲下去了,全场人头也矮下去了半尺,等那慧娘往起站,慢慢地,慢慢地,慧娘站起来了,全场人的脖子也全拉长了起来。他们不喜欢看生戏,最 欢迎看熟戏,那一腔一调都晓得,哪个演员唱得好,就摇头晃脑跟着唱,哪个演员走了调,台下就有人要纠正。说穿了,看秦腔不为求新鲜,他们只图过过瘾。
在这样的地方,这样的环境,这样的气氛,面对着这样 的观众,秦腔是最逞能的,它的艺术的享受,是和拥挤而存在,是有力气而获得的。如 果是冬天,那风在刮着,像刀子一样,如果是夏天,人窝里热得如蒸笼一 般,但只要不是大雪,冰雹,暴雨,台下的人是不肯撤场的。最可贵的是 那些老一辈的秦腔迷,他们没有力气挤在台下,也没有好眼力看清演员,却一溜一排地蹲在戏台两侧的墙根,吸着草烟,慢慢将唱腔品赏。一声叫板,便可以使他们坠入艺术之宫,“听了秦腔,肉酒不香”,他们是体会得最深。那些大一点的,脾性野一点的孩子,却占领了戏场周围所有的高空,杨树上,柳树上,槐树上,一个枝杈一个人。他们常常乐而忘了险境,双手鼓掌时竟从树杈上掉下来,掉下来自不会损伤,因为树下是无数的人头,只是招致一顿臭骂罢了。更有一些爬在了场边的麦秸积上,夏天四面来风,好不凉快,冬日就趴个草洞,将身子缩进去,露一个脑袋,也正 是有闲阶级享受不了秦腔吧,他们常就瞌睡了,一觉醒来,月在西在,戏毕人散,只好苦笑一声悄然没声儿地溜下来回家敲门去了。
当然,一次秦腔演出,是一次演员亮相,也是一次演员受村人评论的 考场。每每角色一出场,台下就一片嘁嘁喳喳:这是谁的儿子,谁的女子,谁家的媳妇,娘家何处?于是乎,谁有出息,谁没能耐,一下子就有了定论。有好多外村的人来提亲说媒,总是就在这个时候进行。据说有一媒人将一女子引到台下,相亲台上一个男演员,事先夸口这男的如何俊样, 如何能干,但戏演了过半,那男的还未出场,后来终于出来,是个国民党的伪兵,还持枪未走到中台,扮游击队长的演员挥枪一指,“叭”地一声,那伪兵就倒地而死,爬着钻进了后幕。那女子当下哼一声,闭了嘴,一场亲事自然了了。这是喜中之悲一例。据说还有一例,一个老头在脖子上架了孙孙去看戏,孙孙吵着要回家,老头好说好劝只是不忍半场而去,便破费买了半斤花生,他眼盯着台上,手在下边剥花生,然后一颗一颗扬手喂到孙孙嘴里,但喂着喂着,竟将一颗塞进孙孙鼻孔,吐不出,咽不下,口鼻出血,连夜送到医院动手术,花去了七十元钱。但是,以秦腔引喜的事却不计其数。每个村里,总会有那么个老汉,夜里看戏,第二天必是头一个起床往戏台下跑。戏台下一片石头、砖头,一堆堆瓜子皮,糖果纸,烟屁股,他掀掀这块石头,踢踢那堆尘土,少不了要捡到一角两角甚至三 元四元钱币来,或者一只鞋,或者一条手帕。这是村里钻刁人干的营生,而馋嘴的孩子们有的则夜里趁各家锁门之机,去地里摘那香瓜来吃,去谁家院里将桃杏装在背心兜里回来分红。自然少不了有那些青春妙龄的少男 少女,则往往在台下混乱之中眼送秋波,或者就悄悄退出,相依相偎到黑 黑的渠畔树林子里去了……
秦腔在这块土地上,有着神圣的不可动摇的基础。凡是到这些村庄去 下乡,到这些人家去做客,他们最高级的接待是陪着看一场秦腔,实在不逢年过节,他们就会要合家唱一会乱弹,你只能点头称好,不能耻笑,甚至不能有一点不入神的表示。他们一生最崇敬的只有两种人:一是国家领导人,一是当地的秦腔名角。即是在任何地方,这些名角没有在场,只要发现了名角的父母,去商店买油是不必排队的,进饭馆吃饭是会有座位的,就是在半路上挡车,只要喊一声:我是某某的什么,司机也便要嘎地停车。但是,谁要侮辱一下秦腔,他们要争死争活地和你论理,以至大打出 手,永远使你记住教训。每每村里过红白丧喜之事,那必是要包一台秦腔的,生儿以秦腔迎接,送葬以秦腔致哀,似乎这人生的世界,就是秦腔的舞台,人只要在舞台上,生,旦,净,丑,才各显了真性,恶的夸张其丑,善的凸现其美,善的使他们获得美的教育,恶的也使丑里化作了美的艺术。
广漠旷远的八百里秦川,只有这秦腔,也只能有这秦腔,八百里秦川的劳作农民只有也只能有这秦腔使他们喜怒哀乐。秦人自古是大苦大乐之民众,他们的家乡交响乐除了大喊大叫的秦腔还能有别的吗?
1983年5月2日草于五味村。
参考链接:
秦腔(贾平凹著散文)_百度百科
http://baike.baidu.com/subview/9366/5036360.htm#viewPageContent
诗朗诵《盛世中国》稿子
1
一九二一年
南湖的天空呼啸着泪
烟雨,迷蒙七月的残酷
十三颗跳动的小火苗
点亮黑暗,从那艘画舫飞出青灯
圣火般的星光,仿佛吐纳悲怆
“唤醒沉睡,义不容辞!
解放劳苦大众,舍我其谁?”
那一刻,
中国共产党挥舞天锤,像盘古开天辟地
砸碎冰封的制度
解开羁绊和锁链
从此,饥寒交迫的人们
站起来了,
一个政党站起来了,新中国站起来了
中华民族站起来了
十三亿中华儿女,挺起腰杆,
扬眉吐气,站起来了……
2
当二十一世纪的曙光摇曳着大海
浩荡的海潮
勇敢撞击生锈的屈辱,
惊涛在拍岸的雄壮回响中
洗濯
百年孤独,百年沧桑
中国人用自豪的目光轻抚巍峨,
倾听江河湖海吐露狂风雨落——
“紧握铁拳,从容不迫”
“外敌入侵,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
“两弹一星”,虎啸西风,九天揽月
没落,艰辛,繁荣,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做
涅槃过后的骄傲!
