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为什么要任用曾经想要抓他哥哥的太史慈

发布时间: 2023-10-26 12:01:34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03

被曹操看中却不可得的太史慈是怎么得到孙权重用的?太史慈,成名于江南,但他是山东龙口人,属于地地道道的北方大汉,当时的山东地界属于...

孙权为什么要任用曾经想要抓他哥哥的太史慈

被曹操看中却不可得的太史慈是怎么得到孙权重用的?

太史慈,成名于江南,但他是山东龙口人,属于地地道道的北方大汉,当时的山东地界属于曹操的势力范围。太史慈成名相对较晚,早年多是混迹在底层,曹操起兵之初,同太史慈几乎没有任何交集。最早发现太史慈的人,是建安七子之一,十岁让梨的孔融。太史慈效力孙策之后,逐渐成长为一代名将,而曹操劝降太史慈也是这个时间短。此故事记录在《三国志》中,翻译成白话文就是:曹操听说太史慈很牛,就让人给太史慈写封信,信中并没有劝降之词,只放着中药“当归”,意识就是说太史慈,你是山东好汉,应当脱离孙策,回归故里,侍奉母亲。

从上文的故事中,可以看出曹操虽然是劝降太史慈,但是并没有说太史慈一定要在曹操手下效力,这主要是因为太史慈对曹操其实没有太大好感。一方面是因为曹操的出身不好,而且名声和手段让太史慈鄙视;另一方面太史慈的“恩人”孔融对曹操也比较敌视,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太史慈看不上曹操也属合情合理。曹操劝降太史慈,其实也没有尽全力,毕竟他也了解太史慈的为人,而且曹操对孔融的态度,决定了孔融的“小弟”太史慈绝对不会追随曹操,真要追随了曹操,曹操也未必相信太史慈了。

太史慈,无论是武力值,还是个人素质方面,在早期的东吴集团绝对都是“一等一”的干将,而孙权上大位之时,年仅15岁,在集团内部实力较弱,根基不稳,只能依仗孙策留下的“班底”,所以孙权重要太史慈也属于情理之中的事情。不过,从孙权的性格来看,孙权对太史慈的作风,应当不以为然。东吴集团中,实力最强者当属孙权,而他的性格更为仁义,决断力超级强,三国主公中,孙权的决断力仅次于曹操,遇事不纠结的能力,应当排名第一。孙权的性格决定了,他很重视太史慈之类的将领,但是骨子里又对他们比较轻视,毕竟他们都属于武人,所以说孙权可以“重用”太史慈,但是并不重视他。

太史慈,在东吴集团中,地位其实并不是特别高,主要负责东吴后方工作,而后方工作最需要信任,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孙权确实重用太史慈。不过,任何事都有两面性,长期活动在后方,就说明太史慈在临敌方面有所欠缺,往往会有盲目性和冲动的选择,从这个角度来讲,孙权对太史慈还是比较轻视的。这个结论从《吴历》中可以得到,太史慈之所以投降孙策,是因为孙策打败了太史慈,并且生擒活捉了太史慈。孙策绝对是武力值爆表的将领,属于冲动型,而太史慈面对冲动型将领竟然被抓了,可见太史慈的隐忍能力更差,所以将其放在后方,还是比较妥当的。

孙策死后,其弟孙权也是很看重太史慈,让他统帅南方的军队对抗刘表,甚至曹操都听说了太史慈的勇猛,暗示太史慈投靠他,不过被拒绝。
太史慈是个嫉恶如仇,公正刚直的人,他在与孙权的战役中惜败,但却与孙权不打不相识,孙权很是欣赏他,最终他投降于孙权并得以重用。
太史慈在神亭岭上遇到了出来巡视的孙策,后来,刘繇被孙策打败,太史慈也被俘虏了,孙策跟太史慈可以说是不打不相识,亲自解开太史慈的束缚,本来太史慈就不被重用,很感动,所以就投降了孙策,后来还帮孙策带回了上万的军队。

三国名将孙策太史慈关系有多好

孙策太史慈

孙策太史慈是历史中的两位知名人物。在三国演义中也多有提及。孙策是东汉末年孙坚长子,也是后来吴国君王孙权的哥哥,为孙家确立在江东的地位立下汗功劳。太史慈是东汉名将,原是刘鹞的部下,后来被孙策收于军下,成了他的大将军。为后来孙权奠定王位也立下了功劳,帮助孙权治理南方。

