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的兴亡是怎么回事?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对外屈从于帝国主义,对内压制人民,激起广大人民的反抗。在北方洪秀全有白莲教、捻军的...
太平天国的兴亡是怎么回事?
咸丰元年(公元1851年)二月二十一日,洪秀全在武宣东乡正式称天王。十月二十五日,洪秀全在永安发布封王诏令,分别封杨秀清、萧朝贵、冯云山、韦昌辉、石达开为东、西、南、北、翼王,形成了太平天国农民政权的领导核心。洪秀全在太平军中建立了五军主将制度,封杨秀清为左辅正军师,领中军主将,位居萧、冯、韦、石诸主将之前,成为太平天国的第二号领袖人物。
咸丰二年二月十五日,太平军以永安突围,攻打桂林受阻,便撤围北上,连克兴安、全州,并继续进军湖南。一路上山道崎岖,行军艰难,又不时受到清军的围追堵截,当四月二十五日进入湘西时,队伍仅剩五六千人。这时,一些人怀土重迁思想抬头,对于继续前进失去信心。此时,为了激励将士斗志,号召各地民众响应太平天国起义,杨秀清和萧朝贵联名发布了三篇著名的檄文:《奉天诛妖救世安民谕》、《奉天讨胡檄布四方谕》、《救一切天生天养中国人民谕》;杨秀清又提出放弃两广,继续北上,然后沿江东下,占领南京的战略目标。经过一番工作,太平军度过了危机,明确了战略目标和作战方略,起义队伍也迅速壮大。此后,起义军按照既定战略目标,攻长沙,破岳州、汉阳、武昌,然后沿江而下,连克黄州、九江、安庆、铜陵、芜湖诸城,于咸丰三年二月十一日攻占南京。洪秀全将南京改为天京,定为首都,建立起与清王朝南北对峙的农民政权。
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洪秀全正式颁布了《天朝田庙制度》,这是一份太平天国立国的总纲领,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这个纲领在政治上宣布施行乡官制度,按照每二十五家设两司马管理,上设卒长、旅帅、师帅、军帅、监军、总制等职官的军事体系,将全体民众严密地组织起来;在经济上宣布废除土地私有制,按照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实现“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的目标,同时,根据“天下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的原则,对所有财物实行绝对平均主义的分配制度。这个纲领对于号召广大民众起来与清王朝的统治作斗争,起了促进作用;但由于具有浓厚的空想色彩,加以受到激烈的战争环境的制约,实际上没有能够加以推行。
洪秀全在定都南京以后,逐渐深居简出,将太平天国的军政事务交由杨秀清统理。杨秀清针对清军江北大营和江南大营围困天京的形势,作出了三路作战主动出击的战略部署:以罗大纲率军东出镇江,监视苏、松,警卫天京的东南门户;李开芳、林凤祥、吉文元等率领二万精兵北伐,目标是直捣清王的统治中心北京;胡以晃、赖汉英统军西征,目标是占领安徽、江西的广大腹地,然后再攻打两湖,西占巴蜀。
