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能把一手烂牌打赢,可以归功于建文帝的亲信大臣,为何这样说呢?朱棣能造反成功,为何时因为侄子的亲信所致?靖难之役中,朱棣用了不...
朱棣能把一手烂牌打赢,可以归功于建文帝的亲信大臣,为何这样说呢?
朱棣能造反成功,为何时因为侄子的亲信所致?靖难之役中,朱棣用了不到四年的时间造反成功,为什么他只是一个小小的藩王就可以打败天下正统的皇帝。
首先个人素质问题,军事能力方面,朱棣不用说了,天天追蒙古打出来的高战斗力;朱允炆军事水平基本为零。政治能力方面,朱棣至少他治下的北平等府治理的很好。
朱允炆身边真的没有可用之才吗?其实翻翻史料就会发现,永乐朝的不少重臣,如夏元吉、胡广、杨荣、解缙等人,都是在朱棣靖难攻入南京之后归附朱棣的,这些人的个人能力都很强,但在建文朝就是没发挥出来,在建文朝存在感强的都是黄子澄齐泰方孝孺练子宁这种读书读得有点迂阔的,这也说明朱允炆并没有识人之明和用人之能。
队友方面,朱棣身边的谋主姚广孝,大将朱能、张玉以及谭渊邱福等,都给了他很大帮助,而且他还有两个绝对不可能背叛他的心腹:朱高炽和朱高煦。而朱允炆呢?黄子澄、齐泰、方孝孺、练子宁、黄观……还有内奸嫌疑重大的李景隆和妥妥的内奸徐增寿,朝廷内部全是猪队友。而那些有能力的战将,如徐辉祖、何福、平安、盛庸,前期各种吊,但是后面的调动总是调动不到点子上,只能在不必要的时刻到场,在必要的时刻不知道在哪儿呆着,铁铉也没来及回援,这种有神队友而不能妥善利用的状态,一定会输。
历史上哪个皇帝是摸了一手烂牌,打出一副好局的
翻盘强者!历史上有哪些把一手烂牌打活了的君王?
历史上有哪些把一手烂牌打活了的君王?17岁当上傀儡皇帝的宇文邕。如果单单是傀儡皇帝那还说不上是烂牌,毕竟咱们历史上傀儡皇帝可多了去了。宇文邕惨就惨在当时胁迫他傀儡皇帝的宇文护是一个狠角色,这个人当年跟随宇文邕的老爸打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所以嚣张的不得了。
老皇帝死后,在北周的皇权角逐的这场游戏里,他是大拿,仅仅用了三年的时间,就弄死了三个皇帝。作为老四北周皇帝的“接盘侠”就只能他来当了,正因为这样做皇帝这个“好差事”才轮到宇文邕头上。
刚当上皇帝那会儿宇文邕心里其实是很慌的,随时担心自己的小命被大冢宰宇文护给整没了,所以表现的很乖巧懂事。宇文护见他也没啥野心,就大胆的继续在朝堂称霸。这种作傀儡皇帝憋屈的日子一直持续了12年,宇文邕都快满30岁了,才把宇文护给除掉了。
没有了权臣的威胁,宇文邕治理国家的才能就显现出来了。对外,短短几年就消灭了北齐,统一了北方,为后来杨坚一统南北打下了基础。对内整顿超纲,颁布了一系列惠民政策,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灭佛”。
可惜他没过几年好日子就英年早逝,年仅36岁,就死在了讨伐突阙的路上。大胆的假设一下,如果他能多活十年,就没有杨坚啥事了,历史将会改写。他也很有可能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二个秦始皇,而且他勤政爱民,由他治理的国家,绝对好过秦始皇。
超low的格局和境界让明朝崇祯皇帝把一副牌打烂到极致,最终吊死梅山
虽然后来的崇祯皇帝自称勤勉,希望努力挽救大明王朝覆败的命运,但是独木难支,再加上崇祯皇帝心胸狭窄,也没有开国皇帝那种革除积弊的气魄和敢于负责的担当,所以在大明王朝的制度改革方面乏善可陈,所以大明王朝成了风雨飘摇中的众矢之的,群起而攻之。
