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上海本地人告诉我上海人现在过传统节日吗

发布时间: 2023-10-30 12:00:14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84

不同的节日,不同的地方或许有不同的风格习惯,你能说说上海的风俗民情吗?1中秋节———rn2元宵节———rn3春节———,【迎财...

有没有上海本地人告诉我上海人现在过传统节日吗

不同的节日,不同的地方或许有不同的风格习惯,你能说说上海的风俗民情吗?

1中秋节———rn2元宵节———rn3春节———
  【迎财神】上海人把农历正月初五称作是"路头神"即"五路财神"的生日,故民间初四夜和初五有接财神之俗,近代上海工商业发达,故这种风俗尤受重视。初四夜半子时,家家祭供鲤鱼、羊头(谐音"利"和"洋头"),满堂香纸蜡烛,壁上高挂财神像,合家老小跪拜祈求今年财神爷送财降福,各商铺店肆也都在这时举行仪式迎接"财神"。初五日商界各家店主在清晨将新制的旗帜挂在财神位前,待祭好财神后才算新的一年开始营业。店主在这天要设"利市酒"宴请全体伙友,凡红帐报造、职业进退、当年营业大计,都在酒宴上宣布,所以往往有不少雇员在这天被解雇。50年代后此俗渐废,80年代后,上海地区又出现燃放爆竹迎接财神的现象。??

  上海人尽管从开埠到现在的1OO多年里,一直接受着“西风东渐”的薰陶,吃穿讲究流行新派,追求潇洒的生活情调;但仍眷恋世代流传下来的传统习俗。对一年中的时令节俗,尤其是对节令饮食一直怀着浓厚的兴趣。吃元宵是每年春节不可缺少的一个饮食品种。
  上海人将元宵称作“汤圆”或“圆子”、“团子”。是用糯米粉搓成球状,再包上甜馅或肉馅。在上海所属的县、区农村中,还有一种“荠菜圆子”。别有风味。上海松江县元宵节做的糯米团子,有汤煮和蒸制两种,汤煮的大都是鲜肉馅或糖馅;蒸制的多为素馅,荠菜以外还有萝卜丝、百果、芝麻等馅料。

  据记载:“正月十五日,上元节,俗称“正月半”。夜食圆子,有南瓜圆子、高梁圆子,以黄、绿、红二色兆丰年。或做12只大圆子,用手指在圆子顶端端撤出潭印,蒸熟后看潭中积水多寡,以卜当年每月雨水。”由此可见元宵节吃圆子在上海农村还潜存着祈望丰年的意思。在城市里则只能说是一种怀旧的节令饮食了

  【上海年夜饭】岁时习俗,农历除夕俗称大年夜,这一天全家欢宴,称"吃年夜饭"。古时过年可从农历十二月十五日开始,直至除夕,各户人家择时做年可先后不一,近代以后才渐集中在除夕。除夕傍晚,家中悬挂出先人遗容(即"画像",也叫"真"),合家祭拜,然后围坐欢宴。上海年夜饭菜肴很富特色,除鱼肉鸡鸭外,还添上炒塌棵菜和糖醋银丝牙两样菜底,另外必备如意菜(黄豆芽)和发芽豆,含有"开发"的意思。这顿饭若有家人远出,也得添上杯筷,以示团圆无缺。上海人在吃年夜饭时,有诸种忌讳,如不许淘汤。据说淘汤吃饭,来年出远门办事要受雨淋,虽为无稽之谈,亦寄托了百姓求福消灾之意。??