而,在我心里, 您就是我
唱不完的辉煌——
“四个全面”书写全新蓝图
“五位一体”引领时代步伐
“十二五计划”快马扬鞭追逐全民梦想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安居乐业,强军号角响当当!”
这,就是祖国啊——
3
从中南海到克里姆林宫
从柏林到巴黎
从北极圈到赫尔辛基
从塞尔维亚到波兰
从改革开放到大国盛世
从碑座到碑额
从茶马古道到“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从贫瘠到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从屈辱沧桑到大国博弈……
这些年轻,新生的希望
像肥沃的黑土地里节节拔高的庄稼
此刻,
我以全新的汹涌,澎湃
歌唱祖国,
万物屏住呼吸,
江河断流,飞鸟雀跃,鱼群蹦岸
高呼——盛世中国
我相信每块颤栗的石头都在倾听
大国崛起的声音——
中流击水三千尺,巨龙拍岸震千湾……
4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此刻,您的子民是何等骄傲!
万物咀嚼改革开放的露珠
凝固的花朵,福杯满溢
像开花的芝麻
中国人从此挺起脊梁,
俯瞰万里锦绣河山
当我扶老携幼走在湘江两岸
沐浴着火红的霞光
当我乘坐磁悬浮列车感受
风驰电掣的快感
当我和绕梁的莺歌融入梦乡
当我牵着幸福的阳光,奔走在康庄大道
“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引领
人民唱响青春的主旋律——
遵循世界命运共同体,
意气风发走向全球,
面向未来 !
5
祖国啊,我亲爱的
祖国
当我仰望你曾悲哀的
积弱积贫的脸
流下自豪的泪水
滴答,滴——答,
滴滴答答的声响
不断涌进我安哑的脉络
仿佛一曲欢快的长调
当复兴的波涛汹涌而来
党中央新一代领导人反腐倡廉,
架桥引路
鲜红的党旗
指引十三亿中华儿女奏响复兴的号子
人民跟随铁锤、镰刀洪亮的响声旋律
躬身求梦
在高歌猛进的阳光路上,
走向和平;
在辉煌灿烂的历史长河,
劈波斩浪;
在莽莽宇宙,勇敢探索
直面风暴
扩展资料:
配乐诗朗诵——盛世中国
盛世中国——献给伟大的改革开放30周年
三十年斗转星移 三十年大江东去
盛世中国告诉你一个地球的惊喜
盛世中国告诉你一个东方的奇迹
我想约你行走在彩虹里
那是青藏铁路正在穿越世界屋脊
那是西气东输通向天际的呼吸
那是杭州湾跨海大桥衔接太平洋的蔚蓝色跑道
那是三峡大坝云蒸霞蔚的雄起
那是南水北调挥洒出的一行浪漫诗句
我想约你去新农村做客
那里的土地正翻种着时代的新绿
如歌的田野传唱着三农新曲
连续增产增收的丰收锣鼓啊
让城里打工的兄妹不想重新鼓起茶笼
去夷平城乡间千年的差距
去快乐的拓展小康人家花团锦簇的新天地
我想带你走进新奠基的科技园区
灿若繁星的高科技成果让未来世界触手可及
我想约你去航天城探秘
那里的航天人正在聚精会神为我们筹划下一个太空旅游的目的地
我想约你去浦东新区
站在亚洲第一高楼顶端
坐拥东海日出 云卷云舒
我想约你去一躺高速公路
三十年前零公里三十年后纵横南北东西
我还想约你坐一次动车组
朝发夕至的梦想正在超越地球引力
我还想约你去港澳旅行
回归十年的紫荆花和金莲花交相辉映香飘寰宇
刚刚启动的两岸大三通啊
让亲情穿越台湾海峡直达同胞心理
如果你已经走遍了当今中国
那么就请你坐下来打开高清电视机
要不咱们就一起网上冲浪
让神奇的宽带和我们一起与世界同步呼吸
三十年春华秋实三十年日新月异
盛世中国告诉你一个人间的传奇
盛世中国告诉你一个时代的瑰丽
今天我们同样要把一份岁月的感动送给荧屏前的你
三十年时光荏苒的大考 改变了我们集体的命运
捧起地球村崭新的履历
盛世中国一步跨进未来的行列里
我相信
只要是生活在1978-2008纪年里的各族中华儿女
都会对这一路同行的四个字——改革开放
充满深深的敬意和永恒的感激
这份敬意是十三亿颗心跳迸发出幸福期冀
这份感激是十三亿双脚步追逐梦想的火炬接力
波澜壮阔的2008就要转身离去
改革开放三十而立我们写下了最豪迈的诗句
百年一遇的冰雪灾害 8.0级的汶川特大地震
盛世中国在扛起灾难的同时
扛起了一个伟大民族复兴的奇迹
试问成功举办奥运 成功发射神七
不正是在2008 不正是在我们手中
结束了长达百年的圆梦之旅
完成了期盼千年的问天壮举
三十年波涛之上 三十年征帆万里
盛世中国告诉你一个公开的秘密
盛世中国告诉你一个永恒的真理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发展才是硬道理
这些最朴实的话语至今仍在引领我们开创新世纪
一个伟大时代 变革的交响从此奏响了神圣的序曲
勇于探索的中国共产党人以三个代表的率先足迹践行真理
这是一部由十三亿人共同参与创作的春天进行曲
和弦弹奏的科学发展观
再次融入青春中国的圆舞曲
一副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蓝图
向世界向未来 打开了盛世中国锦绣河山春光万里
赞美你啊辉煌三十年 盛世中国喷薄日出
讴歌你啊奋进三十年 盛世中国和平崛起
我们要大声的朗诵盛世中国
我们要大声的朗诵盛世中国
三十年沧海桑田 三十年春潮不息
中华民族正行走在伟大复兴之路上
亿万中华儿女正信心满怀扬帆进击 高歌迈向新的胜利
参考资料:搜狐-歌颂十九大|【诗朗诵】《盛世中国》:唱不完的辉煌
人民网-《盛世中国》
陕西八大怪是什么
陕西八大怪:
1、板凳不坐蹲起来