明朝是在把占据中国的元朝打败后,赶出长城之外的。但由于蒙古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虽然败退关外,但蒙古诸部一直袭扰明朝边境,让明朝始终处于高度戒备状态,屯重兵,置诸王与边塞坐镇统兵以防御。燕王朱棣能够推翻建文帝朱允文,靠的就是老皇帝在北京留给他的兵马钱粮,那是原本为了防备蒙古入侵的。
终于到了明英宗时期,蒙古瓦剌也先部崛起,在土木堡一战,明英宗也成了蒙古瓦剌的俘虏。从此之后,蒙古之患的防范更是成了明朝廷的重中之重。
虽然大明一直把蒙古作为最大的边患,但是由于蒙古部落的分散,自从瓦剌昙花一现之后,蒙古再也没有恢复大元时期的辉煌。蒙古再也没有一位成吉思汗横空出世,统一蒙古之后来觊觎明朝的江山。
实际上这个最大的敌患,由于自身的原因,除了骚扰抢劫之后,再没有一位首领能够有格局和境界,来实施一个统一的战略、实施几十年来逐鹿中原。因此,蒙古只是表面上的最大假想敌,实际上已经没有能力真正威胁明朝的江山。
说李自成一直想推翻明王朝,那是胡扯。本来就是有点天生叛逆,再加上被流民裹挟,自己想活命,不想事越干越大。
在商洛山死里逃生之后,闯王李自成的格局和野心也在变大,随着队伍的不断壮大,也有了与朝廷分庭抗礼的资本。与官兵作战,闯王的队伍,也是所向披靡。
攻下西安之后,李自成曾经在谋士的建议下,曾经向崇祯皇帝求和,要求以西安部分为界,做一个国中国,小朝廷,能够让抢劫的果实能够合法化,从此暂且息兵。
实际上,闯王此时的格局和境界,也不过如此,并没有说胸中一定有大志,攻到北京要做改朝换代的皇帝。
但是,李闯王的谋士有这个野心。格局也不大、境界也不高的牛金星有这个野心,因为他想借势成为开国宰相,一扫在明朝被轻视和忽略的内心屈辱感,在历史上给自己和家族刷存在感。
闯王的队伍里,真正有大格局和高境界的是被迫投入闯王队伍的李信,再加上李信的忠诚。可惜,以闯王队伍之流如何能够识透气量狭小、好进谗言的牛金星和忠诚、大格局的李信之间的区别?到底,还是听信牛金星的谗言,杀了李信。
因此,在给崇祯求和,要求做一个西安诸侯王没有得到朝廷的答复的时候,牛金星就怂恿闯王打到北京,做开国之君。
李自成在入京之后,根本就没有想到如何在朝廷坐稳。就陷入了草寇骤得天下的混乱当中,当时已经管不了一帮草寇功臣对没来得及逃跑的北京大户的敲诈拷掠。刘宗敏更过分,为了一个陈圆圆,把手握重兵在山海关首鼠两端观望的吴三桂的爹给杀了。
逼得吴三桂只剩下一个选项,带清兵入关,与李自成决一死战。
流民草寇的格局和境界,在求活命的生死挣扎下,挣得了老天给予的机会。但是,他们没有把握这不期而遇的机会的能力,因为德不配位。
满洲一直到入主中原的时候,人口不过60万,全民皆兵也不过是5万八旗精兵。而大明王朝当时有人口1亿人,常备军就有200万人。
不用说,大明王朝如果倾巢而出,人人一口唾沫也能把建州的满清给淹死。
只一个书生袁崇焕,就在沈阳城墙用红夷大炮把努尔哈赤给一炮打死。有袁崇焕一个钉子,钉在长城以外,八旗兵就是入关又如何?断了后路,还不是要死翘翘!
可是事情就是这么蠢,并且是蠢到一起了。先是袁崇焕为了树立兵部尚书的威信,诱杀毛文龙,自毁长城,自己替满清剪除了一个最大的后患。
后又是崇祯皇帝中了满清的反间计,把带领9000精兵千里回北京解围的袁崇焕给千刀万剐,让全城百姓食其肉,替满清拔除了最大的仇敌(用大炮炸死努尔哈赤)和留在关外最大的钉子。
实际情况是,在求生存空间的斗争过程中,满清贵族的胃口越来越大,不再满足于在边庭让朝廷给赏几口饭吃。
崇祯皇帝是勤勉的,他的勤勉程度,恐怕只有康雍乾之间起过巨大作用的雍正皇帝才能相比。
但是,崇祯的勤勉,因为格局和境界不堪,因为气量狭窄,他的勤勉是无用功,没有起到什么作用。
崇祯临死的时候,据说最后一道遗诏是“诸臣误我!”,我想,当时崇祯一定是心有不甘,充满了恨意。
就凭此一句话,证明崇祯至死不明白,好好地一个大明朝,怎么在一个勤勉的皇帝手里,一步步走向覆灭?