  农历八月十五日,上海人很重视这个秋节。由于这一天正好处于秋季当中,所以叫中秋节,又叫仲秋,团圆节、八月节等。据《国语?周语》所载,传说夏商周三代时就有了“秋暮夕月”之俗。夕月,也就是祭拜月神。在《礼记》上有所谓“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的话,说明对月亮神的崇拜是很悠久的事。不过,在汉代,这秋节还在立秋之日,并不在八月十五。晋时有中秋赏月之举,却未成为习俗流传。唐代盛行中秋赏月,有欧阳詹的《长安玩月诗》的序文可证。正式定八月十五为中秋节,约在宋时。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上记载:“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贵家结饰台榭,民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嬉戏连坐至晓。”即便是贫穷的市民,当此之际也会“解衣市酒,勉强迎欢”。
  “一年明月今宵多”,这是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的诗句。中秋时节,从我国北方大陆吹来的干冷气流迫使夏节以来回避在我国大部分地区上空的暖湿气团向南退走,这时空中云雾减少。加以气温逐渐降低,空气上下对流的现象减弱,地面附近的尘埃很难升起,因此出现碧空如洗、月色皎洁的景象。如此看来俗话说的“月到中秋分外明”,就不能说没有一点科学道理了。
  中秋节的景物,主要是月亮和桂花。唐代诗人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写道:“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在谁家。”关于月亮的神话,我国古代早就有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以及唐明皇游月宵等故事。清代蒲松龄在《聊斋志异》里说月中广寒官,“以水晶为阶,行人如在镜中”,确是非常引人入胜的。中秋的主要节令食物就是月饼和桂花酒了。
  中秋赏月吃月饼,是上海人风俗中很有传统意义的食俗之一。苏东坡有诗句写道:“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说明北宋时候已经出现这种圆形似月、内含美馅的食品。南宋周密的《武林旧事》说,民间“以月饼相馈,取中秋团圆之意。”元朝时候,月饼巳成为中秋节必吃的美点。相传元朝末年,人民无法忍受统治者的残酷剥削压迫,要举行起义,由于统治者监视严密,不能公开约会,于是利用中秋节各家都吃月饼的机会,在饼馅中藏着写有约期起义的小条子,广泛分送,大家就如期响应了。
  “八月十五桂花香”,中秋之夜,仰望月中丹桂,喝些桂花蜜酒厂是上海人在中秋节饮食风俗中又一件美事。桂花不仅作为观赏花木和芳香树种,有供人观赏和享受价值,而且还有食用价值。“援北斗兮酌桂桨”,“奠桂酒兮椒桨”,屈原《九歌》中的诗句,表明我国很早时候起就用桂花酿酒了。上海每到中秋前后,店肆中卖桂花酒的生意总比平常好得多。上诲人喜食挂花,将桂花作为食品制作中添香的佐料。用糖或食盐浸渍桂花,长期保香于密封容器中,或者在制作糕点时,和入米面做成桂花糕,或者在烧食汤山芋、糖芋艿时撒上一撮,色香俱美。还有用桂花熏茶,或在泡茶时加些进去,称为桂花茶。此外,上海人很喜欢吃糯米桂花甜酒酿。
  上海中秋节风俗,有祭月和烧香斗等。祭月时,当月亮升起,于露天设案,供以月饼、瓜果、毛豆、芋艿和藕等食物,还供有执着捣药杵站立的玉兔月宫符画。旧以月属阴,祭月时由妇女先拜,男子后拜,也有说是“男人不拜月”的,祭月完毕,一家吃团圆酒、赏月饭等。妇女回娘家暂住的,中秋夜必须返回夫家,因为这是团圆节的缘故。中秋夜出游赏月,上海人叫做“走月亮”。妇女们结伴夜游,称为“踏月”。上海小东门外的陆家石桥,桥下面水中荡漾的皎月倒影,与天空中的皓月形成美妙对照。因此中秋夜游人如织,争相观赏。这“石梁夜月”在上海很有名气,被称作“沪城八景”之一。
  上海民间还有烧香斗的风俗。所谓香斗,也有称为斗香的,是由纸扎店制作的,形状四方,上大下小,大的四周各宽约有二尺多。香斗四周糊着纱绢,绘有月宫楼台亭阁等图画,也有的香斗用线香编绕而成,斗中插有纸扎的龙门魁星以及彩色旗旌等装饰。上海中秋节烧香斗的场面,向以南园为最盛。此外,城里城外许多大桥的桥堍都点燃有特制的大型香斗。
  在农村,中秋节祭祖,往往几家合在一起行事,这在旧俗中叫做“青苗会”。农民还将中秋天气和年中收成等联系在一起。据说中秋月明,则来年岁熟,宝山县有谚语:“中秋月朗来年熟。”如果中秋夜多云或雨而不见月亮,会影响到第二年的元宵,说是终宵雨雪,灯节也会大为减色的。上海县、嘉定县有谚语:“云掩中秋月、雨打上元灯。”奉贤县的谚语则说:“八月十五雨淋淋,正月十五雪打灯。”

上海的端午节有什么传统风俗?