太史慈剧照

孙策太史慈的友谊建立在彼此赏识和信任的基础上,留下很多佳话,还产生了一个习俗,就是在南方人家里喜欢挂猪腿肉!据说是为了纪念孙策和太史慈,也是希望能为家庭带来庇佑和幸福。

具体来说孙策和太史慈这两个人物的相识源于一场小战争,当年孙策脱离袁术管制之后占山为王,想召集各路英雄司机东山再起。于是要成立强盗联盟,消息被刘鹞知道了,便让太史慈去请他。两人一见面因为误会就打起来。孙策从小习武,太史慈也是东汉名将,两人打的难舍难分,100多回合也不分胜负。经过这场战争。孙策很赏识太史慈的能力,太史慈为孙策留的肉也舍不得吃,悬挂风干拜祭起来,便说要拜太史慈为大将军。太史慈对于孙策对自己的认可也很感动,便承诺会山寨之后会带自己的人马投奔孙策,孙策一点都没有犹豫便让太史慈回了山寨。

据说当太史慈回山寨时,孙策的一些手下说,太史慈只是说说而已不可信。孙策则很信任太史慈,并亲自于第二天中午带人在辕门外等。可见对太史慈的重视。太史慈也没食言,第二天真的带领人马投奔了孙策。

孙策大战太史慈

孙策是谁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孙坚的儿子,三国鼎立时期吴国君王孙权的长兄。但是太史慈是谁呢?历史上关于三国之间的战争很多,但大多是孙策与刘备,曹操之间的争霸之争。对于孙策和太史慈之间的战争介绍甚少,那么谁是太史慈?他们之间又是怎么回事?其实孙策和太史慈并不是敌人,相反还是孙策的大将军,为孙家称霸江东立下过汗马功劳。

孙策剧照

关于孙策大战太史慈的典故还要从孙策和太史慈的认识说起。古语说的不打不相识,用在孙策和太史慈身上时最恰当不过的。孙坚死后孙策投宿袁术门下,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吃不饱,穿不暖,想脱离袁术的管制,便拿家传玉溪与袁术换了些兵马,自己占山为王去了。

孙策毕竟有志向,想成立强盗联盟,消息传到刘鹞的耳朵里,就想请孙策来他山上喝酒,便派太史慈去请孙策。太史慈性子直,嘴巴笨,让孙策产生误会以为他要抓自己,两人打了起来。打着打着太史慈想我是奉命请你喝酒,你不来我就抢你的头盔,盛些肉给你留着吧,于是用孙策的头盔盛了一块猪后腿肉留给孙策。孙策后来知道了真相,就请太史慈去他家喝酒。

孙策后来看见太史慈为自己留的那块肉,很感动,便把肉供奉起来。并且拜太史慈为大将军,从此太史慈跟随孙策南征北战,结下深厚友谊。据说在黄山一带,家家墙上都挂着猪后腿肉的习俗来源于此。孙策大战太史慈结交了挚友,留下一段佳话。

孙策以玺借袁兵

孙策以玺借袁兵这里的玉玺是指大汉的传国玉玺,当年群雄讨伐董卓时,孙策的父亲孙坚率先打入洛阳,在一口枯井之中发现了一个宝盒,其中正是传国玉玺。这时出现许多抢夺传国玉玺的人,孙策的弟弟孙权认为,玉玺不过是一块招致灾祸的石头不要也罢。但孙坚不舍得抛弃玉玺,为了保住玉玺从而丧命,这时玉玺才到了孙策手里。

孙策剧照

孙坚死后孙策走投无路腹背受敌,暂时投靠了袁术,几年后遇到周瑜,此时周瑜欲与孙策成大事。由于孙策的才华及背景,在战役中帮袁术屡立战功,还有了“小霸王”的称号。袁术不愿放孙策离去,但是却对孙策缺乏信任。于是孙策与周瑜商量后想出了一条妙计,就是把袁术梦寐以求的玉玺作为抵押,向袁术借兵。

果不其然,当孙策向袁术献上玉玺时袁术就丧失了理智,当场就同意了,借了孙策几千精兵。孙策毫不犹豫带着向袁术借的兵马火速赶往了自己的老家江南,向袁术借的这几千精兵为以后孙策创建的吴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也是吴国发展成以后三国鼎立局面的开端。

以上就是我个人理解的孙策以玺借袁兵这个典故的由来,现在这个典故多用于指那些目光短浅的人。告诫后人不要把一些东西看的太重,要学会取舍。不要吝啬付出,不要害怕失去,要明白很多事情,放弃也是一种回报,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濮存昕孙策

