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皇帝的摊丁入亩、火耗归公、官绅一体纳粮等政策,有没有显著提高当时汉人平民的生活水平

发布时间: 2023-11-03 13:00:43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06

火耗归公和摊丁入亩是什么意思1、摊丁入亩,这是一项重大的赋税改革。中国自古就有人丁税,成年男子,不论贫富,均须缴纳人头税。雍正实...

雍正皇帝的摊丁入亩、火耗归公、官绅一体纳粮等政策,有没有显著提高当时汉人平民的生活水平

火耗归公和摊丁入亩是什么意思

1、摊丁入亩,这是一项重大的赋税改革。中国自古就有人丁税,成年男子,不论贫富,均须缴纳人头税。雍正实行改革,将人丁税摊入地亩,按地亩之多少,定纳税之数目。地多者多纳,地少者少纳,无地者不纳。

是谓"摊丁入地",一举取消了人头税。这项措施有利于贫民而不利于地主,是我国财政赋税史上的一项重大改革。

摊丁入亩是中国赋税制度史上的一项重大改革,从康熙年间辩论要不要实行,到雍正年间普遍推行,再到乾隆年间在全国完全实现,中间经历了半个世纪,这个过程表明,它的实现是斗争的结果。

2、火耗归公,说白了就是给官员增加饷银,就是当时所称的养廉。我国古代以银、铜为货币,征税时,银两在兑换、熔铸、保存、运解中有一定损耗,故征税时有一定附加费。此项附加费称"耗羡"或"火耗",一向由地方州县征收,作为地方办公及官吏们的额外收入。耗羡无法定征收额,州县随心所欲,从重征收,有的抽正税一两、耗羡达五六钱,人民负担甚重。

清代火耗征派量加大,除地方官吏贪得无厌,借火耗之由巧取豪夺外,还与清初官员实行低薪制度、允许地方官吏加征火耗补其不足有关。

州县官吏对多征的火耗也不也独吞,他们还要给知府、道员、按察使、布政使、巡抚、总督及其管家、门客送礼,而地方官员则要给中央衙门和大臣个人送礼。火耗的狂征,一方面腐蚀着整个官僚队伍,另一方面,加重着人民的负担,同时也影响了国家税收的增长。

3、官绅一体纳粮,也是对官员,士大夫阶级的一种强制管理,因为以前的制度是这一阶级是享有特权,不用交纳粮食税,不用服兵役的,后来雍正的这一举措打破了这一传统,也侵害了这一阶层的利益,所以雍正的名声才不是很好,因为正在的话语权都是在掌握在这些人手里的。

明朝200多年之后,官绅一直不纳粮,到了崇祯时期,因为天灾人祸,没钱了可以理解。然而,清朝雍正时期,立国才多少年?能有多少秀才?肯定不会超过20万。而且,雍正时期,国家也没打仗呀!为什么财政没钱了呢?实际上,是有一群人不需要任何劳动,就把钱拿到自己口袋里了,官绅一体纳粮也是为了养这批人。

拓展资料:

雍正时期的摊丁入亩、火耗归公、官绅一体纳粮是三大德政。实际上,如果是针对当时清朝所有人都这么执行,毫无疑问是不错的政策。

但很可惜,这是一个极度自私的政策,表面上是为国为民,实际上只是国家没钱养一批人,而把敛财主意打到官绅头上了而已。

参考资料:摊丁入亩-百度百科,火耗归公-百度百科,一体当差一体纳粮-百度百科

雍正时期为什么重农轻商?雍正皇帝是如何对待老农的?

