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典诗词原文 中国经典励志诗歌

发布时间: 2022-06-29 08:57:27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句子 点击: 103

1、《浪淘沙》刘禹锡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2、《竹石》郑板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

中国经典诗词原文 中国经典励志诗歌

1、《浪淘沙》刘禹锡

  

  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2、《竹石》郑板桥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3、《赠萧瑀》李世民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勇夫安识义,智者必怀仁。

  

  4、《西游记》吴承恩

  

  人心生一念,天地悉皆知,

  善恶若无报,乾坤必有私。

  

  5、《赠梁任父同年》黄遵宪

  

  寸寸河山寸寸金,侉离分裂力谁任?

  杜鹃再拜忧天泪,精卫无穷填海心

  

  6、《劝学》颜真卿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发愤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7、《长歌行》汉乐府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8、《雪梅》卢梅坡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9、《夏日绝句》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10、《狱中题壁》谭嗣同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11、《金缕衣》无名氏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12、《劝学》朱熹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13、《春宵》苏轼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

  歌管楼亭声细细,秋千院落夜沉沉。

  

  14、《柳氏二外甥求笔迹》苏轼

  

  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

  君家自有元和脚,莫厌家鸡更问人。

  

  15、《遣兴》袁枚

  

  爱好由来落笔难,一诗千改心始安。

  阿婆还是初笄女,头未梳成不许看。

  

  16、《论诗十绝》戴复古

  

  草就篇章只等闲,作诗容易改诗难。

  玉经雕琢方成器,句要丰腴字妥安。

  

  17、《戏为六绝》杜甫

  

  未及前贤更勿疑,递相祖述复先谁?

  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

中国当代经典诗歌《新地铁时代》原文?

城子原创诗歌《新地铁时代》

新地铁时代

一座城市的地铁

深埋着一代人,亦或是几代人的梦想

没有谁说得清那些建设男儿

为何泪洒脸庞

没有谁说得清对开的地铁

将要开往何方

也许只有这并肩的,亦或是擦肩而过的你我

才能读得懂前方

我深信——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会有一对道轨

不管春华秋实,亦或是夏雨冬雪,总会有一棵胡杨

甘做一个同客,共同守候各自的地铁

你有你的痴情,我有我的倔强

倘若不是陌路相逢

我又怎么知道你的故乡

你又怎能体会我的隐伤

我曾自豪地说:中国人,有骨气的人

从黑暗到光明,多少人忠魂沙场

从光明到黑暗,多少人汗入黄土

而如今我多么渴望

黄土上抽着新绿,黄土下淌着新溪

其实啊,新地铁时

代的曙光

那就是中国梦的前方

10首关于中国精神的诗歌

一、《满江红·写怀》

作者:宋代岳飞

1、全诗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2、翻译

我愤怒得头发竖了起来,帽子被顶飞了。独自登高凭栏远眺,骤急的风雨刚刚停歇。抬头远望天空,禁不住仰天长啸,一片报国之心充满心怀。

三十多年来虽已建立一些功名,但如同尘土微不足道,南北转战八千里,经过多少风云人生。好男儿,要抓紧时间为国建功立业,不要空空将青春消磨,等年老时徒自悲切。

靖康之变的耻辱,至今仍然没有被雪洗。作为国家臣子的愤恨,何时才能泯灭!我要驾着战车向贺兰山进攻,连贺兰山也要踏为平地。

我满怀壮志,打仗饿了就吃敌人的肉,谈笑渴了就喝敌人的鲜血。待我重新收复旧日山河,再带着捷报向国家报告胜利的消息!

二、《过零丁洋》

作者:宋代文天祥

1、全诗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2、翻译

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千辛万苦,如今战火消歇已经过四年的艰苦岁月。

国家危在旦夕似那狂风中的柳絮,自己一生的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

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可叹我零丁洋里身陷元虏自此孤苦无依。

自古以来,人终不免一死!倘若能为国尽忠,死后仍可光照千秋,青史留名。

三、《江城子·密州出猎》

作者:宋代苏轼

1、全诗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2、翻译

我姑且抒发一下少年的豪情壮志,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托起苍鹰,头戴华美鲜艳的帽子,身穿貂鼠皮衣,带着随从疾风般席卷平坦的山冈。为了报答全城的人跟随我出猎的盛意,我要像孙权一样,亲自射杀猛虎。

