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韩国变法改革失败大家好小编今天给大家讲讲申不害的韩国变法。韩昭侯八年,也就是公元前355年,申不害在韩国实行变法,历...
中国古代史:韩国变法改革失败
大家好小编今天给大家讲讲申不害的韩国变法。韩昭侯八年,也就是公元前355年,申不害在韩国实行变法,历时15年。申不害变法的实际内容,在史料海洋中的可见信息,比吴起在楚国的变法还要少。保留下来的点滴史料的关注点,又大多都在申不害的术治方面。其推行的实际制度,只有最笼统的说法而已。虽然如此,结合点滴史料,并依据战国变法的共性方面,我们至少还是可以有如下几点推论:其一,申不害担任了韩国丞相,基本是全权变法,历时15年。
其二,变法削小了贵族封地,遏制了贵族的封地治权,但没有取缔封地制度。其三,变法陆续颁布了一大批法令,开始阶段推行了法治,并一定程度地整肃了社会混乱,有利于社会生产积极性的发挥,使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由于没有彻底废除春秋时代晋国的旧律法,也没有清理韩国的既往律法,导致了前法与后法的交错混乱。也就是说,申不害的韩国变法,始终没有建立起一套稳定的行之有效的法律制度体系。其四,韩国在变法中建成了一支比较强大的军队,并修筑了韩长城,奠定了一定的实力地位。同时,韩国的兵器制造业,在变法期间得到了很大发展,一度领先于其他诸侯国在韩昭侯时期的对外战争中,韩国曾经战胜秦国进攻,并与魏国联合战胜了齐、卫、宋三国联军,曾经获得了“劲韩”声誉。
其五,韩昭侯接受了申不害的“法术”理念,以权术手段驾驭臣下,取得了一定阶段内吏治整肃的效果。但是,术治的推行,也使韩国政治堕入了阴谋化的深渊,留下了很大的历史性的后患。6申不害变法在大国战争中流产公元前342年,仅仅一场大战,就改变了韩国的历史命运。这一年,是韩昭侯二十年,韩国变法的第13年。这一年,三晋集团的矛盾激烈化,超强的魏国开始大举进攻韩国。三晋集团,在战国初期的魏文侯、魏武侯两代,还保持着相对稳定的同盟关系,联合作战的次数很多,战胜的概率也很高。如果没有这种稳定的同盟,韩国在魏武侯时期要吞灭郑国,几乎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当时,与韩国相邻的郑国,虽不是土地广袤的大国,但是,由于郑国一直领先于春秋变革潮流,有过中原霸主的皇皇历史,有过名动天下的子产变革,有以“郑卫之风”著称的文明风华,其影响力在战国初期还是很大的。
若以当代世界比拟那个时代,郑国在春秋战国之交的地位,类似于欧洲的法国。要吞灭如此一个文明大邦,没有同盟集团的支持,尤其是超强魏国的有力支持,是不可想象的。依据战国初期的态势,对郑国最有图谋的是楚国。楚国曾经数度攻伐郑国;可是,由于三晋集团的多次救援狙击,楚国灭郑的目标一直未能达成。在这样的背景下,韩国灭郑,并迁都于郑城,不难看出以魏国为轴心的魏赵韩三晋集团同盟关系的深刻性与持久性。可是,韩国变法之际,三晋集团的同盟关系,却发生了出人意料的变化。这时候,楚悼王与吴起死了,楚国对中原的威胁减轻了。灭郑的韩哀侯也死了,韩国的实力也增长了正当此时,精明雄略的魏武侯也死了,强大的魏国发生了一场剧烈的政变:魏武侯的两个儿子公子缓、公子,为争夺政权展开了内战。
其间,赵、韩两国秉承三晋之间的互援传统、介入了魏国的权力争夺漩涡,支持了魏武候的长子公子缓继位,并以后援形式暗中帮助公子缓对公子罄集团作可是,韩赵没有料到,这个公子罄大有才具,而且得到了贵族实力派的支持,竟然在内战中战胜了公子缓集团,登上了国君之位。公子,就是后来的魏惠王。这个魏惠王,有才具,但却没有胸襟,显然不具有战国雄主的大器局。对于韩赵两国的不支持,魏惠王大有怨气,耿耿于怀。由此,魏国开始了对赵、韩两国日渐深入的挑衅,三晋集团开始了连续不断的争端。魏惠王即位第四年,大体安定了内政之后,便开始了结私怨了。
