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民间信仰(最常见的如清明祭祖)和宗教区别是什么

发布时间: 2023-10-29 21:00:24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10

祭祖的意义,祭祖的意义介绍1、祭祖乃是敬拜、祭祀祖先,包括在父母丧礼上的敬拜和祭祀。祭祖是华人的传统习俗,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祭...

中国传统民间信仰(最常见的如清明祭祖)和宗教区别是什么

祭祖的意义 祭祖的意义介绍

1、祭祖乃是敬拜、祭祀祖先,包括在父母丧礼上的敬拜和祭祀。祭祖是华人的传统习俗,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祭祀先祖,是春节期间一项隆重的民俗活动。除夕到来之前,家家户户都要把家谱、祖先像、牌位等供于家中上厅,安放供桌,摆好香炉、供品。祭祖由家长主祭,烧三炷香,叩拜后,祈求丰收,最后烧纸。

2、中国人有慎终追远的传统,过节总不会忘记祭拜死去的先人,春节也不例外。供奉食物或鲜花以表心意,是中国普遍采用的仪式,祭祖的形式或许因宗教信仰而不同,但纪念祖先的意义却是相同的。家庭祭祀活动最主要的内容之一。按照民间的观念,自己的祖先和天、地、神、佛一样应该认真顶礼膜拜的。因为列祖列宗的在天之灵,时时刻刻的在关心和注视着后代的子孙们,尘世的人要通过祭祀来祈求和报答他们的庇护和保佑。 春节时必须祭祖,缅怀自己的祖先,激励后人。但因各地习俗不一,所以有的地方在年夜饭之前祭拜;有的地方在除夕夜子时前后祭拜;有的地方在初一早上开家门前祭拜;而台湾地区是在除夕午后,进行一年中最后一次祭拜祖先。还有的地方初一在家里祭拜之后,还要去祠堂祭祖。也有上坟祭祖的,俗称墓祭,主要是在坟地烧香、上供、叩拜。近代一般是到亲人的墓地祭拜。

3、祭祀先祖,是春节期间一项隆重的民俗活动。除夕到来之前,家家户户都要把家谱、祖先像、牌位等供于家中上厅,安放供桌,摆好香炉、供品。祭祖的同时,有的地方也祭祀天神、土地神,还有的地方还叩拜玉皇大帝(中国民间信仰中的最高之神)、王母娘娘(玉皇大帝的妻子)。供品有羊、五碗菜、五色点心、五碗饭、一对枣糕、一个大馍馍,俗称天地供。由家长主祭,烧三炷香,叩拜后,祈求丰收,最后烧纸,俗称送钱粮。人们在春节期间祭祀祖先、叩拜神灵,其实就是给祖先、诸神拜年。

民间信仰和我国佛教、道教有何异同?要详细一点的,看清楚再回答。

很多人分不清佛道两家有什么区别和联系.特别是两教的生命观的深刻内涵,不深入进去,是很难理解其意的.有一点可以肯定,人类对生命的关注是宗教产生的第一因.

佛道两教同样如此. 人自有自我意识以来其天性就是好生恶死,由于对死亡的恐惧也就产生了种种宗教和崇拜,人类内心深处的死亡焦虑是宗教产生的母胎.

佛学大约产生在公元前六世纪.佛学的前身是印度的古瑜伽.从古瑜伽的经典《奥义书》可以看出,佛教的轮回观,六大圆融说,四蝉八定等等都是直接继承了《奥义书》的思想.缘起论是佛教哲学的核心和基础,由此而阐发的四法谛,十二因缘以及唯识学,揭示了生命的本质和历程.

道学的产生同样如此.道学的产生与佛学几乎同时,早在先秦以前道家就形成以老庄为代表的学术.道家的修持方式在先秦以前的仙道和东汉时产生的黄老道中初具雏形. 道教的经典《道德经》所阐发的道体论,既是宇宙本体论又是生命本体论.