孙策大家都不陌生了,是三国演义当中的灵魂人物,替孙权打天下的长兄,有勇有谋,平定江东却英年早逝。他是孙坚的长子,周瑜结拜兄弟。曾是曹操一直要拉拢之人。由寄人篱下的状态到东进豫章、平定疆宇,最终平定江南,就连曹操都哀叹难于他争锋。确实是一位帅才。但是孙策英年早逝,被刺客毒箭暗伤,二十多岁就英年早逝。

濮存昕孙策

濮存昕大家更不陌生了,濮存昕,50年代出生的中国男演员。致力于慈善事业。濮存昕孙策的交际是94版三国演义说起,当时濮存昕是历史人物孙策的扮演者,完美阐释了孙策的性格和事迹,将孙策这一历史人物以电视的形式带进现代人的视野。

濮存昕生长在江苏一个艺术家庭,从小受艺术的熏陶,让濮存昕有一些儒雅的气质,也让濮存昕具有了演技天赋。后来在下乡做知青,让濮存昕得到了历练,气质中多了男子汉的气概。后来濮存昕到话剧团工作,让他学到很多演戏的技巧,为以后走进荧屏奠定了基础。饰演的孙策角色也很适合濮存昕。孙策外形俊美又有硬汉的气质。据悉导演也是看到了濮存昕的潜力,让他饰演这一角色。最终濮存昕因为这一电视剧被家喻户晓,这确实与濮存昕对于孙策这一角色的诠释到位密不可分。

濮存昕扮演的孙策,外形潇洒,举手投足之间都有大家风范,带有江南男子特有的气质,但是又是战乱年代、国仇家恨,又渲染上了帝王的霸气。这些在濮存昕身上得到很好地诠释,可以说濮存昕饰演的孙策是一代经典。

沙溢孙策

沙溢是二十世纪70年代出生的演员,对于他的认识是从《武林外传》开始,白展堂一角深入人心。后来又在2021年饰演新《三国演义》中的孙策一角,当然也带来了新旧两个版本的比较。关于这两部同一题材的电视剧,不同导演的拍摄,以及不同演员的扮演,给我们也带来了不一样的感受。

沙溢孙策

不知道是先入为主还是经典演绎所致,大家普遍认可濮存昕饰演的孙策,最大角度还原了战乱年代孙策这一人物。沙溢孙策则带来了很多现代的气息。就一如他自己所说:要演绎一个不一样的孙策。但是终究不是太得观众认可,他当年放弃赵云饰演的孙策也没有《武林外传》中的白展堂刻画的饱满。有许多观众都讲一看见沙溢就想笑,就觉得他在演喜剧片,不适合孙策霸王的形象。

但是沙溢确实也给大家带来了亮点,比如葵花点穴,摒弃以往历史人物遗留在人们心中的那种死气沉沉的认识,认为战乱年代大家都是暴躁的,战乱年代霸王都是残暴的认识,给我们带来一些温馨,孙策也是注重儿女情长之人,也是有血有肉之人。

也许沙溢和濮存昕所饰演的孙策最大不同是角度的不同,濮存昕饰演的孙策注重还原历史,还原《三国演义》给定的人物。沙溢饰演的孙策则更注重挖掘他不被人知,或者是在历史条件下刻意压抑的一面。无乱如何,沙溢也是按照他的理解和导演的要求诠释了新《三国演义》中的孙策这一角色。让我们多角度了解了历史英雄人物的性格。

孙策绰号

孙策,东汉末年孙坚的儿子,字伯符,是吴郡人。东汉末年割据江东一带的一股势力,也是东汉末年众多群雄之一,是后来三国之一吴国的奠基者之一。关于孙策绰号在《三国演义》之中多有记载,孙策绰号为小霸王。

其实孙策小霸王的称号在历史上是没有的,是在三国志中给与的称号,三国志的作者拿孙策与历史上的项羽进行比较,两人同为江东人,项羽被称为西楚霸王,所以孙策被三国志的作者称为小霸王。

孙策被称为小霸王与他的性格有关。孙很自信也很具有政治头脑,从他不盲从袁术称帝就可以看出这一点,但是孙策的缺点就是喜欢杀人并且死要面子,这与项羽很像。有史料记载:孙策知道一个文人叫高岱,于是想与他伦学问,但是高岱对于孙策的问题皆回答不知道,孙策又听信小人所言,认为是高岱瞧不起他,于是将高岱关押牢房。这是所有的文人都来为高岱求情,孙策一看,觉得此人竟能让这么多人为他求情,更加没有面子,觉得此人不能留,于是就把高岱杀了。这一点与霸气又自大的项羽很像,可能这也是后人做书时将他冠于“小霸王”绰号的原因!