第一次行动,魏惠王邀韩懿侯举行了宅阳(今河南郑州北)之会。史料没有记载会谈内容。但是,依据后来的发展,完全可以推定,魏惠王警告并压服韩国,要韩国作出某种补偿。可是,韩国没有接受,会盟无果而终。第二次行动,魏惠王在第二年立即发兵攻韩。可是,却在濮阳败给了韩国。此后两年,魏国连遭秦献公率军强攻,幸得赵国出兵,魏国得以喘息。在此期间,韩国对魏国的战争危机一直冷漠观望,没有出兵救援。魏惠王八年,魏国渡过了对秦作战的危机,借韩国新君韩昭侯刚刚即位之机,以公叔痤为统帅大举攻韩。韩国联合赵国,合兵抵抗,但却在浍水北岸被魏军一举击破。之后,魏国又顺势攻占了赵国的皮牢,也就是今日山西的翼城地带。由此,三晋之间牢固的同盟关系宣告正式破裂。此后的三晋会盟,虽然也伴随着相互的攻伐时常举行,但都是利害分割的会商,再也没有了共同的基础。
魏惠王十六、十七两年,魏国又以庞涓为统帅连续大举攻赵,两次包围邯郸,赵国岌岌可危。但是,第二次攻赵包围邯郸时,齐国出动了。齐国以田忌、孙膑统军,实施了“围魏救赵”的兵家奇谋,大败魏军于桂陵(今日山东菏泽地带),使魏军遭受重创。此战后的第三年,也就是公元前351年,已经乏力的魏国开始与赵国会盟和解退还了攻占赵国的土地,达成了暂时的妥协盟约,三晋之间平静了一段时间。此间,韩国任用申不害推动变法,国力开始强大了。桂陵之战后第九年,也就是公元前342年,魏韩大战终于爆发战争的过程是:韩国都城新郑全力抵抗,与魏军激战了很长时间;齐国于次年发兵,用“围魏救赵”的老办法,实行“围魏救韩”;魏军放弃攻韩,转而回军救援大梁;齐军引诱魏军追击,设伏大败魏军,于马陵道山地诛杀了魏军统帅庞涓。
这场大战的结局是两个:一则,魏国霸权由此衰落;二则,韩国变法由此流产。依据《史记》的模糊记载与后世史家的考证,申不害在战后两年不再领政,在战后六年死去,此间事迹未见任何记载。韩昭侯在战后第十年死去,战败至死的十年之间,也未见任何作为。此后的历史韩国一蹶不振,再也没有发生过变法,再也没有过大的振作。这也就是说,韩国变法没能经受得住战争暴风雨的考验,战后的国君与变法大臣实际上全面铩羽。韩国变法的历史命运,向我们充分昭示了战时变法的残酷性,也向我们充分昭示了术治渗入变法实践而导致的国家力量的脆弱性。在战国变法的历史上,韩国变法与其说是战时变法的历史经验,毋宁说是“术治”实践的惨痛教训。
韩国明明推行了“申不害变法”,为何还是战国七雄中最弱的国家呢?
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继春秋之后的时期。经过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的旷日持久的争霸战争,周朝境内的诸侯国数量大大减少,也即大部分弱小的诸侯国,基本上都被周边的大国兼并了。到了春秋末期,魏赵韩三家联手消灭智氏,并在战国初期瓜分了晋国,成为魏国、韩国、赵国这三个诸侯国。与此同时,田氏代齐的发生,促使战国七雄的局面得以形成,也即秦国、齐国、韩国、魏国、赵国、楚国、燕国七雄并列。在春秋时期,各个诸侯国之间的较量,往往还讲究一个名正言顺。
但是,到了战国时期,战国七雄的战争则是更加残酷和频繁了。于是,为了适应战国时期的特点,战国七雄都进行了轰轰烈烈的变法,以此增强自己在战国时期的竞争力。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就是一场非常成功的变法。在商鞅变法后,秦国成为战国中后期最强大的诸侯国,并因此一统天下。那么,问题来了,几乎同时期的商鞅变法和申不害变法,为何秦国强大?韩国依然是战国七雄中最弱小的国家呢?
