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 、民国有留美的名人有哪些 带回了哪些重要思潮、理论、学术与技术

发布时间: 2023-11-23 00:00:36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85

清末留美幼童出现了哪些名人曾国藩派遣第一批留美幼童。就不得不提一个人,中国第一位留学生容闳。他是第一位毕业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中...

晚清 、民国有留美的名人有哪些 带回了哪些重要思潮、理论、学术与技术

清末留美幼童出现了哪些名人

曾国藩派遣第一批留美幼童。就不得不提一个人,中国第一位留学生容闳。他是第一位毕业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中国人,就是他向曾国藩提出派遣幼童前往美国留学。去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为中国去奠定科技基础。身为两江总督的曾国藩同意了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建议。
于是在公元1872年。中国第一批官派留学生背送到大洋彼岸的美国留学,就是这批120名平均年龄12岁的幼童,就这样成了背负整个国家兴衰使命的第一批留学生。但不得不遗憾地指出。这些人没有一个官员士绅子弟。更无一个皇亲贵胄。去美国都是寒门子弟,是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父母出于无奈的做法。但凡有一点希望,这些贫苦之家的父母也不会将自己的孩子送往异国他乡。
当这些幼童到达纽约的时候,美国报纸的评论是中国派出了一群女孩子来留学。他们看起来格格不入,但这批孩子却展现出了惊人的适应能力。他们飞速越过语言障碍,适应了当地生活和文化。时任美国总统格兰特对于他们的到来十分关心。他们成为美国媒体的头条新闻。
但这些寒门子弟是最优秀的。他们在最短的时间短时间内克服语言的差异。进而成为班上成绩最优秀的学生。哥伦比亚大学校长在给满清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信中写道:贵国学子到来以后,无不刻苦学习,努力上进,而且参加学校各项活动,无不体现出上国之子民,大国之风范,实在是贵国之幸事。我校也会因此而倍感荣幸。
此去西洋,深知中国自强之计舍此无所他求。背负国家之未来,取尽洋人之科学。赴七万里长途,别祖国父母之邦,奋然无悔。这是一代巨匠詹天佑写给父母的信。从中我们可以感觉到一股豪杰之气陡然而生。这批留学生们他们迅速适应了美国生活剪辫子、穿西装、打棒球,有的甚至还成为基督徒。
他们在美国接受了包括军事、航海、法律、建筑工程、化学、地质学、天文学、语言学等几乎所有科目的系统学习。1876年,邓士聪和陈巨镛。分别获得拼写一等奖和二等奖。1880年,霍普金斯语法学校毕业班的英文和希腊文第一名被李恩富获得,周传鄂获得拉丁文和书法第一名,大约有五十名中国幼童进入耶鲁大学、麻省理工大学、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美国高等学府等。
他们的行为日益细化,每天去拜祭孔子,让他们厌恶。每周前往大使馆聆听圣训让他们感到可笑。从此他们不在前去听取这些已经陈腐的东西。但他们的行为引发满清上层的担忧。将他们全部召回。美国大学校长多次恳请满清不要召回这些马上就要毕业的学童。但满清政府还是在1881年回国,在120人有3人拒绝回国,(容揆和谭要勋留在美国读完了耶鲁,陆永泉,李恩富被召回后自己又回美国读完耶鲁了。)三人病逝。一共回国94人。但只有詹天佑和欧阳庚完成学业。
在这些人中大都成为业中翘楚。其中有就读于哥伦比亚大学的梁敦彦。满清的外交部长。哈佛大学的陈金揆。与邓世昌一起壮烈殉国。民国首任总理唐绍仪。北洋大学校长蔡绍基。梁如浩民国外交总长。唐国安清华大学首任校长。詹天佑,欧阳庚,容揆,黄开甲,梁敦彦,钟文耀,蔡绍基,唐国安,谭耀勋,李恩富,容桥,曾溥,刘家照,陈佩瑚,陈巨溶,陆永泉,祁祖彝,卢祖华,徐振鹏,钱文魁,钟俊成。张康仁。
应该说,当这些幼童到达美国那天开始,他们的命运就不属于他们自己,个人的命运也是国家的命运,容揆在他的晚年,回忆道:如果要判断一棵树的价值,唯一的方法就是看它果实的价值。从此可见,留美幼童是晚清历史上最灿烂的一页。

曾国藩支持的清末留美幼童中,有哪些是名动一时的人物?

