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国的历史为什么很少提?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一段大分裂时期,在这一时期,朝代与国家之间更迭的速度为世罕见,在短短50多年的时...
五代十国的历史为什么很少提?
五代十国的历史过于零碎,缺乏历史主线人物。不包括十国,五代一共五十三年历史,在这么短的时间里,竟然出现了九姓十四帝,这种大王旗的变幻频率,可以说是千古以来所未曾见,中国历史上能跟五代时期比拟的时期,就只有东晋十六国了。
可能有朋友会说,不对呀,三国也很乱,为什么汉末三国的历史那么有名?
是的,汉末三国确实很乱,可是汉末三国时期有主线人物,比如蜀汉:刘备诸葛亮姜维。
这些人相互之间有串联,有乘上启下的托付关系。而五代的人物,却没有。
我们在五代史中,只能看到末路英雄。比方说石重贵,好不容易雄起了,连续两次北伐打得契丹头痛脚痛,超越郭荣、赵匡胤的存在。可是然并卵,最终也是被契丹俘虏到了北方当俘虏。
类似石重贵的还有朱温,前期也算是个豪杰人物,但后期乱搞男女关系,居然被儿子亲手干掉了。李存勖也一样,前期那么强,可建国不久就被首席大将干哥哥背叛,最后还被伶人弑杀。李嗣源也一样,被亲儿子搞政变,活活吓死。
诸如此类,不一而足。其余人伦惨案、狼行狗性,那更是见得多了。
总而言之,非历史专业的普通人看三国,可以毫无压力的从头看到尾,但看五代史,很容易看着看着就看断片了,经常是看了后面就忘了前面的内容。其实不只是五代,两晋南北朝也一样。没有主线人物,只有打打杀杀的历史是很难让人记得住的。
各部分地区是分割的那种状态,所以,这个并不是一个非常繁荣的时代,而是多个被分割的小世界。
这个五代十国本身就没有过多可以去讲的内容,它本身存在的意义就是一个过渡期。
五代十国的历史为什么很少提呢?
五代十国的历史为什么很少提呢?
五代十国的故事,并不是没人提,评书中都有专门的残唐五代演义,铁枪王彦章,十三太保李存孝,壮志未酬的柴荣。这些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甚至民间说法中“王不过项,将不过李”,中的李存孝,就是五代时期的人物。可见,在民间,五代十国的故事,也算是脍炙人口。
和民间脍炙人口不同的是,对于官方正史而言,五代十国的史料,的确被边缘化。但边缘化并不意味着不重视,二十四史中,一个朝代编写两次的,只有唐朝历史和五代历史,这就是新旧唐书和新旧五代史。一段历史编制两部史书,可见虽然被边缘化,但依旧很重视。
边缘化和重视,这种相互矛盾的情况,在五代史身上,集中体现。我想,无非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五代十国的存续时间很短。如果从朱温灭唐的907年算起,到赵匡胤黄袍加身的960年算起,一共只有53年,即使从灭亡北汉的979年算起,也无非72年。这和春秋战国时期或者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大分裂相比,根本不值得一提。
而这种短时间的存续,也有一个比较有趣的特点,那就是北方政权走马灯式的更替,而南方政权却相对稳定。出现了一种南方分裂而安定,北方统一而动荡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对于相对稳定而独立的南方政权的兴趣就会大大降低,而对于北方的兴趣会有所增加,于是,本来存续时间就比较短的五代十国,变成了单纯的五代史,十国只成了辅助的存在。
南方稳定的分裂,北方动荡的统一,让后世关注这段历史的人,有了足够的侧重点。这样不断的分割削弱,使得五代十国真正值得关注的,反而不是很多了。
虽然朱温灭了唐朝,但五代十国的存在,实际上就是唐朝末年藩镇割据的余波。而这个时代的主人公,大都是唐朝藩镇割据的受益者,比如朱温,在唐朝是时候,叫做朱全忠,沙陀人李克用,在唐朝是被赐姓李。
这两对冤家,从黄巢起义开始,就已经打的不可开交,这种恩怨一直延续到唐朝灭亡,才有了后梁后唐先后出现的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对于习惯于纪传体通史的史官而言,在编撰唐朝历史的时候,会将这些人的事迹大量的编撰出来。更主要的是,这些人的活动,主要在唐朝,这就变得很尴尬。
唐朝有了这些人的记录,五代十国时期要是还有,就重复了,如果砍掉这些人的事迹,五代就会变得很单薄。于是,看这段历史,必须要参照唐朝的历史进行研究,如此一来,五代十国的历史,就无法单独存在,甚至可能一半都在唐朝历史中。
不单是北方,就连南方的各国。大部分的国家,其原型都是唐朝的藩镇,皇帝的先人,都是唐朝的官员,他们的事迹,也都在唐朝历史中体现的非常清楚,这样一来,这些国家的历史,也无法完全独立,不得不参考于唐书。
这种延续性,让研究五代十国的人们,更多倾向于对唐朝历史的研究,通过唐朝末年的藩镇割据对这段历史进行系统分析。于是,唐史的专家,大多数也是五代十国的专家,而五代十国的专家,也会对唐史有研究。而唐朝实在太过让人着迷,在唐朝的光环下,五代十国就显得暗淡无光。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