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智伯无德而亡对你的启发

发布时间: 2023-10-10 16:01:38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87

读“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有感《论语·述而》中讲“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国际儒学联合会副会长钱逊先生释义为...

谈谈智伯无德而亡对你的启发

读“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有感

《论语·述而》中讲“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国际儒学联合会副会长钱逊先生释义为:德者,得也。能把道贯彻到自己心中而不失为德。意思指:立志于道,据守于德,依靠于仁,游习于六艺之中。虽四句,十二字,却对做人提出了四个方面的要求,即立志要远大,以大道为志,行动要以德为根本,立足仁义,要精通各项技能。《论语》这本书正是围绕这四项展开的论述,为何立志,什么是德,什么是仁,如何才能做到德和仁。

孔子的这一思想延伸到现代仍然适用。“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仍然是现代为人处世的标准,自我修养的目标,一个人只有志向远大,不局限于眼前利益,才能更好的规划自己的发展之路,有步骤有目标的去学习,去钻研。立志是一个人行动的根本。志向越远大越会激发人不断前进。行动坚持道德,以仁义为本心,才会产生正能量,自然会凝聚人力,受众人的爱戴和支持。反之,一个不修德行的人,自然人人敬而远之。因此,不论是做大事,还是做小事,都要遵守道德标准,施展仁义,宽于待人。

“游于艺”在当时的时代是指六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这六艺涵盖了当时国家发展所要求人才应具备的技能。而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关系的变化,国家发展已经不局限于这六个方面,有了更多的技术领域,例如计算机应用,化学技术的应用等等,所以这句话放在现在的理解也更广泛,它涵盖现代各项技术。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精通时代所需要的各项技能。不过,在古代由于知识结构简单,六艺属于日常技能,所以对人才的要求是这六艺都要精通。但在现代社会,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科技水平的提高,每门学科的知识更加渊博,即使穷一生之力都未必能够学懂学透,所以,我对这句话在当代环境的应用是:一个人应该必备基础学科的知识,但要精通于至少一项专业技能,这样才能实现你的理想,实现你的价值。让专业的人去做专业的事才能发挥最大的效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进而推动整个国家的进步。但如果你什么都学一点,则实际什么都不会,所谓贪多嚼不烂,在你所处的领域也就显得可有可无了。然而,如果每个人都在自己的专业技能上发挥最大的作用,于个人,于国家都是一个巨大的飞跃。

志道、据德、依仁、游艺,四者相比,前三项为本,后项为末;前者重,后者轻。然四者均为成人之不可或缺、不可偏废。 司马光 在《资治通鉴》里分析智伯 无德 而亡时写道:“才德全尽谓之圣人, 才德 兼亡谓之 愚人 ,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 就是指 一个人 要全面发展。

性格决定成败-智伯的故事

智宣子想立智瑶做继承人,族人智果闻此事,直言进谏,未果

智宣子道:“他有五大优点:高大魁梧,精于骑马射箭,而且多才多艺,能言善辩,坚毅果敢。”

智果道:“虽然他优点众多,但是有一致命缺点,缺乏仁义之心,道德品质不如智宵,有才干而无道德,恐怕今后智氏会因他的不仁而灭族。”

智伯继位之时,正直赵、魏、韩、智四家角立,当时的时势,要么就平分秋色,不相上下,要么就是一强崛起,吞并弱者。智伯当然是凭借着自己的刚毅果敢,不负众望,在晋出公三年,他便出师伐齐,并在开战后大败对手,还生擒齐大夫言庚,另外,在晋出公七年和晋出公十一年,智伯曾两次出战伐郑。多番外出征讨,智伯树立了自己骁勇善战的形象,从而壮大了智氏的势力。

而在赵简子死后,于晋出公十七年,智伯更是连同赵鞅、韩不信、魏侈,一并瓜分了范氏和中行的故地。《战国策·赵策一》里有记载“知伯帅赵、韩、魏而伐范、中行氏,灭之”。由此可见,智伯是此事的带头大哥。