中国留美幼童指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官派留学生。公元1872年到1875年间,由容闳倡议,在曾国藩、李鸿章的支持下,清政府先后派出四批共120名学生赴美国留学。这批学生出洋时的平均年龄只有12岁。

就是这些出身平凡的中国孩子,在经过了早年的“惊愕”后,很快就以坚贞的爱国心与刻苦的学习精神,不断给美国人留下深刻印象。他们以惊人的学习能力,迅速克服语言障碍,不但获得优异的成绩,更完美融入到美国的校园环境里。

比如在哈特福德高中读书时,“留美幼童”里的邓士聪、康赛龄、梁敦彦等人,就是全校闻名的橄榄球高手。后来就读耶鲁大学的钟文耀,也是耶鲁赛艇队的主力选手。在这些美国年轻人最自信的领域里,顶着“东亚病夫”绰号的“留美幼童”们,都展示出了丝毫不差的勇气与力量。

而那几年哈特福德高中的毕业典礼,也成了“留美幼童”们的舞台。他们不但拿出了优异的毕业成绩,更一个个奉献了经典的演讲。比如梁敦彦的《北极熊》,痛斥了沙俄侵吞中国领土的无耻行径,演讲中的“俄国是窃贼”一句成了当地流行语。蔡绍基的《鸦片贸易》,揭露了英国可耻的鸦片贸易,并代表那一批“留美幼童”,用英语喊出内心的声音:“中国没有死,她只是睡了,她终将会醒来,并注定会骄傲的屹立于世界。”

面对这一段掷地有声的豪言,同是“英文演讲”,百多年后个别口口声声“某国空气香甜”的“优等生们”,是否会道一声羞愧?

而1876年的费城世博会上,上百名中国“留美幼童”,也成了一群特殊的“小客人”。世博会上展出了他们日常的考试试卷与笔记,其扎实的学习精神与优良的分数,令各国宾客啧啧称奇。平均年龄只有十来岁的他们,更以端庄的举止,有条不紊回答来宾们的各种问题。精彩的表现,还吸引了美国总统格兰特的注意,专门抽出时间与这些孩子们会面,并且“与每一个孩子握手寒暄”。

但无奈的是,就是这么一群优秀的孩子,却成了大清朝诸多“顽固派官员”们的眼中钉,从他们踏上“留美”之路的第一天起,各种抹黑辱骂污蔑,就像暗箭一样笼罩在“留美幼童”身上。

1881年,原定十五年的幼童留美计划中途夭折,全部学生被召回国。当时,第一批留美幼童中只有詹天佑和欧阳庚二人顺利完成学业。其余三批学生,大多只读到中学,就被迫回国。

据统计,在留美的38名幼童中,22人考入耶鲁,7人考入麻省理工,1人考入哈佛大学,3人考入哥伦比亚大学,另有5人考入伦斯勒理工学院(Rensselaer Polytechnic Institute,RPI)。在全体返国幼童中,诞生了国务总理1人,铁路局长3人,外交部长2人,铁路官员5人,公使2人,铁路专家6人,外交官12人,矿冶专家九人,海军元帅2人,海军军官14人……

尽管他们中大多数人都没能完成学业就被迫回国,但这些幼童身体力行证明了自己不负国家所托。回国后,他们分散在电报、教育、铁路、矿业、军届、外交、政界 等各个领域,为这个风雨飘摇的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据统计,留美幼童中,后来回国且活到中年以后的不足100人。除少数病殁意外死亡,其中一部分人则是因参与1884年中法海战和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为国捐躯。

时至今日,这些幼童也早已远去,只留下了一个悲欢离合的故事。他们的命运,是一个古老国家的命运跌宕,他们是荒原中的第一个探路人,是惊涛里最早的远航者,他们欢乐、哭泣、成功、失败、被遗忘,又被发现。

其中有铁路工程师詹天佑、开滦煤矿矿冶工程师吴仰曾、民国第一任总理唐绍仪,喊出“中国没有死”豪言的天津大学创办人蔡绍基,末代皇帝溥仪婚礼上的伴郎,曾以“俄国是窃贼”走红哈特福德高中的外交家梁敦彦,清华大学首任校长唐国安,首位美国华人律师,晚清“法科进士”张康仁,美国华工的“保护者”李恩福……这么多近代史上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人物,亦是当年那120名“留美幼童”中的一员。

又比如1881年幸运留在美国继续深造,后来公认“中国机器采矿创始人”的吴仰曾,还有背负着“庚子国难”耻辱据理力争,促成美国退还部分“庚子赔款”的外交家梁诚,都是其中最优秀的代表。