我痛饮美酒,心胸开阔,胆气更为豪壮,两鬓微微发白,这又有何妨?什么时候皇帝会派人下来,就像汉文帝派遣冯唐去云中赦免魏尚一样信任我呢?那时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就像满月一样,瞄准西北,射向西夏军队。

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作者:唐代杜甫

1、全诗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2、翻译

八月秋深狂风大声吼叫,狂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飞得高的茅草缠绕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池塘和洼地里。

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竟忍心这样当面做“贼”抢东西,明目张胆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里去了。我费尽口舌也喝止不住,回到家后拄着拐杖独自叹息。

不久后风停了天空上的云像墨一样黑,秋季的天空阴沉迷蒙渐渐黑了下来。布质的被子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孩子睡觉姿势不好把被子蹬破了。

如遇下雨整个屋子没有一点儿干燥的地方,雨点像下垂的麻线一样不停地往下漏。自从安史之乱后我的睡眠时间就很少了,长夜漫漫屋子潮湿不干如何才能挨到天亮?

如何能得到千万间宽敞的大屋,普遍地庇覆天底下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喜笑颜开,房屋遇到风雨也不为所动安稳得像山一样。

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到那时即使我的茅屋被秋风吹破自己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

五、《石灰吟》

作者:明代于谦

1、全诗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2、翻译

石灰石只有经过千万次锤打才能从深山里开采出来,它把熊熊烈火的焚烧当作很平常的一件事。

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甘愿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间。

六、《竹石》

作者:清代郑板桥

1、全诗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2、翻译

竹子抓住青山一点也不放松,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

经历无数磨难和打击身骨仍坚劲,任凭你刮酷暑的东南风,还是严冬的西北风。

七、《劝学》

作者:唐代颜真卿

1、全诗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2、翻译

每天三更半夜到鸡啼叫的时候,是男孩子们读书的最好时间。

少年不知道早起勤奋学习,到老了后悔读书少就太迟了。

八、《从军行》

作者:唐代杨炯

1、全诗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2、翻译

边塞的报警烽火传到了长安,壮士的心怀哪能够平静。

辞别皇宫,将军手执兵符而去;围敌攻城,精锐骑兵勇猛异常。

大雪纷飞,军旗黯然失色;狂风怒吼,夹杂咚咚战鼓。

我宁愿做个低级军官为国冲锋陷阵,也胜过当个白面书生只会雕句寻章。

九、《题乌江亭》

作者:唐代杜牧

1、全诗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2、翻译

胜败乃是兵家常事,难以事前预料。能够忍辱负重,才是真正男儿。

西楚霸王啊,江东子弟人才济济,若能重整旗鼓卷土杀回,楚汉相争,谁输谁赢还很难说。

十、《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作者:宋代辛弃疾

1、全诗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2、翻译

醉梦里挑亮油灯观看宝剑,梦中回到了当年的各个营垒,接连响起号角声。把烤牛肉分给部下,乐队演奏北疆歌曲。这是秋天在战场上阅兵。

战马像的卢马一样跑得飞快,弓箭像惊雷一样,震耳离弦。(我)一心想替君主完成收复国家失地的大业,取得世代相传的美名。可怜已成了白发人!

《谈中国诗》原文

 什么是中国诗的一般印象呢?发这个问题的人一定是位外国读者,或者是位能欣赏外国诗的中国读者。一个只读中国诗的人决不会发生这个问题。他能辨别,他不能这样笼统地概括。他要把每个诗人的特殊、个独的美一一分辨出来。具有文学良心和鉴别力的人像严正的科学家一样,避免泛论、概论这类高帽子、空头大话。他会牢记诗人勃莱克的快语:“作概论就是傻瓜。”假如一位只会欣赏本国诗的人要作概论,他至多就本国诗本身分成宗派或时期而说明彼此的特点。他不能对整个本国诗尽职,因为也没法“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有居高临远的观点。因此,说起中国诗的一般印象,意中就有外国人和外国诗在。这立场是比较文学的。