但是,晋出公对此事非常愤怒,通告齐国和鲁国,欲攻打智、赵、韩、魏四卿,出人意料的是,四卿先发制人,合力击败晋出公,结果,晋出公兵败逃亡齐国,并死于途中。

而智伯把握住此良机,拥护晋昭公的曾孙姬骄为晋国国君,此后,晋国政事皆由智伯决定,这是智伯迈出的关键性一步,局势也由四家对峙,变成了智氏一家独强,逐渐地,智伯就开始了吞并三家的伟大抱负。

可是,在智伯为政之初,他确实向世人展示自己的雄才伟略,但是,也正因为如此,他自我感觉良好,在独揽大权之后,更是不可一世,嚣张跋扈。有一次,智伯与韩康子、魏桓子于蓝台喝酒闲聊,席间,三杯过后,多番戏弄韩康子,并羞辱韩康子的矮小家臣段规。

事后,家臣智国提醒他要注意这些细节,并且要以礼待人,否则今后会给自己和家族带来祸患,殊不知智伯道:“难将由我,我不为难,谁敢兴之!”

除此之外,智伯与赵襄子出战攻打郑国,虽说没有一举占领郑国,但是也收获了不少物资,回到晋国举办庆功宴之时,他假装喝醉,竟拿起酒杯砸向赵襄子。赵氏家臣目睹主人受辱,欲与智伯拼个你死我活,势要为家主争一口气。

赵襄子见此情形,拦住家臣:“父亲立我为下一代家主,是因为我能忍耐,今天受此屈辱,迟早得全部归还。”

不可一世的智伯,看到韩、赵两家都对自己毕恭毕敬,便变本加厉,假借晋国国君名义向赵、韩、魏三家索要土地,然而,赵氏却不给。于是,智伯大怒,统率韩、魏两家,讨伐赵氏,把赵氏困于晋阳,并挖开汾水,打算引水淹城。智伯与魏桓子、韩康子驾车观察水势,谁不知,魏桓子于韩康子见状,眼看着就要分到赵氏的土地,却毫无喜悦感,因为他们都担心自己的下场也会如此。

此时,智伯的谋士进谏:“韩,魏之君必反矣。”可是,智伯居然愚蠢到还把这话传达给韩康子和魏桓子,他们当然是矢口否认,而智伯却信以为真。

所谓唇亡齿寒,韩、魏两家便商讨攻打智伯事宜,赵襄子听此消息,也有意加入,于是,三家便约定好出兵的时间。赵襄子派出张孟谈出城,里应外合,杀掉智氏守护河堤的士兵,掘开河堤将大水引向了智伯的军营,智伯军营为躲避大水乱作一团。此时,韩、魏双方军队从侧翼夹击,赵襄子也率军杀到阵前,大败智氏军队,擒杀智伯。

智伯在短时间内凭借自己的才略,带领着智氏盛极一时,并且一度超越韩、赵、魏三家,可惜的是,他“才有余而德不足”,“贪而愎”。正所谓,性格决定命运,智伯虽有治国之才,但是个性张狂,浮夸而不懂内敛,为政不仁,从不听进谏,盲目自信,以致走向灭亡。

《资治通鉴》开篇的第一个长篇叙事就道出了权谋的核心(下)

上文说到“德”的实质是利他,有“德”不一定能获取和持续保有权力,但没有“德”一定是不能获取权力和持续保有权力的。如何做才能一直在权力的游戏中获胜呢?权谋的核心是什么?

要想在权力游戏中获胜,方法就是通过“德”团结大多数人,去斗一小部分人。但权谋的核心既不是“德”也不是“利”,具体是什么,咱们先从权谋的角度来分析智伯无德而亡这件事,然后再聊权谋的核心。

智伯无德而亡这件事发生时,晋国内只有智、韩、赵、魏四家把持着晋国军政大权。其实从公元前633年晋文公作三军设六卿起,是六卿一直把握着晋国的军政大权。到晋平公时,韩、赵、魏、智、范、中行氏六卿相互倾轧。范、中行氏被智、韩、赵、魏灭掉,才形成了四家的局面。

智、韩、赵、魏四个家族虽然都有势力,但并不均势,智家的势力大于其他三家。前面有范、中行氏的教训,四家中每个家族都知道其余三家都有吞并自己的心思,那么如何才能保证自己安全,甚至吞并别人呢?

