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有现场一词吗

发布时间: 2023-11-08 17:00:43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90

初中文言文一词多义大全1.,初二上文言文一字多义,急需,初中文言文一词多义——180个实词虚词详解,(按音序排列),1.,安...

古代有现场一词吗

初中文言文一词多义大全

1. 初二上文言文一字多义,急需

初中文言文一词多义——180个实词虚词详解 (按音序排列) 1. 安:1、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 2、养(衣食所安) 2. 卑:1、低下(非天质之卑) 2、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 3. 备: 1、周全、详尽。

(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 2、具备。(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口技》) 3、准备。

(犹得备晨炊《石壕吏》) 4. 被:1、影响(被于来世) 2、同“披”,穿(皆被绮绣) 5. 鄙:1、边境(蜀之鄙有二僧《为学》) 2、鄙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曹刿论战》) 3、出身鄙野(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6. 毕:1、尽(毕力平险《愚公移山》) 2、全部(群响毕绝《口技》) 7. 薄:1、迫近,接近。(薄暮冥冥《岳阳楼记》) 2、轻视。

(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 3、厚度小。(薄如钱唇《活板》) 8.策:1、马鞭。

(执策而临之《马说》) 2、鞭打、驱使。(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3、记录。

(策勋十二传《木兰诗》) 4、计谋。(成语“束手无策”) 9.长:cháng 1、长度。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 2、与“短”相对。(北市买长鞭《木兰诗》) 3、长久,健康。

(但愿人长久《明月几时有》) 4、永远。(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5、zhǎng,排行最大(木兰无长兄(《木兰诗》) 6、zhǎng,头领。

(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 10.称:1、相当、配合(称其气之小大/不能称前时之闻)2、称赞(先帝称之曰能) 11. 诚:1、诚心(帝感其诚)2、的确,实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3、果真(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12. 惩:1、苦于(惩山北之塞《愚公移山》) 2、惩罚 13. 驰:1、骑(愿驰千里足) 2、驱车(追赶)(公将驰之) 14. 出:1、发、起(方其出海门) 2、在边疆打仗(出则方叔、召虎) 3、来到(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兵) 4、产生(计将安出) 15. 辞:1、推辞(蒙辞以军中多务) 2、语言(未尝稍降辞色) 16. 次:1、编次。(吴广皆次当行《陈涉世家》) 2、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17. 箪:1、用箪装着(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2、古代装饭的圆形竹筐(一箪食,一豆羹) 18. 当:1、承当,承受。(当之无愧) 2、应当。

(当奖率三军《出师表》) 3、将要。(今当远离) 4、对着,向着。

(木兰当户织《木兰诗》) 5、值,正在。(当时此,诸郡县苦秦吏者《陈涉世家》) 6、抵挡。

(“锐不可当”) 19. 道:1、道路。(会天大雨,道不通《陈涉世家》)2、道义。

(伐无道,诛暴秦) 3、方法。(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4、说,讲。

(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20. 得:1、能够(二者不可得兼) 2、得到、获得(故不为苟得) 3、同“德”,感激(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21. 等:1、同样(等死,死国可乎/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2、诸位,表多数(公等遇雨) 22. 敌:1、攻击(恐前后受其敌《狼》) 2、敌人(盖以诱敌《狼》) 23. 吊:1、凭吊(为我吊望诸君之墓) 2、慰问(人皆吊之) 24. 度:1、dúo估计、推测(孤不度德量力) 2、渡过、越过(关山度若飞) 25. 端:1、画幅的右端(左手执卷端) 2、正、端正(其人视端容寂) 26. 恶:1、怎么(恶能无纪) 2、厌恶(所恶有甚于死者) 27. 发:1、行动、发动(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 2、发射(见其发矢十中八九) 3、起,被任用(舜发于畎亩之间) 4、征发(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 5、开放(野芳发而幽香 ) 6、发出(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7、fā,头发(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8. 凡:1、凡是(则凡数州之土壤) 2、总共(凡三往) 29. 方:1、见方(方七百里)2、长方形(方以长)3、当……时候(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 30. 分:fēn 1、划分,分开。(今天下三分《出师表》) 2、分配,分给。

(必以分人《曹刿论战》) 3、长度单位。(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 4、fèn,职分,本分。