  据有几个文学史家的意见,诗的发展是先有史诗,次有戏剧诗,最后有抒情诗。中国诗可不然。中国投有史诗,中国人缺乏伏尔所谓“史诗头脑”,中国最好的戏剧诗,产生远在最完美的抒情诗以后。纯粹的抒情诗的精髓和峰极,在中国诗里出现得异常之早。所以,中国诗是早熟的。早熟的代价是早衰。中国诗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这种现象在中国文化里数见不鲜。譬如中国绘画里,客观写真的技术还未发达,而早已有“印象派”“后印象派”那种“纯粹画”的作风;中国的逻辑极为简陋,而辩证法的周到,足使黑格尔羡妒。中国人的心地里,没有地心吸力那回事,一跳就高升上去。梵文的《百喻经》说一个印度愚人要住三层楼而不许匠人造底下两层,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往往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这因为中国人聪明,流毒无穷地聪明。

  贵国爱伦· 坡主张诗的篇幅愈短愈妙,“长诗”这个名称压根儿是自相矛盾,最长的诗不能需要半点钟以上的阅读。他不懂中文,太可惜了。中国诗是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平均不过二三分钟。比了西洋的中篇诗,中国长诗也只是声韵里面的轻鸢剪掠。当然,一篇诗里不许一字两次押韵的禁律限制了中国诗的篇幅。可是,假如鞋子形成了脚,脚也形成了鞋子;诗体也许正是诗心的产物,适配诗心的需要。比着西洋的诗人,中国诗人只能算是樱桃核跟二寸象牙方块的雕刻者。不过,简短的诗可以有悠远的意味,收缩并不妨碍延长,仿佛我们要看得远些,每把眉眼颦蹙。外国的短诗贵乎尖刻斩截。中国诗人要使你从“易尽”里望见了“无垠”。

  一位中国诗人说:“言有尽而意无穷。”另一位诗人说:“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用最精细确定的形式来逗出不可名言、难于凑泊的境界,恰符合魏尔兰论诗的条件:

  那灰色的歌曲

  空泛联接着确切。

  这就是一般西洋读者所认为中国诗的特征:富于暗示。我愿意换个说法,说这是一种怀孕的静默。说出来的话比不上不说出来的话,只影射着说不出来的话。济慈名句所谓:

  听得见的音乐真美,但那听不见的更美。

  我们的诗人也说,“此时无声胜有声”;又说,“解识无声弦指妙”。有时候,他引诱你到语言文字的穷边涯际,下面是深秘的静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淡然离言说,悟悦心自足。”

  有时他不了了之,引得你遥思远怅:“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这“不知”得多撩人!中国诗用疑问语气做结束的,比我所知道的西洋任何一诗来得多,这是极耐寻味的事实。试举一个很普通的例子。西洋中世纪拉丁诗里有个“何处是”的公式,来慨叹死亡的不饶恕人。英、法、德、意、俄、捷克各国诗都利用过这个公式,而最妙的,莫如维荣的《古美人歌》:每一句先问何处是西洋的西施、南威或王昭君、杨贵妃,然后结句道:“可是何处是去年的雪呢?”

  巧得很,中国诗里这个公式的应用最多,例如:“壮士皆死尽。余人安在哉?”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同来玩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春去也,人何处?人去也,春何处?”莎士比亚的《第十二夜》里的公爵也许要说:

  够了。不再有了。就是有也不像从前那样美了。

  中国诗人呢,他们都像拜伦《哀希腊》般地问:

  他们在何处?你在何处?

  问而不答,以问为答,给你一个回肠荡气的没有下落,吞言咽理的没有下文。余下的,像啥姆雷特临死所说,余下的只是静默——深挚于涕泪和叹息的静默。

  西洋读者也觉得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我们也有厚重的诗,给情感、思恋和典故压得腰弯背断。可是中国诗的“比重”确低于西洋诗;好比蛛丝网之于钢丝网。西洋诗的音调像乐队合奏。而中国诗的音调比较单薄,只像吹着芦管。这跟语言的本质有关,例如法国诗调就比不上英国和德国诗调的雄厚。而英国和德国诗调比了拉丁诗调的沉重,又见得轻了。何况中国古诗人对于叫嚣和呐喊素来视为低品的。我们最豪放的狂歌比了你们的还是斯文;中国诗人狂得不过有凌风出尘的仙意。我造过aeromantic一个英文字来指示这种心理。你们的诗人狂起来可了不得!有拔木转石的兽力和惊天动地的神威,中国诗绝不是贵国惠特曼所谓“野蛮犬吠”,而是文明人话。并且是谈话。不是演讲,像良心的声音又静叉细——但有良心的人全听得见,除非耳朵太听惯了麦克风和无线电或者……