一
首先,申不害,原为郑国京(今河南荥阳东南)人,战国中期法家著名代表人物。公元前375年,郑国被韩国灭亡,郑地纳入韩国版图,韩国的版图扩展到中原一带,与楚国接壤。但是,韩国与其他大国相比,无论从疆域面积,还是从国力上讲,都不能算是强国(地理位置使韩无扩张空间)。此时,各国的变法运动风起云涌,不变法就有落后和被别人吃掉的危险。在已经进行的变法中,魏国的李悝变法是比较成功的一个榜样。李悝是法家人物,所以,韩昭侯也想用一个法家人物主持变法。他选中了法家重要的代表人物——申不害。
公元前351年,韩昭侯任用申不害为相,在韩国实行变法。与此相对应的是,商鞅自卫国入秦,并提出了废井田、重农桑、奖军功、建立县制等一整套变法求新的发展策略,深得秦孝公的信任。于是,便任他为左庶长,在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先后两次实行以“废井田、开阡陌,实行县制,奖励耕织和战斗,实行连坐之法”为主要内容的变法。因此,从变法开始的时间上,申不害变法和商鞅变法几乎是在同一时期进行的。但是,最终的结果却是天壤之别,也即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中最强大的诸侯国,而韩国则是最弱的诸侯国。
二
对此,在笔者看来,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主要分为以下几点。一方面,韩国的地理位置相对较差,这促使申不害变法能够带来的帮助是极为有限的。对于韩国来说,由于地处中原,韩国被魏国、齐国、楚国和秦国包围, 所以完全没有发展的空间,疆域面积也是七国之中最小的一个,所以在公元前230年,韩国成为山东六国中第一个被秦所灭的诸侯国。因为周边都是比较强大的诸侯国,这意味着韩国不仅难以扩张自己的疆域,反而要担心周边大国蚕食自己的疆域。所以,韩国能够在战国时期坚持到公元前230年才灭亡,已经是不错的成绩了。
相对于韩国,秦国的地理位置则比较优越。面对山东六国,秦国坐拥易守难攻的函谷关。并且,秦国的核心区域位于今甘肃、陕西等地,这在整体海拔上要高于中原之地,也即秦国进攻中原比较容易,而中原之地的诸侯国想要进攻秦国,则比较困难。当然,相对于韩国,秦国的扩张空间也是比较广阔的。对于秦国来说,可以向北进攻匈奴等游牧民族,向西进攻义渠国等戎狄,也能够向南吞并巴国、蜀国。
韩国是如何成为战国七雄之一的,灭郑之战和申不害变法革新
申不害是在哪个国家变法?申不害与商鞅谁更厉害?
申不害是韩国的宰相,申不害变法从其当上宰相后实行,由韩昭侯做后盾,申不害变法实行15年之内让韩国国力昌盛,政局稳定,兵强力壮,国库充盈,然而却存在着一个巨大的漏洞,最终以失败告终。而与此同时秦国的商鞅也在变法,那么申不害商鞅谁比较厉害呢?
申不害曾在哪个国家变法?韩国,申不害本是郑国臣子,后来郑被韩国歼灭,所以申不害成为了韩国的臣民。申不害是法家代表人物,著名的思想家和政治家。韩国面临灭国之灾时,韩昭侯和所有大臣都不知道如何救国之时,申不害临危不惧,处变不惊,不费一兵一卒将韩国解决困境并和强国建立了友好邦交。此后又猜透韩昭侯的脾性,做出围魏救赵之举,受到了韩昭候的信任,被委以大任封为韩国宰相。当上宰相后,有韩昭侯的支持,申不害在韩国掀起了一场变革,希望能将韩国变得更大更强,被称之为申不害变法。所以申不害是在韩国将自己的变革理论付诸于行动的。申不害主旨在于君主的统治权的巩固和加强,没有从整个制度下手,而是将重点放在了君与臣的个人身上,比如严格了当官制度,限制了其他特权的使用,集政权于一人身上,这导致了如果人正则国强,人废则国灭的现象,所以最后申不害变法失败了。
申不害商鞅谁比较厉害?先来说说这两人变法的本质,申不害的政治主张是让君主的地位权利得到加强,君主有权管理其手下大臣,包括其上任,做事都必须要忠于职守,忠于君主忠于国家,而且要兢兢业业。申不害的做法是让手下的大臣没有能力反帝王。其重点偏向了术,而没有制定其制度,这也是最终失败的一大原因。申不害变法在15年内确实起到了很大的功绩,在15年内韩国政局稳定,国力昌盛,兵强马壮,百姓安居乐业,为官者办事效率也大有提高,但是却不是长久之计。
而商鞅变法呢,其精髓重点是从根本出发,让秦国走上了富强之路。商鞅变法制定了法律,每个人来根据法律做事,让社会制度有了大的转型变化,废除旧制度创立新制度,推动社会和经济的大发现,是从本质上出发。
所以从效果上看,从成就上看,从根本上看商鞅更加厉害。因为一个是长久适用而一个是短期效用。
关于申不害曾在哪个国家变法,申不害商鞅谁比较厉害我们已经介绍完毕了,两人虽为同一时期的任务,两人虽然同是变法改革,但是申不害失败了,商鞅成功了,其最大的一个原因就是商鞅从根本出发,从制度出手,最终成功。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