端午节的习俗
我国民间过端午节是较为隆重的,庆祝的活动也是各种各样,比较普遍的活动有以下种种形式:
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其实 ,“龙舟竞渡”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

后来,赛龙舟除纪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们还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江浙地区划龙舟,兼有纪念当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义。夜龙船上,张灯结彩,来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动人,别具情趣。贵州苗族人民在农历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举行“龙船节”,以庆祝插秧胜利和预祝五谷丰登。云南傣族同胞则在泼水节赛龙舟,纪念古代英雄岩红窝。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划龙舟的传说有所不同。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临江河湖海的地区,每年端节都要举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龙舟竞赛活动。

清乾隆二十九年(1736年),台湾开始举行龙舟竞渡。当时台湾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市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现在台湾每年五月五日都举行龙舟竞赛。在香港,也举行竞渡。

此外,划龙舟也先后传入邻国日本、越南等及英国。1980年,赛龙舟被列入中国国家体育比赛项目,并每年举行“屈原杯”龙舟赛。1991年6月16日(农历五月初五),在屈原的第二故乡中国湖南岳阳市,举行首届国际龙舟节。在竞渡前,举行了既保存传统仪式又注入新的现代因素的“龙头祭”。 “龙头”被抬入屈子祠内,由运动员给龙头“上红”(披红带)后,主祭人宣读祭文,并为龙头“开光”(即点晴)。然后,参加祭龙的全体人员三鞠躬,龙头即被抬去汩罗江,奔向龙舟赛场。此次参加比赛、交易会和联欢活动的多达60余万人,可谓盛况空前。尔后,湖南便定期举办国际龙舟节。赛龙舟将盛传于世。

端午食粽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

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广东碱水粽。

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 时人周处《岳阳风土记》记载:“俗以菰叶裹黍米,……煮之,合烂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时期,出现杂粽。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诗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这时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作的广告,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

悬艾叶菖蒲: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中医学上以艾入药,有理气血、暖子宫、祛寒湿的功能。将艾叶加工成“艾绒”,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药材。

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狭长的叶片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药物。

可见,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端午节上山采药,则是我国各国个民族共同的习俗。
农历五月初五,俗称“端午节”。端是“开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称为端五。农历以地支纪月,正月建寅,二月为卯,顺次至五月为午,因此称五月为午月,“五”与“午”通,“五”又为阳数,故端午又名端五、重五、端阳、中天等。从史籍上看,“端午”二字最早见于晋人周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据说,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所以解放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
包粽子,挂艾草,射午,吃五毒饼,荡秋千,吃咸蛋,和时季有的鲜果等等。
农历五月忙着过端午节,家家裹糯米粽子,或称角黍,门上都要挂上菖蒲、艾蓬、蒜头,意为"避邪"。正午饮雄黄酒。以苍术、白芷、芸香等药物烟熏室内。以雄黄抹在孩子额上,用来祛湿解毒,消除秽气,意味着安度炎暑,不染疫疠。当令食物是棕子、批把、黄鱼、大蒜。端午节令人最有意思的是看龙舟竞渡。