北伐军从扬州出发,一路向北进击,势如破竹,一直打到河北,曾到达天津附近。清廷急派僧格林沁为参赞大臣,督率京师旗赴涿州阻击。北伐军转战沧州,东进静海和独流后,僧格林沁又领兵进驻永清,防堵太平军北上。北伐军孤军深入,又无后援,在清军堵击下,南撤至阜城,僧格林沁会同钦差大臣胜保等,一路尾追,包围阜城,北伐军统帅之一吉文元战死。咸丰四年四月,北伐军突围至东、西连镇,分兵为二,由李开芳率马队南下迎接援军,林凤祥留连镇固守待援。清军也分派胜保追击李开芳部,僧格林沁率兵围攻东、西连镇。僧格林沁在太平军外围挖濠筑垒,紧紧围困。两军对峙至咸丰五年春,太平军粮尽弹绝,僧格林沁乘机发动攻势,于春节那天攻陷东连镇,正月十九日又攻陷西连镇,俘获林凤祥。此时,胜保在山东高唐州围攻李开芳部,久攻不下,清廷遂将胜保逮京治罪,派僧格林沁移军进攻高唐州。正月二十九日,李开芳突围至茌平冯官屯,僧格林沁统军尾追而至。在强攻不下之际,引运河水灌太平军营垒,李开芳被迫乞降,太平军北伐失败。
西征军先后攻取安庆、九江、武昌,占领长江流域大片腹地。此时,曾国藩在湖南从团练乡民,扩编成为湘军。咸丰四年,湘军水陆两军练成,计有各式船只四百三十余艘,各种炮五百七十余门,陆营、水营各五千余人,加上水手人等,全军共一万七千多人,于长沙会齐后向太平军开战。太平军在湖南遇到曾国藩湘军顽强抵抗,先败于湘潭,复败于武昌,再败于田家镇,西线形势顿时吃紧。杨秀清再令石达开赴安庆主持西线全局。当石达开率军进抵湖口时,湘军水师已越过九江东犯。石达开率部将登高察看敌情,看见敌军以快蟹、长龙大船居中指挥,舢板轻舟往来作战,船制严整,船上都配备了西洋铁炮。各将首看了都有些害怕,石达开却很快找到了敌军薄弱环节,这就是敌军虽然船坚炮利,但那些快蟹、长龙船制笨重,难以移动,必须有舢板轻舟护卫才能发挥作用,加以湘军出长江后,连续征战已很疲倦,又连续获胜很容易骄傲轻敌,如果能够诱敌深入,先切断大船和舢板间的联系,再采取火攻,就不难取胜。石达开便亲率一军驻守湖口,另以两军驻守九江和小池口,与湘军正面相持却不与其战,夜晚则出动小股部队,袭扰敌军,使其彻夜戒备,心烦意躁。相持了一个多月后,石达开见敌军锐气已失,求战心切,突然主动撤出湖口守军。敌军果然中计,一百二十条轻舟急不可待地驰入鄱阳湖中,而笨重的大船仍留在外江。石达开见敌落入圈套,突然挥师堵住湖口水卡,将湘水师拦腰切成内湖和外江两段,然后乘夜派小船火攻敌船,取得湖口大捷。十二月二十五日晚,复以轻舟百余艘从九江、小池口进入大江,用火弹、喷筒猛攻湘军水师,毁敌大船十余艘,再群集围攻曾国藩的座船。曾国藩慌乱中弃船逃跑,羞愧得要投水自尽。湖口、九江两役,打得曾国藩苦心经营引以为豪的湘军水师溃不成军,一举扭转了太平军自湘潭败退的局面。此后,石达开乘胜率军西进,于咸丰五年二月十七日重新克复武昌,控制了天京上游。
曾国藩在湖口受挫后,不遗余力地纠集兵力进行反扑,他以胡林翼率军攻武昌、塔齐布率军攻九江,自己则坐镇南昌策应。八月,武昌告急,石达开奉命再次率军赴援。石达开分析了战场形势,认为曾国藩倾其力进攻武昌,其南昌必然空虚,从而作出了不与武昌、九江湘军正面交战,而是乘虚攻入江西。这样,不仅武昌、九江之围可解,还可控制江西,将湖南、闽浙连成一气。于是,石达开便命令武昌守军固守待援,自己则率军攻入江西,以破竹之势,连克新昌、瑞州、临江、吉安、樟树等重镇很快控制了江西十三府中的八府五十余州县,进而包围南昌。困守南昌的曾国藩果然如石达开所料,先撤九江围军回救,再撤武昌东路围军回援江西。石达开乘虚进攻江西的策略,既解了武昌、九江之围,又控制了江西的大部分地区。就在此时石达开奉命调回天京,留下黄玉昆主持江西军务。
咸丰六年五月,石达开与韦昌辉、秦日纲诸部协同作战,展开了天京外围的破围战,先后击溃围困天京的清军江北大营和江南大营,稳定了天京周围的形势。
