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在苏联解体的戈尔巴乔夫因素和戈前时期因素的相互关系上,前者是直接原因,后者是根本原...
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在苏联解体的戈尔巴乔夫因素和戈前时期因素的相互关系上,前者是直接原因,后者是根本原因。因为第一,戈尔巴乔夫改革的社会背景是苏联传统体制特别是传统经济体制阻碍生产力发展,社会经济政治蕴育着深刻的危机。第二,戈尔巴乔夫改革引起社会各种矛盾的总爆发,而之所以爆发是因为在此以前矛盾已长期积累,达到只需一根导火线的程度。第三,戈尔巴乔夫改革执行的是一条右倾路线,右是“左”的反动,是因为“左”的路线长期统治,造成的问题相当严重,以致于能让右倾路线祸国一时。从总结经验教训的角度考虑,从解决根本问题的角度考虑,重点应是分析苏联解体的根源,分析传统体制的弊病,提出相应对策,确保国家统一和繁荣昌盛。
那么苏联解体的历史根源或根本原因是什么呢?我们认为,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与联邦制国家结构的矛盾和传统体制与社会生产力的矛盾。
高度集中的党政体制,使联邦制国家体制有名无实;苏共和联盟中央垄断权力,使共和国失去实权;各种决定权集中于联盟中央,加盟共和国主权限于狭小范围;苏维埃在政治体制中地位下降和变形,使共和国的参政议政形式化;高度集中的党政体制使俄罗斯联邦、俄罗斯民族在联盟国家中占有特殊地位和领导地位,事实上的民族不平等依然存在。这种高度集中的党政体制与分权性质的联邦制国家结构的矛盾,加之宪法关于加盟共和国享有主权和退盟权的规定,为各加盟共和国争取国家主权、脱离联盟中央积累了动因,提供了法律依据。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规定国家的一切经济活动均由中央计划决定,造成共和国失去经济决策权;资源归属、企业隶属、产品物资和财政收支高度集中于中央,共和国既无权也无力综合发展地区经济;产业政策和生产力布局按照全国的地区专业化分工进行,造成许多共和国经济“殖民地化”,结构单一、生产落后、生活低下。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使经济建设只有一个积极性,束缚了地方和民族地区的积极性。这一切形成了共和国经济主权要求和民族分离的历史根源。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造成经济发展的一切动因不是产生于体制内,而是来自体制外。生产的目的是完成国家计划,体制内没有形成满足人民需要的运行机制;产权虚位造成体制本身缺乏内在动力,企业经营和劳动者的动力不在体制内,而来自外部动员;排斥商品货币关系,排斥市场竞争,阉割了体制的效率机制,形成数量型经济和耗费型经济。由此产生这种体制的致命性弊端就是阻碍科技进步,尤其不适应现代高科技发展的要求,导致经济发展粗放经营,经济结构比例失衡,产业级次严重落后。这一切造成苏联经济长期存在短缺性经济危机,经过长期的效率下降,最后爆发衰退性经济危机。苏联模式带给人们的不是富裕的社会主义,而是危机的社会主义,并与西方发达国家形成巨大反差,这就是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
一、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1936年,苏联第八次苏维埃代表大会通过了苏联的第二部宪法,宣布苏联成为一个苏联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社会主义国家,从而也建立起了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这种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具体表现在:经济上以行政命令来管理经济,否定价值规律,排斥商品和市场;政治上权利高度集中,党政不分,缺少群众监督,忽视民主与法制。
这种体制形成于外部的帝国主义包围和内部的落后的经济文化双重条件下,弊端诸多,譬如经济效益低下,缺少社会主义民主,导致的是市场上消费品供不应求,影响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最终使得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减弱。
这种体制的极端表现就是1935-1938年的大清洗运动。(这次清洗使得苏联缺少也一大批军事人才,所以二战苏德战场初期的战争苏联一直处于劣势。这也使我们清醒地认识到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的重要性)
二、长期积压的各种矛盾
苏联是个多民族国家,但是苏联在处理民族关系上做的不尽人意。典型的就是苏联处理犹太人问题的方法。
苏联经过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的改革依然没有使经济有很大突破,人们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提高,而同时期的欧洲西部国家的经济却发展很大,人民生活水平有很大提高。这也是后来苏联公民借道捷克斯洛伐克逃跑到联邦德国的原因。
官僚主义作风同时导致了苏联政府与人民的矛盾,可以说苏共与人民群众的脱离是导致苏联解体的一大原因。
三、戈尔巴乔夫失败的改革
1985年戈尔巴乔夫当选苏共中央总书记,提出以“民主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提倡“民主化”与“公开性”,全盘否定苏联历史,甚至是十月革命,还产生了丑化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的后果,苏联人民思想极度混乱,各种社会矛盾总爆发。这一系列的后果导致1990年苏联局势动荡,苏共失去领导地位甚至于819事件后不得不解散。苏联的各个加盟共和国也开始分离,最终使得苏联完全解体。这是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还影响到东欧国家,同样成为东欧国家剧变的一个诱因。
四、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
1946年丘吉尔的铁幕演说拉开了冷战的序幕,美国为了遏制苏联,实行了马歇尔计划,帮助欧洲发展,共同对抗苏联,还实行了和平演变的策略,企图在不发生战争的情况下使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变色”。这都成为了苏联解体的外部原因。
苏联的解体导致了两极格局的结束,使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这就增加了国际秩序的不稳定性。这同样使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从巴黎公社失败以来第二次陷入低潮。
(随着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许多人清醒地认识到共产主义的伟大,于是越来越多的国家的共产党或者左派工人党上台成为执政党,所以近来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有所升温。)
现在依然带有社会主义性质的前苏联国家有:白俄罗斯(公有制经济占经济绝大部分)和摩尔多瓦(共产党执政+公有制经济)。
对于历史的负责,叫我们需要客观地看待苏联解体,不要仅仅依靠某个人的个别言论来判定苏联解体的原因。我们需要认真总结历史,全面地评价苏联解体。这个介绍并不作为苏联解体的全部原因,仅仅作为朋友们认识苏联解体主要原因的参考。苏联解体的探究,还需要给历史学家们时间去进行。
进来西方国家的不断深入独联体,也是对于原苏联国家的惧怕。苏联国家的一些意识形态依旧与西方有很大分歧,例如白俄罗斯在国家经济体制方面依旧带有浓重的“社会主义色彩”。
苏联解体发生在1991年12月25日,由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宣布辞职的事件作为标志,为立国七十多年的苏联划上句号。
导火线
1991年8月19日,苏共中的保守派发动了一场不成功的政变,试图收回下放给加盟共和国的权力,同时终止不成功的经济改革。但是在人民、军队和大多数苏共党员的联合反对下,政变仅仅维持3天便宣告失败。俄罗斯总统叶利钦下令宣布苏共为非法组织,并限制其在苏联境内的活动。在1991年年底,他同白俄罗斯及乌克兰的总统在白俄罗斯的首府明斯克签约,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从建立一个类似英联邦的架构来取代苏联。苏联其他加盟国纷纷响应,离开苏联,苏联在此时已经名存实亡。1991年12月25日,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宣布辞职,将国家权力移交给俄罗斯总统。苏联正式解体。(按照法律的规定,苏联解体的正式时间应该是26日,这一天召开的苏联最高苏维埃会议宣布苏联解体。)