所以小霸王的绰号不是说孙策沙场多厉害而是讲孙策性格做事很霸道,是江东一霸其实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人非完人孰能无错。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普通百姓都有缺点,小霸王的绰号也算是后来文人对孙策的一种片面吧。

孙策手下有哪一个猛将英勇善战,曹操亲自写信招揽?

这个人就是太史慈,在孙策手下骁勇善战,他的威名被曹操知道以后,曹操亲自写信招揽,想要重用他。不过呢,他并没有选择曹操,还是在孙策手下,本以为还有发光发热的时候,谁知道孙策却英年早逝。接任的孙权并没有太看重太史慈,所以他后来也是觉得有点抑郁,直呼自己不得志。不过,这也是个人的命,没有办法。

至于说曹操为何要亲自写信招揽太史慈,我们可以从太史慈的生平说起。其实太史慈本人真的是个猛将,而且还是个非常英勇的神箭手。当然了,他刚开始并不是孙策手下的。先说说他的一些英勇的片段吧,比如说那次孔融被黄巾军包围之时,他本想全孔融赶紧出兵讨伐敌军,但是孔融呢,却不愿意听从他的建议,宁愿选择等待外援。结果傻眼了,包围他的人越来越多,后来是太史慈只身冲出重围,让刘备前来支援。这件事情中可以看出太史慈这个人的人品还有他的武艺,如果没有高强的武艺傍身,哪有这么容易就突出重围啊。

然后是他和孙策的对战,我们都知道孙策被称为小霸王不是没有理由的,他的武力值也是相当高的,孙策曾经和太史慈大战了一场,双方没有分出胜负。不过后来他在抓刘繇的时候,太史慈还是落在了孙策的手里。但是孙策并没有杀他,反而对还让他统领东吴兵权,至此以后,太史慈就在孙策手下英勇杀敌了。

最后就是让曹操亲自写信招揽的原由了,是因为有人在城墙上辱骂孙策,被太史慈直接用箭射穿手腕钉在柱子上。这件事情震惊了曹操,曹操这人大家都知道的吧,一直都很爱才的,所以马上就写信招揽他,只可惜人家只想效忠孙策。

孙策手下英勇善战且被曹操亲自写信招揽的猛将是太史慈。不过曹操不是写信招揽,而是派人给太史慈送了一味中药“当归”,意思让他投归曹操。
这个猛将是太史慈。曹操招揽太史慈当然是因为太史慈十分勇猛优秀,而且是被俘虏才成为孙策手下,但是太史慈拒绝了曹操。因为孙策捉到太史慈以后,不是威逼利诱,而是亲自给他解绑,收服其心,而太史慈也是重情重义之人,当然不会背叛孙策。
太史慈,这个人是个神箭手,能在很远的地方精准射中城墙上人的手腕,并且骁勇善战立下很多功劳,曹操得知后都亲自写信招揽他。
孙策有个叫太史慈的人非常的善战,并享受到了曹操亲自写招揽信的待遇,但是太史慈一直留在东吴。虽然太史慈在东吴,但是孙权并不重用他,太史慈临终前也感叹自己不得志,或许也后悔了吧。

《新三国演义》中孙策死后,孙权上位。他是怎样管理他哥哥以前的部下,令他们效忠自己的?

孙权的性格特点:头脑冷静、深谋远虑而又雄心勃勃。

在赤壁之战的整个决策和战斗过程中,体现了孙权怎样的性格特点?

孙权是拒操的决策人物。周瑜称他为“神武之才”,曹操也有过“生子当如孙仲谋”的赞叹。但为什么当曹操“旌麾南指”时,是“迎”是“拒”,孙权却“犹豫”而“不断”呢?

这是因为:曹操带兵几十万,破荆州,下江陵,所向披靡,势如破竹。这一严重形势,作为东吴首领孙权,是必须慎重思虑,不能掉以轻心的。每遇大事,先慎重考虑,再作出决策,这才是主帅的严谨风度。孙权正是这样。张昭等投降派提出了“三虑”,孙权不能不深思熟虑,仔细掂量。孙权察觉到张昭等人的言论是错误的,但又没有立即吐露出半点声色。这就表明孙权是一个头脑非常冷静,遇事从容、镇定,深思熟虑的“雄才”。

拒曹,本是孙权原有的想法。他派鲁肃去联合刘备,就是为了“共治曹操”,但由于张昭引出“三虑”,因而思谋未决。他仔细听了诸葛亮、鲁肃、周瑜关于敌我双方力量强弱的具体分析,权衡“拒”、“迎”的得失之后,毅然决断“当击”;而且“拔刀斫前奏案,曰:‘诸将吏敢复有言当迎操者,与此案同!’”他的语言,他的态度,他的感情,何等坚决!