“蹲景”成为关中地区特别是农村最有名的亮点,这一怪独步天下,关中人的“蹲景”是地球上的绝版。有的人蹲半天腿不酸腰不痛,实属一种硬功夫。关中人喜欢蹲是从古文的“坐”演变而来的。古人“坐”的本意就是跪,将膝盖并直端坐于席上,屁股的重量全压在双脚后跟上。
2、房子半边盖
传统的中国家居一般都是“人”字型结构,关中地区把这种房子叫“安间”房,又叫上房。里面住着主人和老人,结构都是厅房、两边是卧室。 一个院落除了上房还有偏房,在关中叫厦子房,房子的结构是“人”字的一半,就是半边盖的“怪”房子。
3、姑娘不对外
这一怪很多地区都有,只是在关中地区现象更突显,人情味也更浓郁。“两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是关中男人的写照,它的正面意思是关中男人恋家恋婆娘,在“玩龙玩虎不如玩黄土”的小农时代,这种思想也算正统。既然关中男人还不错,那么,这里的姑娘自然爱嫁当地郎了。
4、帕帕头上戴
在关中风俗中这一怪最好解释了。过去人的生存环境差,黄土高原上风刮尘扬,烈日毒辣,妇女们出门干活串户没个遮蔽可不行。遮阳伞、防晒霜、口罩、墨镜是现代女性的生活必需品,过去的关中女人没这样的条件,她们生活中有一块整端漂亮的布做手帕就不错了。
5、面条像裤带
说其像那裤带,说的是那面做的宽度和长度,在关中地区的面馆,一碗面只有一根面条,但若要让个弱女子能把这根面条吃完,那也是难事。
6、锅盔像锅盖
由于关中地区以前为了避免浪费,且属于大家庭吃饭的传统,所以,每家每户都有很大的锅做饭,所烙出的大饼和锅底相当,并且由于面体发酵比较好,厚度适中,俗称“锅盔”。
7、油泼辣子一道菜
关中人对于辣子情有独钟,爱吃,而且和别的地方吃法不同,不吃干辣子面,而是油泼辣子。秦椒是很有名的,不但辣味十足,且具有独特的香味。
8、秦腔不唱吼起来
这里的唱戏指的是秦腔表演。其实秦腔也不是真吼起来的,只不过演员表演起来确实很卖力气,开玩笑说是“叫破天”。
扩展资料
关中八大怪是指陕西省的关中地区(大致包括西安、宝鸡、咸阳、渭南、铜川,秦岭以北,黄土高原以南)出现的八种独特的传统民风民俗。由于气候、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原因的影响,关中地区在衣、食、住、行、乐等方面,形成了一些独特的方式。
有着丰厚历史文化积淀的陕西关中地区,沿袭历史民俗,形成了生动有趣“八大怪”,以其“古风古韵古长安”的独特魅力,成为外地游人探寻的一大热点。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关中八大怪”有时被称作“陕西八大怪”,但这是不完全合理的。实际上“陕西八大怪”中的风俗仅出现在关中一带,在陕西的大部分地区并非如此。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陕西八大怪
写出中华少年每一小节的内容。
一、中华少年的英姿飒爽
二、锦绣山川哺育中华少年
三、悠久文化滋润中华少年
四、民族传统滋养中华少年
五、回顾中华母亲的艰难历程
六、七、中华少年的誓言,表达了中华少年建设祖国的坚强决心
八、全诗的总结。
3、我们铭记着中华母亲的功德,更不忘她承受的千灾百难。(全诗的过度句)
希望可以帮到大家,点一点赞👍谢谢!
中华少年 诗一首什么诗?
《中华少年》是一首(朗诵)诗,全诗公共分(7)小节。课文选取来自(青藏)、(蒙古)、(高山)、(汉族)四地的少年,代表中华少年。
《中华少年》是作家李少白的诗歌作品,他抒发了中华少年爱祖国,要报效祖国的强烈情感,表现了中华少年的坚强决心以及豪迈情怀。以及对祖国的一片深情。这首诗歌被收录于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本六年级上册,编为第8课,关于中华少年的课文。
原文:
甲 从巍峨峻拔的高原走来,
我是冰山上的一朵雪莲;
乙 从碧波环抱的宝岛走来,
我是海风中的一只乳燕;
丙 从苍苍茫茫的草原走来,
我是蓝天下翱(áo)翔的雏鹰;
丁 从七沟八梁的黄土坡走来,
我是黄河边鲜嫩的山丹丹。
齐 啊!神州大地生长的希望,
我们是中华的少年!
丁 九曲黄河让我懂得百折不回,
甲 莽(mǎng)莽昆仑(lún)使我学会立地顶天,
丙 教我纯洁的是北国的雪花,
乙 教我热烈的是南疆的红棉。
甲乙 龙的故土,民族的摇篮,
锦绣山川,我们的家园。
甲 到刚劲(jìng)端庄的方块字里,
感受“水浒(hǔ)”“三国”的英雄豪气;
乙 到如歌如画的唐诗宋词中,
领略枫桥的钟声,大漠的孤烟;
丙 在外婆的歌谣里牙牙学语,
女娲(wā)、大禹(yǔ)的故事萦(yíng)绕耳畔;
丁 在爷爷的臂弯下蹒(pán)跚(shān)学步,
冬子、雷锋的脚印引我向前。
丙丁 炎黄子孙,中华儿女,
黑眼睛黄皮肤,不改的容颜。
丁 五月端阳,心随龙舟把诗魂追赶,
乙 八月中秋,借皎皎圆月遥寄思念。
丙 敖(áo)包会上,射箭摔跤,尽显小牧民的强悍;
甲 手捧哈[hǎ]达,欢歌劲舞,献给朋友美好的祝愿。
乙丙 东方之美滋养着龙的传人,
五千年文化植根在我们心田。
丁 我们铭(míng)记着中华母亲的功德,
更不忘她承受的千灾百难。
黄河纤(qiàn)夫拉不直问号般的身躯,
长城的古砖挡不住洋炮的弹片。
丙 啊!是七月的星火,南湖的航船,
让东方雄狮从噩梦中奋起。
甲 先驱者的热血复苏了千年冻土,
神州才露出青春的笑脸,
乙 “春天的故事”响彻大江南北,
中华啊!展开了崭新的画卷。
甲 今天,历史和未来将由我们焊(hàn)接,
时代的接力棒要靠我们相传,
站在新的起跑线上响亮回答:
齐 少年要谱写中华更璀(cuǐ)璨(càn)的诗篇!