对于苏联解体与东欧剧变的解释与研究,请参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的《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概论》。
这种观点认为:由于苏共严重脱离群众,甚至在苏联国旗降下之时群众也无动于衷,“没有一个人出来捍卫自己的国家”,这是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
不能说这话没有道理,但不能简单说“苏联解体是因为苏共脱离群众”。这里没有时间的概念,容易全盘否定苏共70年历史。
首先,多数俄罗斯民众现在已经为当时他们对国家解体“无动于衷”的行为表示了忏悔。据俄罗斯最近若干次的民意调查表明,高达70%以上的俄罗斯人对苏联解体感到惋惜。其次,笼统说“苏共脱离群众”不够准确。什么时期的苏共脱离群众?列宁时期,如果“苏共脱离群众”,能够取得十月革命的胜利?布尔什维克党恰恰利用“和平、土地、面包”的口号赢得了最广大群众,相反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则失去了群众的支持。当然也不会是斯大林时期,那时没有苏共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能够取得工业化、农业集体化的成就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从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来看,当时苏共在执政为民方面确有不少甚至是严重的错误,损害了群众的利益,破坏了党群关系,但从总体上看,苏共奉行的政策和苏联人民的利益基本是一致的。
苏共真正丧失群众支持是在戈尔巴乔夫时期。由于苏共一系列的错误路线,造成国内经济状况恶化、民族矛盾尖锐……使人民丧失对苏共的信任。最后造成国家的解体。
所以苏联解体的确有“苏共脱离了群众”的因素,但应说明这个因素在戈尔巴乔夫时期表现最为明显。
认为苏共垮台的主要原因是在意识形态上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化理解。这种观点只说到问题的一个方面,苏共垮台的真正思想根源在于对马克思主义的背叛
“苏共垮台的主要原因在于意识形态领域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化理解和思想僵化,缺乏理论创新”这也是目前社会上流传较广的一种说法。同样不能说这种观点不对,但似乎仅仅说到问题的一个方面。在苏共70年的思想领域内,既有坚持、发展马克思主义一面,也有背弃马克思主义思潮的一面;既有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主义态度,也有对西方政治、经济体制的教条主义崇拜……往往各种思想交织在一起,有时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至于什么时期什么倾向占上风,则要具体分析,绝非用“教条主义”一种表现就可以概括苏共全部思想特征,更不能把它说成是导致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
戈尔巴乔夫时期苏共指导思想的最明显特征是背叛和放弃马克思列宁主义,苏共28大制定的“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总路线,修改苏联宪法、取消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就是最明显的证明。这一时期当然也有“教条主义”,主要表现在戈尔巴乔夫等人对西方政治经济体制的教条主义崇拜。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开放当然要吸收全人类的,包括资本主义国家有益的经验成果。但如果不假思索地对资本主义的一切顶礼膜拜,甚至把其糟粕当成精华,后果必然是毁灭性的。
当然,我们绝不应当低估教条主义在阻碍苏共思想创新方面的危害。由于不能始终贯彻把马克思主义结合本国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学风,在关于社会发展阶段、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推进世界革命等重大理论上的僵化问题,始终没能有大的改进,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社会进一步发展。但同样更应当清楚苏共垮台的真正思想根源在于对马克思主义的背叛。
认为苏共出现特权阶层和干部队伍腐败导致苏联解体。这种观点值得重视,但对特权阶层、苏共党内的腐败等问题应该有一个正确的解读
首先应当肯定这个观点有正确和值得重视的一面。执政党的作风问题,关系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
但这个特权阶层怎么和苏联解体联系起来?有些问题还应当进一步搞清楚:
第一,什么是特权,哪些人属于特权阶层,这个特权阶层有多大?现在学界一般认为苏联特权阶层人数约为50-60万。俄语“特权阶层”这个词,原意是“名称汇录”,有的译成“官阶名录”,有的干脆意译为“特权阶层”。但由什么人组成?享有什么样的“特权”?尚未有人对此做出准确论述。
1998年笔者在访问俄罗斯国家现代档案馆时,副馆长萨哈罗夫曾亲自给笔者展示了这本所谓“特权阶层”的名单,里面大体包含了一定级别的国家机关官员、大工厂负责人、著名集体农庄主席、大学校长、名教授等等。说他们有特权,是这些人工资和一般群众拉开了一定档次,甚至享有一些特殊待遇,如当时苏共领导人,从安德罗波夫到戈尔巴乔夫,月工资是800卢布,而全国普通职工月平均工资约200卢布。尽管差距不大,这些领导人享有其他待遇则非用货币可以衡量,如收受的礼品、各地的别墅等等。也必须看到这些特权对损害苏共形象的严重影响。而问题的关键在于:哪些是不合理的特权,哪些是必要的差别?把差别说成“特权”,可能不够准确。所以不能把凡是上了“名录”的人都算成“特权阶层”。
真正的“特权阶层”,是指那些利用职权“以权谋私”的人。他们有多少人?占所谓“特权阶层”50-60万人的比例多大?迄今为止没有看到这方面材料。当然,不能低估这些人在败坏苏共威信、影响党群关系、干群关系中的作用。但也不能仅仅用“一粒耗子屎坏了一锅汤”来阐明其对苏联解体的影响。如果我们连“特权阶层”有多少人都不清楚,又怎么估计他们在苏联解体中的作用?
第二,实际上,在苏联社会的分配体制中,一方面确有分配不公问题,如“特权阶层”,但更主要的弊端是“大锅饭”,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复杂劳动和简单劳动之间区别不大,甚至是脑体倒挂。1985年,工业部门中工人和技术人员平均工资之比为100∶110;农业为100∶135;建筑业则倒过来,为100∶98。可以看出的确全国各个工种之间、在各种领域工作的人之间工资差别不大。
所以,对这个命题的正确解读应当是:首先一定要看到苏共党内的腐败、乃至特权阶层产生这个弊端的严重性,它激起群众的严重不满,对苏联解体有着深层次影响;同时,这个特权阶层到底有多少人?苏共党内的腐败究竟发展到什么程度,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才能做出科学的回答;更重要的是要区分分配体制中必要的“差别”与“特权”之间的界限,不能把合理的工资、待遇等差别当作特权。
任何事物从产生之日起,按照对立统一规律,自身一直存在肯定和否定两面。苏共在取得伟大成绩的同时,自身某些弊端的积累(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教条主义、特权阶层、脱离群众……)也日益严重,其中每一种弊端的发展都足以致命、否定自己。但如果说“这些弊端是导致苏共垮台的根本原因”则略嫌简单。因为同时苏共自身还存在“肯定”的一面。如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苏联仍是世界上的超级大国。并不是某个社会在某个时期存在弊端就一定灭亡,人有重病一定会死。前俄罗斯联邦部长米哈伊诺夫坚决否认苏联解体是不可避免的说法。他认为,尽管当时的社会存在导致解体的因素,但同样存在能够消除这些因素、维护国家统一的足够有力的机制。这里的关键,是看其领导人在制定大政方针时如何发扬成绩、纠正时弊。
前苏联为何解体?
