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周进入研学季!周一、周二是初三1200余名师生曲阜、泰山文化寻根游;周三、周四是初二1600余名师生青州文化研学游。周一跟着孩子们一路直奔曲阜,在孔子文化园举行拜祭仪式,并举行拜师礼。老师和孩子都身着唐服,祭拜孔子,读祭贴、献祭礼、读拜师贴、拜师献茶、读论语,庄严而华丽。一种
这一周进入研学季!
周一、周二是初三1200余名师生曲阜、泰山文化寻根游;周三、周四是初二1600余名师生青州文化研学游。
周一跟着孩子们一路直奔曲阜,在孔子文化园举行拜祭仪式,并举行拜师礼。老师和孩子都身着唐服,祭拜孔子,读祭贴、献祭礼、读拜师贴、拜师献茶、读论语,庄严而华丽。一种深深的代入感,穿越,回到最初的地方。这就是仪式,这就是最好的课程!
身着书院学官的衣服,拱手礼拜孔子,心里生出一种崇敬感。而正襟危坐,看着孩子们拜师、献茶、礼成,一是心里由衷的激动,二是叩问良知深深的惶恐!我们凭什么?我们能带给孩子什么?我们的德行和学问能不能配位?这可能是这一仪式传承的最大的一种能量。同时,孩子们这么庄严的拜师,岂能不会尊师重道?岂能不会潜心好学?这是这一仪式传承的另一种巨大能量。到了孔府、孔林,还沉浸在这个仪式的场中,不能自已。
从曲阜到泰安,从红门看着浩浩荡荡的队伍,拾级而上,蜿蜒了整个山道。孩子们的体力值,远远超过了老师。从红门到中天门,一个小时;从中天门到南天门最快的也就一个小时。他们相互激励,相互扶持,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到日观峰,举行成人礼。给孩子们讲了“冠礼” 的内涵是“责任”,在泰山之巅的铮铮誓言,是“家国天下”的情怀!其实,孩子们已经是最棒的了,他们的坚持、毅力、拼搏,在十八盘的博弈中,完美的展示。他们上下山的途中,已经累得只能机械的抬腿了,看到台阶上的垃圾袋,还是习惯性的弯腰捡拾,放到就近的垃圾箱里,并且不是一个两个。就冲这一点,我们的孩子就足够优秀!足够伟大!从这里来说,我们的孩子具有了人性光辉!当有的成人都在景区里乱扔垃圾的时候,我们的孩子能捡起来,这就是优秀公民的最佳诠释。
最感恩和感动的是我们的老师,他们一路上不离不弃,带着这么多孩子来进行这么一场伟大的身心灵旅行,他们和十四五岁的孩子拼体能,真的是很累。但是,和孩子在一起的那种温馨场面,让他们累并快乐着!这就是我们老师的绝对优秀!
初二的青州是看云门山和青州博物馆、范公亭。既有自然景观,又有人文景观。重要的是文化。我第一次到云门山,看到了许多石刻。背后都是故事、都是文化。比如雪蓑字书法作品“神在”、比如说“云窟”、比如说马丹阳。还看到了许多千年前的石窟佛雕。下山后看到了范仲淹、李清照等名人古迹。说实话,孩子们看到这些东西,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反应,因为没有和他的认知建立起联系。我就想到了人的学习。人的学习,如果与自己的已有的经验建立联系,人的自我系统就容易打开,就有进一步去研究思考的动力。
比如看到雪蓑子的“神在”二字的“狼蛇相对”,我马上就联系到了“玄之又玄”雪蓑碑刻,“龙头凤尾”。如果有可能,是不是就可以对雪蓑子的人和字进行一个研究报告。比如我看到马丹阳,感觉熟悉,然后百度是马钧道长,全真七子,郭靖的师父之一,就联想到了丘处机在棋山的那些故事,联想到了《射雕英雄传》。比如我看到云窟,开始没有感觉,但是读到石刻故事,就想到了《李道长独步云门》三言二拍的故事。比如我看到石窟中佛像,看到那种人为破坏的残缺,内心是极度的悲哀的,有一种为佛一哭的感觉,因为我对龙门石窟、莫高窟的佛雕有之前的认知支持、情感支持,就会不自觉的联想到灭佛运动,联想到佛的慈悲。而这些东西,在孩子们的认知经验中是没有任何的概念的,所以他们看到以后就没有任何感觉。所以自我系统、元认知系统都打不开,就没有一种有意识地认知。当然,有些孩子是带着笔记本上山的,所以到处去记录、听导游的讲解,因为他们带着研学后成果交流的任务,任务驱动下,去学习一些东西。但这个驱动的驱动性就弱了一些。如果我们在设计课程的时候把雪蓑子的故事、全真七子的故事、李道长的故事,作为情境嵌入,孩子们就会有意识的去进行研究和学习,再观摩的时候就会有自己的动力。
在李清照的门前,我静静的坐着,看着洋溪的潺潺流水,任思绪飞。我想这个小院落,应该就是李清照当年最温馨浪漫的时候,仿佛传来赌书泼茶的笑声。
这些迁移,都随着洋溪的水缓缓的流淌。如果之前有足够的设计,这些应该都写进研学旅行的课程里,应该先给孩子以铺垫,让他们带着求知欲,踏上这个文化之旅。绝知此事要躬行,深刻的教育来自深刻的体验,不走上这么一遍,就不会有自己生成!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