老子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生发的根源和本体,生命既能从道生出发来又有返回到道中去.所谓得道,也就是返本归根,从个体生命返回到生命的本源中去.还虚合道,出有入无,才是生命的永恒归宿.

为求长生,道教以及之前的各种修持方术都把升仙作为修持的目的.为此,道教的传说中有十洲三岛的仙境,还有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的古仙得道之处,都是有别于尘世的修仙圣地.

自古以来,还有不少经过实修而得道的真人,如王子乔,赤松子,王玄甫,三茅真君,八仙,北七真,南五祖等.秦始皇时的方士徐福渡东海求长生灵药的记载,也就是在这种追求超越生命的文化背景下产生的.

可见,没有对生命修炼的执著追求,就没有佛学和道学的缘起.

佛教生命观可以从两个方面看:一是生命的本体究竟是什么?二是生命究竟能不能永恒? 为了解决第一个问题,佛教唯识学深入地探讨了生命的层次.它把生命分为八识,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未那识,阿赖耶识.

识就是感觉.前六识是人的显意识,只是人的外在形式;末那识相当于人的潜意识,它只有在梦中和深层人静中才能感觉,而可赖那识则是人的最后一识,只有这一识才是先天而生的,这才是人之所以存在的根据.

为了解决第二个问题,佛学从缘起论的朴素辩证法出发,认为生命是非断非常,即生即死而又因果相续不断的无穷无尽的流转过程.这种观点怎么理解呢?首先,生命的各种要素都是因缘的和合,都是依它而起,依它而灭.这种依它性佛教称之为自性本空,也就是说恒在的自性是不存在的,生命的存在如梦如幻,任何对生命的执着都是错误的.

其次,生命又是相续的,它始终是一个生生灭灭,因因果果的流转过程.按照缘起论的观点,一切事物都具有因果关系.人既然有现世就必然有作为因的前世和作为果的后世.人不是无缘无故地来到这个世上,也不会最终没有结果地灰飞烟灭.

以现代的哲学观点来看,佛学的这种生命辩证法是相当彻底的.说它本空它又相续,说它相续它又只是一个流转的过程,并无恒在的实体.佛教一方面反对机械唯物论人死灯灭的断见,一方面又反那种认为肉体可以长存的生命观.

佛教始终坚持缘起论的观点,坚持非断非常,即生即死的辩证观.
道家生命观的哲学基础就是道体论所阐发的顺逆论. 首先,从道体论出发,道家所生命看成是道的外化,因此《道德经》认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易经》指出:"乾道变化,各正性命."《性命圭旨》则说:"大道生天生地,天地生人生物.天地人物,一性同体.天有阴阳,地有刚柔,物有牝牡,人有男女."从这个意义上说,道和生命本来就是同一个东西,人的生命之所以存在着生死本来就是道的外化和流行.道生生不已地外化,流行,生命也就必然生生不已地外化,流行.

道教也有带浓厚中国本土文化色彩的生命层次论.这就是四神说,即识神,元神,圣神,玉神.识神相当于佛教的前六识.元神又分为阴神和阳神.阴神相当于末那识,阳神则相当于阿赖耶识,而圣神和玉神,则是生命的更高层次,是修真到极高境界才能证到的存在.

在回答生命能否永恒的问题上,道教从道体论出发,认为,顺着道的外化而延则死,逆着道的外化而返则生.正是在这个基础上,道教建立了修真的理论,一切外丹和内丹的方法都是修真的具体途径.修真的目的则是长生住世,最终实现生命的永恒.不过,道家先哲追求生命永恒时,最终认识到,肉体生命只能延长,而不可能永恒,而真正超出生死轮回的是人的精神生命.从整体上说,佛道生命观是一致的.佛教曰解脱,道教言飞升,都是为了解决人类内心深处的死亡焦虑,超越生死,以求得肉体生命的长寿和精神生命的永但由于文化根源的关系,佛道生命观又存在着明显的差别,

这种差别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

一是透悟生命的角度不一样.佛教的生命观从缘起论出发,强调生命的因果联系,强调生命的依他性,强调自性本空,是以内在的体验去铨释生命.如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赖耶八识的依据就是人的感觉,是佛教先贤在深沉的禅定中对生命所作的解析.而道教的生命观是讲对待,是从性(先天的自性)和命(后天的肉体)的对立统一中去铨释生命.黄元吉《乐育堂语录》说:"无性则命无由生,无命则性无所立.漫说尽性即可至命,须知立命乃可了性."相当而言,佛教更注重生命的主观性,道教则更注意生命的客观性.

