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军入关时很多人不愿留辫子,清帝退位后,为何很多人不愿剪辫子?这是为什么?这个问题是很好回答的:清军入关时很多人不愿意留辫子是因...
清军入关时很多人不愿留辫子,清帝退位后,为何很多人不愿剪辫子?
这是为什么?这个问题是很好回答的:清军入关时很多人不愿意留辫子是因为他们是汉族,所以说就不愿意留头发,第二是因为一直都没有留辫子的话,突然之间也是很难接受的。
清帝退位后,为何很多人不愿意剪辫子,是因为老祖宗已经留了一二百年的辫子了,所以说已经是一种传承了,再有就是当时流行的一句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所以说都是不愿意剪。还有就是自己从小接受的教育和文化都是留辫子的,所以说一下让剪头发,也是难以接受的。因为即使不是头发,是别的物件的话传承了二百多年也是很难割舍的。
还有不愿意剪的原因是当时虽然是清帝退位了,但是一直都是对皇帝言听计从的百姓是很难一下接受自己是自由身的。俗话说枪打出头鸟,皇上刚退位如果自己剪了头发的话对皇帝不尊重会不会被杀,所以说当时的人,不仅是舍不得辫子,也不敢去剪辫子。
还有值得一说的就是当时的皇帝是满族人,为臣子的汉族人确实很少知道皇帝是满族人的,因为这是满清政府的故意隐瞒,当时的钱穆先生就是一直不知道自己的皇帝是满族人,知道后大吃一惊。这也是满清政府的聪明之处,因为当时的汉族人是较多的,如果自己是满族的事情被天下人所知的话,这一信息就会被图谋不轨的人所以用,严重的话就极有可能爆发农民起义的。
清朝为何默许民间剪辫子?
许多人认为,国民剪辫子,是民国时期的事情。倘若在清朝这样做,绝对是大逆不道的死罪。但是到了晚清,一些资料能够表明,清王朝自身也开始审视这个问题,开始逐渐默许民间剪辫。
在晚清最后十几年,国民剪辫子已经风气渐开
事实上,在晚清的最后那十几年间,不少人剪掉了辫子。例如,依据张群先生的回忆:在日本留学的日子,尚处于晚清时代,那时,他和好友蒋介石,都剪掉了辫子。(参《张群先生话往事》)
再举个例子:黎元洪所在的清军武昌新军部队,有的士兵就剪掉了辫子,对此,作为部队小首长的黎元洪,不但不反对,而且还称赞那些士兵:“剪得好!早就该剪掉了!”
还有,依据冯自由《革命逸史》的记载,早在1900年,革命党人秦力山就剪掉了辫子,而且他还在中国走南闯北,肆无忌惮,以至于由于缺少辫子,惹来义和团对他的偏见。
又举一个例子。在1898年开办的天津“北洋硝皮公司”里面,为了方便生产,工人一律剪掉了辫子。(参《天津文史资料选辑》第31辑,第196页)
有心的读者,只要你有时间广泛阅读近代史的第一手史料和浩如烟海的历史老照片,你就会发现:在晚清的最后十几年,其实有不少国人,早就剪掉了辫子。
晚清政府已经开始逐渐容忍国民剪辫子
那么,晚清政府对于剪掉辫子这种“大逆不道”的行为,是什么态度呢?也许有一些地方政府对这种行为实施了各种各样的处罚,但是,我从近代史第一手资料中读出来的,却是相当多的官员对国民剪辫子的行为,竟然采取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
例如,1906年的时候,前国军将领周斓在湖南高等学堂预科念书,他和几十个同学都剪掉了辫子。当地政府并没有处罚他们。在一所公立的、为清政府培养人才的高等学堂里,多达“几十个”同学剪掉了辫子,校方对此的处置竟然是:不处罚。周斓的这个案例,出自《湖南文史》第46辑第133页。
再如,1909年,广西陆军小学(注:这是一家清政府的公立军事学校)的全体学生突然全部剪掉了辫子!广西巡抚张鸣歧(相当于省委书记)获悉之后,仅仅装模作样地训斥了学生一下:“务必重新留回辫子”。可是,学生们竟然没把张鸣歧这个省委书记的话当一回事,没有一个人重新留回辫子!由此可见,在晚清时期的广西,剪辫子的处罚仅仅是:“训斥”。广西陆军小学的这则史料,出自《李品仙回忆录》第7页。
晚清政府已经在认真考虑废除辫子
这是关于晚清辫子问题最鲜为人知、最令人震惊的真相:晚清统治者,实际上已经在很认真地考虑:废掉辫子。
比较早期的,是在1898年,康有为向光绪皇帝进言:废掉辫子。这个议案虽然暂时未能获得通过,但是,康有为也并未因此受到任何处罚。
过了不久之后,竟然演变成一群满清贵族提议:废掉辫子!这些满清贵族例如:荫昌、善耆、载泽、载涛。其中,载涛在1909年的时候,对剪辫子这个议案,是这样评论的:“非剪发易服,不足振起全国之精神!”。
