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的月饼只有商业的味道而没有了情怀,怎样才可以改变这一现象让中秋节更加地有诗情画意

发布时间: 2023-09-19 14:01:01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00

如何看待中秋赏月吃月饼的这一现象?围绕着中秋节,自古以来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节庆活动,其中既有各地普遍接受的流行风俗,也有富有地域特...

当下的月饼只有商业的味道而没有了情怀,怎样才可以改变这一现象让中秋节更加地有诗情画意

如何看待中秋赏月吃月饼的这一现象?

围绕着中秋节,自古以来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节庆活动,其中既有各地普遍接受的流行风俗,也有富有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情的习俗。
吃月饼
中秋吃月饼,和端午吃粽子、元宵节吃汤圆一样,是我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据说唐朝时期已经有了中秋吃月饼的习俗,但是月饼作为食品名称并同中秋赏月联系在一起,则是宋代的事情。北宋皇家中秋节喜欢吃一种“宫饼”,民间俗称为“小饼”,苏东坡有诗云:“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南宋文学家周密在《武林旧事》中首次提到“月饼”的名称。传说元末,人们还利用月饼来传递反元信息,说明当时月饼已经走入寻常百姓家,成为中秋佳节的必备食品。长期以来,我国人民对制作月饼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明清时期,饼师已经把嫦娥奔月等神话故事作为食品艺术图案印在月饼上。一位清朝文人形容道:“月饼饱装桃肉馅,雪糕甜砌蔗糖霜”,看来和现在的月饼已颇为相近了。到了近代,有了专门制作月饼的作坊,月饼的制作更加精细,馅料考究,外型美观,还分成平式、苏式、广式、台式等不同风味。月饼作为吉祥、团圆的象征,寄托着人们的美好愿望,而吃月饼和送月饼的习俗也一直延续至今。

赏月
我国自古就有祭月和赏月的习俗。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活动。中秋赏月的风俗在唐代十分流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到宋代,中秋赏月之风更盛,每逢这一日,“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明清宫廷和民间的拜月赏月活动更具规模,我国各地至今遗存着许多“拜月坛”、“拜月亭”、“望月楼”等古迹。文人士大夫对赏月更是情有独钟,他们或登楼揽月或泛舟邀月,饮酒赋诗,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如杜甫《八月十五夜月》用象征团圆的十五明月反衬自己飘泊异乡的羁旅愁思;宋代文豪苏轼,中秋欢饮达旦,大醉而作《水调歌头》,借月之圆缺喻人之离合。直到今天,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欣赏皓月当空的美景仍是中秋佳节必不可少的活动之一。

除了赏月和吃月饼之外,不同地区的人们也都根据自己的地域传统和社会风情来欢庆中秋,形成了带有浓厚地方特色的不同的中秋风俗。如南方许多地区盛行中秋赏桂和观潮,老北京流行玩兔儿爷,此外还有广州的树中秋、安徽一带的烧塔、香港的舞火龙等等,很多少数民族也有跳月、拜月等中秋习俗,这些活动大大丰富了我国传统节日文化。

价格亲民、口味多样的平价散装月饼日渐走俏,这一现象反映了怎样的趋势?

中秋节要到了,各大商家纷纷推出了月饼进行售卖,除了传统口味的月饼,还有很多全新口味的月饼深受人们的喜爱,但是,这些年月饼的价格逐渐走高,很多消费者都对高价月饼进行吐槽。随着价格亲民、口味多样平价散装月饼销售火爆,消费者们也意识到了,美味可口的散装月饼更适合我们自己食用,月饼的价值在于自身的品质,而不在于包装等方面。

月饼的价格逐渐走高,我们惊讶地发现,很多包装精美,充满创意的月饼竟然一盒就卖到了几百元,这让很多消费者都无法接受。我个人也是这么认为的,昂贵的月饼没有相对应价值的口味,而是在包装、文案、创意上下了很多功夫,这时候商家售卖月饼不是在售卖月饼本身、而是一种内涵和文化,虽然这样的月饼礼盒深受年轻人群体的喜爱,但是对于性价比来说,这样的月饼是非常低的,根本不能被消费者当作常态。

散装月饼拥有众多的口味,能够供消费者进行选择,无论是油皮的月饼还是酥皮的月饼,亦或者很多人喜欢的冰皮月饼,都是人们可以充分进行挑选的,这样也最大程度上增加了消费者的选择范围,消费者对于这样的消费方式也十分喜爱。对于我个人来说,我也喜欢去商超中购买散装月饼,这样我可以挑选自己最爱的口味,而且价格相对于礼盒式的月饼也比较合理,这一点是我非常喜欢的。这类月饼之所以更受欢迎,我觉得反映了一种如今人们在消费上更加理性、注重性价比的趋势,尤其是对于老百姓来说,一味地攀比消费水平是没有必要的,对于过节送礼来说,选择礼盒是有必要的。但是对于自己食用来说,散装月饼何尝不是一种最好的选择。