太平天国在天京稳定以后,领导层内部斗争日益激化。洪秀全逐渐脱离实际,倦理政务,大兴土木造了壮观的天王府,迷恋起奢侈的“小天堂”生活,而将太平天国的军政事务交由杨秀清统理。杨秀清大权独揽后也日益骄横跋扈,对下滥施权威,对洪秀全也屡加挫辱,竟假借天父下凡,召洪秀全到东王府,逼洪秀全封他为“万岁”。洪秀全一面被迫准其所请,一面密诏韦昌辉、石达开回京勤王。韦昌辉回京后,袭击了东王府,杀了杨秀清。由于韦昌辉滥杀无辜,激起众怒,洪秀全又下诏诛杀韦昌辉。此后,洪秀全召石达开回京辅政,但又对石达开疑忌重重,重用其胞兄安王洪仁发、福王洪仁达。石达开见此情况,遂于咸丰七年五月出走,并率大批精锐部队远征。
太平天国起义后的五位主将中,冯云山、萧朝贵在战争中相继牺牲,杨秀清、韦昌辉被杀,石达开出走,以致太平天国面临“朝中无将,国中无人”的局面。洪秀全不得不挑选陈玉成、李秀成等一批年轻将领,重新组成了太平天国的领导核心。
当时天京所面临的形势是严峻的,清军的江南大营已逼近天京城外的小水关,江北大营也移驻浦口,对天京形成合围之势。李秀成冷静地分析了这一形势后认为,当务之急是要解除天京之围,具体作战方略应先打击江北大营,再集中优势兵力分进合击,彻底击溃江南大营。咸丰八年六月,李秀成约同陈玉成在安徽枞阳举行军事会议,统一认识,重振军心和士气,会后,陈玉成统军自舒城攻克庐州,李秀成由全椒进军滁州,两军会师后,先歼灭江北大营统帅德兴阿和胜保统率的清军三千余人于乌衣镇,复大败江南大营援军冯子材部五千余人于江浦小店,再乘胜猛攻浦口,歼敌一万余人,彻底摧毁了江北大营,并乘势攻克江浦、天长、六合、扬州,恢复了天京与江北的联系,初步扭转了危局。这时,曾国藩统领湘军乘虚而入,在江西得势后,又连陷安徽数城,围攻太平军的粮食和军需物资供给地三河镇。李秀成和陈玉成协同赴援,在三河镇前后夹击,全歼湘军精锐部队六千余人,进一步改变了太平天国在战场上的被动局面。
咸丰九年春,洪秀全的同高祖族弟洪仁玕从香港辗转来到天京,他是中国最早接受西方教育和影响的人物之一。冯仁玕来到天京以后,洪秀全喜出望外,封他为干王,总理军政事务。封陈玉成为英王,封李秀成为忠王。洪仁玕、陈玉成、李秀成三人,成为太平天国后期的重要领导人。洪仁玕虽缺乏领军作战的经历,但凭他的政治经验和战略眼光,在太平天国后期的几次重大军事决策中,发挥了关键性作用。此时,曾国藩的湘军已攻占武昌和九江,进而进逼安庆,而天京外围又被清军江南大营围困着,摧毁江南大营,成了洪仁玕执政后的首要任务。他和李秀成等研究,制定了“围魏救赵”的作战方略,以奇兵奔袭湖州、杭州,引诱江南大营分兵赴援,再乘虚进攻江南大营。咸丰十年正月,李秀成由浦口赶往芜湖,商定由李世贤率部佯攻湖州,自己则率七千轻骑日夜兼程奔袭杭州。二月十七日,李秀成攻占杭州。江南大营统帅和春闻讯后果然分兵一万二千余赶往杭州援救。待清兵到达杭州时,李秀成立即弃城而出,从山间小路急赴建平,会合各路将领,分兵五路直趋天京,以集中十万余人的优势兵力,一举击溃了清军江南大营。
天京解围后,曾国藩的湘军又围攻安庆。洪秀全召集部属商讨下步战略部署。陈玉成主张全力以赴解救安庆,洪仁玕则认为,应乘势东进江、浙,在迅速得手后再挥师西征,洪秀全采纳了后者的意见。咸丰十年四月,李秀成引兵东征,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接连攻占丹阳、常州、苏州、嘉定、嘉兴等十余州县,进抵上海城外。李秀成致函驻上海各国公使,希望他们不要干涉太平军的军事行动,但当太平军第一次进攻上海时,却受到了中外反动武装的联合抵抗。此时,西线太平军的处境十分危急,曾国藩集中主力围攻安庆,力图从上游打开缺口,进攻天京。八月,洪秀全急召陈玉成、李秀成回京,商讨救援安庆的办法,决定由陈玉成和李秀成分别从长江两岸领兵西征,约期于次年三月会攻武昌,迫使曾国藩分兵西援,以解安庆之围。会后,陈玉成按预定计划西进,在约定时间前十天左右进逼武昌,因安庆形势危急,仅留下赖文光一军等待李秀成到来,亲率主力回援安庆,屯军于安庆集贤关。