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讲坛张居正(明代政治家的崛起与沉浮)一、张居正的崛起在明代历史上,张居正是一位备受争议的政治家。他的一生经历了荣耀与沉浮,成...
百家讲坛张居正(明代政治家的崛起与沉浮)
一、张居正的崛起
在明代历史上,张居正是一位备受争议的政治家。他的一生经历了荣耀与沉浮,成为百家讲坛上备受瞩目的人物。本文将从张居正的崛起开始,探讨他在明代政治舞台上的重要地位。
张居正于明神宗时期崭露头角。他出生于一个贫寒的家庭,但凭借着过人的才智和勤奋的努力,他在科举考试中脱颖而出,成为一名优秀的进士。这使得他得到了明神宗的赏识,并被任命为翰林院编修。张居正在翰林院中展现出了卓越的才华和聪明的头脑,很快就获得了晋升的机会。
二、张居正的政治理念
张居正在政治理念上秉持着“一以贯之”的原则。他主张以法治国,坚持依法治理,严惩贪污腐败,维护社会秩序。他还提倡节约,力图减轻百姓的负担。此外,张居正还重视农业生产,提倡农业发展,为国家的经济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
三、张居正的政绩与贡献
张居正在明代政治舞台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他先后担任过礼部尚书、兵部尚书、吏部尚书等重要职位,对国家的军事、行政和人事管理都有着深远的影响。他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如整顿官员队伍,加强军队建设,削减冗员,减轻百姓负担等。这些措施使得明朝政权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巩固和发展,国家的经济也得到了较大的改善。
四、张居正的沉浮与结局
然而,张居正的政治生涯并不一帆风顺。他在位期间,采取了一些强硬的手段,如打击政敌、清查贪污等,这引起了一些人的不满。此外,他的改革措施也遭到了一些官员的反对,导致了政治局势的不稳定。最终,张居正在一次政变中被废黜,并被迫自杀。
关于张居正的评论
何公死,不关江陵事。江陵为司业时,何公只与朋辈同往一会言耳。言虽不中,而杀之之心无有也。及何公出而独向朋辈道“此人有欲飞不得”之云,盖直不满之耳。何公闻之,遂有“此人必当国,当国必杀我”等语。则以何公平生自许太过,不意精神反为江陵所摄,于是怃然便有惧色。盖皆英雄莫肯相下之实,所谓两雄不并立于世者,此等心肠是也。自后江陵亦记不得何公,而何公终日有江陵在念。
偶攻江陵者,首吉安人。江陵遂怨吉安,日与吉安缙绅为仇。然亦未尝仇何公者,以何公不足仇也,特何公自为仇耳。何也,以何公“必为首相,必杀我”之语,已传播于吉安及四方久矣。至是欲承奉江陵者,憾无有缘,闻是,谁不甘心何公者乎?杀一布衣,本无难事,而可以取快江陵之胸腹,则又何惮而不敢为也?故巡抚缉访之于前,而继者踵其步。方其缉解至湖广也,湖广密进揭帖于江陵。江陵曰:“此事何须来问,轻则决罚,重则发遣已矣。”及差人出阁门,应城李义河遂授以意曰:“此江陵本意也,特不欲自发之耳。”吁吁!江陵何人也,胆如天大,而肯姑息此哉!应城之情状可知矣。应城于何公,素有论学之忤,其杀之之心自有。又其时势焰薰灼,人之事应城者如事江陵,则何公虽欲不死,又安可得耶!