这种现象说明百姓的消费开始变得理性化,不再盲目花钱。
反应了网红月饼再也不是中秋的主流,现在大家更加追求口感和平价亲民的月饼。
反应了现在的人并不是过度的追求包装,都喜欢比较经济实惠的东西,然后喜欢好吃的东西,对于外包装并不是特别的在意。

月圆中秋的味道小学作文

【 #中秋节# 导语】为传承民族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 中秋节从2008年起被国务院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节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更多相关讯息请关注 无 中秋节频道!

【篇一】月圆中秋的味道小学作文


  雅人赏月,闲人玩月,诗人吟月,痴人拜月,伤心人叹月,幸福人谢月,以及科学家考察研究月……即使如我庸人,在中秋团圆之夜,也同家人一起在家中赏月,时而对月呆望一阵,时而低头遐想一番,只感到一种轻微的颤动如细水一般在心头流淌——她从何处来,流往何处去,自己也说不清。(摘录滴,刘宏同学不要介意啊)今日又是一个赏月的佳日——中秋。趴在窗台我静静等候着月的出现,太阳渐渐西下了,月儿好似一害羞的姑娘,缓缓从低处升上高空。月亮真的很圆,往年只顾着与哥哥姐姐们说说笑笑,竟忽略了这轮满月真是可惜啊。可是这月竟如人一样美中不足,它不亮,被星星抢去了夺目的光彩。月光下,很多地方都欢声笑语,可是今年我家却异常地冷清。望着月亮,我想起了嫦娥,她住在琼楼玉宇,但至少还有玉兔的陪伴啊。可是我家的人呢?

  经历的高考、中考,哥哥姐姐门各奔东西,开创自己的天地,因此不能回到家中团圆,家里很冷清。即使桌上有最美味的佳肴,大家也视若罔睹,的确当他们离去之时,大家就不再开怀大笑了,因为他们是开心果,而我不是,我不喜欢说话,我也找不到太多的话题。看着饭桌上一张张黯然的脸,我更加地失落。这样的环境让我很不自在,所以我打开了话茬,和家人说起了我在新的环境里过的新生活。原本静得不得了的客厅渐渐地热闹起来,很高兴我在家里终于不再只是一个最爱沉默的人了,也很高兴大家又笑了。

  有人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确如此,可是现在人虽然没有团圆,但仍笑得很开心。月越来越圆,越来越亮了,原来月亮能读懂人的心。今年的8月15,今年的离别,今年的欢喜,今年的中秋……

【篇二】月圆中秋的味道小学作文


  亮悄悄地上来了,就像一轮银盘,镶嵌在深蓝色的夜空上。月光静静的洒下来,整个世界好像都沉浸在银色的海洋里。月光下,人们那多姿多彩的的生活,犹如一支优雅宛转的月光奏鸣曲。

  “快下来,带你吃团圆饭去。”妈又在催促了。随后,我们便到了外婆家。

  外婆一看见我,亲热地摸了摸我的脑袋,给我一个月饼,“乖孙女儿,给。”我眯着眼睛,笑着拿了月饼,坐在椅子上……咦?这月饼正像天上的的那轮月亮的形状,我的脑海里好像隐隐约约的出现了一些画面……可怎么也想不起来。我很想知道,于是靠在椅子上,闭上眼睛拼命地想啊想……

  我和家人一起在阳台赏月。刚刚升起来的月亮倾泄下了一片清辉,月亮亮灿灿的,慢慢地,慢慢地变成了白色。月光静静地洒在了地面上,整个世界都被罩上了一层银色的光,镇上像被笼罩着薄薄的银纱。月亮穿过了云朵,将光辉洒在了马路上,马路就好像是用银子铺成似的。它还将月光倒映在了水面上,晚上的风一吹,河面上就波光粼粼的。

  月亮像个害羞的小女孩,一会儿躲进了云里,一会儿又从云中探出了可爱的小脑袋,将大地浸成了梦幻一样的银灰色。看着月亮,又不禁让我想起了嫦娥奔月的故事,人们是为了纪念嫦娥才将八月十五定为了人们企盼团圆的中秋佳节。还令我想起了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李白思念家乡的感情。使我不时想起了驻守边疆的战士在中秋节这个日子里不能与家人团聚。