从根本上说,首先,在苏联时期,人民的生活水平一直不高。虽然发达的重工业和不断的军备竞赛拉动了GDP,从而掩盖了这一现象。但是这不符合人民大众的利益,也因此导致了苏联人民的不满。其次,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取乏民主,干部阶层不可避免的日益官僚主义化,号称代表人民利益的党的干部群体,逐渐蜕变为一个与人民利益对立的特权阶层。当人民群众日益感受到特权阶层与自己利益的根本背道而驰时,这种政治体制的衰败和瓦解也就不可避免了。
其次,苏联从1922年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列宁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进行改革,并强调更加发扬党内民主。然而自1926年斯大林当权以来,形成了高度集中化的政治经济体制。虽然在这种体制下苏联实现了工业化,但到了1950年代,弊端日益暴露,阻碍了苏联的发展。随后,赫鲁晓夫、布里兹涅夫先后进行了改革,但他们的改革都只是对原有体制的小修小补,没有从根本上彻底改变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再次,俄罗斯在历史上一再对外扩张,征服了一系列其他民族。俄国十月革命后,一度承认各民族有自决权,但苏联后来仍采取对外扩张的路线,从1919年至1940年,先后吞并了独立的希瓦汗国、布哈拉埃米尔国、乌克兰国、阿塞拜疆、格鲁吉亚、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等国家,并通过对外侵略和武力威胁兼并了包括罗马尼亚人、芬兰人等少数民族的大片土地。苏联时期推行俄罗斯化政策,民族主义被视为苏维埃和社会主义的对立面而受到打压,各民族的政治、文化、经济精英多被处决,民族语言文化和民族意识遭到摧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和战后,苏联还对境内的波兰人、芬兰人、爱沙尼亚人、拉脱维亚人、立陶宛人、伏尔加德意志人、克里米亚鞑靼人、卡尔梅克人、车臣人、印古什人、远东朝鲜人等少数民族实行了残酷的种族清洗和种族迁移。此外苏联还对本国人民和其他国家犯下了诸多罪行,如农业集体化时期对富农的屠杀,大清洗时期对党员、知识分子、军人和其他无辜者的屠杀,集体处决波兰军官的卡廷事件等等。这些罪行随着“公开化”的进程被逐步公诸于世,对苏联人民造成了极大的思想冲击,并加深了各民族的不满情绪。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与新思维”试图从根本上重建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念和政治体制,彻底摈弃斯大林主义留下的政治体制遗产,建立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但骤然放开的舆论氛围使公众茫然不知所措,容易被极端思潮所俘获,在这种背景下,以叶利钦为代表的前苏联各加盟共和国势力,试图把改革引向对自己有利的方向,因此极力促成了苏联解体。
苏联解体被忽略的三个西方关于苏联解体的主流观点有两种:一是,苏联经济体制在长时期的运行中被证明是
不可行的。80年代经济内在的矛盾导致经济崩溃,别无选择,只有建立资本主义;二是
,在政治上,一旦戈尔巴乔夫实行言论自由、自由选举,苏联人民就利用新获得的权利
,废除社会主义,建立资本主义。这种主流观点的实质是:社会主义在一个大国作了长
时间的尝试后,失败了。我花了1991-1996年6年的时间研究苏联解体的原因。这期间,
我与前苏联的高级官员、政治家、企业家会过面。对20年代以来,直到解体的苏联作了
研究。我的研究证明,西方的这些主流观点与事实不符。
关于苏联经济崩溃的原因说。1928-1975年,苏联经历了快速增长的时期,从农业社
会转向工业社会。据西方估计,1928-1940年,苏联年均增长5.8%,这在当时是非常快的
速度。1950年,苏联实现了工业化,直到1975年,一直比美国的发展速度快,这期间苏
联的年平均增长率是4.8%,而美国只有3.3%,这可是西方的数据呵。同期,东欧也比西
欧快。1975年后,比以前差一些了,放慢了,技术进步放慢了,这时的增长率比美国低
,但仍然有1.9%或1.8%的增长率,没有出现负增长,不能叫做经济崩溃。这时的消费水
平比生产增长还快。这时叶利钦就使计划经济解体。因此,从1990年开始就出现了经济
绝对下降。1991年计划经济不再起作用。叶利钦不向中央纳税。苏联的计划经济不是由
于自身的原因而崩溃,而是由叶利钦从政治上解除的。苏联解体后,经济才崩溃。
再看西方的第二个主流观点,即政治上的原因。苏联曾搞过许多民意测验。民意测
验表明,赞成搞资本主义的只占5-20%,1991年5月进行的、由美国操作的最大的一次民
意测验,在苏联的欧洲部分进行。抽样人口中,10%赞成改革前的社会主义;36%赞成更
多民主的社会主义;23%赞成瑞典式的社会主义;只有17%赞成自由市场的资本主义。这
恰恰是叶利钦在1992年以后建立的。因此,没有任何证据证明自由市场资本主义是苏联
人民的意愿。在是否保留苏联的投票中,大多数也是赞成保留的。
我对苏联解体的解释是,苏共上层精英,分别进行了讨论,以决定其意识形态。他
们当中,9.6%赞成共产主义和民族主义;12.3%赞成民主社会主义;76.7%赞成资本主义
的社会形态;取其他态度的占1.4%。这就与人民群众的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高层的
大部分人赞成资本主义。他们与其他集团结盟,与黑社会、富翁、城市知识分子的一部
分结盟。他们结成联盟,夺取了政权,建立了资本主义。
这个联盟产生的过程,我写的书中详细谈了这个问题。1975-85年,产生了巨大的压
力,要求改革。由于这种压力,戈尔巴乔夫上台。戈尔巴乔夫的目的是对社会主义进行
改革,使其民主化。戈尔巴乔夫的助手相信,苏联的民主化,分权的改革,引进有限的
市场因素,以为这样就可以克服苏联的停滞。但是,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效果却是意想不
到的。大利益集团之间产生了权力斗争。首先是言论自由,共产党不再控制大众传媒。
1990年出现了新的民主制度,即新的苏维埃制度,原苏共中央的权力下放了。开始了关
系到苏联未来方向的政治斗争。大致上有三种立场:继续改革,使社会民主化;回到改
革前的苏联社会主义;完全抛弃社会主义,代之以资本主义。第三种立场的出现,出乎
戈尔巴乔夫的意料。谁也没有意料到党的精英集团的变化。叶利钦成为亲资本主义的领
袖。叶利钦成为俄罗斯联邦的总统,苏联实际上出现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戈尔巴乔
夫控制苏联,叶利钦控制俄罗斯。俄罗斯当时没有法律基础,法律、军队都没有。1990
-1991年,上层接受拥护资本主义的立场。这与各社会集体在苏联时期发生的变化有关系
。80年代,10万人组成的高级集团已经与以前不同了。这个模糊集团,是非常实用主义
和物质主义的,没有意识形态的立场。他们会重复官方的意识形态词句而不去相信,只
关心自己的特权和利益。其中,只有极少数相信社会主义。在80年代末辩论苏联发展的
方向时,他们就开始作出选择性的思考:如果改革达到民主化,就会减少特权和权力;
如果回到改革前的社会主义,虽有相对的特权和地位,但特权又受到原有的社会主义机
制的限制,也不能积累过多的财富,更不能把特权和财富传给自己的子孙后代。因此,
精英们认为资本主义能够为他们提供最大的机会,不但管理,而且拥有财富、传给子孙
后代。这可以解释他们观点的迅速变化。这就能够把戈尔巴乔夫排斥到一边,使叶利钦
得到权力。具体的办法涉及许多细节,煤矿罢工,媒体的争夺,苏联周边民族主义情绪
。叶利钦就是利用这些夺取了政权,让戈尔巴乔夫留在那里,无能为力。
这种亲资本主义的力量主要在俄罗斯共和国。他们意识到,必须使苏联解体,才能
获得巨大的权力。苏联精英相信,向资本主义的过渡,会使他们成为富人。事实证明,
这是正确的。我研究了苏联的高级官员,比如切尔诺梅尔金,当了多年的总理,他80年
代当天然气部长,92年就成为天然气垄断公司的拥有者,掌握了40%的天然气储备,成为
世界上最富有的人。柯尔科夫斯基,我93年采访他时,他描写了他在80年代曾是共青团
领导人时,怎样利用国家的资金,建设他自己的私人银行。他们不顾人民的反对,建立
资本主义。
劳动人民得到社会主义的好处,但并未充分行使自己的权利。群众在社会主义制度
下,处于被动地位。他们没有行动起来保卫自己的利益的经验。当精英们把苏联解体时
,他们不能组织抵抗。
叶利钦掩盖自己的真实目的。他从不谈建立资本主义,仅仅谈民主、改革、市场改
革等。直到他离开总统职位时,也没有谈要建立资本主义。在这一点上,叶利钦领导集
团的其他成员则更加直截了当,盖达尔在进行资本主义革命方面是诚实的。他成为第一
任总理。
苏联解体的教训。按照西方的说法,苏联解体证明了社会主义是巨大错误,计划经
济不可行,只有资本主义才能带来技术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我的结论不同。苏联的
解体,既不能证明社会主义的失败,也不能证明资本主义的优越。它只是证明,这个制
度在把农业社会变成工业社会时比资本主义优越,比资本主义有更快的发展、更多的公
正。这是被苏联的早期历史所证明了的。
苏联解体证明:由一些精英掌权是不持久、不稳定的。这些掌权者最终认识到,维
护社会主义不符合自己的利益;符合自己利益的是资本主义而不是社会主义。同时,他
们又握有实现转向资本主义的权力。这一点不仅适用于解释苏联解体,也适用于解释东