雍正虽然从九子夺嫡中胜出,但即位后的他面对的处境变的更加艰难。既要稳住朝局,又要想办法推行改革,火耗归公、摊丁入亩、官绅一体当差纳粮等政策,在推广时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阻挠。雍正基本上继承了先帝鼓励开荒的策略,所以他对农耕工作十分看重,但却造成重农抑商的现象,使得工业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从雍正皇帝对老农的态度大概就能了解他的政策根本,究竟是怎样的。
雍正登基后除了大力推行新政扭转数十年颓势外,又加大了道德风化的引领,包括宣传奖励拾金不昧和提倡妇女守节等风气的带动。按照雍正的想法是,扭转帝国风气是整治人心的重大举措,是从根本上改造颓势,治天下以治人心为本,如果社会出现大幅度道德滑坡和人心沦丧,整个帝国治理的成效势必大打折扣。
除了多次亲自下发谕旨外,不断拓宽教化范围。雍正对于农耕工作始终给予了高度关注,仅凭他的《耕织图》便可看出他想要亲自带领示范农村工作的热烈场面。这幅画生动展示了雍正参与犁地、播种、锄禾、收获等多个角度,完整再现了他热爱农业工作和寄希望于农业兴国的治国理想。
在登基不久他就对老农工作提出具体政策布置:恩诏农民有勤于耕种务本力作者,令地方官不时嘉奖,以示鼓励。是岁又奉谕旨劝课农事,于每乡中择一、二老农之勤劳作苦者,优其奖赏。
这是对乡间老农进行表彰的初级模式,接下来的第二年,雍正正式将标准老农进行了一次制度摸底,仿效汉朝,孝悌力田科的古意,首次跨越数千年再度对农民地位给予空前奖励,认为他们勤劳作苦,手胼足胝以供租赋,养父母育妻子,其敦庞淳朴之行,虽宠荣非其所慕,而奖赏要当有加,其令州县有司择老农之勤劳俭朴,身无过举者,岁举一人,给以八品顶戴荣身,以示鼓励。按照雍正设计就是通过民间选拔吃苦能干对地方有表率的老农给与八品荣誉性的顶戴,但是只限于州县一年保举一人,显然象征大于实际意义。
此后各地开始出优秀老农标杆,甚至表彰人数常常突破规定人数。到了雍正七年时,河南、山西两省各州县经过请示特别增加保举两名老农的名额。值得注意的是,此时担任河南总督的是田文镜,几年来推行新政有功,且连年丰收,增加表彰名额,也含有肯定和推重田文镜的特殊政治含义。此时由于雍正特别信奉祥瑞,山西巡抚石麟奏报多地出现庆云,到了十二月又向雍正报告林晋县卿云丽日,当地布政使也补充奏报地方出现渠水。
雍正收到奏折非常高兴,随即下发谕旨保举老农,因此这一年获得八品顶戴的老农人数再度增多两倍。由于各省地方官调动频繁,甚至不能从高度上认识到保举老农的重要政治内涵,因此遭到雍正严厉申饬。浙江巡抚法海颇知此项政务的重要性,对各地州县官吏耽搁上报老农一事,以事件延迟不结罚俸三个月处理。甚至山区地带想找个种地的人都不容易,让贵州巡抚发出黔属汉少苗多,老农诚难多得的感叹。那么老农摇身一变戴上了八品官帽后,出现了怎样的现象呢?虽然这只是名誉性头衔,但是老农能够戴上朝廷顶戴,在历史上绝对是罕见现象,甚至也只有雍正敢这么设计。在官本位的年代,一个又贫又苦的老农行业,突然因为贡献突出成为大清基层农业风向标人物,不得不说是祖坟冒青烟的出人头地。