李秀成在经营江、浙本位思想的支配下,对合攻武昌解救安庆态度消极,在洪秀全一再催逼下,直到九月下旬才领军西征。当攻黟县时,距曾国藩的祁门大营仅八十里,曾国藩已惊慌得留下遗嘱。此时李秀成若能进攻祁门,很有可能逼迫安庆围军分兵来救,但他却错过了这一良机。当他经浙西、皖南、赣北一路逼近武昌时,比约定会剿的时间晚了两个月。这时如果他能联合赖文光部南北夹攻武昌,仍能起到牵制湘军从安庆回援的作用。但他在接到陈玉成在集贤关被打败,李世贤和刘官芳分别在东平和黟县受挫等消息后,再也无心会战武昌,很快又率部循原路东撤。在李秀成放弃西征后,安庆很快失守,湘军顺流而下,直逼天京,太平天国在军事上再一次陷入被动局面。
李秀成由武昌回师后,很快攻占了杭州等地,控制了浙江和苏南大片地区,使这里成为太平天国后期的主要基地。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春,李秀成发动了第二次攻打上海的战争。此时,西方列强已确立了武装干涉太平天国的方针,并形成中外反动势力联手抗击太平军。太平军面对强大的对手,仍英勇奋战,先后在王家寺击伤英国海军司令何伯,在奉贤南格击毙法国海军司令卜罗德,在青浦县俘获常胜军副统领法尔思德,在松江城围困华尔统帅的常胜军。就在这个时候,湘军曾国荃的部队在安庆沿江东下,五月初已进驻天京南郊雨花台,彭玉麟的水军也进泊金陵的护河口。洪秀全一日连下三道严诏,要求李秀成赶紧回援天京。李秀成被迫将主力从松江撤回苏州。李秀成原打算暂时避开湘军的锋芒,将粮食、军火、物资运集天京,作长期守御的准备,主力则在外谋发展,待两年后湘军疲惫厌战时,再集中全力将他打垮。在受到洪秀全严厉责备后,他不得不留下谭绍元、陈炳文等率领十余万精锐部队守卫苏、杭,亲自统领十三王的军队回援天京。
李秀成率军回天京后,发动了长达四十六天的天京会战,但最终未能解天京之围。在正面强攻失利后,洪秀全令李秀成发动“进北攻南”的新战役,即渡江北上皖、鄂,会合在西北作战的陈得才部,将战火引向曾国藩的后方,迫使天京外围的湘军回师救援,以解除天京的压力。李秀成虽勉强执行了命令,但内心并不赞成这一计划,进军至六安便借口缺粮而南返。
太平军“北进攻南”再遭失败后,湘军很快合围天京,李鸿章的淮军和常胜军乘势进攻苏南和浙东太平军,左宗棠率领的湘军也从浙西方向发动进攻,战场形势对太平军已十分不利。同治二年,苏州失守,李秀成赶回天京,向洪秀全提出“让城出走,别作他图”的建议,即放弃天和江浙根据地,撤军江西、湖北,会合西北太平军,另辟根据地。这一可能挽救太平军的建议,被洪秀全拒绝。李秀成不得不让李世贤等先率军赴江西就食,自己则和洪秀全一同死守天京。同治三年四月二十九日,洪秀全在天京病逝,李秀成扶幼主洪天贵福即位。六月十六日,湘军攻陷天京,李秀成将自己的战马让给幼主,保护幼主从太平门突围出城。湘军追来,幼主逃脱,李秀成被俘。李世贤等率部进入江西,遭清军堵截,又南下福建、广东边境。洪仁玕一行保护幼主进至广昌石城,遭清军夜袭,兵败被俘。
石达开出走后,曾于咸丰七年八月十六日率领二十万太平军将士从安庆出发,经建德进入江西,转战于闽浙赣之间。咸丰九年春节过后,石达开分兵两路,从江西进军湖南、广东,四月抵达湘西宝庆府,拟从这里进入四川,因受阻于清湖巡抚骆秉章部,被迫返广西。九月十五日,石达开率部攻占庆远府城,试图在这里建立政权,但因太平军在当年北上以后,广西的反清斗争已陷入低潮,地主官绅组织团练,实行坚壁清野,不时对太平军进行攻击,太平军很快陷入了粮食供给的困境。当年跟随石达开出走的军队,大都是江、浙和两淮籍人,他们在遇到困难时便产生思归情绪,不时发生哗变事件。在此情况下,石达开不得不放弃庆远城,继续流动作战。