后者观史,不妨假设。实际上,历史是给与了这位勤勉皇帝许多次挽大厦于将倾的机会的。可惜,由于格局和境界,由于气量狭窄,注定崇祯皇帝不是那个中兴的开国之君,只能是吊死梅山的亡国之君。最后,连自己的妃子孩子,因为害怕受辱,都要自己动手砍死。最珍爱的九公主不死,也是因为被崇祯皇帝亲自砍断一只胳膊之后昏死过去,才被人救起。
崇祯也知道这个道理,因此他也想两头里选一头,先按住一只葫芦,再去收拾另外一只。只是格局和境界,以及怕承担误天下的责任,不敢担当,在犹豫彷徨当中犹疑不决,没有抓住机会。
李自成没有格局和境界坐天下,听流言“打天下18年,只能坐18天”,他信了,就说明没有长谱。
当终于打下西安的时候,李自成是喜出望外的。那个时候的求和,也是内心的期望值,如果能够得到西安,做一个地方王侯,大家有肉吃有酒喝,就会起码止住继续掳掠的步伐。也许,暂时可以让明朝廷缓一口气,专心致志去对付有野心的满清贵族。
后来,崇祯拒绝了李自成的封王求和,李自成反正求之而不得,那就继续打呗。所以,又一直掳掠下去,继续冲击千疮百孔的明朝廷。终于势大,围城,攻下北京。
朱元璋给崇祯留下了与别的王朝完全不一样的两副朝廷体制。
明朝因为建国初期一直防范蒙古,在北京住有重兵和钱粮,并有燕王朱棣统帅。而朱元璋则长期经营南京朝廷。
朱棣在兴兵夺了侄子朱允炆的皇位之后,有一段时间在北京和南京两地经营。这样的结果,是两副朝廷的架子和官职体制是完全一样的。
不像别的王朝,只有一副集权的朝廷和官吏。在李自成大兵围城的前一日,崇祯是有想法,也想到了可以去南京重新收拾河山。
但是,死要面子的崇祯,需要一个理由,需要一个替死鬼来当靶子,让大臣来提出,皇帝需要离开被围困的京城,到南京去另辟天地。那样,皇帝就不用承担弃城而走的指责。
因为袁崇焕的死,又有哪个大臣又敢于或者愿意出这样的主意呢?尤其是这样一位不敢担责,遇事只会推给朝臣的皇帝,大臣哪里有信心相信这位犹疑不决的皇帝呢?
崇祯这时,最笨从保命的角度出发,带上三五个随从,直接到南京去,保有东南半壁江山也不是没有可能啊?!
君不见,后来名不正言不顺的三位藩王,翻来覆去的小人吴三桂,在云南边陲起兵,也竟然震动东南大半壁江山,让最精锐的清朝八旗精兵一直打了8年才平息三藩之乱。
如果是有合法权的皇帝在南京主政,有一个完整的朝廷文臣武吏架子,有左文贵等猛将,稳住江南半壁江山可以说中等之才就可以办到。
可惜,这样最大的一副牌,也没有使用。因为崇祯没有这样的格局和境界,他不是一个有为的开国之君。
历史上有哪些把一把烂牌打活了的君王?