那个近代落后挨打,苦难到我们不敢回望的中国,何尝不是千千万万如他们一样的英雄,以殊途同归的选择,扛过多少沟沟坎坎。

                        1905年,部分留美学生的聚会合影

1919年,十一位曾经的留美幼童相约重聚上海。此时,他们已垂垂老矣,被新时代青年所遗忘,但风骨气度犹在。


      1936年,留美幼童最后一次聚会

时至今日,这些幼童也早已远去,只留下了一个悲欢离合的故事。他们的命运,是一个古老国家的命运跌宕,他们是荒原中的第一个探路人,是惊涛里最早的远航者,他们欢乐、哭泣、成功、失败、被遗忘,又被发现。

欣慰的是,面对百多年前,那些壮烈捐躯的英灵,那些离乡背井的孩子,那些历尽苦难不忘初心,为近代中华崛起呕心沥血的先贤,今天也终于可以说一句:这中华,已如你所愿。

可以说,赴美留学幼童,出生于平民家庭,在美国接受教育之后,成为中国近代历史舞台上一个耀眼的群体。

教育改变命运,眼界决定境界,信然?

参考资料:钱钢,胡劲草《大清留美幼童记》、祁兆熙《留美洲日记》、李圭《环游地球新录》、姜鸣《龙旗飘扬的舰队》、凌鸿勋,高宗鲁《詹天佑与中国铁路》,菲尔普斯《中国同学》

对于近代中国的思想开化,有人说这是因为“列强侵略”所被动促成的,也有人所是因为“开眼看世界”所启动的;而我认为,这当中的原因则是多方面,一是因为西洋思想的流入,二是因为国民进步意识的觉醒,而三便是列强侵略的被动性。因为不如敌人,才会想要去学习自己所不掌握的知识,因为想要变得强大,才会“师夷长技而强国”。所以在晚清时期的“开眼”和“改革”都是一种被动的,且是不情愿的。

政府之所以不想继续进行改革,那是因为他们害怕因为改革而动摇了自己的地位,从而会降低自己的权威,毕竟当时在国内抄的最凶的便是“君主立宪制”,但是一向想要将权力紧紧抓在手里的满清贵族,怎么又肯将自己的权力转手或分给别人。

但是,这样的执拗,终究还是被他们害怕亡国、亡权的心所撼动了。他们因为列强的炮火,开始慢慢的害怕自己会有一天被覆灭,开始害怕自己会因为太过弱小而被推翻。就是在这样的极度害怕下,在李、曾两位老臣的极力推动下,一场浩浩荡荡的改革浪潮,慢慢便在这个快要衰败的王朝中蔓延开来。

留美幼童的背景

晚清政府的这一步,实际上是历史性的一步。因为在这个时期派幼童留美,不仅是大清国的头一例,而且也是中国从原始、奴隶以及封建王朝上的第一例,这样的做法在强烈拥护改革的人来看,这是开明的,是代表着一个王朝的希望的。但这样的做法若是让保守分子来看,则是一种无可奈何的让步,他们虽然在心里不满,但是因为舆论,因为事实,又不好有什么反对的言辞,他们只能静静的等着,静静的等着可以抨击这样行为的机会和时候。

支持者和反对者,对这场“幼童留美”的博弈,实际上也可上升到权力和上层的博弈。因为双方都可以利用这件事情为谈资来打击对方。支持这件事情的人可以通过“该运动”的成功,来一次打击反对派,而反对这件事情的人,也可利用“该运动”的瑕疵、漏洞来打击支持派。终于,那个机会来了。

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在外留学的幼童开始慢慢的习惯上了美国的生活,他们因为不断的吸纳外国的思想,使得自己慢慢的便讨厌起了本国的一些“束缚”,例如长辫、例如繁文和缛节。正是因为如此,才使得反对派们趁机弹劾“该运动”从而使得这个本来筹划十五年的计划流产。

杰出的詹天佑和欧阳庚

在这一批幼童种,取得不小成就的有很多,但我们今天就重点来说一说这两个人。他俩的年岁相仿,又因为考取进了赴美留学的幼童行列中,所以使得这两个原本不相识的人所相识。他们在外学习期间异常刻苦,他们在一起读完了各种各样的学业,一起啃了很多的硬骨头。他们为了不让国内寄希望与他们的大员失望,为了不让自己活得平庸,在短短九年的时间内,就完成了别人应该在十六年内学习的课程。