很简单,抱大腿。只要能和最强的一家结成同盟,自己就可以立于不败之地。所以此时的局面智家占有主动权,他是四家中最强的,他和谁结盟,谁就安全。这也就是为什么韩家族长和总管被戏弄、侮辱而委屈求全,智家粗暴地给韩、魏两家索要土地和人口,都痛快答应的根本原因。

可能有人会有疑问,为什么韩、赵、魏不一开始就联合起来灭掉智家呢?毕竟智家势力大,家业也大,把最有威胁的给灭掉了,不但能增加自身安全,还能带来很大的收益。因为韩、赵、魏缺乏信任,他们自身不但害怕智家,也害怕其他两家。试想一下,如何他们联合起来打智家,这时智家分别给三家许诺只要和我结盟,我就把打下来的土地都给你们。三家就算能不被诱惑,全部拒绝,但光看到智家与其他两家接触,韩、赵、魏的结盟就会瞬间瓦解。

“春秋无义战”,双方的争斗就是为了利益,谁会真心相信盟友呢?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五国伐秦,就是在各国生死攸关,知道不联合起来只有死路一条的情况下,都不能真正形成合力,更何况韩、赵、魏并没有面临智家对其灭门的压力。

此时的智家可以说是占据了“德”,因为智家的存在有利于其他三家,只要他们能和智家搞好关系,他们自身的安全就要保证。围绕智家,四家之间建立了微妙的平衡。

智家当然也有对土地、人口、权力的渴望,现在占据优势,自然想通过这种优势去获取这些东西。要想获取什么东西就一定要付出一些东西。

此时的智伯拥有两样东西,一样是“名”,一样是“实”。“名”是指他获得事实上的名分,其余三家都承认他力量大,尊他为老大,愿意听他的。“实”是指土地、人口、权力。

如果您是智伯,您会用什么去换取想要的东西呢?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智伯认为他本来就是为了获取土地、人口、权力才要进行交换,当然不会拿自己的土地、人口、权力去换别人的土地、人口、权力,很自然的是利用现在其他三国都怕自己的优势,用目前实际上是其他三家老大的名分优势来换呀。

智伯的思路很简单,甚至有点可爱。我是老大,你们都要听我的,不听我的就打你。他很自然地给三家要土地和人口,就看谁不给,谁不给就打谁。说句题外话,智伯应该是个敢爱敢恨的人,这样的人当领导,必然会有人死命地拥护,同时也会有人死命地反对,这种人是不适合搞权谋的,他的性格违背了权谋的核心。但这样的人适合当朋友。下一篇准备讲的豫让为智伯报仇的事情,就是明证。

之前三家尊他为老大,是因为他能给别人提供安全,而他的这个行为,虽然短时间内获得了土地和人口,却在事实上失去了老大的名分。智伯的这个选择直接导致局势的变化,使他成为了三家共同的最大威胁。用司马光的话说就是失“德”。实际上是智家已经不利他,而只利己了。之前以智家为核心的平衡被打破,变成智家与其他三家的敌我矛盾关系。

可惜智伯并没有感觉到局势的变化,反而为自己获取到土地和人口,并且自己的势力进一步扩大而高兴。更令智伯高兴的是:之前三家都尊他为老大,都听他的,他也不知道该先抢谁的土地和人口,现在赵家拒绝了他的要求,就可以名正言顺地打赵家了。

从赵家的角度来看,族长赵无恤为什么拒绝了智伯索要土地的要求,而不是像韩、魏一样委曲求全呢?当然有很多原因,比如赵无恤的性格,赵国的风气和文化等,但最关键的是,赵家认为无论给不给,智伯一定要打他。因为智伯给韩、魏索要土地时是没有指明哪个城市的,并且只要了一个城,但对赵家是指名要蔺邑 (山西省离石县西) 、皋狼 (山西省离石县西北),这说明在智伯心里就是把赵家排在三家最下面。以智伯偏激的性格,无论赵家是否给他城池,他都会先打赵家。

局势虽然发生了变化,但智伯为什么没有立即受到影响呢?就是在于形成原有局势的因素并没有完全消除。原有的以智家为核心的平衡局势形成有两个因素:一是智家能为其他三家提供安全保护;二是三家之间互相提防,互不信任。此时的局面是因素一消失了,智家变成了三家公敌,但第二个因素,三家互不信任仍在发挥影响。因此智伯的失“德”并没有立即引发恶果。当智伯攻打赵家,离成功还有一步之遥时,韩、赵、魏三家互不信任的因素消失了。智伯立即为他的行为付出了代价。