孙权,其实早有战备。在周瑜当夜请战时,孙权说:“已选 三万人,船、粮、战具俱办”,就是明证。至于“前发”、“后援”的军事安排,以及作战万一失利时的对策等,都作了周密的布署。孙权这种深谋远虑而又雄心勃勃的性格,是在曲折起伏、发展变化中表现出来的,因而显得非常细致、完备,人物形象十分鲜明。
孙权倒是没什么本事,就是孙策托付的几个重臣,周瑜、张昭等把事物打理的都非常好。

《三国演义》东吴的武将谁的武艺最高?哪个是最佳统帅呢?

汉末三国,天下大乱。群雄逐鹿的《三国演义》当中,出场最多的人物应该就是武将了。《三国演义》这部小说也花费了大量的篇幅讲述武将们的故事。魏、蜀、吴三家各有武艺高强,才能卓越的武将,曹操身边的张辽、典韦,刘备身边的关羽、张飞都是赫赫有名。而东吴孙权这边也不甘示弱,太史慈、甘宁、周泰、程普毫不逊色。

那么东吴武将众多,究竟哪一位的武艺最高呢?谁又适合统帅三军呢?

其实说起东吴的武将大家更熟悉的应该是周瑜、陆逊等人,东吴的几场大胜仗都是他们指挥的。但严格意义来说他们是帅才而不是将才,制定战略战术,统筹全局是他们的工作,但战场冲锋杀敌,还真是用不着他们。太史慈、甘宁、周泰、程普等人都是战场厮杀过的,要说东吴武将中武艺最高的还要从他们当中挑选。而很多人公认的东吴的武将谁的武艺最高者就是太史慈。但是武艺最高的人可并不是一定是最好的统帅,统领三军的最佳人选还是陆逊。

先来说太史慈。

为何说太史慈是东吴武将中武艺最高的人呢?这当然要归功于他在小说中的表现。在《三国演义》中,太史慈曾经多次与他人作战。他第一次出场是在小说的第十一回:刘皇叔北海救孔融,吕温侯濮阳破曹操。

太史慈弓马娴熟,武艺高强,在江湖上有些名气。所以孔融对太史慈的母亲一直非常照顾。后来孔融所在之城池被黄巾军围困。太史慈的母亲让儿子去救恩人。太史慈单枪匹马杀入了黄巾军的阵营,一个人敢跟一支队伍较量,在《三国演义》当中可就只有赵云能跟他有的一拼了。但是赵子龙单骑救主,七进七出的时候可是曹操下过命令的,不准士兵伤害他,要不然赵子龙也不一定能全身而退。太史慈可没这待遇,千军万马之中来去自如,武艺绝对高强。

在《三国演义》中第十五回的神亭岭一战中,太史慈再次出现,跟素有江东小霸王之称的孙策打了一仗,两人大战上百个回合都没能分出胜负,孙策的武力值在《三国演义》中也算不错的,太史慈在想要活捉孙策的前提下能与他战斗如此之长的时间,的确是难得。也正是因为这一战,孙策收服了太史慈,让原本是刘繇属下的他成为东吴的一员大将。

另外,程普、张辽都是《三国演义》中武艺高强的武将,太史慈也曾经与他们交手过,他与程普大战了三十回合还没分出胜负,比试就被打断了。而在太史慈人生最后一战中遇到了张辽。在合肥城一战中,太史慈先是跟张辽大战七、八十个回合没有分出胜负。逼得张辽使出毒计安排士兵偷袭太史慈的军队,导致太史慈死于乱箭之中。

武艺最高的大概是甘宁,胜率最高,斩敌人最多的一个将领,最佳的统帅无疑是周瑜,没有周瑜,就没有后来孙权的东吴。
武艺最高应当属甘宁,而最佳统帅应该是孙权的哥哥孙策。
太史慈的武艺最高,曾经跟孙策打平,并且能跟张辽战得不分胜负;陆逊是最佳统帅,在夷陵之战中,以少胜多,大败刘备。
我认为东吴孙策武艺最高,有小霸王之称。陆逊是最佳统帅,火烧连营打败了刘备率领的蜀汉主力军。
本文标题: 孙权为什么要任用曾经想要抓他哥哥的太史慈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340166.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文物为什么会被直接写上编号中华民族同化外来民族的能力有多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