欧阳在回到了国内后,在清朝时期担任了那个时期的“资政大夫”,后来便慢慢的开始着手对于外交工作的处理,并逐渐成长为了驻荷属爪哇(现印度尼西亚)总领事,以及在驻英、智利、玻利维亚分别获得了:一等秘书、第一公使、条约特使等国际殊荣。

詹天佑则是被大家所熟知了,他凭借着自己的势力,克服了很多历史性,以及世界性的工程难题,独创的"竖井开凿法"和"人"字形线路,对于后来工程建设的进步,起到了非同一般的作用。他同时也有着“中国近代工程之父”的称呼。

曾国藩支持的第一批清末留美幼童,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正式留学生,为了让他们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在1872年到1875年,洪榕的倡议和曾国藩、李鸿章以及其他洋务大臣的支持下,清朝政府派了四组一共120名儿童去到美国学习。

这些儿童第一次向世界展示了我们中国人的卓越,他们以惊人的速度学习英语,成为当时所在学校中最好的学生,当时美国的总统格兰特还专门会见了他们。詹天佑就是第一批留美儿童中的一员,他在耶鲁大学土木工程系主修铁路工程,詹天佑后来所取得的成绩是我们国人有目共睹的。他成为了我们中国现代铁路工程专家,也被誉为中国第一位铁路总工程师,有“中国铁路之父”和“中国现代工程之父”的美誉。

第二批留美幼童中,有一名叫做唐国安的,他后来在耶鲁法学院学习,他参与了“G钱留在美国”的计划,也是清末民初美国教育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唐国安也曾担任过清华学校的副校监,是清华大学的第一任校长。还有第二批留美幼童中的李恩富,他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擅长演讲和辩论,是第一位在美国出版书籍的中国作家。

第三批留美幼童中的唐邵毅,后来进入了哥伦比亚大学学习,是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外交家、山东大学首任校长,也是民国第一任内阁总理和国民党政府官员。

在民国时期的留洋学子有哪些人物?

请给我四个人物吧,要著名一点的,可以回答以下几个问题的。rn1、留学时的生活环境rn2、留学过程中的轶事rn3、留学时学到了什么rn4、对自己留学国家的印象
以这四位为主要代表周恩来、邓小平、陈毅、聂荣臻下面是详解

1912年到1949年中华民国成立至1949年国民党通知退出大陆,这三十多年间,中国在内忧外患之下,社会动荡不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而留学教育的发展也随之跌宕起伏。中华民国刚建立,留学生便成了社会的宠儿。宋教仁当时直言不讳地主张:“初组政府,须全用革命党,不用旧官僚。”①其所说的革命党大多数是留日学生,可见当时留学生已经在中国政治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为以示简明,本人以年代为划分,将民国时期的留学运动划分为20世纪10—20年代与20世纪30—40年代两大部分,着眼于各时期的留学热潮,其中详细在下文将做交代。

20世纪10—20年代,民国初建,留学运动在地域分布上,这一时期留日、留美、留欧齐头并进。相对于晚清时的留学生,这一时期的留学生在留学专业上有较大拓展,不仅仅是集中于学习西方器物科学一类,在其他艺术文学类也有较深的涉及,在知识结构上,这一代留学生真正学贯中西,他们一方面继承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同时又亲身感受了西方文化代表的一些欧美国家及近代化快速发展的日本的人文环境和历史气息。他们担当了中国近代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角色,特别是对于中国的出路的思考,对于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的探索,起了奠基的作用。其中又以勤工俭学留学法国和中共第一次合作留学苏联的两次留学高潮为代表。

1912年2月,蔡元培、吴玉章、李石曾、吴稚晖等人在之前试验过节俭生活后发起组织了留学俭学会。为了落实留法俭学会的工作,由李石曾等人发起并在北京成立了留法预备学校。由于当时法国的一些工厂需要廉价的华工,齐如山等人以此为契机,招收一批华工,让他们在工作之余学习文化,这一制度为家境贫寒而又想外出求学的青年开辟了一条光明的道路。留法勤工俭学会的成立使勤工俭学从理论转为实际行动,并逐渐发展壮大,为赴法留学高潮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1916年,在法国渴望拥有大量华工的前提下,中法双方协定成立了华法教育会,翌年蔡元培、李石曾、吴玉章等人回北京成立了北京华法教育会,1918年后全国各地开办分会,积极招收学生作勤工赴法的准备。当留法勤工俭学酝酿和发展时,中国国内星期了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在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的推波助澜之下,以及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之下,留法热走向了高潮。这股热潮出现是多方面原因促成的,在国内,广大进步青年由于军阀混战,社会动荡不安,出现了“无书可读”的现象,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大力倡导科学民主,引入富含各种主义的社会思潮,如无政府主义、社会主义之类,并且激烈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竭力全盘引进西方文化,加上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使人们看到了“庶民的胜利”,看到了“劳工”的力量,群情激荡,有此兴起了一股强大的“工读主义”思潮,“工读主义”思潮的出线奠定了留法勤工俭学走向高潮的思想基础。加之后期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受到北洋政府的严格控制,直接“取经”俄国是不大可能的,于是许多俄国革命家呆过的并离俄国较近的已有勤工俭学之风的法国成为了万里风云聚集之地。

