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朋友小冉的状况颇令人感慨。大学毕业后,她进入一家银行工作,分配到基层的柜员岗。第二年,她意识了自己不喜欢这份工作,想考研,又不敢下定决心辞职。裸辞考研,觉得压力太大;边工作边复习,害怕自己会吃不消;继续工作,她又觉得痛苦。就这样,她一边迷茫未来在哪儿,一边踌躇不定。等她终于狠
最近朋友小冉的状况颇令人感慨。
大学毕业后,她进入一家银行工作,分配到基层的柜员岗。第二年,她意识了自己不喜欢这份工作,想考研,又不敢下定决心辞职。
裸辞考研,觉得压力太大;边工作边复习,害怕自己会吃不消;继续工作,她又觉得痛苦。
就这样,她一边迷茫未来在哪儿,一边踌躇不定。
等她终于狠下心辞职,距离考研已不足三月。考试结果不如人意,她不甘心,想再来一年。
她直言压力很大,若提议她新找工作,她说,我能做什么呢,自己没什么竞争力。
朋友纠结的地方在于,她希望在这几个人生的方向里,选一个最好的。这个选择,要没有错误,不必承担风险,获益最高。
可是如果活在患得患失中,迟迟不行动起来,时间就消逝在这些无意义的纠结里,徒增焦虑。
与其纠结这件事到底对不对,不如先立刻行动起来,去实践它,在实践中不断调整预期。
“做中学,学中觉。”这句话的意思可以理解为,我们不要期待在做出完美选择后,才肯投入力气做事。
在做事中学习,补足自己的能力,在学习中调整认知,这才是成大事者该有的做事态度。
我遇到过一位能力出色的同事,她的成长之路同样不算平坦,但她的自我恢复能力很强,一件事情不成,就立刻寻找新的人生机遇。
不纠结,立刻行动,方向错了就及时止损,调整自己的人生规划。一旦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全身心投入其中。
立刻行动,这是人生中最重要的能力之一。做了再说,边做边调整自己的人生方向,这是一种大智慧。
我们经常会有一种感受,不知道时间去哪儿了,只觉得时间过得飞快。
有一位牛人,他用自己一生的时间做计划,对时间的掌控力令人惊叹,并靠着这套方法成就了伟大的一生。
作为生物学家,柳比歇夫一生成就惊人,生前发表了七十多部学术著作,涉及生物分类、昆虫学多个领域。
他坚持记了五十六年的时间支出日记、月度总结、年度总结。
他有一项惊人的技能,就是有一种特殊的时间感。
对他来说,时间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他借助一种内在的注意力,能感觉到时针在移动。
柳比歇夫的朋友曾和他见过一次面,当时柳比歇夫并没有看过表,在日记里却准确地记录道两人见了一小时五十分钟的时间。
不管是吃饭、看书、散步、休息,他都记下起止时间,通过这些时间统计,他对自己的做事能力心中有数,这就为做计划提供了非常准确地参考。
刘未鹏在《暗时间》中非常推崇柳比歇夫的做法,他也照这套时间管理方法,最大效能地开发自己的能力,提出了“暗时间”的概念,真正做到了把一分时间掰成了两分用。
时间是最公平的裁判,你在哪儿投入得多,就会给你同等的收获。
列出时间收支,形成对时间精准的掌控能力,这是超越平凡的能力之二。
一定程度上,你掌控了时间,就掌握了自己的人生。
一场网球顶级赛事,决赛时两位高手对决,技术上往往平分秋色,越在最后比分咬紧的时刻,越考验选手的心理素质。
谁更放松专注地投入比赛,失误更少,他就能打出正常水平,甚至是超常发挥的水平,从而战胜对手。
《身心合一的奇迹力量》的作者用30年时间研究体坛顶尖选手,他发现心魔才是取胜最大的障碍,谁能摒弃掉内心的噪音,单纯专注地投入比赛,谁就是获胜的那一位。
行动力和时间管理是人人都耳熟的事情,但是专注力才是主导一个人优秀与否的根本所在。
能把投入的行动和时间发挥到最大效益的,就是一个人的专注力,它是第三个非常重要的能力。
简单来说,专注就是一种意志力高度集中的状态,处于这种状态下,我们会觉得自己的生命质量非常高。
在专注做事的时候,一个人会有种浑然忘我的状态。他忘掉了时间的流逝,摈弃掉头脑里不断闪现的杂念,单纯专注地投入到在做的事情。
互联网时代,我们的注意力越来越多地被社交、娱乐、信息分散掉,专注甚至成为了一种稀缺的能力。
可是如果接收到的东西多是碎片化的,我们就无法拥有完整、逻辑自洽的认知能力,而认知能力上的差异,会造就两个完全不同的人生际遇。
心理学家罗伊·鲍迈斯特认为,我们可以像在健身房练肌肉一样,锻炼自己的专注力。只要通过有效的练习,长时间地专注做事是人人都可以达到的状态。
这里有两个非常实用的技巧,可以让人快速地进入专注状态:
1.放下内心对自己的批判。走神是人之常情,因为专注力和意志力是有限的,在一段时间内消耗掉了,它需要时间补充。
如果加以批判,人潜意识里就会产生愧疚和自责的情绪。而羞愧感,是最无用的情绪,它只会导向消极的行为反馈。
2.一个快速将自己的注意力拉回的方法,就是关注自己的呼吸。
在《正念》《意志力》的书中都有提到,因为呼吸是最中性的身体反应,它没有好坏之分,又存在于当下,是拉回人的注意力,关注当下最好的方式之一。
不要小瞧专注力,在专心做事的时候,我们会惊讶地发现内心涌起一股深深的平静和喜悦。这种感觉,说得贴切些,就是一种对自我生命的掌控感,也就是我们能想象的最接近“幸福”的状态。
写在最后:
打赢内在的比赛是一生的事。
我们每个人都会有局限,谁能越早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更新迭代自己的能力,谁就能成为那20%的人,从平庸中脱颖而出。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