  我有意对中国诗的内容忽略不讲。中国诗跟西洋诗在内容上无甚差异;中国社交诗特别多,宗教诗几乎没有,如是而已。譬如田园诗—— 不是浪漫主义神秘地恋爱自然,而是古典主义的逍遥林下——有人认为是中国诗的特色。不过自从罗马霍瑞斯《讽训集》卷二第六首以后,跟中国田园诗同一型式的作品,在西洋诗卓然自成风会。又如下面两节诗是公认为洋溢着中国特具的情调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我试举两首极普通的外国诗来比,第一是格雷《墓地哀歌》的首节:

  晚钟送终了这一天,

  牛羊咻咻然徐度原野,

  农夫倦步长道回家,

  仅余我与暮色平分此世界。

  第二是歌德的《漫游者的夜歌》:

  微风收木末,

  群动息山头。

  鸟眠静不噪,

  我亦欲归休。

  口吻情景和陶渊明、李太白相似得令人惊讶。中西诗不但内容常相同,并且作风也往往暗合。斯屈莱欠就说中国诗的安静使他联想起魏尔兰的作风。我在别处也曾详细说明贵国爱伦·坡的诗法所产生的纯粹诗,我们诗里几千年前早有了。

  所以,你们讲,中国诗并没有特特别别“中国”的地方。中国诗只是诗,它该是诗,比它是“中国的”更重要。好比一个人,不管他是中国人,美国人。英国人,总是人。有种卷毛凹鼻子的哈巴狗儿,你们叫它“北京狗”,我们叫它“西洋狗”。《红楼梦》的。西洋花点子哈巴狗儿”。这只在西洋就充中国而在中国又算西洋的小畜生,该磨快牙齿,咬那些谈中西本位文化的人。每逢这类人讲到中国文艺或思想的特色等等,我们不可轻信,好比我们不上“本店十大特色”那种商业广告的当一样。中国诗里有所谓“西洋的”品质,西洋诗里也有所谓“中国的”成分。在我们这儿是零碎的,薄弱的,到你们那儿发展得明朗圆满。反过来也是一样。因此,读外国诗每有种他乡忽遇故知的喜悦,会引导你回到本国诗。这事了不足奇。希腊神秘哲学家早说,人生不过是家居,出门,回家。我们一切情感、理智和意志上的追求或企图不过是灵魂的思家病,想找着一个人,一件事物。一处地位,容许我们的身心在这茫茫漠漠的世界里有个安顿归宿,仿佛病人上了床,浪荡子回到家。出门旅行,目的还是要回家,否则不必牢记着旅途的印象。研究我们的诗准使诸位对本国的诗有更深的领会,正像诸位在中国的小住能增加诸位对本国的爱恋。觉得甜蜜的家乡因远征增添了甜蜜。

中国当代经典诗歌《夜,痛了柔情》原文?

城子原创诗歌《夜,痛了柔情》

而如今,

冬天的太原,早已是

风雪满城……

我背过身不去想,

昨夜的你,尽管

夜,痛了柔情。

在黎明到来之前,和着雪夜

重温情书里的一世倾城,以及

一世倾城里的柔情。

当黎明降临之时,仿佛

昨夜,以及昨夜里的你我,

都只是孤城里的寒气。

这仅有的白雪,以及

白雪里的你我,背过

夕阳,决绝而去。

古城下的记忆,除了

这风干的雪迹,都将

化作一团春风——醉了别人的山河。

多年以后,谁还会记起

太原城的雪事,仿佛

除了岁月,彼此不曾来过……

著名现代诗全文及赏析

1、《回答》——北岛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

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看吧,在那镀金的天空中,

飘满了死者弯曲的倒影。

冰川纪过去了,

为什么到处都是冰凌?

好望角发现了,

为什么死海里千帆相竞?

我来到这个世界上,

只带着纸、绳索和身影。

为了在审判之前,

宣读那些被判决的声音。

告诉你吧,世界,

我--不--相--信!