甲 不期望脚下处处阳关道,
乙 不幻想头顶一片艳阳天,
丙 不迷恋父兄给予的蜜罐温床,
丁 不忘记“最危险的时候”战歌飞旋!
甲 要做旗舰去长风破浪,
乙 要做火箭去推动飞船,
丙 要像利剑把贫穷斩断,
丁 要用爱心把世界相连。
甲丁 听,芦笙(shēng)和唢(suǒ)呐一齐吹响,
乙丙 看,乳燕和雏鹰比翼联翩。
齐 五十六朵鲜花竞(jìng)相开放,
装点祖国万里大花园。
甲 让先辈的英灵自豪地惊叹:
齐 啊!这就是我的中华!
宋史范仲淹传全文翻译
范仲淹字希文,唐朝宰相范履冰的后代。他的祖先,原来是州人。后来全家迁徙到江南定居,于是成为了苏州吴县人。范仲淹两岁时就失去了父亲,母亲改嫁到长山县一位姓朱的家里,他也就改姓朱,名说。他少时就有志气,奉行操守。长大后,知道了自己的家世,感到很伤感,于是就流着眼泪辞别母亲,前往应天府,依从戚同文学习。他昼夜不停地刻苦学习,冬天读书十分疲乏时,就用冷水浇脸;有时无东西吃,甚至不得不靠喝稀粥度日,一般人不能忍受的困苦生活,范仲淹却从不叫苦。他考中进士后,被任命为广德军司理参军,他把母亲接来奉养。调任集庆军节度推官后,就恢复了原来的范姓,改名仲淹。
监泰州西溪盐税,升为大理寺丞,移监楚州粮料院,因母亲去世离职。晏殊知应天府时,听说范仲淹很有名,就召请他到府学任职。在这期间,范仲淹上书皇帝请求选择郡守,举荐县令,斥逐游散懒惰之人,裁汰冗员和不安本位的人,慎重选举官员,安抚将帅,这封上书长达万余字。服丧期满后,由于得到晏殊的举荐。担任秘阁校理。范仲淹通晓《六经》,精通《易》学,学习经学的人大多向他请教,解决疑难,他手捧经典为有疑者答疑解难,不知疲倦。他曾经用自己的俸禄供养四方游学之士,而自己的儿子却要轮换穿一件好衣服才能出门,范仲淹却始终泰然处之。每当他激动地谈论天下大事时,往往奋不顾身,当时士大夫矫正世风,严以律己,崇尚品德节操,就是从范仲淹倡导开始的。
天圣七年(1029),章献太后将在冬至日接受朝拜,仁宗皇帝也准备率领文武百官为太后上寿。范仲淹上疏详细地论述了这件事,并且说:“在内宫事奉亲长,自当有家人礼仪,但在朝廷上皇帝与百官一起站立,来朝拜太后,不能够成为后世的轨范。”又上疏请求章献太后将朝政大权交还仁宗,但没有得到任何答复。不久,范仲淹就调任河中府通判,后又调任陈州通判。当时朝廷正在建筑太一宫和洪福院,并在陕西征购木材。范仲淹见此情景说“:昭应宫、寿宁宫已毁,上天的惩戒刚刚过去不久。现在又大兴土木,浪费百姓财产,这不是顺乎人心、合乎天意的做法。应该停止修建寺观,减少平常年份征购木材的数量,来蠲免百姓长期以来所承担的负担。”又说“:受到恩宠的人大多是皇宫里直接降敕授官,这不是太平治世的政策。”这些建议虽未受纳,但仁宗皇帝认为范仲淹是一位忠诚之士。
太后去世后,范仲淹被召回朝廷提任右司谏。这时议政的官僚们大多揭露章献太后听政时所干的事情,范仲淹却说“:太后接受先帝的遗命,调养保护陛下十多年,应该饰掩她的小过,来成全太后的美德。”仁宗皇帝为此诏谕朝廷内外,不准擅自议论太后听政时的事情。当初,章献太后立下遗旨以太妃杨氏为皇太后,参与军国大事的决策。范仲淹说“:太后,是皇帝母亲的称号,自古以来没有因为保护抚育皇帝有功而代替皇帝立太后的。现今一位太后去世了,又选立一位太后,天下人恐怕要怀疑陛下一天也离不开母后的扶助了。”
这年发生了严重的虫灾和旱灾,江、淮、京东这些区域灾情尤其严重。范仲淹请求朝廷派遣官员前往灾区察看灾情,没有得到答复。于是就问仁宗说:“宫廷里的人如果半天不吃饭,情形会怎么样呢?”仁宗皇帝显得十分难过,于是派遣范仲淹去安抚江、淮地区的灾民。范仲淹所到之处开仓济民,并且禁止灾区老百姓过多的祭祀活动,奏请朝廷免除庐州、舒州上供的折役茶,江东的丁口盐钱,并且向仁宗皇帝逐条陈述了救治朝政弊端的十件大事。
恰巧郭皇后被废,范仲淹率领谏宦、御史跪伏在阁门前争谏此事,但没有得到皇上恩许。第二天,范仲淹准备留下百官会集宰相在朝廷上再次谏争,当他刚走到待漏院时,朝廷下达诏书,命他出任睦州知州。一年以后,调任苏州知州。苏州发生水灾,百姓的田地无法耕种,范仲淹命令民众疏通五条河渠,导引太湖水流入大海,他招募民众兴修的水利工程,还没有完成,就被调任明州知州,转运使向朝廷上奏,暂时留下范仲淹完成水利工程,被得以批准。朝廷提升范仲淹为尚书礼部员外郎、天章阁待制,召回京城,判国子监,又转升为吏部员外郎、权知开封府。
当时吕夷简执掌朝政,被任用和得到提拔的人大都出自他的门下。范仲淹向仁宗呈上一份《百官图》,指着图上百官升迁的次序说:“像这样的是循序升迁,像这样的是不合次序的升迁,循序升迁是公正的,越序升迁是不合理的,完全是私意。况且天子近臣的提拔和黜降,凡是超过一定限度的,也不应该全部委托宰相处理。”吕夷简很不高兴。有一天,在讨论建都之事时,范仲淹又说“:洛阳地势险要,城池坚固,而汴京却是四面攻战之地,天下太平时皇上可以居住汴京,但一遇战事皇上必须居住洛阳。因此应当逐步地扩大洛阳的储备,修缮洛阳的宫室。”仁宗皇帝问吕夷简,吕夷简说“:这是范仲淹迂腐空疏的言论。”范仲淹于是写了四论上呈仁宗,大都是指斥当时朝政的言论。并且说“:汉成帝相信张禹,不怀疑母舅家,因而导致了王莽篡国之祸。我担心今天也有张禹这样的人,破坏陛下的家法。”吕夷简愤怒的向仁宗诉说“:范仲淹离间陛下和我们的关系,他所任用的人,都是他的同党。”范仲淹对此极力反驳,言辞急切,因此被罢官而降任饶州知州。