欧的剧变。这并不证明社会主义制度不可行。它告诉我们,社会主义要长久,必须使从
社会主义得到好处的人同时得到权力。人民必须有真正的主权。我这里并不是指实行资
本主义民主制度。但社会主义必须掌握自下而上产生的原则,而不应该掌握在上层。这
样,社会主义才能维持下去。
社会主义是通过革命产生的。在一个时期内,权力掌握在上层,以巩固革命。但这
就为后来的社会主义带来一个问题:习惯于行使权力的党转变成民主的党是困难的。但
只要老一代革命者掌权,还不存在问题。当老一代过世,新一代上台时,这就成为问题
了。新的领导集团,没有旧社会受压迫和追求社会进步的历程。因此,其本身就有转向 资本主义的倾向。
原因
关于苏联解体的原因,很多研究者都忽略了三种情况:第一是宪法条文中给予了加盟共和国自由脱离苏联的权利;第二是加盟共和国之间的依赖性没能经受住沉重危机的考验;第三是中央委员会所提出的自治化过程。
如今关于强大的苏维埃帝国解体的原因的著述颇多,但是大家往往忽略了三种情况:第一个是苏联宪法条文中给予了加盟共和国自由脱离苏联的权利,它就像一颗延时爆炸的地雷休眠了几十年;第二个原因是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充分发作的“依赖性”这一“信息病毒”,没能经受住沉重危机的考验,加盟共和国开始后悔向邻居施舍面包而以求自保。在第比利斯和维尔纽斯,人们都在说“为莫斯科干够了”,在乌拉尔有人要求不再“养活”中亚共和国。第三个原因是所谓的自治化过程。到90年代初“改革”已经走到了尽头。随着中央政治和经济实力的削弱,权力开始向加盟共和国和自治共和国“流失”。在叶利钦和戈尔巴乔夫争夺政治领袖地位的角逐中,苏联第一任总统的劣势越来越明显:他只是由人民代表大会选出,而非公民直接投票选举产生的,因此,其地位的合法性和权威性要低于任何一位加盟共和国总统。
为了削弱俄罗斯和叶利钦的势力,戈尔巴乔夫方面提出了将俄罗斯联邦内的自治单位提升到加盟共和国的地位。1990年4月26日,苏联最高苏维埃通过相应的法律,启动了“自治化”机制。其结果是俄罗斯联邦的版图像块带着许多大窟窿的奶酪,俄罗斯也因此失去了51%的领土及其全部战略资源和近2000万人口。
俄罗斯人民代表大会为了维护共和国的完整,于1990年6月12日以压倒多数(903票赞成,13票反对和9票弃权)通过了《关于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邦国家主权的声明》。这份声明中没有任何一个字提到俄罗斯联邦要脱离苏联,相反,俄罗斯联邦明确宣布准备继续成为更新后联盟的组成部分。
也许很少人会记得,俄罗斯联邦与其他加盟共和国不同,它没有共和国的党组织。伊万·波洛兹科夫和盖纳济·久加诺夫在党遭到批判的时刻成立了俄罗斯联邦***,以此同联盟的领导层相对抗,从而对苏联***的垮台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并进而导致苏联解体。
为了解除戈尔巴乔夫苏共总书记和苏联总统的职务,苏共反对派和党的机关筹备在1991年9月召开非常的苏共代表大会和苏联人民代表大会。戈尔巴乔夫向加盟共和国领袖寻求支持,许诺彻底地扩大他们的权限并加紧准备于1991年8月签订新的联盟条约。为了抢在戈尔巴乔夫采取行动之前,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发动了著名的“8·19”事变。
由于1991年8月19日至21日事件,苏共中央总书记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于1991年8月25日辞去总书记职务,并呼吁苏共中央“做出艰难的然而又是诚实的决定——自行解散”。从1991年8月22日至11月6日所有加盟共和国的***和作为全联盟组织的苏共都停止了活动。
统一的国家随着苏共组织的垮台而轰然瓦解也是很自然的。1991年8月决定脱离苏联(虽然没有遵守法定程序)的有阿塞拜疆、白俄罗斯、吉尔吉斯斯坦、摩尔达维亚、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乌克兰、爱沙尼亚,9月,亚美尼亚、塔吉克斯坦也决定独立。再早些时候,1990年和1991年春天立陶宛、拉脱维亚、格鲁吉亚已决定脱离苏联。这样,到1991年12月除了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外的所有加盟共和国都已经事实上脱离了苏联。
1991年12月1日乌克兰的全民公决为这一解体进程画上了句号。在这次全民公决中绝大多数乌克兰公民支持乌克兰宣布独立。
美国前总统乔治·卡特总统的助理布热津斯基多次指出,在苏联解体中起关键作用的是美国战略家们对乌克兰的影响。“正是乌克兰的行动,包括1991年12月它宣布独立,它在别洛韦日森林关于应该用更自由的独立国家联合体代替苏联的重要谈判中表现坚决,尤其是出乎意料地类似政变式地指挥驻扎在乌克兰领土上的苏联军队,阻止了独联体成为比较联邦化的苏联新名称。乌克兰的政治独立震惊了莫斯科,并且成为榜样,虽然起初其它苏维埃共和国还没有把握,但后来纷纷效仿了。”(布热津斯基:《大棋局》,1998年)
别洛韦日协定签署的真相
1991年12月,俄罗斯、白俄罗斯和乌克兰的首脑聚集在一起,商讨建立独联体的事宜。他们要求专家按照联合体的模式准备文件,然后送到只有他们三人所在的房间。协议签署后,他们分别给老布什和戈尔巴乔夫打电话,告知了苏联的死亡和独联体的诞生。
1991年12月8日,俄罗斯、白俄罗斯和乌克兰的首脑签署协议,正式确认了苏联的已成现实的终结。
起先还有人希望能以某种形式保留联盟。众所周知,叶利钦当时甚至不但说过“联盟永存”,而且还于1991年8月17日草签了联盟条约草案并计划于8月19日正式签字,然而乌克兰总统甚至不愿听到“联盟”这个词,最后找到了“联合体”这一形式作为各国在同一个经济、政治和军事空间共存的方式。
关于签署协议,广为流传的说法是莫斯科代表带着准备好的文本来到维斯库里,事实上,不但没有任何文本,甚至没有电脑和软盘。手稿是用电子打字机打出来的,并用电传机将它复制成三份。
总统们要求专家按联合体模式准备文件。总的思路是明确的,但重要的是要为它找到必要的法律形式。当1922年苏联建立时的四个创始国中的三个——俄罗斯、白俄罗斯和乌克兰聚集在维斯库里时一切都迎刃而解了。第四个创始国是南高加索联邦,它只存在到1936年。而所有的前南高加索联邦的成员都已经退出了联盟。显然,四个缔造者中的三个有权讨论联盟的命运。
结果诞生了协定的文本。它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创始国确认自己建立的苏联死亡的事实;第二部分是俄罗斯、白俄罗斯和乌克兰(还是以创始国的身份)宣布建立新的联合体——独立国家联合体。
当经过协商的文本初稿准备完毕时,有人用电传机将它复印了三份,并穿过走廊送到只有叶利钦、克拉夫丘克和舒什克维奇三人呆着的房间。这时他们身边既没有任何专家也没有顾问。从总统们那里退回的文件上带着一些问题、批注和建议。文件又经过修改、复制,这样反复几次,还是没能得出结论。
于是他们决定与哈萨克斯坦总统努尔苏尔丹·纳扎尔巴耶夫联系,并请他紧急赶来。得到这位有威望的领袖的支持很重要。但是,纳扎尔巴耶夫尽管收到了邀请却没有来,而是留在了莫斯科戈尔巴乔夫的官邸。据说,戈尔巴乔夫当时许诺让他担任苏联总理的职务,此外,两位总统都拒绝相信苏联气数已尽。
没有等到纳扎尔巴耶夫,叶利钦、克拉夫丘克和舒什克维奇签署了关于建立独联体的协定。协定签署后他们决定打电话给戈尔巴乔夫和老布什。
接线员好久才找到克里姆林宫的主人,而白宫倒是一拨就通了。结果谈话同时进行:叶利钦和布什通话,舒什克维奇和戈尔巴乔夫通话。戈尔巴乔夫得知发生的事情后立即求助于军队,但是军人们没有响应。这不禁让人联想到1917年沙皇尼古拉二世的历史,当时沙皇从最高统帅的大本营向军队求助,但军队一致要求他下台。
作为这些事件的直接参与者,我记得俄罗斯代表团是带着矛盾的心情从明斯克回到莫斯科的。一方面,大家都明白已经成功地避免了局势向“南斯拉夫化”发展,即一国各地区之间发生的流血军事冲突。另一方面,大家都感觉到巨大的无法弥补的损失和恐慌。
俄罗斯、白俄罗斯和乌克兰的最高苏维埃事实上一致批准了关于建立独立国家联合体的协定,从法律程序上为苏联解体画上了句号。很快,除波罗的海国家和格鲁吉亚以外的其他共和国都加入了独联体。
1991年12月25-26日,苏联最高苏维埃确认了联盟解体的事实,并表决通过停止联盟国家权力机关职权的事宜。
谁是导致前苏联解体的谁是罪魁祸首
一九九一年,苏共内的保守派发动了反改革的政变,因回应者寥寥无几、又不敌叶利钦的挑战而告失败。这场政变充分暴露了苏共保守派领导人的愚昧、无能和孤立,最终结束了苏共的政治生命,继而导致了苏联的解体和原苏联各共和国的独立。作为共产主义阵营的发源地和中坚的苏联,顷刻之间突然分崩离析,号称强大无比、党员达人口十分之一的苏共
,竟然找不到多少支持者而迅速土崩瓦解,对全世界来说,这确实是一场完全出乎意料的世纪性变化。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苏联的解体和苏共的崩溃自然有其深刻的原因,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话语来说,就是有着“历史必然性”。如果没有一系列长期以来不断积累的导致苏联解体的条件,叶利钦和苏联的民主派是不可能“四两拨千斤”,轻而易举地战胜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以及庞大的苏联党政军特系统,并建立起一个民主制度的。值得深思的是,这种结局为什么是历史之必然,在苏联解体这一历史过程中应当获得什么启示?