(忠陛下之职分也《出师表》) 31. 奉:1、通“俸”侍奉(为妻妾之奉) 2、接受、奉行(奉命于危难之间) 3、供养(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32. 否:1、同“不”没有(尊君在否) 2、恶、坏(陟罚臧否) 33. 夫:1、那(予观夫巴陵胜状) 2、fú,句首发语词(夫环而攻之/且夫人之学) 3、丈夫(夫齁声起/罗敷自有夫) 4、成年男子的通称,人(荷担者三夫) 34.扶:1、沿,顺着(便扶向路《桃花源记》) 2、搀扶(出郭向扶将《木兰词》) 35. 拂1、违背、阻碍(行拂乱其所为) 2、同“弼”,辅佐(入则无法家拂士) 3、轻轻擦过(以手拂之) 36. 福:1、赐福、保佑(神弗福也) 2、好事、有福之事(此何遽不为福乎) 37. 富:1、富丽(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2、富有、充足,有许多(家富良马) 38. 更:1、重新(即更刮目相待) 2、进而(醉则更相枕以卧) 3、互相(更相庆) 4、再、又(更上一层楼) 5、更加(举杯销愁愁更愁) 39. 苟:1、如果(苟富贵/苟慕义强仁) 2、苟且(故不为苟得/苟全性命于乱世) 3、且、或许,表希望(苟无饥渴) 40. 固:1、本来(固众人《伤仲永》) 2、顽固、固执(汝心之固《愚公移山》)3、一定、必定(而戍死者固。

2. 初中的古文所有的一词多义

初中文言文一词多义集录 1.安:①怎么 —— (安求其能千里也) ②养 —— (衣食所安) 2.卑:(①低下 —— (非天质之卑) ②身份低微 —— (先帝不以臣卑鄙) 3.备:①周全,详尽—— (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 ②具备 —— (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口技》) ③准备 —— (犹得备晨炊《石壕吏》) 4.被:①影响 —— (被于来世) ②同“披”,穿 —— (皆被绮绣) ③被子 ——(唯见布被覆尸) ④盖,覆盖 ——(流血被面) 5.鄙:①边境 —— (蜀之鄙有二僧《为学》) ②鄙陋,目光短浅 —— (肉食者鄙《曹刿论战》) ③出身鄙野 —— (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6.毕:①尽 —— (毕力平险《愚公移山》) ②全部 —— (群响毕绝《口技》) 7.薄:①迫近,接近 —— (薄暮冥冥《岳阳楼记》) ②轻视 —— (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 ③厚度小 —— (薄如钱唇《活板》) 8.策:①马鞭 —— (执策而临之《马说》) ②鞭打, —— 驱使(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③记录 —— (策勋十二传《木兰诗》) ④计谋 —— (成语“束手无策”) 9.长:cháng①长度——(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 ②与“短”相对——(北市买长鞭《木兰诗》) ③长久,健康——(但愿人长久《明月几时有》) ④永远——(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⑤zhǎng,排行最大——(木兰无长兄(《木兰诗》) ⑥zhǎng,头领——(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 10.称:①相当,配合——(称其气之小大/不能称前时之闻) ②称赞——(先帝称之日能) 11.诚:①诚心——(帝感其诚) ②的确,实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③果真——(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12.惩:①苦于——(惩山北之塞《愚公移山》) ②惩罚 13.驰:①骑——(愿驰千里足) ②驱车(追赶)——(公将驰之) 14.出:①发,起——(方其出海门) ②拿出——(皆出酒食) ③来到——(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兵) ④产生——(计将安出) 15.辞:①推辞 ——(蒙辞以军中多务) ②语言——(未尝稍降辞色) 16.次:①编次(吴广皆次当行《陈涉世家》) ②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又间令昊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17.箪:①用箪装着——(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 ②古代装饭的圆形竹筐——(一箪食,一豆羹) 18.当:①承当,承受——(当之无愧) ②应当——(当奖率三军《出师表》) ③将要——(今当远离) ④对着,向着——(木兰当户织《木兰诗》) ⑤值,正在——(当时此,诸郡县苦秦吏者《陈涉世家》) ⑥抵挡——(锐不可当) 19.道:①道路——(会天大雨,道不通《陈涉世家》) ②道义——(伐无道,诛暴秦) ③方法——(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④说,讲——(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20.得:①能够——(二者不可得兼) ②得到,获得——(故不为苟得) ③同“德”,感激——(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21.等:①同样——(等死,死国可乎/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②诸位,表多数——(公等遇雨) 22.敌:①攻击——(恐前后受其敌《狼》) ②敌人——(盖以谤敌《狼》) 23.吊:①凭吊——(为我吊望诸君之墓) ②慰问——(人皆吊之) 24.度:①dúo估计,推测——(孤不度德量力) ②渡过,越过——(关山度若飞) 25.端:①画幅的右端——(左手执卷端) ②正,端正——(其人视端容寂) 26.恶:①怎么——(恶能无纪) ②厌恶——(所恶有甚于死者) 27.发:①行动,发动——(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 ②发射——(见其发矢十中八九) ③起,被任用——(舜发于畎亩之中) ④征发——(发闾左遮戍渔阳) ⑤开放——(野芳发而幽香) ⑥发出——(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⑦伯,头发——(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8.凡:①凡是——(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②总共——(凡三往) 29.方:①方圆——(方七百里) ②长方形——(方以长) ③当……时候——(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 30.分:fēn①划分,分开——(今天下三分《出师表》) ②分配,分给——(必以分人《曹刿论战》) ③长度单位——(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 ④fèn职分,本分——(忠陛下之职分也《出师表》) 31.奉:①通“俸”侍奉——(为妻妾之奉) ②接受,奉行——(奉命于危难之间) ③供养——(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32。