两个月后,彭大顺等六十七名将领集体反水,率领二十万大军回归天京之路。石达开在屡受挫折,众叛亲离的情况下,被迫率领亲信返回家乡贵县。石达开一度想隐居山林,但又被清廷追捕,只得重新聚集部队。咸丰十一年八月,石达开又聚众数万人,从贵县北上,出广西,入两湖,至同治元年春,又从湖北利川进入四川,沿途招兵买马,到涪州时,队伍已扩大到二十余万人。因受清军阻击,无法前进,石达开游移作战于鄂、川、黔、滇边境。同治二年春,石达开部署兵分三路,进军四川。石达开率主力从云南昭通,抢渡金沙江,抵达四川宁远府时,其余两路军在途中受阻均折回。石达开率军继续北上,进抵安顺场时,受阻于大渡河,激战二十余日,也未能突破重围。在进退维谷之时,石达开写信给四川总督骆秉章,表示愿意“舍命以全三军”,即以牺牲自己来保全部下。同治元年四月,石达开带着五岁的幼子石定忠投清营,被解至成都后遇害。
太平天国于清道光三十一年(公元1850年)十二月在广西金田村起义,兵出广西,进湖南,入湖北,然后挥师东下,攻克南京,改称“天京”,定为首都,形成与清朝政府对峙的局面。太平天国在兴盛时期,由于领导层追求享乐,争权夺利,内部矛盾加剧,终至发生相互残杀的“天京事变”,太平天国也因此由盛转衰,并于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归于失败。太平天国十四年的兴亡史,反映了太平军将领与清军作战的谋略和才能,取得了许多重大战役的胜利,给清军以沉重的打击;但太平天国同历史上许多农民起义一样,都有自身的弱点和局限性,最终归于失败。
太平军席卷半个中国时,为何天地会只能在两广小打小闹?
为何天地会只能在两广小打小闹?天地会是一支农民起义军的名字,他们只能够在两广处小打小闹的原因是,首先他们是农民严重缺乏战争策略,知识储备不够丰富,没有强有力的战争器械。其次就是英国参与了绞杀天地会。最后就是天地会面临的军队十分的强大。
太平天国运动其实就是农民起义运动,其中最为强大的是一只名叫天地会的农民起义军。他们是如此的强大,仅仅在两广处小打小闹也是有一定理由的,原因有以下三点。
第一点就是,农民起义军顾名思义就是由农民组建成的,而农民他们自身的知识和战斗力都不是十分的强,他们没有经过特别的训练,也没有强有力的战争器械。同时他们也缺乏战术眼光,所以最终被清军打得落花流水。
第二点就是,英国军队参与了绞杀天地会。当初英国以林则徐虎门销烟为借口,发动侵华战争,最终我国抵抗不足,便与英国签订了《南京条约》,被迫将香港割让出去。而天地会所发动的起义正是在广州一代,靠香港十分的近。英国为了不让起义军波及到香港,于是便参与一同与清军绞杀天地会。
第三点就是,其军面对的敌人十分的强大。当时在两广地区统领的是叶名琛,而叶名琛军事水平比较高,同时他具有极强的战术眼光,在我方出现问题时,及时补救,与天地会一战高下。他的评价就是不战,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
天地会的历史早于太平天国。早在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之前,天地会已经活跃于广东、广西地区,并利用传单宣传“反清复明”的内容。
香港总督戴维斯曾经在回忆录中提到:1828年10月,有一家公司的先生在澳门新教徒墓地上发现了一张传单,其内容为:“大哉中华,盛兮天朝,千方来供,万国来朝,妖胡窃篡,此恨难消,招兵买马,义棋高举,整军轻武,誓灭满妖。”
这说明,从那时候开始,天地会已经试图唤醒汉族人的民族意识,吸引有志于推翻清朝腐朽统治的人加入天地会。