二是超越生命的途径不一样.由于佛道生命观的出发点不一样,他们超越生命的途径也就不一样.《性命圭旨》说:"禅宗之教,教人幻性命以越大觉,其义高;老氏之教,教人修性命而得长生,其旨切."佛教因为注重生命的因果联系,注重生命的内在体验,因而也就不重视外在的形体.在修持方法上注重性功,在禅定中明心见性,求得智慧.道教因为注重性命的对立统一,则讲究性命双修.道教的各种修持方法特别是内丹功都是把性命双修当成一个根本原则.

三是对待生命的态度不一样.生,于佛教曰苦,于道教曰乐.佛教既然是幻性命以超大觉,必然不重视人的现世,如佛教有人生八苦之说.八苦即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五取蕴苦(色,受,想,行,识).佛教甚至把人的肉体看成可以抛弃的臭皮囊.

而道教恰恰相反."夫人之所贵者生,生之所贵者道,人之有道,若鱼之有水"(司马承祯《坐忘论》).道教的重人贵生有两方面的意义,

一是即身成道,只有现世的人身才是成道之基;

二是长生即是道教仙道理想,养生哲学的基础和目标,这与佛教重来世,求解脱是不一样的.

现实的人生由于我执的障碍,必然短视人生的意义.最典型的思想就是即时行乐,因为人生不再,人死灯灭.所谓"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短歌行》)就是这种思想的诗意表露.而即时行乐的思想就使人永不满足欲望的追求,同时也造成了种种恶业,带来了种种人生烦恼.如随着当代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随之而来的是当代人的精神的匮乏.紧张,焦虑,空虚,烦恼始终伴随着人类;环境的坏灭,文化与集团利益的冲突,时刻威胁着人类的生存.这种恶性循环不是单纯依靠科学技术与经济发展能够解决的,而佛道生命观恰恰是对治这种恶性循环的一剂良药.只有从根本上透悟生命的因果,通过生命的修炼消除无明与我执,才能变恶性循环为良性循环.从佛道两家的生命观来看,人的生命通过改造,脱胎换骨,可以实现生命的超越,摆脱欲望的折磨,进入大自在,大幸福的境界.
民间信仰?除了少数民族独有的信仰体系外。大多数民间教派都融合了佛道的很多东西。你要详细,只能私聊了,内容涉及太多,而且有些不适合公开说。
佛道两教是整个宗教中 最璀璨的两朵奇葩
参阅《中国民间宗教》这部书,很详尽、客观。
万法殊途同归,民间信仰,我想你说的应该是不包涵佛道的其他信仰,这有很多了,其实就像信念一样,有了一个目标,多人或各人的一种自身遵从的道路,比如信上帝,道家思想则重自然,无为而治,修真也是指修到反璞归真,就是指人出生是混混沌沌,在胎体中犹如天地初开,而修真就是说修到这个境界,因为出生后人的精气神逐渐消耗,尽时也是命尽时,所以修真即归真,顺自然则是不伤精耗神,节欲也是,佛也是这样,只是和道家有不同,但最终都是殊途同归,至于神和佛,是一种信仰,你可以理解为一种精神支柱,这种东西不好说,也不能多说,冥冥之中自有天意,不可迷信,不可不信,人做事天在看,不说了,大致流程就是这样的

身边的民间信仰,你了解多少?