否:①同“不”,没有——(尊君在否) ②恶,坏——(陟罚臧否) 33.夫:①那——(予观夫巴陵胜状) ②fú,句首发语词——(夫环而攻之/且夫人之学) ③丈夫——(夫鼾声起/罗敷自有夫) ④成年男子的通称,人——(荷担者三夫) 34.扶:①沿,顺着——(便扶向路《桃花源记》) ②搀扶——(出郭相扶将《衣兰词》) 35。拂:①违背,阻碍——(行拂乱其所为) ②同“弼”,辅佐——(入则无法家拂士) ③轻轻擦过——(以手拂之) 36.福:①赐福,保佑——(神弗福也) ②好事,有福之事——(此何迭不为福乎) 37.富:①富裕——(苟富贵,无相忘) ②富有,充足,有许多——(家富良马) 38.更:①重新——(即更刮目相待) ②进而——(醉。

3. 【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文言句式一词多义最好很全很全】

词类活用 名词作状语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日:表时间的名词,放在动词“参省”前,作状语,当每日讲.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上、下:方位名词分别用在动词“食”、“饮”前,作状语,当向上,(指在地面上),向下,(指在地下)讲. 名词作动词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形容词作名词 水:作游水讲.能愿动词应与动词搭配,水是名词,活用作动词. 1、其曲中规 (形作名 曲度、弧度) 2、等高而招,臂非加长也(形作名 高处) 3、积善成德 (形作名 善行) 文言句式 1.判断句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君子生非异也 用心一也./用心躁也. 2.省略句 輮(之)以为轮 骐骥一跃,不能(跃)十步 3.介宾短语后置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4.定语后置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古今异义】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词参,验、检查.今义为“加入”. 声非加疾也:疾,强、洪亮.今义为“快;疾病”. 假舆马者:假,凭借、借助.今义为“与‘真’相对”. 蟹八跪而二螯:跪,脚或腿.今义为“跪下、下跪”. 用心一也:用心,思想意识活动.今义为“用功、肯动脑筋”. 金就砺则利:金,金属制品.今义为黄金. “博学”在句子中的意思是广博地学习,今天一般指“学问广博精深”. “寄托”在本句中是“藏身”意,今通常指“托付”或者“把理想、感情、希望放在某人或某事物上”. “以为”在句子中的意思是“把……当作”,今义通常是“认为”. 【通假字】 暴pù已是“曝”的古字 “輮”通“煣”,使……弯曲. “有”通“又”. “知”通“智”zhì,智慧. “生”通“性”,资质,禀赋. 多义词 【于】 青,取之于蓝:介词,从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介词,比 善假于物也:介词,表示引进动作或行为的对象 【而】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连词,表转折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连词,表递进 吾尝终日而思矣:连词,表修饰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连词,表假设或表递进 蟹六跪而二螯:连词,表并列 【焉】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兼词,“于此”,在那里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语气助词,表陈述 【一】 骐骥一跃:数词,一 用心一也:形容词,专一 【利】 非利足也:形容词,敏捷,快 金就砺则利:形容词,锐利。

4. 初中文言文中“所以”的一词多义

“所以”有以下几种意思: 1表示因果关系,常与“因为”连用. 2用此,用来. 3表示“.的原因”. 4表示“.的方法”. 5实在的情由,适宜的举动.例如:1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古义:特殊的指示代词“所”与介词“以”结合而成的名词性词组,解释为“……的原因” 今义:今用作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2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古义:用来(通过那样的途径来) 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3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古义:的原因.今义:因果关系连词) 4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古义:用来,靠他来.今义:略)。

5. 初中语文文言文中一词多义

初中文言实词一词多义 安 1、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 2、养(衣食所安) 卑 1、低下(非天质之卑) 2、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 备1、周全、详尽。

(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 2、具备。(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口技》) 3、准备。

(犹得备晨炊《石壕吏》) 被1、影响(被于来世,泽被后世) 2、同“披”,穿(皆被绮绣) 鄙1、边境(蜀之鄙有二僧《为学》) 2、鄙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曹刿论战》/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毕 1、尽(毕力平险《愚公移山》) 2、全部(群响毕绝《口技》) 薄1、迫近,接近。(薄暮冥冥《岳阳楼记》) 2、轻视。