1851年,洪秀全在广西发动金田起义后,天地会观望了一段时间。1854年,清廷被迫调动广东地区的府库和军力,前往长江流域进剿太平军,对广东地区的管控力度有所减弱。在太平军的鼓动下,广东、广西等地的天地会纷纷发起武装起义。
1854年6月10日,天地会首领何禄率先在惠阳至番禺的东江两岸地区揭竿而起,响应太平军。7月5日,天地会首领陈开率会众在佛山起义。9月,天地会首领胡有禄、何贱苟与朱洪等人在广西灌阳发动起义。
对此,咸丰皇帝不无愤恨地说:“江南逆匪,潜遣伙党回粤,勾结丑类,同谋滋事。”
两广地区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天地会起义,当属陈开。陈开率部攻占佛山后,横扫广东、广西两省,并在广西浔州府(今桂平)建立大成国,有力地配合了太平天国运动,沉重地打击了清朝政权。
不过总的来说,天地会起义与太平军相比,规模和影响力都远远不及。太平军活跃于广西、湖北、湖南、安徽、江西、江苏、浙江、河北、贵州、福建、山东、山西、广东、四川等省,并在多个省份建立了较为稳固的政权。太平军最远打到天津附近,直接威胁到清朝的核心统治。天地会起义则主要局限于广东、广西地区,最远也不出湖南、贵州等地。
这是为什么呢?
一是天地会起义面临的敌人更加强大。
当时,两广地区的最高军政长官是两广总督叶名琛和广东巡抚柏贵。
叶名琛就是著名的六不总督:不战、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那是他与英军对阵时的表现。事实上,叶名琛颇有军事水平,在进剿天地会起义时干脆利落、心黑手辣,下令“凡昔通匪者,吏民格杀勿论”。柏贵与叶名琛在进剿天地会起义时通力合作,成为“督抚和睦相处”的典范。
为了弥补清军武器装备的不足,叶名琛和柏贵还奏报朝廷,用广州红单商船充实水师,购买多尊外国火炮运往水师各营,极大地强化了清军的武器装备。
二是英军参与进剿天地会起义。
两广地区紧挨着香港。英国担忧两广地区的天地会起义,会波及到香港地区,不惜动用军队帮助清朝进剿天地会起义。1855年,当陈开率领的天地会起义军围攻广州失败,不得不退到海上时,英国出动军舰,几乎把所有北里湾和石浦港的天地会起义军船只击沉,并伙同清军成批地捕杀起义军战士。
在清军和英军的联手进剿下,天地会起义军始终无法获得更大的发展。
三是天地会起义缺乏能征善战的将领。
我们知道,太平军中名将辈出,前期有杨秀清、萧朝贵、韦昌辉、石达开、胡以晃、秦日纲、林凤祥、李开芳等老将,后期有李秀成、陈玉成、谭绍光、黄文金、李世贤等新秀,表现得都很抢眼。就连石达开部下一名不起眼的部将李文彩,也能在清军的围追堵截之下,在贵州坚持抗战达10余年之久。
天地会与之相比,缺乏石达开、李秀成这种能征善战、独当一面的大将。不管是陈开、李文茂,还是何禄、胡有禄、何贱苟、朱洪等人,都不太擅长军事指挥,也缺乏战略、战术眼光,面对清军只知一味进攻,不知防御和退守,更不懂得利用伏击战等战术。
四是天地会起义各自为战。
天地会起义在各地此起彼伏,场面很壮观。然而,各地天地会起义军没有建立起一个领导核心,彼此之间又不会协同作战,陷于各自为战的地步。这与天地会的传统有关。天地会属于秘密帮会组织,向来具有山堂分立,互不统属的弱点。发动武装起义后,这个弱点没有克服,反而更加严重。
比如,陈开指挥天地会起义军围攻广州之际,其他地区的天地会起义军竟然采取围观态度,没有进行配合作战。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再比如,陈开在广西建立“大成国”后,册封了五王,可这五王不听从陈开的号令。
一盘散沙的天地会起义军,自然很容易被清军各个击破。
【参考资料:《清史稿》《大成国的反清起义》《天地会》等。
谁能活得好好的不要命了搞什么富贵?