纵使你脚下有一千名挑战者,

那就把我算作第一千零一名。

我不相信天是蓝的,

我不相信雷的回声,

我不相信梦是假的,

我不相信死无报应。

如果海洋注定要决堤,

就让所有的苦水注入我心中。

如果陆地注定要上升,

就让人类重新选择生存的峰顶。

新的转机和闪闪星斗,

正在缀满没有遮拦的天空,

那是五千年的象形文字,

那是未来人们凝视的眼睛。

【赏析】

如此怪诞的现实世界让北岛发出了疑问:“冰川纪过去了,为什么到处都是冰凌?好望角发现了,为什么死海里千帆相竞?”这里,若以人情冷暖的角度来看天气的冷暖,那么,这个冰川纪指的便是人情极度冷酷的时代。

2、《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海子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

告诉他们我的幸福

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

我将告诉每一个人

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

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

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

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

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

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赏析】

抒情主人公想要做“一个幸福的人”,愿意把“幸福的闪电”告诉每一个人,即使是陌生人他都会真诚的祝愿他“在尘世获得幸福”。诗人想象中的尘世,一切都那样新鲜可爱,充满生机与活力,字里行间透出积极、昂扬的情感。整首诗乍看是以淳朴、欢快的方式发出对人的真诚祝愿。

3、《小巷》——顾城

小巷

又弯又长

没有门,没有窗

你拿把旧钥匙

敲着厚厚的墙

【赏析】

这首诗创作于文革之后,表明经历文革的人虽然历经欺骗和愚弄,墙就比喻成丑恶势力或者威权,小巷表明人正在走的道路,钥匙表明一种希望,梁小斌有一首《中国,我的钥匙丢了》,但是顾城没有丧失希望,仍然在顽固寻找,寻找人生的家园 。

4、《一代人》——顾城

黑夜2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赏析】

所以诗人为这只有两句话的诗起了一个宏大而耐人寻味的标题:一代人。但诗的内容似乎又指向了两代人:既是对上一辈的总结和反思,又是对下一代的呼唤和定位。他尽量使用明确、简单的词汇和句子来表达心中的感受,避免诗歌的语言受到晦涩难懂等流弊的污染。

5、《五月的麦地》

全世界的兄弟们

要在麦地里拥抱

东方 南方 北方和西方

麦地里的四兄弟 好兄弟

回顾往昔

背诵各自的诗歌

要在麦地里拥抱

有时我孤独一人坐下

在五月的麦地 梦想众兄弟

看到家乡的卵石滚满了河滩

黄昏常存弧形的天空

让大地上布满哀伤的村庄

有时我孤独一人坐在麦地为众兄弟背诵中国诗歌

没有了眼睛也没有了嘴唇

【赏析】

海子的精神世界终生与故乡相连,海子一直生活在农村,他曾自豪地对朋友说:“乡村生活至少可以让我写上十五年。”因而乡村以及与此相关的诗歌意象(村庄、大地、麦地、雨水、青草、草原、河水、麦子等)大量进入海子的诗篇。

中国当代经典诗歌《假如末日》原文?