(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 3、厚度小。(薄如钱唇《活板》) 策1、马鞭。

(执策而临之《马说》) 2、鞭打、驱使。(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3、记录。

(策勋十二传《木兰诗》) 4、计谋。(成语“束手无策”) 长1、长度。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 2、与“短”相对。(北市买长鞭《木兰诗》) 3、长久,健康。

(但愿人长久《明月几时有》) 4、永远。(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5、排行最大(木兰无长兄(《木兰诗》) 6、头领。

(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称 1、相当、配合(不能称前时之闻) 2、称赞(先帝称之曰能)诚1、诚心(帝感其诚) 2、的确,实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3、果真(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诚如是,则霸业可成) 惩1、苦于(惩山北之塞《愚公移山》) 2、惩罚 驰 1、骑(愿驰千里足) 2、驱车(追赶)(公将驰之)出1、发、起(方其远出海门) 2、在国外(出则无敌国外患) 3、来到(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兵) 4、产生(君谓计将安出)辞 1、推辞(蒙辞以军中多务) 2、语言(未尝稍降辞色) 3、告辞,辞别(旦辞爷娘去)次1、编次。(吴广皆次当行《陈涉世家》) 2、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箪 1、用箪装着(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 2、古代装饭的圆形竹筐(一箪食,一豆羹)当 1、承当,承受。(当之无愧) 2、应当。

(当奖率三军《出师表》) 3、将要。(今当远离) 4、对着,向着。

(木兰当户织《木兰诗》) 5、值,正在。(当时此,诸郡县苦秦吏者《陈涉世家》) 6、抵挡。

(“锐不可当”)道1、道路。(会天大雨,道不通《陈涉世家》) 2、道义。

(伐无道,诛暴秦) 3、方法。(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4、说,讲。

(不足为外人道也)得 1、能够(二者不可得兼) 2、得到、获得(故不为苟得) 3、同“德”,感激(所识穷乏者得我与)等 1、同样(等死,死国可乎/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2、诸位,表多数(公等遇雨)敌:1、攻击(恐前后受其敌《狼》) 2、敌人(盖以诱敌《狼》) 3、敌对的(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度:1、duó估计、推测(孤不度德量力/度以失期) 2、渡过、越过(关山度若飞)端:1、画幅的右端(左手执卷端) 2、正、端正(其人视端容寂)恶:1、怎么(恶能无纪《满井游记》) 2、厌恶(所恶有甚于死者)发1、行动、发动 2、发射(万箭齐发) 3、起,被任用(舜发于畎亩之间) :4、征发(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 5、开放(野芳发而幽香 ) 6、发出(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7、头发(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凡:1、总共(凡三往)方:1、见方(方七百里) 2、方向(北方有侮臣者) 3、当……时候(方其远出海门) 4、将要(方欲行,转视积薪后)分:1、划分,分开。(今天下三分《出师表》)fēn 2、分配,分给。

(必以分人《曹刿论战》) 3、长度单位。(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 4、职分,本分。

(忠陛下之职分也《出师表》)奉:1、通“俸”侍奉(为妻妾之奉) 2、接受、奉行(奉命于危难之间) 3、供养(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否:1、同“不”没有(尊君在否)fǒu 2、恶、坏(陟罚臧否)pǐ夫:1、那(予观夫巴陵胜状) 2、fú,句首发语词(夫环而攻之等) 3、丈夫(夫齁声起/罗敷自有夫) 4、成年男子的通称,人(荷担者三夫)扶:1、沿,顺着(便扶向路《桃花源记》) 2、搀扶(出郭向扶将《木兰词》)拂1、违背、阻碍(行拂乱其所为) 2、同“弼”,辅佐(入则无法家拂士bì 3、轻轻擦过(以手拂之)福:1、赐福、保佑(神弗福也) 2、好事、有福之事(此何遽不为福乎)富:1富有、充足,多(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成语:年富力强)更1、重新(即更刮目相待) 2、互相(更相庆) 3、再、又(更上一层楼) 4、更加(举杯销愁愁更愁)苟1、如果(苟富贵,无相忘) 2、苟且(故不为苟得/苟全性命于乱世) 3、且、或许,表希望(苟无饥渴)固: 1、本来(固众人《伤仲永》) 2、顽固、固执(汝心之固《愚公移山》) 3、一定、必定(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4、巩固(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5、安守,固守(君子固穷……)故:1、旧的,原来的(温故而知新/两狼之并驱如故) 2、特意(桓侯故使人问之/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3、原因,缘故(公问其故) 4、所以,因此(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顾:1、回头看(顾野有麦场《狼》元方入门而不顾《。