另外你就想当时那个朝代,未必战功一定有大的奖赏官员为何要拼了一家老小的性命去反抗。
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罢了。老百姓又不是都活不下去了。
少数混的极惨的才去掺合那个。你说混成那样脑子能有多少,智商恐怕都在一般人之下。
所以也就是小打小闹。
太平天国4次打入福建,为何始终无法立足呢?
太平天国曾经4次打进天国疆域的东南方向——福建,但始终没有站住脚,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当时的太平天国不够强大?还是说福建人骁勇善战不好惹吗?
太平天国运动从广西杀到湖南之后,紧接着就采纳了东王杨秀清的作战方略,开始沿江西下,席卷荆襄之后又横扫东南,此时的太平天国,几乎打下来东南半壁河山,让北部的清朝大本营北京方面如坐针毡。
但是,太平天国的主要影响范围却是极其有限的,有些地方并没有打下来,比如说福建和广东,广东的话其实还比较好理解,因为这个地方各路势力错综复杂,而且比较封闭,所以广东没能打下来是情有可原的。但福建没能打下的话,这就有点疑问了,为什么太平天国不能够将福建打下来呢?
实际上,太平天国到了后期的时候,由于上游与清军的战事艰难,所以太平天国想着要东下去弥补弥补。因此,太平天国以优势的军力打下了苏浙大片富庶的地区(“挺进苏浙”),并建立了以苏州为省会的“苏福省”。这片区域,可以说是太平天国最后几年经济供给的主要来源,堪称天国经济命脉。
那么,既然浙江已经打下来了,那干嘛不趁机进攻,不继续南下福建将其攻占,使其连成一个新的整体呢?
其实,挺进福建,太平天国是有过这个想法的 ,但是却一直都打不进去,而且即使是打进去了,似乎也根本没办法守住,都是打完了又撤走。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实际上:由于福建山地太多,而且相当陡峭崎岖,只有沿海一带才有极少的平原,所以这个地方很难有势力能全部控制,顶多只能控制一小个一小个的根据地,没办法连成一片,所以战略回旋余地都很小。基本上,如果碰到敌方势力大力清剿的话就完了。再加上农业时代闽省的开发同样受到地形条件的限制,物资产出很有限,也很难给予太平天国大军经济上的支撑。因此,可以说,即使打下福建,对太平天国而言,本身并没有太大的战略意义。
太平天国最后覆灭,是因为和吴三桂一样犯了哪个错误?
在我眼里,大平军去攻占经济中心,这反倒是战略上的一大败笔!所谓的占了点钱财,却丢了天下,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就跟当年吴三桂起兵失败一个道理!
当年吴三桂从云南起兵,一路上势如破竹,长驱直入,清军一败再败,溃不成军,本来形势一片大好,恢复汉人江山指日可待,但吴三桂却没有趁胜快速北上,直逼满清中心北京,却南下横扫福建,广东和江浙一带,虽然这些地带是中国的经济中心,江南富庶,鱼米之乡,攻下这里就有了稳固的后勤基地,但也丧失了宝贵的时机!
康熙趁着吴三桂主力横扫江南的工夫,调集全国兵马和粮草,和吴三桂主力决战,逐渐清军稳住了阵脚并且恢复了元气,从最初的混乱中恢复过来!清军南下和吴三桂主力展开最终决战!