庚款留美:大规模的公费留学

  清末留学生大批东渡日本的现象,引起了美国人的不安。他们意识到,“哪一个国家能成功地教育这一代中国青年,哪一个国家便将由于付出的努力而在精神上、知识上和商业的影响上获得最大可能的回报”(摘自美国伊里诺大学校长詹姆斯呈给罗斯福总统的《备忘录》)。1907年,美国总统罗斯福接受了传教士明恩溥的建议,宣布将庚子赔款的余额退还中国,用于中国学生留美。次年5月25日,美国国会通过《豁免中国部分赔款》的决议,减收庚子赔款1078万美元。在这种背景下,留美热潮兴起了。整个民国时期,留美生多达近2万人,仅次于留日生的人数。后来,英国也效仿美国,从1933年起退还部分庚款选派留英生。

  庚款留学生以学习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的居多,后来活跃在中国的科技领域。如我国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竺可桢,在1910年“游美学务处”举行的考试中,他以第28名的优异成绩获得了留美的资格。1928年,民国时期中国最高的学术研究机关——中央研究院成立时,就聘请了许多庚款留学生。

为1909年第一批庚款留美学生与留美学务处总办周自齐、会办唐国安和范静生合影

历史学界有句话:“没有叙事,就没有历史”,历史纪录片一定需要讲故事,好莱坞电影故事总会提出一个高概念,指涉故事最大的戏剧内核,而《留法岁月》最大的戏剧内核,就是“在大历史中,还原这些百年前青春的后浪,他们真实的成长历程“,”“他们,是追寻的一代”,所谓追寻,必定有目标、阻力、困惑、迷失、绝望、热血、坚定与成长。在19世纪到20世纪初,留学欧美耗资巨大,一般只有权贵子弟才有机会享受官费生资助待遇,像勤工俭学运动发起者、留法第一人李石曾就是典型的官宦子弟,他父亲李鸿藻是晚清重臣,太子太傅,他才得以机会跨海留学。而在1919年3月开启的勤工俭学运动,采用了半工半读的形式,只需准备400块大洋左右(130块船票路费、100块置装费、剩下近200块大洋能够解决在法国学校学习生活3个月的经费),并在国内留法预备学校提前培训学习法语及工业基础课程,就可以留学。这对于当时中国处于萌芽中的新兴中产阶级家庭中的孩子们,包括小地主家庭、知识分子家庭、中下级官僚家庭的青年人来说,有了开阔视野、改变个人命运的绝佳机会,尤其是在取消了科举制度之后,民国初期的现代教育开展还并不完善的背景下,留法勤工俭学对于中国的青年知识分子具有极大的吸引力,而各省政府及乡绅名流还为勤工俭学生发起了各类资助,这也给予了部分成绩优秀的寒门子弟以机会。他们,就是在这种承载了家族的期望,承载了改变个人命运的强大愿望、承载了中国知识分子自古以来的家国情怀开始留法。但从最初的科学救国、教育救国、美育救国,其中一部分先进分子最终选择了革命救国,其中约有400人先后加入中共党团组织,这个思想转变的历程很值得关注。《留法岁月》就是想通过重温这些青春的面孔、“关注历史中的人性”,去还原这批追寻者的集体群像。由北京中央新影集团发现纪实传媒制作的大型历史纪录片《留法岁月》可以为你找出答案!
徐悲鸿吧?具体可以去百度 望采纳
本文标题: 晚清 、民国有留美的名人有哪些 带回了哪些重要思潮、理论、学术与技术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345954.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遗恨千年的《兰亭序》真迹究竟在哪里你了解六十年的“投机倒把罪”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