殿中侍御史韩渎迎合宰相旨意,奏请仁宗把范仲淹同党的姓名写出来,在朝廷上张贴公布。于是秘书丞余靖上书说“:范仲淹因为一句话得罪了宰相,就立即加以贬斥流窜,何况他前次所议论的是关于陛下母子夫妇间的事,陛下都已经宽容了他呢。我请求陛下追回并修改前道诏命。”太子中允尹洙上疏自讼和范仲淹是师友关系,而且范仲淹还曾经向朝廷推荐过自己,愿意和范仲淹一起降官贬黜。馆阁校勘欧阳修因为高若讷身为谏官,但对范仲淹被贬之事一言不发,就写信责备他。因此,这三个人都因为范仲淹一案而遭贬。第二年,吕夷简也被免除了宰相之职,从此关于朋党的争论就开始了。范仲淹被贬离开朝廷,士大夫们接连不断地替他辩白举荐。仁宗对宰相张士逊说:“过去贬谪范仲淹,是因为他密奏请求立皇太弟的缘故。现在他的同党这样称赞举荐他,怎么办?”再次下诏警告不准互结朋党。
范仲淹担任饶州知州一年多后,被调任润州知州,不久又调任越州知州。元昊反叛,范仲淹被召回京,担任天章阁待制、出知永兴军,后又改任陕西都转运使。恰逢夏竦担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使,朝廷提升范仲淹为龙图阁直学士来担任夏竦的副手。吕夷简再次担任宰相,仁宗劝告范仲淹解除与吕夷简以前的怨恨。范仲淹叩头回答说“:我以前所议论的都是国家的公事,对吕夷简本人并没有怨恨。”
延州周围各要塞大多失守,范仲淹主动请求前往延州,被升为户部郎中兼任延州知州。以前,朝廷诏令规定将领分别统辖边境驻军:总管统辖万人,钤辖统辖五千人,都监统辖三千人。遇到敌人侵略而要抵御时,官品低的将领需首先出击。范仲淹说“:对战将不加以适当选择,而只以官品的高低来作为出阵的先后,这是自取失败的办法。”于是他普遍检阅本州军队,得到一万八千人,并分为六部,每位将领各自统领三千人,分部训练士兵,根据敌军的多少,派遣他们轮流出战抵御敌军。当时塞门、承平各要塞已被废弃,范仲淹采纳种世衡的计策,修筑青润城来扼杀敌军进犯的要冲,大兴农田水利,并且开放民间贸易,以便边民互通有无。又因为老百姓远路输纳赋税过于劳苦,他上奏请求将城建成军事基地,让河中府同州、华州的中下户就近送缴税租。每年春夏两季调集军队就地取得给养,可以节省买粮开支十分之三,这还不包括其他开支节省的费用。仁宗诏命这支军队为康定军。
第二年正月,仁宗皇帝诏命陕西各路讨伐西夏,范仲淹说:“正月塞外天气十分寒冷,我军露宿挨冻,不如等到春天深入敌境,敌军马瘦人饥,凭我军的势力容易制服敌军。况且我军边防守备逐渐加强,出师纪律严明,敌军虽然猖獗,必然会被我军的气势所震服。州、延州与灵州、夏州十分接近,而这是西羌的必经之地。我军只要按兵不动,观察他们的破绽,请皇上允许我用恩惠和诚信来招纳他们归附。否则的话,情义断绝,我担心要罢兵休战就会遥遥无期。如果我的这个计策不能达到目的,也应当发兵先夺取绥州、宥州,占据险要之地,屯兵营田,作长久作战的打算,那么茶山、横山的老百姓,必然会带领全族前来归顺。要开拓疆界抵御侵略,这是上等的策略。”仁宗皇帝全部采纳了他的建议。范仲淹又上奏请求朝廷修筑承平、永平等要塞,逐渐招回流亡在外的百姓,加固堡寨的屏障,使敌情侦察畅通,把十二座旧要塞改建为城,于是羌族和汉族流亡在外的百姓,都一个接一个地回来,重操旧业。
过了较长的一段时间,元昊遣还被俘的宋将高延德,用他来与范仲淹约和,范仲淹写信告诫西夏罢兵。当时恰好任福在好水川被西夏打败,于是元昊给范仲淹的回信语气很不恭敬,范仲淹当着来使的面烧掉了它。朝中大臣认为不应擅自与西夏通信,又不应当擅自烧掉西夏来信,宋庠奏请处决范仲淹,仁宗皇帝没有同意。而只是将范仲淹降为户部员外郎、耀州知州,调任庆州知州,后又升为左司郎中,任环庆路经略安抚,缘边招讨使。当初,元昊叛乱时,暗中诱使归附宋朝的羌人帮助自己,而环庆路酋长六百多人,相约做元昊的向导,不久,事情就败露了。范仲淹因为羌人反复无常,一到达辖区就奏请到边境巡视,他以皇帝诏命的名义犒赏羌族各部,检阅他们的人马,与他们订立条约:“假如仇恨已经和解或了断,又擅自进行报复并伤人的,罚羊一百只,马两匹,已杀死人的要斩首。因负债而引起纠纷的,应当到官府理断,擅自扣押捆绑无辜者,罚羊五十只、马一匹。西夏军马侵入边界时,集合时不随本族前往的,每户罚羊二只,扣押他们的首领。敌军大举入侵时,老少自外而入保卫本寨的,官府给他们供给食粮;到时不入寨的人家,每家罚羊两只;全族不进寨的,扣押他们的首领。”羌族各部都接受了这些条约,自此以后他们开始为宋朝效力。