你知道端午节的风俗习惯是什么吗

请问上海人一般都喜欢过什么节呢?上海人民有什么当地风俗吗?作业要调查,比较着急,在线等~~多谢

上海人什么节都过 全家一起过的节是春节 元宵 中秋 现在对重阳节也比较重视
年纪大的人比较重视过年 清明 七月半和冬至 因为要祭祖先或过世的长辈
年轻人比较喜欢过洋节日 喜欢过情人节 圣诞节 复活节之类可以情侣或朋友聚一起的节日
至于习俗 我觉得你可以就一两个有代表性的节日来详写 比如元宵节 中秋节 也可以从南北地方差异来写某些节日 比如春节 也可以写下面这些
上海传统节日习俗介绍:
丁祭:上海旧时在春秋第一个“丁日”祭祀孔子,称为“丁祭”。嘉定的孔子庙是丁祭的活动场所,典仪相当隆重。
浴佛和诵经法会:农历四月初八日,传说是佛祖释迦牟尼降生之日,沪上寺院都得举行 浴佛和诵经法会,同时山门外有庙会举行。
清明出会:上海旧俗在清明节、七月十五日和十月初一日,有举行祭台会的仪 式。“出会”时排场讲究,前呼后拥,场面热闹。
放爆竹:年初一放爆竹,是上海人自古以来辞旧迎新的习俗,人们祈望着在新的一年里开门大吉。这天人们服装簇新,彼此拜年。
张灯猜谜:正月十五元宵张灯猜谜,弄堂里的小孩拉着兔子灯四处玩耍。黄浦江 中船桅和两岸高楼灯火闪闪、五光十色。
龙华晚钟:每年除夕之夜,龙华古寺都会举行撞“龙华晚钟”活动,人们欢聚在龙华古寺,撞108响“龙华晚钟”,祈安祝福。撞钟、听钟,烧头香,品尝越年面,观看百名和尚迎新祝圣延寿普佛仪式。
赛龙舟:每年端午,都会在苏州河举办龙舟比赛,届时市民可以在苏州河沿岸观赏比赛,场面相当热闹。
希望这些信息对你有帮助
端午节

上海的风俗习惯(简介)

只要一小段。。。rn不是要你说你大堆。。。。

上海的风俗习惯简介:

一:亲戚间往来一般保持到血亲第三代,即堂兄弟、表姐妹间还有走动。平时走动不讲究送礼,有事必备礼,俗称“做客人”、“做人客”。 

二:青年人多荡马路、游公园、上娱乐场所,偶尔聚餐;中老年人以喝茶、聊天、叙旧为主。过去,市民住房狭小,朋友很少在家中聚会。朋友有红白事,相互邀请,

三:平时来往不备礼,招待不讲究仪式。


四:逢婚丧喜庆,亲友间例须送礼,称“送人情”。上门探望病人,或准备在主人家吃饭的一般是要送礼的。旧俗送礼的如今大多改为送钱。

五:送钱历来用红封袋。只有逢丧事用白纸。钱额喜事成双数,丧事成单。

六: 客到,主人先接过客人手中的物品。客人带有污秽物、湿伞,不带入主人家中,置于门外。另,家中有丧事,一般未过头七,不宜出门作客(规矩大的人家要过了五七才出门作客)。

七:留客吃饭,至少备8只菜,备酒,称“吃便饭”。

八: 进餐时,凡整只鸡、鸭、蹄膀、全鱼等菜肴,主人未请,客人不吃。

九:就餐用筷有六忌,一忌将食品夹住又放下;二忌在菜碗中乱翻乱搅;三忌手握筷,目光盯住菜肴;四忌用嘴撕拉筷上食物;五忌以筷当牙签;六忌夹食品时滴汤不止。 

十:斟茶只斟七分,进行回转动作,若用右手需按逆时针方向,用左手则必须按顺时针方向,放茶壶时壶嘴不要正对他人,有请人赶快离开之意思。叩指礼,用几个手指头弯曲亲扣桌面,表示对主人敬茶的谢忱。

十一:饮酒没有一杯一口干的习惯,大多小口慢呷,不行酒令。长辈命晚辈饮酒,晚辈才可举杯;长辈酒杯中的酒尚未饮完,晚辈不能先饮尽。敬酒以三杯为度,敬酒人和被敬酒人需要起立“避席”。


扩展资料:

上海节庆节日民俗:

一:除夕

晚上,各家长幼齐集户内,团坐同吃“年夜饭”,名曰“合家欢”。 许多家庭之长者,在年夜饭后,不去就寝,围炉守岁。 守至鸡初鸣、天微明,各户男女老少皆穿上新衣新帽新鞋,在早已安好供品的堂上,拜天地、祭祖先。

到子夜时,有一些人还会往城内庙中争烧“头香”,撞“头钟”。玉佛寺一般都是烧头像的地方,龙华寺是撞头钟的地方。 

二: 春节 

自初一以后各日,便是亲戚朋友往还拜年之期。客来多携礼品,待客必请喝“元宝茶”,是为茶内放上青果或茶盖顶置青果一枚,又必请吃酒饭。其时长辈凡见幼辈皆要送压岁钱。

上海人一到过年必定要去城隍庙逛一逛,走一走那里的九曲桥。到正月初五日,为财神(俗称“路头神”)诞辰,各地都有接财神之举。 

三: 元宵 

每家必吃“元宵”,即汤圆,也是取团圆、吉利之义。但元宵之盛还在于“灯”,所以又名“灯节”。家家户户、各店各铺悬灯门前,寺庙、园林、广场等公共处所,更是大张灯彩。届时男女老少成群结队出外观灯。