城子原创诗歌《假如末日》

也许只有这最后时刻的尖刀

才能叩开那坚硬如冰的往事

顺着那一股洪流,倾诉

内心的苦痛,以及挣脱情感的缠绕

当大雪覆漫了整个山河

山河则苍白了我的人生

昨天的我为了不能忘却的忘却

躺在生死线上承受着生死疲劳

如今,你不能做我的新娘

而我又不能走你远去的路

我宁肯令谎言肆虐古城

也不愿听你远去的消息

倘若明天,世界依然安好

我愿顶着风雪等你到天亮

现代诗歌原文及赏析 赏析1000字以上

胡适《梦与诗》赏析 向卫国 都是平常经验,都是平常影像,偶然涌到梦中来,变幻出多少新奇花样! 都是平常情感,都是平常言语,偶然碰着个诗人,变幻出多少新奇诗句! 醉过才知酒浓,爱过才知情重:——你不能做我的诗,正如我不能做你的梦。 赏析:人人都知道,胡适(原名胡洪骍,字适之,1891-1962)是中国新诗的开山者。他1914年就开始用白话翻译外国诗;1915年开始尝试写作白话诗,到1916年已为数不少;1918年开始在《新青年》发表;1920就出版中国第一本新诗集《尝试集》。通常人们对《尝试集》的评价是不高的,大都喜欢用他自己的话(“缠过脚的妇人永远不能恢复他的天然脚了”——《尝试集·四版自序》)来证明其诗不是真正的白话诗,而是带着旧诗的痕迹。但笔者认为这种苛责是过于严厉了,一则他自己早已说明,《尝试集》者“尝试”(陆放翁诗云“尝试成功自古无”,适之先生反其意而用之,曰“自古成功在尝试”)而已。再者,《尝试集》中还是有些好诗的,比如《梦与诗》以及《四月二十五夜》等几首。一个诗人往往有一两首好诗便能证明他的水平,不必每首都好。《梦与诗》分三节,都用韵。第一节写“梦”的神奇的“变幻”能力,它可以将许多“平常”的“经验”和“影像”进行任意的变形,从而产生出种种神奇的梦境。第二节与第一节对举,写“诗人”仿佛拥有“梦”一般神奇的能力,可以将许多平常的“情感”和“言语”“变幻”出美妙的诗句来。读这节诗,笔者想到清人叶燮说的“可言之理,人人能言之,又安在诗人之言之;可徵之事,人人能述之,又安在诗人之述之!必有不可言之理,不可述之事,遇之于默会意象之表,而理与事无不灿然于前者也。”(叶燮《原诗》)所以诗人的工作就像做梦,带有天然的幻想色彩,只有这样才能化腐朽为神奇,言平常人、平常话所不可言之理与事。诗的第三节最妙,不仅对上面的意思进一步深化和进行形象化的概括,而且自身就以奇妙的诗句证明了诗人梦幻一般神奇的语言能力:“醉过才知酒浓,/爱过才知情重”这两句可与古人的“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之句对读。人世的一切经验,只有局中人方知其中味,真是如鸭饮水,冷暖自知。适之先生在这首诗的“自跋”中说:“这是我的‘诗的经验主义’”,以反对一些不尊重经验,滥用语言的诗歌现象。岂止“经验主义”这么简单!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汉语诗界高高飘扬的“个人化写作”、“私人经验”的旗帜原来并不是什么不得了的新东西,适之先生早已“题诗在上头”:“你不能做我的诗,/正如我不能做你的梦。”爱好修辞的朋友一定还可以在这两句诗中“读出”一种只有在汉语中才能显示其妙的诗性的修辞,句子里面其实包含的意思还有:你不能做我的诗,正如你不能做我的梦;反过来,对我来说也是一样。这种修辞,我们在“秦时明月汉时关”(其实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的句子中见过;而用得最复杂的则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圣手刘勰:“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文心雕龙·情采》)”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把“情”与“理”、“文”与“辞”都看作“互文”,它们互相包含:情理乃文辞之经;文辞乃情理之纬。但这样说未免呆板,哪里赶得上原文的语言魔术之妙?它在诗句内在的语言自足中求其变化,于简单中蕴含意义的回环,这也是“生生之谓易”。可见,正是汉语本身的伟大,成就了胡适的一部分诗歌。 