6. 初中文言文通假字 一词多义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总结

一、古今异义[1] 1、基本词:这类词古今词义没有什么变化,容易理解。

如人、马、日、月、山、水等。 2、一般词(这是记忆的重点) (1)变词。

这类词字形不同,读音不同,意思相同。如:古文叫“冠”,现在叫“帽子”;古时叫“牖”,现在叫“窗”。

(2)半变词。这类词字形相同,字音相同,词义不同或古今词义有细微差别。

另一种情况是单音词变成了双音词。 ①古今词义不同的。

如“走”“劝”等。 ②古今词义有细微差别的。

如“购”“沐”“ 浴”等。 ③单音节词变为双音节词的。

如“克——克服”“固——坚固”“衣——衣服”等。 二、一词多义:一个词有本意、引申义、比喻义这就造成了一词多义现象。

如“兵”的本意是“兵器”,引申为“士兵”,再引申为“军队”,又引申为“兵权”,进一步引申为“战争”,还引申为“战略战术”。有时一个词的几个意思并存于一篇文章中,给我们阅读造成了困难。

三、假借义(通假字)。 1、音同形似。

如“直→值”“禽→擒”等。 2、音不同,但有相同的声母或韵母。

如“内→纳”“见→现”等。 3、音同形不同。

如“要→邀”“裁→才”“有→又”等。 注意:通假字是单向通,不是双向通。

如“要通邀,邀不通要”。 四、词类活用。

1、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如“先轸朝”中的“朝”,“师劳力竭”的“竭”等。

2、名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如“以闲敝邑”的“闲”等。

3、意动用法。如“秦不哀吾丧”的“哀”等。

4、名词作状语。如“且使遽告于郑”的“遽”等。

5、动词、形容词用作名词。如“是说也,人常疑之”的“说”等。

6、其它。“用心一也”的“一”用作形容词“专一”,“以乘为先”的“乘”用作数词“四”,“驽马十驾”的“驾”用作量词等。

虚词 一、分清虚实。文言虚词除了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还包括代词。

某个词既可以是虚词,又可以是实词。如“三顾臣于草庐之中”的“顾”是动词“探望”的意思,是实词;“顾不如蜀鄙之僧哉”的“顾”是“难道”的意思,是虚词中的副词。

二、辨明词义。虚词很多是多义的,要看它在句子里的作用确定它的词义。

如“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第一个“之”是助词“的”,第二个“之”是代词“他”,代苏迈。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第一个“为”是介词“给”“替”的意思,第二个“为”是动词“出”“作”的意思。 三、通晓古今词义变化。

1、有些文言词语已经完全消失。如“夫” 盖”等。

2、有的意义和用法发成了变化。如“所以”,在文言里表示原因,现在表示结果了。

3、有些改用了别的词。如“于”在文言里能起多种介绍作用,现在分别用“在”“向”“到”“对”“从”“同”“给”“比”“被”等介词代替了;结构助词“之”,改用“的”等。

文言文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文言文主谓语之间一般不用判断动词“是”。 1、……者,……也。

如“亚父者,范增也。” 2、……,……也。

如“我,子瑜友也。” 3、……者,……。

如“博鸡者,袁人。” 4、……,……者也。

如“牡丹,花之高贵者也。” 5、主语,谓语。

如“刘备天下枭雄。” 6、用“乃”“即”“为”“皆”“则”等表示判断。

如“此乃臣效命之秋也。”“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此即忠烈之面目宛然可遇”,“我为赵将。”

“环村居民皆猎户。”“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7、用“是”表示判断(文言文中很少用)。如“斯是陋室。”

二、省略句。文言文有些句子往往省略某些成分。

1、省略主语。“(武陵人)便舍船,从口入。”

2、省略宾语。“权起更衣,肃追(之)于宇下。”

3、省略谓语。“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4、省略介词。

“亮躬耕(于)陇亩。” 三、倒装句。

1、宾语前置。 (1)疑问代词作宾语时要放在动词或介词前面。

如“大王来何操”的“何”。 (2)在否定句中,带有否定词“不”“未”“莫”时作宾语的代词要前置。

如“古之人不余欺也”的“余”。 “臣未之闻也”的“之”。

2、定语后置。如“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人马烧死者甚众。” 四、被动句。

1、形式上有表被动的标志(介词“于”,动词前用“受”“见”“被”“为”“为……所”)。如“信而见疑,忠而被谤”、“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受制于人”,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等。 2、形式上没有被动的标志,只能从意念上去理解。

如“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可以被镂刻空。)

“兵挫地削,亡其六郡。”(兵受挫,地被削。)

这就是你所说的“文言现象”,这些知识是要记忆、积累的。每学一篇文言文,就把这篇文章的上述“文言现象”整理出来,进行记忆,一篇文章一篇文章的积累,你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会很快提高的。

古代圣旨中的钦此究竟是什么意思?这个词又是什么时候开始实行的?