在古代封建王朝家天下的模式之中,皇帝无疑是当时时代的唯一主角。自古以来,中国这片辽阔的土地上共出现大大小小四百多个皇帝,这其中有着秦皇汉武这种雄才大略的皇帝,也有着全国闹饥荒,老百姓无饭吃的时候,说出“何不食肉糜”的白痴皇帝司马衷。有着亡国以后过着“乐不思蜀”的蜀后主刘禅,也有着亡国以后刚烈殉国的崇祯帝。
可以说中国历史上各种各样的皇帝都有,那么历史上有哪些皇帝将一把烂牌打活了呢,今天宋安之来说说。
说到将一手好牌打烂的皇帝可谓是大有人在,诸如隋炀帝杨广,还有唐玄宗李隆基,甚至崇祯帝都可以算一个,毕竟败坏家业并不是一个难活。
但将一手烂牌打好的皇帝,可谓是屈指可数。因为像这种将烂牌打好的皇帝,往往是相当艰难的。这其中面对的政治风险可谓是相当危险的,有些方面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其难度比之开国难度都毫不逊色。
所以说到将一手烂牌打好的皇帝,是真的少之又少,而宋安之今天要说的汉宣帝刘询就算一个。
为什么说汉宣帝刘询打好了一手烂牌呢,接下来宋安之来具体说说。
汉宣帝刘询刚刚登上皇位的时候,可谓是内忧外患。内有权臣霍光当权,这主可是废过一位皇帝的狠人。外有帝国内部各种矛盾突出,虽然前面汉武帝刘彻常年的开疆拓土,将汉朝推至巅峰,但是巅峰过后,却是满目疮痍危机四伏的帝国。
汉武帝之后的汉昭帝在位13年,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汉武帝时期遗留下来的各种社会矛盾,但汉宣帝面对的挑战依旧很大。
而且更为关键的是汉宣帝并没有任何根基,因为是戾太子刘据的孙子特殊身份,所以汉宣帝从小在狱中长大。还被取名为刘病己,等到成为皇帝的时候才改名为刘洵。而霍光能选他为新皇帝,就有一部分原因在于他毫无根基,很好控制。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汉宣帝刘询是汉废帝刘贺那样的人,甚至只是露出一些权力欲望的话,那么肯定还是会被霍光给废了的。
但汉宣帝很聪明,面对霍光的时候虽然如芒刺背,但并没有表达出忌惮的意思,反而一直伪装的很好。在霍光掌权的既定事实下,并没有露出任何抱怨之情,反而是承认这个事实,事事依仗重用霍光,这样一来最起码保住了自己的帝位。
可以说汉宣帝唯一一次公开跟霍光唱反调,就是立皇后的时候坚持立自己的结发之妻许平君为皇后,而不是立霍光之女霍成君。
当然情深的汉宣帝也为此付出惨烈的代价,许平君不久后被霍成君毒死。不得不说这时候就体现了汉宣帝的隐忍力,情深的汉宣帝并没有勃然大怒,而是审时度势的隐忍下来,并且纳霍成君为第二任皇后。
最后汉宣帝靠着年轻的优势,耗死年老的霍光,并且掌握大权,得以实施自己的抱负。
同样情况,再看看光绪帝,如果他能一直隐忍,并且表示对慈禧太后的孝顺,那么也不至于下场凄凉的,所以说有时候隐忍真的很重要的。
而事实证明汉宣帝不只是心机深沉并且善于隐忍,他在治国上面也是很有作为。对内是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还重视吏治,并且选贤任能,可谓是能人辈出,形成“麒麟阁十一功臣”。对外上面,本始二年匈奴呼韩邪单于率众来朝称臣,可以说将汉武帝时代对匈奴的用兵暂时划上一个圆满句号。而且汉宣帝在汉武帝开拓西域的基础上,进一步设立西域都护府,等于是正式将西域纳入大汉版图。
汉宣帝统治时期可以说是汉朝最为强大的时期,不只是恢复了汉武帝时期对外连年用兵所造成的各种后遗症,更是政治清明,国力强盛到前所未有的地步,因此史称“孝宣中兴”。
汉宣帝刘询驾崩以后,史书对其评价很高:孝先之治,信赏必罚,综核名实,政事、文学、法理之士咸精其能,至于技巧、工匠、器械,自元、成间鲜能及之,亦足以知吏称其职,民安其业也。遭值匈奴乖乱,推亡固存,信威北夷,单于慕义,稽首称籓。功光祖宗,业垂后嗣,可谓中兴,侔德殷宗、周宣矣!
最后总结来说汉宣帝刘询是标准的将一把烂牌打好的皇帝,面对西汉第一权臣霍光,深谙自保之道,没有被废。并且利用年轻的优势熬死了霍光,最后得以亲政施展自己的抱负,才有了后来的“孝宣中兴”,是一个能力很强的皇帝。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