谁是罪魁祸首?
苏联正式的政治演变起自戈尔巴乔夫推行的“开放”和“改革”政策,前者指的不是经济上的对外开放,而是国内政治上的“开放”,“改革”则是指经济改革。
一种很典型的说法指戈尔巴乔夫是苏联解体、苏共崩溃的罪魁祸首,认为是他有意要葬送苏联和苏共。其中客气一些的说法,是批评他在政治改革问题上作了错误决策,不应当实行政治“开放”。还有一种说法则认为,苏联只搞政治改革、不搞经济改革,所以必然失败。言外之意是,如果只搞经济改革,不搞政治改革,就不会发生那样的结局。这两种说法显然都过于简单化,忽略了导致苏联政治演变的诸多国内、国际因素,而且,也带有很明显的从各自立场出发的政治意涵。
苏联解体、苏共垮台后,许多西方著名的苏联问题专家多次反思,坦率地承认,虽然他们十分了解苏联体制的根本弱点,但他们当中几乎没有人曾料到,一个昔日集权、强大的超级大国苏联,会在短短的几年内就彻底垮掉,而且事先似乎没有要垮台的任何征兆。
只有一个人,即卡特任总统时的国务卿布热津斯基,二十年前曾经预言,苏联的制度可能拖不过二十世纪,但是他也无法解释,为什么这会发生在九十年代,而不是更早或下一世纪。令许多苏联问题专家感到惭愧的是,他们过去几十年悉心研究苏联所建立起来的种种理论,都只能说明为什么苏联会保持稳定,却无法解释为什么苏联维持不下去了。
确实,戈尔巴乔夫是苏联“开放”和“改革”的主导者。那么,又是什么因素迫使戈尔巴乔夫推动“开放”和“改革”的呢?十年过去了,现在西方关于当年苏联解体原因的说法仍然莫衷一是。政治、历史、经济学、社会各个领域的学者,各有各的观察角度,其解释也各有千秋。
结束冷战却导致苏联东欧阵营的瓦解
有的西方专家认为,在冷战中与西方抗衡的失败,是苏联转而推动国内改革并默许东欧变革的重要因素。早在八十年代中期,苏联军方就很清楚地意识到,苏联的经济已经无法
支撑新一代武器的研制和生产,因此军方不可能在冷战中保持与西方的均势,更不可能在冷战中取胜。所以,军方放弃了坚持冷战这一目标,谋求与西方的缓和。
苏联东欧阵营在冷战中的失败是两种制度较量的结果,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的苏联在抗衡中渐渐露出败像的情况下,为了自救而放弃冷战。失去了冷战这个战略目标,苏联东欧阵营的向心力就大大削弱。对苏联来说,原来在冷战时期具有战略价值的东欧国家失去了其重要性,而这些国家日益落后的社会主义经济和它们对苏联的依赖,也变成了苏联沉重的经济包袱。结果,苏联改变了对东欧国家的一贯政策,开始鼓励东欧国家的变革,而对东欧各国反对变革、依赖苏联支持保护的保守派则越来越冷淡。面对东欧国家一九八九年的变革浪潮,苏联采取了一种不干预的默许态度,于是东欧各国的共产党政权就撑不下去了,最后被迫相继下台。
东欧国家的共产党政权本来就是苏联处心积虑地扶植起来的。“二战”期间,苏联通过共产国际,在莫斯科颇有战略眼光地培养了一批东欧各国的干部,制定了一整套夺取政权的方案,准备战后建立听命于苏联的政权。二战后期,东欧各国相继被苏联红军占领。苏联利用占领军的地位和权势,把以前培养的东欧各国的共产党人送回本国,或者是让他们加入当地的自由派政权,进而取得控制权,或者是资助、支持东欧共产党人建立亲苏的政治团体和政党,打击并逐渐取代本国的自由派势力,最后在东欧各国如愿以偿地先后建立了亲苏政权。
东欧各国战前实行的是市场经济制度,也有市民社会的传统,老百姓对社会主义制度并不怎么支持,二战结束时也从未发生过拥护共产党人的革命。这些国家的共产党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是苏联强加给东欧各国老百姓的,在东欧各国缺乏足够的社会基础。因此,在东欧各国曾屡屡发生民众对共产党政权的大规模反抗:一九五三年在东德,一九五六年在匈牙利,一九六八年在捷克,一九五六年和一九七○年在波兰,都发生过民众的起义。当地的共产党政权每次都是在苏联的干预和援助下,把这些反抗残酷镇压下去的。
到了八十年代后期,苏联这座惟一的靠山悄悄往后撤了,东欧国家的共产党政权就无法独自抗拒国内长期被压制的自由民主要求,也不敢再残酷镇压民主运动。没有了苏联军事、政治、经济上的强力支持,哪个东欧共产党政权也承担不起对抗国际社会的后果。这样,东欧各国在国内普遍要求政治经济变革的压力下,就自然走上了政治民主化、经济市场化的道路。而东欧各国的政权相继“易帜”,又反过来形成了对苏联政治改革的巨大促进和压力,使苏联只能沿着民主化的方向不断向前移动,苏联的解体和苏共的崩溃实际上是这一过程不可避免的结果。
高福利拖垮了社会主义
八十年代苏联的经济状况不佳是人所共知的,不少学者往往只强调苏联计划经济体系的僵化、过度发展国防工业、民用工业技术水平落后等等,但很少有人注意到,苏联的全面
福利制度和高福利、高消费水平也是苏联经济日益衰败的重要原因。
从赫鲁晓夫时代开始,苏联就不断提高社会主义福利的水平;到了勃列日涅夫时代,由于政府无法再乞灵于广泛的恐怖统治,在共产主义意识形态逐渐失去号召力、社会不满日益增加的情况下,只有“花钱买稳定”,用高福利来邀买人心,换取老百姓的政治服从。因此,到了七十年代末期,苏联民众的生活水平就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商品供应充足,物价低廉,大量分配新建住宅,电视机、冰箱、洗衣机等耐用消费品迅速普及,老百姓的储蓄也不断增加,那时苏联人的购买力就几乎相当于今天中国人的购买力。
但是,这种高福利虽然是老百姓的福音,却是苏联经济的噩耗。因为,苏联低效率的经济基础实际上只能应付低收入、低消费,无力长期支撑这种高福利。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由于没有竞争压力,虽然提高了福利和教育水平,却并不会相应提高整个经济的劳动生产率,只不过促使更多的人转移到轻松干净的工作岗位上,造成白领岗位上大量冗员、工作纪律松懈,而蓝领岗位却严重缺员。所以,高福利时代越长,对苏联经济实力的消耗也越厉害。因此,到了八十年代后期,苏联已经债台高筑,再也供不起这样的高福利了。于是,商品短缺越来越严重,通货膨胀不断上升,经济增长停滞,经济情况明显恶化。
其实,在苏联实行重工业优先、低收入低消费政策的年代,经济并没有垮掉。只是因为从勃列日涅夫时代开始,连续实行了二十年的高福利,才使经济陷入绝境的。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想要既维持一个重工业、军事工业为重心的经济结构,又维持高福利,是力不能及的。然而,一旦为了国内政治的需要,不得不走上高福利的不归路,那么,或早或晚,国力“透支”就必然导致经济危机。
在勃列日涅夫统治的年代,“花钱买稳定”确实让党和老百姓“皆大欢喜、各得其所”,党不用担心社会不稳定,老百姓有轻松舒适的物质生活。可是,一个隐藏在背后的结果是,这一时期的高福利政策不光“吃”掉了斯大林、赫鲁晓夫时代留下的“老本”,还把戈尔巴乔夫时代的资源也提前“吃”掉了,是一种既“吃”祖宗饭、又“吃”子孙饭的政策。
其后患究竟如何,到戈尔巴乔夫时代才真正显现出来。戈尔巴乔夫实际上吃了勃列日涅夫的“哑巴亏”,“命”里注定是个悲剧式的人物。勃列日涅夫虽然是个昏庸无能之辈,到了任期的后半段,连在苏共代表大会上照着讲稿念,都念得错字连篇,可是他这个“媳妇”手中有“米”,轻轻松松地就把“家”维持下来了。戈尔巴乔夫这个“媳妇”倒是比前任们“巧”得多,可他的前任把“撒银子”、做“好人”的机会全用光了,留给他的只是堆积如山的债和得罪人的“差事”,新“媳妇”再“巧”,没有“米”也维持不住这个“家”。
在“苦头”和“甜头”之间的两难选择
八十年代,经济危机隐然露头之后,苏联社会中出现了一种对经济改革的幻觉,认为只要推行市场化改革,就可以很快过上发达社会的富裕生活。从这种幻觉的背后,可以看到
一种对经济改革的实用主义和机会主义态度。然而,当时在苏联却很少有人提到,在苏联这种长期维持高福利、资源耗尽的背景下,推行经济改革其实是一种自救行动,其根本目的是提高效率、减少资源消耗、防止经济系统的进一步瓦解。这样的经济改革不会立竿见影地带来“甜头”,当然也很难让已经相当高的社会主义福利再上一层楼;相反,经济改革却可能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给苏联民众带来“苦头”。
社会主义国家或迟或早都得搞经济改革,并不是因为市场经济比社会主义经济更有魅力,人们可以在两个制度里任意挑一个更喜欢的,或者可以像点菜那样,从两种经济制度里选一些合乎自己胃口的东西。
苏联解体,简单的说。其实就是,他们自己内部,个成员协商好,解散的,是这样的吗?