“钦此“代表的是一种皇家权威,表示的是对皇帝颁发旨意的敬意。圣旨上开始出现“钦此”这两个字是从元代初期开始的,从那以后成为皇帝颁布诏书时一种套语形式。

”钦此“要是翻译成现代汉语的意思大概是:按照皇帝的意思去办吧!在皇帝下达命令以及颁发决定的圣旨上冠上“钦”一字,更多的是一种皇权崇高之上的意思,使得圣旨更具有权威性。颁发旨意的太监高喊:“钦此”,这个时候就是告诉接旨的人,皇上的意思我传达到了,你就按这个去执行吧!


我们都知道,古时候皇帝颁发的圣旨,并不是由皇帝亲手写的,而是由大臣代拟,然后再经由皇帝“御览”同意之后,才颁发下去的。但如果是皇帝当面下达旨意,也就是”口谕“的话,那就不会有''钦此''这两个字。而如果是皇帝当面”口谕“,钦差在宣旨时就必须要加上''钦此''两个字。


元二十一年因为皇宫中鹰坊的一个奴才混淆了专为皇帝喂养的海东青,忽必烈为此特地颁布了一道圣旨:“百姓鹰鹘使用黑色皮子来拴系,不能用红紫杂色的皮子,钦此”。故而”钦此“的历史由此而来。

自元朝开始实行的”钦此“套语形式,此后历朝历代一直沿用下去了。朱元璋称帝后,在圣旨中逐渐开始大量使用“钦此”二字,并且成为皇家公文的一种定式。至清朝,这样的套词形式依然存在。

在古代的时候,皇上的威严是不可侵犯的,皇帝说的话就是金口玉言,没有敢反驳的,一般他传达命令的时候,一般都是要下圣旨。但是皇帝的圣旨也是需要人去宣读的,皇帝是不是自己走去读的,所以才会在圣旨后面加钦此二字。

皇上为什么会加这两个字呢,首先是钦,就是亲自做,自己去做。这里就是皇帝亲自任命,钦差。此的意思就是写到这里为止。钦此就是说我写到这里写完了。

所以,圣旨中有这两个字的,恰恰不是皇帝亲自写的,经常都有电视剧的剧情是皇帝传旨的时候自己说钦此,或是大臣宣读皇帝圣旨的时候说钦此,这都是错。帝亲笔手谕或是在大臣的奏折上的朱批都没有钦此两字。举个例子,我们经常看到皇帝的朱批写“知道了”。如果说写了知道了,就不会再有钦此了。但是如果是大臣转述皇帝的朱批“知道了”的话,他们就需要这么说:“奉圣谕,知道了,钦此。”这就等于告诉听的人,皇帝这时候已经说完了。所以说不是所有圣旨都可以加钦此的,皇帝本人更不会说钦此这两个字。只有大臣传达圣旨,或者帮皇帝写圣旨或者写批文的时候,才可以用钦此,这是区别皇帝和其他人的意思。

那么这两个字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呢,其实从元代初期,圣旨上就已经出现了这两个字了,朱元璋时期,就已经开始大量的在圣旨上运用这两个字,一直沿用到了清代。

钦此的意思,可以分开还理解。首先钦字所表达的是对于皇帝的尊敬,而钦此意思就是这个圣旨是由皇上决定的。其实这是一个证明就是说这个圣旨并不是假的,而是由皇上同意发布的,有点类似于防伪标签。至于为什么要用这个词语,主要就是上面所说的起到一个证明的作用。

因为在古代的时候圣旨其实都不是皇帝写的,而且也不可能是皇帝自己写的,一般都是由皇帝口述的说出来需要做什么,然后这些大臣说到这些命令之后就开始编写圣旨,而这个钦字,就是这些大臣鼓捣出来的东西,目的就是说证明圣旨这个东西是皇帝同意的。

其实可以这样理解,这两个字有点类似于我们现在的法人代表公章,在正常情况下我们的法人公章是有法律效应的,当我们公司的部门需要法人代表去签名的时候,而这些签名又不需要本人或者是法人不在的情况下,这个法人公章就是证明,盖上这个公章的文件就是得到了他本人的同意。这个就类似于这两个字的作用。

这两个字一般我们在影视作品中经常会听到,而这两个字其实就是一般是下面的大臣转述皇帝的意思才会在圣旨上面加上这两个字,也就是说如果圣旨上面没有这两个字的话,这个就是皇帝亲手去写的。这两个字其实最早出现的时间可以追溯到元朝,在元朝的初期就有这两个字的记录,而这两个字用得最多的就是到了明朝,当时朱元璋当了皇帝之后,曾经大量的使用这两个字,而且也成为了当时皇家这种公文的一种形式。

钦此的意思就是皇帝的话说到这里就结束了,在朱元璋时期开始了。
钦此作为圣旨的结束语,表达的是皇帝的任命委派,是从朱元璋时期开始大量使用的。

到处一词在古代怎么说|?