沈尹默《月夜》赏析 霜风呼呼地吹着,月光明明地照着;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 1918年1月,《新青年》首次发表白话诗九首(胡适4首,沈尹默3首,刘半农2首),是为中国新诗的滥殇;沈尹默(1883.6-1971.6,杰出的学者、诗人、书法家。“五四”运动时期,沈尹默作为北大名教授,和鲁迅、陈独秀等人轮流主编《新青年》杂志,并在《新青年》等杂志上发表了如《月夜》、《三弦》等著名的白话诗篇,是中国新诗的最早倡导者之一。)的这首《月夜》赫然便是其中之一。一定程度讲,正是因了这首诗的存在,中国首次面世的这一小批现代诗歌作品才可以说真正地显示出现代性。新诗之“新”首先在于其精神和灵魂的新,这就是思想的现代性。到任何时候,从“五四”的大背景看来,中国人的思想的现代性的获得仍得从接受“科学”与“民主”理念说起,视之为真正的开端。“科学”的精神,意味着人类整体与自然的分离,从自然的混沌中觉醒,用客观的眼光打量自然;“民主”的精神,则意味着人的个体的觉醒,思想解放、个性独立遂成为一时代的普遍追求。概而言之,中国人有了主体意识。主体性的获得,自然也就成为中国文学之现代性的核心内涵。那么在文学上,主体性诞生的一个最为鲜明的标志便是这首《月夜》中“我”的出现。中国的传统诗歌中,是没有“我”的(除了屈原)。无论是个体的,还是群体的“我”都被消解在“自然”中,这是中国哲学(“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在文学/诗歌中的体现。我们去读一读王维的诗,便不难明白:“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诗中,人是有的,但都不是主体的人,他们和自然之间没有区别,只能认做“自然”的一个自然性组成部分。再比如,“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也是如此。只有在新诗中,“我”才大量地出现,并与客体形成对立或并列关系,只要一翻开各种各样的新诗集,我们便不难看到“我”在到处张扬着自己。正像《月夜》中的“我”,不再是臣服于任何权威或统治者(“顶高的树”)的无人格的奴隶或奴才,也不是消融于“自然”之中的一个没有独立存在意识的组成部分,而是敢于和任何外在客体比肩而立的存在主体。由于这种主客体的分离与对立,诗歌便呈现出与古典诗歌完全不同的新意境,即以戏剧性的矛盾及其统一为主要标志的现代意境。于是,作为最早发表的白话诗之一的《月夜》便不仅是新诗诞生的一个标志,也是真正的新文学诞生的标志。这首诗读起来朗朗上口,易于记忆,因为它在形式上有其特殊的地方。首先,其四个句子的结构方式颇类于从前流行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三句半”,虽然最后的“半”句比一般的“三句半”的“半”(一般是只有二字或三字)长了一些,但由于该诗第三句特别长,第四句就显得短了。用半个句子收尾,产生了一种特殊的节奏感,听起来有某种自然流露的幽默。纯粹由声音是否会产生幽默感,这是一个未见研究过的课题。另外,这种句“半”的形式在中国的词中应用较多,不少词在一阙的最后喜欢用三字或四字的半句,如《满江红》。那么《月夜》是否有传统的词的影响,是一个可注意的问题。其次,这首诗的“韵”非常特殊。四句诗的最后一字都是“着”,但读起来并不显得重复、拖沓,原因何在?这主要是因为“着”在此作为词的后缀出现,是虚化的。诗的真正的“韵”着落在倒数第二字,即第二句的“照”和第四句的“靠”,所以读起来音调和谐。读者还要注意的是,这两句不仅用了尾韵,也用了头韵,即第二句开头的“月”和第四句的“却”,使音乐效果更加增强。中国诗多用尾韵,用头韵的不多,西方诗则用头韵较多。由此可见新诗在形式上的自由,其实也包括了对各种格律的自由运用与改造,可说是对“自由”的另一层意思的理解。新诗并不完全排斥格律,也不固守格律。 这首诗虽然有和谐的节奏和韵律,“呼呼”、“明明”两个叠音词以及每句末尾的“吹着”、“照着”、“立着”、“靠着”都造成了一种抒情的感叹语气,但总的说来,其主旨不在抒情,而在于其思想,主要着落在后面两句。淡化抒情,追求智性,正是现代诗歌的又一重要特点,我们不可不注意。 刘半农《叫我如何不想她》赏析向卫国天上飘着些微云,