最终吴三桂战败,危机时候又染了重病翘辫子了,由于独生子以前在北京作为人质,吴三桂起兵后,康熙把吴三桂的儿子满门抄斩了,吴三桂唯一的血脉子孙只剩下个身边的一个孙子,还年幼未成年!吴三桂染重病挂了,只能由自己未成年的孙子来继承,群龙无首,更加速了吴三桂军的全线崩溃,最终被康熙彻底灭了,平定三藩之乱!
太平天国其实也是犯了吴三桂当年同样的错误,太平军从福建起兵,一路势如破竹,声势越来越大,最初起兵包括士兵家眷在内总共才两千人,可到了南京城下已经达到五十万人!腐败无能的清军一路上溃不成军,毫无战斗力!可以说太平军形势一片大好!
如果这时候没有去贪图享受和富贵,不去浪费时间和兵力去横扫鱼米之乡的江南江浙地带,而是立刻主力北伐,以当时士气正旺,锐不可当的太平军,腐败无能,毫无战斗力,一触即溃的清军,太平军可用不上半年就能横扫北方,攻破北京,到那时候,大局已定,满清也无力回天了,那时候再去夺取江南只能说是戳手可得,不费吹灰之力,也不那么紧迫!可太平军却偏偏贪图富饶之地,分兵去攻掠江浙,攻占南京,白白浪费了宝贵的时间,也给了满清喘息之机!
满清不会坐以待毙,也在想办法,一方面是求援于西方列强,请求西方列强来镇压太平军,西方洋枪队奔赴中国,协守上海!第二方面,清廷自知清军正规军腐败无能,已经不堪一用,毫无战斗力,慈禧下诏,允许地方训练乡勇团练,抵御太平军,曾国藩就是组织湘军团练,最终成了灭太平军的主力!等太平军缓过味来,才开始准备北伐,继续灭满清主力,已经丧失了宝贵的时机了,两万太平军北伐被打的全军覆灭,从此以后,太平军再也不敢提北伐的事了!
太平军虽然掠夺了不少的钱粮,发了一笔财,但却丢了天下,最终灭亡!
太平军北伐为什么会失败?原因是什么
太平天国北伐的伤亡情况如何?两万孤师悲壮远征,最终全军覆没!
1851年,随着拜上帝教徒在金田发动了起义,太平天国运动正式爆发,由于清朝政府此时实在是无能。仅仅两年多太平军就打下了南京,占领东南半壁河山,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南京,改为天京,建立政权。
建立政权后,太平天国的军事策略有三,一是西征,打下长江中游的安庆,九江,武昌等地,使其能够成为天京的上游屏障并且控制长江水道;二是破围,打击清军在南京南北设立的江南,江北两个大营,解除清军对南京的围困;三是北伐,意图直接将清朝赶出北京,彻底摧毁其统治。
1853年5月,太平天国军政方面的实际控制人,东王杨秀清派遣悍将林凤祥,李开芳,吉文元等人率军两万,浩浩荡荡开始北伐,意图打下天津,固守待援,等到后续部队感到后,一举攻灭京师。
按理说以两万人的队伍要从安徽打到京畿重地实在是天方夜谭,但此时清军战斗力实在太差,太平军一路攻城略地,势如破竹,沿途还大量扩军壮大队伍,而清军毫无招架之力,除了怀庆知府颜炳焘等少数官员勉强能挡住一阵外,其余简直是一触即溃。
太平军机动灵活,即使受些阻碍也能成功脱困,最后竟然从山西打到了直隶,8月28日竟然还打下了离保定仅仅六十里的临铭关,9月,太平军打下天津外围的静海和独流镇,五万太平精锐剑指津门!
此时京城一片鸡飞狗跳,咸丰紧急调兵增援,清军扒开运河大坝,利用洪水挡住了太平军攻势,也把战争拖到了冬天。这样局势就很不利了,太平军多南方人,受不了北地严寒,加之此时各路清军十余万人陆续抵达,太平军困守静海,到了1854年,力渐不支,只能南下突围。
可由于太平军前期目标仅仅盯着北京一地,根本没有占领州府,所以后撤非常艰难,而北伐的援军也被清军挡在山东,再无法前进,这使得北伐军残军只能孤军奋战。1855年3月,各路后撤的太平军陆续被清军消灭,北伐大军全军覆没。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