提起我国的民间信仰,很多人即会想起“拜神”、“寺庙”、“儒释道”、“民间传统巡游”,它们都是我国民间信仰的一部分。有人说,我国民间传统“有信仰而无宗教”;又有人说,民间信仰塑造了中国人的性格,这都是对的,民间信仰可以说的还有很多。

 “拜神”的重要意义,有一句民间俗语能说明:“入庙拜神,入屋叫人。”这就是说,“入庙拜神”和“入屋叫人”是同等重要的,是一种基本的礼貌。

中国人是很“务实”的,民间信仰也不例外。“拜神”大都建立在某种需要之上,如人们要祈求居家平安及农作物丰收要拜土地,出海打鱼要拜妈祖、海神,求雨要拜龙王,求学业要拜文曲星或孔子、求子甚至求财要拜观音等。还有象征人的一些幸福追求的神,如“福、禄、寿”神。

中国人所拜的大多数神原来都是人。区别于大多数宗教信仰,中国人多把共同祖先、或有着特殊功绩或道德意义人物升格为神,如我们熟知的炎帝、黄帝、关帝、北帝、佛陀、观音、黄大仙等,甚至孔子、老子也是民间的拜祭对象。这些神不仅反映人们的实际需求,更重要的是人们的精神上、情感上的需要。某种职业或技艺的开创者或代表人物也是被拜祭的对象,如理发祖师吕洞宾、相声祖师东方朔、酒业祖师杜康、医业祖师华佗、木工业祖师鲁班等。

 民间信仰也造就了一些传统节日,如清明节、鬼节、腊八节等。一些拜祭对象的生日,也成为一些国人比较重视的节日,如孔子诞、观音诞等。这些节日都形成一定的形式,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成为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中国人崇拜大自然,加上自然的现象、规律与农业、渔业息息相关,所以我国先民也有强烈的自然神崇拜。日、月、星、山、水都是先民崇拜的对象,比较知名的自然神有代表北斗七星的“斗姆”、太白金星、五岳山神、河神等。“四海龙王”其实也是自然神的一种,不过由于拜妈祖的盛行,他们渐渐被忽略了。

说完外面的神,其实家里的神也有很多,如灶君、井神、门神、房基神等。当然,关帝、观音、土地等神,也是不少人供奉在家里的。除了神,人们在家通常也不会忘记上香给祖先。同宗人的大型的祖先拜祭,还关系到一个宗族的交流和团结。

说到拜神,不能不提奇书《西游记》。唐朝人白脸秦琼和黑脸尉迟恭,他们成为民间的门神,就是受《西游记》影响的。《西游记》中的角色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甚至都成为民间的拜祭对象。《西游记》还反映了发端于元末,盛行于明代的所谓“三教合一”的思潮:三教是为民间的实际需求服务的。

从明代至今,有不少儒家人物祭祀于道观中,儒家祠庙由道士或和尚管理。在明代,民间甚至还出现“三教堂”,把孔子、老子、佛陀摆在一起,给信众拜祭。简单来说,“三教合一”自佛教传入起,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佛教传入继而中国化(特别是利用道家的一套术语去解释佛教经典)、道家受到佛教刺激结合传统民间宗教形成道教、佛老一家的思想产生、佛教世俗化及简单化、和尚也讲儒家经典、儒学通俗化、三教在民间“合一”。

林语堂说过,“道家哲学为中国思想之浪漫派,孔教则为中国思想之经典派”,又说“道教是中国人民的游戏姿态,而孔教为工作姿态,这使你明白每一个中国人当他成功发达而得意的时候,都是孔教徒,失败的时候都是道教徒。”他的话很精辟地指出了儒道两家怎样满足中国人的精神需要乃至民族性格的塑造。当然,中国人没有或不懂得在儒道两家得到满足,还可以到佛家的港湾处停停漂泊不定的人生之船。

民间信仰是一个说不完的话题,就在你我身边,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本文标题: 中国传统民间信仰(最常见的如清明祭祖)和宗教区别是什么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340909.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假如你能带一位古人到现在一天,你选择谁影子变化与光线的角度有哪些关系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