此后老农开始展现出一定的政治影响,与地方乡绅一道参与基层政治活动,向着更为广度渗透。当时直隶有一个叫霍才的老农因为表现出色被授予八品顶戴,除了务本力田,惜粪如金,自少至老,勤于农务的职业道德外,还被表彰为天性孝友,善事双亲的孝顺模范。除了一家兄弟四人同居一个大锅饭外,这位叫霍才的老农社会公德也非常突出,遇到谁家婚丧嫁娶出现苦难他都施棺椁,助嫁娶遇到种地没钱的百姓则给种给粮,成了典型的地方全方位道德模范的代表。
无独有偶,安徽老农周文俊除了农业生产出色外,尝捐资伐石带领当地百姓修路造桥,还免费给百姓提供喝茶纳凉休闲场所。与此同时,甚至出现了老农联名为地方官求情的事件。如广西知州刘德健的表现让巡抚一直很不满意,并将相应情况上报雍正。但是该州老农六十余人极力称颂刘德健,说他身在行间六月有余,军兴用度一切不取于民。目击该州清苦,情愿公帮冻银八百两。广西布政使特意将此情况向雍正汇报,雍正对刘德健的印象发生扭转,可见老农已经深度影响了地方官的命运,在基层社会中的作用不可等闲视之。《朱批谕旨》
此后甚至出现了老农参政议政,多次出入地方衙门的事件,甚至头戴八品顶戴的老农逐渐出现大面积负面影响。雍正曾惊讶地收到奏报,一些地方老农中竟有击鼓升堂,传见耕丁者,又有乘轿建旗,设军牢捕役,自称某先左堂。显然这样的老农已经成了一个县的副手,有的甚至于盗贼来往,形成了一条地方黑恶势力链条。
如陕西绥德的老农藐法营私,有的仗势欺人,如同恶霸。雍正特意列举了一个几年前被地方官推举出来的老农标杆,蓄养家奴,不能严禁约束督率力田,听其逸出为盗,以至各盗纷纷指扳,殊玷名器。
甚至出现老农勾结地方势力,诉讼蛊毒,酿成人命的恶性案件。此外,还有另外一种老农,在没有顶戴之前做人颇为本分守法,但是后来却开始膨胀,侍顶戴为护身符,怠惰偷安,竟不勤督劝课,且恭遇神农耕籍大典足迹不到,何堪为农民表率?《张廷玉吏科》本质来说,雍正所遴选的老农绝非纯粹的种地农民,更多的是地主一类人物,且资本雄厚,由于垂涎老农政治地位,逐渐出现了在保举时蒙混假冒的现象。有的落地举人由于没有考取功名,于是打起了老农顶戴的主意,以此曲线走上做官路子。几度出现了本是举人家仆之子,并非终身力田之人本是县衙衙役,不是种地之人。等等相关记载。
雍正对滥举老农问题开始整顿。
执政的第七个年头,他专门针对这一现象发出谕旨朕闻直省之举老农也,州县凭绅士之保举,绅士纳奸民之货财,上下相蒙,苟且塞责。而强有力者幸邀顶戴之荣,遂成暴横之势。最后雍正要求各省进行一次全面排查,将冒充和滥举的老农全部革退,并警告说:从前有举报不公,或因贿嘱情面营求而得者,准老农本身及保送之官员自行出首,朕从宽免其治罪,但革去老农顶戴。
若此时不行自首,各州县官员又不行查出,日后发觉,定从重治罪,该督抚一并议处。《清世宗实录》此后的雍正七年后,决定将老农一年一选变成三年一选,以此杜绝保举过滥,到了雍正去世后,这项老农曾经火热的制度也随之结束。或许雍正的本来好意被地方歪嘴和尚念错经,造成了他想澄清地方风气未能有良好收效而留下巨大遗憾。
撰文/赵立波