范仲淹改任州观察使,在上表书中说“:观察使位在待制之下,我守边多年,羌人很亲爱我,称我为‘龙图老子’,现在降官与王兴、朱观为伍,只恐怕被敌军轻蔑。”他辞谢而没有接受这一任命。庆州西北的马铺砦,正处在后桥川口,位于西夏腹地。范仲淹想在此筑城,料想西夏军队一定会前来争夺,就暗中派遣他的儿子范纯佑和蕃将赵明首先占据这一地区,自己率领军队紧随其后。众将领不知道到底要到达什么地方,走到柔远,范仲淹才开始发布筑城的号令,各种筑城工具都已准备好,十天就将城筑完毕,这就是大顺城。敌军发现之后,派三万骑兵来攻打,并假装被宋军打败,范仲淹告诫将士们不要追击,后来知道敌军果然有埋伏。大顺城建成后,白豹城、全汤城一带的敌军都不敢再度进犯,环庆路从此更少被敌人所侵犯了。
明珠、灭臧两部族拥有雄兵数万人,范仲淹听说泾原路宋军将要袭击讨伐他们,便给朝廷上奏说:“明珠、灭臧两部族居住的地方道路险要,不能够进攻他们,前不久高继嵩的进攻已经失败。这两个部族平时尚怀有二心,现在讨伐他们,一定会和西夏军队联合起来,向南入侵原州,向西骚扰镇戎,向东入侵环州,这样边患将永远不会停止。如果能够北取细腰、胡芦泉等地筑起堡垒屏障,来切断敌军的通路,那么这两族就会安心归附,而环州、镇戎之间的小路近道也会畅通无阻,这样边患就不用担心了。”此后,便修筑起细腰、胡芦等军塞。
葛怀敏在定川被敌军打败,敌军大肆抢掠至潘原,关中地区震动惊恐,老百姓大多躲藏到山谷中。范仲淹率领六千军队,从州、泾州出发来进行援救,听说西夏军队已经撤出边塞,就率领军队返回。开始,定川战败的消息传到朝廷,仁宗皇帝手按地图对左右大臣说“:如果范仲淹出兵救援,我就没有什么可以忧虑的了。”范仲淹的援兵的奏报一到,仁宗皇帝大喜说“:我一直认为范仲淹是可以信用的。”于是就任命范仲淹为枢密直学士、右谏议大夫。范仲淹因为这次军队出征没有立功,辞谢了皇帝的任命,仁宗皇帝没有接受他的辞呈。
当时朝廷已经任命文彦博治理泾原路,仁宗皇帝认为泾原路所受战争创伤严重,准备让文彦博与范仲淹对调辖区,派遣王怀德去传达此事。范仲淹辞谢说“:泾原路地位重要,恐怕我不能胜任。请让我与韩琦共同治理泾原路,并且一起驻扎在泾州,韩琦兼管秦凤路,我兼管环庆路。泾原路遇有敌情,我与韩琦联合秦凤、环庆两路的兵力,互成掎角之势进攻敌军;如果秦凤、环庆路遇到敌人侵袭,我也可以率领泾原路的军队作为援军。我应当和韩琦一起训练士兵,选拔将才,逐渐收复横山,来截断敌人的臂膀,不要几年时间,就可以期望平定边患了。我希望陛下颁布诏令让庞籍兼领环庆路统帅,以便形成首尾之势互相呼应的局面。秦州委派文彦博负责,庆州让滕宗谅全面负责。孙沔也可以参与会同作战。渭州,有一位武将就足够了。”仁宗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恢复设置陕西路安抚、经略、招讨使,让范仲淹、韩琦、庞籍分领职事。范仲淹与韩琦在泾州设置官第,将文彦博调到秦州做统帅,滕宗谅调到庆州做统帅,张亢担任渭州的统帅。
范仲淹作将领,号令清楚,爱护士兵,对于前来归附的各部羌人,诚恳接纳,信任不疑,因此西夏军队也不敢轻易侵犯他所统辖的地区。元昊请求议和,范仲淹被朝廷召回,授予枢密副使之官。王举正性情胆怯不敢直言,不能胜任其事,谏官欧阳修等人说范仲淹有当宰相的能力,请求朝廷罢免王举正而任用范仲淹,于是范仲淹又改任参知政事。范仲淹说“:执政官可以由谏官的几句话就得到吗?”他坚决辞谢不接受任命,并希望和韩琦一同出京巡视边防。朝廷任命他为陕西宣抚使,还没有出发,朝廷又任命他为参知政事。恰遇王伦进犯淮南,州县官吏中有不能坚守城池的人,朝廷准备调查核实后依法处决。范仲淹说:“平时忌讳讲完武备,遇到敌人进犯时却专门责令州县官员以死殉职,应该吗?”因而这些不能坚守城池的人都没有被处决。
仁宗皇帝当时正一意要实现天下太平,多次询问当前急需办理的大事,范仲淹对人说:“皇上对我信用至极,不过做事情总是有先有后的,长期安定局面带来的弊病,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全消除的。”仁宗皇帝再次赐给他亲笔写的诏书,又为这件事打开天章阁,召集二府的大臣按条奏对,范仲淹惶恐不安,退朝后给皇帝上奏十件事:
一是严明官吏升降制度。政府官员没有大的功劳和美好的品德不能升迁,朝廷内外官员必须在职任期满三年,在京城各部门任职的官员如果不是通过选任和保举而得官的人,必须累计任满五年,才能磨勘升迁,这大概算是考核官吏政绩的方法吧。二是抑制侥幸。取消乾元节给少卿、监以上官员任子的恩泽;正郎以下如监司、边远地区的官员,必须任职满二年,才可以享受恩荫任子;大臣不得荐举自己的子弟担任馆阁职务,这样任子制度就不会出现冗滥了。三是严格贡举制度。进士诸科考试时请取消试卷将姓名封起的糊名法,结合考察其操行,将姓名上报朝廷。进士先考策论,后考诗赋,各科录取兼通经义的人。赐第以上的人,都由皇帝裁决宣布。其余优等人免除吏部铨选,次一等的人发给凭证,等候选用。这样进士考试的办法,就可以就其名而求其实了。四是选拔地方长官。委托中书省、枢密院首先选举转运使、提点刑狱、大藩知州;其次委任两制三司、御史台、开封知府、各路监司长官举荐知州、通判;知州、通判举荐知县、县令。限制官员举荐人数,被推荐者如果举荐者多的,由中书挑选授官。这样刺史、县令就可以得到称职的人选了。五是均公田。外官的廪食供给不均,又怎能希望他们施行善政呢?请朝廷均衡他们的职田收入,按等级划给他们职田,以便让他们有足够的衣食养活自己,只有这样朝廷才能要求官员廉洁奉公,对贪赃枉法者才可以进行惩办和撤职。六是重视农业生产。每年预先给各路转运司下达诏书,要求他们激励官吏百姓陈说农田建设的好处和坏处,然后由州县选派官员来治理堤堰河渠、陂塘等,制定奖励和考核制度来大兴农田水利,减少漕运费用。江南路的圩田,浙西的河塘,已经废弃或毁坏的就都可以得到恢复或兴修。七是整顿军备。大体上按照府兵法,招募京畿及其附近州郡的强壮男子充当卫士,用来辅助正规军。一年中三季务农,一季训练作战,这样就可以节省国家供养军队的费用。京畿及其附近州郡有了完备的制度,其他各路可以照此实行了。八是推行朝廷的恩泽和信义。赦令内宣布的恩泽有所实行,但主管部门拖延或违反赦令施行的,要依法从重处理;另外还要派遣使臣到各州检查那些应当施行的恩泽是否得到了施行,如果这样的话,各地就没有弃置皇上恩泽的官员了。九是谨慎地发布命令。法令制度是用来示信于民的,不要一项政令颁布不久,很快就更改变动了。希望让掌管政事的大臣讨论出能够长久实行的法令,删去烦杂多余的部分,最后裁定作为皇帝的制书敕令,颁行天下,这样朝廷的命令就不会经常变动了。十是减轻徭役。现在州县户口减少而对官府的供给却更加繁重,将户口少的县改为镇,把各州军的使院和州院合并为一院,职官白直,全部给予州兵冢,其他不应当服役的人全部放回农村,这样老百姓就没有重役困扰而产生的忧愁了。
仁宗皇帝正专意信任范仲淹,因而全部采纳了他的意见,凡适宜立为法令的,都用诏书统一颁布下去,只有府兵法,大家认为不能施行而最后作罢。
范仲淹又建议说:“周代的制度,三公分别兼任六官的职务,汉代以三公分别管辖六卿之事,唐代以宰相分别兼判六曹事务。现在的中书,就是古代的天官宰,枢密院,就是古代的夏官司马;四官分散于众多的官衙,已经失去了三分兼掌大权的重任了。而现在二府的官员们只是在草拟授官文书时,依照资历级别,讨论赏罚时,检用现在条例罢了。上没有三公讲论天下治道的重任,下没有六卿辅佐君王的职责,这不是治理国家的方法。我请求仿效前代的官吏制度,将三司、司农、审官、流内铨、三班院、国子监、太常、刑部、审刑、大理、群牧、殿前马步军司,分别委派辅助大臣兼管这些部门的职事。凡是官吏的升降、刑法的轻重、事情的利弊这些事情,都由辅助大臣来处理;其中重大的事情,由二府大臣共同讨论,然后奏请皇帝裁定。我请求兼管军事和财赋方面的事情,如果对事情没有任何改进,请求先将我罢官免职。”宰相章得象等人都说范仲淹的建议不能实行。很久以后,才任命参知政事贾昌朝兼管农田方面的事务,范仲淹兼管刑法方面的事务,但最后都没有实行。
当初,范仲淹因为触犯了吕夷简,被放逐在外多年,士大夫们各自坚持他们二人的是非曲直,互相指责对方是朋党。等陕西一带发生了军情,仁宗皇帝因为范仲淹众望所归,便开始提拔重用他。等到吕夷简罢官免职,朝廷召回范仲淹,依靠他来治理朝政,朝廷内外都希望他能建功立业。范仲淹自己也以治理天下为己任,裁抑侥幸,削减冗滥,考核审查官吏,日夜谋划断虑实现天下太平。但是他的改革措施没有能够逐渐推行,改革涉及面太大,评论的人认为无法实行。到按察使出巡时,许多问题被检举出来,引起人心不悦。自从任子恩荫的减少,磨勘制度的严密,希图侥幸的人深感不便。这样,诽谤范仲淹的言论就逐渐多起来,而指责范仲淹等是朋党的议论也传到了仁宗皇帝的耳里。
刚好遇到边境有军情,范仲淹就和枢察副使富弼巡视边防。这样,范仲淹被任命为河东、陕西宣抚使,赐给黄金百两,但范仲淹全部分赠给守边的将领。麟州新近遭到了敌寇的大肆侵扰,进言的人多数主张放弃麟州,范仲淹却整修旧要塞,招回流亡百姓三千多户,免除他们的赋税,废除当地官府对酒类的专控权,允许百姓卖酒。又上奏朝廷免除府州的商税,黄河以外的地区于是得以安定下来。范仲淹离开朝廷后,反对他的人更加激烈地攻击他,在这种情况下,范仲淹自己也请求免除参知政事之职,于是朝廷任命他为资政殿学士、陕西四路安抚使、州知州。他任中书时所推行的政策,也就逐渐被废止了。
范仲淹因患病请求担任邓州知州,被升为给事中。当调任荆南时,邓州百姓拦住使者请求留任范仲淹,范仲淹本人也愿意留在邓州,朝廷答应了这一要求。不久调往杭州,又一次升为户部侍郎,调往青州。这时恰巧范仲淹病情更加严重,他请求调任颍州,还没有到任就死在路上,终年六十四岁。朝廷赠他为兵部尚书,谥号“文正”。开始,范仲淹生病时,仁宗皇帝经常派人送药、慰问,病逝后,仁宗皇帝嗟叹哀悼很长时间。又派人去慰问其家人,埋葬后,仁宗皇帝亲自题写了墓碑,叫“褒贤之碑”。