  我过了一个快乐的中秋节。

  最热闹的要数晚上了,等到月亮上来的时候,我们就在院里摆一张饭桌,上面放满了月饼、瓜果、月饼大小不等,全家围坐在一起,供奉月神,表示全家团圆。大家坐在一起,说说工作,学习中事,唠唠家常事……其乐融融。供完月神以后,奶奶就把的一个月饼切开,全家有多少人,就切多少块,切的时候要从中心下刀,切成尖尖的长块。月饼吃到嘴里酥酥的,甜甜的,使人回味无穷。

  家乡的风土人情就像长长的线,绵绵的丝,绾成一个结,它使我留恋忘返。明天我就要回太原了,我那激动的心情还沉浸在节日氛围中……

  此刻,天上的星星闪出亮光,地上的小草反射出绿光,学校红楼前的灯笼发出了微微的红光。只听天空一声巨响,五颜六色的礼花飞上天空,地上几十双眼睛,一齐投向五彩缤纷的礼花。小朋友们开心地叫了;老奶奶们微微地笑了;年轻的阿姨们叽叽喳喳地乐了。

  绚丽的礼花请出了今天的主角——月亮,它从树梢中缓缓升起,显得那样高贵、典雅。它披着银纱,迈着轻盈的步伐,一步一步地走向夜空,将它的美丽展示给人们。它是纯洁的象征,天使的灵魂,华丽而不失淡雅,它白中透金,白似一汪水银,金似一颗明珠。它璀灿夺目,将柔和的月光洒向人间,真是秋月似水啊!它的美丽令我神思万里。

  古有嫦娥奔月的美丽传说,今有人类登月的壮举。月亮还是人们寄托思乡情怀的对象,古代诗人在诗中多次提到月亮,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不知有多少人曾经为月亮的美丽感叹不已呀!月亮永远是那样皎洁,高高在上。

  我好奇的呆望了月亮很长时间。爸爸见我那么出神的看着月亮,便问我:“你在望什么呢?”“我在找嫦娥和玉兔呢!我已经看到他们的影子了,旁边还有一颗桂花树,我想到月亮上去。”爸爸听了我说的话笑了笑,说:“你看到的不是嫦娥和玉兔的影子!”“那月亮上的是什么呢?”我追问道。“你看到的是月球表面凹凸不平的一些环形山,而产生的视觉感!”听了爸爸的话,我还是不相信,依然坚持我的想法:“那个就是玉兔和嫦娥,《西游记》里曾经演过‘嫦娥奔月’的故事。”“哈哈,你怎么那么傻呀,那些都是古人编出来的神话故事,根本就没有‘嫦娥奔月’。”妈妈在一旁说。接着妈妈又拿出有关于月球的资料。我看了以后,才明白过来。

  中秋之夜,月亮显得格外圆,也特别亮。家家户户都喜欢座在一起,一边赏月,一边吃月饼,据说吃月饼像征着合家团圆,几百年来我的家乡一直有这一传统风俗。

  今天晚上,我们一家便早早聚集在阳台上,一边赏月,一边吃着月饼。桌上的月饼各式各样,有豆沙月饼、水果月饼、火肉月饼……还放着各种糖果。月亮渐渐地升上了中天,金色的圆月仿佛像一个大月饼,微风吹拂着我们的头发,像妈妈的手在轻轻地抚摸着我的头,这时劳动了一天的奶奶开始为我们讲起了“吴刚划桂”、“嫦娥奔月”、“玉兔捣药”等许多神话故事。听听奶奶的故事,看看天上的圆月,我觉得自己也仿佛进入了角色。

  这时在一边喝着茶的爸爸也接上了话茬,他用手指着圆月说:“你看,月中的吴刚正在砍桂花树呢?”我抬头一看,真的,月中真的好像有一个人在使劲地在砍一棵树呢。爸爸又喝了一口茶,笑容可掬地说:“吴刚砍了一年,才从桂花树砍下一片叶子,从天上掉到人间就变成了金叶子,这一片金叶子会掉在人间最勤劳的人家门口,这家人便会富起来,所以,你长大了要勤劳,勤劳就是财富。”听着爸爸的故事,我又一次进入了想像之中,我仿佛看到那桂花叶子正在飘飘悠悠地从天上飘下来,正巧落在我家的门口……

【篇三】月圆中秋的味道小学作文


  阴历八月二十五日,便是人们盼望团圆的中秋节。这天,大家都会回到自己的家乡,和分别已久的亲人们欢聚在一起,吃月饼、谈往事、报平安……往年,我和爸爸、妈妈都会跟着车流一起“流”到我的家乡——信阳。但是,今年,我们却到了“异乡”——登封来度过中秋节。不用说,在这里过中秋节当然可谓是“别具一格”,很有意义。