雍正推行的新政是什么?

1、清查亏空

地方凡有亏空,限三年之内如数补足,如限满不完,从重治罪 。

清理令下之后,从中央到地方都动了起来。在户部查明亏空二百五十万两,雍正帝责令该部历任堂官、司官和部吏赔偿一百五十万,另一百万由户部逐年弥补。

严厉的清查,经过三年,取得相当效果,中央的清理基本结束,一些省区,如直隶、河南、山西等省弥补了亏空。

有些省份虽也获得一些效果,但虎头蛇尾,企图草草了结。雍正帝对此极为不满,下令展限三年,务期彻底搞清,否则重治督抚之罪。

2、耗羡归公

雍正元年,山西巡抚诺敏请求将该省各州县耗羡银全部上缴布政司,一部分用作抵补无着落的亏欠,一部分给官员作养廉银。这是全面实行耗羡提解的办法,雍正帝当即批准实行,并在全国推广山西的做法。

耗羡提解的目的之一,是要制止官吏乱征附加税,降低火耗率,以减轻税民负担。雍正帝对于耗羡率,只许减少,不许增多。他说,如地方官员“于应取之外,稍有加重者,朕必访闻,重治其罪”。

耗羡归公后,各地火耗率与实行前发生变化,大多数地区耗羡率降低在正额钱粮的一至二成之间,比原来的高耗羡率有了一定程度的降低,扭转了地方官狂征滥派的严重情况。

3、摊丁入地

雍正朝摊丁入亩首先提出者是山东巡抚黄炳,他看到人丁逃亡日益严重,于雍正元年六月提出倡议。一个月后,直隶巡抚李维钧发出同样的呼声。

雍正帝认为,“摊丁之议,关系甚重”,准备以后再办,因而始则责备黄炳“冒昧渎陈”,继而把李维钧奏折交户部讨论。

户部同意李维钧的条陈,雍正帝仍不放心,又让九卿詹事科道共议,有人就摊丁提出疑议,因田亩有大小好坏之别,怕摊得不均。

雍正帝遂命李维钧详细规划具体办法,要做到对国课无损,于穷黎有益。李维钧遵命筹划,准备把地亩分为三等,丁银按地亩等级摊入,不至于好坏地负担轻重不均。

4、士民关系

雍正二年二月,下令革除标志绅衿特权的“儒户”、“宦户”名目,不许他们借此营私不法 [10]  。为此,他颁行了一系列的具体政策。士民一体当差。

雍正元年河南巩县知县张可标发布告示,令“生员与百姓一体当差”,次年豫抚田文镜把这种办法推广到全省。

5、改革主佃关系

雍正五年,田文镜上疏,请将苛虐佃户的乡绅按照违制例议处,衿监吏员则革去职衔。雍正帝提出,他只考虑绅衿欺凌佃户,却没有顾及佃农拖欠地租及欺慢田主的问题,命再议论。

雍正十二年加以改定,律文是:“凡不法绅衿,私置板棍,擅责佃户,勘实,乡绅照违制律议处,衿监吏员革去衣顶职衔,照律治罪。……如将佃户妇女占为婢妾,皆革去衣顶职衔,按律治罪。

扩展资料:

公元1723年,刚继位的雍正决定用一种温柔的办法,遏制帝国官吏的腐败堕落。老皇帝在位的最后几年,再也没有精力去严格管束全国上下的官员,让他们克己奉公,时刻警醒。

地方官随意加派赋税,中饱私囊,国库的钱粮也被大肆挪用。民怨正在四处积聚。

雍正不得不振作官员们的风纪。他采取的办法是:以国家的名义给他们足够的钱,使官员们不必贪污。他和支持这项改革的大员们相信,当官员们被“养廉银”喂饱之后,就会消弭贪赃的欲望。

于是,在雍正二年(1724),养廉银的政策向全国推广。很快,各级官吏的养廉银标准被大体厘定出来。

根据各地方的收入和事务繁简不同,养廉银的数额也有相应的调整。但一般而言,总督的养廉银约为2万两白银,是法定薪俸的130倍;布政使为1万两左右,按察使为8000两左右,州县长官的养廉银则在1000两到2000两不等。

本着奖励廉洁、能干的原则,力主推行养廉银政策的山西巡抚诺岷每年有养廉银3万两,推行有功的河南巡抚田文镜,每年所得养廉银也有2.89万两之多。

这笔钱都是从收归国库的耗羡中开支。在雍正皇帝看来,既然耗羡作为非法之税无法革除,不如承认现实。以前耗羡归地方,所以官员大肆搜刮;现在耗羡归国家所有,存留于地方府库,地方上就失去了加征加派的动力,可以减少百姓的负担。

而拨耗羡“以养州县”,官员们有了养廉银,也不必为生活所迫,去遵从种种陋规甚至违法。对这一项改革,他不无自得地评价道:“上不误公,下不累民,无偏多偏少之弊,无苛索横征之扰,实通权达变之善策”。

雍正的改革确实发挥了作用。康熙晚年,各省财政都出现亏空。富庶的江苏省欠库银居然多达881万两,是全省两年半的田赋;中央的户部存储的白银只有800万两。

耗羡归公之后,各地亏空逐渐补足,国库的存银则积累到6000多万两。至于吏治,也确实比康熙时大有好转。

魏源评价说:“(有此收效)全仗雍正十余载清厘整饬之功”。 雍正皇帝设立养廉银,希望用丰厚的收入喂饱官员,而不必再贪污敛财。

然而对贪官污吏的打击松懈之后,养廉银反倒使官僚们的贪欲水涨船高。 但是,雍正一朝吏治好转不仅仅因为高薪养廉。 

在推行养廉银政策的同时,雍正皇帝也在严厉整饬官场,一年查处的贪渎官员就多达数百,以至于在雍正三年,浙闽总督满保奏称:“浙闽属吏,已劾多员。若再题参、恐至无人办事”。