范仲淹性情刚烈,但外表温和,本性十分孝敬,因为他母亲在时,家境正是贫困的时候,后来,范仲淹虽然做了大官,但不是家中来客也决不大吃大喝。妻儿的衣服和饭食,仅仅只能自己充饥、御寒。范仲淹对人好施予,在乡族中设置义庄,用以赡养族人。博爱善施,士大夫大多出自其门下,即使是小巷之人,都能说出他的名字。死的那天,四面八方凡是听到这一消息的,都替他叹惜。范仲淹治理国家崇尚忠厚,所至之处都恩爱百姓,州、庆州的老百姓和众多的羌部族,都画上他的像在其生前就来祭祀他。等到他死时,羌部族的首领数百人,像失去父亲一样痛哭,并斋戒三日以后才离开。范仲淹有四个儿子:范纯佑、范纯仁、范纯礼、范纯粹。
少年行 令狐楚 鉴赏
《少年行》是诗人令狐楚晚年所作,怀着留恋的心情描述了自已青年时期在边城的生活。“骣骑蕃马射黄羊”的生活确实令人怀恋,“放狂”二字写出了诗人对这种生活的欣赏。
此时,诗人已经年老力衰。越是到这时,越是怀恋青年时代,因此写起来感情就饱满充沛。诗的后两句表述了诗人现在的状况与心境。诗人现在已经是“年老无筋力”了,但他仍然身靠着营门“数雁行”,仍然想把成排飞行的大雁射下来,一试自己的苛法与筋力。
字句里大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气概。一种“年老”而不服老,“无筋力”而欲有筋力的心理写得逼真具体,淋滴尽致。
这首诗语言通俗流畅,无生僻的词语,无深奥的典故,而是口语入诗,以口语写自己青年时期及现在的生活,写现在的心境,而“数雁行”一句又含蓄深刻,意在言外。
全诗全文如下:
少年行
唐代:令狐楚
少小边州惯放狂,骣骑蕃马射黄羊。
如今年老无筋力,犹倚营门数雁行。
家本清河住五城,须凭弓箭得功名。
等闲飞鞚秋原上,独向寒云试射声。
弓背霞明剑照霜,秋风走马出咸阳。
未收天子河湟地,不拟回头望故乡。
霜满中庭月满楼,金樽玉柱对清秋。
当年称意须行乐,不到天明不肯休。
译文:青午时在边城使性放狂,骣骑着蕃地马箭射黄羊。到如今年纪老没了筋力,还靠着军营门来数雁行。
清河郡五城原是我的家,博取功名全靠着好箭法。秋原飞驰本来是等闲事,宝雕弓独自向着寒空发。
弓箭沐浴着霞光,宝剑照耀着寒霜。剑起案列的秋风,驰马飞出了咸阳。国土一角仍沦陷,天子没有收河湟。这种情况不改变,不拟回头望故乡。
庭院里霜满地,月亮已过了小楼,倚着玉柱畅饮,欣赏那深秋景色。当年的称意,不过是片刻的快乐,开怀畅饮不到天明,不肯罢休啊。
扩展资料:
令狐楚(766或768年-837年12月13日),字壳士,自号白云孺子。宜州华原(今陕西铜川市耀州区)人,先世居敦煌(今属甘肃)。唐朝宰相、文学家。
令狐楚为唐德宗贞元七年(791年)进士。唐宪宗时,擢职方员外郎、知制诰,受皇甫镈推荐,被任命为翰林学士,自此卷入党争。
后出为华州刺史,拜河阳节度使。元和十四年(819年),入朝拜相,任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宪宗去世,为山陵使,因亲吏赃污事被贬为衡州刺史。
唐敬宗继位后,又重新提拔他为户部尚书、东都留守、天平军节度使、吏部尚书,累升至检校尚书右仆射,封彭阳郡公。
后以山南西道节度使致仕。开成二年(837年),令狐楚病逝,年七十二。追赠司空,谥号“文”,累赠太尉。
令狐楚才思俊丽,尤善四六骈文。他常与刘禹锡、白居易等人唱和。其诗“宏毅阔远”,尤长于绝句。有《漆奁集》一百三十卷,又编有《元和御览诗》。
令狐楚才思俊丽,能文工诗,史称“于奏制令尤善,每一篇成,人皆传讽”(《新唐书·令狐楚传》)。时古文家后继乏人,令狐楚遂得以四六文(骈文)为世所称,“言文章者以冠(刘禹锡《彭阳侯令狐氏先庙碑》)。”
其骈文“隶事生动,犹得子山(庾信)遗意”(高步瀛《唐宋文举要》),被誉为庾信之后的古文文宗。他在天平军节度使任上举荐李商隐,并传授其骈文技巧,为一时佳话。
元和十二年(817年),选进《御览诗》。令狐楚晚年与刘禹锡、白居易唱和酬答的作品很多。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少年行四首
《中华少年》是一首( )诗,课文选自( ),( ),(
《中华少年》是一首( 爱国 )诗,诗中选取来自(青藏高原 )、(宝岛台湾 )、( 内蒙古草原)、( 黄土高原)四个地方的( 藏族),( 高山族 ),( 蒙古族 ),( 汉族 )儿童作为代表,抒发了作为中华少年的由衷自豪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中华少年建设中华的坚强决心。全诗共分8小结。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