四:清明 

三月里清明节,人们借着扫墓的机会到郊野去踏青,对上海人而言,青团是清明祭祖时必不可少的供品。三月十五日多去龙华寺进香。三月二十三日崇祀天后诞辰,祈求天后神佑,上海的闽界客商,希望能在海上"安澜利适"。








  元宵节 正月十五是上元节,这天晚上称元霄。闹元霄得是件盛事,一般白天吃馄饨,晚上吃汤圆。元宵节,在旧上海城内外好几处闹市搭起高大灯棚,各种花灯聚集一起,蔚为壮观。黄浦江上樯帆林立,船只桅杆上挂起了灯,遥望似繁星闪烁。在郊野田间同样到处挂灯,称作“望田灯”,也是预兆五谷丰登之意。“耍龙灯”是郊县一项热烈的节庆表演,在西郊和嘉定南翔一带尤盛,表演时伴以十番锣鼓,有时数十条龙灯相会表演戏龙珠。妇女们在元霄还要"走三桥",据说在晚上走过三座大桥,便可终年除却百病。旧上海城内城外,水渠纵横,桥梁很多,走过三桥是很容易的。而当时 去小东门外走一走陆家石桥的人就格外多的了。O

  浴佛会 四月八日释迦降生日,俗称“大佛筵”,各寺庙都作“浴佛会”。k,&
  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家家裹糯米粽子,或称角黍,门上都要挂上菖蒲、艾蓬、 蒜头,意为“避邪”。正午饮雄黄酒。以苍术、白芷、芸香等药物烟熏市内 。以雄黄抹在儿童额上,用来祛湿解毒,消除秽气,意味着安度炎暑,不染疫疠。当令的食物是粽子、枇杷、黄鱼、大蒜。端午节令人最感兴趣的是看龙舟竞渡,过去在黄浦江上的龙舟,多数是从南翔、黄渡等处借来的。

  天祝节 六月六日为天祝节,城隍庙有晒袍会,晒袍论佛。民间则要把家庭器具拿到河内去清洗,以图吉利。@
  ©雷傲极酷超级论坛 -- 雷傲极酷超级论坛,最新软件,BT 下载,游戏娱乐,交友聊天,您网上的自由天堂 >
  中秋节 农历八月初八,是赏月季节。家家赏月至深夜。人们出游看月华,称作“ 走月亮”,古时还有祭月和拜月活动。上海的习俗与江苏差不多。只是中秋夜,妇女外出游玩必须要走过至少三座桥,因而叫做“走三桥”。旧上海很多人喜欢到小东门外陆家石桥观赏桥下月影荡漾。“石梁夜月”便是“沪城八景”之一。TuIx

  重阳节 农历九月初九。以糯米粉和糖蒸重阳糕,糕上插小彩旗以祀神佛。嘉定和川沙高桥等地则制松糕,都是应景的食品,又以菊花等酿酒,人们畅饮重阳酒。这天为应古时桓景登高避灾的故事,居民又有登高之举,松江佘山及 豫园大假山都成为登高胜地。`