苏联的解体,是20世纪末最大的政治事件,宣告美苏争霸结束。解体之后,俄罗斯成为苏联的唯一继承国,面积和人口大幅减少,从此之后再也没有实力和美国、中国、欧洲抗衡了。曾经显赫一时的苏联为什么突然解体呢?
经济停滞不前,人民生活水平下降。苏联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军事工业,在建国初期,经济发展迅速,成为世界第二大工业大国,打败了德国,成为一个超级大国。但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苏联的经济开始出现问题,计划经济体制逐渐僵化,经济长期停滞不前,人民生活水平明显下降。这段时间,苏联试图进行经济改革,但中央领导层为了自己的利益竭力回避改革,导致改革失败。
当时苏联卢布出现严重贬值、居民购买力严重下降,国内物资、商品尤其是生活用品极度匮乏,人们为了购买自己的生活必需品一大早就排起一望无际的长长队伍。
在对外出口方面,苏联极度依赖油气出口收入来维持经济运转,1984年能源出口收入占苏联外汇收入达到54.4%,是历史的最高点。1986年,国际原油价格大幅下跌,一桶石油价格只有10多美元,导致苏联出口出现严重问题。
因为经济出现严重问题,1991年苏联进行货币改革,政府发行了新卢布,1新卢布=1000旧卢布,要求民众按照比例将自己持有的旧卢布换成新卢布。这样做使民众遭受巨大损失,货币改革之后导致卢布严重贬值,物价急剧上涨,苏联人民辛辛苦苦一辈子所挣得的财富一下之间就化为乌有。货币改革失败后,苏联的金融体系彻底被摧毁,让民众对政府更加不满。
政治体制僵化,腐败严重,丧失民心。苏联采用的是中央集权制,政治体制僵化,逐渐丧失活力。勃列日涅夫时代,苏联进入老人政治时代,实行的是终身制,很多领导人的年龄高达七八十岁。
从十月革命夺取政权后,苏联就形成了特权阶级。到勃列日涅夫时代,苏联的特权阶级腐败越来越严重,据俄罗斯专家估计,苏联后期的特权阶层有50-70万人,加上他们的亲属,有300多万人,他们将大量国家财富占为己有,生活非常奢侈,而普通民众却连面包和牛奶都缺乏,使民众对政府丧失信心。
1986年,乌克兰发生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件,使苏联遭受到严重的损失。更糟糕的是,一开始,苏联官方并没有重视这场事故,很多官员觉得这场事故没什么大不了的,认为以前也发生过核泄漏都解决了。直到30多个小时后,苏联官方才要求半径30公里范围内的居民要求撤离。这场灾难总共损失大概两千亿美元,是世界损失最多的灾害,死亡人数达9.3万人,致癌人数达27万人,而苏联政府却试图掩饰,更加加剧了人民对政府的不满。
苏联解体时,基本没有公民站出来维护苏联的体制,可以看出,人民对苏联是彻底地失望了。
军费太高,在阿富汗战争惨败。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进入美苏争霸时期,但此时的苏联,经济实力远不如美国的,为了取得优势,苏联投入了更大比例的资金进行军事竞赛。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导致130多万阿富汗人死亡,500多万人流亡国外沦为难民,遭到国际社会的强烈谴责。1989年,苏联从阿富汗退出。苏联先后有150多万官兵在阿富汗作战,14490人死亡,3万多人受伤,耗资高达200多亿美元,严重地拖垮了苏联的经济。
在越南,1979年苏联接管了金兰湾海军基地,租期25年,将其作为了太平洋舰队在东南亚地区的战略技术保障基地,极盛时期的金兰湾驻扎有一个独立混成航空团,有一万多名苏联军事人员。这样做严重地损害中国的利益,中国于是在1979年入侵越南北部,逼迫越南退出柬埔寨和老挝。之后越南把大量军队调到北方和中国对抗,苏联不得不耗费巨额的资金支持越南。
2004年,金兰湾租期到时,俄罗斯无力负担每年3亿美元的租金,退出了这个军事意义重大的港口。
民族矛盾严重。三百多年时间里,俄罗斯从一个小国扩张成世界领土最大的国家,征服的民族达120多个。在长期的历史中,俄罗斯人严重地迫害各族人民,很多民族对苏联不满。而苏联的俄罗斯人占比是51%,发生解体时,各加盟国纷纷抢先脱离苏联的统治。
欧美国家和平演变。20世纪80年代,美国政府开展了意识形态上的宣传大战,戈尔巴乔夫改革后,东西方交流大幅度增加,苏联人民开始大幅了解国外,意识到自己的国家远比不上欧美国家,对政府更加不满。
苏联的突然解体,可以说出乎世界各国的预料,当时谁也无法大胆地预言,因为当时的苏联依然非常强大,军队数量达370万。
总的来说,苏联的解体,可以分为内外因,内因是苏联的计划经济出现严重问题,领导层腐败,各民族矛盾严重,最终被人民抛弃,外因是遭到美国、中国和欧洲联合围堵。美国、中国和欧洲联合起来的实力远超过苏联,而苏联仍然执行扩张和对抗的政策,最后军费耗资过多无法维持。此时的苏联,可以说战略上出现严重的失误,在这种情况下,更合适的做法应该是放弃和美国争霸,把力量集中起来解决国内的经济、民族问题会更合适。
苏联解体后,美国成为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而中国也受益匪浅,从此彻底地解除来自北方的巨大威胁,能够集中更多的力量进行国内的经济建设。
谁能告诉我苏联解体的原因?
苏联的解体,既不能证明社会主义的失败,也不能证明资本主义的优越。
它 只是证明,这个制度在把农业社会变成工业社会时比资本主义优越,
比资本主义有更快的发展、更多的公正。这是被苏联的早期历史所证明了的。
苏联解体还证明:由一些精英掌权是不持久、不稳定的...