地上吹着些微风。

啊!

微风吹动了我头发,

教我如何不想她?

月光恋爱着海洋,

海洋恋爱着月光。

啊!

这般蜜也似的银夜,

教我如何不想她?

水面落花慢慢流,

水底鱼儿慢慢游。

啊!

燕子你说些什么话?

教我如何不想她?

枯树在冷风里摇。

野火在暮色中烧。

啊!

西天还有些儿残霞,

教我如何不想她?刘半农(1891-1934),原名刘复,1917年参加《新青年》编辑工作,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积极倡导者之一,著名的诗人和语言文字学家。他是中国最早在《新青年》发表白话诗的三位作者之一(另两位是胡适、沈尹默)。出版的诗集有《瓦釜集》(1926)、《扬鞭集》(1926)等。《叫我如何不想她》这首诗在形式上的整饬,一望而知。全诗四节,每节五句:前两句都是七字,大体都是三个音步,并用韵(除第一节),如第四节的“枯树/在冷风里/摇”、“野火/在暮色里/烧”;中间的第三句都用单独一个“啊”字,这在某种意义上有时代的烙印,新诗初期,抒情手段还比较单一,诗人往往用感叹词直抒胸臆;第四句都是八个字,大体上音步仍然是三个,第三和第四句的短长之变,则在整节诗中造成了节奏的大幅度改变;第五句每节相同,都是“叫我如何不想她”七字,造成一唱三叹之感,同时第五句还和第四句押韵(除第二节外)。因此,这首诗可以看作是广义的格律诗,即在一首之内形成固定格律,但不追求每首诗都相同,因此又保持了新诗的自由。凡写新诗而追求格律的,大都持这样的态度,如闻一多、徐志摩,以及许多写十四行诗的中国诗人等。刘半农本人曾在文章中提出过“破坏旧韵,重造新韵”以及“增多诗体”的主张,可见诗人对新格律的探索是出于高度的自觉。实际上,格律即是语言的音乐性的表现,非常有助于抒情,古典诗歌正是因为它本身偏重于抒情,所以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了各种格律。有些现代诗若还以抒情为目的,是可以考虑格律的运用和再造的;但如果有些诗不再以抒情为目的,则另当别论。刘半农是著名现代语言学家,对中国语文贡献很大,其中最让人称道的就是他为中国文字创造了“她”和“牛也”(后被“它”取代)二字。汉语原来只有“他”字作为第三人称单数代词,刘半农自创了“她”和“牛也”,与“他”相区别。其中“她”字,取代了当时流行的“伊”字,最终被中国语文所接受。这里面也很难说就没有一种“五四”的时代精神灌注在其中,男女平权,甚至今日大行其道的生态理念,在这两个与“他”平起平坐的汉字的创造过程中体现了出来。这是很多人都知道的关于文字学的一段佳话。但是,“她”字在从文字学角度正式提出之前,刘半农已经在《叫我如何不想她》这首诗中大胆地使用这个字了。据说这首诗是诗人1920年留学期间在伦敦写的,由于音韵和谐,语言流畅(不像有些现代诗歌为追求格律,而有意识扭曲正常的语词,让人读来觉得不顺),被著名的语言学家赵元任谱成曲,广为传唱。诗中的“她”是首次使用,而关于“她”字的文字学诉求则是1923年才正式提出来的。诗中的“她”有人说是指一位女性,有人说是指祖国(英语中的“祖国”motherland一词是阴性)。不管如何,是诗人的一种深挚的感情,启发他为祖国的文字贡献了一个重要的人称代词,使得那些即使是在“此时此刻”的现实中处于宾位的中国女性,获得了在语言形式上的明确的主体地位:“她……”从诗歌的角度看,《叫我如何不想她》毫无疑问是一首优秀之作。而从语言和文化的角度看,其意义似乎更加重要。一个“她”字,使一首诗永垂不朽。另外,刘半农是最早(1918年初)呼吁对中国丰富的民歌资源进行搜集、整理和保存的人。他并且身体力行,进行了长期的调查和整理工作,贡献极大。民歌对刘本人的诗歌创作也有影响,其诗集《瓦釜集》(1926)就主要是用江阴地区的民歌形式创作的。这首《叫我如何不想她》用了歌词的形式,融进了民歌风,但又是不折不扣的现代白话诗,可谓三种风格、三种审美因素的完美统一。民歌有一个最大的优点就是善用比兴。本诗一个显著的修辞特色就是“兴”的运用。“比兴”手法起于民歌,看起来较为简单,如《诗经》中的“国风”即是最早的民歌的集合。其实,“兴”乃是真正富有中国特色的诗学技巧,它既是一种修辞,又不能单纯地看作修辞,其价值至今没有得到当代诗人们应有的重视,是颇令人遗憾的。假如把用于起兴的事物称为“兴体”,把它所引出的本事称为“本体”,那么“兴”其实有很多种情况:(1)兴体与本体没有明显的关系,“兴”只是单纯的“兴”,只起“起”的作用,原始的民歌里边这种情况比较多;(2)兴体与本体有类比关系,“兴”同时也是“比”,《诗经》里面的情况大多如此,说明《诗经》其实并不是真正的民歌,有文人成份,可能主要出自“民间知识分子”;(3)兴体与本体不仅可以类比,而且兴体与本体同等重要,也就是说互为对方的喻体,现代诗的暗喻常可作如是观。在第三种情况下,若将诗歌的意义凝定在“本体”上,不懂得重视“兴体”在存在论上的意义自足性的一面,则并不懂诗。由此观之,“兴”完全可以超越一般的修辞价值,而上升为存在论,从而获得本体之外的意义的某种自足,形成另一种象征,加上和本体的关系,则有了双重的象征。刘半农此诗中的“兴”看起来较为简单,大体偏向第一种情况。但是,若读者阅读时暂时将每节的最后一句隐去,也会发现剩下部分仍是较完美的写景抒情作品,从存在论上看,还是给我们呈现出了较完整的“自然”之美。 这里有三首,你看艰首就哪首吧。

本文标题: 中国经典诗词原文 中国经典励志诗歌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uzi/181495.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林黛玉诗词鉴赏 林黛玉所有诗词赏析描述女人性感诗词 描写性感的诗词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