  到了登封,我们吃了午饭,就来到了闻名中外的少林寺游玩,这可是我们梦寐以求的时刻,能在中秋节探访这神圣之地,真是太有意义了!我们从山门进来,浏览这保存多年的寺院里的一草一木,每一座楼台,每一篇介绍。穿过了许多的楼台,进入我眼帘的便是一座叫做“立雪亭”的亭子。听导游介绍,这座亭子的后面还有一个感人的传说呢:古时候,一个人来到这座亭子外,希望在亭子里的那位方丈能收他为徒,亭里的方丈不愿收他,便说:只有天上下红雪,我才肯收你。这人“求学心切”,直到天上下起了鹅毛大雪,他被雪覆盖成了“雪人”,可方丈仍未开门,他就忍痛把自己的手砍了下来,一时鲜血从伤口处喷出,染红了地上的积雪,变成了真正的“红雪”。方丈看好他的执着,就破例收他为徒。听了这个故事,我觉得,我们也应该像他渴望佛学一样渴望学到新的知识,这样才能够学业有成。

  中秋节最特别的当然就是月亮了,中秋节的月亮可谓是又圆又亮,像个大玉盘。中秋节晚上,我们就来到一个实景剧场观看《禅宗少林》,之所以称他为“实景剧场”,是因为它的所有场景都是少林寺里的实景,无论是山还是水,都是自然的杰作。

  演出非常精彩,它主要讲的是少林寺是怎样从一个不知名的小寺,走向辉煌历史的。演出里有一幕让我尤为难忘:在夜幕的笼罩下,充满诗意的竹林里,几位小和尚正站在梅花桩上练功,这时,观众们都不由自主的往天上看,看那圆圆的月亮。顿时,天上的月亮加上竹林、梅花桩和那几个小和尚构成了一幅美丽画卷。恍然间,我觉得,所谓禅的生活,就不过如此嘛。“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空中一直回荡着这首诗歌。

  这次中秋之旅,让我学会了“只有渴望知识,才能学业有成。”的道理,也让我领悟到了真正宁静,安宁的禅意。中秋之夜,虽然是和许多对禅宗少林充满憧憬的人们一起度过的,但我想远在故乡的亲人们也一定看到了今晚明亮的圆月。走出剧场,看着玉盘一样的圆月,我和妈妈一起默念着那首古老的诗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篇四】月圆中秋的味道小学作文


  凉爽的秋风赶跑了夏日的浮躁,秋风让我们尽享天高云淡风清的熏陶,秋风让五谷给我们带来丰收的喜悦。当我们沉浸在这其中时,中秋节到了。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秋佳节,月儿高挂,寄寓着游子无限的思念。远思两乡断,清光千里同。

  A市一宿舍楼里,一出外打工的游子独自站在窗前深思。屋内空荡荡的,圆桌上放着一盒拆开了的月饼。他打开窗子,望着夜空中那一轮金黄的圆月,不禁想起了远在家乡的亲人:父母的身体是否安康,生活是否快乐,此刻是否在思念着他……想到这里,他的眼眶里充满一种液体,晶莹的泪花在发光。他很自责,很难过,因为他知道父母现在一定是望着天空中的孤月,泪流满面了。

  出外生计,已有好几年没回家了……他不禁想起了往事。此刻,他最牵挂的是家乡的父母。于是,他拿起了电话,拨通了家里的电话,电话铃声"嘟嘟"地响,通了,电话那头传来老母沙哑的声音,"喂,妈,是我,您和爸还好吧!"他抑制住心中的涌动问道。"好,好,都很好,你不用担心,你要照顾好自己啊。"听到老母这番话,他的眼泪终于夺眶而出了,他不敢听他母亲的声音了,那会是一把利刀,足以把满怀内疚的孝子宰割。"妈,没事了,我挂了。"说完他重重地把电话扣上。

  他多么希望回到家里,陪伴着二老。这对他来说是的愿望了,可是不可能的。月亮是那么圆,那么的皎洁,他只能把思念寄托于月亮,月与人是那么的近,仿拂只有月亮才能知晓他心灵深处的情感。在同一片天空下,远思两乡人,清光千里同。叹"月圆人聚襟情朗,月近人遥愁恨萌。"

【篇五】月圆中秋的味道小学作文


  在五光十色的世界中,许多人都在为了忙碌而忙碌。乐此不疲之际,往往忽略了自己心中的追求。因此,在并非觉得有什么非做不可的事情之时,何不心止如水,让光阴停滞?为繁忙的生命留下一点空白,让真实的心灵在此涂鸦?