  送灶神 十二月八日,各寺和尚准备好“腊八粥”供香客们食用。二十四日“送灶”,用酒果粉圆,二十五日俗谓诸佛下降,扫屋尘,称为“除残”,合家吃赤豆粥。=
  现代上海人还有一些独特的习俗,如最爱茶水,不论是招待朋友还是在洽谈业务,都不忘请茶。另一个最爱是“木兰”。 ^'8
上海风俗
除夕和春节
除夕,又名"年三十",指阴历一年最后一天或这。-天的晚上,故又称"大年夜"。除夕的"除"字,原意除去,所以除夕又叫"岁除"。按旧俗腊月廿三日为灶日,应祭灶君。腊月廿四日为小年,从这天起直到除 夕,家家都要打扫卫生,购置年货,农村要杀猪宰羊,磨糯米粉、做各种点心,腌制各种腊味。另外还要贴年画。城里人则往往买些水仙花、腊梅、天竺等插在瓶中以增添节日气氛。当夜幕降临时,合家团聚,吃年夜饭,又叫团圆饭,席上菜肴一般是十分丰盛的。
夜间通宵不睡,市民一般在家观看电视节目,名曰"守岁",当新的一年钟声敲响时,霎时鞭炮齐鸣,迎接新春。为保证市民安全,在市中心已禁放爆竹,但以其他方式欢度春节。
春节是我国人民最重视的一个传统节日,一片喜气洋洋。旧历正月初一,是我国传统的新年,初一拂晓,人们都穿戴整齐,合家向长辈拜年,平辈间相互拜年。长辈还要给孩子们送红纸包的压岁钱,祝贺他们增加一岁。初一下午以及初二、初三出外向亲友贺年,现在通讯发达了,不少人都用电话或网上拜年。现在可视电话已开始走进人们生活。当你给远方亲朋好友拜年时,对方接听者的音容笑貌会立即清晰地展现在电视显示屏幕上。那清晰的声音,高质量的画面,能让你感受到与亲朋犹如面对面谈话般的亲切。
初四,不少人都买了活鲜鲤鱼"接财神"。因"鲤"和"利"读音相近,再因从水里抓出活鲤鱼穿丝绳贴红纸的时候,头尾翘起,像大元宝似的。初一到初五,街巷十分热闹,往寺院进香或逛庙市者络绎不绝。
商号店铺在初一至初三都告停业,叫做"封关"。有的停业到初五,这是一年中职工们惟一休息的日子。初五接财神,晚上吃财神酒。
元宵节
正月十五日是上元节,这天晚上称元宵。闹元宵算得是件盛事,一般白天吃馄钝,晚上吃元宵,又名吃汤圆。元宵节,在旧上海城内外好几处闹市搭起高大灯棚,各种花灯聚集一起,蔚为壮观。黄浦江上樯帆林立,有些船只桅杆上挂起了灯。在郊野田间同样到处挂着灯,称做"望田灯",也是预兆五谷丰登之意。"耍龙灯"是郊县一项热闹的节庆表演,在西郊和嘉定南翔一带尤盛,表演时伴以十番锣鼓,有时数十条龙灯相会表演抢龙珠。
妇女们在元宵节还要"走三桥",传说在月色校洁的晚上走过三座大桥,便可终年除却百病。旧上海城内外,水渠纵横,桥梁很多,走过三桥是很容易的。在当时去小东门外走一走陆家石桥的人就格外多的了。
清明节
三月里清明节,人们借着扫墓的机会到郊野去踏青。
三月十五日多去龙华寺进香。这一天龙华镇上庙市极盛。很多人喜欢看桃花,车水马龙,热闹非凡。清乾隆李行南《竹枝词》写道:"三月十五春色好,游踪多集古禅关;浪堆载得钟声去,船过龙华十八湾。""龙华晚钟"原是上海八景之一。
三月二十三日崇祀天后诞辰,祈求天后神佑,上海的闽界客商,希望能在海上"安澜利适"。当时天后宫里信徒供祀天后,并邀戏班子演戏。
端午节
五月忙着过端午节,家家裹糯米粽子,或称角黍,门上都要挂上菖蒲、艾蓬、蒜头,意为"避邪"。正午饮雄黄酒。以苍术、白芷、芸香等药物烟熏室内。以雄黄抹在孩子额上,用来祛湿解毒,消除秽气,意味着安度炎暑,不染疫疠。当令食物是棕子、批把、黄鱼、大蒜。端午节令人最感兴趣的是看龙舟竞渡。
七巧会
七月七日,是俗传牛郎织女双星渡河的时候,这天晚上供瓜果,作"七巧会"吃巧果。
中元节
七月十五日中元节,寺庙中做道场,放"焰口",并在水池放莲灯,称"盂兰盆会"
中秋节
七八月中秋,是赏月季节。人们出游看月华,称做"走月亮"。旧上海很多人喜欢到小东门外陆家石桥观赏桥下月影荡漾。"石梁夜月"便是"沪城八景"之一。中秋等至十八日大潮汛,很多人到东城观江湖,也有人到浙江海宁去观潮。近年来,还有不少人观看"上海桂花节"的各种表演。
重阳节
九月九日重阳节,以糯米粉和糖蒸重阳糕,嘉定和川沙高桥等地则制松糕,都是应景的食品,又以菊花等酿酒,人们畅饮重阳酒《这天为应古时桓景登高避灾的故事,居民又有登高之举,松江余山及豫园大假山都成为登高胜地。
送灶神
十二月下旬,人们忙着送年礼。二十四日做谢灶团,以酒、果、团子、元宝糖把灶,送灶神朝天。元宝糖是一种胶牙的饴糖,意为用此胶住灶神的嘴,不让他上奏人间的罪过。
现在上海市由于时代的变化,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有的风俗已经渐遭淘汰,有的则通过变化而继承下来。总之,上海市内的岁时风俗,处在不断的渐变之中。如新岁吃汤团,清明食青团,端午包棕子、中秋尝月饼、重阳吃糕团、除夕包饺子制年糕等仍成为江南地区民俗,"海派"特色的个性。
由于都市文明程度的提高,市民纷纷提出岁时禁放鞭炮的建议,因为燃放鞭炮易造成火灾,伤害事故及环境污染,故市公安局规定内环线以内区域全面禁止燃放烟花爆竹。
近几年春节,许多家庭把给孩子春节压岁钱的习俗,改为赠送玩具或图书。春节期间走亲戚送礼,许多市民也一改过去送礼盒的习惯,以鲜花礼仪电报代替礼盒已渐成风气。
看电视。说到这一点,上海人真的不大一样了。春节联欢晚会在上海是很没有市场的,吃年夜饭的时候大家围在一起吃,电视就是个背景音乐,爱开不开,春晚说的段子上海老人听不懂,笑不出来,歌舞还能看看。后来随着南北文化的更深的融合,这一代的上海人开始看得多起来,也能跟上北方人民的笑点了。