苏联解体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美国麻萨诸塞大学经济学教授大卫·科兹在清华大学的讲演录
关于苏联解体问题的研究,写在我的一本书《自上而下的革命— —苏联的解体》。
西方关于苏联解体的主流观点有两种:一是,苏联经济体制在长时期 的运行中被证明是
不可行的。80年代经济内在的矛盾导致经济崩溃,别无选择,只有建 立资本主义;二是
,在政治上,一旦戈尔巴乔夫实行言论自由、自由选举,苏联人民就 利用新获得的权利
,废除社会主义,建立资本主义。这种主流观点的实质是:社会主义 在一个大国作了长
时间的尝试后,失败了。我花了1991-1996年6年的时间研究苏联解体 的原因。这期间,
我与前苏联的高级官员、政治家、企业家会过面。对20年代以来,直 到解体的苏联作了
研究。我的研究证明,西方的这些主流观点与事实不符。
关于苏联经济崩溃的原因说。1928-1975年,苏联经历了快速增 长的时期,从农业社
会转向工业社会。据西方估计,1928-1940年,苏联年均增长5.8%, 这在当时是非常快的
速度。1950年,苏联实现了工业化,直到1975年,一直比美国的发展 速度快,这期间苏
联的年平均增长率是4.8%,而美国只有3.3%,这可是西方的数据呵。 同期,东欧也比西
欧快。1975年后,比以前差一些了,放慢了,技术进步放慢了,这时 的增长率比美国低
,但仍然有1.9%或1.8%的增长率,没有出现负增长,不能叫做经济崩 溃。这时的消费水
平比生产增长还快。这时叶利钦就使计划经济解体。因此,从1990年 开始就出现了经济
绝对下降。1991年计划经济不再起作用。叶利钦不向中央纳税。苏联 的计划经济不是由
于自身的原因而崩溃,而是由叶利钦从政治上解除的。苏联解体后, 经济才崩溃。
再看西方的第二个主流观点,即政治上的原因。苏联曾搞过许多 民意测验。民意测
验表明,赞成搞资本主义的只占5-20%,1991年5月进行的、由美国操 作的最大的一次民
意测验,在苏联的欧洲部分进行。抽样人口中,10%赞成改革前的社 会主义;36%赞成更
多民主的社会主义;23%赞成瑞典式的社会主义;只有17%赞成自由市 场的资本主义。这
恰恰是叶利钦在1992年以后建立的。因此,没有任何证据证明自由市 场资本主义是苏联
人民的意愿。在是否保留苏联的投票中,大多数也是赞成保留的。
我对苏联解体的解释是,苏共上层精英,分别进行了讨论,以决 定其意识形态。他
们当中,9.6%赞成共产主义和民族主义;12.3%赞成民主社会主义;7 6.7%赞成资本主义
的社会形态;取其他态度的占1.4%。这就与人民群众的态度形成了鲜 明的对比。高层的
大部分人赞成资本主义。他们与其他集团结盟,与黑社会、富翁、城 市知识分子的一部
分结盟。他们结成联盟,夺取了政权,建立了资本主义。
这个联盟产生的过程,我写的书中详细谈了这个问题。1975-85 年,产生了巨大的压
力,要求改革。由于这种压力,戈尔巴乔夫上台。戈尔巴乔夫的目的 是对社会主义进行
改革,使其民主化。戈尔巴乔夫的助手相信,苏联的民主化,分权的 改革,引进有限的
市场因素,以为这样就可以克服苏联的停滞。但是,戈尔巴乔夫改革 的效果却是意想不
到的。大利益集团之间产生了权力斗争。首先是言论自由,共产党不 再控制大众传媒。
1990年出现了新的民主制度,即新的苏维埃制度,原苏共中央的权力 下放了。开始了关
系到苏联未来方向的政治斗争。大致上有三种立场:继续改革,使社 会民主化;回到改 革前的苏联社会主义;完全抛弃社会主义,代之以资本主义。第三种 立场的出现,出乎
戈尔巴乔夫的意料。谁也没有意料到党的精英集团的变化。叶利钦成 为亲资本主义的领
袖。叶利钦成为俄罗斯联邦的总统,苏联实际上出现了两个政权并存 的局面。戈尔巴乔
夫控制苏联,叶利钦控制俄罗斯。俄罗斯当时没有法律基础,法律、 军队都没有。1990
-1991年,上层接受拥护资本主义的立场。这与各社会集体在苏联时 期发生的变化有关系
。80年代,10万人组成的高级集团已经与以前不同了。这个模糊集团 ,是非常实用主义
和物质主义的,没有意识形态的立场。他们会重复官方的意识形态词 句而不去相信,只
关心自己的特权和利益。其中,只有极少数相信社会主义。在80年代 末辩论苏联发展的
方向时,他们就开始作出选择性的思考:如果改革达到民主化,就会 减少特权和权力;
如果回到改革前的社会主义,虽有相对的特权和地位,但特权又受到 原有的社会主义机
制的限制,也不能积累过多的财富,更不能把特权和财富传给自己的 子孙后代。因此,
精英们认为资本主义能够为他们提供最大的机会,不但管理,而且拥 有财富、传给子孙
后代。这可以解释他们观点的迅速变化。这就能够把戈尔巴乔夫排斥 到一边,使叶利钦
得到权力。具体的办法涉及许多细节,煤矿罢工,媒体的争夺,苏联 周边民族主义情绪
。叶利钦就是利用这些夺取了政权,让戈尔巴乔夫留在那里,无能为 力。
这种亲资本主义的力量主要在俄罗斯共和国。他们意识到,必须 使苏联解体,才能
获得巨大的权力。苏联精英相信,向资本主义的过渡,会使他们成为 富人。事实证明,
这是正确的。我研究了苏联的高级官员,比如切尔诺梅尔金,当了多 年的总理,他80年
代当天然气部长,92年就成为天然气垄断公司的拥有者,掌握了40% 的天然气储备,成为
世界上最富有的人。柯尔科夫斯基,我93年采访他时,他描写了他在 80年代曾是共青团
领导人时,怎样利用国家的资金,建设他自己的私人银行。他们不顾 人民的反对,建立
资本主义。
劳动人民得到社会主义的好处,但并未充分行使自己的权利。群 众在社会主义制度
下,处于被动地位。他们没有行动起来保卫自己的利益的经验。当精 英们把苏联解体时
,他们不能组织抵抗。
叶利钦掩盖自己的真实目的。他从不谈建立资本主义,仅仅谈民 主、改革、市场改
革等。直到他离开总统职位时,也没有谈要建立资本主义。在这一点 上,叶利钦领导集
团的其他成员则更加直截了当,盖达尔在进行资本主义革命方面是诚 实的。他成为第一
任总理。
苏联解体的教训。按照西方的说法,苏联解体证明了社会主义是 巨大错误,计划经
济不可行,只有资本主义才能带来技术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我的 结论不同。苏联的
解体,既不能证明社会主义的失败,也不能证明资本主义的优越。它 只是证明,这个制
度在把农业社会变成工业社会时比资本主义优越,比资本主义有更快 的发展、更多的公
正。这是被苏联的早期历史所证明了的。
苏联解体证明:由一些精英掌权是不持久、不稳定的。这些掌权 者最终认识到,维
护社会主义不符合自己的利益;符合自己利益的是资本主义而不是社 会主义。同时,他
们又握有实现转向资本主义的权力。这一点不仅适用于解释苏联解体 ,也适用于解释东
欧的剧变。这并不证明社会主义制度不可行。它告诉我们,社会主义 要长久,必须使从
社会主义得到好处的人同时得到权力。人民必须有真正的主权。我这 里并不是指实行资
本主义民主制度。但社会主义必须掌握自下而上产生的原则,而不应 该掌握在上层。这
样,社会主义才能维持下去。
社会主义是通过革命产生的。在一个时期内,权力掌握在上层, 以巩固革命。但这
就为后来的社会主义带来一个问题:习惯于行使权力的党转变成民主 的党是困难的。但
只要老一代革命者掌权,还不存在问题。当老一代过世,新一代上台 时,这就成为问题
了。新的领导集团,没有旧社会受压迫和追求社会进步的历程。因此 ,其本身就有转向
资本主义的倾向。这并非是不可避免的。如果改变权力关系,可避免 向资本主义过渡。
不必产生自己的掘墓人。
社会主义也可以在所谓的民主国家产生,不必经过严酷的斗争。 那里的社会主义可
以从一开始就采取人民群众参与的、民主的方式,上层精英不容易形 成。但美国很难这
样,美国统治者会诉诸暴力,不会尊重宪法规定的人民的权力。
苏联解体的原因是什么
苏联解体的原因及启示
希望大家给点建议和提示,我要写这个题目的文章,谢谢~~1、体制僵化、经济衰退
在苏联,“斯大林模式”的政治、经济、文化体制,是一种高度集中和集权的体制。如果说十月革命后出现了“一球两制”的新格局的话,那么,半个多世纪的比较和竞赛,没有显示苏式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这种体制未能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因而失去越来越多的民众的支持和拥护,这是苏联解体的根本性原因。
2、领导人因素
1985年3月戈尔巴乔夫出任苏共中央总书记,这名“船长”很不称职,缺乏一个大国领导人应有的胆略和能力,面对种种困难和压力,他仓促应对,在领导改革中出现种种失误和错误的导向,致使整个国家迷失方向,危机骤增,秩序失控。
从戈尔巴乔夫当政7年特别是最后时期的言行看,苏联的解体,戈尔巴乔夫当然有着不可推诿的历史责任。
3、苏共内部的腐败问题
苏共各级干部的特权现象早就存在,二次大战后逐渐形成为特权阶层,享有各种既得利益。到勃列日涅夫时期,更形成一个个“官僚氏族集团”,这些集团内部儿女联姻,官官相护,贪污渎职,使执政党与民众之间隔阂越来越大,民心尽失。
启示:社会主义制度需要与时俱进,不断改革。中国的邓小平坚定不移地在经济体制上搞改革开放,抓住了历史机遇,开创了中国一个新时代。
其历史背景:
在勃列日涅夫上台后大量提拔亲信,苏联政坛形成了以勃列日涅夫为核心的特权阶层。贪污、盗窃和将国家财产据为己有的现象非常普遍,行贿成风,生产效率低下。勃列日涅夫时代的后半部分,被称为苏联的“停滞期”和“僵化期”。此时,苏联的特权阶层羽翼丰满。