为什么会出现如此戏剧化的事情?明明智家就要胜利了,最后却彻底失败了。表面上是由于赵家处于绝对劣势地位,无论相不相信韩、魏都面临被灭门的危机,还不如赌一把,还可能咸鱼大翻身。而对于韩、魏来说,他们是相信赵家是一定铁了心反对智家的,因为赵家都要被灭门了,除了和他们精诚合作,共同对抗智家,别无他途。而韩魏之间互相信任有两个原因:一是韩魏本身就想反智家,都担心智家灭了赵家后,就要对付他们了;二是就算韩魏其中一家忽然反水,改变立场,帮助智家,力量上还是二对二,就算智家稍微强一点,也是没有能力做到这两家吃掉另外两家的。因此在最后关键时刻,制约三家共同反抗智家的因素都没有了,而智家就彻底失败了。

上述原因其实是表面,实质上从智伯决定用“名”来换取利益时,就已经注定了失败的命运。因为有利于智家的平衡打破了,而新的平衡没有建立,智伯越成功实际上是推动新的平衡越快的建立。一旦新的平衡建立,智伯只有败亡一途。我这样说,可能会让人迷惑,我反过来说一遍。

假设智伯当初选择用“实”去换取利益,也就是用自己的土地、人口、权力来换取三家的土地、人口、权力,咱们试着推演一下,看会出现什么结果。所谓用“实”来换取,就是指智伯不主动向三家索要这些东西,反而拿出自己的一部分土地、人口、权力来给三家,至于怎么分配,要三家自己商量。此时以智家为核心的平衡局势不但没有被打破,反而进行了增强。而韩、赵、魏三家必然会为了这一部分利益而进行争斗,争斗后就会有失败者和胜利者,智伯到时就可以以帮助弱者的旗号来打胜利者,这就是以大义之旗灭不义之师。不但师出有名,而且失败者会全力配合,同时智伯除掉了最可能的威胁。

按照上面的推演,智伯做事就会非常顺利,可以说是水到渠成。为什么会这样呢?就是因为智伯强化了有利于自己的平衡。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权谋获胜的表现形式都是“团结多数人来斗争少数人”,但更核心的是“平衡”。权谋斗争的核心就是建立有利于自己的平衡,打破有利于别人的平衡。如何建立和打破?表面在于一个“德”字,实质在于一个“利”字。

说得比较乱,让大家见笑了。其实“平衡”有很多的方面可以说,由于超过3000字后,文章就没有多少人看了,所以就先聊到这。下篇准备接着讲《资治通鉴》中权谋之外的权谋,请大家多指导。

大学生有德无才是废品,有才无德是危险品

有关评论
正确。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分析智伯无德而亡时写道:“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
指的是一个人要全面发展.
智力不好当不了最好
身体不好就算别的方面再好也没用,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品德不好的人就很危险,因为指不定他什么时候就可能你造成危害
突出了德行对一个人的养成的重要性
知识经济时代,孩子将来所面临的社会与就业竞争一定会很激烈,所以,必须学有所成,没有头脑,没有知识,便无法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也无法成就有意义的人生;显然,从小学起,打好基础,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将来通过初中,高中阶段脚踏实地,迈入理想中的大学门槛,接近高远的志向与梦想显然是必要的。
何况,依自己的实力,孩子处于平民家庭,只能靠自己的力量去争取美好的前程。
同时,有个好的品质,好的性格,意志,健康的心理,以及与人合作,与人交往,即所谓的情商也决定着孩子一生的幸福。可以说,没有德性,但没有了孩子的一切。做人是家庭教育的根本,也是孩子成长的底线,是一个人的大方向。甚至可以说,一个哪怕是无才也不能无德。否则,这个人注定毫无幸福感可言。
是上品?
本文标题: 谈谈智伯无德而亡对你的启发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337012.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在推广传统文化和酒文化方面,贵州中心酿酒集团都做了些什么预防白癜风扩散,我们究竟要怎么做才好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