皇帝整饬吏治之严厉,地方大员都感到有点用力过猛。雍正皇帝在位时,可以用皇帝的权威去推动,但是到了他的继任者手中,这样严格而费力的治国之道,就不免被懒惰和懈怠所取代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清世宗改革

整顿吏治

康熙往年吏治松散,贪污丛生,官员腐化堕落,国库空虚;在这样一个虚假繁荣的背后,雍正早已看在眼里。雍正一即位,便着手整治,要求文官不贪墨,武官不克扣军饷,为此还专门成立会考府,对财政进行审计。制度上防止了腐化等现象出项的空间2、建立军机处。

原来清朝军事上的工作主要有议政处来决议,平时国家行政事务则由内阁处理,雍正则在议政处和内阁以外建立了军机处,设有军机大臣5—7人,共商军国大事,进步在朝决议计划功率。可是军机处权利过大,位置在内阁之上,使得内阁原有的拟旨及其批驳皇帝错误决议等权利形同虚设,雍正大权独揽。

3、完善密折准则

添加能够上奏折人的数量,高峰时曾达1200人,扩大了信息的来历,奏折只需通过奏事处直接抵达雍正手中,并能够直接下发到奏事人手中,一起也强化了皇权。

4、改土归流

改动少数民族地区世袭的土司、头人准则,对此中心没有任免权。改土归流准则在全国的推行,改动了这种状况。流即为流官,由朝廷派遣,有任期,故而加强中心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控制。

5、滩丁入地

中国古代几千年来,都是土地和人丁分头交税,雍正将人头税摊到土地税中,这么就免除了困苦老百姓没有土地还仍然缴纳人头税的不公平局面,减轻了封建税负及人身依服,一起客观上刺激了人员的添加。

6、废弃贱籍

所谓贱民即在民籍以外,不属于士农工商之列,不能读书,不能参与科举考试,生生世世为奴。雍正废弃贱籍是一件功劳。 雍正四十五岁即位,在位一十三年,终身努力变革弊政,在王公大臣、地主富豪、文人墨客的谴责与责难下,锐意进取,勤政为民,煞费苦心,雍正功劳不可没。

而后世所述的“康乾盛世”精确点应当是“康雍乾盛世”,其在康雍乾三朝起承上启下的效果。抛开雍正为执行其决策而采取的一些手段不谈,就其政策及其效果和历史意义而言,小编觉得雍正的功绩要不乾隆大多了,是雍正这些政策,让乾隆皇帝更好的治国,或许现在是为雍正平反的时分了!

雍正新法,主要有摊丁入亩,火耗归公,官绅纳粮,归土归流。
摊丁入亩,就是把丁税平均摊入田税中,统一征收地丁银。
火耗归公,明清时期在地方上征收的碎银,需要将征收赋税碎银熔炼成整块的银子上交给朝廷,但有些时候熔炼过程中银两会发生损耗,火耗银便是指地方官吏借着在熔炼过程中发生损耗为由,通过增加税收来弥补这损耗的银子。实际上可能根本没有损耗什么银子,但很多官员就是以这个明目来增加“额外收入”,也就是贪污。火耗归公,就是规定统一的火耗征收标准(一般为10%到15%),直接征收到中央。不再由地方官员收,这样火耗征收的标准大大降低了,所受火耗银子一部分为官员养廉银子,一部分充实了国库。
官绅纳粮,官即官员,绅即士绅,指地主。官绅一体当差纳粮就是让他们也同老百姓一样交税服徭役兵役,当然如果他们不愿服兵役和徭役,可以用银子折算
归土归流(地方政策),改土归流是指改土司制为流官制。土司即原民族的首领,流官由中央政府委派。改土归流有利于消除土司制度的落后性,同时加强中 央对西南地区的统 治。
雍正新政施行后,成效显著。在他在位的十三年间,结党之风大止、吏治也较为清明、人民生活安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国库充盈,库存白银达到五千万两,为康乾盛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起到了良好的“续断”