  秋雨先生曾说过,堂皇转眼凋零,喧腾是*的别名。在流光溢彩的日子里,生命被铸上妖冶的印记。此时此刻,所谓生命的空白,或许就是一种"花开花落两由之"的淡泊心境吧。有哲人云:圣者,常人肯安心者矣。有时候,生命需要隐匿,心灵需要蜇居。在蜇居之中,为未来做准备,在蓄势,蓄水以便开了闸放水,便可以灌溉大地。

  为生命留一点空白,我安静地想着。永恒是一种从容的心境,告别忙碌的生活,淡而处之。生活的滋味,无非在于诗,酒,哲学,爱情,在空白的缝隙中,吟无用之诗,醉无用之酒,读无用之书,钟无用之情,终于成一无用之人,生活却因此凭添了几分色彩。宛若一隐士,把酒黄昏后,看太阳从东而西,静观风起云涌,诗意地栖居。在我心里,唯有活得简单才能活得自由,好比一块空白的印章,为生命烙下闲适的情操,拥有了闲适,才让我觉得自己是生命的主人。

  记得海德格尔曾说过,生命充满了劳绩,但还诗意地栖居于这块土地上。要感谢海德格尔,这位精神的探索者,为我的心里留下了一隅空白。让我在心烦意乱之际,能够冷静地思考,吟上一句"人生天地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让我在忙碌中,能够偷得浮生半日闲,欣赏一段"他年傍得蟾宫客,不在梅边在柳边"的还魂爱情。如五柳先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籽";如东坡先生,"颂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如守着瓦尔登湖的梭罗,如遥望乞力马扎罗之雪的海明威。他们都是诗人,在属于自己的空白天地中,诗意地栖居。

  为生命留下一点空白,为这个骄躁不安的世界留一点空白,哪怕只是一点点,却能挽救无数溺水的精神失陷者。

  平静的天,平静的阳光下,我只愿悄悄地去向那瓦尔登湖畔,远远地隔着梭罗,轻轻吟唱着,月圆是画,月缺是诗。在为自己留下的生命空白里,涂上斑斓的色彩。

关于月圆中秋的满分作文 查看中秋节全部文档资源 >>

中秋节的意义是什么

中秋节的意义是什么

中秋节的意义是:团圆庆贺。挖掘和弘扬中秋节中的团圆文化,发扬敬老孝亲、感恩父母的美德,也应该是中秋文化的范畴。

中秋节俗有久远源头,中秋节俗贴近了民众生活的需要,民众将秋季的节俗都集中到中秋,使中秋成为四季庆赏的大节之一。

拜月、赏月、团圆庆贺是传统中秋节俗的核心,从当代社会生活看,它依然有着符合民众生活需要的现实意义。自2008年起中秋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扩展资料

明清以来民间社会中秋节馈送月饼习俗流行,人们在相互馈送月饼等节物的过程中,融洽了亲友、邻里等家族关系与社会关系。当代社会,传统中秋节俗中保存最完整的是馈送月饼的节俗,月饼成为中秋节的象征,有的地方将中秋节称为月饼节。

旧时月饼多为百姓自家手工制作,后来在城市出现了专业作坊,月饼的制作专业化。月饼的商业化给人们的节日生活提供了便利,商家与媒体联手的宣传也在相当程度上营造了现代中秋节日的气氛,对于传统节日来说,这种周期性的宣传活动是有益的。

传统节日的价值在于它能凝聚民族、国家、社会的人心,它不能用纯粹的商业利益来衡量。天上圆月,人间团圆,圆满是人们希冀的生活目标,团圆是中国人特别追求的一种人伦境界。春节、元宵等节日都有不少节物表达着团圆的意象。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中秋节的时代价值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秋节

中秋庆贺着期待着丰收,因此也期待着和谐。和者,禾旁加口,人人有饭吃也;谐者,言旁加皆,大家敢讲话也。

希望我们的祖国“政通人和”,社会“和谐有序”,外交上要坚持“和平共处”,国与国之间要“和而不同”,干事业要“和衷共济”,处世要“和光同尘”,邻里之间要“和睦相处”,

做生意信奉“和气生财”,待人要注意“和蔼可亲”,说话要“和颜悦色”,批评要“和风细雨”,等等,不一而足。

“和”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追求。中秋佳节阖家团圆、邻里和睦、阶层和合、社区安定、民族团圆、家国和谐、世界大同,其乐融融。正如苏东坡说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张九龄说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拜月、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等习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扩展资料:

中秋节来历

中秋节来历一

中秋节由古代祭月慢慢演变而来。古代历法把每个季节分为三个月,分别是孟月、仲月、季月。农历八月份正好是秋季的第二个月,所以被称为“仲秋”,而农历八月十五正好是秋季的一半,所以被称为“中秋”。最初这一天被定为古代帝王祭月的节日,慢慢就演变成为中秋节。

中秋节来历二

中秋节由嫦娥奔月的故事演变而来。这个我们最熟悉了,先是后羿射掉了多余的九个太阳,然后上天赏赐他一种成仙的药,他舍不得离开自己的妻子嫦娥,就把药交给嫦娥保管。在八月十五这天嫦娥吃了仙药,然后奔月亮去了。

后羿思念嫦娥,所以每年这一天,都会在园子里摆上嫦娥最爱吃的东西,盼望她能回来团圆。之后,年年如此,代代相传,就演变成了节日,由于这天时值中秋,所以叫做中秋节。

中秋节来历三

中秋节由祭祀土地神演变而来。在农耕社会,农作物对于农民至关重要,所以人们经常祭祀土地。在秋季收获时,农民会祭祀土地神,农历八月十五正好是农作物收获的时节,因此逐渐演变成中秋节。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秋节

中秋节是我国的一个传统节日,定于每年八月15。其中的意义既有神话故事,也有文人骚客的传奇诗句,还有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意义很多,这里给大家列举几个。

第一重意义:嫦娥奔月,以此发展为情侣们之间的节日

可能大家都觉得情侣之间的节日不是七夕吗?但其实中秋节也是具有浪漫的情侣氛围的。在神话故事中,传说后羿从西王母那里求来了长生不老药,但是后羿舍不得自己的爱人嫦娥,所以就不舍得吃。但是嫦娥却好奇心很重,想要上天上看看,所以就把长生不老药给吃掉了,然后便飞升到了月亮之上。所以二人便分开了。因为八月十五月亮又大又圆,后羿觉得八月十五的时候是月亮里自己最近的时候,也就是嫦娥距离自己最近的时候,所以每到八月十五,他就会坐在房顶上赏月,就好像是欣赏自己的爱人嫦娥一样。

第二重意义:象征着对亲人和故乡的思念

在苏轼的水调歌头的最后一句话写到:“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就深刻地表达了苏轼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并且希望他们平平安安的和自己一起欣赏月亮。还有著名诗人写的静夜思中的后两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都具有深刻的意义,表明了八月十五应该是家人团聚的日子。因为八月十五的月亮圆圆满满,象征着家里的人圆圆满满。

经过历史的不断发展,中秋节已经有了各种各样的多重意义,这种意义已经深刻的雕刻在了我们的民族文化之中,现如今,我们每到中秋节,都会全家人坐在一起赏月,一起吃月饼,一起聊一聊家里面发生的一些事情,每到中秋节,家里面的氛围都会和和睦睦的。