1910年冬天的时候,大清国资政院(约等于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第一届常会。在大会上,议员罗杰、周震麟勇敢地提出了这样的议案:“剪掉辫子!”。更惊人的是:这个破天荒的、“政治不正确”的敏感议案,竟然经资政院表决、并获得多数票通过!资政院的这个资料,出自《清实录》宣统三年十月下。
到了次年(1911年),大清国陆军部作出了一个这样的决议:“陆军部决于明年(1912年)正朔,各员皆剪发穿军服进署”。(参香港《华字日报》1911年1月3日版)
这就是辫子的真相。虽然历史不能假设,但笔者是否可以依据这些第一手史料,大胆地推测一下:就算清王朝不倒台,全民剪掉辫子,也是大势所趋,仅仅是时间的问题了。
结语:在晚清的最后十几年,大清国从上到下,相当多的人已经明白到:辫子这个东西,与刚刚引进的西方生产方式和军事生活,已经严重脱节,已经到了非废不可的地步了。资政院和陆军部的决议,事实上已经几乎相当于宣布了辫子的死缓。
与时代潮流相悖的东西,几乎都是不得长久的。
解密清朝灭亡为什么人都不愿意剪辫子
~以下内容转自知乎专栏~
中国从远古时就有留辫子,古人遵从“身体发肤受自父母”,头发,胡须都是留的长长的,随着发展,人们便觉得留胡须太不便于吃饭饮食,后就有了剃胡须 ,留发直延续到清朝晚期。
清朝“戊戌变法”时就提出了“剪辫易服”,这一推政是随时代变迁的结果,朝廷已经不复当初了,政府也在土崩瓦解也在朝夕之间。当然中国自古爱国人士都是人才辈出,对于老祖宗留下的东西是相当尊崇。几千年的封建王朝不是轻易就可改变的。
一个个大老爷们见到军阀就四处躲避,头可断头发不可断。被抓到剪了头发的男人,就给做了见不得人似得,还被村里人嘲笑。但还有这另一批新生力量,一大批青年学生他们接受爱国,期待一个贫疾的国家变的强盛,当时在学生浪潮里分分剪下长长的辫子,轰动之大,这个浪影响了十多个省份。
清政府从风潮中感觉到自己的统治权威受到挑战,不仅在资政院搁置了对剪发动议的讨论,而且下令严禁剪发,学部还专门颁布了对断发学生的处罚条令。
但在学界抗争中,处罚条令无法执行。当局只好让步,由开除改为记过,又由记过而听之任之。在此情形下,剪辫风潮甚至波及到兵营和军校。
武昌起义后,湖北军政府以都督黎元洪名义发布告示命令一律剪辫
所以不是不追究,而是人数太多难以追究。
在哪个特殊的时期,做为老百姓真是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时局动荡,一天一变样。怎么都不是,受罪的终究是百姓。
原文传送门
剪辫子是什么历史时期
剪辫历史背景剪辫,最早开始于在海外定居的华侨及暂居海外的华人(主要是流亡的革命派、维新派及留学生),前者为与当地社会同风同俗,后者又加有明显的反清色彩。时间始于1895年,至1905年左右蔚然成风。
早在1895年10月,广州起义事败后,孙中山与陈少白、郑士良逃亡日本。孙中山抵横滨后断发改装,以示与清廷决绝和革命到底的决心。
孙中山等革命者剪发易服,不是什么稀罕事。但事实上,来自民间的剪辫呼声,也已有多年。
独立撰稿人傅国涌曾撰文指出,剪辫之风,并非因辛亥革命的到来才兴起,从晚清开始,有识之士就不断呼吁剪辫子,一些大胆的言论也随之出现。1903年1月15日,天津《大公报》的征文题目赫然竟是《剪辫易服说》。
1903年3月15日,《大公报》刊出征文第一名获得者朱志父的《剪辫易服说》,他力主剪辫易服,认为这和废弓矢、立学堂一样,都是因时制宜之举。并希望从皇帝开始改穿西装,把剪辫易服与尚武精神、强健体魄联系在一起。《大公报》按语称之新中国特别精神,唤二百余年来不醒之沉梦,呼数百万方里不返之国。
据当年10月媒体报道,江南之新学国民及留学生多剪去辫发,参加乡试时只好装假辫子入场考试。而胡适回忆,在上海中国公学读书时,还有一些激烈的同学往往强迫有辫子的同学剪去辫子。
1903、1904、1906年,《大公报》先后三次发起以剪辫易服为中心的征文大讨论,发表了数篇关于剪辫易服的文章。这一切,都为后来剪发易服大行其道营造了一定的舆论氛围。
国内剪辫之风首先兴起于学界与军界,且官方并不严禁,表明清廷统治的衰弱。
1903年以后,学生剪辫不乏其人,遇有科举考试,则戴上假发辫。剪辫留学生从外洋回乡,行游市中,人们不但见多不怪,且赞之曰时尚。学堂学生剪辫,学堂监督如此表态:辫发有无,虽属无关轻重,然此事尚未奉有明文,故已饬令诸生暂缓办理。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