一、雍正新法主要有摊丁入亩、火耗归公、官绅纳粮、归土归流等。
二、简介:
1、摊丁入亩,又称作摊丁入地、地丁合一,草创于明代,是清朝政府将历代相沿的丁银并入田赋征收的一种赋税制度。清朝康熙、雍正、乾隆年间普遍实行。其主要内容为废除人头税,客观上是对最底层农民人身控制的放松,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赋役制度的一次重要改革,将中国实行两千多年的人头税(丁税)废除,而并入土地税。
2、火耗归公又称耗羡归公。火耗是地方官征收钱税时,会以耗损为由,多征钱银。雍正二年七月推广全国,将明朝以来的“耗羡”附加税改为法定正税,并制度养廉银,用意在打击地方官吏的任意摊派行为。此举集中了征税权利,减轻了人民的额外负担,增加了外官薪给,对整顿吏治、减少贪污有积极作用。但州县于额征火耗之外,又暗中加派,未能从根本上改善吏治。
3、官绅纳粮,官即官员,绅即士绅,指地主。官绅一体当差纳粮就是让他们也同老百姓一样交税服徭役兵役,当然如果他们不愿服兵役和徭役,可以用银子折算。
4、改土归流是指改土司制为流官制。又称土司改流、改土设流、废土改流,始于明代中后期,是指将原来西南地区统治少数民族的土司头目废除,改为朝廷中央政府派任流官。
改土归流是就是把少数民族土司管理的方式,变成汉族式的官员管理方式。土司即原民族的首领,流官由朝廷中央委派。改土归流有利于消除土司制度的落后性,同时加强中央对西南一些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统治。改革后,还是有些土司掀起叛乱,最大规模的是乌蒙土司的叛乱。

摊丁入亩、火耗归公举措,对清朝的国政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有哪些积极和消极作用?

火耗归公,让很多官员没有了外快赚,摊丁入庙,让很多穷苦百姓减轻了生活负担,这两个事情都是对朝廷有好处的,让国家更加昌盛,自然也是对国政有莫大的好处。


在古代交税是按人头来交的,并且官绅家不需要交税。这就导致穷人越来越穷,土地不断集中,而手中握有大量土地的官绅就不需要交税。耕地有限,而很多土地集中在当官的人,和地主手中,人均耕地面积下降,每个人所得粮食日益减少,就容易导致粮价上涨,让更多农民失去土地,背井离乡,会让社会不安定。这项举措有利于贫民,不利于地主,也算是一场大的变革。但是确实让老百姓心安了,让田少的老百姓负担大减。

在清朝,地方官在收完赋税后,需要将百姓交的碎银子熔铸成大元宝,这个过程中就不可避免的产生损耗。因此,地方官员在收税时,会以“火耗”为由,向百姓多征收银钱。让老百姓苦不堪言。雍正为了杜绝这种现象,实行火耗归公,就会断了地方官员财路,当然也会补给了一些银子给官员,但是和火耗得的银子比起来还是少很多,因为这样,国库充盈了很多,也为盛世打下了很好的基础。这一改革措施集中了征税权利,对整顿吏治,减少贪污有积极作用。


康乾盛世得益于清朝这个时期的一系列整顿吏治,有利于民的措施,使民心得以凝聚,使得人丁得以兴旺,国力强大。

起到的国政作用是一般的,但是对当地居民起到很好的作用,很多的居民解决了温饱问题。
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生产力,但也加重了人们的负担。但总体对国家是有益的。
摊丁入亩,火耗归公举猎,这是让农民积极去开垦荒田,勇于狩猎,从而更好的解决农民的温饱问题!
它们都对老百姓进行了减轻负担的作用,但是加重了国库的压力,而且没有从根本解决问题。
本文标题: 雍正皇帝的摊丁入亩、火耗归公、官绅一体纳粮等政策,有没有显著提高当时汉人平民的生活水平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341912.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怎样判断自己是不是肝疼 出现肝疼应该怎么办中国文明诞生之初受到了哪些外来文明的影响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