中国传统节日介绍——中秋节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中秋节的由来 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农历八月在秋季中间,为秋季的第二个月,称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称“中秋”。中秋节有许多别称:因节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称“八月节”、“八月半”;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中秋节月亮圆满,象征团圆,因而又叫“团圆节”。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关于“团圆节”的记载最早见于明代。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它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全国众多民族中的传统文化节日。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据说此夜月球距地球最近,月亮最大最亮,所以从古至今都有饮宴赏月的习俗;回娘家的媳妇是日必返夫家,以寓圆满、吉庆之意。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八月十六,如宁波、台州、舟山,这与方国珍占据温、台、明三州时,为防范元朝官兵和朱元田的袭击而改“正月十四为元宵、八月十六为中秋”有关。此外在香港,过了中秋兴犹未尽,还要在十六夜再狂欢一次,名为“追月”。 根据史籍的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我国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众,后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称,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至于中秋节食月饼这一习俗的形成则是在明代。明代文学家田汝成在《西湖游览志余》中写道:“八月十五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意”。明代史学家沈榜在《宛署杂记》中描述北京中秋月饼盛况时写道“造面饼相遗,大小不等。饼中以果为馅,巧名异状,有一饼值数百钱者。”书中还介绍了当时的制作工艺,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北京皇宫中供月使用的月饼“从下至上直径尺余,重有两斤。”后来随着历代的演变,月饼的品种及花样越来越丰富,制作工艺更新,风味更多,八月十五吃月饼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种古老而又非常有意义的传统。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北宋,八月十五夜,满城人家,不论贫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说出心愿,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南宋,民间以月饼相赠,取团圆之意。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明清以来,中秋节的风俗更加盛行,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今天,月下游玩的习俗,已远没有旧时盛行。但设宴赏月仍很盛行,人们把酒问月,庆贺美好的生活,或祝远方的亲人健康快乐,和家人“千里共婵娟”。 中秋节的习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中秋节传说 中秋传说之一——嫦娥奔月 相传,远古时候天上有十日同时出现,晒得庄稼枯死,民不聊生,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无穷,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多太阳,并严令最后一个太阳按时起落,为民造福。 后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后羿娶了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人们都羡慕这对郎才女貌的恩爱夫妻。 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心术不正的蓬蒙也混了进来。 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不料被小人蓬蒙看见了,他想偷吃不死药自己成仙。 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蓬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蓬蒙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当机立断,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蓬蒙早逃走了,后羿气得捶胸顿足,悲痛欲绝,仰望着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地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他拼命朝月亮追去,可是他追三步,月亮退三步,他退三步,月亮进三步,无论怎样也追不到跟前。 后羿无可奈何,又思念妻子,只好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 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中秋传说之二——吴刚折桂 关于中秋节还有一个传说:相传月亮上的广寒宫前的桂树生长繁茂,有五百多丈高,下边有一个人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后,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拢了。几千年来,就这样随砍随合,这棵桂树永远也不能被砍光。据说这个砍树的人名叫吴刚,是汉朝西河人,曾跟随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错误,仙人就把他贬谪到月宫,日日做这种徒劳无功的苦差使,以示惩处。李白诗中有“欲斫月中桂,持为寒者薪”的记载。 