“到处”一词在古代就有,如唐朝高适的《九曲词三首》之二:“万骑争歌杨柳春,千场对舞绣骐驎。到处尽逢欢洽事,相看总是太平人。”

古代也有其它表述方法,如:

处处。《汉书·游侠传·原涉》:“自哀平间,郡国处处有豪桀,然莫足数。”

各处。宋朝刘宰《再用韵呈用席者》:“坐谈不知改更筹,绝胜双鸟各处囚。”

随处。杜甫 《送李判官兄武判官弟赴成都府》诗:“野花随处发,官柳著行新。”

四处。《庄子·盗跖》:“不足故求之,争四处而不自以为贪。”

您好,很高兴为您解答。不带谦逊意思的“我”主要有:余、吾、予。而古人一般情况下说到自己的时候,都会用谦称。主要有如下区别:

古代君主自称孤、朕、寡人、不谷。一般人自称臣、仆、愚、蒙、区区、不佞、不敏、不肖、不才、在下、下走、下官、鄙人、小人、小可、后生、晚生、侍生等。女子自称一般用妾、奴等。对他人称自己的妻子一般为拙荆、贱内、内人、山荆、荆屋、山妻,称自己的儿子为小儿、犬子、息男,称女儿为息女、小女等,主要用于口语,常见于戏剧。

(1)表示谦逊的态度,用于自称。愚,谦称自己不聪明。鄙,谦称自己学识浅薄。敝,谦称自己或自己的事物不好。卑,谦称自己身份低微。窃,有私下、私自之意,使用它常有冒失、唐突的含义在内。臣,谦称自己不如对方的身份地位高。仆,谦称自己是对方的仆人,使用它含有为对方效劳之意。

(2)古代帝王的自谦词有孤(小国之君)、寡(少德之人)、不谷(不善)。

(3)古代官吏的自谦词有下官、末官、小吏等。

(4)读书人的自谦词有小生、晚生、晚学等,表示自己是新学后辈,如[贾黯]谒范仲淹,曰:“某晚生,偶得科第,愿受教。”——《邵氏闻见录》;如果自谦为不才、不佞、不肖,则表示自己没有才能或才能平庸。

(5)古人称自己一方的亲属朋友时,常用“家”、“舍”等谦词。“家” 是对别人称自己的辈份高或年纪大的亲属时用的谦词,如家父、家母、家兄等。“舍”用以谦称自己的家或自己的卑幼亲属,前者如寒舍、敝舍,后者如舍弟、舍妹、舍侄等。

(6)其他自谦词有:因为古人坐席时尊长者在上,所以晚辈或地位低的人谦称在下;小可是有一定身份的人的自谦,意思是自己很平常、不足挂齿;小子是子弟晚辈对父兄尊长的自称;老人自谦时用老朽、老夫、老汉、老拙等;女子自称妾;老和尚自称老衲;对别国称自己的国君为寡君。

古代文言文一词多义

请教文言文一词多义.rn兵 乘 从 当 故 解 绝 属 遗 族 何 乎.

1。兵器,武器 兵,械也。--《说文》
2。军队 举兵伐徐,遂灭之。--《韩非子·五蠹》
3。士卒 瑜得精兵五万。--《资治通鉴》
4。军事;武力;战争 兵者,国之大事。--《孙子兵法·计篇》
5。用兵策略,战略 故兵无常势。--《孙子·虚实》
6。用兵器攻击,刺杀 左右欲兵之。--《史记·伯夷列传》

乘:
1。读shèng,计量单位,一车四匹马拉叫"一乘" 千乘之国
2。车兵 而卒乘辑睦,事不奸矣。《左传》
3。凭持;依仗 因利乘便。汉·贾谊《过秦论》
4。趁;利用(机会等) 乘今之时,因无之助。汉·贾谊《治安策》
5。驱马驾车;驾驭 乘肥马,衣轻裘。《论语·雍也》
6。冒着 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至于泰安。清·姚鼐《登泰山记》
7。交错(出现) 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汉·贾谊《论积贮疏》

从:
1。跟从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狼》)
2。顺从,听从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曹刿论战》)
3。顺着,随着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与朱元思书》)
4。依从 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陈涉世家》)
5。介词,由 便舍船,从口入(《桃花源记》)
6。介词,向 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送东阳马生序》)

当:
1。承当,承受 当之无愧
2。应当 当奖率三军《出师表》
3。将要 今当远离《出师表》
4。对着,向着 木兰当户织《木兰诗》
5。值,正在 当时此,诸郡县苦秦吏者《陈涉世家》
6。抵挡 锐不可当