江陵此事甚错,其原起于憾吉安人,而必欲杀吉安人为尤错。今日俱为谈往事矣!然何公布衣之杰也,故有杀身之祸,江陵宰相之杰也,故有身后之辱。不论其败而论其成,不追其迹而原其心,不责其过而赏其功,则二老者皆吾师也。非与世之局琐取容,埋头顾影,窃取圣人之名以自盖其贪位固宠之私者比也。是以复并论之,以裁正于大方焉。所论甚见中蕴,可为何公出气,恐犹未察江陵初心,故尔赘及。
李贽作为当时思想界的领袖,对张居正的评价,给我们留下了非常重要的文件。张居正为何不能容忍何心隐?乃至要杀他?是不是地方官揣摩其心理投其所好弄死了何心隐?李贽认为后者的可能性极大。何心隐以陆王心学传人自居,当时整个湖广地区私立书院很多,是传统陆王心学的重要阵地。
当其时也,官学的学生学习的是程朱理学,私立书院讲授的是陆王心学。两种思想互相激荡,甚至尖锐对立。张居正对程朱理学也有犀利的批判,同时也反对当时的士林中人一味地拾拣陆王牙慧,所以他不会完全站在官方立场反对何心隐。他觉得国家要储备人才,但大而无当不着边际的清谈无补于苍生。实际上他对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是赞赏的。当心学演变为玄学,注重实学的张居正便有些担忧,就像今天谈到对青少年的教育,由于传统文化遭到无情的解构,一些诸如理想、尊严、道德等固有的观念为年轻人所不齿,而大肆崇尚西方文化,我们国家的文化安全遭到前所未有的威胁。张居正站在国家的立场上,对当时的讲学之风也深为忧虑,他害怕所有的青少年变成崇尚空谈的清流,因此断然下令关闭全国众多的私立书院。这样做客观上收到了钳制思想的作用,但张居正的主观动机是想正本清源,让思想界能够为他的万历新政服务。基于以上考虑,我觉得我们不要以思想家的思维方式去理解政治家的作为。对这一点,作为思想家的李贽没有对张居正的做法提出任何批评,反而说张居正与何心隐“二者皆吾师也”。可见李贽对张居正的政治功绩是肯定的。
第三个是于慎行。于慎行是张居正亲自推荐给神宗当老师的。神宗也非常信任于慎行,张居正死后,还让他入阁当了辅臣。宦官张诚与平反复职的刑部右侍郎丘橓受神宗的派遣气势汹汹去江陵抄张居正的老家,于慎行写信要丘橓别把事情做绝了。这封信的大意是:当张居正在权力顶峰的时候,满朝没一个人敢说他的坏话。现在他人亡政息了,却没有一个人敢说他的好话。这都是不对的。他认为要肯定张居正执政十年的成就,并希望停止对张居正的清算。这封信当时传播极广,许多正直的官员都佩服于慎行的勇气。于慎行有君子之风,尽管张居正当权时赏识他,他也从不登门拜访。他不登门,张居正也并没有因此?压他,可见他们之间的关系非常健康。虽然于慎行对张居正的改革措施与为人也不全赞同,但却在张居正遭受迫害最厉害的时候仗义执言。神宗后来即时停止了对张居正的清算,这封信起到一定的作用。
以上三个例子说明,研究历史人物除了研究正史,还应该研究同时代人的著述。同代人对张居正的评价比《明史》更为可靠。我觉得张居正担当“宰相之杰”的盛名是当之无愧的。中国对人的评价标准,历来都是把道德评判放在第一位,这样有失偏颇。我不是说为官可以不讲道德、不讲操守,但这不能作为惟一的条件。评价一个政治家,一定要把事功放在第一位。要看他执政期间的作为,是不是有功于社稷,有利于人民。“富国强兵,尊主庇民”八个字,构成张居正的思想体系。 这个思想是站得住的、经得起历史检验的。
张居正有何政绩?
张居正为什么不喜欢何心隐?
何心隐是明朝的一名共产主义的实践家。他在自己的家族中弄了一个合作社,生产方面都是大家一起去劳动。队长一吹哨的话大家都排队去割麦子、挖红薯,东西收回来之后先是存在公家的仓库里面,然后在进行多劳多得的思想进行分配。
家族中的子弟读书也是一样不管是富二代还是穷二代都是去同一个学校读书。学校还弄了校长、教导主任,去读书的孩子都免学费还保持住。钱都是由何心隐出,他的钱几乎都是花在这些方面。
可是这样的人没想到却被湖广巡抚下令通缉了,将他捉拿回来。就连刑部都没有审核就被立毙仗下。理由竟是因为他聚集学生以讲课为名,扰害地方。
原来,何心隐经常去各个村庄讲学,不过他讲的不只有国学。还有议论朝政。不过他倒是没有反对皇帝,而是对张居正有意见。他说张居正是祸害朝政,如果哪天进京的话必然要骂他和狗血淋头。
张居正倒也没有说要下令抓他,不过有一次,湖广巡抚见到张居正的时候,说了句,“有个何谋,嘴巴为什么还会动啊!”
湖光巡抚就懂了什么意思,后来才有来了这个通缉令。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