中秋传说之三——朱元璋与月饼起义 中秋节吃月饼相传始于元代。当时,中原广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抗元。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严密,传递消息十分困难。军师刘伯温便想出一计策,命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响应。到了起义的那天,各路义军一齐响应,起义军如星火燎原。 很快,徐达就攻下元大都,起义成功了。消息传来,朱元璋高兴得连忙传下口谕,在即将来临的中秋节,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当年起兵时以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此后,“月饼”制作越发精细,品种更多,大者如圆盘,成为馈赠的佳品。以后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开来。
  节日的起源与历法有密切的关系,中秋节的起源绝不例外。中秋节又称仲秋节,是因为八月十五日是秋季三个月中的第二个月。秋季正是作物成熟的季节,古代各地都有秋社,是答谢土地等神灵的祭礼,也称秋报。上古及中世的秋社不必在八月十五。中秋节节期的确定应该还与人们祭月、赏月的习俗有关,先秦时代就有夕月,是皇家于秋分时候祭月的礼仪。中秋的月儿最圆最亮,最堪清赏。后世的人们在这一天,将秋社及祭月、拜月、赏月、观潮、赏桂,馈食月饼等节俗活动融合,并逐渐赋予这个节日以团圆等新的意义,从此,一个极富蕴意的节日就形成了。
  从纯属农事祭礼的秋社,转而成为象征家庭、家族团圆幸福的团圆之节,耐人寻味。秋社与团圆,从心理层面说,自然也存有某种共同的追求。祈求农丰或举行向天地神灵酬谢收获之祭礼,其蕴含的无疑是对丰厚物质及富足幸福生活的祈愿;而期盼团圆,不也就是对美满、幸福生活的祈盼吗?但两者之间的差别也不难分析,前者似更关注于物质的丰足,后者则似尤瞩目于对和谐的家族、人伦关系的追求,因此更具精神性。然则中秋的团圆品格的形成说明什么呢?说明我们中国人对亲情,对和谐的家族、和谐的人伦关系的追求是超过对物质的追求的。反过来,中秋节俗的存在,又对中国人的重亲情、重家族及人伦关系和谐的精神气质起了润物细无声的熔铸作用。所以,即使在文革的所谓破四旧时期,人们也不能忘情于中秋节,这不是偶然的,因为它扎根于极为深厚的传统伦理文化的土壤之中。
  中秋之夜,从前家家户户于庭中设供桌,摆放月饼、藕、菱、西瓜、石榴、毛豆等节令食品祭月。清代顾禄《清嘉录》载吴地百姓中秋每户瓶兰、香烛,望空顶礼,小儿女膜拜月下,嬉戏灯前,谓之‘斋月宫'。本世纪初,我到松江农村作民俗调查,村民告诉我,直至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每逢中秋之夜,他们都会设供桌,置香斗供品,以祭天斋月。这些习俗,反映了人们对月亮、对自然的敬畏,这种敬畏中又满含对月亮、对自然的亲近与喜爱之情。这不是十分难得的么,这不是人们追求人与自然共处与和谐的表征么?同时,暂时放却劳作,阖家男女老少,欢聚赏月,一边尝食月饼、节物,一边谈谈家常,这图景似乎是普通平淡的,但我们也可以在其中体味到庶民生活的趣味与美,体味到我们中国人的人情之美。
  中秋节赏月等习俗的形成同样耐人寻味。中秋之夜,人们亲朋相携,步出户外,赏明月,尝节物其乐融融。除了赏月,南方不少地方有观潮之俗,唐宋之时,钱塘江观潮就盛况空前,苏东坡出知杭州期间,曾多次观潮,还写下《中秋夜观潮》的一首七律。另外,扬州之曲江也是观潮的好去处。中秋前后还是金桂飘香的时节,赏桂之风也久盛不衰。中秋的存在,让人们自觉地去体验、感受圆月、月下境界与各种风物之美,这时,大自然的生命气象与人们的内在情感体验之间会相应相合,人们对月亮,对月下境界的美的感受力于是变得灵敏,赏月之际,每每使人逸兴遄飞,形之歌咏,岂是偶然!迷人的月光大大激活了人们的想象力,月中蟾蜍、月中兔,嫦娥奔月以及月桂,吴刚的神话传说,让这个节日充满了神秘气息,使很多中秋诗文呈现瑰奇幽丽的面貌。中秋诗文之多,真可谓不计其数。有的作品,甚至唱彻中华大地。然则中秋节的节俗,不仅让我们在自然之中,月光之下,获得审美享受,而且它还不断地在陶冶着、提升着我们的审美趣味。
  中秋是全民的节日,但从前有的地方妇女在中秋有她们独特的节俗活动,如拜月,俗传中秋是月亮生日,月亮被称为女神。俗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之说。吴地有走月亮之俗,妇女盛装出游,互相往还,直到天明鸡唱,犹婆娑月下。近日苏州民俗博物馆中,就有一组大型群雕,形象地刻画了吴地走月亮的场面。妇女拜月之俗的形成,可能和古代月亮主生育的民间信仰有关,有些地方拜月活动结合求子仪式,是其证明。闽南及台湾地区的妇女,中秋节有听香之俗,听香人燃香礼拜后,或静立或出游,注意窃听别人语言,以占卜吉凶。
  我想特别指出的是,从前中秋节,更是儿童的节日,这天儿童的民俗活动很为丰富,从前有些地方,儿童要行拜月之礼。北方儿童,每于中秋之夜,拿着大饼边吃边唱:唱月来,唱月来,来年日子好过来;唱月饼,念月饼,明年是个好年景。安徽中秋,小孩们有摸秋之俗,孩子们手拿火炬,结队到田野间,摘取果豆等物,就叫摸秋。江西、安徽有些地方,中秋还有儿童堆宝塔的习俗:在野外拾取旧砖瓦,堆成七层宝塔状。塔前置小桌一张,上供果子饼饵。至夜间,塔之内外点上灯烛。胡朴安先生于记载此俗后赞叹:一片光明灿烂,直与天上明月争辉。儿童则坐于塔前赏月,并作种种游艺,以表示其欢娱,实一幅天真烂漫儿童行乐图,惜无人绘之耳。(《中华全国风俗志》下篇卷七)广东儿童中秋夜有提灯之会,孩子们提着灯笼,沿街游行唱歌,兴高采烈。广西中秋的儿童灯会更具特色,孩子们用竹篾扎成蜻蜓、蝴蝶、虾公、兔子等,涂色插烛,持灯上街,相互比美。灯与丁谐音,中秋节的这些关乎灯的习俗,所寄寓的是人们对家族繁衍、人丁兴旺的祈愿。从前中秋节的儿童习俗,很多并未得到传承,这是十分可惜的。在日益重视传统的当今时代,如何挖掘传统节日的内涵,如何让儿童也在传统节日中尽享游娱之乐并受到有益的熏陶,无疑是值得我们重视的问题。
  最后谈谈关于月饼的一个民间传说:元朝末年,统治集团为了维持其摇摇欲坠的腐朽统治,不准民间私藏铁器,规定十家共用一把菜刀,百姓怨声载道。张士诚为了号召人民起义,中秋节前,在每个月饼中夹一字条,约定起义时间。中秋之夜,人们掰开月饼,见到传单,纷纷揭竿而起。明清时代吃月饼之风兴起,就是为了纪念反元的人民起义。此传说的真实性不得而知,但它让月饼及中秋节包含了反压迫、反暴政的内容,当然也是极有意义的。
本文标题: 当下的月饼只有商业的味道而没有了情怀,怎样才可以改变这一现象让中秋节更加地有诗情画意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332456.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美国国债总额首次超过 33 万亿美元,目前当地经济形势如何今天是九月十八号,你还记得历史上的九一八事变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