据俄罗斯专家估计,在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的特权阶层发展到50万人-70万人,加上他们的亲属,共有300万人之多,约占全国人口的1.5%。苏联的特权阶层早已将大量国家财富占为己有。贪污腐败的盛行不仅给国家带来巨大经济损失,对苏共党风以及社会风气也产生了极大影响。此时,苏联已经积重难返。
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试图扭转这种停滞僵化的局面,进行了非常激烈的改革。为了缓解经济困难,首先进行经济改革。
但这些改革措施,缺少宏观决策和相应的配套措施;加上戈尔巴乔夫仍没有放弃苏联的传统做法,继续优先发展重工业,致使经济不断滑坡,人民生活水平继续下降。同时引发了苏联的特权阶层强烈不满和社会动荡。
在经济改革没有迅速取得预期成果的情况下,1988年起,戈尔巴乔夫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领域,实行政治“多元化”和多党制,削弱和放弃了苏共的领导地位,反对派趁势崛起,致使社会动荡日益加剧。
苏联,于1922年12月20日以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和外高加索等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合并而成,其后又陆续有国家加盟。在其第一任领导人弗拉基米尔·列宁于1924年去世后,约瑟夫·斯大林取得了领导权,领导国家进行大规模的工业化,使苏联一度成为全欧工业生产值最高的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与美国一同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两个国家,被称为“超级大国”,同时占领了东欧国家,扶持了卫星国。其于1991年解体,由叶利钦领导的俄罗斯联邦继承了其主要的军事、经济及国际地位。
苏联虽然已经不存在了,但它留给我们更多的思考和启发。本文主要浅析苏联解体的原因以及对当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的启示。
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
1、苏联模式。苏联模式最最要的特征就是高度集权,高度的政治经济体制和统一的思想意识形态以及严密的社会舆论控制。苏联成立之前,商品经济并不发达,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但苏联成立之后却采用单一的公有制,重工轻农,经济发展基础薄弱,高福利、高消费水平更加导致经济这也就导致上世纪80、90年代,苏联名为世界超级大国,但是其人民的生活水平远远落后于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甚至落后于东欧和亚洲的许多国家,更别说与其主要对手美国相比。同时计划经济体制局限性也导致了经济的发展。 2、戈尔巴乔夫错误路线和政策 苏联解体,戈尔巴乔夫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他的改革思想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社会发展方向,推行的路线和政策造成了苏联社会的动荡与混乱。他在上台之初就推出“辛纳屈主义”政策,放弃勃列日涅夫主义,减少对东欧国家内政的干涉,尤其是停止了武力干预。这个政策导致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于1989年内发生了一系列剧烈的“政治地震”,加速了苏联解体。
3、苏共党组织建设很薄弱,这也是苏共失败的主要原因。党员腐败、质量低下,不能发挥先锋带头作用,失去了保卫自己推进党内建设的组织力量。同时,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出台了不允许在企业、农村、学校等基层单位建立党组织的法律,结果造成基层组织大幅度萎缩,失去了群众基础。许多干部和党员丧失了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迷失了方向。更有许多党员入党只是为了仕途上的发展和捞到利益。这样的党,是无法引领这个“超级大国”的,尤其是非常复杂的大国。 4、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从苏联成立之初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就对社会主义苏联进行了持续的和平演变。通过各种手段笼络苏联领导干部和广大人民,导致苏共内部分裂出亲英美派。同时苏联对人民简单的宣传资本主义一切都不好反倒使一部分人感到实际和宣传的不一样,对苏共的做法产生了怀疑。 5、宪法条文中给予了加盟共和国自由脱离苏联的权利。我认为这也是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这样的宪法不足之处就在于一旦遇到困难,我可以自己退出,不受你制裁,导致了苏联解体前期各加盟共和国情绪纷纷低落,彼此依赖性经不住考验,最终导致整个盟体崩溃瓦解。
上世纪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解体了,留给了现在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不应该只是感慨,更应该从中受到启发。
首先,国家统一绝不容许侵犯。戈尔巴乔夫“辛纳屈主义”政策就违背了国家统一不容侵犯的原则,必要的武力手段是解决分裂的最好方法,而该政策却放弃了,再加上宪法规定的各加盟国可以选择退出,这从一开始久给苏联解体埋下了隐患,所谓大难临头各自飞形容这在合适不过了。凡违背国家统一的行为都应该坚决制止,必要时采用武力手段。
其次,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共产党领导。把发展社会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放在首位。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必然就要坚持社会主义的道路。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且一切是从人民的利益国家的利益出发。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结底体现在生产力发展的水平上,在贫穷的情况下,社会主义其他方面的优点也难以发挥。只有社会主义才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民才能安居乐业,群众才会信任共产党领导。苏联后期抛弃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思想,背离了社会主义是典型的反面例子。
再一个就是加强党内建设,规范党员作风,加强社会主义政党的建设,增加凝聚力,走群总路线。腐败自古天理不容,但凡一个时代的终结,大多与领导者腐败有关。苏联解体也就标志着苏共的失败,为何失败,后期的苏共腐败随处可见,甚至大多数党员就是为了一己私利,同时,党员质量也很关键,高层次的党员是党内的骨干,也是保卫党的重要力量,后期的苏联,党员质量不敢恭维,这也让苏共失去了保卫自己的关键力量。群总是执政的基础,只有把服务群众作为主要目标,人民才会信任任执政党,才会为执政党服务。
最后要处理好国际关系,但又要警惕“和平演变”。在对外政策方面,既然集中精力于经济建设是社会主义国家的首要任务,外交政策的目标就是为国内建设服务、为国内建设提供良好的国际环境,就应该始终坚持和平外交的原则。与此同时,也要防止国际敌对势力的颠复破坏,特别是利用民族问题作为干扰经济建设、分裂国家的潜入口。
第二,改革失败。经济改革没有突破旧模式的框架,成效不大,酿成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东欧各国的党和政府最终脱离了群众,这是东欧各国发生剧变的主要原因。
第三,外部原因。首先是苏联方面的因素。二战后,苏联对东欧国家的高压控制,一方面使苏东之间的矛盾不断积累加剧,另一方面,又是维系苏东集团存在的实际力量。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面对苏联的衰落进行战略收缩,苏联对东欧的政策也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戈尔巴乔夫为了缓和同美国与西欧的关系,放松了对东欧的控制。
内因:苏联的计划经济严重束缚生产力发展,苏联的高度集权模式分离了内部的凝聚力,政治体制的改革失败诱发社会的矛盾引起民众不满。
外因:苏联与美国的军备竞赛严重制约苏联对国民收入的分配,限制了经济发展的资本。西方资本注意不断渗透分化苏联内部。
启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解决矛盾必须从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解决。外因可以影响内因的作用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