1。旧的,原来的(知识) 温故而知新(《论语·为政》)
2。原因,缘故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两小儿辩日》)
3。特意 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见蔡桓公》)
4。所以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解:
1。解体,离散 恐天下解也。《汉书》
2。分解,熔化 冰皮始解。明·袁宏道《满井游记》
3。解除,解围 解燕国之围。《战国策·燕策》
4。解开 解带为城。《墨子·公输》
5。解释,说明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唐·韩愈《师说》
6。晓悟;明白 终不解矣。唐·韩愈《师说》
7。缓解 太后之色少解。《战国策·赵策》
8。见解,见识 融玄义无师法,而神解过人。《南史》
9。剖开 庖丁解牛
10。调和 排忧解难

绝:
1。停,没有 群响毕绝
2。没有出路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3。极 以为妙绝
4。非常 佛印绝类弥勒
5。断 往来而不绝者

属:
1。类 忠之属也《曹亏论战》
2。侪、辈 徒属皆曰《陈涉世家》
3。管辖 司命之所属《扁鹊见蔡桓公》
4。相同、相类 神情与苏黄不属《核舟记》
5。通“嘱”,嘱托 属于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遗:
1。丢失的,遗失之物 道不拾遗。--《史记·商君列传》
2。死去的人留下的 深追先帝遗诏
3。读wei(四声)留给,给予 是以先帝简拔以为陛下
4。遗漏,因疏忽而漏掉 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韩非子》
5。不自主地排泄 朔尝醉入殿中,小遗殿上。--《汉书》
6。遗忘 审毫厘之小计,遗天下之大数。--《史记》
7。遗留 因遗策。--汉·贾谊《过秦论》

族:
1。家族,氏族 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书·尧典》。
2。箭头 族,矢锋也。束之族族也。《说文》。
3。品类,种类 士大夫之族。--唐·韩愈《师说》
4。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 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庄子·养生主》
5。灭族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唐·杜牧《阿房宫赋》
6。丛聚 云气不待族而雨,草木不待黄而落。--《庄子》
7。众多 行久之物,族必起于少--《韩非子·喻老》

何:
1。什么 子何恃而往?--清·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2。怎么样 问女何所思。--《乐府诗集·木兰诗》
3。通"荷"。背,扛,担。
4。副词 开国何茫然《蜀道难》
5。哪里,什么地方 笑问客从何处来。--唐·贺知章《回乡偶书》
6。谁 不知何氏之女。--《后汉书·列女传》
7。哪样,哪点 何有于我哉?《论语》
8。盘问,诘问 陈列兵而谁何。--《史记·秦皇纪》
9。通诃(呵)”谴责;呵斥 又下令不何止夜行;使民自便,境内以安。《新唐书》
10。甚;多么 水何澹澹。曹操《步出夏门行》
11。句中语气词,相当于“啊” 隐隐何甸甸。《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乎:
1。表示疑问或反诘 汝识之乎?--苏轼《石钟山记》
2。相当于“吗” 可乎。--《列子·汤问》
3。表示感叹语气或呼告 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论语》
4。表示祈使或命令语气。相当于啊”、呀” 勉速行乎!无重而罪!《左传》
5。表示推测语气 宋其亡乎?幸而后败。--《左传》
6。表示肯定语气 故曰礼者,忠信之薄也,而乱之首乎。”《韩非子》
7。于;在 今虽死乎此。--唐·柳宗元《捕蛇者说》
8。从 叫嚣乎东西。--唐·柳宗元《捕蛇者说》
9。因为;由于 不动乎众人之非誉。--《荀子》
10。按照;根据 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礼记》
11。用在形容词后面,单独不能翻译 宜乎众矣。--宋·周敦颐《爱莲说》
12。文言助词,表示疑问 汝识之乎

呼,终于完了~
兵:兵器;军队
详情请见 商务印书馆 古汉语字典
自己查
不懂,,但我可以翻译一下,看对啊,对的话给分,,,,,乘兵从此处挡,肯定能绝后患怎么样?

“举办活动”用古言怎么表达 活动一词在古代是否有别的表达方式

在古代,“举办活动”可以用“举行活动”或者“举办盛事”来表达。其中,“举行”可以解释为“举办、进行”,而“盛事”则可以理解为“盛大的活动”。
此外,古代也有一些其他的表达方式来描述活动。例如,“典礼”可以用来形容重大的仪式或庆典;“会”可以表示集会或会议;“赛事”则可以用来描述比赛或竞赛。
总的来说,古代对于“举办活动”的表达方式相对较为丰富,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境和场合选择合适的词汇来描述。
用一个字表达就是“设”。例如“鹿角星河菡萏天,一家欢笑设红筵”“良辰美景虚设”。
另外可根据上下文酌情参考的字词我想到有:置、营、立、筹办、营置、开设
仪式
本文标题: 古代有现场一词吗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342921.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当拿着一件东西,在那件东西上加1克的重量感觉不到增重,但是为什么连续加100次一克后又感觉增重了呢古代的黉和塾有什么区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