年夜饭的保留菜。和北方吃饺子不同,上海的年夜饭保留菜真的是常变常新。记得最早流行八宝饭,小朋友每年到最后看到这个都想吐。后来又流行水果羹,现在看来,真是超级没有诚意的一道菜。有一小段时间还流行大王蛇,但后来风头就过了。经过时间的考验,最后留在上海人民过年饭桌上的几个超级熟悉的菜应该是:门腔、松鼠桂鱼(茄汁款)、皮蛋、三黄鸡、红烧肉、虾仁、八宝饭——每家每户应该还会有增补。

准备年货
千万不要以为现在吃的东西多了,天天可以吃到,过年就懈怠年货了。有些年货是要跑遍城中大小商店去采购的,有些年货则要自家做准备的。每家都有每家的做法,做出来的味道各不相同,做得最多的是爆鱼与蛋饺。
给老人过六十六岁生日时要由女儿烧六十六块肉给老人吃。

上海本地节日风俗

除夕和春节。除夕,又名"年三十",指阴历一年最后一天或这。-天的晚上,故又称"大年夜"。除夕的"除"字,原意除去,所以除夕又叫"岁除"。按旧俗腊月廿三日为灶日,应祭灶君。腊月廿四日为小年,从这天起直到除夕,家家都要打扫卫生,购置年货,农村要杀猪宰羊,磨糯米粉、做各种点心,腌制各种腊味。另外还要贴年画。城里人则往往买些水仙花、腊梅、天竺等插在瓶中以增添节日气氛。当夜幕降临时,合家团聚,吃年夜饭,又叫团圆饭,席上菜肴一般是十分丰盛的。夜间通宵不睡,市民一般在家观看电视节目,名曰"守岁",当新的一年钟声敲响时,霎时鞭炮齐鸣,迎接新春。为保证市民安全,在市中心已禁放爆竹,但以其他方式欢度春节。春节是我国人民最重视的一个传统节日,一片喜气洋洋。旧历正月初一,是我国传统的新年,初一拂晓,人们都穿戴整齐,合家向长辈拜年,平辈间相互拜年。长辈还要给孩子们送红纸包的压岁钱,祝贺他们增加一岁。初一下午以及初二、初三出外向亲友贺年,现在通讯发达了,不少人都用电话或网上拜年。现在可视电话已开始走进人们生活。
本文标题: 有没有上海本地人告诉我上海人现在过传统节日吗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341044.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男女在养生方面有哪些区别其他国家的末代皇帝大多凄惨,为什么中国却放过了溥仪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